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錞于及其文化区系研究.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錞于及其文化区系研究.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錞于及其文化区系研究.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錞于及其文化区系研究.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錞于及其文化区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音乐学专业论文)錞于及其文化区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罅于是我国古代流行于春秋至汉的一种青铜打击乐器。周s l 、国语等古代 文献对此有所记述。迄今出土的罅于已有1 5 0 多件,遍及山东、安徽、江西、江苏、 浙江、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云南等地。层出不穷的罅于引 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然而,罅于的起源、族属、分期、功能属性等问题至今仍存在 很大分歧。 2 0 0 0 年山东洛庄汉墓、2 0 0 5 年无锡鸿山越国墓、2 0 0 6 年陕西韩城梁带村等地, 又出土了一批罅于。这些考古新发现成为本文重要的研究契机,也为进一步认识罅于 这种中国青铜时代的特殊乐器提供了宝贵的新材料。 本文从镩于的出土概况谈起,结合文物本身与史籍文献、考古发掘报告,对其形 制、纹饰、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功能属性逐一进行分析。丰富的新资料,使本文得 以大大补充了除巴蜀地区以外的齐鲁、吴越地区的罅于研究,并得出东周至汉代的锌 于至少存在着中原、吴越和巴蜀三个文化区系的新观点。 关键词;罅于;打击乐器;地域文化;音乐文化 a b s t r a c t c h u n y ui sak i n do fb r o n z ep e r c u s s i o ni n s t r u m e n t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a n dh a sb e e n r e m a r k e di ns o m e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d o c u m e n t s , s u c ha sz h o ul i g u oy ue t c a r c h a e o l o g i c a lf i n d i n g ss h o wt h a tc h u n y uw a sp o p l u l a rd u r i n gt h es p r i n ga n da u t u m n p e r i o dt oh a n d y n a s t y s of a r , t h et o t a la m o u n to fc h u n y uu n e a r t h e dh a sa c h i e v c dt o1 5 0 a n dt h e yw e r o f o u n di nm a n yp r o v i n c e s ,s u c ha ss h a n d o n g , a n h u i ,j i a n g x i ,j i a n g s u ,z h e j i a n g , s i c h u a n , h u b e ia n ds oo n n o w a d a y s ,m o r ea n dm o r es c h o l a r sb e c o m et op a y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 t h i sr e s e a r c h i n ga r e a 1 1 l eo r i g i n a t i o n , r a c eb e l o n g i n g , p e r i o d i z a t i o n f u n c t i o no fc h u n y u a r e f o c a lp o i n t si nt h e i rd i s c u s s i o n n e v e r t h e l e s s ,t h e yh a v en o tr e a c h e dc o m m o n v i e w p o i n t s f o r t u n a t e l y , s o m en e wv a l u a b l ef i n d i n g so fc h u n y up r o v i d en e we v i d e n c e sf o r f u r t h e ra n dd e e p e rs t u d y i n gi n2 0 0 0y e a rt o2 0 0 5 s t a r tw i t ht h ee x v a c a t i o ns i t u a t i o no fc h u n y u ,t h ea u t h o ra n a l y z e dt h e i rt y p e s , p a t t e r n sa n d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h ep e r i o da n dr e g i o n $ ,b a s e do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d o c u m