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一 英文摘要 绪论一 一、孔建华简介 一、研究现状和目的 目录 ( 3 ) 第一章孔建华笛子演奏的技法创新一( 5 ) 第一节孔建华笛子作品中特有的演奏技法一( 5 ) 一、抹滑音与气滑音 二、倚音的特殊运用 三、写意的手法与多指颤音 一( 6 ) 第二节“南、北派”演奏技巧的吸收与中和一( 1 0 ) 第三节循环换气 第二章乐器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节笛子的调音套管 第二节“高音笛”与“低音笛”的研制一( 1 7 ) 第三章孔建华笛子艺术的影响一 第一节对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影响一 ( 1 8 ) ( 1 8 ) 第二节对笛子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影响一一( 1 9 ) 结语一 注释( 21 ) 参考文献 中文摘要:孔建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 “中原笛派”的开创者。 他一生都致力于笛子演奏与作品创作,并勤于思考,敢为人先,在他的演奏生涯 中,进行了多项技巧创新与乐器改革,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他根植于河南、湖北 的民间音乐,并大量的吸收与中和南北两派的演奏技巧,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 特色,他创造性地将唢呐的“循环换气移植到笛子演奏中,同时,他还发明了 笛子的调音套管,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笛子的音高随温度变化的问题等等,这些 成果,对中国笛子艺术的发展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原笛派”的发 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字:笛子中原演奏调音套管乐器改革 a b s t r a c t :m r k o n gj i a n h u ai sa o u sc h i n e s eb 锄b o on u t ep l a y e r ,ap i o n e e r o f i c h i n e s eb 锄b 0 0n u t es c h o o lo fc e n t r a lp l a i l l s t 1 1 1 ep e r s o n ,w h od i l i g e n ti n t h i l l l ( i n ga i l dd a r et oo u t p e r f o mo t h e r s ,h 2 l sd e v o t e dh i sl i f et op l a y i n ga n dc o m p o s i n g a tc h i n e s eb 撇b o of l u t e - p l a y i n g ,s e to u tm a l l yr e f o r m so ft h ei n s 仇j n l e n t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so ft e c l u l i q u ei nw h i c h 伊e a ts u c c e s s e sw e r ea c h i e v e d h er o o t e di nh e n a n , h u b e i sf o l km u s i c ,a b s o r b e da n dn e u 仃a l i z e de x e c u t i o nm o s t l yi nn o r t h e ma i l d s o u t h e ms c h o o l sa n df b n n e dh i so 、nd i s t i n c t i v ea r t i s t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h e t r a n s p l a n t e dt h e ”c i r c l eb r e 砒i n g ”i ns u o n at ot h en u t ep l a y i n gc r e a t i v e l y ,a tt h es 锄e t i m e ,h ei n v e n