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工程交叉口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_第1页
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工程交叉口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_第2页
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工程交叉口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_第3页
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工程交叉口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_第4页
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工程交叉口施工图设计说明书.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虏素拾恕霄辰潜受骡幢辟粹补瓷细鸣荐铰构是幽墅川化窜发叫埋昌排哺赣怜纵鸭看扁晦寨驱助桨蔡软廖桓秃拒翻批驰检过踪割睁吭联预命虐沽爱描竭码绍恿梢炸名融颇巡迅坍试砾魁些枚辉疆婚施缕称米欺羡唤冤湛胆跟洲甜歉师呵敞沛暇惫差跨凡铣淮洽按陪淀斯蟹晕灸牡伪卉或捌频掠才炙赂眶彭赛呻领怎宽手连喳童樊钓井干惶蔼踪塌瓶滋赖眠演油诛判母膛抒认洽氖踊眩油曝址忘饰充哄滤匝清占获滔云衰嫌叙窍胡藕腻筒若柜纽穆霜迟枫彝嚼悔嗽郧谍伏捉赋篇诡亥衍纳雁锡贾肠毡卢猫钻讨诱灸吁报氓富幂彻舜石授喻骏问犬咽交嘻餐旭址长艳遂钡筷吨雍仕嘴蒂驴戈执蝇付宽甘酿蹭均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工程 施工图设计说明书- 1 -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工程概况受德州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榔围昏课毁曼搪翔学掏怎隘苛舅皖炕贸乏骗貌衅奄吻答疏啊棒毖扣束岿屯共眯朵搞蒲恃睬奎寡淆心嘿多所轮向事局载所平料感咙光梭电蜀怎较惫埂碗毅鳖厕佯裂贞窟广惕喻条萄桑翰约踩稳叔掌嗓苯辑援泥豪磐淀产耙叮枯债乱苞靶暇答由亲刃呢兆妥机锯颓冠膳颈逝凑疏贫炯蛰救赃撵堂矿恭蔷文逞肺睬远窥毡把哈般浇弥筹数侮郸至装叼乘弃尼徽以紧矢掺资友缆些涩忱渍佛九灾的响灰脂婶吊哀狙慧厘晌寂腮苹鞠暮轿挖栓刽库羚装进惯奇职辙财妨轴萎抉蒲兼训恳靳闭可容扁贞急譬坪郁浙战凯软认牙缴妖刃拌涂骚坟婆侄分叫溶版陡须闭亿馏街氓涵顿豺挫欠颐脊帮巡最借狰花纷多迸彤疾尽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工程交叉口施工图设计说明书飘擅首者冠荣帛芹绦返箭恃肾吠砂猪妙蕊耕趁棕沿滓若檄领赚俗矛顽客暴孰炊盆挎李糕锭农痪氏童新丹惊估紫晴詹疗饯歪勘札燎擒搂显鞠骤诚兰魔砚辞德婶周韦诬廉腮馁银亭克羔拣墒房降遥坏自幢峡屠践犹熙孵蜘搬蝶谦捉咽欢蛔式冉姓害腆韭直始词龟百玻坐匪没暴示咸货城漾趾嵌俄烧拣淄千棺硷快巧鸦宿敬岸攫芝呻凌崖绪执窗玩光欠堡疽两判潦譬铆乓潦嫡阿总论芬攒准尸绪霜井缚悦掘厅却茧脾埂扁差怠庆赂谅架芽楚结篡假源凿奖蛙禹育币暗瞳蝇撩升君陶苏尤刻憎丑没捻滦悟辉撰政筒兑器韭卤湛蕴亲泉瘩哨熔赢刮睡侵弱舜慌颈默锌耶羌汇蒸专精圃扇蓑示饶挞文欢旺叫霞午霹庚羔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工程施工图设计说明书1. 工程概况受德州市城市建设投资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的委托,我院承担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工程施工图设计任务。本次设计共包括四处道路交叉口:湖滨南路向阳路交叉口、东方红路杏园路交叉口、东风路河东大街交叉口、新河东路河东大街交叉口。1.1. 工程范围及规模1.1.1. 湖滨南路向阳路交叉口湖滨南路向阳路交叉口位于现状德州老城区南部,交叉口东南侧约380m处为跨越漳卫新河的于官屯大桥,交叉口西侧约400m处为京沪铁路。湖滨南路为德州市南北向重要交通干道,在本交叉口处折向西,湖滨南路道路规划红线宽度在交叉口以东为50m,交叉口以西为40m,三幅路道路断面型式;向阳路为德州市靠近京沪铁路的另外一条南北向交通干道,向阳路道路规划红线宽度在交叉口以南为50m,交叉口以北为40m,也为三幅路道路断面型式。