e n t s , e x c a v a t e dr e p o r t e r s , a n dt h ei n s t r u m e n ti t s e l la t t r i b u t i n gt ot h en e wm a t e r i a l s ,t h e r e s e a r c ho nc h u n y na tw u y u ea n dq i l ud i s t r i c ta r ea d d e d a tt h ee n do ft h et h e s i s ,an e w p r o p o s i t i o nw a sp u tu p ,t h a ti sc h u n y uc a nb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m a i nc u l t u r a ls y s t e m si n t h e f i g h to fd i f f e r e n ts h a p e s ,d i f f e r e n tu s e r s ,d i f f e r e n tf u n c t i o n sa n dd i f f e r e n t s y m b o l i z a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c h u n y u ,p e r c u s s i o ni n s t r u m e n t ,r e g i o nc u l t u r e ,m u s i cc u l t u r e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 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 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佟始 吼砷嘲幻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艺术研究院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中 国艺术研究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 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中国艺术研究院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 位论文。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储签名强蜘 日期:w 司年i 彳月沙日嚣瑟缭日 日期:习年彳可幻日 引言 1 9 7 8 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的发掘震惊了中外。曾侯乙编钟的深入研究,弥补了 先秦音乐史记载中的不足,同时开拓了中国音乐考古学青铜乐器研究的新领域。但近 些年的研究表明,对于不具备构成乐音音列性能的非旋律青铜乐器 ,仍有待于进一 步展开深入研究。 周礼地官“鼓人”篇介绍了各类鼓有相应的仪式功能,而。以金罅和鼓”, “金镯节鼓”这里的“锌”,指的是我国古代一种青铜打击乐器。郑玄注:“罅, 罅于也圆如碓头,与鼓相合大上下小,乐作呜之,与鼓相舍。” 考古资料表明, 罅于最早出现于春秋,盛行于战国两汉,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属性与独立的时代含 义。文献记载、实际测音表明其为不定音高的非旋律乐器。虽不能与作为乐悬、具 有卓越旋律性能的编钟、编磬相提并论,但在古代社会音乐生活中也有着不可或缺 的地位。 由于文献记载的语焉不详,导致人们对罅于概念不清,多与钲( 丁宁) 、铎、 铙等器物相互混淆。例如,徐景安乐书认为罅于是“内悬子铃铜舌”的一种器 物,此说为太平御览沿用。又如,明代王圻三才图会所绘罅于为口上顶 下倒挂的形制。数百年后的今天,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仍未提出一个 科学、准确的锌于概念 。 2 0 世纪5 0 年代开始,中国考古文博事业飞速发展,罅于出土数量与日俱增。 陕西、山东、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广东、广西、四川、湖北、湖南、贵州等 地均有发现。由于大批文物经科学发掘而得,故出土地点明确,时代清晰,为人们 认识锌于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出现了如徐仲舒、熊传薪、傅举有、刘建国、李 衍垣、林奇、邓辉等学者的专题研究文论。他们围绕着罅于的起源、分期分型、族 属、流布等问题,多方面、多视角地展开了讨论。近年来,又有李纯一、王子初、 陈四海、杨帆等学者从音乐考古学的视角,对辞于进行新的阐释。这些学者取得了 丰富的学术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o 乐器可分为旋律乐器和非旋律乐器。非旋律乐器是指不具有明确的音高和一定音阶性能的乐器。 o 孙诒让撰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 m 第七册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1 8 6 4 o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 m 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 9 6 2 ,i i :1 6 0 o 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编中国古代音乐史料辑要 加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 9 6 2 ,i i :8 2 9 o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9 6 ,1 2 o 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罅于”:。