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用意境毽论解读孛学逶文教枣毒孛熬吉典谤诞 独创性声明 本入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 加以标注和致谢韵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匏入邑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 穗教育撬构靛学位或证书磊使鬻过煞材料。与我一闻工 乍 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 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塑堕:墨墨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粥 本学位论文l 筝者完全了孵东j l 师范大学有关保整、接耀学位论文鳃援定, 静:东北师范大学有较傈聱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豹复印俘 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攒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 手段绦存、茳缀学整渣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传蠢签名:逖指导教师签名: 霸 期:翘瞄马t t 期: 学静逢文佟喾挚盟轰去淘: j 二作单位: 通讯地址: 未壁兰! 是j ; 电话:罐貔溯,矽删芦 邮编: 第2 页共3 9 页 运用盎壤琏诧辑读中学语文救楗孛鳇吉典诲瑚 中文摘要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魁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巢中体现语言“文 学性”的一种样式。德国二十世纪衡学家海德格尔这样说:“一种语言的性质要通过诗歌 束体现”。那些优秀的诗人和诗篇,总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化的骄傲和表征。它们融 琏为我们熬交纯记忆+ 成为鼗稍豹枣美尺度。 :州i 由r 卜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的酱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鬻加 强占诗文的诵读,要进行一定量的积累,在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意境和形象,得到精 孛晦冶秘搴美愉悦。黧援学生在阙滚孛震嚣想象鄹联怒,深入终燕鲍形象秘意境孛产生感 情的共鸣,发现作晶瀚丰富内涵秽深层意义,强调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学中的一个隰要概念,魁中国传统美学的核心范畴。解读中国古媳 诗词要把擐住意境的蒋造和接受,蠼解意境所独有的审美内涵。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国古 龚诗词实瓣是交绘学生一整解读吉魏诗词熬钥熬,诖学生奏蓬走逶谤诿爨刽设豹意境巾, 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蠢感受、去体昧,真正对文学产生趣昧,在阅读欣赏中开阔视野,提 升文学素质、人文素质和审美素质,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创造潜能。 关键谣; 中圈古典诗词解读新的课程标准语文素养意境意境的营造 意境的接受 第4 页共3 9 页 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 a b s t r a c t : p o e t r yi sm o t h e rt o n g u eo fh u m a n k i n d ”t h e r ei sn o t h i n gb u tc a ne m b o d yt h es o u l o fl a n g u a g ea r t sb e t t e r i ti soneo ft h em o s t p o t e n t1 i t e r a r ys t y l e st h a t n t e n s i v e l yi n c a r n a t et h e1 i t e r a r i n e s so fl a n g u a g e t h eg e r m a np h i l o s o p h e rm a r t i n id e g g e r ,o n eo f lt h eg r e a t e s ti d e o l o g i s t si nt h ew o r l d ,h a ss a i dt h a t “t h ep r o p e r t y 0 f ,l a n g u a g em o s t l ys h o wi t s e l ft h r o u g hp o e t r y ”o u t s t a n d i n gp o e t sa n dt h e i r l - 、ie n tw o r k sa r ea l w a y st h ei n v a l u a b l ea s s e t so ft h ew h o l en a t i o n a sw e l la s j i c , f c u l t n r e h e yarep a r t so fo u rm e r m o r i e s a n dm e a n w h i l eh a v eb e c o m eourb a s i l i c measureo fa e s t h e t i c s t h e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e r i o no fc h i n e s ef o ro r d i n a r ys e n i o rh i g hs c h o o l ,i n s t i t u t e d b ye d u c a t i o nd e p a r t m e n ti n2 0 0 3 ,i n s t r u c t st h a ti t i sa d v i s a b l et om a k em o r es t u d y o nc l a s s i c a lp o e m sa n de s s a y s ,a c c u m l a t et ot h ea m o u n tt h a tc o u l df e e lt h