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陈衍的经济思想研究.pdf_第1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陈衍的经济思想研究.pdf_第2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陈衍的经济思想研究.pdf_第3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陈衍的经济思想研究.pdf_第4页
(中国近现代史专业论文)陈衍的经济思想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摘要 清代后期,币制繁杂混乱,银贱钱贵,钱荒严重,商民交困,几不聊生。加上晚清 货币铸造和发行权的不统一、货币流通的混乱以及银钱比价的长期波动,极大地干扰了 清政府金融管理职能的正常发挥和经济的健康发展,经济的发展急需建立完整的统一的 货币体系。 与全国相比,在张之洞督鄂期间,湖北的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张之洞慧眼识珠,起 用陈衍并委以官报局( 戊戌政变后,改官报为商务报) 总编纂、督署文案委员、商 业学堂监督、帮办洋务局和会办汉口商务局等职。陈衍在湖北翻译了大量经济著作,并 针对湖北和全国的经济形势向端方和张之洞提出自己的经济改革主张,比如回收并改铸 一文铜钱、发行当十紫铜元、发行小银元、纸币采用防伪暗字银纸、实行印花税、建立 武汉商业中心和创办农务学堂等建议,这些建议分别被端方、张之洞或者清政府采用, 使湖北由穷省而变为富省,对湖北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陈衍还提议改善 中央决策机构和振兴农业,建立金本位制、商律、银行和股市,并在中国第一个提出要 制订破产法,以保护债权人利益。陈衍被当时人誉为“经济巨擘 ,不愧为晚清的理 财家、金融家和翻译家。 关键词陈衍铜元金本位制币制改革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a tt h ee n do f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 , t h ec u r r e n c ys y s t e mw a si nas t a t eo fc h a o sa n d d i s u n i t y t h ep r i c eo fs i l v e rb e c a m ec h e a p e rw h i l ec o p p e rc o i nb e c a m em o r ee x p e n s i v e a s e r i o u sl a c ko f c o p p e rc o i nc a m e i n t ob e i n g ,s ot h ef i n a n c ew a si nd i s o r d e ra n db u s i n e s s m e n a n dp e o p l ec o u l d n tw o r ka n dl i f en o r m a l l y t h ep o w e ro fc o i n e da n dr e l e a s e dm o n e yw a sn o t u n i f i e d t h ec i r c u l a t i o no fm o n e yw a sc h a o t i ca sw e l la st h er a t i ob e t w e e ns i l v e rc o i na n d c o p p e r c o i nf l u c t u a t e df o ral o n gt i m e ,d i s t u r b e de n o r m o u s l yt h eg o v e r n m e n tf i n a n c e m a n a g e m e n tf u n c t i o na n dt h ee c o n o m i c a lh e a l t h yd e v e l o p m e n t e c o n o m i c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 n e e d e du r g e n t l yt oe s t a b l i s ha ni n t e g r a la n du n i f i e dc u r r e n c ys y s t e m b yc o n t r a s tw i t l lt h ew h o l ec o u n t r y , t h ef i n a n c eo fh u b e iw a ss t e r n e rd u r i n gt h ep e r i o do f z h a n gz h i d o n ga st h ev i c e r o yi nh u g u a n g h ef o u n dc h e ny a hh a dar e m a r k a b l et a l e n ta n d a p p o i n t e dc h e ny a nt h ee d i t o ri nc h i e fo f t h eb u s i n e s sa f f a i r sn e w s p a p e r ,t h es e c r e t a r yo f b u r e a u ,t h es u p