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题报告-动力扰动作用下采空区公路路基稳定性研究.doc_第1页
开题报告-动力扰动作用下采空区公路路基稳定性研究.doc_第2页
开题报告-动力扰动作用下采空区公路路基稳定性研究.doc_第3页
开题报告-动力扰动作用下采空区公路路基稳定性研究.doc_第4页
开题报告-动力扰动作用下采空区公路路基稳定性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 题 报 告 题 目 动力扰动作用下采空区公路路基稳定性研究 指 导 教 师 院(系、部) 土木与交通学院 专 业 班 级 交通土建工程11-2班 学 号 姓 名 日 期 2015年4月8日 1、 选题的目的、意义和研究现状1、 选题的目的为研究动力扰动作用下采空区路基的稳定性,探索动力扰动作用下上覆岩层和路基的移动和变形规律,采取现场调研、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2、 选题的意义 采空区上方兴建高速公路后,地表的移动和变形并没有结束,而是在动力载荷的扰动下诱发了采空区本身的“活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动力荷载的作用,受压及受拉应力状态的岩石都会发生蠕变,进而引起上覆岩层的“三带”发生变化。因此,动力扰动作用下公路路基的稳定性研究就成为广大道路工作者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研究采空区在动力荷载作用下的路基稳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研究现状在阅读研究大量国内外有关采空区受力分析的文献资料后,采空区上方动力扰动作用下公路路基的稳定性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采空区的力学模型、采空区与高速公路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采空区路基的加固。下面对这几个主要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简要的概述。1.采空区的力学模型由于采空区的各种受力条件比较复杂,为了更加准确的得到关于采空区的各种真实情况,国内外利用各种力学模型对其进行了大量仔细的研究。尹光志等在弹性理论的基础上,将上覆岩层假设为岩板,研究上覆岩层的变形特征,建立了上覆岩层变形的力学模型,导出了采动覆岩的挠度方程和计算最大挠度点的理论公式。王金安等以采空区留矿柱采矿为背景,建立采空区矿柱-顶板体系流变力学模型,得出矿柱支撑下采空区顶板受流变作用位移控制方程,依此对采空区顶板破坏的不同阶段进行分析讨论。王树仁等基于Reissner厚板理论,考虑施工机械的动荷载作用,概化了采空区顶板力学模型,推导了在集中简谐动荷载的作用下采空区顶板的挠度方程和内力表达式,揭示了动荷载作用下采空区顶板应力和挠度随顶板厚跨比、动荷载振动频率变化的规律。柳小波等基于四边固支矩形薄板的纳维叶解法,分别导出了均布荷载与集中荷载作用下矩形顶板的挠度方程与应力表达式。分析得到四边固支矩形板在均布荷载与集中荷载作用下的高应力主要出现在板的中心以及长边的中点处,影响应力的因素主要包括厚度、荷载大小、板的尺寸以及泊松比。祝方才等在考虑超载的情况下,根据Reissner厚板理论,建立了轴对称圆板模型,以拉破坏为控制条件,导出了顶板安全厚度的解析解。以剪切破坏作为控制条件,提出了考虑剪切导致的拉应力控制和剪应力控制的顶板安全厚度计算公式。江学良等将岩石视为理想的弹塑性介质,采用梁柱理论分析岩石本构关系对改进梁的影响,将模型的受力状态简化为弹性状态、拉伸屈服或压缩屈服状态、拉压屈服并存状态,并分别得到不同受力状态下的广义弯矩轴力曲率关系。屠洪盛等根据急倾斜煤层工作面顶底板地质赋存条件以及冒落矸石对工作面下部采空区的充填特征,利用弹性薄板小挠度理论,建立了急倾斜工作面顶板的受力力学模型,研究了顶板在上覆岩层和下方充填矸石作用下顶板挠曲变形特征,得到急倾斜工作面下部采空区充填带宽度的理论计算公式和顶板变形挠度方程。吴侃等采用采动岩体动态模型,对采动引起的覆岩移动破坏的时空规律进行了研究,对采动引起的断裂带发育发展规律,岩体内部离层发生发展规律、地表下沉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观测结果坐出了较以前的各种理论模型更为复合实际的解释。孙小康等针对采空区下回巷道变形破坏严重难以支护且具有明显非对称性特征的现象,运用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等方法,结合具体的工程实践,建立了区段煤柱力学模型,研究了煤柱支撑压力作用下底板岩层分布规律,为采空区下非对称变形巷道的支护提供了理论指导,对非对称变形巷道围岩控制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指导意义。