e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a n da e s t h e t i cv a l u e :a t t a c hm o r ei m p o r t a n c et ot h es t u d e n t s i m a g i n a t i o na n da s s o c i a t i o n ,g e tt h e mt og od e e pi n t ot h ep o e m so re s s a y sw h i l e t h e ya r er e a d i n g ,g r a d u a l l ys y m p a t h i z ew i t ht h ea u t h o r si d e a st od i s c o v e ra n d e x p l o r et h ed e e p l ya b u n d a n tp r o f u n d i t y c o n n o t a t i o no ft h ew o r k s :a n df i n a l l yb r i n g t h e i rs t u d y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isn o t o n l yac r u c i a lc o n c e p t i o no fc h i n e s e ca s s i c a lp o e t i c sb u ta l s ot h ek e yc o m p o n e n to f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a e s t h e t i c s i ? ir s to fa 】1 ,w em u s tg e tt h ec o n c e p t i o na n df e e li t sc o n n o t a t i o n ,s ot h a tv a l u e | 、p r o p e r t yo fa e s t h e t i c sf u r t h e r l y t h i si st h eg o a lo fs t u d y a r t i s t i c l 。t m c e p t i o ni s b eak e yf o rs t u d e n t st ot h es t u d yo n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p o e m sa n d l _ a “y s jlcand r a wo u to ft h es t u d e n t s i m a g i n a t i o na n d a s s o c i a t i o n 1 e a ds t u d e n t s t ot o u c ha n df e e lt h eb e a u t i f u lc o n n o t a t i o no fw o r k s w h a t l sm o r e ,i th a st h ec h a r m o fh o l d i n gs t u d e n t s i n t e r e s t s ,b r o a d e n i n gt h e i rs i g h t s ,w h i c hc o u l dm a k ef o rt h e p r o m o t i o no ft h e i rl i t e r a r ya t t a i n m e n t s , c u l t u r a l a t t a i n m e n t s , a e s t h e t i c a t t a i n m e n t s ,a sw e l la st h e i ri d e a t i o na n di n g e n u i t y , k e yw o r d s : 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a lp o e m sa n de s s a y s ,s t u d y ,n e wc u r r i c u l u mc r i t e r i o n , a t t a i n m e n to nc h i n e s e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 第5 页共3 9 页 运用意境璎论瓣读孛学语文教材孛黪吉典诲稍 引言意境理论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指导作用 诗歌戳其精炼的谣言,优美鹣意境,丰富麓表现技巧,深厚的文纯底蕴,酲心独獒的 艺术构思而成为今天谮文学习的最佳载体和思维训练的最好工具。 在传统的语文教材中不乏中溺古典诗词的内容,但由于教学中过于偏震其思想内容的 漤鼹,撩意戆谤教弱簸嚣哭裂下“蠛嚣捷瑟”嚣个字, :楚诲词本奏艺零力量窝审美徐德 不见了。缄者以解释个别字词来代替对诗词意境的品味,生渤的意象,灵动的生命,不能 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得以再现,只是一个个毫觅生机的、抽藩的文字符号,被学生密密麻 麻地记蒙在诗句的旁边以帮助。固定雏内容阻磷了学生积极的思维帮| | 毒感灞动,个性能阕 读被标准所取代。在德纯的学习中,没有饱含激情静、有声有色的诵读,只有扯开嗓门j l 的“千背”。于是在诗歌的教学中,学生远离丁诗歌。而编者当时选编邀魑内容的初袭根 小没肯实现。 2 0 0 3 年由大琵教窍窭舨柱窭黢豹善逶豢中语文课程拣漆( 实验) “霾读与鉴赏” 第七条麓到:要学生了解诗歌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袭现手法。策八条中写到:学 爿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燕 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蹙度理解古代作晶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 视 乍菇,评徐其积极慧义帮历史弱黻惶。第三袈中叉强谲淫熬个牲纯静阑读,充分调动巍 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 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恩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掰叛戆普逶藤枣语文瀑程耘准( 实验) ,还设诗了纛令系歹l | 懿遥骖瀑程,“诗鼗与 散文”怒第一系列,萁中明确提出;这一系列的学习要在一定的量韵基础上,精选重患, 鉴赏研读。要加强古诲文的诵读,在涌读中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 象,领慑作品的艺术然力,得到糖神的陶冶和审美愉悦。 