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 由课堂教学案例引发对研读教材的思考论文 浙教版.doc_第1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由课堂教学案例引发对研读教材的思考论文 浙教版.doc_第2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由课堂教学案例引发对研读教材的思考论文 浙教版.doc_第3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由课堂教学案例引发对研读教材的思考论文 浙教版.doc_第4页
八年级科学上册 由课堂教学案例引发对研读教材的思考论文 浙教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由课堂教学案例引发对研读教材的思考浙教版科学教材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体现了时代特点。同时教材图文并茂,符合学生的求知特点,给人一种全新的感觉。但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例如:是否必须依据教材来配置每一课时的顺序和内容?教材内容与学生学习水平、兴趣发生冲突时,应如何应对? 科学课的教学内容是否就是教材内容?如何把握教学重点其实归根究底,它们都与如何认识、处理教材有关。为了更好、更合理地使用教材,贯彻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我们在不断实践、探索和反思中。一、案例分析问题1:追求教学形式的创新,忽视对知识本质的关注八年级上电压的测量课堂中:师:我们学习了电压的知识以后如何来测量电压呢?生1:用电压表师:对。大家已经学过了电流表的知识,其实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与电流表类似。桌上有实验器材干电池三节,小灯泡二个,开关一个,电压表一只。要求:测出电源电压;测出小灯泡串联时每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测出并联时每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看课本。生:好的师:现在开始按学习小组做分组实验。生:开始忙碌做实验(大约花了二十分钟的时间,有个别组实验完成,大部分组只完成一小部分,而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的电压表反接,甚至有的不知道电压表如何连接,接成了串联等,老师匆匆地下课)分析: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确实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新奇感,但是,我们也不难发现,教师在把握电压表使用的教学中出现了问题,一味乞求课的热闹,忽视了教材中对知识的本质关注,到最后大部分学生到下课还不知道电压表是如何使用及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的点。解读教材我们知道正确使用电压表是本节内容的重点。教材中告知了电压表的使用及安排了两个电压测量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学过程中需要让学生明确的是:(1)对电压表的使用也要做到“四会”,即“会接”、“会选”、“会试”、“会读”。 会接是指正确按电压表的使用规则使用电压表; 会选是指为提高读数的精确程度,选量程时尽可能使指针偏转角度大一些,如不能预先估计电压值的大小,应选大量程; 会试是指电路接完后,在正式接入电路前,进行试触; 会读是指根据所选量程,正确读取数据。(2)电压表与电流表不同,它可以直接接在电源的两极上,测量电池电压。(3)用电压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时,要将电压表并联在被测电路两端。在明确教材的意图以后教学中可以采用让学生对比电流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对比如下: 不同点1. 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强度;电压表测电路两端的电压。2. 电流表表盘上有符号“A”;电压表表盘上有符号“V”.3. 两表在电路中连接方法不同。4. 电流表绝不允许与电源直接相联;而电压表可以。相同点1. 调零、选量程的方法相同。2. 电流通过两表的流向相同。3. 两表的试触方法和可能出现的问题相同。通过对比让学生抓住了两表之间的区别,学生对电压表的认识会更加清楚。另外,两表的使用方法上是相似的,电流表的使用方法掌握了,电压表的使用方法便可以顺利地掌握了。在学生弄清了知识的本质以后,再引导和组织好学生的探究学习,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目标。教材中安排的活动都有一定的目的,要达成目标,需要老师合理的引导,否则会成为盲动和乱动,无法取得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解读教材,自已理清教材中的知识本质,才能在教学中把握好方向。问题2:教师没有整体把握教材,使学生不能在理解中生成知识八下化合价一节课堂中:师: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中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生:(开始看书)师:看好了吗?接下去我们一起把元素的化合价总结成如下口诀:“钾钠银氢正一价,”记住了吗?生:记住了。师:请同学们来复述一下常见元素的化合价的口诀。生1:(举手)老师,为什么氢的化合价是正一价而氧的化合价一定要是负二价?师:你记牢这些口诀会用就可以了。生:(无语)分析:听了这个教师的课后我去看了八下的教学参考书,上面也写着“应指导学生从常见元素的化合价表中寻找元素化合价的代数符号规律、数值规律、可变化合价。化合价在化学式书写、化学反应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应记住一些常用元素的化合价。为了帮助学生记忆,可编一些顺口溜。”在进行学法指导中教参上也写着:“学习中遇到要记住的内容较多时,可以用类似的方法,即整理归纳找规律编顺口溜,以便记忆。”那么我们的学生真的不需要理解知识,只要记住就可以了吗?