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宋书》代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宋书》代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宋书》代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宋书》代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宋书》代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宋书》代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以粱代沈约朱书中的代词为研究对象,文章采用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研 究方法,通过统计分析,整理出宋书 的代词系统,并对某些重要代词的用法和来源作 了探讨 宋书中第一人称代词。我”在上古时格位上的限制于此期已经消失。吾”在宋 书 中大都用于书面语体或者较为严肃的场合,在真正的口语中已经被。我”所取代了。身” 字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活跃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此期之后日趋洧亡 宋书) 第二人称代词。汝”通用于主语、定语和宾语。尔”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大都 用于诏,策,表、书,文、赋等书面文体。尔”在此期常常用作指示代词,所以本文猜测 第二人称代词。尔在此期的使用是书面上的仿古用法 宋书 中的。其。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可以充当主语、定语、宾语和兼语,但主要语 法功能还是作定语。之”作为第三人称代词仍以作宾语为常,但出现了。之”作定语的用 饲,这是中古时期“之”的一个重大发展“彼”至中古,已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第三 人称代词 宋书 中的己称代词有。自一。己”、。身气。吾身”四个 宋书 中的近指代词。此”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近指代词,。是”作为近指代词的用 法逐渐衰亡,而作为系词的功能逐渐成熟。许”和。宁馨”是中古时期新生的指示代词 远指代词主要是。彼”。它的用法与上古一样,没有发生变化 来书 中的。之”和。其。是兼指代词,既可以指代相对较近的事物、时问或处所, 也可以指代相对较远的事物、时间或处所。 谓词性指示代词。然”在宋书 中的使用从上古到中古并无差别,。尔”在先秦较 少用作指示代词,汉魏六朝时期,。尔”是一个语法功能较为完备的谓词性指示代词 宋书 中的旁指代词。别”主要是作定语,。旁在先秦时期常用作方位词,中古 时期作为指示代词充当定语。他。亦作为指示代词,在旬中充任定语和宾语,是。别的” 义, 疑问代词。何”在宋书 中的疑问代词系统中,极为活跃不仅单独使用频率高, 还与其他的语言成分一起组成众多的凝固结构闯人代词。谁”的使用较为普遍。 关键词:中古、宋书、代词 a b s t r a c t t h et l a e s i sf o e t u mo nt h ep r o n o l l l l l l lo fs o n g s l a uw r i t t a lb ys h e n 硇璩i nl i a n g1 ) , j n a s t y t h i s p a p 盯u s 髓s t a t i s t i ca n a l y s e st oi r i mt h ep r o l l o l t l ns y s t a no fs o n g s i ma n dt oi n v e s t i g a t em et t s a g c a n ds o i i i c co f s o m ei m p o r t a n tp r o n o t m 8f r o md i a e h r o n i ea n ds y n c h r o n i cp s p o 谢v b t h ef i r s tp e r s o np r o n o t mi ns o n g s h t a :w o ( 我) h a m th a dd e e l e m i o n i na n c i e n t c l a i n e w u ( 吾) a p p e a r e d o n l y i n w r i t t e n l a n g u a g e b u tr e p l a c e d b y w o ( 我) i ns p o k e n l a n g u a g e a tf l i n tt i m e s h e n ( 身) f l o u r i s h e di nt h em i d d l ec l a s s i c a lp c l i o db u ta f t e rt h a ti td i s a p p e a r e d g r a d u a l l y t h es e c o n dp e r s o np l o n o l l ni ns o n g s h u :r