t e dt h ef l u t e st u n i n gd e v i c ew h i c hs o l v e dt l ep r o b l e m so fn u t e sp i t c h v a r y i n gw i t ht e m p e r a t u r et o ag r e a te x t e n t t l l e s ea c h i e v e m e n t sn o to n l yo p e r a t e d d e e p l yo nm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l l i n e s e b a m b o of l u t ea r tb u ta l s ol a i dag o o d f o u n d a t i o nf o rt h ee v o l u t i o no f ”c h i n e s eb 锄b o on u t es c h o o lo fc e n t r a lp l a i l l s ”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k e y w o r d :c h i n e s eb 锄b o of l u t e c e n t r a lp l a i n sp e 怕肌 t u n i n gd e v i c e r e f o 咖o fi n s t m m e n t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与改革研究 绪论 一、孔建华简介 孔建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笛子演奏家,自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专注 于笛子演奏、乐曲创作与乐器改革,并长期活跃在国际国内的舞台上。 孔建华先生1 9 2 6 年出生于河南省中牟县一个教师世家,父亲和叔父谙熟音 律,他从小除了在家庭中受到耳濡目染外,还喜欢去庙会听戏,是个“戏迷 , 有的戏他听完就能唱,表现出超人的音乐天赋。少年时代,他被送去学堂读书, 并先后考上中牟县简师、郑州一区联师,1 9 4 8 年,又考上了位于宝丰的中原大 学。1 9 4 8 年底,中原大学迁到开封,并成立了文艺教研室,他被分到文训班,1 9 4 9 年5 月,武汉解放,他又随着中原大学南迁到了武汉,结业后被分配在中原大学 文工团工作。 孔建华先生在中原大学文工团期间,除了吹笛子,还学会了唢呐、板胡、黑 管等多种中西乐器的演奏。1 9 5 2 年秋,中原大学文工团并入了中南文工团,在 “正规化、剧院化、专业化的文艺政策的要求下,孔建华先生开始主要演奏笛 子。 1 9 5 3 年,笛子开始以独奏的形式出现,孔建华便尝试着改编、创作笛子独 奏曲,他的故乡的回忆、春满茶山、黄鹤归来等十多首笛子独奏曲,其 中大部份作品已经广为流传。 1 9 5 6 年,武汉音乐学院的前身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招收了第一名笛子专 业学生李协勤1 ,1 9 5 7 年又招收了第二名学生苏建能2 ,由孔建华先生担任笛子 演奏课程的教学工作,李协勤毕业后留校任教,而孔建华先生的笛子艺术也因此 在武汉音乐学院得到了最早的传承。 在他几十年的演奏生涯中,他根植于河南、湖北民间音乐,创作了一大批优 秀的独奏作品,并在笛子的演奏技术创新、乐器改革等方面颇有建树,为推动笛 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笛子演奏艺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与传承,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在笛子独奏领域中独树一帜,人们通常称之“中 原笛派”。 2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与改革研究 二、研究现状和目的 孔建华先生是我国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笛子演奏家之一,也是“中原笛派” 的开创者,孔建华先生在几十年的演奏艺术生涯中,以河南、湖北两地的民间音 乐为基础,创作了大量的独奏作品,并在演奏技法上不断地融合与创新,形成了 鲜明的艺术特色,在演奏实践中,对笛子进行了多项成功的乐器改革,为笛子的 专业化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建华先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一直活跃于国际国内的舞台 上,其演奏艺术有着与北派代表人物冯子存、刘管乐和南派代表人物陆春龄、 赵松庭同样显赫的历史地位。