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专业论文)太虚佛教人生观探析.pdf_第1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太虚佛教人生观探析.pdf_第2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太虚佛教人生观探析.pdf_第3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太虚佛教人生观探析.pdf_第4页
(伦理学专业论文)太虚佛教人生观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太虚佛教人生观探析 研究生姓名:杨静 导师姓名:吴全兰教授 专业:伦理学 研究方向: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研究 年级:2005 中文摘要 太虚大师,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和重要地位的人物,他一生创作 的著作多达七百万字。在这些著作中,关于人生观方面的思想极其丰富。 太虚佛教人生观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和发展 阶段。在萌芽阶段,由于受到儒道佛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受其外祖母的影响,少年的太虚 萌生了出家的念头。出家后,太虚发生了许多变化:人生态度比较积极,以“振兴佛法, 普渡众生”为人生目标,并能从社会的角度思考人生观问题。在探索阶段,由于受革命思 潮、西方思潮和新式僧教育的影响,太虚的人生观显示出与佛教人生观相符合的内容:从 佛教的立场来看待和分析一切事情,树立以革命手段来振兴中国佛教的人生目标。在确立 阶段,太虚关于人生目的、态度及价值的思考达到稳定,形成了以立足人间、服务人群为 核心、 “志在整兴佛教僧会,行在瑜伽菩萨戒行”为根本目标的佛教人生观。确立了佛教 人生观后,太虚积极地投入到实践中,为振兴中国佛教做出巨大的贡献,其佛教人生观也 在实践中不断地巩固、丰富和发展。 太虚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础包括传统佛教的人生观、儒家的人生观、道教与道家的人 生观及基督教的人生观。传统佛教的人生观,特别是大乘佛教的人生观和自利利他的人生 价值取向,是太虚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出发点和归宿。儒家人生观肯定人的地位和作用的观 念;道教注重养生的观念、道教以度化天下为己任的观念和道家在处理遁世与入世关系上 的圆融之道;基督教人生观注重组织结构和注重戒律精神等观念,这些都是太虚佛教人生 观的理论之源。太虚佛教人生观的内容体现在太虚对人、生、人生、人生观及佛教人生观 的阐述和他对近代流行的人生观的评述中。具体如下:(1 )在对“人”的阐述中,太虚 认为“人只是一种假相”,他提出了两条保存人身的途径: 远离“乱性情品”和建设人间 净土。同时,太虚阐述了自己对人性及人欲的看法。太虚认为人性可善可恶,对修为人性 提出了七点要求。太虚把人欲分为三种: “有情共欲”、 “欲界共欲”和“人类特有的欲”, 而佛教治理人欲的途径也有三个:“人乘节欲”、“天乘、二乘绝欲”和“大乘化欲”。 (2 )在对“生”的阐述中,太虚认为人生的“生”是“生空无生”。(3 )在对“人生” 的阐述中,太虚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对“人生”进行阐述。 太虚认为狭义的人生是指“人 的一生”或“人的生命和生活”。而广义的人生是“人生即一宇宙,人生各一宇宙”。从 ii 广义的人生出发,太虚把人生分为“理性”和“事相”。他认为人生的性质也是可善可恶 的,他很注重人的自由,尊重人的选择。(4 )在对“人生观”的阐述中,太虚从科学和 世俗谛两方面做出阐述,“事实三真相”说,是太虚关于人生真相问题的科学论述。(5 ) 在对“佛教人生观”的阐述中,太虚把佛教人生观分为三种:“佛教一心十法界大统系中 的人生观”、“三乘佛法中的人生观”和“大乘佛法的人生观”,太虚极力地推崇“大乘 佛法的人生观”。(6 )在对近代人生观的批判中,太虚对近代人本的人生观、物本的人 生观、神本的人生观及我本的人生观进行了批判。在综合上述观点的基础上,太虚的佛教 人生观包括以下内容: (1)以无我、唯心宇宙观为起点; (2)以立足人间、服务人群为核 心; (3)以“志在整兴佛教僧会,行在瑜伽菩萨戒本”为根本目标; (4)以自利化他为人 生价值取向。太虚佛教人生观的主要特征包括浓重的人本主义色彩、强烈的批判性与融合 性以及浓厚的爱国主义色彩等。 太虚的佛教人生观有明显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太虚站在佛教的立场上,以不同的 视角提出了不同的人生观,这种做法不仅为科玄论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而且继承和发 展了传统的佛教人生观。在现代社会,太虚的佛教人生观同样也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 示: (1)要正确看待佛教人生观; (2)要时刻保持爱国热情,树立崇高的人生责任感; (3) 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要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 (5)要努力提高人生的道德 修养,这些启示对我们现代的人生观教育和公民的道德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 太虚 人生观 世界观 佛教人生观 iii taixus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postgraduate:yangjing supervisor:professor wuquanlan