e r v i s o ro fb u s i n e s ss c h o o l ,t h ea s s i s t o ro ff o r e i g nb u s i n e s sb u r e a u ,t h ea s s i s t o r o fh a nk o ub u s i n e s sb u r e a ua n ds oo n c h e n y a nt r a n s l a t e dm a s s i v ea r t i c l e si nh u b e i h e p r o p o s e dh i so w nm o n e t a r yr e f o r mt h o u g h t st od u a nf a n ga n dz h a n gz h i d o n g t h e s e e f f e c t i v em o n e t a r yr e f o r ms u g g e s t i o n ss u c c e s s i v e l yu s e db yd u a nf a n g ,z h a n gz h i d o n go rt h e q i n gg o v e r n m e n t t h e s et u m e dh u b e ip r o v i n c ei n t oar i c ho n e h ea l s op r o p o s e db u i l d i n gt h e t a xs y s t e mg i v i n gt h ef i r s tp l a c et os t a m pd u t y , i m p r o v i n gt h ec e n t r a la u t h o r i t yp o l i c y - m a k i n g o r g a n sa n d v i t a l i z ea g r i c u l t u r e ,e s t a b l i s h i n gt h eg o l dm o n o m e t a l l i s m ,w o r k i n go u tt h ec h i n e s e b u s i n e s sl a wa n de s t a b l i s h i n gt h eb a n ka n dt h es t o c km a r k e t i n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h ef i r s t p r o p o s e dm u s td r a wu p ”b a n k r u p t c yl a w ”i no r d e rt op r o t e c tt h ec r e d i t o rb e n e f i t c h e ny a n w a s ”a ne c o n o m yl e a d i n gf i g u r e ”b yp e r s o nr e p u t a t i o na tt h a tt i m e h ed e s e r v e dt ob ec a l l e d t h eo u t s t a n d i n gf i n a n c i e ra n dt h et r a n s l a t o ri nt h el a t eq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c h e ny a n c o p p e rc o i n g o l dm o n o m e t a l l i s m m o n e t a r yr e f o r m i i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 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 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塑兰盗嗍丝吐月上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4 ) 作者签名:主遮兰2 壶日期:丝年乏月上日 导师签名:趑盈鏖: 日期:碰年月上日 前言 j l - - 月i j舌 史学界从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诸方面对张之洞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对 于张之洞背后那些幕僚也有所涉及,陈衍即是张之洞幕僚中杰出的一员。陈衍 ( 1 8 5 6 - 1 9 3 7 ) ,字叔尹,号石遗,福建侯官( 现福州) 人。他的经济思想对湖北乃至全 国的发展都有影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历史文化遗产整理 设立“陈衍著作调研复制并整理 课题,政府先后两次拨下专款用于该课题的工作。经 过近二十年国内外搜集整理,共整理出陈衍的著作约合一千八百万字。终于在2 0 0 1 年 6 月,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陈石遗集上、中、下三册。透过陈石遗集,国学大 师陈衍在经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文学、美食文化、教育学等方面上的成就跃 然纸上,为我们研究陈衍提供了翔实的史料。