但由于所处地理位置和时代背景等众多因素的影 响,目前除一些曲集中收录了他的部分独奏曲乐谱外,其他资料并不多见,更为 可惜的是,这位老艺术家在其演奏巅峰时期在电台录制的音响资料由于历史原因 所剩不多,他晚年曾多次派人寻找,但收获寥寥3 。这致使许多年轻一代的演奏 家不能更好地了解他的艺术风貌,故迄今为止,对孔建华先生在笛子艺术上的系 统研究者并不多见,而他的创新与改革,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也只是一笔带过。 目前,在国外还没有对该课题的专门研究。经过对国内文献的搜集整理,与 本文相关的文章有两类: 一、介绍孔建华先生生平的文章( 2 篇) 王同善玉笛声声黄鹤归评著名笛子演奏家孔建华,载于中国竹笛 名曲荟萃上海音乐出版社1 9 9 4 年版5 0 4 5 0 6 页,该文章介绍了孔建华的艺术 成就和他的人生经历。 另一篇为笔者所撰笛艺人生一代宗师孔建华访谈录,由华音网站 2 0 0 9 年3 月进行专题报道( p :n e w s h u a i n c o i n 州1 2 4 h t m l ) ,是笔者将2 0 0 8 年1 2 月下旬自己与孔建华先生的两次谈话录音的部分内容整理成文,以访谈的 形式再现了孔建华的艺术人生。 二、分析孔建华先生作品的文章( 2 篇) 吴修林、何英奇论 的艺术特色,载于歌海2 0 0 8 年0 3 期,该文结合孑l 建华的生活背景,对故乡的回忆这首乐曲的作品内容、创新 技法、调式、曲式结构、音乐素材等方面展开的分析。 另一篇为武汉音乐学院2 0 0 8 届艺术硕士( m f a ) 毕业生李志成的学位论文孔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仓0 新与改革研究 建华笛子艺术“三部曲 ,该文分析了孔建华先生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具有 代表性意义的作品。 近年来,随着武汉音乐学院社会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及其民乐学科的蓬勃发 展,以武汉音乐学院为主要传承地的“中原笛派”凭借着有利的条件不断发展壮 大,已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与了解。2 0 0 5 年,新成立的“中国竹笛专业委员会” 第三届年会在武汉音乐学院召开,并举办了“孔建华师生专场音乐会”;2 0 0 6 年, 孔建华先生与弟子荣政副教授应台湾琴园国乐团邀请,在台北“国家音乐厅 举 办了中国竹笛名家名曲系列之“横吹铜笛苍龙声专场音乐会为了使人们更 加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原笛派”,我们对孔建华先生的笛子艺术进行相关理论 研究已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了。 笔者凭借有利的资源优势,对孔建华先生的笛子艺术进行了学习与思考,笔 者认为,孔建华先生的笛子艺术能够在诸多笛子艺术流派中独树一帜,并有着较 高的历史地位,必定有其新颖与独特之处,必定与他的创新与改革有着密不可分 的关系。故在本文中,笔者将重点对他在笛子艺术上的创新与改革进行讨论,为 今后更深层次的研究奠定基础,同时抛砖引玉,为其他同行的相关研究作参考之 用。 4 武汉音乐学院硕j :研究生学位论文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与改革研究 第一章孔建华笛子演奏的技法创新 第一节孔建华笛子作品中特有的演奏技法 一、抹滑音与气滑音 “抹滑音 是在孔建华先生的作品中运用得最多的技巧之一,该技巧在农 村新貌( 谱例1 ) 、江河情、江汉平原好风光等乐曲中都有大量的运用。“抹 滑音”作为这些作品中对乐句的习惯性修饰手法,在记谱时不易明确的标记,但 “抹滑音”的熟练掌握,对演奏好孔建华先生的作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谱例l :农村新貌片段 也也1 螋蛆ld 墼i 1 _ 幂_ 一 i - _ _ t ;叠 i r _ 一_ = 篇 l 在孔建华先生的作品中,“抹滑音多在笛子的第三孔上使用,在演奏时, 手指在第三孔上做“抹 的动作,手指在向下“抹”滑的过程中,形成由主干音 迅速下滑小二度并迅速还原的效果。 