grade:2005 major:ethics direction: histor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ethics thinking abstract taixu is a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modern chinese buddhism.his works up to 7 million words.in these works,about philosophy is very rich. taixus philosophy of life of the buddhist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in the formative stage, due to the impact of confucianism、taoism and buddhist thought ,in particular by the impact of maternal grandmother, juvenile of taixu initiation the idea of a monk. become a monk,taixu have taken place many changes: mor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s life” to revitalize buddhism, the goal of universal life for life” , and from the social point of philosophy of life issues. :in the exploration stage, due to be subjected to the revolutionary ideas, western ideas of education and the impact of new monks, taixu philosophy of life and show that in l ine with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from the position of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and analysis of all things, to establish a revolutionary means to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life goals. in the establishing stage, taixu on the purpose of life, attitude and achieve stability in the value of thinking, formed a human foothold, to serve as the core, “ determined to revitalize buddhism, with their own behavior as a standard practice of buddhist doctrines” as the fundamental objective of establishing a correct outlook on life, established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taixu actively into practice,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buddhist mak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practice of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is constantly consolidate and enrich and develop.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aixus buddhist life including its theoretical basis and its contents. taixus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ife, including traditional buddhist and confucian values of life, taoism and taoist philosophy of life and christian outlook on life.the contents of taixus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embodied in the person , life, rawness, and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and his outlook on life of modern pop in the comments. (1) in the people in the exposition, taixu that people just a jiaxiang, taixu to the physical preservation of the two channels. at the same time, that human nature can be good taixu heinous as to how to repair a seven- point demands put forward humanity. taixu the human desires divided into three: for a total of love, yu