u ( 汝) w a su s e d 勰s u b j e c t , 曲j ta n da t t r i b u t e e r ( 尔) d i s t r i l m t e s i n w r i t t e n l a n g u a g es u c h a s 2 1 h a o ( 诏) ,c o ( 策) b i ( 表) ,s h u ( 书) , w e n ( 文) a n df i l ( 赋) n n d i t i s l u l e d 矾d e m o n s l r a t i v e p l o n o l u l t h i s 口t i d e t h i n k s t h a t t h e e r ( 尔) i ns o n g s h ui st h ei m i t a t i o no f i 协c l a s s i c a lu s a g e n ”t h i r d 删p r o n o l u li ns o n g s l m :q i ( 其) f i m e t i o n s s u b j e c t , o b j e c t , a t t r i l m t e , a n d a t t r i b u t ei si t 8m a i nu s a g e z h i ( 之) m o s t l yf u n c t i o n s o b j e c t , b u ti tmb ew e d 邵n t l r i b u t e , 删c h i 8 柚i m p o r t a n t p r o g r e s s o f z l a i ( 之) i n m i d d l e c l a s s i c a l a 血e 眠u p t o t h e m i d d l e c l a s s i c a l a l i l 峨t h ef u n c t i o n at h i r dp c l , 8 0 np r o n o l mo f h i ( 彼) h b o m em a t u r e t h e s o l f - r e f e r o n t i a l p l o n o l m 8 i n s o n g s h u :z i ( 自) , j i ( 己) 。s h e n ( 身) , w u s l m a ( 吾身) t h e d e m o n s t r a t i v e p r o n o u n s i n s o n g s h u :c i ( 此) i s t h c m 0 6 t - f r e q u e n t p r o x i m a l p r o n o m l t h e f l l l 硎o n p r o x i m a l p r o n o u n o f s h i ( 是) l a n s d e c l i n e d a n d i t h n sb t e a m a t u r e e o l m l a x u ( 许) a n d n i n g x i n ( 宁馨) a 坤n e w d o m o n s l i 碰v e sa l , p c n g i n m i d d l ec l a s s i c a l a l i n e b i ( 彼) i st h ed i s t a lp r o n o u nw h i c hr e m a i nt h es a m eu s a g e c l a s s i c a lc h i n e p l * o n o u l l s h a v i n g p r o x i m a la n d d i s t a l m e a n i n g e o n c t m e n t l y :z h i ( 之) a n d q i ( 其) p r e d i c a t i v ed o m o n s t r t i v e s :l 【弛( 然) r e m a i mf i l e f u n c t i o nf r o ml t a ec l a s s i c a lt ot h e m i d d l ee l n s s i e a l e l ( 尔) i s n o t u s e d a sd 锄m h 嘶v 髓i n p r 蜘i n c h i n e s e b u t d e v e l o p s i n t oa m a t u r ep r e d i c a t i v ed e m o m t r t i v c s o t h e r - r e f e l m t i a lp r o n o u n s b i e ( 别) a n dp a n g ( 旁) f u n e t i o mm a i n l y a t t r i b u t i v e t a ( 他) w h i e l a m 锄o t h e r s o f t e n u s e d f i t s a t t r i b u t i v e a n d o t , j c c t i n t e r r o g a t i v e p l 0 1 3 0 l l n - l t e ( 何) i s a v e r y a c t i v e p r o n o u n i n s o n g s h u w h i c h i s h i g h l y f r e q u e n t a n d u q u a l l y f o r m f o s s i l i z e d l l l r u c t u w i t h o t h e r l a n g u a g e e l e m c n t s $ 1 a u i ( 谁) i sa n o t h e r p o p u l a r p r o n o u nw h i c hi su s e dt oq u 8 t i o l ap e l s o n k e y w o r d s :t l a e m i d d l e d a s s i e a l p e f i o d ;s o n g s h u ;p r o n o t m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1 、坚持以“求实j 创新”的科学精神从事研究工作。 