张建等以力学平衡方法为基础,针对采空区上覆岩体的地层和厚度分布不同,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以采空区上覆岩体的相对应的临界厚度为评价指标的被动侧向压力情况下的力学模型和以抗滑安全系数为评价指标的主动侧向压力情况下的力学模型,分别适用于上覆岩层较厚和较薄的两种采空区稳定性评价。丁桂伶等借助于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三维数值地质力学模型,通过对采空区上方矸石岩土混合型边坡在天然状态及饱和状态下安全系数及采空区上方房屋的沉降变形的计算分析,最终对采空区上方矸石岩土混合型边坡的稳定性及滑坡危险性进行评价。朱建新等采用三维激光探测仪对某采空区进行探测,准确地获取了空区的三维形态及分布状况,并结合三维矿业软件Surpac建立了空区的实际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耦合技术用FlAC3D对其进行力学模型的数值分析,最后结合现场布设的光弹应力计监测结果与数值模拟进行比对,两者结合起来对该空区稳定性进行综合的分析与评价,为矿山后续安全生产和管理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武崇福等基于Rejssner厚板理论,在求解过程中结合加权余量法,概化了岩溶及采空区顶板的力学模型。以四边固定与四边铰接为边界条件,考虑岩溶及采空区顶板上部受到均布荷载作用,推导了均布荷载作用下岩溶及采空区顶板的挠度方程和内力表达式,揭示了均布荷载作用下顶板应力和挠度随顶板厚跨比的变化规律。联系实际工程,以顶板岩层抗拉强度为计算控制条件,结合岩溶及采空区顶板安全厚度计算公式,对挠度计算方法的合理与准确性进行验证。 上述这些研究大多数都只是研究了在静力荷载作用下,根据静力学理论,将采空区上方的岩石覆层简化为拱、薄板、厚板等力学模型,推导出理论计算公式,并没有深入研究动力荷载作用下的采空区上覆岩层与高速公路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动力扰动作用下的采空区上方公路路基的稳定性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2.采空区与公路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现有的研究资料中对采空区与公路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有一些研究,但存在明显的不足。童立元等从公路的采动响应特征、采空区的二次活化机制、不同工况条件下采空区地表移动与变形规律的有限元数值分析3个方面,探讨高速公路与下伏采空区相互作用问题。概化分析公路路线与采空区不同空间关系时,地表移动与变形的基本发展规律;总结不同开采方式形成采空区的特征、变形与破坏特征、二次活化机制及危害性评价方法;系统考虑公路、采空区、采矿特征、处治方式等各种影响因素,总结出不同工况组合情况下采空区剩余移动与变形的若干规律。张向东等运用非线性有限元软件ADINA对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进行模拟,模拟考虑了采空区覆岩体三带:冒落带、裂隙带和弯曲变形带。通过使采空区位置单元的“死”单元复活生成“生”单元,并赋以活单元新的计算参数来达到计算目的。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的选取均以枣木高速公路木石段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地层作为基础,并适当进行简化调整。建立三维模型对采空区与高速公路空间位置影响进行模拟,并对采空区倾角、内部填充效果、深厚比等不同进行模拟,探讨规律,并编制MATLAB软件预测程序。张志沛等使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某高速公路下伏煤层随采矿过程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模拟了煤层开挖前后整个岩体中的应力,应变状况及塑性区变化规律;分析与评价了高速公路修建后煤矿采空区的应力与变形特征,并对采空区的长期稳定性进行了评价预测。陈晓彬等基于随机介质理论应用于岩土工程领域的研究成果,建立高速公路采空区地面变形计算模型,编制相关计算程序(GSM和POBA),成功解决高速公路采空区地面变形计算问题。提出高速公路地面变形控制指标,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依据。王生俊等根据采空区坍陷冒落带的力学特征,利用横波参数或瑞雷波参数与岩体静力学相类比,确定工程岩体参数评价指标。