可惜的是,该书出版后近五年间,史学界 对他的经济思想方面研究甚少,只有三篇论文,见笔者拙作论陈衍的币制改革思想和 实践,发表在史学月刊3 月1 5 日出版的2 0 0 6 年增刊上。第二篇是中国社会科学院 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的曹美真在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 0 0 3 年第5 期发表的 追踪经济学家陈衍兼论我国传统理财思想。商业时代2 0 0 6 年第2 7 期上还 刊登了福建金融职业技术学院的林东源陈衍的经济思想解读。三篇论文对陈衍的经 济思想和贡献的研究有一定的价值,但是还不全面和深入。在我的已故导师河北大学黎 仁凯教授主编的张之洞幕府晚清四大幕府丛书中也有涉及,但对陈衍的论述很 不充分,这与陈衍的历史地位和贡献是极其不相称的,所以有必要充分利用陈衍的个人 著述、有关档案、相关人物的文集、年谱与档案以及有关的报刊杂志进行全面和深入的 研究。 本文主要围绕陈衍为发展经济而翻译的大量经济著作及其作用,陈衍的经济思想的 背景、内容、作用以及如何评价等一系列问题展开论述的,研究陈衍的经济思想对我们 了解晚清经济具有重大的意义。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十学位论文 陈衍生平和经济译著 ( 一) 陈衍生平 陈衍( 1 8 5 6 1 9 3 7 ) ,字叔尹,号石遗,福建侯官( 现福州) 人。从三岁起,陈衍就 开始学习经史,他的父亲烂熟经史,每天天不亮就让他站立窗前背诵昨日讲授的经书。 1 陈衍聪明颖慧,人皆视为神童。长大后,从经史子集、小学目录、山经地志到财政经 济之学,无不精通。1 8 8 2 年( 光绪八年) 中举,主考官宝望对他的文章赞不绝口,陈衍 的名声大噪。 1 8 8 6 年,陈衍入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幕府,负责随军招抚生番。不久,辞幕回到福州。 两年后他应邀到上海沈瑜庆( 沈葆祯之子) 家教读,沈瑜庆的女儿孟雅拜陈衍为师,学 习做诗。后他又应湖南学政张亨嘉的聘请担任总校,并且替张亨嘉批阅士子的文章,很 受张亨嘉的器重。 1 8 9 5 年3 月,陈衍到北京参加会试,适逢中日战争结束,政府拟割台湾和辽东半岛 向日求和。陈衍闻知义愤填膺,与方雨亭、林琴南、高啸桐、卓芝南等上书都察院反对 割地给日本,书由陈衍起草。但是书入不报。这就是公车上书。随后,他结交了维新派 人物梁启超等,有时参加他们的活动。 1 8 9 7 年7 月,陈衍的“同乡陈敬如副将( 季同) 绎如孝廉( 寿彭) 兄弟,与洪荫之 大令( 述祖) 数人,集资开办求是杂志,月出三册,多译格致实学,以及法律规则 之书。 2 求是杂志由陈衍和曾任署台湾布政司使的陈季同( 敬如) 与其弟陈寿彭( 逸 如) 在上海创办的,陈衍出任主笔,他们三人都是福建籍人士。该杂志竹纸线装,每册 3 0 页,在创刊号章程告白中称:“本报不著论议,以符实事求是之意。报首恭刊上 谕,其次分为内外编。内编之目三:日交涉类编,日时事类编,日附录。外编之目五: 日西报译编,日西国新译,日制造类编,日格致类编,日泰西裨编。倘一期不及齐出, 下期补刊。末附路透电音。 杂志的内容十分新颖,有社论、谕旨恭录、中外新闻、中 外法律法规、译文和逸闻、理论科学的译书和小说连载等等,可读性很强,在上海风行 一时。3 该杂志还注意新闻学理论的阐述,发表的法兰西报馆律是中国最早传播的 完整的“新闻法”材料。该杂志主张变法图强,从第五期后连载了日本维新记闻、英 国货殖志、日本商务学堂章程述略,并刊登请以定策迁都诏示中外疏,而第二册 2 一陈衍其人 所载工程局专家法国人禄邵所撰拟造浦东铁桥图说,则是中国最早的关于上海建造 黄浦江跨江大桥的设想。陈衍先后发表了论中国宜洋文报馆、论报馆最有益于学习 等大量文章。1 8 9 8 年,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为陈衍的文笔和才思所打动,电邀他到武 汉入幕,电文中有“文章光明俊伟,读之使人神往 等语。1 8 9 8 年正月初十,陈衍晋见 张之洞。第二天,他呈上七言律诗张广雅督部电招来鄂呈二首。其中有:“一卧忽惊 天醉甚,万牛欲挽陆沉艰。上游形胜看如昨,要拱中原控百蛮。来说明国家正处在风 雨飘摇之中,对控制长江流域的张之洞寄予了厚望。此后直至1 9 0 7 年,陈衍在鄂办理一 切新政笔墨,并任官报局( 戊戌政变后,改官报为商务报) 总编纂、督署文案委员、 商业学堂监督、帮办洋务局和会办汉口商务局等职。当时湖北开铁路、兴工厂,财政支 出颇感困难。陈衍向张之洞建议,发行有暗号之纸币,以防伪造;并开铸当十铜元,行 使南北十数省,获利千百万,为张之洞举办实业解了燃眉之急。不久,清政府开设经济 特科,命各省保举人才。张之洞因上疏保举陈衍,说“陈衍年富才长,于古今中外利弊, 皆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 41 9 0 3 年,陈衍赴京参加特科考试。慈禧太后派张之洞等6 人为阅卷大臣,张之洞本想列陈衍卷为第一,但是因其试卷书写不合规定格式,竟未能 送阅。陈衍非常失意,回到武昌后任武昌府师范学堂( 今武汉大学前身) 教授。不久张 之洞回两湖总督任,恢复官报局,仍派陈衍为总纂,兼督署文案委员、商业学堂监督、 洋务局帮办、汉口商务局帮办等职。5 陈衍认真研究了中外金融体系的不同特点,在湖北主办商务报,并在该报连载 了他与属下日本人河濑仪太郎共同翻译了银行论、货币制度论、商业经济学、 欧美商业实势、商业地理、商业开化史、商业博物志、日本商律、破产 律等经济著作。