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初三语文友邦惊诧 论.doc_第1页
苏教版初三语文友邦惊诧 论.doc_第2页
苏教版初三语文友邦惊诧 论.doc_第3页
苏教版初三语文友邦惊诧 论.doc_第4页
苏教版初三语文友邦惊诧 论.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语文友邦惊诧 论教学目标:1 体会鲁迅杂文强烈的感情色彩;2 了解驳论文的特点;3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教学重点: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教学难点:了解驳论文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新课(课前已请学生回去复习“议论文的一般常识”)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看,一般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友邦惊诧”论这篇杂文就是一篇驳论文。一般来说,驳论文中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二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即证明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靠不住的,因为论据是论点赖以建立的基础,它一动摇,论点就站不住脚,不攻自破。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观点,就是指出对方论点与论据间不合逻辑的错误,即其论据根本不能说明论点,这也就等于驳倒了论点。总之,不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是最终目的。二 结合注解介绍时代背景1 指定学生读P183和P184的书下注释。2 对背景的补充说明1931年9月18日夜间,日本侵略军突然袭击驻扎在沈阳的中国军队,于19日占领了沈阳,这就是“九一八”事变。当时,蒋介石秉承美帝国主义的旨意,竟下令“绝对不抵抗”,将军队撤退至山海关以南,使日本侵略军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就迅速占领了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出号召:“组织群众的反帝运动,发动群众斗争,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全国各地工人罢工,学生罢课,游行示威。全国各地的爱国学生两次集会南京,要求蒋介石政府停止内战,出兵抗日。第一次,蒋介石要学生“忍辱含愤,以待国联众理之判决”。第二次,学生在风雨中坚持了一天半,蒋介石大耍流氓欺骗手段,口头表示“三天后宣布出兵抗日”,随即溜之大吉,让人给学生送去一张纸条,叫大家回去“安心读书”。对此,各地群众极为气愤。12月17日,上海、北京、广州、济南、安庆等地的学生代表三万多人,在南京国民党政府门前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国民党中央政府对手无寸铁的学生进行了血腥的镇压。当学生游行队伍经过珍珠桥时,反动军警突然开枪,刺刀冲杀,警棍横飞,当场有三十多人被杀害,一百多人受伤,被捕失踪者不计其数,造成了骇人听闻的流血惨案。第二天,国民党中央政府通电各地军政当局,捏造事实,倒打一耙,给爱国学生横加种种罪名,并说“友邦人士,莫名惊诧,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同时命令各省市“政府公署”,“嗣后遇有学生团体出境,赴各地游行示威者,各该地军民长官,务予紧急处置,不得于事后借口无法劝阻,敷衍塞责”。面对国民党的滔天罪行,鲁迅先生怒不可遏。20日在申报看到国民党“通电”后,当天就写了这篇“友邦惊诧”论,21日看到申报登载的南京专电后,又立即补写了一段,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政策和帝国主义的侵略本性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这正表现了鲁迅以杂文为武器的战斗精神。三 解题题目“友邦惊诧”上面的引号,表明是从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电文中摘出来的,同时表示否定。“友邦”,指英、法、美等帝国主义国家。惊诧,惊讶、诧异。论,论述、评论,在本文中兼有揭露、驳斥的意思。四 分析课文1 驳论的基本结构是先摆出谬论,再层层批驳。那么,本文在何处摆出了谬论?作者所要驳的“靶子”是什么?参考在1中通过摘引国民党政府的电文摆出谬论。国民党政府诬陷学生的电文内容包括“罪名”和“结果”两个方面,“结果”由“罪名”推出,有论点和论据的关系,为下文的驳论亮出了靶心。2 (一般的驳论文往往一起笔就直接摆出谬论,)本文为什么在摆出敌论之前,先交代关于学生请愿等情况?