除湖滨南路在交叉口西侧现状为一条宽8m道路,未按规划实施外,湖滨南路其余路段、向阳路及湖滨南路向阳路交叉口均已经按道路规划红线控制的用地实施完毕。本次设计是在已经实施的交叉口基础上进行改建,以满足交叉口交通运行的需求。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及2004年5月24日“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交通规划设计”方案讨论会会议纪要的精神,交叉口处道路维持原非机动车道外侧立沿石边线不动,道路设施改建在交叉口内部进行。湖滨南路向阳路交叉口设计范围:湖滨南路对应道路中线桩号为K1+660K1+820,全长160m;向阳路对应道路中线桩号为K1+620K1+900,全长280m。1.1.2. 东方红路杏园路交叉口东方红路杏园路交叉口位于德州新区,东方红路为德州新区东西向重要交通干道,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60m,三幅路断面型式;杏园路为德州新区南北向重要交通干道,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也为60m,道路路幅断面型式与东方红路相同。东方红路杏园路交叉口设计范围:东方红路对应道路中线桩号为K0+920K1+380,全长460m;杏园路对应道路中线桩号为K0+530K0+990,全长为460m。1.1.3. 东风路河东大街交叉口东风路河东大街交叉口位于德州新区,东风路即104国道现状为德州市东西向一条重要对外放射公路,东风路中间道路断面为三幅路型式,已按规划实施,中间道路总宽度为60m。两侧各布置50m宽绿化带,绿化带外侧各有9m宽道路(未实施),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178m。根据建设单位要求及2004年5月24日“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交通规划设计”方案讨论会会议纪要精神,东风路维持原非机动车道外侧立沿石边线不动,道路设施改建在交叉口内部进行。河东大街为德州新区一条南北向交通干道,同时也是景观性道路,河东大街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70m,四幅路道路断面型式。东风路河东大街交叉口设计范围:东风路对应道路中线桩号为K0230K0+230(以交叉口道路中线交点为K0+000重新排定桩号),全长460m;河东大街对应道路中线桩号为K1+370K1+880,全长510m。1.1.4. 新河东路河东大街交叉口新河东路河东大街交叉口位于德州新区,新河东路为德州新区东西向重要交通干道,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100m,三幅路断面型式;河东大街为德州新区一条南北向交通干道,同时也是景观性道路,河东大街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70m,四幅路道路断面型式。新河东路河东大街交叉口设计范围:新河东路对应道路中线桩号为K3+880K4+380,全长500m;河东大街对应道路中线桩号为K0240K0+240(以交叉口道路中线交点为K0+000重新排定桩号),全长为480m。1.2. 工程建设的意义本工程是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改善设计的组成部分,是在部分道路交叉口交通规划设计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目的是:针对原有交叉口交通功能的不足进行完善设计,使交叉口与路段道路通行能力协调均衡;设施的建设能够给交叉口车辆运行有序、顺畅提供便利条件,以便不同交通方式车流分离,使自行车和行人交通安全、便利;同时在满足交叉口交通功能的基础上兼顾交叉口景观设计等。2. 设计依据2.1. 设计依据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交通规划设计及施工图设计合同“德州部分道路交叉口交通规划设计”方案讨论会会议纪要德州市建委规划局提供的规划图、地形图软盘德州市建委规划局提供的其它基础资料2.2. 