jie were to and unique to human beings, the corresponding, governance human desires have three ways: people take abstinence, day by , ersheng never to and for the mahayana. (2) in the students described iv in taixu life that the health is the empty of health. (3) in the life described in the narrow sense of life taixu that means peoples life or peoples lives and livelihoods. the broader life is a life that is the universe, a life of the universe. in a broad sense of life, taixu life into rational and things with. taixu that is the nature of life can be good abhorrent, he is the focus on freedom, respect for human choice. (4) in the outlook on life, explained, taixu from the scientific and shi sudi made on both sides, the fact three truth that is the truth of life taixu on the issue of the scientific exposition. (5) in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explained, taixu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is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10 fajie buddhism as one of the largest in the ecs outlook on life, buddhism in san chengs outlook on life and mahayana buddhisms outlook on life, taixu strongly that praises mahayana buddhisms outlook on life. (6) in the criticism of the modern outlook on life, taixu in modern life, the judge in an article on the four modern outlook on life: the peoples outlook on life and the life of god in this life this outlook on life and i was criticized. in the philosophy of the above, based on taixu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include the following: is built on the idealism of the universe without me on the basis of the outlook on life; is based on the world, to serve its core; the chi- buddhist monk in the whole, firms quit the yoga buddha for the fundamental objective; also includes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 and his life of self- value orientation. taixu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including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eople of this dense color, strong critical and integration of patriotism and strong color, and so on. taixus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has obvious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and contemporary enlightenment. he stand on the position of buddhism, with a different perspective to a different outlook on life, this practice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 for science and mysticism debate, and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in modern society, taixus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can also give us many useful inspiration: (1)to correct philosophy of the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2)the time of day