他还撰写了货币论一书,这是中国人第一次通过货币筹集资金搞 活流通的专著,也是第一次以货币为主题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展开争论的经济著作。 他还建议订立中国商律、建立银行和股市。 1 9 0 7 年,张之洞由湖北调京,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陈衍也在北京任学部主事, 并兼京师大学堂文科教授。1 9 1 1 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公午后到部,满员皆隍恐问计, 公直告之日:“准有请今上逊位,惜无人敢奏。 6 众人都非常佩服陈衍的胆量和见识。 民国以后,陈衍不参与政治活动,惟写诗、著作、编志、讲学和游历名山大川。1 9 1 2 年1 2 月起,在梁启超主办的庸言半月刊上连载数十万言的长文,旁征博引,侃侃而 谈,甚获好评。后来石遗室诗话结集出版,风靡时。1 9 1 5 年,袁世凯策划称帝, 3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何论文 设立筹安会,将陈衍的名字列入“硕学通儒 之首,让他参与“联名劝进。他倒不 像严复那么暧昧地沉默,而是气愤地要求众议院撤销他的名字,“公急命驾,至仲毅处, 以电话诘施愚等,何为首列吾名? 答日,上意也。公日,子之上不我识,必汝举之。请 速为除名。”7 于是才得以除名。对于袁世凯的复辟逆流他是敢以身家性命反对的,因为 他有感到复辟必败。1 9 1 7 年张勋复辟后,陈衍正居家中,“陈陀庵欣欣来日:京中复辟 矣。公( 陈衍) 日不三日即当烟消云散。已而果然。 81 9 1 6 年,陈衍应福建省省长许 世英的聘请,总纂福建通志,并统管全省各县县志的编纂工作。至u 1 9 2 1 年,共6 0 0 余 卷、约1 0 0 0 万字的福建通志终于全部完成。其中前代史志所没有的新列的门类有: 通纪二十卷、方言志十二卷、艺文志七十六卷、附录五卷、版本志八 十卷、金石志三十六卷、山经三十五卷、河渠书十卷。陈衍撰写的艺文志 提要,更是精华,他仿照四库全书提要体例,举出每书优缺点。这是他对地方文 献的最大贡献。 陈衍还亲自编纂了闽侯县志,尽管闽侯县志的一些资料在陈衍编写福建 通志时有所准备,但当时陈衍已7 8 岁高龄,带着两个门生,用一年时间完成闽侯县第 一部县志,“公修闽侯县志成。共百有六卷。”9 速度之快令人咋舌。 陈衍是同光体诗的创始人。所谓同光是指同治、光绪以来,不专主盛唐的一种诗派。 他认为这是古近体诗的三个演变阶段,第一个高峰在唐玄宗开元年间,第二个高峰在唐 宪宗元和年间,第三个高峰在宋哲宗元祜年间。而继承“三元”的就是清代同治、光绪 间的“同光体”,也即他所倡导的诗风,他一生宣扬“同光体 成就,对近代旧诗坛产 生了广泛影响。陈衍通经史训诂之学,特长于诗,在清末民初文坛上享有盛誉,著作等 身。在文学批评方面,他著有石遗室诗话3 2 卷、石遗室诗话续编6 卷、钟嵘 评议1 卷;在创作方面,有石遗室诗集6 卷,石遗室诗集补遗1 卷、石遗室 文集1 2 卷、石遗室论文5 卷、史汉文学研究法1 卷。在史诗编著方面,有辽 诗纪事1 2 卷、金诗纪事1 6 卷、元诗纪事2 4 卷、宋诗精华录4 卷、近代诗抄 2 4 册、说诗社诗录等。此外尚有其他著作十余种,著有石遗室丛书,收书1 8 种, “6 卷。 1 9 2 2 年,陈衍任厦门大学教授,往来于福厦之间。1 9 2 3 年,出任北京大学经文科教 员。1 9 2 6 年,陈衍七十大寿,叶恭绰( 交通部长) 写的祝寿文,以政教二字括其大要,谓 “天下之政,莫大于财与兵;天下之教,莫大于学部与大学。未有官不过五品、举不过 4 一陈衍其人 曼曼皇鼍舅曼曼曼鼍皇寰曼曼曼鼍鼍笪皇皇i l l | 一l h i l 一 in 鼍鼍曼寰曼曼曼曼曼皇曼 乙科特科,而于政教之大,实能有所左右其间者。有之,惟侯官陈石遗先生。”至于对 陈衍诗文的评价,当时的诗人如陈三立、陈宝琛等都有评语,已有定论。1 9 3 2 年,他和 章太炎、金天翮等在苏州成立国学会,陈衍主编会刊国学论衡。他先后撰有尚书 举要、( 周礼) 疑义辨析、( 考工记) 辨证、( 考工记) 补疏、( 礼记) 疑义 辨证、( 说文解字) 辨证、( 说文) 举例、音韵表微、通鉴纪事本末纪后、史 汉文学研究法等论著。陈衍的妻子萧道管亦能诗善文,著 集解传世,在 清史中有传。 1 9 3 2 年“八一三”事变爆发,日本进攻上海,攻占闸北后大肆焚掠,公忧愤填膺, 除夕感事诗有“怆闻万卷成焦土,又说千尸积肉山,休怪老夫怀抱恶,屠苏饮过未开颜 句。1 0 在这年,陈衍把亲戚朋友为自己庆祝生日赠送的费用全部拿出来慰劳十九路军, 并赈济某地水灾。n 他眼见大片大片的国土被日军的铁蹄所蹂躏,悲痛欲绝,作诗中有 “西望失翠微,南望失卢沟,北不见居庸,东不见田畴。 1 2 陈衍早年和晚年都居住在福建省福州城区西街内的三坊七巷之文儒坊大光里8 号, 三坊七巷人杰地灵,出将入相,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的故居在 此,比如宋代祭酒郑穆、明抗倭名将、七省经略张经、清朝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 以及林则徐、严复、沈葆桢等,蔚为奇观。文儒坊因历代文儒辈出而得名。这里还有陈 衍主持修建的诗人聚会处“听雨斋 ,陈衍与林琴南、郑孝胥等常在此吟咏。陈衍曾 自吟一联:“谁知五柳孤松客,却住三坊七巷间 。“三坊七巷”2 0 0 6 年6 月被列为国家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1 9 3 7 年7 月8 日,日军发动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的第二天,陈衍 忧愤于国难当头,病卒在福州故居文儒坊三官堂,享年8 2 岁。 ( 二) 陈衍的经济译著 从1 8 9 8 年张之洞电邀陈衍到武汉入幕府,直至! l j l 9 0 7 年,陈衍在鄂办理一切新政笔 墨,并任官报局( 戊戌政变后,改官报为商务报) 总编纂、督署文案委员、商业学堂监 督、帮办洋务局和会办汉口商务局等职。陈衍身兼数项重任,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任湖 北商务报总编纂,时间达五年之久。该报为旬刊,设立在武昌文昌门外纺纱局内,工 作人员很少,共办了五年,每年出版三十三册,总共出版一百六十五册,在湖北和湖南 设立七个分派处,在全国各地设立四十个分派处,对于宣传普及中外经济思想成就,沟 通了解彼此经济动态,开阔官商视野,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七学位论文 张之洞手定凡例十五条,要求湖北商务报除了刊登文牍、中外商业动态外,还 要翻译刊登东西方经济名著、商律,以此来了解西方,传播先进经济思想,并为日后兴 学定律之用。湖北商务报刊登了大量西方的商业、金融和经济信息,比如在第五期 上刊登了日本维新纪闻、日本商务学堂章程数略和英国货殖志等。张之洞从 日本聘请了从高等商业学校毕业的河濑仪太郎( 字长定,又名如侗) 协助陈衍。陈衍与 河濑仪太郎相互学习语言,翻译经济名著,搜集、整理和出版清朝和世界的大量经济动 态和经济研究文论。陈衍笔耕不辍,他在太息一首送河濑如侗归日本一诗中写到当 时的情景:“想从日讨论,要旨迨纤悉。窃思挽时局,财政宜秩秩。 1 3 工作异常繁忙, “何为一卷货殖传,手自编排兼补缉。”1 4 世界经济学著作浩如烟海,在这五年间,陈衍与河濑仪太郎经过慎重筛选,共翻译 出外国经济学著作九部: 1日本商律 该书也称为日本新商法,1 8 9 9 年翻译完毕刊登于湖北商务报第一至第三册。 陈衍为之作序:“中国自秦汉以后,始轻商人,一切商事听民自为,官不过问。其经官 者,官以民律治之。今商所有事,其非民所有事者,益繁于古,而以治民之律治之, 则律所不载,为商者无所恃以不恐商由何振? ”1 5 经济的发展急需制订专门的商法, 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来保驾护航。他为什么把新商法翻译为日本商律呢? “其旧 商法凡一千余条,以多于民法相复,故于明治三十二年参酌各西国商法改正为新商法, 共存六百八十九条。近时日本新出商业各书,间引旧商法,然所依据者皆新商法也。 惟律意颇精深,率然译之则数百条中相触相背者往往而有,又所言各种公司、各种保险、 各种票券、证券以及各种商行,为多中国人未经涉猎者。然其书有要义二卷,为日本法 学士丸山长渡所著述,西川一男所参助解释最为详明,总数十万言。每与东士河濑仪太 郎氏共译此律,一条一句之中有所未解,或往复辨证至再至三,至于十数或更详。译所 谓要义者以发明之,其不名新商法而名日本商律者,所谓名从主人,物从中国 意也。”由此看来,他翻译该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制订我国自己的商律做参考。石 遗先生年谱中对这本书的翻译做了这样的记录:“自去秋筹办商务报,订日本人( 高 等商学毕业) 河濑仪太郎,字长定,专译商务各种书报,是春开始发行。首译商律 五百余条,破产律数十条,两月而毕。其中商务名词多所未识,往往数字之疑往复笔谈, 6 一陈衍其人 至数百字始悉者,又须简明注出,使阅者易知。幸河濑长定中国文理甚用功,尚易通达。 刊成,自作一叙。”1 6 陈衍翻译态度之认真由此可见一斑。 2 日本破产律 原作者不详,该书详细介绍了破产法的应用范围和条件、主要内容以及破产的程序。 晚清的钱庄和票号一般为独资或合伙,实行无限责任制,不仅资金单薄,管理落后,投 机性强,信息不灵,而且自行发行纸币很少有现金准备,也没有发行限额,因而在纸币 信用发生危机时常常因客户挤兑导致钱庄连锁性倒闭,既损害了民众的利益,也使商业 停滞,市面萧条。1 8 8 2 年底,上海金嘉记源号丝栈,因为亏损5 6 万两突然倒闭,钱庄被 累及4 0 家,市面恐慌,倒闭商号二十余家,倒欠约1 6 0 万两。1 7 1 8 8 3 年上海出现了倒帐风 潮;1 8 9 7 年初,潮州帮郑姓开设协和钱庄,采用高利息吸收存款,客户存入现金,钱庄 开给远期帖票一张,到期后拿贴票取走存款和高利息。这种帖票办法被许多其它钱庄效 仿,这些钱庄开出的空头帖票估计有2 5 0 0 余万元。到了年底,因为到期不能支付本息, 相继倒闭。1 8 钱庄老板将客户的钱席卷一空,储户的利益得不到保护。社会经济的发展 迫切需要制订颁布保护债权人利益的法律法规,陈衍翻译日本破产律正是为了我国 制订破产律时借鉴之用。他随后写了日本破产律发明对其中若干条文做了解释和注 解,出发点同样是“备异日定中国商律之用”。该书翻译于1 8 9 9 年春,1 9 0 2 年冬刊登在 湖北商务报第一百二十五册上。1 9 0 6 年,由修律大臣沈家本先生主持,参考日本 破产律和德国的立法体例,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关破产的法律大 清破产律,此律虽然施行的时间不长,但为以后制定适应商品经济竞争秩序和保护债 权人利益的法律发挥了重要作用。 3 银行论 该书翻译于1 9 0 1 年,1 9 0 2 年刊登于湖北商务报第一百二十五册,原作者是日本 财政学的先驱田尻稻次郎( 1 8 5 2 1 9 2 3 ) 。清末钱庄与票号因其相对封闭性与保守性,想 靠自身力量发展成为银行是很困难的。光绪末年,汉口票号业内人士李宏龄尝试将票号 改组为股份制银行,但未能成功。