研读教材以后,我个人觉得物质科学在教材的编排中总体感觉不是很好,(八下)第一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从微观到宏观,不符合一般学生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认知规律,在众多的元素、化合价、分子式等符号、模型下,部分学生已失去了对化学现象原本新奇的追求与探究,课本又删去了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及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内容,如果教师不对这部分知识有一个整体把握,进行适当补充分析,很容易导致学生对这部分知识只是一味的死记硬背。如教材“带电的原子离子”一节中在说明“钠在氯气中燃烧的电子得失”,教材是这样说:“金属钠在氯气中燃烧时,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带正电荷的钠离子(阳离子),氯原子得到电子形成带负电荷的氯离子(阴离子)。带有相反电荷的钠离子和氯离子之间相互吸引,构成了电中性的氯化钠”学生会形成疑问:为什么一定是钠原子要失去一个电子,而氯原子要得到一个电子呢?再比如教材在讲元素周期表中有这样一句话“元素周期表也可以竖着(按族)读,每一竖列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学生对“每一竖列元素的化学性质都很相似”知识的是无法理解的。所以教材中删去了核外电子排布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内容,导致了学生对教材中很多知识无法理解,如果教师对这部分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进行适当的补充,有助于学生对元素的化合价、离子、分子式等知识的理解。由于科学是一门综合课程,教材中的内容是生物、物理、化学、自然地理等学科的整合,毕竟无论从时间上、内容的成熟度、四门学科的连接方面还有待改善。而我们大部分教师所学的专业大多是教材中的其中一部分内容,因此教师很有必要对并不熟悉的学科知识进行学习、研究,以弥补自身的知识、技能缺陷,也才能处理好教材中存在的不足及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更好地引导学生把握科学内容所揭示的自然规律。“教材只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依据和一些范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我觉得很有道理。问题3:教学重点不突出,不能很好地领会教材意图八年级上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课堂中:音乐“小燕子,穿花衣”学生在音乐声中被引入师:我们来看一段小燕子故事?生:观看录像师:好看吗?接下去我们再来看一看有关猫头鹰、田鼠、大雁和招潮蟹的生活短片生:观看录像师生总结了影响动物的环境因素以后接下去又放了“蚂蚁堵洞”,向日葵,捕蝇草,含羞草等很多录像及图片。(本节课录像的时间约用去了近30分钟的时间,而讨论、活动反而较忽忙的带过)分析:环境对生物行为的影响(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1节)教材中设置了九张图片及一个讨论和一个活动。本节内容包括: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植物的感应性现象,植物的感应性现象的演示实验与学生分组实验。重点和难点都在植物的感应性现象的分析。教材内容除了大量的图片和讨论、活动设计,文字叙述只有寥寥数句,学生本来就很难把握其重点。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明晰条理,学生才容易理解、掌握。但这节课教师基本上把时间花在了让学生观看录像上,忽略了教学的重点,在教学设计中没有真正领会教材的本意。科学教材中有大量的图片资料,其蕴涵的教学内容十分丰富,有些图片可以创设情景,有些图片可以联系生活,有些图片可以再现实验过程,有些图片可以补充科学知识,这些都是在教材处理过程中不可小视的教学资源。我们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资源,这也是我们一线教师一直思考的问题。以上案例只是我在听课过程中的几个摘录,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我们能够从中发现在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用意之前就进行“教学创新”的行为,都将事半功倍。所以我觉得研读教材,分析教材,对实施有效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找出教学重难点的必然途径,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更是决策教学手段的必要参考。二、探索与思考研究教材、尝试创新,是我们一线教师的初衷。在对待教材处理中,结合个人实践,我觉得要处理好教材与教学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找准开课的切入点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准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引入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诱发学生的对知识的期待,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上七上第一个探究“怎样根据人脚印的长度来判断人的身高?”发现教材是这样开头的“你可能从未注意过人的脚印的长度与身高有什么关系,然而警察在破案时却常用脚印的长度来判断罪犯的身高。”我研读了以后,对这个活动稍作了改动,用这样的真实的新闻报道引入:2009年9月,在山西怀仁县发生了一桩无头案:城外的玉米地里,发现一具女尸。从尸体上满是鲜血以及尸体旁有两块沾满血迹的大石头判断,这个妇女是被谋杀的。凶手是谁呢?针对现场上留下一行脚印,公安局请来了脚印专家帮助破案。脚印专家仔细观察了脚印,作出了如下判断:这个罪犯是个25岁左右的男人,身高1.7米,不胖不廋。从脚印的走向来看,他朝南窑村走去。