针对采空区冒落带当前特征,使用FLAC3D软件对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剩余沉降量进行计算,为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剩余沉降量的计算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芮勇勤等利用InSAR与GPS融合技术,开展研究高速公路采空区影响的变形监测与评价。针对D-InSAR条带变形信息的稀疏相位解缠问题,提出了一种在GPS中常用的LAMBDA相位解缠算法,建立了合适的解算模型,获取了采空区高速公路D-InSAR条带变形时间序列,掌握了采空区影响发展情况。吴盛才等采用概率积分法对采空区地表移动及变形值进行预计,计算并绘制出采空区主断面上的变形曲线;进而根据预计后的变形曲线,对采空区的稳定性坐出准确地评价。童立元等研究了采空区地表剩余移动与变形特征,经验公式法、预计评价方法及有限单元法进行采空区变形与稳定性预测与评价的原理及关键技术,并提出了高速公路工可、初设及施设三阶段采空区危害性评价工作内容与目标、评价标准及程序。张志祥等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交通荷载作用下采空区覆岩移动及地表残余变形特征,依据有关标准评价了采空区的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交通荷载的增加,采空区冒落带、裂隙带、弯沉带的残余下沉量和地表残余变形都呈不同程度的增大;交通荷载作用下的采空区岩体重新“活化”,采空区处于不稳定状态,必须采取措施对采空区进行工程治理。李建文等采用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法综合物探与钻探相结合进行采空区勘察,查明膨胀土下伏采空区的深度、范围及工程特性,并开展膨胀土的土性实验。高磊等采用快速拉格朗算法FLAC3D程序对多层采空区条件下的某路堑边坡稳定性进行了评价,主要包括开挖、注浆和锚固等工况下路堑边坡的应力和位移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采空区经过处理后的路堑边坡是稳定的,FLAC3D应用于多层采空区条件下的路堑边坡稳定性评价是可行的。张淑坤等结合工程实例,用理论分析、现场监测、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公路行车稳定性、老采空区应力、变形及其充填治理问题。提出以地表公路横坡度、纵坡度及合成坡度3因素作为公路容许变形控制指标,通过反演,确定老采空区治理标准,并提出具体治理控制流程。元亚菲等采用合成孔径差分干涉测量(DInSAR)的技术,利用南屯矿区10景TerraSAR-X卫星数据,对位于老采空区上方的高等级公路在重复采动条件下的沉降情况进行监测,获取了监测期间的开采沉陷时序关系图。赵虎生等采用岩土工程常用的数值模拟分析软件Flac3D,研究采矿引发断层“活化”不利的地基稳定性,研究“活化”地质断层,分析高填方路基“疾病”的机理、变形和地面不稳定,探讨修筑箱涵通道及高填路基而出现的变形与失稳问题,发现预防道路路基的不连续变形、沉降,旨在为确定合理的技术基础。从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现有的对于采空区与公路之间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都只是运用有限元数值进行分析,研究采空区地表的移动及变形规律,进而预测对公路的影响,但研究的方向及范围还比较狭隘,没有进行深一步的研究。3采空区路基的加固采空区对于公路路基稳定性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如何消除采空区对公路路基的影响,对采空区上方的路基进行加固,也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方向,并得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对采空区的路基进行加固,除传统的加固方法外,一些学者也提出了一些新式的加固方法。温树杰等 针对某一具体的稀土采空区路基加固治理工程,结合地质条件及工程要求,提出了一种水泥土注浆加固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检测结果表明:浆液较好地填充了稀土采空区,有效地固结了土体,提高了土体稳定性,满足规范要求,取得了良好的注浆效果。李苏龙等针对整合矿井复采前巷道掘进极易揭露采空区的问题,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矿压观测的基础上。根据掘进巷道遇到高冒区和空巷的不同情况采用锚杆、锚索网与料石墙工字钢棚多种联合支护技术手段对采空区内掘进巷道进行围岩加固支护,解决了整合矿井采空区内掘进巷道围岩覆岩强度较低、自承载结构能力差的围岩控制技术难题。