2 、奉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 3 、本论文中除引文外,所有实验、数据和有关捌料均是真实的。 4 、本论文中除引文和致谢的内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其它机构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5 、其他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 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 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作者签名: 日期: 前言 一、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1 8 9 8 年马氏文通的出版,标志着我国汉语语法成系统研究的开端自此以后,把 语法史的研究提高到应有的高度,是许多专家学者所共同追求的。就汉语史而言,老一辈语 言学家普遍认为要“先断后史”,即汉语史的研究一定要建立在断代语言研究的基础上王 力在中国文法中的系词 一文中指出“文法也一般是带时代性的东西乙时代所有的 文法,甲时代未必就有”对语法现象进行断代的研究也就成为重要的任务。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纷乱的历史时期,杜会的动乱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对汉语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汉语语法史的发展上看,魏晋南北朝是上承秦汉、下启 唐宋的关键时期,此期语法具有突出的时代特色。所以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中古( 东 汉一一隋) 语法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语法的研究已经引起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成为一 个学术热点,但相对于上古和近代汉语研究来说,对中古语法的研究仍须投入更多的力量。 吕叔湘在近代汉语指代词 序文中指出:指代词“数日不多而用法复杂,是语法中很 值得研究的一个部分”梅祖麟也说:“以往语法著作讨论某一时期的语法,几乎都是从指代 词开始。”9 如周法高中国古代语法为指代词专门立了一篇称代篇,志村良治的中 国中世语法史研究羞不多有一半篇幅是讨论代词,詹秀慧世说新语语法探究的第一编 也是讲指代词,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大部分在讲代词,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则全 部讨论代词。相对于上古汉语来说,中古时期的代词个数比先秦两汉有所减少,与近代汉语 相比,代词个数又相对较多。因此,中古时期是上古代词系统的歧异繁复向近代汉语代词简 洁化、规范化的过渡期,呈现出不同于上古和近代汉语代词的特征,所以我们选择对中古时 期的代词作专门的研究。 专书语法研究是断代语法研究的基础。杨伯峻指出,写一部汉语语法史,。不仅需要作 汉语语法的断代研究,还要在某些地区方言作特意的语法研究,在上古、中古文献中,也有 必要作专书、专题的研究。”宋书是一部中古很有代表性的史书,由南朝史学家沈约( 公 元4 4 1 一一5 1 3 年) 编撰而成,他的生命历经宋、齐、粱三朝在宋生活3 8 年,因此他撰写 的宋书所依据的材料真实性很强。全书一百卷,约二十万字。本纪十卷,志三十卷,传 六十卷,全文用散文体的语言叙述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语言面貌,加之书中保 留了大量的诏书、奏章文告、敕令、信扎家书、史家评语、对话等,都是我们研究当时语言 的珍贵材料。“清代郝懿行宋琐语弁言说:沈约文士,其为宋书,虽甚淹赡,亦 多浮杂,往往喜谈蔸琐,捃摭隐怪,时同小说家言,殊失国史之体,然叙事华妍,韵情朗畅, 自一代史才也。”这段话反映了宋书语料的丰富性和鲜活的特色。宋书中的部分语 料被一些语言专著和论文引用,如魏晋南北朝历史语法、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 等等。宋书中的代词使用频率高且用法丰富,所以我们选择了宋书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中的代词做穷尽性调查对某些代词做详细的描写分析,以期揭示中古代词的使用特点。 