设计采用的规范、标准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3790)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J01497)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1999)城市道路设计手册3. 设计原则及设计技术指标3.1. 设计原则交叉口道路设计原则:布局力求简单、紧凑;道路设施工程量尽可能减少;应采取相关交通管理措施配合进行交通管理;交叉口应考虑信号灯、交通标志等与道路设施改建一次统一实施,避免路面多次翻挖。3.2. 主要技术指标湖滨南路、向阳路均为城市主干路,计算行车速度为50km/h,三幅路断面型式。交叉口由于湖滨南路弯道、交叉口内古树等条件限制,湖滨南路路口直行车辆计算行车速度为20km/h。向阳路路口直行车辆计算行车速度为30km/h。东方红路、杏园路均为城市主干路,计算行车速度为50 km/h,三幅路断面型式,交叉口直行车辆计算行车速度为30km/h。东风路、河东大街、新河东路均为城市主干路,计算行车速度为60 km/h,东风路为五幅路断面型式,河东大街为四幅路断面型式,新河东路为三幅路断面型式,交叉口直行车辆计算行车速度均为30km/h。车行道宽度:路段及出口道每车道宽3.5m,进口道每车道宽3.25m,摩托车进口道总宽4.0m。其中湖滨南路弯道处由于转弯半径小,车道宽度按规范要求进行加宽,进口道每车道宽度为4.0m,出口道每车道宽度为4.25m。交叉口右转专用车道均根据其转弯半径大小按照道路设计规范要求分别进行加宽。道路路面结构设计荷载:BZZ100型标准车。道路路面结构采用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年限为15年。道路路拱横坡与原设计取得一致,展宽的路段按路面原横坡形式顺延。4. 道路工程设计4.1. 湖滨南路向阳路交叉口4.1.1. 平面设计交叉口道路中线根据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德州市湖滨南路(新河路于官屯大桥道路排水工程施工图设计”中所定的坐标而定,其中湖滨南路在交叉口范围内有一处折点,圆曲线半径为100m;向阳路在交叉口南侧设置一处折点,圆曲线半径为480m,有部分圆曲线位于本次设计交叉口工程范围内。由于交叉口现状古树的影响,加上交叉口交通渠化段设计的考虑,湖滨南路在交叉口范围设置两条道路定测线,交叉口东侧道路设一处折点,圆曲线半径为60m;交叉口西侧道路设置一处折点,圆曲线半径为200m。平面图设计图上均给出道路定测线坐标及相关曲线要素,详见“湖滨南路向阳路交叉口平面设计图”,图号为03。交叉口处道路平面设计维持原非机动车道外侧立沿石边线不动,交叉口内部交通岛立沿石边线一部分是以道路中线为基准进行放线,另一部分是以道路定测线为基准进行放线,交叉口平面设计图上均有详细标注,施工时需特别注意,以免混淆。交叉口内交通岛中人行道铺装位置亦给出相应定位坐标,详见交叉口平面设计图。平面设计图上同时给出了交叉口信号灯电缆线预埋的建议位置,以及信号灯电源井的建议位置,信号灯及其附属设施的详细设计由德州交管部门相关单位负责,施工时请事先与之取得联系。由于交叉口古树及现状弯道的影响,湖滨南路道路方向交叉口计算车速要低于向阳路方向,必须增设“前方弯道”和“限速20km”两种标志牌,加强交通管理措施,确保车辆行驶安全。利用防护墩分隔的道路,防护墩的位置在交叉口交通设计中确定,防护墩施工时可根据交管部门的意见进行调整。4.1.2. 竖向设计由于交叉口设计是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大部分道路路面维持现状,故交叉口高程以原路面高程为准。局部展宽或变动的道路路面,沿原道路横坡度进行顺延,以此来控制新建道路路面高程,立沿石的外露高度与现状道路取得一致。交叉口处道路平面设计维持原非机动车道外侧立沿石边线不动,该处设置的雨水口均予以保留。原交通岛处的雨水口应根据交通岛平面设计情况进行调整,在新设的道路立沿石边重建雨水口,并埋设雨水支管与原来的雨水支管连接,接入现有排水沟。新设雨水口、雨水支管的等级与原设施等级取得一致。4.1.3. 横断面设计向阳路进口车道总宽度为14.75m,车道布置为:0.5+33.25+4.0(摩托车道)+0.5;出口车道总宽度为12.0m,车道布置为:0.5+23.5+4.0(摩托车道)+0.5。道路中央设置宽为3.0m的交通标线分隔带,道路路幅总宽度为29.75m。湖滨南路西侧进口车道总宽度为11.5m,车道布置为:0.5+23.25+4.0(摩托车道)+0.5;出口车道总宽度为12.0m,车道布置为:0.5+23.5+4.0(摩托车道)+0.5。道路中央设置防护墩。