maintain a patriotic fervor, a lofty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in life; (3)establish a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towards life; (4)to establish the correct values of life; (5)should be made to improve the life of the moral cultivation, these inspiration has active meaning about our modern life and civil morality construction . key words: taixu; philosophy of life;view of world ;buddhist philosophy of life 1 引言 太虚(18891947)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一位具有广泛影响和重要地位的人物。他不 仅是一位佛教思想家,更是一位出色的佛教活动家。在太虚一生中,他不仅创作了七百多 万字的不朽著作,同时,也进行了许多佛教实践活动,如创办佛学院、开展僧教育、提倡 教理、教制、教产三大佛教改革,并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广泛宣传佛教。由于太虚为近 现代中国佛教的生存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他就因倡导“人间佛 教”被誉为中国的马丁路德。 太虚大师的思想,是研究中国近代佛教史无法越过的领域。但遗憾的是,直到 20 世 纪 90 年代以来,国内关于太虚大师的研究才呈现出春花秋实的景况。国内研究中国佛教 史和 20 世纪中国佛教问题方面的专著和教材都对太虚思想作出了肯定和介绍。90 年代以 前,学者们的研究兴趣主要限于阐述太虚的生平及其贡献,多属介绍性文章。90 年代后, 有不少学者对太虚的相关思想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从横向来说,学者对太虚的“人生佛 教”思想、“教理、教产、教制”三大改革思想、净土思想、建僧思想、易学思想及他与 中国佛教现代化的关系等深层次问题, 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专著有: 邓子美 太虚大师传 、 罗同兵太虚对中国佛教现代化道路的抉择 、李广良心识的力量 太虚唯识学思想 研究、刘成有近现代居士佛学研究 、李远杰近现代以佛摄儒研究 、郭鹏太虚思 想研究 近十几年来以他的思想为研究对象的学术论文有上百篇,其中不乏考释精审、 论述透彻的鸿文力著。但现代许多学者都把注意力放到研究他的佛教改革和“人生佛教” 思想的创造性和可借鉴性上,很少有人注意到太虚形成立志振兴中国佛教这样的弘愿的原 因,也即没有注意到一直指导太虚坚定不移地进行佛教改革的潜在的佛教人生观。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对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 的根本看法。 “所谓佛教的人生观,是释迦牟尼对人生现象和奥秘的总看法,它的内容有 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作出判断一切皆苦,并揭示产生痛苦的原因;二是 指出人生应当追求的理想价值,怎样生活才有价值和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和方法,实质上 就是强调去恶从善、由染转净的宗教道德价值判断。 ”1在已有的对太虚的研究成果中,关 于太虚的佛教人生观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有闽南佛学院学生演启的学习太虚大师佛教人 生观 、王月清的论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 、郭鹏太虚思想研究 、金小方的佛教与 人生太虚佛教人生观解析 。其中,演启、王月清都认为,太虚的佛教人生观,就是 他的人间佛教思想。金小方则是从佛教与人生这一角度来解析太虚的佛教人生观。他们的 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全面地总结太虚佛教人生观的内容及特征,没有对太虚佛教人生观做出 合理的评价,也没有提及太虚佛教的现代意义。 选择太虚佛教人生观作为论文主题,也有实践方面的考虑。在太虚圆寂 61 年之际, 文章可以作为对太虚大师的缅怀之作。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我们通过研究太虚的佛教人 2 生观,给人们树立了一个佛教人生观的特殊个体,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佛教的人生观,澄清 人们对佛教的认识误区。同时,太虚佛教人生观中的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爱国主 义热情等也给当代人生观教育提供启示。 3 一、太虚佛教人生观的形成与发展 “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和态度。它以人生为对象,是人们对生活的目 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和看法。 ”2“人生观与人生存在本质的联系,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 实践的反映人生观一旦形成,它就对人生起指导作用,并随着社会与人生的发展而发 展。 ” 3 “一个人的人生观的形成,主要是个人的人生阅历、经验等,遵循着从实践到认识、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实现的。