二、研究现状 ( 一) 有关对宋书的研究 为行文方便,本文提到的语言学家皆省去。先生。二字 见梅祖辟关于( 近代汉语指代词) ,载中国语文 1 9 8 6 年第6 期 见何乐士( 左传) 虚词研究序) ,商务印书馆1 9 8 9 年 见王芳、万久富( 宋书) 双音词的研究价值) 。载南通丈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2 t 卷第2 期 2 0 0 5 年6 月 丁福林 中的人称代词 ,语言学论丛 第1 2 辑,商务印 书馆1 9 8 4 年 1 0 。人称代名词,今言自己,往往与他人对待言之”o 这种用法自先秦始即已使用如孟子憾 文公下 :“是何伤哉l 彼身织屦妻辟缱以代之也又吕氏春秋爱类 :。神农之教日: 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 耕,妻亲织。所以见致民利也。”o 南北朝时期,“身”是第一人称代词,即“我”,此意约是在“自身,自己”的意义上引 申而来。尔雅释诂:。卯、吾、台、予、朕、身,甫、余、言,我也朕、余、躬,身 也。”郭璞注:“今人亦自呼为身”。身”作第一人称用在秦汉时期已经出现,但并不多见。 如吕氏春秋应言:“王令三将军为臣先,日:视卯如身,是重臣也。发展至南北朝时 期,“身”作为第一人称渐渐多起来。本节从“身”的语法功能、语义特征、语用功能、与 “我、吾”的比较和它的没落及其原因揭示它的使用特点。 ( 一) 第一人称代词。身”的语法功能 我们来看。身”在宋书、世说新语、南齐书 、魏书中作第一人称代词的情况, 见下表: 主语 定语宾语兼语总计 宋书 90lo 1 0 世说新语 71o l9 南齐书 4 4 021 0 魏书 3loo4 。身”最常用作主语,也可作定语、宾语、兼语使用时均表单数。作定语时与中心语 直接相连,中间没有助词“之”如: ( 3 6 ) 晦见之,谓之日:。徐公将无小过? ”广收汨答日:。身与君不同君佐命 兴王,逢千载嘉运;身世荷晋德,实春恋故主。因更欺欷( 宋书徐广传) ( 3 7 ) 兴宗谓羡日:。公闭门绝客,以避悠悠请托耳,身非有求,何为见拒。还 造庆之,庆之遣羡报命,要兴宗令往( 宋书蔡兴宗传) ( 3 8 ) 中兵参军段宏单骑追寻,缘道叫唤,义真识其声,出就之,日:“君非段中 兵邪? 身在此”( 宋书广陵孝献王叉真传) ( 3 9 ) 虏既入,兵刃交至,问日:。青州刺史沈丈秀何在? 。文秀厉声日:“身是。 因执之。牵出听事前,剥取衣服( 宋书沈文秀传) ( 4 0 ) 顺日高方至,雍攘袂抚几而言日:“身,天子之子,天子之弟,天子之叔, 天子之相四海之内,亲尊莫二元顺何人,以身成命,投弃于地! 。( 魏书任城 王云孙顺传) ( 4 1 ) 此是身家州乡,殿下何得见逼! ”( 南齐书张绪传) ( 4 2 ) 王日:“若如公言,并不如此二人邪? ”谢云:。身意正尔也”( 世说品 藻) ( 4 3 ) 晏谓之日:。此事孔璨之为,无豫卿事可作首辞,当相为申上”觊日: 。江东处分,美不由身,委罪求活,便是君辈行意耳。( 宋书孔觊传) ( 4 4 ) 显达入别,子懋谓日;。朝廷令身单身而反,身是天王,岂可过尔轻率今 见杨树达词诠,中华书局1 9 7 8 年,2 3 4 页 转引白杨树达词诠 ,中华书局1 9 7 8 年,2 3 4 页 犹欲将二三千人自随,公意何如? ( 南齐书晋安王子懋传) 例( 3 6 ) 。身”与第二人称称谓词。君”对举,例( 3 7 ) 作否定句的主语,例( 3 8 ) 作 存在旬的主语,例( 3 9 ) 作有系词“是”的判断句的主语,倒( 4 0 ) 作无系词判断句的主语, 例( 4 1 ) ( 4 2 ) 作领属性定语,例( 4 3 ) 作动词宾语,例( 4 4 ) 作兼语 ( 二) 第一人称代词“身”的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 1 、“身”的语义特征 由于“身”本来是反身称代词,表示“自己,本人、本身”的意思,所以,当它引申用 作第一人称代词的时候,就有了对自身的强调的意思有较强烈的主观色彩。如上例( 3 6 ) “身”与“君”同时出现,表示对举比较,明显表达说话人强调“我”是与“你”不同的、 “我”很独特这样的信息。例( 3 9 ) ( 4 0 ) 作判断旬的主语,也同样有强调自我的意味 2 、。身”的语用功能 第一人称代词“身”没有丝毫的谦虚、卑下的含义,反而是不礼貌、清高的表现。使用 “身”自称的时候,说话者认为自己很了不起、很有教养以此表达自己有资格有身份,对 听话人则有一种轻视看不起的成分,有自负傲人的色彩。如上例( 3 9 ) 沈文秀被虏攻陷之日, 把铠甲脱下来,穿上便服静静坐着,等到虏问沈文秀在哪里时,他不但没有丝毫畏惧,且对 虏不屈不挠,声色俱厉地承认:“身是。”他就是沈文秀,这时。身”就表达了他的不妥协 和高傲以及对虏蔑视的态度。又如上例( 4 0 ) 。雍强调了自己的身份高贵:“天子之子,天 子之弟,天子之叔,天子之相。四海之内,亲尊莫二”他认为他这样的身份命令元顺是抬 举元顺,明显表露了他对元顺的轻视 ( 三) 。身”和。我、吾”的比较 1 、出现时间和使用频率的比较。 。我、吾”作第一人称代词历史悠久,。我”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而第一人称代词吾 出现于西周晚期。两个代词在上古的用法分别是主语跟领格。吾”多。我”少;宾语基本上 用“我”“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秦汉之际开始出现,但是很少,到南北朝时期用例才 渐渐多起来。