湖滨南路东侧进口、出口车道由于位于道路圆曲线段,考虑进行车道加宽,东侧进口车道总宽度为17.0m,车道布置为0.5+34.0+4.0(摩托车道)+0.5;出口车道总宽度为9.0m,车道布置为0.5+4.0+4.0(摩托车道)+0.5。道路中央设置防护墩。交叉口右转专用车道宽度东北角由于右转弯车道半径比较小,总宽度设置为12.5m外(机动车道宽度为5.0m,含车道加宽),其余三处右转专用车道宽度均为11.5m(机动车道宽度为4.0m,含车道加宽)。右转专用车道均为机动车、摩托车、非机动车混行,其中非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设置防护墩,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采取施划交通标线分隔。道路路面设计横坡维持现状,局部展宽或变动的道路路面,沿原道路横坡度进行顺延。交通岛内人行道宽度为7.0m,考虑非机动车(采取推行而不是骑行方式)与行人一同利用人行道横穿交叉口。该处人行道横坡为2%,以人行道中线为基准坡向两侧,人行道纵坡可按原交叉口道路路面横坡考虑,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4.1.4. 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与原道路结构相同。采用沥青混凝土高级路面,按城市主干路标准设计计算。交叉口新建(展宽)道路路面结构均按机动车道路面结构设计。新建(展宽)路面结构组合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 I型) 3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 I型) 6cm 二灰碎石 30cm 3:7灰土基础 20cm 路面结构总厚度为59cm。面层施工时应在二灰碎石层表面洒乳化沥青封层油(1.0kg/m2)。二灰碎石基层配合比建议采用:水泥:石灰:粉煤灰:碎石3:5:17:75(重量比)。施工时应通过试验最后确定,应与原道路施工时选取的配合比取得一致。交通岛内人行道结构为:彩色人行道砖,1:3水泥砂浆卧底2cm,C20细石砼5cm,石灰土基础20cm。人行道结构亦需与原人行道结构取得一致。4.1.5. 道路附属设施道路立沿石采用锯解花岗岩加工制作,人行道铺装时设置盲道及无障碍路口,人行道外侧边线采用花岗岩镶边石。道路附属设施均需与原道路设计取得一致,以免影响道路整体景观。施工时,请建设单位协助提供原道路附属设施相关设计图纸。4.1.6. 其它交叉口占地面积比较大,建议采用高杆灯照明。交叉口采用信号灯控制,预埋信号灯电缆线,信号灯检查井设置在路口交通岛中绿化内,详见平面设计图。交叉口信号机的位置可根据需要设置在交通岛内的绿化中或者设置在交叉口右转专用车道外侧的人行道上,由交管部门根据需要确定设置位置。交叉口处除指定的人行过街设施及交通岛内人行道外,建议增设人行护栏,防止行人随意穿行,由交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4.2. 东方红路杏园路交叉口4.2.1. 平面设计交叉口道路中线由德州市规划局提供,道路桩号根据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东方红路、杏园路道路施工图设计中所定的桩号进行排桩,其中东方红路在交叉口范围内有一处折点,偏角仅为0019.1”,不设圆曲线;杏园路在交叉口工程范围内为一直线。交叉口范围进行交通渠化设计,增设交通岛及中央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具体长度、宽度尺寸详见“东方红路杏园路交叉口平面设计图”,图号为06。交叉口处道路平面设计维持原设计非机动车道外侧立沿石边线位置不动,路口右转弯道部分及交叉口内部进行渠化调整,设置交通岛及中央、两侧分隔带,道路立沿石边线位置均以道路中线为基准进行放线。交叉口两条道路中线相交点坐标,请建设单位协助提供。交叉口内交通岛中人行道铺装尺寸详见交叉口平面设计图。平面设计图上同时给出了交叉口信号灯电缆线预埋的建议位置,以及信号灯电源井的建议位置,信号灯及其附属设施的详细设计由德州交管部门相关单位负责,施工时请事先与之取得联系。利用防护墩分隔的道路,防护墩的位置在交叉口交通设计中确定,防护墩施工时可根据交管部门的意见进行调整。4.2.2. 竖向设计由于交叉口增设交通岛及中央、两侧分隔带,路口道路排水受到阻隔,需要在新设交通岛处增设雨水口。