李学良等结合注浆加固机理和条带开采理论对控制采空区残余沉降的带状注浆方法的注浆适用范围、模型、机理以及相关参数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带状注浆前后以及施加建筑荷载后的地基沉降变形、垂直应力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了在合理布置注浆条带宽度、钻孔间距和注浆工艺的前提下,带状注浆可以有效地控制采空区的残余变形,从而保证上方建(构)筑物的安全使用。杨明等在对沿空留巷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分析了所留巷道围岩的应力分布、变形特征及破坏机理,并提出相应的加固技术。实践证明:“锚注+锚索+锚杆”这种联合加固技术能保证留巷成功,有效的解决了工作面瓦斯超限难题,实现了高瓦斯煤层安全开采,取得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果。陈利生等对采空区注浆加固机理、加固模型以及数值模拟中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以实测工程参数为依据,结合FLAC3D软件,从沉降变形、垂向应力的角度对采空区注浆加固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为相关问题的施工与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姚宣成等用FLAC3D对采空区稳定性及治理方案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得到了隧道下伏采空区在加固前后的受力和变形的特征规律;通过对仰拱厚度及采空区注浆料强度进行敏感性分析,得到了最优的加固措施。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在未加固的采空区上开挖隧道,采空区两帮岩土体受到较大的垂直载荷,隧道开挖底板出现了屈服剪切破坏,隧道拱腰及拱顶出现了屈服拉伸破坏,隧道底板最大沉降及不均匀沉降较大;在对采空区充填注浆及隧道底板浇筑仰拱的联合加固措施后,原采空区附近的应力集中区域得到很好释放,隧道底板最大沉降及不均匀沉降量大幅降低,岩土体的整体稳定性提高。华心祝等从如何提高岩层的自我承载能力入手,提出了一种主动的巷旁加强支护方式巷旁采用锚索加强支护,巷内采用锚杆支护。建立了考虑巷帮煤体承载作用和巷旁锚索加强作用的沿空留巷力学模型,并分析了巷内锚杆支护和巷旁锚索加强支护的作用机理。研究成果为较大采高工作面沿空留巷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借鉴经验。文圣勇等采用地质雷达探测回采巷道松动圈范围并分析其破坏原因,利用数值模拟手段研究了不同煤柱宽度下采空区和巷道双重影响下侧向支撑压力的分布状态,并研究了对穿锚索对轴向围岩应力分布状态的影响和对侧向围岩的影响范围,分析了对穿锚索的加固机理,提出了优化煤柱+高强锚杆支护+对穿锚索控制的方案。康红普等在分析锚杆支护作用机制的基础上,提出高预应力、强力支护理论,强调锚杆预应力及其扩散的决定性作用;指出对于复杂困难巷道,应尽量实现一次支护就能有效控制围岩变形与破坏;介绍煤矿开发出的锚杆支护成套技术,包括巷道围岩地质力学测试技术、动态信息锚杆支护设计方法、高强度锚杆与锚索支护材料、支护工程质量检测与矿压监测技术,以及锚固与注浆联合加固技术;在分析煤矿巷道类型与特点的基础上,介绍高预应力、强力锚杆支护理论与技术的典型应用实例,包括千米深井巷道、软岩巷道、强烈动压影响巷道、大断面开切眼、深部沿空掘巷与留巷、采空区内留巷及松软破碎硐室加固。陈金祥等对白岭煤矿采空区沉降进行计算预测,并建立模型模拟白岭煤矿采空区及隧道沉降,结合急倾斜采空区的治理技术进行了分析。采空区注浆加固前后,隧道最大沉降分别为17.9 cm和7.32 cm。华蓥山隧道出口采空区影响段现场监控量测结果显示:治理技术方案实施30 d后,监测断面周边收敛和拱顶沉降累计变形值均未超过30 mm。实践证明,利用注浆加固加大采空区围岩强度,同时配合超前中管棚支护,在公路隧道中有很重要的应用价值。二、研究方案及预期结果一、主要研究内容(1)采空区上覆岩层基本力学试验;(2)动静荷载共同作用下路基煤柱采空区力学模型;(3)动力扰动作用下路基稳定性的数值模拟;(4)建筑垃圾制备充填膏体充填以及路基下采空区研究。二、主要解决的问题1、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基本力学性质的分析及描述;2、采空区基本力学模型的建立及分析计算;3、基于Flac3D软件的路基稳定性的数值模拟;4、采用正交配合比的方法利用建筑垃圾制备充填膏体;三、采用的理论与方法弹性板理论,薄板理论,有限差分法,正交设计原理四、技术路线动力扰动作用下公路路基稳定性研究现场调研与资料收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试验研究观察现象分析规律探索机理得出稳定性规律制备充填膏体结论与展望 三、研究进度第4周:撰写开题报告,查阅文献及相关设备;第56周:开展采空区上覆岩层物理、力学试验及建筑垃圾制备膏体充填材料试验;第7-8周:整理岩石试验数据,分析规律,并完成建筑垃圾制备膏体充填材料的试验研究;第9-10周:基于弹性板理论,建立采空区-煤柱-顶板的力学模型并对其进行求解;第11-13周:开展地震与采动耦合作用下的公路路基稳定性的数值模拟分析;第14周: 完成整个论文的排版,形成终稿。