在使用频率上,。身”的使用远不如。我、吾”那么常用,如宋书中,。我” 出现5 8 3 次,。吾”2 8 8 次,而“身”只有l o 次。 2 、在使用方法上的比较。 。身”虽然和“我、吾”一样,可以充当主语、定语、宾语、兼语,但在我们选择的中 古四部文献中,却没有表示复数、也没有和“等、辈、曹”等连用的例子另外,“身”表 示对说话人自身的强调,它在强调说话者自负傲人的场合使用,“我、吾”没有这种色彩 ( 四) “身”字的没落及其原因 1 、。身”的没落 “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活跃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它最终没有象“我”一样继续发 展,何融说,“南北朝后期,身作代词的用法已经衰退,因此姚思廉父子所著的粱书、 陈书里,李德林、李百药父子所著的北齐书里及令狐德菜所著的周书里。已不 象宋书、南齐书这么容易看到。身作代词的用例”o 隋唐以后,“身”的这种 用法还没有完全消失,但用例罕见,在 敦煌变文集中出现几例: ( 4 5 ) 下官身是件子胥,避楚选逝入南昊( 伍子胥变文6 ) ( 4 6 ) 令身与妻子,即合永为奴仆,以谢恩私( 叶净能变文2 1 8 ) 。 。身”的这种用法虽然一直流传到清代,但也是只有狱词讼牒自呼为“身”了。 2 、。身”没落的原因 “身”由“自己、自身”义引申用为第一人称代词,它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当时的使用 见何融谈六朝时期的几个代词 。载中山大学学报) 1 9 6 1 年第4 期 此两例转引自吕叔湘蓍、江苴生朴近代汉语指代词 ,学林出版社1 9 8 5 年,第l l 页 频率远不如“我”高,使用场合也远没有。我”灵活广泛,并且最终被淘汰。这是有原因的 何融认为:。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于代词身偏行于南方一隅,即多少含有方言的性质” 但是从我们的调查来看,并非如此,魏书的作者是北齐史学家魏收,“身”在其中亦 有用例,可见。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在当时南方北方都可使用,并没有方言的色彩。我们 认为:中华民族历来是礼仪之邦,礼貌谦虚是人们的美德,也是有教养的表现所以人们在 对话时常常用谦称卑称来称己,用尊称美称来称人而。身”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突出个人、 自身,且带有自负傲人、轻视他人的态度,这可能也是它不用作复数的原因,。身”本身的 语义特征、语用色彩限制了它的使用和发展,最终导致了它的没落。 第二节宋书第二人称代词 宋书中出现的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尔”、“卿”、“若”4 个 一,宋书 中第- - a 称代词的使用情况 宋书 中出现的第二人称代词有“汝、尔、若”,另有特殊的第二人称代词“卿” ( 见下表) 。下面我们从宋书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用法、与上古第二人称代词的比较来介 绍。 汝 尔卿若 主语 9 9 2 51 3 l2 定语3 l1 74 3 o 动宾1 952 0o 介宾 1 431 0o 谓语 2l3o 兼语6l7o 同位语 701 0o 合计 1 7 8 5 2 2 2 42 ( 一)汝 l 、作主语,其中作句中宾语的主语有8 例。 ( 1 ) 景文甚不悦,语之日:。阿益。汝妊破我门户。( 宋书- 王景文传) ( 2 ) 主上念汝无极,汝曾不能感恩,又不念我老,今日奈何? ( 宋书苑晔传) 2 、作定语,“汝”和中心语直接连接,中问不用“之” ( 3 ) 汝家本贫贱,此是我母为汝父作此纳衣,今日有一顿饱食,便欲残害我儿子 ( 宋书徐湛之传) 3 、作动词的宾语 ( 4 ) 常语竣曰:“平生不喜要人,今不幸见汝”( 宋书颜延之传) 4 、作介词宾语 ( 5 ) 我奉诏讨贼,不得为汝送表汝必欲归死朝廷,自应开门追使,吾为汝送护 之( 宋书沈庆之传) 见何融谈六朝时期的几个代词) ,载中山大学学报) 1 9 6 1 年第4 期 1 3 5 、作谓语 ( 6 ) 灵运好臧否人物,混怠之,欲加裁折,未有方也,谓瞻日: 。非汝莫能 ( 宋书谢瞻传) ( 7 ) 万人与开子清河王私通,虑事觉,欲杀开,令万人为内应夜伺开独处,杀 之开临死,曰:。清河万人之言,乃汝等也。( 宋书索虏) 6 、作兼语 ( 8 ) 秘书有限。故有竞;朝请无限,故无竞吾欲使汝处于不竞之地宋书王 敬弘传) ( 9 ) 我在,用汝作州,于听望不足( 宋书长沙景王道怜传) 7 、作同位语 ( 1 0 ) 道怜年出五十,岂当不如汝十岁儿邪? ( 宋书长沙景王道怜传) ( 1 1 ) 太子图富贵,更是一理虎头复如此,非复思虑所及汝母子岂可一日无我 耶! ( 宋书二凶传) 束书 中“汝”单独使用,大多数表单数,极少表复数,其复数形式有“汝等”8 次,作主语7 次,谓语1 例。“汝辈”6 次,作主语5 次,同谓语1 例。“汝曹”1 次作介 宾。“汝诸人、汝请兄弟”各1 次,我们把它们看作同位语词组,这两个同位语词组在句 中均作主语,在此我们不一一举倒。 ( 二) 尔 宋书中。尔”可以作主语、动词宾语、介词宾语、定语、兼语、谓语。但“尔”作 为第二人称代词在宋书中大都用于诏、策、表、书、文、赋等书面文体或引用古人对话 之中,真正用于当时人物问对话的只有少数几例。 