由于人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地位、生活和职业环境不 同,文化素养、价值观念、觉悟程度不同,因而对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如生死、福祸、 荣辱、劳动、爱情、婚姻等具有不同的看法,这就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观。 ”4现实人生是人 生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也就是说太虚的人生是太虚佛教人生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和前提。人生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由量到质、由不自觉到自觉、 由不甚全面到全面的过程。同样的,太虚的人生观的形成也是个动态的过程,其人生观的 形成和发展可大致划分为四个时期。 (一)萌芽阶段 人生观的萌芽阶段,大体在由少年向青年转化以前。所谓人生观形成的萌芽阶段,就 是个体开始朦胧地思考人生问题。太虚出生的年代,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进行军事、 经济、文化的入侵,晚清政府腐朽地统治,导致了近代经济政治的衰落。在这样的社会背 景下,出生在浙江海宁长安镇一个贫苦手工匠家里的太虚,童年生活很凄苦:他 2 岁丧父; 5 岁母亲改嫁;出家前一直由外祖母抚养,并且长期受病痛的折磨。佛教认为人生是苦, 解脱苦的方式就是灭。太虚自小就体会到人生的苦,这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他出家求解脱 的念头。此外,太虚佛教人生观的形成,与外祖母的耳濡目染分不开。外祖母虔诚信教, 道佛不分。太虚与她常住在大隐庵中并随她四处朝拜名山,他深受外祖母的熏陶。太虚极 具“慧根” ,外婆的念佛声,能使他因长期生病造成近乎狂燥的心渐渐地平静。正是由于 家庭的熏陶和太虚内心的觉悟,使其对佛教产生最初的向往。 出家前,太虚更多的是从个体的角度来思考人生的问题。太虚认为自己的童年不幸福, 并且他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惟有出家为僧才能过上无忧无虑的自在生活。出家为 僧就是他的人生目标。正是在这个人生目标的驱动下,他不惜离开抚养自己多年的外婆, 毅然出家。出家两年后,太虚开始从社会的角度来思考人生问题,并立下了“振兴佛法, 普渡众生”的人生志向。青少年时期,太虚的人生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出家前后人生态度由消极到积极的变化。太虚从小对人生的体验是苦涩的。太虚自 小没有父母之爱,身体还有病痛,这使得他比同龄人更显得孤独凄苦。出家前太虚的性格 是很内向忧郁和沉默寡言的。因而,此时他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他觉得生活太苦闷、太 凄苦,他渴望一种清净安逸的寺院生活,渴望出家为僧,徜徉仙佛之间,一旦得神通,还 可救世间的苦难。出家后,太虚的人生态度变得比较积极。此时,太虚的求知好学胜过了 4 一切私心杂念。 2. 出家前后人生目标由近期目标到长远目标的变化。16 岁之前,太虚以出家为僧做 为人生的目标。太虚出家后,看到了佛门并非与世俗隔绝,社会上众多恶劣行径,佛门都 有,佛教界也是积弊众多。 “ (太虚)看到他们(莽流僧)与寺外的无赖们聊成一气,酗酒、 聚赌、犯奸、打架等等,向来所不曾见过的社会恶劣方面,觉得僧中也不都是良善的。 ”5 因此,18 岁的太虚在与圆瑛的交往中立下了宏愿“我虽年幼,然近年所见所闻,多不如意, 世道坎坷,民生艰难,法门败坏,佛道衰微,如今你我结为兄弟,誓当互爱互助,同证菩 提,作法门砥柱,以振兴佛法,普渡众生。 ” “振兴佛法,普渡众生” ,“同参佛法,共济 苍生”。6 3. 从社会角度思考人生观问题。在舅舅地教导下,太虚读了许多儒家的经典著作,同 时也读了许多武侠传奇、神仙怪诞之类的小说。少年的太虚始终认为佛教是能教人成仙的。 正如太虚在我的宗教经验里认为他出家的原因, “还是仙佛不分,想得神通出家” 。7 出家后,太虚读了法华经、楞严经、大般若经等佛教经典。对这些佛学经典 的解读,让太虚对佛教的信仰更坚定。他认为要发扬菩萨的善心,自度度人,出世不离世 间,才是正道。这时候太虚对中国传统佛教教义已从知解入门,经过了仙佛不分至小乘, 然后由小乘至大乘的几个阶段。正由于太虚对佛教有了大乘的认知,导致了他能够从社会 的角度来思考人生观问题。 (二)探索阶段 人生观的探索阶段大体在青年中期。所谓人生观的形成的探索阶段,就是个体经常探 索人生,认识社会,选择人生道路和主动思考如何度过有意义的一生。在这一阶段,太虚 思想相当活跃,他深受革命思潮及西方思潮的影响。“是年( 1 9 1 0 年) ,大师在粤颇与党人 相过从。交有潘达微,莫纪彭,梁尚同等,于是阅及托尔斯泰,巴枯宁,蒲鲁东,克鲁泡 特金,马克思等译著。”8同时,太虚还读了大同书、天演论、仁学、革 命军、民报、新民丛报等宣传维新思想的革命书籍和报刊。这激发了太虚的民 主革命思想。太虚在这一时期成功找到了自己与时代和社会现实的关节点通过佛教改 革参与到社会革命之中,这也是他实现佛教振兴这一目标的途径。这一阶段,太虚的人生 观有了新变化。他的人生观已初步显露出符合佛教人生观的内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1 . 从佛教的立场看待和分析一切事情。在这个阶段,太虚获得了他人生的第一次宗教 体验,并在祗洹精舍接受了半年新式佛教教育。同时,太虚学习了更多的佛教经典著作和 古文诗作,更坚定了他的佛教信仰。从此以后,太虚分析和看待一切事情都基于佛教的立 场。 2 . 明确的人生目标:通过革命振兴中国佛教。太虚认为此时佛教正面临内忧外患,如 果不革新,就无法实现振兴。而佛教革命,是不可能离开世间的,必须发挥群众的力量。 总而言之,太虚认为实现人生目标的途径是革命,通过革命使佛教振兴。