近代银行制度只能由政府通过立法从外部植入,而当 时国家没有统一的国有银行,无法为大的经济建设项目筹措巨额的资金。有鉴于此,陈 衍翻译了银行论一书。该书对银行的作用、资金筹措、信贷、债券的发行和管理进 行了系统介绍,对建立国家银行作了准备。1 9 0 4 年,清政府公布试办银行章程。这 7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十学位论文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政府银行法,1 9 0 8 年2 月1 7 日,清政府公布大清银行则例,以取 代试办银行章程。在建立国家银行方面陈衍可说是预先作了理论的准备。 4 商业博物志 英国人尼用义支著,由日本人瓜生寅翻译为日文。1 8 9 9 年6 月,陈衍翻译完成,1 9 0 1 年5 月刊登在湖北商务报第7 5 册上。该书从动植物和矿物方面介绍了世界各地的物 产。该书有前序:“使我英国少年从事商业者,学知地球上土地及其产物,是为宗旨。 使之广注眼于联邦关税规约范围以外,且以全世界为一大仓库令研究将来可买卖物 品之来源生处出示动植矿三种物产样式,令正确点检解释。夫如此则于从事商 业之发轫,己抱持精确明亮之意见。 学习商业必须了解各地的物产情况,后张之洞在 湖北开办了商业学堂,陈衍的商业博物志是当时商业学堂学生的必读之书。 5 商业经济学 日本博士清水泰吉著,1 9 0 0 年陈衍翻译完毕,刊登在湖北商务报第7 3 册上。 论述了世界商业的源流、商业交易的市场、商品的价格、商业的功能以及组织实现的形 式。在该书的引言中,陈衍写道,“学识即是一个资产,而生财之利源。敌兵不能掠夺, 季候不能损害,威吓不能萎衰。而其防御保全,不要一钱。一时收得利益,而实为永久 之确定资本焉。”强调学习西方知识的重要性。 值得指出的是,在这本译作中,陈衍首先引进了“经济 和“经济学”的概念,至 今这两个词语仍然在广泛使用。我国古代就有“经济 这个词,出自东晋畴葛洪抱朴 子中的“经世济民 ,意为治理天下,救济百姓,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 交等一切治国方针,范围很广。另外比如“识局经济”( 晋书纪瞻) 、“皆有经济之 道而位不逢 ( 隋王通:文中子中说卷六) 。日本人在翻译西方经济学著作时采用了 中文的这个词,英文中e c o n o m y 源自古希腊词 ( 家政术) ,其本来含义是指治 理家庭财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扩大为治理国家的范围,为了区别于之前的用法也被称为 “政治经济学”( p o l i t i c a le c o n o m y )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1 8 9 0 年发表了经济学 原理,把“政治经济学 改为“经济学”。日本人在翻译西方的著作时把希腊文的 o i k o n o m i a 和英语中的e c o n o m y 用汉字译成日文“经济。日本借用这个词来指社会物质 生产和再生产的活动,而“经济学 是指研究国民经济各方面问题的学科的总称。现在 中文中使用的经济这个翻译其实是延续了日文中的用法。“华夏经纬网 8 一陈衍其人 曼曼曼曼曼寰曼曼!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量! 曼曼曼曼曼皇曼曼曼曼皇曼蔓苎i 一一一 i_ii i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曼曼曼曼曼曼蔓曼曼 ( h t t p :w w w h u a x i a c o m w h z s c 2 0 0 6 0 0 4 1 9 5 3 2 h t r r a ) 上有一篇文章:孙中山创译经济 一词,以为“经济 这个词最早译者是孙中山先生。另外在“中国文化网上( h t t p :w w w c h i n a c u l t u r e o r g g b c n _ z g g k 2 0 0 4 - 0 6 2 8 c o m e n t _ 5 4 5 8 8 h t m ) 也有一篇文章“经 济”一词来历说:“辛亥革命后,在孙中山先生的建议下,逐渐统一沿用日本学者的 译法,从而使“经济”一词以新词的面貌在中国流传至今。以上两种说法都是错误的 ,陈衍早在1 9 0 0 年就已经把“经济 和“经济学”的概念引进到了中国,比孙中山早了 十几年。 6 商业开化史 原作者不详,译成于1 9 0 1 年,现仅于湖北商务报第1 6 3 册看到该书下卷的第四 篇。其内容是论述日本自18 68 年的“明治维新”,大久保利通考察欧美后提出殖产 兴业建议书,制定实行“殖产兴业”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建设上如何仿效西方,使日本 走上了一条与东亚国家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的历程。 7 货币制度史 原作者不详,译成刊登于1 9 0 0 年。该书内容包括世界历史上货币所用的材料、货币 的单位、流通中货币的种类、货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以及准备制度等。 8 商业地理 原作者不详,译成刊登于1 9 0 1 年,它介绍了世界主要贸易商路情况,包括沿途的运 输、物产、气候植被等商业地理内容。 9 欧美商业实势 日本博士森山守次著,叙述了欧美的商业状况,前序说:“其商业实势,隆隆进运, 欲不感奋兴起而不得,回看东亚之情势果如何? 