1 ,作主语 ( 1 2 ) 尔饮调,何也? ( 宋书礼志) 2 作定语 ( 1 3 ) 卿曾祖昔为王导丞相中郎,卿今又为王弘中郎,可谓不忝尔祖矣( 宋书朱 惰之传) 3 ,作动词宾语 ( 1 4 ) 但尔往攻此城,假令寡人不能杀尔,尔由我而兄( 宋书臧质传 ) 4 、作介词宾语 ( 1 5 ) 我是也吾为尔成之( 宋书符瑞志, 5 、作谓语 ( 1 6 ) 跛予南服,寤寐延首,若反棹沿流,归诚风阙,锡建开宇,非尔而谁( 宋 书袁颤传) 6 、作兼语 ( 1 7 ) 数于勉之哉,风流由尔振,如不犯所知,此外无所慎( 宋书谢弘微) ( 三) 卿 “卿”在宋书中的使用频率最高,最常用作主语,其次是作定语、宾语 1 、用作主语 ( 1 8 ) 我始举大义,方造艰难,须一军吏甚急,卿谓谁堪其选( 宋书刘穆之 传 。 ( 1 9 ) 闻卿在任,未尽清省,又颇为殖货,若万一有此,必宜改之( 宋书刘 1 4 粹传) 2 ,用作定语,表领属。有两种情况,“卿+ 中心语”( 4 0 例) 、“卿+ 之+ 中 心语”( 3 例) ( 2 0 ) 超谓瑗日:。卿小儿才名位宦,当远逾于兄然保家传祚,终在大者。( 宋 书傅亮传) ( 2 1 ) 长安既平,高祖燕于文昌殿,举酒赐田子日:。成阳之平,卿之功也。( 宋 书自序) 3 、用作动词的宾语,可以作间接宾语。 ( 2 2 ) 晦前抱持高祖,高祖日:。我斩卿! ”( 宋书谢晦传) ( 2 3 ) 诏日:。陕西心膂须才,敌授卿此职”( 1 宋书自序) 4 、用作介词宾语 ( 2 4 ) 元凶之为逆也,秀在京师,谓秀曰:“我为卿诛徐湛之矣方相委任” ( 宋书鲁爽传) 5 、用作谓语 ( 2 5 ) 成吾霸业者,真卿也( 宋书王镇恶传) ( 2 6 ) 此贼行破,应先倾其巢窟,令奔走之e l ,无所归投,非卿莫能济事( 宋 书孙处传) 6 、用作兼语 ( 2 7 ) 卿非大丈夫,小败何苦贼势既袁,台兵垂至,但令卿还,何忧于贼 宋 书刘种特) 7 、用作同位语 中表示第二人称代词的用例只有2 例,是上古用法的遗留, 在此也不一一举例。 二、与上古第二人称的比较 上古人称代词第二人称有。汝( 女) 、尔、若、乃、而、戎”o 等,发展至宋书时代, 只有“汝、尔”继续使用。若”在宋书这样一部泱浃大作中,只用了2 次,可以看作 是仿古用法,暂可忽略不计。宋书中,“尔”大多用在一些书面语体中,真正用于当时人 物对话的只有极少数,它在此期可能已经从口语中退出了,只有各种书面语体中还会使用, 且用法与上古时期相比没有发生变化,而宋书中“尔”常用于指示代词( 详见下文) 另外,宋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第二人称代词礼貌式“卿”,它在秦汉之际才用作第二人 称代词,到南北朝时期已经大量使用,这是一个较大的变化。 ( 一) “汝”,“尔”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变化 l 、使用频率和语法功能的变化 我们来看“汝”“尔”在尚书、左传、国语、论语、史记k 东汉译经、中 阿含经( 。汝等4 6 4 、汝男女等1 、汝曹2 、汝等辈l ”除外) 、世说新语、宋书中的使 见王力汉语语 去史,商务印书馆1 9 8 9 年,第4 l 页 1 5 用情况,以期能够看出它们的发展脉络( 见下表o ) 尚书左传国语论语史记东汉中阿世说 宋书 译经含经新语 主语3 54 31 41 42 51 7 51 0 4 64 19 9 定语 0l3o1 02 4 8 81 63 l 宾语 1 2 5 01 6394 52 8 573 3 汝 兼语l2lll52 7l6 谓语 o0ooo oo02 同位 50 lo o o207 语 合计 5 3 9 63 51 84 52 4 91 4 4 86 51 7 8 主语 5 33 41 38830 32 5 定语 2 63 0741 2207 1 7 宾语1 6527oooi8 尔 兼语02o0o10l l 谓语oo00000o l 同位2 82looo0oo 语 合计1 2 37 32 31 92 06o1 25 2 周法商中国古代语法称代篇中说,在上古,用于领格的是“尔”而不是“汝( 女) ”, 。汝( 女) ”绝少用于领位,“尔、汝”都用于主格和宾格。黄盛璋说:“墨子以前,汝 可以说不用于领格,墨子 以后,汝用于领格也是极为少见之例外。左传只找 到一个用于主格,其例尚有可疑之处;同它风格相近的国语,三十三个。汝字中也只 找到三个用于领格,其中也有一个可疑的。”o 潘允中则持不同观点,认为。汝”、。尔”两个 人称代词在上古“没有形态,即没有格的分别,三格一一主格、宾格、领格完全可以通用” 9 从上表可以看出,“汝”在先秦很少用于领格,较常用于主格和宾格它在领格的使用上有 限制;。尔”则没有格位的限制,三格通用。到汉代,。汝”已经较常用作定语了,史记 。汝”的实际使用次数中,用作定语的次数甚至超过了作宾语的次数中阿含经中“汝” 亦三格通用,世说新语中,“汝”作定语的数量亦大于宾语,宋书中,作定语的数量 和作宾语的数量齐头并进,说明“汝”在此期已经没有格位的限制、能够较为自由的使用了 上表还传递给我们一个信息:“尔”在中古的使用频率远远不如“汝”,t 世说新语中, “汝”6 5 例,而。尔”仅1 2 例。宋书是正统的史书,“汝”和。尔”的比例为8 9 :2 6 , 并且“尔”在其中大都用于诏、策、表、书、文、赋等书面文体或引用古人对话之中,真正 用于当时人物间对话的只有少数几例。在东汉汉译佛经中。