这也是太虚正确 5 处理了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表现,个人的目标与国家、社会的目标保持一致性。 3 . 革命前后人生态度起伏不定。太虚积极地投身到各种革命活动中,企图以此振兴佛 教。在革命的过程中,太虚时刻保持高昂的斗志。在与革命党人的交往中,言行举止由原 来的谨慎变得奔放不羁;但当一系列的革命失败后,太虚怀疑曾为之倾付希望的种种政教 学说,甚至怀疑自己以佛法救世的力量,人生态度消极悲观,对佛教前途一度悲观。 太虚佛教人生观的探索过程,也可以说是佛教振兴的探索过程。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对 中国进行军事、经济、文化的入侵,晚清政府对佛教的限制政策,再加上佛教内部的腐败 堕落,导致了近代佛教的衰落。面对佛教的衰败,许多佛教界人士大声疾呼革新佛教,并 结合时代的需要为振兴佛教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梁启超曾说,“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 一不与佛学有关系” 9近代一些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 杨文会、龚自珍、魏源等) ,致力于 从佛教中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和变革社会的精神动力,从而使得佛学从明代以来的衰境中 走出,开始形成带有近代文化特点的新佛学。新佛学之“新”,主要在于它激活了大乘佛 教的入世精神,融会了近代的自由、民主理念和科学追求,改变了中国传统佛教的出世倾 向,祛除了佛教中的神秘主义,使佛学成了中国人民谋求新生活的精神武器之一。 (三)确立阶段 人生观的确立阶段,大体是青年中后期。人生观的确立阶段,是指对人生思考既不再 是萌芽阶段的外在的、被动的、零碎的状态,也不是探索阶段有可能产生不稳定和极端性, 而真正成为一个自主自为的,较为稳定的认识人生,实践人生的个体。经历了三年的闭关, 太虚对佛教的缘起论思想参悟得更深、更透;同时他反思了自己革命斗争失败的原因,总 结了经验,开始立足于人间来施行他振兴佛教的人生目标。同时,他到台湾、日本等地考 察,所见所闻有许多和自己的构想不谋而合之处“此游的成果,即证明了我所作的整理僧 伽制度论,如分宗组织等确与维新以来之日本佛教堪相印合。而本原佛义、联成一体,则 犹较胜日本一筹。”10增强了他对改革中国佛教的信心。其关于人生目的、意义、态度及 价值的思考也相对达到稳定,形成了以立足人间、服务人群为核心、 “志在整兴佛教僧会, 行在瑜伽菩萨戒行”为根本目标的佛教人生观。至此,太虚初步确立了他的佛教人生观。 表现在: 1 . 明确而具体的人生目标。太虚的人生的根本目标是振兴中国佛教,普救天下。用太 虚的话说就是“志在整兴佛教僧会,行在瑜伽菩萨戒行” 。这一阶段,太虚明确地提出了 实现这一目标的具体步骤:先办佛学院,培养佛教革新的种子,然后改制救僧,然后救僧 救教,最后救教救世。太虚认为通过这样的步骤,就能步步为营,就离根本目标不远了。 通过努力,太虚终于办起了武昌佛学院,培育僧才,为社会培养了弘法的人才。至此,太 虚有了佛教革新基地,实现了振兴佛教理想的第一步。 2 . 具有开阔的人生视野。太虚的旅日经历,使他具有比较开阔的人生视野,他认为中 国佛教的复兴,应该在世界中进行。因为在当时的中国,外国的东西具有很高的声望,这 让太虚想到,使自己观点在国内被接纳的最佳途径是:首先使它被国外所接受。这让太虚 6 开始从全球的角度来思考中国佛教走向世界的途径,这无疑给他的人生观注入了新的认识 层次和实践层次上的东西,所以,在此后的行为中,太虚特别注重和国外人士和国外佛教 界的联系。 3 .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在这一阶段,太虚从前一阶段人生态度的不稳定性,向一个 良性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了改变僧人靠化缘和经忏谋生的传统习 惯,他发表人工与佛学之新僧化、唐代禅宗与社会思潮等文章,试图以复古为创 新,极力发扬唐代百丈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遗风,诱导众僧“务人工以安色身, 则贵简朴;修佛学以严法身,则贵真至”,11鼓励僧人从事生产劳动,自食其力,自觉适 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认为,个体人生观基本定型后,由于社会和个人的生活在不断 地变化,因而社会环境,特别是现实生活对个体的人生观提出新的要求,促使个体继续进 行社会化,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文化,从而更新个体的人生观。太虚在形成佛教人生观后, 积极地投入到革命运动和建设实际中去,并在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不断地巩固、发展和丰富。 在此佛教人生观的指导下,太虚一直为振兴中国佛教的事业在奋斗,他为中国佛教的振兴 贡献了巨大的力量。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他积极地争取一切有利于佛教振兴的政治支持。 武昌佛学院失败之后,又相继建立了厦门闽南佛学院、重庆汉藏教理院等,对近代佛教教 育进行了新探索,培养出了一批僧教育的人才。同时,为了实现振兴中华佛教的目标,他 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生命来保教护教。在抗日战争时期,他不仅在国内外佛教界发表号召, 并且走访东南亚等国家,寻找国际援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他积极地寻求佛教人士参政 议政的权利,形成了正确处理出世与入世关系及处理宗教问题的典范。 太虚佛教人生观从萌芽阶段到探索阶段,到最终确立,并在革命斗争中得到不断丰富 和发展。