参考一是揭露事实真相,揭示学生请愿的背景原因(日本入侵,国民党政府甘心葬送大好河山而导致学生不得不请愿示威),显示了请愿的正义和爱国性质,为下文批驳电文中对学生的诬陷作准备;二是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憎情感,对学生充满了同情(为学生“可怜之至”的无法安心读书的现实处境而悲;又为学生“可怜之至”的“请愿”行动而悲),对日本的侵略、国联的纵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则充满了愤怒的谴责,为下文无情批驳蓄势。3 在介绍“议论文的一般常识”时,我们知道了,驳论文中批驳对方论点的方式主要有三种。那么。本文采取了其中的那几种方式呢?参考2-7驳论点,8驳论据。4 在驳论点时,作者分几步加以驳斥?参考1/ 2-4针对谬论中的“友邦人士,莫名惊诧”进行批驳。 2/ 5针对谬论中的“长此以往,国将不国”进行批驳。 3/ 6-7归纳上述两层意思,进一步驳斥。5 【研析第一层】 2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用这一手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参考2中作者列举了“友邦人士”的三个“不惊诧”和一个“惊诧”,以铁的事实作鲜明的对比。“不惊诧”置若罔闻、熟视无睹的事一共列举了12件,前6件,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后犯下的血腥罪行,后6件,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政府倒行逆施而造成的令人目不忍睹的惨象;“惊诧”坐立不安、不能容忍的事仅一件,是与前面写的12件罪行相比微不足道的,学生在爱国抗日的正义行动中发生的一点“纷扰”。这鲜明的对比,深刻揭露了所谓“友邦人士”侵略和瓜分中国的反动本质:他们是日本帝国主义的同伙,是国民党政府的后台/主子,是中国人民的死敌。这正与1第一句中所反映的日本、国联和南京政府之间的关系是一致的,也再次证明了学生请愿行动是救亡图存的爱国行为。 3中作者难抑心中愤怒,用了两个简短而有力的感叹句。在“友邦人士”前加上“国民党政府的”六字,明确指出了“友邦”与国民党政府之间的罪恶关系。“是些什么东西!”一句中痛恨、鄙夷之情溢于笔端。 作者意犹未尽,接着在4中用姑且退一步的假设,实则进一步锐利抨击的批驳方法,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友邦”自身对国内人民的镇压撕毁他们“文明”的面具,斥责了他们“惊诧”的虚伪和可憎。(“秩序”和“文明”加上引号,表明仅是资产阶级用以维护自身利益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明。)第二课时一 回忆上节课主要的授课内容二 分析课文1【研析第二层】 5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用这一手法的目的是为了说明什么?参考运用反语,是对电文的否定和批判,对国民党政府卖国投降政策的辛辣讽刺和有力抨击,说明学生请愿示威并不会造成“国将不国”,相反地按照国民党的愿望统治下去,倒真会“国将不国”! “国将不国”和“国下去”中的三个“国”字分别有什么含义?“国下去”中的“国”字为什么要加引号?参考第一个“国”是名词,是“国家”的意思;第二个“国”是动词,是“成为国家”的意思;第三个“国”是动词,是“像个国家”的意思。第三个“国”字加引号,一是表示引用,二是表示反语讽刺。2【研析第三层】 6说“几句电文,说得明白极了:怎样的党国,怎样的友邦。”请根据下文内容,概括“友邦”和“党国”的真正面目。参考“友邦”是纵容日本帝国主义肆意侵略中国,并唆使“党国”镇压、屠杀抗日爱国军民,要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主子;“党国”是对帝国主义屈膝投降,对人民残酷镇压的奴才。 7有两个问句,是谁在问?被问的是谁?(“友邦”在问;被问的是“党国”)摹拟“友邦”斥责“党国”有什么作用?参考进一步揭露、讽刺“友邦”与“党国”内外勾结的主奴关系。 6、7之间用关联词“因为”联系起来,表明两段之间是因果倒置的关系。“友邦”的训斥与国民党政府的镇压之间的因果关系,进一步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听命于帝国主义主子,中外反动派合谋镇压中国人民的阴谋和罪行。(6写国民党政府“通电各地军政当局”“紧急处置”学生运动和略有“越轨”之举的人民,也就是实行严厉镇压是“果”;7写“友邦人士”“知道”并提醒国民党政府把耗费巨大的国家暴力用来对付“学生们”是“因”。)3驳论点部分小结这一部分用了讲道理、摆事实的论证方法,先驳“友邦”,从三个“不惊诧”与一个“惊诧”的事实对比中,揭露所谓“友邦”的反动本质及其“莫名惊诧”的险恶用心;再驳“党国”,揭露所谓“党国”对帝国主义屈膝投降和与人民为敌的反动面目,指明“国将不国”的局面实为他们对内镇压、对外投降所造成;最后再把“友邦”和“党国”联系起来,进一步揭露他们狼狈为奸、互相勾结、镇压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罪行以及他们之间的主奴关系。