击奏体鸣乐器。中国古代打击乐器。铜制辞和盂是西周以来盛水 的铜制器皿。( 作为乐器的罅和作为容器的辞并不是同一器物。作为容器的锌实则为。敦”) 罅于作为乐器使 用,在春秋时代出现于中原地区( 江苏、安徽,山东均有出土) ,在军队中用以号令士兵晋吴两国皆有罅于 ( 不全面,其他方国也有) ,举行仪礼时,罅于与鼓同时并用” 本文拟在大量新出土的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对迄今发现 的1 5 0 件锌于认真梳理,着重对其形制、族属、用途等方面,作较为全面系统的阐 述。 一、古人对镎于的认识 有关锌于的记载,最早的有周礼地官:“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 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教为鼓而辨其声用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 祭,以路鼓鼓鬼享,以蠢鼓鼓军事,以罄鼓鼓役事,以晋鼓鼓金奏。以金绰和鼓, 以金镯节鼓,以金饶止鼓,以金铎通鼓”o 又有国语吴语日:( 吴) 王乃秉 袍,亲鸣钟、鼓,丁宁、锌于,振铎,勇怯尽应,三军皆哗,钿以振旅,其声动天 地。”回国语晋语云:“大罪伐之,小罪悼之袭侵之事,陵也是故伐备钟 鼓,声其罪也9 战以罅于、丁宁,儆其民也。”。淮南子兵略训也有:“两军 相当,鼓罅相望”之说 。另外也常常能见到类似“玉律调钟,金罅节鼓”,。“集 灵撞玉磬,和鼓奏金镡”o 的诗句。 镡于实物的发现,在史书里也有记载。例如,北宋洪迈容斋续笔记录了长 阳与慈利地区出土过罅于9 ;南齐书祥瑞志记有四川地区发现一件罅于 ;周 书斛斯征传记述自蜀地所得绰于,仍“芒筒捋之,其声极清”固 也有一些文献中附有锌于的图像,图片多数为线描和照片。如宋代宣和博古 图i i 、考古图”,清代的西清古鉴”,近代的商周彝器通考1 4 。其中,博 古图第2 6 卷著录有1 9 件锌于,分别为:虎龙罅、山纹锌、圜花罅、絷马罅、龟 。即后文所说金罅、金镯、金铙、金铎。 o 孙诒让周礼正义 m 卷二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8 9 8 ,9 0 2 - 9 0 3 o 左丘明国语吴语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6 0 8 o 左丘明国语晋语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8 :3 9 8 o 刘文典撰冯逸,乔华点校淮南子鸿烈集解 蝴北京:中华书局,1 9 8 9 ,5 ;4 9 5 o 欧阳询著,汪绍楹编校艺文类聚一百卷 m 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o 元稹代曲江老人白韵孙海通等编全唐诗增订本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 9 9 9 ,i o 洪迈容斋续笔 m 卷十一中华再造善本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3 o 萧子显南齐书 m 卷十八志十北京:中华书局,1 9 7 2 :3 6 2 3 6 3 “建元元年十月,涪陵郡蟹民田健所住岩问,常留云气,有声响濑若龙吟,求之积岁,莫有见者。去四月二 十七日,岩数里夜忽有双光,至明往,获古钟一枚,又有一器名淳于,堑人以为神物,奉祠之。” o 令狐德菜周书 m 卷二十六列传第十八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 9 7 1 :4 3 2 自魏孝武西迁,雅乐废缺,征博采遗逸,稽诸典故,创新改旧,方始各焉。又乐有罅于者,近代绝无此器, 或有自蜀得之,皆莫之识。征见之日;“此锌于也。”众弗之信征遂依干宝周礼注以芒筒捋之,其声极振,众 乃叹服。征乃取以合乐焉。 n 黄晟校订宣和博古图录 1 i 亦政堂重修宝古堂本王黼 出版社不详 清乾隆十七年( 1 7 5 2 年) ”泊如斋重修考古图 m 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 0 0 4 ”粱思正攫西清古鉴 m ,扬州:江苏广陵刻印社,1 9 9 2 ,1 2 “容庚商周彝器通考 m 北平:燕京大学哈佛燕京学社,1 9 4 1 2 鱼罅、鱼罅、双鱼锌、风锌,以及虎纽罅有7 件,虺罅4 件。考古图著录有桥 纽锌于2 件。西清古鉴辑有素锌2 件、虎纽锌2 件;商周彝器通考有虎纽罅 于2 件等。这几本著作均侧重于对传世罅于的著录和图示。 二、镎于的研究 1 9 4 9 年后,中国的考古事业蒸蒸日上,罅于在各地不断有所发现: 1 9 6 2 年安徽宿县芦古城子遗址发现一件罅于;1 9 6 2 年2 月贵州省松桃出土5 件虎纽缚于;1 9 7 2 年四川涪陵小田溪战国土坑墓群2 号墓出土了一件虎纽锌于;1 9 7 7 年,湖北建始二台子发现首例双虎纽锌于;1 9 7 8 年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中出土 两件罅于;同年,同省的临淄大武乡汉初齐王墓三号随葬器物坑出土了一件罅于; 1 9 8 1 年,湖北秭归天登堡战国墓出土了一件虎纽锌于;1 9 8 4 年、1 9 8 5 年分别在江 苏丹徒的北山顶和王家山两处各出土了罅于3 件;1 9 8 5 年7 月,在河南邓县禹山庙 村农民取土时发现了一件虎纽罅于,伴出的还有一盘汉代石磨;1 9 8 6 年在湖北通山 太平庄出土了一件罅于;1 9 8 9 年,万县甘宁出土了一件虎纽罅于随着资料的不 断丰富,罅于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 ( 一) 3 0 年代至7 0 年代的研究“蹒跚起步” 1 9 3 7 年,赵世忠在华西学报上发表的记锌于 ,是最早有关罅于研究 的专论。