太虚的佛教人生观一旦确立,就在太虚一生的行为中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太虚 佛教人生观的形成与太虚的特殊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太虚一直是个活跃的人物,他 的活动领域涉及到党、政、军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并且时时刻刻以一 个佛教复兴的领袖形象出现。这样的历史地位对于形成他的人生观也有很重要的作用。 可见,太虚佛教人生观的形成与人生观的确立有着深厚的思想文化渊源,并与其个人 特殊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历史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太虚的佛教人生观是在实践中不 断的形成、修正和发展的,他正确处理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生与死的关系、名与利的关 系、苦与乐的关系,树立了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勇于承担起自己的人生责任,为实现自己 的人生理想进行不断地实践。 7 二、太虚佛教人生观的理论体系及其主要特征 在文章的第一部分,我们己经对太虚的人生观进行了纵向的探讨,为了对其人生观有 更清晰的把握,下面从横向对太虚人生观的理论体系和主要特征进行分析。 (一)太虚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太虚的佛教人生观是基于传统佛教人生观,并吸收儒家人生观、道家人生观及基督教 人生观的合理因素而形成和发展的。 1.传统佛教的人生观 “所谓佛教的人生观,是释迦牟尼对人生现象和奥秘大宗看法,它的内容有两个方面: 一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作出判断一切皆苦,并揭示产生痛苦的原因;二是指出人生应 当追求的理想价值,怎样生活才有价值和达到理想境界的道路和方法,实质上就是强调去 恶从善、由染转净的宗教道德价值判断。 ”12佛教以人生观为轴心,着重说明现实中的一 些实际问题。传统佛教人生观认为佛教人生观就是“四谛”,人们摆脱人生痛苦的途径是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而人生的目的则是达到寂静涅槃的境界。 “四谛” ,即“苦谛” 、 “集谛” 、 “灭谛” 、 “道谛” 。 “苦谛”是四谛中最根本、最关键 的一谛,它是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基石。佛教认为人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前四苦为个人生理之苦,后几苦与人的主观 感受相联系,是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苦。 “集谛”就是探求苦的原因、根源,主要是十二因 缘说和业报轮回说。 “灭谛”的“灭” ,是指人生苦难的灭寂、解脱,这是人生的理想归宿、 最高境界、最终目的。 要使人摆脱人生的苦难,就要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要实行“禅坐”,遵 守“五戒、十善”,从而达到完善个人自身的修养,进而实行“六度、四摄”方能摆脱人 生的痛苦,完成由人到佛的过程。这些佛教的道德戒律,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人 生的价值。 佛教说人生的目的是要达到寂静涅槃境界。这里所讲的寂静涅槃,分两种,小乘佛教 强调的是自度度人,而大乘佛教讲的是度人度己。但不管是自度还是度人,都表明了佛教 是以发达人生、圆满人生为其最终目的的,这是传统佛教人生观的实质。 传统的佛教人生观,是太虚佛教人生观的基础。太虚作为一个高僧,他处处从佛教观 点出发,维护佛教的利益。太虚大师不拘泥于某宗某派,从佛法的根本精神,统看各宗各 派,打破门户界限,还归各宗的本来地位,以法相唯识宗、法性空慧宗、法界圆觉宗三大 系,统摄大乘各宗派,因此,除了唯识及三论两宗各成一系之外,其余各宗,均归法界圆 觉宗所摄。中国的三论宗已经渗入了中国的思想,而非印度空宗的原来色彩。太虚的佛教 人生观是对传统佛教人生观的继承与发展。传统佛教人生观给太虚佛教人生观的形成与发 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特别是大乘佛教的人生观及自利利他的人生价值取向,这种人 生观和价值取向是太虚佛教人生观的理论出发点和归宿。 8 2 . 儒家的人生观 儒家的人生观首先肯定了人是宇宙的精华,是万物之灵,肯定人在天地间的重要地位。 人类仅仅是“自然”中的一小部分,为什么说“人为万物之灵”呢?因为人的本质不在于 它的自然性,而在于它具有“仁、义、礼、智”四端,能分辨是非善恶、礼义廉耻。除了 道德意识之外,人还有高出于其它动物的品质,就是人有高度的智慧。人虽出于自然,属 于自然,但人能改造自然,创建新的文明。所以中庸里说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 可与天地参矣。 ” 儒家的人生观认为人生难得,生死为自然现象。他们重生轻死,排斥灵魂鬼神之说。 论语先进载: “敢问死,子曰: 未知生,焉知死! ” ,孔子认为,人应当求知生,而 不必求知死。他还说: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 论语先进 )对服侍鬼神的一套表示 毫无兴趣。 儒家的人生观强调“安贫乐道” ,因而它的主要基调是乐观的、积极入世的;它提倡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追求合乎道义的物质生活。孔子所讲: “修己以安人” 和大学里所提“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表明它的人生目的在于为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积极的贡献。 