汝”和“尔”的比例是8 3 :2 , 到东晋的中阿含经中,“尔”竞未出现一例,如果说这是译者的个人语言风格的话,那 么属于三国时代的译经撰集百缘经中“尔”有1 例,三摩竭经、无量寿经、须赖 尚书 的统计数字引自张玉金西周汉语代词研究 ,中华书局2 0 0 6 年# 左传 的数字引自何 乐士( 左传) 的人称代词 ,载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 ,商务印书馆2 0 0 0 年;国语) 的数字引 白袁金春的硕士论文( 国语) 称代词研究2 0 0 3 年;史记 的数字引自漆权( 史记) 中的人称代词 , 语言学论丛,第1 2 辑,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东汉汉译佛经的数字引自张春秀的硕士论文东汉汉译佛 经代词研究 2 0 0 5 年;中阿含经 的数字引自王永超的硕士论文( 中阿古经) 指代词研究 2 0 0 6 年 见黄盛璋古汉语人身代词研究 ,载中国语文1 9 6 3 年第6 期 见潘允中汉语语法史概要,中州书画社1 9 8 2 年,第7 9 - - 8 0 页 1 6 经 、羯磨经 也未出现。尔”的用例o , 铡:。尔”在此时的口语中已经近乎消亡, 书面上的仿古用法了 这就可能不是偶然现象了我们或许可以大胆猜 出现在文献的第二人称代词“尔”可以被看作是 2 、“汝。的语用色彩从上古到中古的变化 许多学者对。汝”、。尔”在上古的感情色彩进行过全面的研究,孟予尽心下 :“人 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赵歧注:。尔汝之实,德行可轻贱人所尔汝者也” 因为这段话,杨树达说“此可知孟子时尔汝二字已为轻贱之称”。o 柳士镇因此也说“可见这 两个词( 春秋以后) 已经含有轻贱意味,这种用法一直沿留至后代” 我们来看“汝”在宋书中的语用功能( 因为我们认为“尔”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在宋 书中大多用语书面语体中。已经是仿古用法,所以这里只对宋书中“汝”的语用功能 进行调查) ,为了便于观察。我们选择对宋书纪、传部分“汝”的语用色彩作了归类分 析,“汝”在宋书纪、传中共使用1 6 4 次,用于七种场合( 见下表) i 长辈对皇帝称上级称 同僚之兄称弟夫称妾称敌人合计 晚辈臣子下级间 i汝8 l3 11 51 41 3461 6 4 由上表可知,。汝”最常用于长辈称晚辈、皇帝称臣子的场合,而上表中前6 种用法的 “汝”表示亲呢,随便的色彩最后一种称敌人则表示轻贱、蔑视的态度例如: ( 2 9 ) 初。羡之年少时,尝有一人表,谓之日:。我是汝祖。此人日:。汝 有责相,而有大厄,可以钱二十八文埋宅四角,可以免灾过此可位极人巨”( 宋 书徐羡之传) ( 3 0 ) 弟晦时为宋台右卫,权遏已重,于彭城还都迎家,宾客辐辏,门巷填咽时 瞻在家,惊骇谓晦日:。汝名位未多,而人归趣乃尔吾家以素退为业,不愿干豫时事, 交游不过亲朋,而汝遂势倾朝野,此岂门户之福邪? ”( 宋书谢瞻传) ( 3 1 ) 休仁辄语左右云:。我已复得今一日及在房内见诸妓妻,恒语:“我去 不知朝夕见底。若一旦死去作鬼,亦不取汝,取汝正足乱 耳”( 宋书文九王) ( 3 2 ) 伦之性野拙,人情世务,多所不解久居方伯,颇觉富盛,入为护军, 资力不称,以为见眨光禄大夫范秦好戏,谓日:。司徒公缺,嵇用汝老奴我不言汝 资地所任,要是外戚高秩,次第所至耳伦之大喜,每载酒肴诣泰五年,卒子伯 符嗣( 宋书赵伦之传) ( 3 3 ) 道济从之,即唤左右三十余人告乏日:。吾疾久,汝等扶侍疲劳今既小损, 各听归家休息,唤复还”( 宋书,刘粹传) ( 3 4 ) 元檄五年五月五e l ,太后赐帝玉柄毛扇,帝嫌其毛柄不华,因此欲加鸩害, 已令太医煮药,左右人止之日:。若行此事,官便应作孝子,岂复得出八狡狯? ”帝日: 。汝语大有理”乃止( 宋书后妃传) ( 3 5 ) 公方治攻具,城上人日:。汝不得张纲,何能为也( 宋书武帝纪) 例( 2 9 ) 是长辈对晚辈,倒( 3 0 ) 是兄对弟,例( 3 1 ) 是丈夫称妾,例( 3 2 ) 是同僚之 撰集百缘经 、三摩竭经 、无量寿经 、须赖经 羯磨经的统计见邓军、李萍论三国时 期代词。汝”和。尔”的格 ,载兰州大学学报 ( 社科版) 2 0 0 3 年s 月第3 l 卷第3 期 见杨树达高等国文法 ,商务印书馆1 9 8 4 年,第5 3 页 1 7 问,饲( 3 3 ) 是上级对下级,例( 3 4 ) 是皇帝对臣,这几倒均不表示轻贱、看不起,而表示 亲爱之意,有亲呢、随便的色彩。例( 3 5 ) 是对敌人的称呼,有一种轻贱意味 杨伯峻、何乐士认为,。尔”,“汝”本是一般的对称代词,但到了春秋时代,在论语 中,孔子可以称学生为“尔”或。女”,而孔子学生不称他为“尔”、“汝”这表明“尔”“汝” 不是尊敬之称罢了到了孟子时代,。尔”,。女”已经被看作轻贱的称呼,唐以后,“尔”、 。女”又为亲昵的称呼o 由上述分析可知:“汝”在宋书中最为常见的用法是表示亲 呢、随便的感情色彩,而极少用来表示轻贱、看不起 因此,中古时期,第二人称代词“尔”在书面上已经极少使用,可能是仿古用法,而“汝” 在此期已经没有格位的限制,最常用来表示亲昵随便的色彩。 3 、“汝”成为中古常用第二人称代词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语法功能方面,“汝”作为第二人称代词,发展至中古,已经突破了在领格 上的限制,较为自由地用于主语,定语,宾语。 原因之二是语用色彩方面,春秋以后。礼貌式称呼逐渐增多,且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 尊称,中古时期的尊称很丰富,如。