遮绘我们中学谬文教学挺密了灏静魏鼗,氇提出了薪瓣舞度和要求。警翦中学诗歌教 学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缺乏理论的指导。运用意境理论来指导中学古典诗词的教学,让学生 蟊+ 乍动的意象中借助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展开丰富的想缘和联想,走入诗人所创设的 卷境巾,淫鳃馋磊熬聪惩内涵,探索雩# 晶戆丰褰意蕴,镶譬掺嚣戆艺本熬力。 意境跫中国吉典诗学的重要概念,怒中国古典诗词审美认议的核心和基础。它植根子东方 宇宙生命理论,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产物。它在中囡悠久的文化长河中孕育而嫩, 积淀了挞个民族文化的糟髓。意境的生成是在作卷作晶读者三者阙漉毯,它像摄 蠲 睾、文本、欢赏三个繇节。这墅氆壤窿予篱掇高的:“藩天蟪之美这万物之理”这个 善避舞申语文课程掭壤( 实验) 中华入民共和国教蠢瓤利定久瑟鞍寅塞舨社2 0 年4 囊 第6 页共3 9 页 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 命题,它的意思是创作者推原天地的大美,而通达万物的道理。而欣赏者要通达万物的 道理,就必须悟。“悟”是一种直觉,它具有多种形态,包含了西方学者所论述过的“感 性直觉”与“理性直觉”,也包含了我们今天说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灵感的若干特点 宵其中。钱钟书先生谈艺录二八引陆桴亭的思辨录辑要卷三云:“凡体验有得处, 皆是悟。”又云:“人性中皆有悟”。悟是一种悟觉思维,是一种东方型的创造直觉理 论,它建立在自艺术思维方式。固诗人创作必须要悟,欣赏者更需要悟才能进入诗的意境 中。 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国古典诗词,从创作的维度进入诗词的意境中,可以调动学生的 生活积累,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欣赏的维度透视创作, 用历史的眼光和现代观念来解读中国古典诗词,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以上的论述充分证明了运用意境理论来解读中国古典诗词,可以充分发挥古典诗词的 教育和审美作用,同时还可培养学生以想象能力为核心的创新能力。 庄于今注今译陈鼓麻主译中华书局1 9 8 3 句淡岂录钱钟一中华书局1 9 8 4 中国艺术意境论蒲震元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第7 页麸3 9 页 运用意境褒谂解读中学语文教鞋孛静吉典诲弼 第一章从意象到意境 第一苇意象:意凌的基嚣 ,t ,围是诗的国度。自先秦时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开始,人们读诗、吟诗、作诗、 用诗,达到了“不学诗,无以言”的程度。诗歌见证了劳动人民的生产劳动,展示了人们 赖以生存粒叁然环境和辜会环境,抒写了人们无比丰富的糖糖世要。汉代德生 乍躲系诗 序“中漉:“诗者,恋之弱之也。在心为志,笈言为诲。情碗予中丽形予苦”幽蹴 可以看出:感情是诗的根本,没有感情写不出动人的诗篇。同样只有感情,成是激动的言 辞,也结构不了脍炙人口的诗词。感情是心灵的跳跃,要把感情思绪化为焱接现实,必须 逶过语言。穆残诗歌瓣语言,蓉笼要形谤诗戆懑象。 意缘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独特的概念。周易系辞传上9 说: 子u :“婚不尽言,畜不尽意。”然剥圣人之意。躲不可觉乎? 予霸:“圣人立聚以尽意,设势以 j 摹债伪,系辞焉戳尽恚,交丽逶之l 三 尽剃,鼓之舞之戳尽神。” 义随: 放天豫,羲久喜以越夭f 之竣,嚣羧壤其形窭,象焚携寅,是教镶之象。 从这幂我们就可猎出,古人己体会到,要把心中的意思说出来,就要依靠“象”。这 个象是大自然中的动、植甥或其它幕貔,是作家表达思想情趣斡载体。因此可以说:象来 源予蠡然物象,僵楚又离子鑫然貔象,是经过诗久艺术葫工豹,借韵予兵体有形兹影象丽 以象征、暗示的虚构的形象。它既有第一自然物象的个别特征和属性,更有诗人赋予其特 殊内涵的特征和属性。 意象这个调,最早凑王冕予刘麓熬文心鼹龙秘愚8 义之思也,其神远懿。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 用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玄解之宰,寻声律丽定掇: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黄术 藻麓之久端。 刘勰把意象放在神思篇中提出,作为神思的基本内澜,这就确定了意象在创作中 刖i 久朝引l 。 孛瑟壤是探究艺术悲蒙与艺术狡愚静章节,霪然,意蒙俘兔艺本想象窜 艺术构聪的基本因子,受到中国诗论的极大重视。唐代王昌龄在诗格。中说:“久弼 c o 中困古代文论毛诗序中国古代文论文心雕龙神思中国古代文论诗格高笛教 育壅叛社 转引臼际铭的意与境浙江大学出版社2 0 0 1 第8 页捉3 9 负 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 精思,未契意象”,已经把意象作为创作的最高要求。司空图诗品缜密中更进一步说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唏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的地位,有人比拟为语义学中句子的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 句子是由词和词组结构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则是由意象和意象组合结构而成的。结构的 过程,即是作者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的过程。作者寄情于山水自然景物之中,表达出人生 的感受,使意念成象,并以这个艺术形象去诉诸读者、感动读者,唤起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第二节自然物象 中国古典诗歌,欲要勾勒出描写如画而又意蕴丰富的意境,着眼点在于诗人选择适于 表达自己情感的物象。正是通过作者对自然景物即物象的审美把握,并在转化为意象的过 程中加以创造,投射其浓浓的感情色彩,才为我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作品。 客散酒醒深夜后 秋阴不散霜b 晚 夕无限好 叶仍风雨 更持红烛赏残花。 留得枯荷听雨声。 只是近黄昏。 青楼白管弦。 ( 花下醉) ( 宿骆氏亭寄怀雍崔衮) ( 乐游园) ( 风雨) 这是李商隐笔下的一组自然景物:残花、枯荷、夕阳、黄叶这些走向衰败的自然景物, 受钊诗人特意的观照,传达出诗人那种没有明说,却又时时都在诉说的一种无奈和惋惜, 流露出对时光易逝的感叹。如果联系诗人生活的晚唐社会和他本人的身世处境,我们可以 深深体会到这些诗句的社会性悲剧气氛。从诗的意象中分明可以看到繁荣过后的寂寞、辉 煌失去的孤清。自然界的规律与人生的道路,都会在诗的意象中得到印证,受到启发。对 诗中意象的把握,是我们找到了解读中国古典诗词的一把钥匙。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最明显的特征是有强烈的概括性,一种意象的形成,无论在 任何诗人的笔下,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例如杨柳,本是自然界中一种植物,但在中 国的古典诗词中,就是一种意象,包含着比自然界的杨柳更丰富的人类生活和感情的内容。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杨柳,已经象征着离别、送行、相思、想念、怀旧、回顾等人类社会的 这类活动以及人们在这些活动过程中生成的复杂的思想感情。诗经采薇最后一节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令我来思,雨雪霏霏。 “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第9 页共3 9 页 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 开始把杨柳和离别联结在一起,使杨柳这个物象成为含有离情别意的意象,而诗经 中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作结,叉把杨柳这个意象带上悲伤的感情色彩。到唐代,人 们在长安渭水灞桥送行,常折下一枝柔软的柳州赠给行人,希望行人如杨柳一样富有生命 力,插到哪里都能生长,更寄托对行人的留恋之情。这种习俗一旦和诗经采薇所形 j 戊的杨柳意象结合,就成了唐人送别诗甚至怀念诗常用的概念。最脍炙人口的是唐代诗 人e 维的渭城曲: 渭城朝雨泄轻尘, 劝君更尽一杯酒, 客舍青青柳色新。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行、杨柳、折柳、饮酒,这些都成为相互包容、意义相通的诗词意象。王维在初唐 诗坛地位很高,渭城曲的影响很大,无疑给唐人的送别诗作了榜样。我们读几首唐诗, 就可见唐人的这种见习了: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李白劳劳亭)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是凝妆上翠楼。 忽址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江阿霏霏江草齐,六月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韦庄台城) 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意象,杨柳这个自然物象和包含超过自然物象的感情象征 在词中也有充分的表现。我们来体味这些句子: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咏雨霖铃)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周邦彦兰陵王) 到明清时代,人们折柳送别的风习已经不传,但作为诗词意象的杨柳,一直为人们所延用。 自+ 定中国古典诗词修养的读者,读到杨柳这个词,仍然会牵连出作为意象的杨柳所蕴含 的思想感情。显然,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意象,已经成为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化入了中 唐诗故事( 第二集) 栗斯编著地质出版社1 9 8 1 第1 0 页共3 9 页 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 国人的思维中。历史的积淀,也成为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必不可少的基础。 花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意象,同样它也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在诗 人的笔下传达出丰富的情感。 ( 一) 写落花多言春尽,以此来表达人生短暂、红颜易老、世事变迁的无可奈何之感。 如: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 刘希夷代白头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落花慢慢凋谢,如流水一样不可挽回, ( _ ) 花也能营造出宁静和谐的气氛。 春已去,多少无奈、多少感叹让人伤怀。 如: 夜米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梨花淡自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苏轼东栏梨花) 在这里,无论是落花,还是梨花,均衬托出夜的宁静和谐,蕴含了诗人无尽地感慨。 ( 三) 由开到落,由萌发至凋零,一种苍凉的寂寞感油然而生。如: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陈子昂感遇三十八首( 其三) )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王维辛夷坞)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诗人目睹春花衰败的景象,产生无穷的感慨。 ( 四) 花象征风华正茂,娇美多情。如: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 云想农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其一) 花容人面互相映衬,更显娇艳可爱。 正是通过作者对自然景物即物象的审美把握,并在转化为意象的过程中加以创 造,投射其浓浓的感情色彩,才为我们留下了耐人寻味的艺术作品。这就明确了意象 实是诗人脑中经过审美创造的第二自然或艺术境界。宋代以后,意象这个概念广泛地 运用于文艺批评中,又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古典诗词独有的艺术概念:意境。 