本部分三个层次之间,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擒贼先擒王”,先揭露友邦的真面目,作为其奴才的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反动本质也就昭然若揭,而最后再揭露“友邦”与“党国”之间的关系,也就水到渠成了。48虽是补写的,却与上文构成了有机的整体,起到了驳斥论据的作用。这一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参考引用论证,摘引的两则新闻给人以确凿无疑的感觉,也与国民党政府电文中强加给学生的罪名(特别是其中“攒击路人及公务人员,私逮刑讯”等)形成鲜明对比,两段新闻之间也构成对比(国民党官员并未“受伤”、“失踪”,而学生却大量伤亡失踪),从而证明了强加给学生的罪名纯属捏造,而“国府”才是屠杀爱国学生的刽子手,进一步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凶残而又无耻的本质。5文章结尾仍回到“友邦惊诧”上来以作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参考以辛辣的反语,点出了“友邦”瓜分中国的阴谋,“党国”媚敌卖国的本质,对反动“通电”给了最后的致命一击。从结构上来说,也意味着驳论据的根本目的还是为了驳论点。三 主题(或书下注释)本文是一篇反侵略反卖国的战斗檄文,以强烈的革命义愤、具体确凿的事实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猛烈抨击了国民党政府残酷镇压革命人民,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卖国投降路线,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国民党的所谓“友邦”即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和他们妄图瓜分中国的罪恶阴谋。四 写作特色1 讲道理,摆事实,(一是用大量大家熟悉的材料,二是引用报纸上刚发表的材料),兼驳论点论据,以驳论点为主。2 运用对比手法,揭露鲜明强烈。 三个“不惊诧”与一个“惊诧”的对比(“友邦”态度的对比;“罪行”的对比日寇和国民党政府的罪行不但与学生请愿中的“一点纷扰”形成对比,也与国民党政府强加给学生的种种“罪行”形成对比,有明显的轻重之分,作者有意将二者对比着写,就充分暴露了“友邦”“惊诧”的不合逻辑与罪恶用心); 对国民党政府形象的刻画也体现了对比手法对“友邦”处处惟命是从,对爱国青年则诬陷、镇压与杀戮,是帝国主义的忠实奴才和中国人民的凶恶敌人; 申报消息与“国府通电”的对比。3 运用排比、重叠句式,节奏鲜明、感情强烈、极有气势。 “不惊诧”连说三次,构成一组排比反复句。列举日本侵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大量罪行时,全都用四字短句概括,短促铿锵,战斗力强,表现了作者的义愤填膺,同时也是鉴于国民党政府在通电中给学生罗织罪名时用了四字一顿的句式,作者用同样的句式,与敌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批判“国将不国”的谬论时,一连串排比的推论,一个比一个荒谬,一个比一个可笑,不仅揭露了国民党政府卖国投降的本质,也从语气上显示了对帝国主义奴才走狗的极端蔑视。4 运用辛辣、幽默的讽刺笔触,增强文章的战斗效果。 (1) 反语 “好个友邦人士!”、“好个国民党政府的友邦人士!”中的“好个”表示了对“友邦”的否定,感叹号强化了无比憎恶的感情; 5说“我们的国府”,其实这样的国府绝不属于我们人民,而是人民死敌; 5中“党国倒愈像一个国”的排比反复句按照敌人的反动逻辑把话引申开去,步步推进,边推论,边挖苦,从而彻底揭示了敌人的丑恶面目; 全文最后一句“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妄想瓜分中国的狼子野心。(2) 摹拟手法 “读书呀,读书呀”摹拟蒋介石诱劝学生莫问国事、“安心读书”的腔调,两句重复,把蒋介石一味卖国,使大片国土相继沦丧,让学生无从“安心读书”,却又诱劝学生“安心读书”的虚伪性、欺骗性和荒唐可笑揭露得淋漓尽致。 摹拟“友邦”训斥“党国”的话入木三分地揭露、讽刺了二者之间的主奴关系。(3) “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一句中“束手无策”、“哀求”嘲讽了国民党政府的昏庸无能和奴颜婢膝、媚敌卖国的丑态;“一伙”则揭露了“国联”和日本狼狈为奸的实质。(4) 称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官僚们为“大人老爷们”。(5) 学生请愿的爱国性质“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而不知道学生请愿原因的人不是政治上麻木不仁的人,就是有知觉而毫无心肝的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