四川万县发现的一件锌于,引起了赵氏的注意。他在文中对古今文献中关 于锌于的著录作了概述。只是当时出土的资料还比较少,有关罅于的很多问题,一 时还难以得到合理的解释。至6 0 年代,蔡季襄以湖南省博物馆从废铜中拣选出的 部分珍贵文物为研究对象,发表了介绍几件从废铜中拣选出来的重要文物一文 o 。文中对刻有特殊图案的镩于作了相应描述和推测。胡悦谦安徽省宿县出土的 两件铜乐器回一文简要介绍了宿县出土的罅于和钲,指出宿县这两件铜乐器为春 秋时器。这个重要的判断为学术界所认可。1 9 7 2 年,四川省博物馆、重庆市博物馆 及涪陵县文化馆在涪陵小田溪清理和发掘了3 座战国墓葬。其中的2 号墓,除出土 了巴文铜器之外,还出土了虎纽罅于和铜钲各一件。这是关于罅于的一次重要发现。 因其为科学发掘所得,突破了以往的罅于资料均是征集所得或来自著录的局面。涪 陵小田溪墓发掘以后,考古学家徐中舒发表了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的虎纽锌于 。一文,认为:“罅于为中原乐器,而虎纽锌于应为巴人之物。其来源仍是中原,这 。赵世忠记辞于 j 华西学报,1 9 3 7 ,5 o 蔡季襄介绍几件从废铜中拣选出来的重要文物 j 文物,1 9 6 0 ,3 :7 5 7 6 o 胡悦谦安徽省宿县出土的两件铜乐器 j 文物,1 9 6 4 ,7 :3 0 - 3 2 o 徐中舒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的虎纽簿于 j 文物,1 9 7 4 ,5 :8 1 - 8 3 3 与巴族的历史传说及崇虎的风尚都密切相关。”将虎纽锌于视为巴族典型器物,使 罅于研究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 二) 8 0 年代的研究“百家争鸣” 2 0 世纪8 0 年代,一些考古新资料陆续公布。如陕西咸阳塔儿坡龙纽罅于,形 制特殊,为出土的首例口径大于肩径的缚于。1 9 7 7 年,山东沂水刘家店子莒国大 墓中出土了2 件圜首无盘罅于。经过专家鉴定,为春秋中期早段之器。1 9 8 7 年, 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简报介绍了出自该墓的三件大小成序、有纽无盘 的锌于。翌年,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相继而出。北山顶出土的罅于 被视为中国首次发现的吴国罅于,最早的有盘虎纽罅于 。随着越来越多的锌于出 土与资料的公布,锌于进一步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出现了徐中舒、唐嘉弘的锌于 与铜鼓固、熊传薪我国古代锌于概论 、傅举有古代越族乐器o 、李衍垣 锌于述略 、林奇、邓辉锌于刍议 、刘建国试论锌于的类型和分期 等 具有代表性的文章。 徐中舒、唐嘉弘的罅于与铜鼓一文指出:“山东半岛一些地区似为罅于的 重要原生地,其主人可能即为东夷”他们认为锌于的传播路线应该是自东往西,“从 北中国的黄河流域逐渐推衍,锌于传播到了南中国的长江流域。”这个观点受到许 多学者认可,如罗勋章在刘家店子春秋墓琐考中也曾沿用。沂水刘家店子罅于 的出土,为以徐中舒为代表的罅于东夷说提供了有力的物证。文中还认为罅于与铜 鼓有承接关系,罅于为锌( 敦) 与盂的合成物。 1 9 8 l 1 9 8 3 年,熊传新陆续发表了湖南出土的古代罅于综述“、我国古代 缚于概论、湖南发现的古代巴人遗物”、记湘西新发现的虎纽绰于”等文。 其中,收录于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中的我国古代罅于概论一文,是 这个时期国内第一次对罅于进行系统阐释的综合文章。文中收集了当时较为全面的 出土资料,以解放后发现、出土的罅于6 5 件罅于为例,分析了罅于的形制特征和 。王丕忠陕西日报 n 1 9 8 卜4 一1 4 o 山东沂水刘家店子春秋墓发掘简报 r 文物,1 9 8 4 ,9 :i - 1 0 o 江苏镇江博物馆江苏镇江谏壁王家山东周墓c r j 文物,1 9 8 7 ,1 2 :2 4 - 3 7 o 江苏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 r 东南文化,1 9 8 8 ,3 、4 台刊 o 徐中舒,唐嘉弘搏于与铜鼓 j 】社会科学研究,1 9 8 0 ,5 :1 7 - 2 0 o 熊传薪我国古代薄于概论 j 中国考古学会第二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 9 8 2 ,6 :8 0 - 8 9 o 傅举有古代越族乐器 j 】民族研究,1 9 8 3 ,5 ;7 5 _ 7 9 o 李衍垣罅于述略 j 文物,1 9 8 4 ,8 :6 9 - 7 2 o 林奇邓辉辞于刍议 j 】江汉考古,1 9 8 7 ,4 :6 1 - 6 6 o 刘建孱试论薛于的类型和分期 j ,文物研究,1 9 8 9 ,9 :1 3 5 1 4 3 “熊传薪湖南出土的古代辞于综述 j 考古与文物,1 9 8 1 ,4 :3 6 - 4 2 1 2 熊传薪湖南发现的古代巴人遗物 j 文物资料丛刊第7 集,文物出版社,1 9 8 3 ,2 1 3 熊传薪记湘西新发现的虎纽罅于 j 】江汉考古,1 9 8 3 ,2 :3 8 - 4 2 4 分期、铸造、使用、演变等问题,并指出我国古代罅于的分布范围及其变化。 