太虚从小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里,读的是四书五经,对于传统儒家的人生观接触 颇多,他吸收了儒家对于人的地位和作用的肯定,认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推崇儒家 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并且太虚一生的奋斗目标恢复和振兴中国佛教,在某种意义上 说也是为了“治国”和“平天下” 。 3 . 道家与道教的人生观 道家的人生观,是以“无为”为人生目的,强调养生,重生轻物,在人生实践上崇尚 与世无争。其人生观是以贵生、乐生,长视久生为人生目的,强调养生、崇尚“不争”的 人生态度。道家创始人是老子,道家的人生观集中体现在老子道德经中。道教的基本 理论直接来源于道家思想。 道教人生观与道家人生观最大的不同是二者的人生目的不同。道家和道教都强调养 生,道教是为了达到飞升成仙、长生久视这一人生目的,而道家是以“无为”为人生目的。 道家以与世无争和贵生轻物作为自己处世原则。道教以服食、行气、吐纳、导引、守一、 存思、调摄等作为自己修炼的方法。 道家和道教在人生观与人生实践方面的区别还有: 道家主张遁世,而道教却主张入世;道家重视修心,而道教却强调炼形;道家主张内心的 超越,道教强调形神俱妙;道家擅长思辨,而道教注重经验;道家是清虚以自守,而道教 则以度化天下为己任。13 在中国民间,道佛兼奉,不大分得清道与佛的信仰。道佛不分现象由来已久,佛教传 入中国后一个很长的时间里,都是依附在道家和道教的门下发展。后经过融合和发展,佛 教才得以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太虚吸收了道家和道教注重人和重人的养生等思想内容, 运用在他人生佛教的理论中;他吸收了道家重视修心和道教度化天下为己任的观念,形成 9 自己的人生责任观;他借鉴道家与道教处理遁世与入世的利弊,形成自己以出世心做入世 事的人生准则。 4 . 基督教的人生观 基督教人生观认为人生是由物质和精神构成的,奥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说:“精 神与肉体相结合的方式乃是人所不能理解的,然而这就是人生。”在人性问题上,基督教 人生观更倾向于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基督教提出“原罪”说,即罪恶的根源在人自身之 中。人由于摆脱不了以自我为中心,因而有罪。世间有众多的苦难,是由于人自身的罪和 邪恶造成的。在人生态度上,基督教认为,人们要正视苦难,它是铸造高尚灵魂的场所, 要发扬基督耶稣甘负十字架牺牲自己来为人类承担苦难的精神。基督教认为人生解脱的途 径是上帝安排人赎罪得救。基督教认为应通过“信、爱、望”三主德使人赎罪得救。 “爱” 是博爱,无私的爱,要“彼此相爱” ,要“爱人如己” ,甚至爱仇敌。基督教认为人生的理 想境界就是超越人性、彻底复归神性,找到通向上帝的路径,从而达到至善。要实现这一 人生的理想,就要发扬上帝之爱,要遵守“摩西十诫”,从而拯救人们的灵魂。上帝为了 爱,亲自降身到人世间来体验苦难,为了爱世人而遭受着被钉十字架的屈辱,忍受着极度 的痛苦和折磨,最终以自己的死亡为世人赎罪,把世人从苦难的现实中拯救出来,重享回 到天国的快乐,同样,人为了拯救自己和别人的灵魂,也要承受苦难,积极奋斗,发扬基 督之爱。 太虚对基督教人生观的态度经历了从排斥到逐渐接受的过程。14 一方面,太虚认为 基督教人生观和佛教人生观都承认人生是苦的这一价值判断,只不过二者人生解脱的方法 和途径不一样。前者注重人通过修养能达到个人的解脱,即自己也能通过提高自身修养来 达到无污染的佛的境地,而后者强调要通过上帝来给人解脱,人是没有自主性的,即使有, 那也是上帝赋予的。另一方面,太虚很欣赏基督教的组织性和群体信仰性,因此,太虚认 为可以借鉴基督教的组织结构和戒律精神来实现振兴中国佛教事业这一人生目标。 以上四种人生观类型存在许多不同,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第一,在人生态度上,儒 家教人肯定人生,重视人生,进而入世、参世,以积极态度面对人生;佛家则相反,教人 否定人生,忘却人生,进而出世遁世,以消极态度回避人生。道家与儒、佛两家又不相同, 它让人淡化人生、超脱人生,顺乎自然而享受人生,主张逍遥自在的人生态度。基督教所 主张的人生态度具有矛盾的性质,一方面,它认为人是具有原罪的,人应以卑微的心态来 生活。另一方面,它又认为,人必定是受上帝保护的,因而人能以自信安详的态度来生活。 第二,在人生理想方面,儒家以成仁成圣人为最高榜样,道家以无为、逍遥为人生理想, 道教主张追求长视久生,佛教则以涅槃成佛为理想境界,基督教以升入天国为其最终理想。 第三,在人生责任方面,儒家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其应当履行的人生责 任;道家主张通过无为达到有为;佛教主张人在自利的同时还应当承担起“化他”的责任, “拔除人的一切苦” ;基督教则认为作为上帝的仆人,人应当在人间传道,以拯救自己和 他人的灵魂为其人生责任。 10 太虚在融合和批判这四种人生观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佛教人生观。传统佛教 认为人是六凡中最有希望的一类,同时,儒家也提倡应重视人在宇宙中的地位的这一合理 因素,他充分肯定了人的地位处于由人到佛之间的中枢。传统佛教中认为的人在社会 中是平等的,人在六道中不断轮回,因而太虚得出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传统佛教认 为人是五蕴和合而生,是刹那生灭的,因而“人假无人”。但这容易导致否定人的价值, 视人体为“臭皮囊”,是污秽之物,不值得珍视。太虚在同意“人假无人”的基础上,认 为人只有能修持佛法才被重视,人应当努力修持、超越生死,转凡为圣,成就佛果,进入 另一种境界。传统佛教重视人死后的命运,而太虚借鉴儒家重生轻死的做法,提倡人间佛 教,强调“死不如生”,认为人死后应当火化,“居今世以言契理契机而存殁俱益之葬事, 固莫火葬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