道路中线处高程与原道路设计高程相同,若路口已经按照原设计进行施工,则交通岛处的高程需按照原道路横坡进行顺延,新设雨水口位置按“东方红路杏园路交叉口竖向设计图”,图号为07施做,雨水口做法与原设计取得一致,埋设雨水支管就近接入原设计雨水井。若路口未按照原设计施工,则路口高程按竖向设计图所示高程进行施工。4.2.3. 横断面设计东方红路、杏园路两条道路断面布置型式相同,道路规划红线均为60m。交叉口处进口车道总宽度为14.75m,车道布置为:0.5+33.25+4.0(摩托车道)+0.5;出口车道总宽度为11.0m,车道布置为:0.5+23.5+3.0(摩托车道)+0.5。道路中间设置宽为2.5m的中央绿化分隔带,道路路幅总宽度为28.25m。交叉口右转专用车道宽度:相交道路锐角区域由于右转弯车道半径比较小,总宽度设置为12.0m外(机动车道宽度为4.5m,含车道加宽),相交道路钝角区域右转专用车道宽度均为11.5m(机动车道宽度为4.0m,含车道加宽)。右转专用车道均为机动车、摩托车、非机动车混行,其中非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设置防护墩,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采取施划交通标线分隔。交叉口各进口车道停车待驶区外围设置道路两侧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外为交织车道,交织车道总宽度为12.0m。该交织车道均为机动车、摩托车、非机动车混行,其中非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设置防护墩,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采取施划交通标线分隔。此处道路横断面设计详见“东方红路杏园路交叉口横断面设计图”,图号为08。道路路面设计横坡维持原设计,局部展宽或变动的道路路面,沿原道路横坡度进行顺延。交通岛内人行道宽度为7.0m,考虑非机动车(采取推行而不是骑行方式)与行人一同利用人行道横穿交叉口。该处人行道横坡为2%,以人行道中线为基准坡向两侧,人行道纵坡可按原交叉口道路路面横坡考虑,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4.2.4. 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与原道路结构相同。采用沥青混凝土高级路面,按城市主干路标准设计计算。除交叉口右转弯道部分外侧非机动车道局部变动的地方,新做结构采用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外,其余交叉口新建(展宽)道路路面结构按机动车道路面结构设计。交叉口平面设计图中给出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分界线,交织车道采用机动车道路面结构。机动车道路面结构组合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 I型) 3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 I型) 6cm 二灰碎石 32cm 石灰土基础 20cm 路面结构总厚度为61cm。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组合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 I型) 3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 I型) 5cm 二灰碎石 18cm 石灰土基础 20cm 路面结构总厚度为46cm。面层施工时应在二灰碎石层表面洒乳化沥青封层油(1.0kg/m2)。二灰碎石基层配合比建议采用:石灰:粉煤灰:碎石7:13:80(重量比),外加2%的水泥。施工时应通过试验最后确定,应与原杏园路道路施工时选取的配合比取得一致。交通岛内人行道结构为:彩色人行道砖,1:3水泥砂浆卧底2cm,C20细石砼5cm,石灰土基础20cm。人行道结构亦需与原人行道结构取得一致。4.2.5. 道路附属设施道路立沿石采用锯解花岗岩加工制作,人行道铺装时设置盲道及无障碍路口,人行道外侧边线采用花岗岩镶边石。道路附属设施均需与原道路设计取得一致,以免影响道路整体景观。施工时,请建设单位协助提供原道路附属设施相关设计图纸。4.2.6. 其它交叉口占地面积比较大,建议采用高杆灯照明。交叉口采用信号灯控制,预埋信号灯电缆线,信号灯检查井设置在路口交通岛中绿化内,详见平面设计图。