商业不旺,国力不富,何日能与欧美诸 国连辘并驰愿阅者三致意也。 1 9 0 2 年刊登在湖北商务报第1 2 8 册上。 他通过对西方经济和清朝经济的系统研究,撰写了货币论一书,他指出: 首先,结束清朝中央和地方分散铸币政策,建立中央银行,中央银行之所以垄断货 币发行,是因为:第一,通过发行货币国家可以筹集巨额的资金。第二,中央银行垄断 货币发行,可以避免货币发行分散的弊病,使货币整齐划一,利于商品流通,防止发钞 银行倒闭而引起银行券挤兑、贬值所造成的金融动荡和经济混乱。第三,中央银行垄断 货币发行,有利于中央银行加强自身经济实力,因为货币发行是银行信贷的一种资金来 9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十学位论文 源,中央银行可借此控制货币资金供应,便于掌握和调节商业银行的信贷活动。发行和 管理货币流通,执行货币政策。监督和管理国家外汇及黄金市场,维护金融稳定。第四, 这是中央银行执行货币政策的需要。 其次,货币的发行要有适量的金银作为准备金,把货币供应量作为唯一的政策工具, 由政府公开宣布一个在长时期内固定不变的货币增长率,而这个增长率应该能够保证物 价水平的大致稳定,并刺激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陈衍撰写的货币论是中国人第一次通过货币筹集资金搞活流通的专著,也是第 一次以货币为主题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并展开争论的经济著作,与后来西方的凯恩思理 论有很多吻合之处。 陈衍翻译西方经济著作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通过借鉴西方有关法令,使中国商 业的管理趋于规范,进而振兴商业。在他看来,“中国自秦汉以后,始轻商人。一切商 事,听民自为,官不过问。其经官者,官以民律治之。夫民律之不足以治商也久矣。而 以治民之律治之,则律所不载,为商者无所恃以不恐。商之智力,则随而具屈。商何由 振? 及获商律例、创行商务报,略例第十二条令译东西各国商律,以备异日定 中国商律之用。”陈衍认为:“窃思挽时局,财政宜秩秩。”1 9 要挽救时局危亡,首先要从 经济入手,这就要虚心学习东西方先进的经济思想理论,其捷径在于译书。但要译书, 首先要选好书。陈衍翻译的经济类丛书选题精,出书多,影响深远。 陈衍翻译的著作在时间上是中国近代史上比较早的,在数量上也比较多。有些学者 认为,严复翻译的原富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部经济学著作,这是错误的。原富 原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 密( 1 7 2 3 1 7 9 0 ) 的代表著作,1 9 0 1 年严复把翻译的这部著作交给南洋公学译书院出 版,1 9 0 2 年1 1 月首次出版。而陈衍翻译的经济学著作有六部在出版的时间上早于严复的 原富,比如日本商律出版刊登于湖北商务报的时间是1 8 9 9 年;商业经济学 1 9 0 0 年刊登在湖北商务报第7 3 册上。货币制度史译成刊登于1 9 0 0 年,商业博物 志1 9 0 1 年五月刊登在湖北商务报第7 5 册上。商业开化史译成于1 9 0 1 年,商业 地理译成刊登于1 9 0 1 年。可惜的是湖北商务报的发行量小,发行的对象是官吏和 大商人,普通民众难以看到,这就削弱了陈衍译作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尽管如此, 陈衍的这批译书面向商人和商务官吏,系统、通俗而实用,对推动我国经济的现代化进 程和思想解放,开展中外文化交流,了解和学习西方,还是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l o 二筹划币制改革 二筹划币制改革 ( 一) 币制改革的背景 1币制混乱 晚清执行货币功能的有传统生银两、铜制钱、外国银元,外国银行在华发行的各种 纸币,各地官银钱局发行的银元、纸币,以及中国钱庄、银钱店所出的各种银钱票。 清朝的银两总称为元宝银,经过熔化和铸造,分为元宝、中锭、小锭、碎银等,这 些是实银,其重量标准是平,又有库平、关平、广平、漕平、公码平等。在使用上还有 实银的计算单位虚银,其种类很多,有纹银、规银、海关银、天津行化银、汉口洋例银 等。一个地方的白银到另一地方必须经过熔化改铸才能使用,各种平色不同的银两,相 互折算起来很麻烦,严重妨碍了经济的发展,“虽专习其业者,有不能明辩以皙、了 然于心、了然于口之处。 2 0 官商、钱庄、银钱店乘机贪污和敲诈勒索。 制钱也称铜钱,已经在中国使用二千多年,到晚清虽已走向衰亡,但在市场上仍具 有重要的流通作用。市场上制钱种类繁多,各地区、各部门铸钱的重量、成色,均有一 定区别。制钱有轻有重有真有假有大有小,最重的每文一钱四分,最轻的只有三分,时 常给商民的交易带来诸多不便。制钱发行权极不统一。晚清仍沿袭清代前期的分散铸币 政策,即中央和地方均有铸币权。中央的铸钱局有两个,一个是宝泉局,隶属于户部钱 法堂;另一个是宝源局,属于工部。这二个铸钱局互不统属,各自为政,所铸造的制钱 仅供京师,禁止运往外省。甲午战前,地方官钱局众多,仅铸造“光绪通宝 的就有宝 津、宝沽、宝云、宝东、宝昌、宝直、宝奉、宝吉、宝川、宝黔、宝福、宝苏、宝浙、 宝宁、宝武、宝晋、宝陕等十几个官钱局,遍及全国。分散铸币政策目的是缓解铸币紧 缺、生铜材料供不应求的矛盾,以免中央铸币长途押运之劳,但却使中央铸币大权拱手 让给了地方。另外,民间私铸现象也十分严重,将生铜或者官钱销毁私铸成制钱,为谋 取暴利,私铸钱含铜量很低,加上技术和设备落后,其质量重量与官铸钱相差悬殊,严 重扰乱了市场交易和正常的经济秩序。