第三节无形之象 诗歌中的象,不仅包括柳、花、月、水、草、蝉、鸿等等这些具体有形的形象,也包 括一些以象征、暗示的虚构的形象,在古典诗论中称为“象外之象”。司空图与极浦书 第1 1 页共3 9 页 运用意壤琏谂螭读孛学语文鞍楗孛豹嘉典蒋调 。中说: 戴骞娴云:“ 专家之最,妇蓝天鏊疆,羹玉生麓,霹囊嚣不可鬟予疆踺之蔻逡。”象乡 之象,襞终 之景,岂辑易可谭哉! 无彤之象的提出,绘中国吉典诗词创作打开了广阔的天媲,把塑造形象与通过形象提 爿静宰奖感受结会起聚,稷大遣事鬻了孛禹吉熊诗词的表瑗手赣,瞧翻遗了中国古典诲词 独特的审荚情趣。如李清照的武陵春: 风往尘蚕花已尽,爨浇倦攘头。携怒火 建霉事爨,欲语湄先浚。 闻说敬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愁本来是一种抽象的情感,是精神的。词人把愁搬上了船,愁之大、愁之深就具体可 感了。瓣群,写“憝”静诗句有; “问瓣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攀熳虞美人) 以水喻愁,愁之绵延不绝, 壶此可燹一斑。 “ 式闷闲憨都几许? 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对雨。”( 絮铸横塘路) 愁之无可挥去涟 用三个比喻形象化了。 “便戆春汪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波城子) 又把愁变成睫水蕊、瀛的东鹾,让人 疆结合q i 活经验去藩翘。 二厩所选的这些诗词都是以舆体的形象来象征暗示虚构的象,表达一种情感。在中国 ;,瞧诗词中有许多这撑筑铡予,游中并不明说,健在诲多兵象中暗示了慕耱壤藩,虽不十 分明确,却能使人体妹,虚虚实实之间,传达了明说所不憩这到的审美情趣。如: “劫嚣更尽一杯滔,褥出阳关无敞人。”( 王维送元= 使安瑙) “藩旄入猿立,徽鬻燕般飞。”( 餐j l , 遘疆茳赣) 审美物象是作者所注目、发现的能够传达某种感情的纯自然景物,审荚意象则是在某 个甥象敬揍礁上渗透作者3 跨感豹鸯极结合,孛匿表典诗词正怒精于对景、貔验注基,势在 物象静选择与处理上鼹示了独特静健统。裔尔麓说:“在这,l 我们可看出,人赋予德们所 看见的一切事物以自融人的性质并加以想象,把它们放到一切地方去放到一切自然现 中尉历 文逢速( 第二二瑟) 雾绍蕊、王文生上海言籍峦舨享2 0 0 1 第1 2 页共3 9 顶 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 琢,放到他们的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一切事物中去。” 意象是诗歌创作的基本单位,而意境是全诗气氛的笼罩,对诗来说,意境是比意象更 为高级的表现。 第四节意境的生成 意境的构成是几个或更多的审美意象的组织、排列、变化而营造出来的耐人寻味的艺 术格调、氛围、神韵。通过对比、映衬、跳跃等方式,把不同的意象组接在一起,创造出 意蕴深远、耐人寻味的艺术作品。 一、 词中通过“象”与“象”的对比,能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给人以深刻的映象。 如杜甫绝旬: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处是归年? 这首诗的前两旬,呈现给我们的是:碧绿的江水、葱郁的山峰、洁白的鸥鸟、盛开的 鲜花,真是一幅充满了生机活力的、景色秀美、令人心旷神怡的春天的图景。诗的后两句 却塑造了一个在这大好的春光中却度日如年的游予形象:眼前的美景不仅不能激发他对自 然景物的喜爱,反而引起了他深深的愁思,春天即将过去了,自己的归期却很遥遥,飘泊 的感伤已渗透字里行间。“自然之象”与游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极言春光澹荡,更见归 心殷切。 象这样通过截然不同的意象组合,来传达更强烈的思想感情的诗句颇多,如: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人世儿同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o 儿夜叫,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欧阳修生查子)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组合中,映衬也是一种常见的方法。诗人通过把一些相近或相 似的意象组合在一起,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如王维的鸟鸣涧: 论文学高尔基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3 第1 3 页共3 9 页 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悄悄飘落的桂花,竟能让人觉察,此时应是多么的宁静。月亮升起,洒下的清辉,竟 使山中的小鸟兴奋地鸣i i q ,山谷一定是非常的静默。花落、月出、鸟鸣,这些富有生机的 景物相互映衬,更加突出了春涧的幽静,诗人的心境也和这春山一样宁静吧。这不由让人 想起陶渊明的诗句,虽生活在喧嚣的尘市中,却没有尘市的浮躁,“心远地自偏”是其根 本所在吧。在王摩诘笔下自然是这样的静美,人又是这样的毫无压力,人与自然竟是如此 的和谐。这全都得益于意象的组合所形成的一种综合美。这种组合是中国古典诗人所擅长 的: 朝辞白帝彩云间 两岸猿卢啼不住 千山鸟b 绝, 孤舟蓑笠翁, 千里江陵一日还。 轻舟已过万重山。 万径人踪灭。 独钓寒江雪。 鸡升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柳宗元江雪) ( 温庭筠商山早行) 三、意境的跳跃式组合是指:“象”与“象”的组合,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由地组 合在一起。如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旬,诗人打破时空界限,把秦、汉两 个不同时代的“明月”和“关塞”的意象组合在一起,那种历史沧桑感就传达出来了。这 种组合形式,近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它利用了人类视觉的延续性,以及感情变化的时间 性,使一些看似无关却有内在联系的意象,共同组成一种思想、感情、欲望和追求。如蒋 捷的虞美人: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令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人生三个阶断,都是在听雨,行为和感觉却不一样,心态也不一样。“少年”、“壮 年”、“而今”( 老年) 这条时间线索,贯穿词中主人一生的情怀变化。每一时期,不同 的生存空间,都是一种意象,组合在一起,人生的感叹和绝望,强烈地表达出来了。