四、主要参考文献1尹光志,王登科,张卫中.(急)倾斜煤层深部开采覆岩变形力学模型及应用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9(2):79-82.2王金安,李大钟,马海涛. 采空区矿柱顶板体系流变力学模型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3):577-582.3王树仁,贾会会,武崇福.动荷载作用下采空区顶板安全厚度确定方法及其工程应用J.煤炭学报,2010,35(8):1263-1268.4柳小波,安龙,张凤鹏.基于薄板理论的空区顶板稳定性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11):1628-1632.5祝方才,曹平,万文.基于轴对称厚板模型的浅埋空区顶板安全厚度J.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06,23(1):115-118.6江学良,曹平,杨慧.地下空区顶板改进梁模型的弹塑性分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9):3659-3664.7屠洪盛,屠世浩,陈芳,王沉,冯宇峰.基于薄板理论的急倾斜工作面顶板初次变形破断特征研究J.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2014,31(1):49-59.8吴侃,王悦汉,邓喀中.采空区上覆岩层移动破坏动态力学模型的应用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0,29(1):34-36.9孙小康,王连国,朱双双,胡敏军,张光辉.采空区下回采巷道非对称变形研究J.煤炭工程,2014,46(3):72-75.10 张建,张远芳,袁铁柱,等.采空区稳定性分析与评价J.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2010,8(2):145-155.11丁桂伶.采空区上方边坡稳定性及滑坡危险性分析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12,23(2):38-43.12朱建新,田留峰,张耀平,等.某实测采空区的稳定性综合分析J.金属矿山,2013,(4):32-35.13武崇福,赵宇.基于厚板理论确定岩溶及采空区路基岩层顶板安全厚度J.公路交通科技,2014,31(10):32-37.14 童立元,邱钰,刘松玉,方磊.高速公路与下伏煤矿采空区相互作用规律探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11):2271-2267.15 张向东,张淑坤,杨奎清.高速公路与下伏采空区相互作用分析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8,8(2):436-440.16 张志沛,王芝银,刘旭.高速公路与下伏煤矿采空区的长期稳定性分析J.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5,25(4):415-419.17 陈晓斌,张家生,杨果岳,等.高速公路采空区工程处理范围确定方法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7,26(1):162-168.18 王生俊,贾学民,韩文峰,等.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剩余沉降量FLAC3D计算方法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9):3545-3550.19 芮勇勤,陈佳艺,丁晓利.基于InSAR和GPS技术的公路采空区变形监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12):1773-1776.20 吴盛才,徐鹏,贺跃光.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地表变形预计及稳定性评价J.测绘科学,2012,37(2):97-99.21 童立元,刘松玉,邱钰.采空区对高速公路危害性特征与评价方法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05,22(11):1-5.22 张志祥,张永波,赵志怀,等.交通荷载作用下隧道下伏采空区稳定性分析的实验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42(5):534-538.23 李建文,唐咸远,肖杰,等.