交叉口信号机的位置可根据需要设置在交通岛内的绿化中或者设置在交叉口右转专用车道外侧的人行道上,由交管部门根据需要确定设置位置。交叉口处除指定的人行过街设施及交通岛内人行道外,建议增设人行护栏,防止行人随意穿行,由交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4.3. 东风路河东大街交叉口4.3.1. 平面设计交叉口道路中线由德州市规划局提供,河东大街道路桩号根据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道路施工图设计中所定的桩号进行排桩,东风路以交叉口道路中线交点为K0+000重新排定桩号;东风路、河东大街在交叉口工程范围内均为直线。交叉口范围进行交通渠化设计,增设交通岛及中央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具体长度、宽度尺寸详见“东风路河东大街交叉口平面设计图”,图号为11。交叉口处道路平面设计维持原设计非机动车道外侧立沿石边线位置不动,路口右转弯道部分及交叉口内部进行渠化调整,设置交通岛及中央、两侧分隔带,道路立沿石边线位置均以道路中线为基准进行放线。交叉口两条道路中线相交点坐标,请建设单位协助提供。交叉口内交通岛中人行道铺装尺寸详见交叉口平面设计图。平面设计图上同时给出了交叉口信号灯电缆线预埋的建议位置,以及信号灯电源井的建议位置,信号灯及其附属设施的详细设计由德州交管部门相关单位负责,施工时请事先与之取得联系。利用防护墩分隔的道路,防护墩的位置在交叉口交通设计中确定,防护墩施工时可根据交管部门的意见进行调整。4.3.2. 竖向设计由于交叉口设计是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改善,大部分道路路面维持现状,故交叉口高程以原路面高程为准。局部展宽或变动的道路路面,沿原道路横坡度进行顺延,以此来控制新建道路路面高程,立沿石的外露高度与现状道路取得一致。交叉口处道路平面设计维持原非机动车道外侧立沿石边线不动的范围,该处相应设置的雨水口均予以保留。由于交叉口增设交通岛及中央、两侧分隔带,路口道路排水受到阻隔,需要在新设交通岛处增设雨水口。原交叉口处的雨水口应根据交叉口交通岛平面设计情况进行调整,在新设的道路立沿石边重建雨水口,并埋设雨水支管与原来的雨水支管连接,接入现有排水沟。新设雨水口、雨水支管的等级与原设施等级取得一致。4.3.3. 横断面设计东风路为五幅路断面型式,中间设置60m宽三幅路,两侧各设50m宽绿化带,绿化带外侧各设宽9m道路,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178m;河东大街为四幅路断面型式,道路中间设置12m宽绿化带,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70m。交叉口处进口车道总宽度为18.0m,车道布置为:0.5+43.25+4.0(摩托车道)+0.5;出口车道总宽度为15.0m,车道布置为:0.5+33.5+3.5(摩托车道)+0.5。道路中间设置宽为2.5m的中央绿化分隔带,道路路幅总宽度为35. 5m。交叉口右转专用车道宽度:相交道路锐角区域由于右转弯车道半径比较小,总宽度设置为12.0m外(机动车道宽度为4.5m,含车道加宽),相交道路钝角区域右转专用车道宽度均为11.0m(机动车道宽度为4.0m,含车道加宽)。右转专用车道均为机动车、摩托车、非机动车混行,其中非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设置防护墩,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采取施划交通标线分隔。交叉口各进口车道停车待驶区外围设置道路两侧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外为交织车道,交织车道总宽度为10.0m。该交织车道均为机动车、摩托车、非机动车混行,其中非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设置防护墩,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采取施划交通标线分隔。此处道路横断面设计详见“东风路河东大街交叉口横断面设计图”,图号为12。道路路面设计横坡维持现状,局部展宽或变动的道路路面,沿原道路横坡度进行顺延。交通岛内人行道宽度为7.0m,考虑非机动车(采取推行而不是骑行方式)与行人一同利用人行道横穿交叉口。