傅举有的古代越族乐器一文,从纹饰、分布地区、出土地点、罅于的发生 发展等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缚于为古代越族的乐器,罅于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 其他地区的罅于是从百越地区流传过去的。 林奇、邓辉的罅于刍议,从罅于的器型特征及其用途、类型及分期分布、 罅于的演变及其文化属性探讨几方面论述。可贵的是作者加入了对罅于的演奏方 式、音响功能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认为盘的设置不但给人以美感,更使得悬挂部 位与敲击部位分离;中空、壁薄的圆筒或椭圆形筒体,起着共鸣的作用。此文还指 出敲击锌于的最佳位置,在鼓腹圆筒的下部,近口沿处,纠正了前人把罅于肩部作 为敲击点的错误认识。另一方面,由于当时的罅于最集中的地区,是湘、鄂、川、 黔接壤地带,林、邓认为罅于为巴民族的遗物。 刘建国在试论绰于的类型和分期一文中认为:锌于的流传大致经历了三个 阶段并且提出编罅于问题。他将罅于分了五期二型。刘氏指出:锌于属于钟类乐器。 弧顶与平顶,宽体与窄体,大口与小口,厚重与单薄等称与不等称,设纽、置盘 这些形体上的不同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应都与乐音的表现有关,并与钟的构造和发 音原理有着若干相通之处。 ( 三) 9 0 年代至今“柳暗花明” 9 0 年代以后,罅于研究略显滞缓,只在一些乐器综合性研究著作的个别章节中 提及。如1 9 9 6 年李纯一的 、四川黔江虎纽罅于 ( 战国) 。 目前出土的战国罅于数量占总出土数量的绝大多数。湖北、湖南、四川、江 苏、浙江、陕西省均有出土。尤其是鄂西、湘西、川东、黔东、江浙地区。罅于 1 9 从春秋发展到战国,已进入成熟阶段,而且流布较广。虎纽罅高频率出现,与使 用该乐器的民族的信仰、审美密切相关。形制方面:较之春秋时期的锌于,战国 时期锌于显出高、瘦的特点。椭方形罅体逐渐消失,大量的圆椎筒形罅于取出现。 底口由外侈向内敛过渡,并出现内唇,即内折沿;工艺上愈渐精细化发展。盘中 的纹饰及虎纽的铸造都显示了这点。种类多样化,出现龙纽、桥纽、虎纽、马纽 并存。 战国时期,原始瓷罅于大量出土于越地。原始瓷制作仿铜礼器、乐器作为随 葬品,是越国文化的一大特色。陕西咸阳出土龙纽锌于,形制特殊。为首例底口 径大于肩径的绰于。陕西咸阳为目前出土罅于的最北端。迄今为止尚发现仅此一 例。陕西在战国时期属秦,而巴蜀一直是秦、楚相争的地域。陕西出土的罅于, 很可能是巴地流传过去的。 ( 三) 汉代镎于 汉代出土的锌于主要有:山东临淄齐王墓出土罅于( 西汉初期) 、湖南石门 县虎纽锌于( 西汉) 、湖南常德罅于( 西汉) 、四川奉节青龙包虎纽锌于( 西汉) 、 贵州松桃县出土锌于( 西汉) 、河南禹山庙虎纽罅于( 西汉) 、湘西土家苗族自治 州吉首镩于( 汉) 、湖南石门俄公山罅于( 东汉) 、湖南龙山向家坡罅于( 东汉) 、 湖北建始二台子双虎纽罅于( 东汉) 、湘西双虎纽辞于( 东汉) 可见,汉代以湖南出土锌于最多,山东、河南、贵州、湖南、四川地区也有 出土。这些绰于纽制丰富,虎纽、双虎纽、马纽( 仅湖南出土两件) 、兽纽、环 钮并存;至于巴人的虎纽锌于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形制也有所不同: 其一,战国至西汉时期。此时的锌于形体高大厚重、肩部圆鼓、腹壁较直。 盘内和罅体多为素面无饰。战国晚期的罅于,形体仍高大厚重,但是铸造精致, 肩部圆凸,接近平盘。虎身有纹饰,线条流畅。涪陵小田溪、万县甘宁乡罅于为 战国晚期绰于典型器。 其二,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此时的锌于,形体单薄、矮小、虎纽造型粗劣, 盘内常常铸有五铢钱纹饰,常见与铜壶伴出。四川出土的虎纽锌于与湘西、鄂西、 黔东不同。巴人的活动与虎纽罅于的变化有关。以巴子流入五溪为分界点,巴人 前后铸造的虎纽锌于是不同的。另外,此时的罅于多出自窖藏,少有墓葬出土。 这可能与罅于在当时与社会功用有关。 综上所述,罅于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中国青铜乐器,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主要的分布地区为山东、江苏和安徽地区。可见,时代偏早的锌于集中于中国东 2 0 部。其中,山东沂水刘家店子、安徽宿县芦古城子遗址、陕西韩城出土的搏于为 春秋中期阶段,江苏丹徒北山顶和王家山罅于稍晚,为春秋晚期之器。 战国至汉,罅于大量出现于长江流域,如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湖南、 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尤其集中于长江中游的湘、鄂、渝、黔地区。川东地区 出土的罅于时代多在战国中晚期至西汉初期。至于鄂西和湘西北地区出土的锌 于,其时代偏晚,已多为东汉时期器。 从形制上看,桥纽锌于春秋中期已出现,时代较早;虎纽锌于稍晚,大致春 秋晚期开始出现,大量流行于战国至汉代。江浙一带出土了大批青瓷锌于仿制品, 这是越国文化的一大特色。罅于的产生与发展,时、空上均呈动态发展,从春秋、 战国至汉代,有一个流变过程。这个流变过程也是与春秋战国至汉,中华大地上 出现的少数民族有着密切关系。诸侯争霸,民族迁徙,社会动荡,也可以从罅于 这一古老的青铜打击乐器的流交过程中得到真切的反映。 第二节形制与纹饰 一、形制 锌于外形独特,基本呈椭圆筒形。,上阔下窄,宽肩窄腰。肩上设一盘。盘中 通常立有一纽,纽式多样。东汉郑玄形容罅于“圆如碓头”说文解释为“碓, 舂也,圈大上小下”碓,指舂米杵,一端大一端小的圆棒。 镩于的形体构造附着了时代和地域信息。博古图第二十六卷著录1 9 件缚于, 分别为:虎龙锌、山纹罅、圜花罅、絷马罅、龟鱼锌、鱼罅、双鱼罅、风绰。