铜钱内含铜量的价格与铜钱面值常常背离。当铜 钱内含铜量的价格大于铜钱面值与熔化费用之和时,私销便会发生;当铜钱内含铜量的 价格小于铜钱面值与铸造费用之和时,私铸便会发生。 纸币种类也很复杂。清朝纸币发行始于顺治年间。康雍乾时期,由于财政收支状况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十学何论文 尚好,市场上流通的货币主要是银两和制钱,纸币并不多见。咸丰年间,由于财政收支 状况不断恶化和铸币材料( 生铜) 缺乏,纸币开始大量流入市场。据载:在1 8 5 3 1 8 6 1 年间,清政府发行了两种代表银两和制钱的纸币,即银两票和制钱票。银两票分为1 两、 2 两、1 0 两、5 0 两、8 0 两、1 0 0 两等;制钱票分为2 5 0 文、5 0 0 文、1 0 0 0 文、1 5 0 0 文、2 0 0 0 文、5 0 0 0 文等。2 1 同治以后,中央银钱票虽已停发,但各省官银钱号所发行的纸币以及 民间私票,仍在市场上继续流通。 外国银行还在中国大量发行纸币。这些纸币可分两种:一种是用中国货币单位,如 汇丰、德华、麦加利和花旗等。它们都按中国货币单位发行了银元票和银两票。银元票 分为1 元、5 元、1 0 元、5 0 元、1 0 0 元五种;银两票有1 两、5 n 、1 0 两、5 0 两、1 0 0 两五种。 这些纸币泛滥于在长江流域。另一种是用外国货币单位的,如帝俄在中国东北所发行的 卢布票,日本于日俄战争时在中国东北所强制实行的军用票、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发行的 金票,以及英国汇丰银行在中国华南地区所发行的港币等等。2 2 外国银元有西班牙银元、 日本银元、美国银元、西贡银元和香港银元,还有越南和日本的铜钱。无论成立银行还 是发行货币都没有得到我国政府的许可。有学者作分析:在全部清末流通的货币中,银 币占6 1 5 ,铜币占2 4 ,纸币占1 3 在银币中,中国银元占9 5 4 ,中国银锭占1 6 5 5 ,外国 银元占2 3 8 4 ,在纸币中,中国的银元票、银两票和铜钱票共占8 4 8 ,而外国钞票占4 7 7 。 2 3 估计清末外币在华总额银元最低达3 亿元,外钞折合银元超过1 亿元。2 4 外国货币大量流 入中国市场,对中国货币体系形成了巨大的冲击,加剧了我国的货币领域的混乱局面, 加深了中国货币的长期不统一性。外国人甚至说“中国的币制是任何一个重要的国家里 所仅见的最坏制度。”2 5 币制的不统一的弊害十分严重:首先,银两与银元、铜元、铜制钱以及各种纸币之 间的价格换算非常复杂,加大了交易难度,并且刺激了金融投机,促使钱庄与早期银行 将有限的资金更多地投入到货币投机行业,从而减少了对近代工业产业的支持,还使不 法州县官、胥吏、衙役、钱庄、银钱店乃至督抚和外国银行乘机用来贪污和敲诈勒索, 利用“陋规”火耗和银钱折价谋取巨大利益。其次,外币的大量发行与流通使货币发行 收入为外人所有,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中国的金融命脉,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性。 第三,官银钱局发行的银元与铜钱又因为制式、成色不一而往往只能于本地流通,阻碍 了经济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第四,官银钱局及钱庄发行的银钱票以及纸币由于缺乏相 应的法律法规的制约,因而其发行既无准备,又无限额,常常因缺乏信用引起挤兑,发 1 2 二筹划币制改革 _i iii ii_ 生连锁倒闭而损害民众利益。 经济的发展急需建立完整的统一的货币体系。但是对于币制的混乱,“政府采取放 任政策,由市场力量推动变革。2 6 2 金银铜比价的大幅波动 在这些货币的关系中,银币与铜币的折算比率时常波动,所以银铜价格都对经济影 响很大。“然中国银元之价,与中国铜元铜钱,相为本位与辅助货,自可定其得中价值。 2 7 实行的是银币铜币双本位制。银钱之间的比价最重要也最复杂,大概有三种类型:一 是清政府规定“每钱一千,值银一两”。顺治四年规定钱值,“每十文,准银一分,永著 为令。2 8 政府努力维持官定的银钱比价,对市场上流通货币数量进行调控,但清代货 币具有质量、重量和大小的很大差异,所以在价值规律作用下,这一规定形同虚设。二 是市场上银钱的实际比价。它与其自身的价值和供求关系的变化相适应。三是折价。即 清政府在赋税征收中的规定银钱折价比例形式。清政府规定赋税征银,而地方实际收入 为钱,赋户纳税必须按市场银钱比价以银折钱。在折价中,碎银铸成银锭所费损耗“火 耗 、运输途中所需费用“脚耗”等,均要税户承担,折价远高于时价。由于货币铸发 权不统一,各种货币同时并用,相互间又无固定的比价关系,遂造成晚清银钱比价经常 处于波动之中。从1 8 7 3 年至t j l 9 0 4 年,每两纹银由制钱1 8 0 0 文下跌至l j l 2 0 0 文左右,银钱比 价的大幅波动给晚清社会和政府财政收支及管理带来了严重影响。 从1 9 世纪7 0 年代起,银价开始下跌。“今日银货之贱,其源起于欧美。”2 9 1 8 7 3 年德 国改革货币制度,逐渐淘汰银币,世界银价首次下跌。1 8 9 3 年印度实行金汇兑本位制, 废除了银本位制,尤其美国废除了每月收购4 5 0 盎司银的休门条例,造成世界银价的第 二次大暴跌。再加上晚清历次战争对外赔款总数达7 亿多两白银,更使世界银价大幅度 走低,金银比价“由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