这种 跳跃方式的意象组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占很大的比例。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诗句来体味: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 李白行路难)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温庭筠送人东行) 第1 4 页共3 9 页 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 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相同的物象,由于与其组合的物象的不同,结果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例如“春风”, 住托m 晦中“晓来急雨春风颠,睡美不闻钟鼓传”( 逼仄行) ,表达的是悠闲的人生。 在李商隐的诗中“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却充满 了离别之情。而在李商隐的另一首诗中却又表达了缠绵的爱情,“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 春风各自愁”( 代赠) 。李白诗中的“春风”又勾起了游子浓浓的乡思与乡愁,“谁家 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中,十分强调意象的组合。目的是把若干个体意象组织成意境, 表达出更深刻更广阔的思想,使读者感受到综合的美,而综合美的形成,又提高了中国古 典诗词的审美情趣。 第1 5 页共3 9 页 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 第二章意境的营造 第一节意境的来龙去脉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学最经典的范畴之一,它的产生很早的,从意与境作为两个单一的 文艺美学范畴来看,它们是在先秦两汉时期就已产生了,但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范畴 提出则是在唐代。最早使用“意境”这一范畴且赋予其较明确意义的是唐代的王吕龄,他 在诗格。中提出了三境: 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 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二日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 驰思,深得其情。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昌龄之后,意境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皎然倡导“取境”,在诗式。中,他说: “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 高手也。”苏轼强调“境与意会”,东坡题跋卷二题渊明饮酒诗后云:“采菊东篱 h 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妙处。”及至清代的金圣叹,将意境 n j 创造分为圣境、神境、化境三类,以与王昌龄的物境、情境、意境相互呼应,意境理论 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其水浒传序一。云: “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圣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神境也:心之所不至手 亦不至焉者,文章之化境也。夫文章至于心手皆不至,则是其纸上无字无旬无局无思考者也。而独能令 千万世f 人之读吾文者,其心头眼底,乃啻音有思,乃摇摇有局,乃铿铿有句,而烨烨有字,则是其提 笔临纸之时。才以绕其前才亦绕其后,而非徒然卒然之事也。” 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对意境作了全面深入的论述,并将这一概念转换成 “境界”。其实“意境”和“境界”虽然是两个概念,在王国维的思想意识里却是一个概 念,没有本质的区别。在人间词话乙稿序中有一段关于意境的论述: “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 或以意肚。苟缺其一,不足以盲文学。原夫文学之所以有意境者,以其能观也。出于观我者,意余于境。 i m 山丁规物者,境多于意。然非物无以见我,而观我之时,又自有我在。故二者常互相错综,能有所偏 蕾,而不能有所偏废也。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 中国古代文论诗格中国古代文论诗式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l 转引千文生论情境上海文艺出版社2 0 0 l 王国维人间词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 0 0 3 第1 6 页麸3 9 页 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 在人间词话中也有相似的论述: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 谓之无境界。”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 l 弘斜刚暮。是有我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 越,马悠悠r 。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多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 小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从上面的引述中可以看出,王国维关于“意境”与“境界”的概念并无本质的不同。 第二节意境的特征 在意境的营造过程中,情与景的关系,虚与实的关系历来为诗家所重视? 在一些作品 中多有论述。而且由于意境的虚实相生,赋予作品中的人、事、物以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 又使得诗歌具有含蓄蕴藉的美学特征。 