另有 虎纽锌7 件。虺锌有4 件。考古图著录2 件桥纽罅于。 西清古鉴中有素罅2 件、虎纽罅2 件。这些名称,有的以罅于的主要纹饰而命名,有的以纽部特征命名。 有一些罅于造型,并未见到过实物。例如龟鱼绰、风罅等。 ( 一) 镎于各部位的定名 罅于,简称锌,文献中也作“淳”,周礼春官小师陆德明释文:“罅, 音淳,本或作淳”说文:。埔,大钟、淳于之属”;马王堆汉墓乐简中作“屯” 关于罅于自身各部位的名称,一些古籍如博古图、西清古鉴多处提到罅 于“纽”部,但未见其它部位名称。近代学者李纯一首先给罅于各部分定名为:纽、 盘、肩、腰、口,从上至下分为顶部、钲部、鼓部( 如图1 7 ) 。本文也基本沿用此 法。其它的定名方法有,熊传薪我国古代罅于概论中定名为:纽、盘、肩( 头) 、 腰、隧( j 薜。) 、口( 如图1 8 ) ;邓辉虎纽罅于用途初探中定名为:纽、盘、肩、 隧、甬口等,借用了编钟的部位名称。编钟所谓的“隧”,是指钟体在铸成以后, 在其内部因调音锉磨成条状凹陷的构造;“甬”为钟体上方的圆柱体把。与罅于明 显有别。锌于采用“隧”、“甬口”之名值得斟酌。 有人将罅于直立的盘( 例如安徽宿县芦古城子罅于、丹徒北山顶罅于) 称之为 圈足,笔者也认为不妥。圈足是为了增强器物稳定性而设的底部,而不是首部。故 直立盘不等同于圈足,也不能以“圈足”之名冠之。 o 也有少数为椭方形。 。孙贻让攫王文锦,陈玉霞点校周礼正义 蝴卷七十八北京:中华书局,1 9 8 7 :3 2 5 9 - 3 2 6 0 “凫氏为钟,两栾谓之铣,铣问谓之于,于上谓之鼓,鼓上谓之钲,钲上谓之舞,舞上谓之甬,甬上谓之衡, 钟县谓之旋,旋虫谓之干,钟带谓之篆,篆间谓之枚,枚谓之景,于上之摊谓之隧。十分其铣,去二阻为钲 以其钲为之铣间,去二分以为之鼓问” 围1 7 李纯一定名法图1 8 熊传薪定名法 ( 二) 镎于的纽式 纽是罅于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于悬挂。纽的造型十分丰富,具有鲜明的文化特 色,客观上也为其断代提供了依据。通过纽,可以了解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审美情 趣,也能探知其民族的习俗与信仰。博古图、西清古鉴等古籍涉及到的纽式 有:无纽、桥纽、马纽、虎纽、风纽等等。这些纽式大多与现今出土的罅于基本一 致。此外,出土锌于的纽尚有:双虎纽、龙纽、神兽纽等,其中以虎纽罅于最为常 见,湘、鄂、渝、黔出土的锌于基本上都是虎纽。然而对于罅于的纽式命名,目前 尚有不同意见。文本主张可将罅于的纽式初步分为以下2 种类型。 1 、几何形 几何形纽指以几何形状为主体造型的纽。目前出土的几何形纽主要有桥形纽、 环形纽两种。 过去学者把湖北通山太平庄罅于、湖北建始反洼坡罅于、湖南泸溪大陂流罅于、 湖南靖州锌于、上海博物馆藏的蟠龙纹罅于和兽纹罅于、故宫博物院藏直纹罅于的 纽式称为“桥纽”;而将山东沂水刘家店子镩于、临淄齐王墓锌于、临沂后明坡罅 于、洛庄汉墓罅于、四川环纽罅于、成都环纽小罅于、重庆环钮锌于的纽式归于“环 纽”一类。对于桥纽、环纽并没有明确的界定。笔者在观察了众多实物资料后,认 为除成都环纽小锌于与山东临沂后明坡两件罅于的环纽,弧度接近整圆外,其余几 乎都接近方形或短弧形。环纽( 半环纽) 、桥纽实则都可归入一类,可以几何形纽 命名。所以笔者提出几何形纽,既包括前人所说的桥纽、环纽、半环纽以及带纹饰 但主体仍然为几何形的纽。今后如有其他几何形纽亦可归于此类。 如江西修水曾家山罅于,纽作拱腰双头蛇形,器身呈圆棱四方形状,束腰状, 与博古图中“山纹罅”,“圈花罅”,被称为。以虺为纽”也有学者将此种纽式 归于“兽纽锌于”类。笔者认为,这仅是在桥纽的主体上的加工装饰,也可以归于 桥纽类,属于几何形纽式。桥纽两端除了小兽装饰外,尚有其他纹饰装饰。例如带 云纹的有:湖南大陂流罅于、上海博物馆藏兽纹罅于、重庆环钮罅于;端饰有羽纹 的有湖北建始反洼坡锌于等。 几何形纽式的锌于时代较早,多见于春秋战国。汉代有个别出土。 2 、兽形 ( 1 ) 虎纽( 双虎纽) 虎纽是所有缚于中的大宗,且集中出现于湖南、湖北、四川、贵州接壤地区, 江苏、广东也有分布。江苏、广东出土的罅于要比前一地区出土的虎纽罅于时段早, 如江苏丹徒北山顶、丹徒王家山镩于,时代为春秋晚期;湘、鄂、川、黔地区的虎 纽锌于时代约从战国中期开始至东汉时期。 虎纽的姿态各异,体形有大有小,有肥有瘦。铸造也有精良、粗糙之分。有些 纽上还附带弦纹、波纹、s 纹、云纹等纹饰装饰。有学者观察细微,从虎纽这一细 部出发,结合铸造工艺( 阴刻和铸造) ,将之断代,可分为两期。 双虎纽罅于全国仅出了2 件,时代为汉。一件为1 9 7 7 年出土于湖北建始县二 台子,一件现藏于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 ( 2 ) 其他兽纽( 马纽、龙纽、蛙纽) 博古图、南齐书始兴王鉴传分别记有一件马纽锌于,但实物早已散失。 目前国内仅见马纽罅于2 件,均出土于湖南。即1 9 7 5 年出土的龙山向家坡马纽罅 于和1 9 5 3 年湖南省文管会从长沙市第九中学征集而来的马纽船鱼纹罅于。龙山向 家坡马纽锌于高大厚重,顶盘及器身横断面呈椭圆形,肩部圆凸,腹壁斜直,中空。 顶盘宽沿外侈,平底,盘中部铸略下蹲的战马一匹,马口内有衔,背负鞍荐。通体 素面;马纽船鱼纹罅于为省博物馆收藏。其马纽缺尾,顶盘口沿及底部口沿修复, 器身有小破洞。青铜质。器身略显修长,横断面呈椭圆形,肩部圆凸,腹壁斜直。 肩上置侈口平底盘,盘中部铸一嘴内含衔、背负安荐的奔马作纽。盘底,马纽左侧 铸鱼纹,右侧铸船形图案。两器时代均为东汉。 龙纽罅于仅出土陕西咸阳塔儿坡一件。形制特殊,口径大于肩径。周身饰变体 夔纹,肩部、口部饰有三角纹。 蛙纽锌于为刘体智旧藏,蛙纽与北流型铜鼓蛙纽相似,锌于应为西汉晚期至东 汉。神兽锌于为甘肃出土的一件锌于,纽如双翼的狮子。 纽的时代特征:春秋中期至晚期,流行几何形纽。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纽式 丰富,几何形纽与兽形纽并存。