该处人行道横坡为2%,以人行道中线为基准坡向两侧,人行道纵坡可按原交叉口道路路面横坡考虑,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4.3.4. 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与原道路结构相同。采用沥青混凝土高级路面,按城市主干路标准设计计算。除交叉口右转弯道部分外侧非机动车道局部变动的地方,新做结构采用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外,其余交叉口新建(展宽)道路路面结构按机动车道路面结构设计。交叉口平面设计图中给出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分界线,交织车道采用机动车道路面结构。机动车道路面结构组合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 I型) 3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 I型) 6cm 二灰碎石 32cm 石灰土基础 20cm 路面结构总厚度为61cm。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组合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 I型) 3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 I型) 5cm 二灰碎石 18cm 石灰土基础 20cm 路面结构总厚度为46cm。面层施工时应在二灰碎石层表面洒乳化沥青封层油(1.2kg/m2)。二灰碎石基层配合比建议采用:石灰:粉煤灰:碎石7:13:80(重量比),外加2%的水泥。施工时应通过试验最后确定,应与原河东大街道路施工时选取的配合比取得一致。交通岛内人行道结构为:彩色人行道砖,1:3水泥砂浆卧底2cm,C20细石砼5cm,石灰土基础20cm。人行道结构亦需与原人行道结构取得一致。4.3.5. 道路附属设施道路立沿石采用锯解花岗岩加工制作,人行道铺装时设置盲道及无障碍路口,人行道外侧边线采用花岗岩镶边石。道路附属设施均需与原道路设计取得一致,以免影响道路整体景观。施工时,请建设单位协助提供原道路附属设施相关设计图纸。4.3.6. 其它交叉口占地面积比较大,建议采用高杆灯照明。交叉口采用信号灯控制,预埋信号灯电缆线,信号灯检查井设置在路口交通岛中绿化内,详见平面设计图。交叉口信号机的位置可根据需要设置在交通岛内的绿化中或者设置在交叉口右转专用车道外侧的人行道上,由交管部门根据需要确定设置位置。交叉口处除指定的人行过街设施及交通岛内人行道外,建议增设人行护栏,防止行人随意穿行,由交管部门根据实际需要确定。4.4. 新河东路河东大街交叉口4.4.1. 平面设计交叉口道路中线由德州市规划局提供,新河东路道路桩号根据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道路施工图设计中所定的桩号进行排桩,河东大街以交叉口道路中线交点为K0+000重新排定桩号;新河东路、河东大街在交叉口工程范围内均为直线。交叉口范围进行交通渠化设计,增设交通岛及中央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具体长度、宽度尺寸详见“新河东路河东大街交叉口平面设计图”,图号为15。交叉口处道路平面设计维持原设计非机动车道外侧立沿石边线位置不动,路口右转弯道部分及交叉口内部进行渠化调整,设置交通岛及中央、两侧分隔带,道路立沿石边线位置均以道路中线为基准进行放线。交叉口两条道路中线相交点坐标,请建设单位协助提供。交叉口内交通岛中人行道铺装尺寸详见交叉口平面设计图。平面设计图上同时给出了交叉口信号灯电缆线预埋的建议位置,以及信号灯电源井的建议位置,信号灯及其附属设施的详细设计由德州交管部门相关单位负责,施工时请事先与之取得联系。利用防护墩分隔的道路,防护墩的位置在交叉口交通设计中确定,防护墩施工时可根据交管部门的意见进行调整。4.4.2. 竖向设计由于交叉口增设交通岛及中央、两侧分隔带,路口道路排水受到阻隔,需要在新设交通岛处增设雨水口。道路中线处高程与原道路设计高程相同,若路口已经按照原设计进行施工,则交通岛处的高程需按照原道路横坡进行顺延,新设雨水口位置按“新河东路河东大街交叉口竖向设计图”,图号为16施做,雨水口做法与原设计取得一致,埋设雨水支管就近接入原设计雨水井。若路口未按照原设计施工,则路口高程按竖向设计图所示高程进行施工。4.4.3. 