一、情景交融 、 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情景交融的,这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有 关。中华民族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与自然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们的祖先很早就 i 1 发地借用自然景物来抒发他们的感情。最典型的表现便是比兴的运用,这个历史可追述 剑渚经。例如:诗经蒹葭中写道: 蒹葭苍苍,向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这首诗描写爱情可望而不可及,情感十分悲伤。诗的一开头就描绘了一片蒹葭苍茫的 景象,让人感到诗的主人公和他所追求的心上人的距离是那样的遥远,景物的描写给整首 诗笼罩上一层悲凉的气氛。抒情主人公那种对爱情的渴望,然而又无法追求到理想爱情的 无奈之情就流露出来了。这正如宋人范唏文对床夜语。中说:“景无情不发,情无景 不生。”姜夔在白石道人诗说中也有类似的话,“意中有情,景中有意。”由此可见, “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成诗。”。 r 闻维人间词话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 0 0 3 、2 ,范唏文对床夜语历代诗话续本 劫转引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0 第1 7 页共3 9 页 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 最初的诗歌创作中这种情景交融的手法还不是很熟练的,到以后的诗歌创作中,诗人 已经很自觉地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进行诗歌创作。例如被王国维盛赞为“秋思之祖”的马 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桔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仅用2 8 字,就渲染出晚秋哀愁的意境。诗人将许多自然形象精妙地组织起来,形成了 个有机地不能分离的整体形象,构筑了一个凄迷、萦人心怀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其意境 的构成是由9 个既有景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又有作者情思融合而成意象的排列、组合 而来:枯黄的藤蔓、苍老的大树、暮色中的乌鸦、骨瘦如柴的老马伫立在渐渐落山的太阳、 凄冷的西风中。日已暮、岁已秋,该是回家的时候,小桥下潺潺的溪水流向温馨的家园, 飘泊的游予也向往着魂牵梦萦的故乡。自然景物和作者情思有机融合。主观和客观高度统 一苍凉的暮色中,如果欣赏主体不能从斜阳古道、倦鸟归巢这些意象中感受到温馨家园的 呼唤,那漂泊异乡的游子踽踽独行的凄苦就不会引起欣赏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巧者则有情中景,景中情。”他认为情与景是互生的,情景“有在心在物之分”“视之则 无形也,察之则象也,所以质以视章,而文由察者”( 尚书引义毕命) 。这里的“视 之则无形”为目之作用,此是“观”:“察之则象”为心之作用,此是“察”。目观物之 髟,问时心必察物之象,外在之“物”进入“目”为“形”,进入“心”为“象”,内化 的过程,也就是情化的过程。就是说,“物”被内化和情化两次之后,便成为“象”,成 为“文”,成为艺术的美的意象了。他认为诗人“心目之所及”与景物构成审美关系时, “文情赴之”,即审美情感与“心目”同趋于对象,亦即诗人“所怀来”之情与客观之 “景相迎”。那么情景在诗人“心中目中与相融浃”。因此“夫景以情合,情以景生,初 不相离。”( 姜斋诗话) 情与景在创作之前,在诗人眼中就相融而不相离。离开景,无 法兴情:离开情,景也就不是诗景了。自然之物引发了作者的感想,触动了诗人的情思, 诗人“胸中有丘壑,眼底有性情”,在“心目相取处,得景得句”。 王国维也不止一次提到情与景的关系,他认为:“文学中有二原质焉,日景日情”,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故能写真景物、真 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境界须有言外之意,味外之味,境界可分为“有我之境”、“无 我之境”。“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 秋f 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敌不知何 者为我,何者为物。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1 j 蚓维峰持认为:“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宗白华先生也充 分肖定了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 千大之姜斋诗话戴鸿森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1 转引蒲震元中国艺术意境论北京出版社2 0 0 0 第1 8 页拭3 9 贞 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 二、虚实相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总是怀抱着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某种意识在创 作,诗人也总是站在某种特定的景物之境和心绪之境上创作,诗人也总是以他最擅长的某 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在创作。最上乘诗作便是用最佳的“言”来尽象设境,而把自己的 意深蕴不露,尽力施展诗歌特有的以言悦人,以象引人,以情动人的艺术魅力。 情与景的相生,把创作中的审美活动,提升到超越现实世界的具体形象之上,从而又 产生了“象外之象”。关于“象外之象”王夫之认为: “能使在远者近,抟虚作实。则心自旁灵,形当自位。犹如画云中飞龙,东一鳞、西一爪、 南角、北一尾而全龙自显。在诗,则如终南之阔大,则以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椭夫显之。( 唐 l 寄评选卷二) 清代方士庶也谈到虚与实的问题,他在天慵庵随笔写道:“山川草木,造化自然, 此实境也。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是在笔墨有无间。”