公路膨胀土地基下采空区勘察及处治J.中外公路,2013,33(4):14-17.24 高磊,施斌,朱友群,等. 多层采空区条件下的高速公路路堑边坡稳定性数值分析J.防灾减灾工程学报,2009,29(4):387-391.25 张淑坤,杨逾,李永靖,等. 老采空区对地表公路安全稳定性影响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14,24(12):57-62.26张淑坤.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探测及稳定性研究D.阜新: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4.27 元亚菲,邓喀中,李怀展. 采动期间高等级公路DInSAR监测及损害治理J.煤炭科学技术,2014,42(5):103-106.28 赵虎生,王玉标. 断层构造采空区箱涵高路堤变形失稳演化分析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4,10(4):975-978.29温树杰,胡国保.水泥土注浆在路基下伏稀土采空区处理中的应用J.有色金属科学与工程,2014,5(2):107-110.30李苏龙,侯玮,李新明,等. 整合矿井采空区内掘进巷道围岩加固支护技术J.煤炭科学技术,2012,40(11):38-44.31 Chen Yong,Bai Jianbiao,Yan Shuai,Xu Ying,Wang Xiangyu,Ma Shuqi. Control mechanism and technique of floor heave with reinforcing solid coal side and floor corner in gob-side coal entry retaining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22):841-844.32DENG Yuehua,TANG Jianxin,ZHU Xiangke,FU Yong,DAI Zhangyin. Analysis and application in controlling surrounding rock of support reinforced roadway in gob-side entry with fully mechanized miningJ.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0,(20):839-845.33李学良,李凤明,周锋.采空区带状注浆加固机理及其数值分析J.煤炭工程,2012,(11):85-88.34杨明,华心祝,陈登红. 软弱岩层沿空留巷加固技术J.煤矿安全,2015,46(2):132-135.35陈利生. 基于FLAC3D的采空区注浆加固数值模拟研究J.煤炭技术,2014,33(05):251-254.36姚宣成,高永涛,苏建军等. 隧道下伏采空区稳定性及治理方案数值模拟J.金属矿山,2014,(2):142-145.37华心祝,马俊枫,许庭教.锚杆支护巷道巷旁锚索加强支护沿空留巷围岩控制机理研究及应用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5,24(12):2107-2112.38文圣勇,韩立军,张建等. 易破碎动压沿空巷道围岩与煤柱稳定控制技术J.矿业研究与开发,2015,35(1):64-67.39 Kegong Fan,Hongguang Liang,Chishuai Ma,Chuanwei Zang. Non-harmonious deformation controlling of gob-side entry in thin coal seam under dynamic pressureJ.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2014,(3):269-274.40康红普,王金华,林健. 煤矿巷道锚杆支护应用实例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10,29(4):649-664.41陈金祥,高永涛,金爱兵. 煤层采空区对隧道稳定性影响及处治技术J. 煤炭技术,2014,33(10):275-277.42汪振双,孙凯华. 矿山黄土膏体充填材料的试验研究J.硅酸盐通报,2014,33(6):1470-1474.43薛杉杉,郭利杰,李 欣. 水化产物对复合胶凝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J.硅酸盐通报,2014,33(1):37-42.44 张高展,王 雷,孙道胜. 煤矿沿空留巷巷旁支护充填材料的制备J.硅酸盐通报,2012,31(3):590-594.45 彭美勋,蒋建宏,王正红,等. 泥浆固化充填材料的制备、微结构及其固化机理的研究J.硅酸盐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