战国晚期到汉,虎纽为最常见的纽式,并出现双虎 纽和马纽。 ( 三) 盘 根据盘式,可以将罅于分为无盘、直立盘和外侈盘3 种类型。 1 、无盘( 即圜首) 迄今出土的无盘的锌于共8 件,包括:山东沂水刘家店子2 件( 春秋中期) 、 山东临淄齐王墓1 件( 西汉) 、山东洛庄汉墓1 件( 西汉初期) 、江苏丹徒王家山3 件( 春秋晚期) 、陕西韩城梁代村1 件( 春秋中期) 。可以看出,无盘缚于主要出自 我国山东地区,时代主要集中于春秋、西汉两个时期。 2 、直立盘 这种盘式由肩向上直立突起,沿短。有学者误称之为“圈足”。目前出土的直 立盘罅于共7 件,包括:安徽宿县罅于( 春秋中期) 、安徽寿县蔡侯墓镩于( 春秋晚 期) 、丹徒北山顶罅于3 件( 春秋晚期) 、广东连平县罅于( 春秋晚期) 、陕西咸阳 塔儿坡罅于( 战国早期) 。可见,直立盘罅于多分布在安徽、江苏、广东地区,时 代多集中于春秋、战国。 3 、外侈盘 此种盘式由肩向上直立突起,并外侈。属于这类的缚于很多:四川、鄂西和 湘西北出土罅于大多为外侈盘类型,如:重庆环钮罅于、涪陵小田溪罅于、成都虎 纽罅于、黔江虎纽罅于、万县甘宁虎纽锌于、奉节青龙包虎纽罅于。外侈型盘中有 一种盘边部不但外侈,甚至外翻。属于此类的有贵州松桃罅于、湖南龙山辞于 这种盘沿主要流行于战国晚期至汉代。 ( 四) 肩、腰、口 锌于的腔体肩、腰、口,一气呵成。其肩的变化较为细微。锌于在春秋时期的 束腰,战国中期以后,腰线逐渐上提。罅于的口部在春秋时期微微外侈,战国晚期 至汉代,逐渐过渡为与肩径持平的直口与内敛的收口。 二、纹饰 在镩于的纽、盘、肩、口部,一般饰有丰富的纹饰。这些纹饰常与罅于的功用 或其文化属性有关。例如,有些罅于的盘内刻的船纹上面有建鼓、茅旗图案,这显 然与战争相关;有些锌于的盘内刻有人面纹、船鱼纹、手心纹、涡纹这些被视 为巴人图文,体现了其鲜明的民族属性。然而,罅于的纹饰内容远远不止这些,抽 象或具象、简练或繁复的纹饰,其背后的意义远不止表面的几道刻痕那么简单。纹 饰的变化规律和时代差异也是青铜器分期断代的一个依据。 ( 一) 镎体纹饰 1 、圆涡纹 目前出土的罅于资料表明,圆涡纹出现在镩体主要始于战国时期,主要饰于罅 于鼓部,少数饰于肩部与虎纽的纽部。饰于鼓部的涡纹饰意义不同于其他部位纹饰。 圆涡纹,又称火纹 图2 3 ) 。圆圈内加饰四条方向相同的曲线,犹如水的涡流 一般,故称圆涡纹。也有学者认为曲线表示火焰,整个纹饰代表太阳,故又称火纹。 考工记也有云:“火以圈”。这种纹饰早在湖北境内屈家岭文化遗址中出土的新 石器时代的陶纺轮上就有出现,商代已十分普遍,且多出现于食器的腹部o 。青铜 锌于器身也多见。 宣和博古图著录的山纹罅和圜花锌,以及出土和发现的湖南 泸溪大陂流罅于( 战国) 、安徽阜阳罅于( 战国) ( 图2 - 4 ) 、重庆环钮锌于( 图2 5 ) 、 上海兽纹桥纽罅于( 战国中晚期) 、秭归天登堡缚于( 战国) 、湖北恩旎白沙村罅于 ( 战国) 等,都在罅体鼓部饰有涡纹。另外,湖北通山太平庄的肩部、腰下亦都饰 圆涡纹。甚至一些虎纽锌的虎纽上也有涡纹。 图1 9 圆涡搜图2 0 安徽阜阳簿于 图2 1 重庆环钮簿于鼓部 2 、素面 许多饽于通体素面。如沂水刘家店子、临淄齐王墓、潍坊虎纽、安徽宿县、南 京博物院藏虎纽绰于( 战国)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虎纽罅于( 战国晚期) 、故宫博物 院( 战国晚期)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虎纽罅于( 西汉) 等。 一些锌于的锌体素面,但其盘内有纹饰或铭文。如:南京博物院藏s 纹虎纽罅 于( 战国) 、南京博物院藏水波纹虎纽罅于( 战国) 、上海博物馆藏“五乙。、“三乙” 罅于、中国历史博物馆藏4 件虎纽罅于( 汉) ,四川除了重庆环纽罅于外,余下均 罅体无饰。另外还有长阳千渔坪( 战国) 、湖北建始二台子( 东汉) 、湖南桃江杨家 湾( 战国) 、湖南石门太子坡锌于( 战国) 、溆浦大江口镇( 战国) 、湖南石门虎纽 锌于等( 汉) 。 可知,通体素面的辞于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罅于形制多样。安徽、山东、江 。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嚣 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 。1 :3 3 0 苏、浙江等地均有所见。至战国中晚期开始大量出现盘内有纹饰、筒体素面的锌于; 主要分布于湘、鄂、川、黔地区。 3 、( 勾连) 云雷纹、夔纹 云雷纹是最常见的几何纹饰之一,用柔和的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 的回旋线条是雷纹。回如江苏丹徒北山顶、上海兽纹桥纽罅于、四川重庆环钮锌于、 湖南泸溪大陂流罅于( 2 件) 、湖南株洲虎纽罅于、湖南靖州桥纽罅于、广东连平县 虎纽罅于等。其中北山顶与连平罅于的肩部、口部饰有勾连云雷纹,呈上下呼应关 系。 还有夔纹。夔纹是殷墟仅次于兽面纹的一种重要纹饰。说文日:“夔纹 如龙一足。”湖北通山太平庄桥纽锌于口部即饰有此种纹饰。陕西咸阳塔儿坡罅于 中腰有变形夔纹。 4 、三角纹( 蕉叶纹) 博古图中的“周山纹罅”,所饰即为此种纹饰。在许多锌于口部纹饰与肩 部纹饰是呼应的。如咸阳塔儿坡龙纽锌于,其肩部为倒三角纹,口部是正三角纹。 相似的还有广东连平县出土的虎纽罅于。 5 、竖棱纹( 瓦棱纹) 竖棱纹,指连续的竖直线条组成的纹饰。这种纹饰最早见于殷虚青铜器第三期 早段的铜觯盖和腹部( g m 9 0 7 :1 1 ) ,郭家庄m 1 6 0 :1 7 2 的凤鸟卣盖、腹部。故宫 博物院所藏1 件传世直纹桥纽罅于,春秋时期器。直立盘,筒体向下渐收,口部微 侈。器身饰竖棱纹。 6 、c 形纹( s 形纹) c 形纹,包括一正一反的2 个c 形纹合成的s 形纹。