由此可见虚 因实而生。“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无画处皆成妙境”。清代花卉画家邹一桂 在小山画谱。中的一段话为意境的这种虚实相生作了生动的注解: 人有言绘雪者,不能绘其清;绘月者,不能绘其明;绘花者,不能绘其馨:绘人者不能绘其情: 此数者虚不可以形求也。不知实者逼肖,则虚者白出,故画北风图则生凉画云汉图则生热,画水于 鼙,则夜闻水声。谓为不能者,固不知画者也。 虚实相生,作为意境创作的重要手段,它不光是强调生活画面的亲切再现,更追求所 刑的“不著。字。尽得风流”。朱光潜先生说:“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言,所以有许多意, l 亿1 、i 。 _ i 。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具 休感受f : 太乙近天都, 白云回望合, 分野中峰变 欲投人处宿, 连山接海隅。 青霭入看无。 阴睛众壑殊。 隔水问樵夫。( 王维终南山) 转引古风、贺东平干夫之意境美学思想新探延安大学学报( 社科版) 1 9 9 6 、4 邹一桂小山画筌美术丛书本 运用意境理论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古典诗词 短短四十个字,就把一座终南山呈现在我们面前:终南山高耸入天,绵亘于海天相接 处。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它的景物,仿佛再走 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中;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向两边分开,回头向两边 看,分开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诗人站在中峰四面环视,则见千岩万壑在阳光 下表现出千形万态。山景令人赏心悦目,流连忘返,不知不觉时间匆匆流逝,诗人要留宿 【e il _ | ,明日再游。诗人寻声辨向,发现了隔着水的那片树林里,有一位砍柴的樵夫,诗人 隔水相问,樵夫远远地作答的情形不难想见。生气勃勃的终南山昭示着自然界强大的生命 力,而诗中诗人避喧好静的情怀也不难从言外得见,这种人与自然相融无迹的静谧境界又 魁多么地令人神往。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充分认识到意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逼真的景、形、境,二 是难以捉摸的情、神、意。虚实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有着内在联系的和谐整体和广阔的艺 术空间。意境具有丰富内涵,它的深层机制能诱发读者反复品味,不断思索。读者不仅能 从中领悟和发掘深意,从具体的境界飞升到想象的境界,而且读者还能以自己的生活经历、 知识积累、情感体验去丰富和拓展意境给诗人留出来的足够的想象空间。 意境作为一种审美理想,自古以来就一直为诗人们所追求。善于读诗的人也知道只有 进入意境,才能体味那弦外之音、韵外之意。“作者得于心,览者会以意”( 梅尧臣) 。 作为一种审美崇尚,“意境已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心理中,并渐渐渐地成为 一种无意识状态而随时可能渗透于艺术作品之中。”刘纪纲也说意境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意 识中占据着“中心位置”。 三、含蓄蕴藉 涛歌是言志抒情的艺术,重在表达情致,展示意境,使读者涵泳体味,感同身受。f 所渭“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意境的营造带给人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这便使得诗歌 具有了含蓄蕴藉的美学特征。 司空图在诗品中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所谓“不着一字”,并非什么都不 说,而是简练传神地勾勒几笔,意在言外,读者涵泳想象而得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 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目力所及一片白帆消失在水天茫茫之 处,诗的意境开阔优美,在这神驰注目之中,诗人对烟花三月的扬州的向往,诗人对友人 的一片深情,不都传神地表现出来了吗? 与这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峰回路转不见君, 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在更寒冷、更洁白、更壮美的意境中, 唯有对友人的情感是可以媲美的。诗中都没说离情,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 含蓄的诗所写的往往不止一端,而有言外的别旨的风神。“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 从教坠”,所写的既是杨花,又不仅仅是杨花,而包含着对风尘女子的同情;“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所写的既是日暮春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轮岗实习工作总结
- 亲有过到挞无怨课件
- 检验主管工作总结
- 《诗经·月出》课件
- 研发经理年中工作总结
- 电磁波的辐射讲解
- 竣工环保验收汇报
- 疼痛病人的延续性护理
- 《草房子》课件导读
- 法医临床司法鉴定年终总结
- JG/T 286-2010低温辐射电热膜
- 海南区污水处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机械维修工试题及答案
- 年产30万立方米商砼建设项目环评资料环境影响
- 2025年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共五套)
- 2025年资源共享授权合同
-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 社交心理在网络营销中的实战运用
- 2025年少先队应知应会知识考试题库
- 2025年宁波农商发展集团限公司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蜀道集团招聘笔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