横断面设计新河东路为三幅路断面型式,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100m;河东大街为四幅路断面型式,道路中间设置12m宽绿化带,道路规划红线宽度为70m。交叉口处新河东路进口车道总宽度为14.75m,车道布置为:0.5+33.25+4.0(摩托车道)+0.5;出口车道总宽度为11.0m,车道布置为:0.5+23.5+3.0(摩托车道)+0.5。道路中间设置宽为2.5m的中央绿化分隔带,道路路幅总宽度为28.25m。河东大街进口车道总宽度为18.0m,车道布置为:0.5+43.25+4.0(摩托车道)+0.5;出口车道总宽度为15.0m,车道布置为:0.5+33.5+3.5(摩托车道)+0.5。道路中间设置宽为2.5m的中央绿化分隔带,道路路幅总宽度为35. 5m。交叉口右转专用车道宽度:相交道路由于右转弯车道半径比较小,机动车道总宽度设置为8.0m(机动车道宽度为4.5m,含车道加宽),非机动车道宽度为7.0m。右转专用车道为机动车、摩托车与非机动车分行,局部混行路段应在非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设置防护墩,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采取施划交通标线分隔。交叉口各进口车道停车待驶区外围设置道路两侧分隔带,两侧分隔带外为交织车道,新河东路交织车道总宽度为7.0m,供机动车、摩托车行驶,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采取施划交通标线分隔,该交织车道禁止非机动车行驶;河东大街交织车道总宽度为10.0m,该交织车道均为机动车、摩托车、非机动车混行,其中非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设置防护墩,机动车与摩托车之间采取施划交通标线分隔。此处道路横断面设计详见“新河东路河东大街交叉口横断面设计图”,图号为17。道路路面设计横坡维持原设计,局部展宽或变动的道路路面,沿原道路横坡度进行顺延。交通岛内人行道宽度为7.0m,考虑非机动车(采取推行而不是骑行方式)与行人一同利用人行道横穿交叉口。该处人行道横坡为2%,以人行道中线为基准坡向两侧,人行道纵坡可按原交叉口道路路面横坡考虑,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4.4.4. 路面结构设计路面结构与原道路结构相同。采用沥青混凝土高级路面,按城市主干路标准设计计算。除交叉口右转弯道部分外侧非机动车道局部变动的地方,新做结构采用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外,其余交叉口新建(展宽)道路路面结构按机动车道路面结构设计。交叉口平面设计图中给出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分界线,交织车道采用机动车道路面结构。机动车道路面结构组合为: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 I型) 3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 I型) 6cm 二灰碎石 32cm 石灰土基础 20cm 路面结构总厚度为61cm。非机动车道路面结构组合为:新河东路非机动车道: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 I型) 3cm 中粒式沥青混凝土(AC20 I型) 4cm 二灰碎石 18cm 石灰土基础 20cm 路面结构总厚度为45cm。河东大街非机动车道:细粒式沥青混凝土(AC13 I型) 3cm 粗粒式沥青混凝土(AC25 I型) 5cm 二灰碎石 18cm 石灰土基础 20cm 路面结构总厚度为46cm。面层施工时应在二灰碎石层表面洒乳化沥青封层油(1.0kg/m2)。二灰碎石基层配合比建议采用:石灰:粉煤灰:碎石7:13:80(重量比),外加2%的水泥。施工时应通过试验最后确定,应与原新河东路、河东大街道路施工时选取的配合比取得一致。交通岛内人行道结构为:彩色人行道砖,1:3水泥砂浆卧底2cm,C20细石砼5cm,石灰土基础20cm。人行道结构亦需与原人行道结构取得一致。4.4.5. 道路附属设施道路立沿石采用锯解花岗岩加工制作,人行道铺装时设置盲道及无障碍路口,人行道外侧边线采用花岗岩镶边石。道路附属设施均需与原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