公、君、尊、丈人、”等,而中古时期实际口语中常用 的“汝”有轻贱意味,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也用于尊长者称呼卑幼者的亲昵、同辈之间随便的 感情色彩。宋书( 纪、传) 中,“汝”用于长辈对晚辈8 l 例,用于同僚之间1 4 例,用于 夫称妾4 例,用于兄称弟1 3 例,用于皇帝称臣子3 l 例,用于上级称下级1 5 例,用于称敌 人6 例。在这些h i 法当中,前6 种用法大都表示随便、亲昵的感情色彩,而只有最后一种对 敌人使用时有轻贱、鄙视的意味。而。汝”的语用色彩使其适用于多种对话场合 原因之三是上古时期“汝”和“尔“都是较为常用的第二人称代词,但是发展至中古时 期,。汝”的语法功能更完备。而上古时期的指示代词。尔”较少使用,到中古时期变得较 为常用,也相对影响了“尔”作为指示代词的发展和使用,以至于中古时期口语中常用的是 。汝” ( 二) 卿 “卿”原来的意思是公卿,是高级官员的称呼。秦汉开始,卿字由表示官称的名词变作 第二人称代词宋书中的“卿”大多是君称臣、上称下、同僚之间互称等用法,例如: ( 3 6 ) 高祖将至,镇悬于蒲上奉迎,高祖劳之日:。成吾霸业者,真卿也。( 宋 书王镇恶传)i ( 3 7 ) 镇恶抚慰士卒日:“卿诸人并家在江南,此是长安城北门外,去家万里, 而舫秉表粮,并已逐流去,岂复有求生之计邪! 唯宜死战,可以立大功,不然,则无遗 类矣。( 宋书王镇恶传) ( 3 8 ) 瑁与迈共进射堂下,璃忽顾左右索单衣帻,迈问其所以,瑶日:。公以家 人待卿,相与言无所隐,而卿于外宣泄,致使人无不知我是公吏,何得不启”( 宋 书刘穆之传) 中古时期,。卿”作为第二人称代词的运用十分普遍,俞理明佛经文献语言中指出, 。在多数情况下,用卿称呼对方并无明显地给对方特殊礼遇的含义,只是说话人显 示自己知礼或不那么粗俗而已。因此,卿也可以与仁或尔汝并用。”陈燕论 南北朝的“卿勺中认为:“汝与卿意义相同,有的书为避免重复而互为使用。”因此 “卿”已经不是敬称,而是一个一般的第二人称代词的礼貌式。 汉语的第二人称代词从上古发展至中古,。汝”、。卿”较为常用。“尔”在实际的口语中 可能已经近乎消亡,“汝”已经打破在上古领格上的限制,能够自由地运用于三格,除了表 示轻贱意义外,更常用来表示长辈称晚辈的亲昵、同辈之间随便的感情色彩。“卿。在中古 兄杨伯竣、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 语文出版社2 0 0 1 年,第1 1 9 - 1 2 0 页。 1 3 运用普追,语法功能齐全,是一个一般的第二人称代词礼貌式 第三节宋书第三人称代词 宋书中出现的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彼”3 个 一, 。之。其”、。彼”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的界定 汉语的第三人称代词都源自指示代词,因此“其”,“之”、“彼”都既可以作人称代词又 可以作指示代词,汉魏六朝时期,第三人称代词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其”运 1 范 围的扩大,“其”不再局限于作定语,作主语,兼语,宾语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彼”用于指 称第三人称代词的用例也有所增加“其”、“之”、“彼”可以同时用于人称代词和指示代词, 而且有些地方难以区别,我们的标准是: “之”用作指示代词可以作定语,起指别作用,义为。这( 个) ”、“那( 个) ”如“陈 常与宰予,之二臣者,甚相憎也”o ( 吕氏春秋慎势篇 ) 此例表示近指,义为齐国的田 常和宰予,这两个大臣相互憎恨:又如。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诗经小雅白华) 此 处“之子”指申后的丈夫,义为“那个人”。之”作指示代词也可作宾语,这时。之”处在 回指位置上,既有称代作用又有指示作用,义为“这里( 样) ”,“那里( 样) ”。如。请京, 使居之。”( 左传隐公元年) 此例“之”义为“那里”:又如。姜氏欲之,焉辟害? ” ( 左传隐公元年) 此例“之”义为“这样”我们把除此之外的用作代词的。之”归 为第三人称代词。 “其”用作指示代词的时候,都做定语,与作人称代词定语的“其”较滩区别,“其” 原就是指示代词转化为人称代词,当作定语的。其”不能解作“他( 她、它) 的”时,我们 就可以说这个“其”是指示代词。 “彼”和“此”意义相反,所以,它作指示代词的时候是表远指,义为“那( t y :- ) ”,意 义很清楚,不难与作为第三人称代词的“彼”相混,容易分辨。 二、宋书中的第三人称代词 宋书中出现的第三人称代词有。其”、。之”、“彼”3 个。其使用频率及其语法功能 见下表: 主语定语动宾介宾兼语合计 其2 3 01 8 3 73 l2 02 02 1 3 8 之 o83 7 0 81 9 043 9 l o 彼1 1 8 3 4 1 01 011 7 3 语 ( 一) 其 l 、“其”作主语共2 3 0 例,即可以作句子的主语,也可与其它成分组成主谓结构充当宾 ( 1 ) 敷呼左右日:。移我远客! ”赳等失色而去其自标遇如此( 宋书张 敷待) ( 2 ) 桓玄篡位,闻其博学有文采,选为秘书郎,欲令簦正秘阁( 宋书傅亮 传) 2 、。其”作定语在宋书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