这类纹饰主要流行于江浙 一带,其有着鲜明的地域特殊性。以浙江海盐黄家山、江苏无锡鸿山丘承墩为例, 这两个墓出土了成套的原始瓷乐器,包括甬钟、勾罐、罅于、圆钟,皆以“c ”纹 为饰。锌于顶面、筒体上部及鼓部皆饰有“c ”字构成的各种纹饰。 ( 二) 盘内纹饰 从战国晚期开始,罅于的纹饰从锌体开始转移至盘内。湘西、鄂西、川东、黔 东战国时期的锌于最为明显,反映了该地区出土镩于的重要族属特点。除其“虎纽” 这第一大特征以外,盘内,在纽的四周还常常出现多组符号纹饰。如人面纹、花蒂 纹( - t - 心纹) 、船鱼纹、梭纹等。对这些纹饰,徐仲舒认为这些“巴文”既不合于 。马承源,中国古代青铜器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3 ,1 :3 3 0 。岳洪彬殷虚青铜礼器研究 m 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 0 0 6 ,5 古篆,又不是纹饰或符号。以王家祜为代表的学者认为这种纹饰属于象形文字,称 之为“巴蜀图语”,意为图像的语言。熊传薪在记湘西新发现的虎纽镩于。文中 有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古代的巴蜀在初期发展阶段是没有文字的随着与中原文化的频繁接触,在 春秋时期开始出现文字。湖南常德m 5 9 、m 2 5 和长沙出土的两件铜戈,上有表意的 方块字并且在铜戈上除了文字之外,还有图案符号。那么,说明了古代巴蜀在春 秋时期开始有了文字,图案符号和文字一起出现说明了这些图案符号不是文字,而 是有它特殊的意义。”。 l 、人面纹 人面纹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椎髻人头。这种纹饰多出现于虎纽罅于的盘内, 正对于虎头之下。椎髻发式实际不是单一个民族的发式,但依照文献和现在存在的 少数民族习俗来看,很可能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的发式。蜀王本纪谓蜀人:“椎 结左衽” 南齐书蛮传亦言:“蛮俗衣布徒铣,椎髻,或剪发”。固 熊传薪湘西出土的古代罅于认为人首图案,应与祭祀有关。第一,“椎髻” 这种发型流行于我国古代西南地区。古代的巴人正属于史记中的西南夷一部分。 并且战国时期直到被灭,巴蜀仍处于落后的奴隶制阶段,用人祭祀时奴隶社会的一 种普遍现象。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以王家山锌于为代表,饰于筒体侧面的人面纹饰。广西的 羊角编钟上也曾出现此种人面纹饰。北京大学孙华推测这种纹饰与“太一”兵神有 关。 2 、船鱼纹 鱼纹出现很早,仰韶半坡彩陶上就有所见。鱼在中国语言中常常具有生殖繁盛 的祝福含义。锌于盘内鱼纹的出现频率也极高,是否也是制造者对氏族子孙“瓜瓞 绵绵”的祝福? 罅于盘内船、鱼纹的组合流行于战国至东汉时期。以四川出土的1 4 件罅于为例,其中盘内均饰有船鱼纹的占总数的一半。 锌于盘内的鱼纹、船纹可分抽象和具象两种。鱼纹均为侧面,背上用短斜线表 示鱼鳍,以斜线或是波浪线表示鱼鳞,有甚者还用曲线表示鱼须。船纹也为侧面, 以简练的直线表示船头、船身及船尾。有的还附有桨橹和船篷。 有学者认为这些图案符号,是后世巴人对先民习俗生活的追溯反映。文献记有 。熊传薪记湘西新发现的虎纽辞于【j 江汉考古,1 9 8 3 ,2 :4 1 o 徐中舒四川涪陵小田溪出土的虎纽簿于 j 文物,1 9 7 4 ,5 :8 1 o 丛书集成续编第二十七 g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 9 8 9 o 萧子显南齐书 町卷五十八列传二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 9 7 2 = 1 0 0 7 o 孙华丹徒王家山罅于试析 j 文物天地,1 9 9 8 ,8 巴氏子务相因乘土船而独浮被立为禀君的故事。巴人又有船棺葬的传统。而傅举有 将绰于上出现的船鱼纹及水波、蛇纹都认定与越人的水上生活有关。王家祜、李复 华关于“巴蜀图语”的几点看法一文中指出:船的图像有几种,这表明了当时 水上交通是十分发达的。船上又立有鸟状神树,说明船与巴蜒人有密切的关联。 3 、钱纹 钱纹一般象征着财富。罅于盘内出现的主要的钱纹有五铢、货泉两种。五铢是 西汉时期所铸的钱,货泉为王莽时期所铸。专家往往能够以“五铢”和“货泉”字 形的细微不同来判断器物所处的年代。两轩彝器图录著录有货泉纹罅于。松桃 地区出的5 件罅于也有五铢纹,类似的嫜于还有湖南龙山招头寨罅于、荆州博物馆 有五铢钱纹罅于。 除上述纹饰之外,罅于盘内尚有手心纹、梭纹、十字纹这些神秘纹饰的背 后有多深远的蕴涵,现在还无法一言道尽,更多的诠释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丰富的资料表明,罅于纹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春秋时期多为通体素面。战 国时期流行的纹饰有云雷、蟠夔、漩涡、勾连云雷纹。纹饰位于罅于的鼓部和口部。 战国晚期至东汉,纹饰的位置在纽下四周的盘上,西汉中期以前为镌刻,中期以后 为铸造。人是美的创造者,纹饰的变化体现了人的审美追求,纹饰的内容指向社会 观念、文化形态的变迁。锌于的纹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地区的铸造工艺、使用 镩于民族的生活习性和意识形态。从风格各异的纹饰特征,能看到中国古代地域文 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第三节功用与演奏 一、功用 ( 一) 军事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罅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