公安局人员按照脚印专家的判断,从南窑村查出了13个25岁左右,不胖不廋的男青年。然后对这13个青年一一分析,发现其中有一个青年嫌疑最大。经过进一步调查取证,证实此青年就是罪犯。然后老师问:脚印专家是怎样根据人脚印的长度来判断罪犯的身高?我发现通过这个引入,学生首先就在心灵深处得到了震撼,为后面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情感和探究的氛围。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对文本展开深层次的探究,设计出了科学探究的最佳方案。所以引入的方法很多,只要我们找准切入点,科学知识的学习也一样生动有趣。2、寻找知识的联系点教材是学生主要的学习资源,也是我们进行教学的主要凭借。所以我们研读教材,理解编写者意图,寻找到知识的联系点是非常重要的。如原子结构模型的建立我们可根据教材提供的科学的发展史,首先肯定了道尔顿的贡献。随后根据发现电子这一事实引导学生对道尔顿模型进行修正,得出汤姆生模型。然后介绍卢瑟福的粒子轰击金箔的实验现象,通过分析推理后又对汤姆生的模型进行了修正。从实验发现到新模型的出现,尊重历史的原貌,用历史的观点评价每一个发现的价值,引领着学生一步一步的领悟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发现,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理解了原子的微观结构模型,同时对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态度也大有帮助。我们分析教材也可以发现它的编排体系是螺旋式上升,同一个知识点会重复出现,因此前后知识的联系同样是十分重要的,甚至也可以将后面的知识提前组织教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参照新课程标准和理念,对教材进行完善、改进,甚至进行重组。如温度的控制(八年级上册第三章第5节)中讲到恒温动物和变温动物,可以联系常见的动物(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中有关脊椎动物的特点进行讲解;再如天气和气温(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2节)只讲到天气的概念,而学生平时还经常接触到气象、气候等比较相像的名词,为了在一开始就能辨别其中的区别,我在教材处理过程中将属于这章第8节的气候概念提前进行讲解、比较,效果很好。3、填补教材的空白点科学课程标准讲到:“教科书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既要贴近学生生活,又要反映当代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既要有利于教师进行创造性的教学,又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既要表达教学的基本要求和标准,又应提供自主思考、交流、感悟、活动的机会和空间,从而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型学生发展的需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自己对教材的感悟、体验、激情、灵感和经验融合在课程中,对教材进行重新钻研、处理,填补教材的“空白点”,教学才充满生命的活力。如八上的欧姆定律的教学,教材把这节设计成了一个典型的探究案例,教材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空白点”。我们老师要做的就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电压、电阻知识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作出有意义的猜想,并引导学生设计出检验猜测的实验,对不同的方案能进行比较、评价并进行探究。如在研究电阻不变,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思考:这个实验研究的对象是什么?电流表测出的是谁的电流?电压表测量的是谁的电压?如何改变定值电阻上的电压?用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的电流有什么优点?等等,在教学中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之中,自己完成规律的发现。所以我觉得每一次成功的教学都是对教材的充分的诠释。在钻研教材时,我们能善于发现和利用这些空白,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如在完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同时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将试管放入盛有370C温水的烧杯中?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碘液颜色变化说明什么?设置B号试管的目的是什么?B号试管中为什么要加2毫升的蒸镏水,能否不加或加1毫升甚至3毫升的蒸镏水?等问题进行适度拓宽,以便为知识找到迁移的落脚点、巩固的深化点。教材中,像这样的例子很多,如果我们抓住了这些“空白点”进行有效设计,就能使“理解内容、体验情感、发展能力、拓展思维、丰富想象”等达到和谐共振、水乳交融的境界。4.、落实能力的延伸点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加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从而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如: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材中是设计了四个活动,其中3、4两个活动:在一个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里,迅速倒入少量水,立即将瓶塞塞紧振荡,观察有什么现象。再用蓝色石蕊试液测被压扁的瓶中液体,显 色,说明此液体呈 性。在通常教学中,我们向学生演示这个实验并会告诉学生:使蓝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