以上片段中,第一小节的两个高音1 在实际演奏中均使用了“抹滑音”,如 果将该技巧进行记谱,较恰当的记法则是在主干音前面加上两个八分音符的倚 音,实际演奏为: 罨边钮1 哩蛆ld 墼i 1 在演奏“抹滑音 时,倚音的第一个音( 音头) 应轻吐,经“抹滑”到7 ,再迅 速还原到主干音。 “抹滑音的形成与湖北天沔一带的民歌演唱特点有密切的联系,如哪旱 有闲空回娘家: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与改革研究 谱例2 :哪里有闲空回娘家片段 i 主j 主l 主i5 = ;= = 一 l = = 篇 油策开花黄啊 i il 竖主 又 黄呀几哟, i 至8 矗i ; 一;蔫;# ;蔫 爹爹接我 回呀 壶i 蠡壶5 、i 娘家呀啊 许多民歌演唱者在演唱这首民歌时,在第l 小节的第一个音与第3 小节的第1 个音通常也运用了迅速向滑下方小二度再还原的处理,饶有趣味,如著名歌唱家 吴碧霞演唱的这首民歌4 也是如此。而孔建华笛子作品中的“抹滑音”正是对唱 腔的模仿。 “气滑音”是孔建华先生发明的一种特殊的滑音技巧,并将其运用到独奏乐 曲中。在演奏“气滑音 时,气息的控制对滑音的效果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即:用气息和口风来控制音高,在同一指法下形成小二度的滑音,如故乡的回 忆中,就用到了这种技巧( 谱例3 ) 。 谱例3 :故乡的回忆片段 蔓t 蔓 沁驰驰沁碴z 嗯嗵蚺 一 一一1 1 1 1 _ t _ r _ t 1 _ t 在以上片段中最后一小节就是运用“气滑音 来演奏。因为这首乐曲是用“筒 音作5 的指法来演奏的,理论上来说,这一指法能演奏出的最低音就是低音5 , 但孔建华先生通过运用气息的变化和口风的调整,在最低音的基础上,又向下发 展了一个小二度。在实际演奏时,在演奏低音5 的基础上,通过气息逐渐变虚, 同时口风向内调整而奏出低音”4 ,形成滑音效果,然后再通过气息逐渐加强,口 风向外还原而奏出低音5 。这种演奏技巧后在许多乐曲中被运用,成为一种常见 的滑音技巧。 二、倚音的特殊运用 倚音是笛子演奏中一种常见的装饰音,在记谱中,倚音又分为前倚音与后倚 6 武汉背乐学院顾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与改革研究 音两种,顾名思义,前倚音即起装饰作用的音符在主干音的前面,后倚音则反之。 在大多数的笛曲中,前倚音的使用非常普遍,而后倚音除了在南派乐曲中为增强 乐句的句逗感,常作“赠音 出现在乐句最后s ,其他运用则非常少见。 孔建华先生创作的部分笛子作品中,后倚音则作为一种风格性的演奏手法而 存在于部分乐句中,但一般出现在两个主干音之间,而不像南派乐曲中出现在乐 句最后。在江汉平原好风光、江河情( 谱例4 ) 等多首乐曲中都用到了后 倚音。这种后倚音与主干音之间的音程距离通常在大三度到大六度之间,在乐句 中可在两个主干音之间单独出现,有时也在主干音下行时以音程递增的形式连续 使用。演奏这种后倚音时,要求手指迅速完成开闭动作,并在打开手指的瞬间增 强吹奏的力度,在关闭音孔的同时还原,用以造成类似“滑音的效果。 带有这种后倚音的乐段往往具有鲜明的湖北地方特色,这种演奏与湖北民歌 的演唱特点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下面笔者对江河情中的后倚音与湖北民歌 瘫咚罐进行比较分析。 谱例4 :江河情片段 西业i 她i 蠡业l 蛆驰l 杰兮 ;l 金el避业i 缝她i 缝业l 蛆驰p 乡 多i 歪ei 在以上片段中,第3 小节和第l l 小节中都出现了后倚音,在第1 2 小节中, 第一拍的记谱是一个二八节奏,但在实际演奏中,通常也是将其按前一小节中后 倚音的演奏方法来进行处理的。 谱例5 :湖北民歌瘫咚罐 _ _ 厂、1 w l 厂、l 厂、 厂、 i li 3 12 1 i1 35i 3 12 1l 1 35l135 135l ( 嚯咚唯呀金梭唯咚唯呀银 梭。金梭银梭 i厂、i i li 35l5l5153l1 3 5l513553i1 35l 海裳梭。幺蛛蛛 哏哏唯咚唯呀嘛咿哟喂) 、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与改革研究 在罐咚崖的乐谱中,第2 小节的第一拍、第4 小节第一拍、第5 小节每 小节前半拍等地方的记谱尽管没有像江河情一样记成后倚音,但实际演唱效 果非常夸张,江河情中后倚音演奏出来的效果与上述几处的演唱效果极为相 似,这便是孔建华笛子作品中极富特色的后倚音的源头。这种后倚音的运用,能 够使音乐更加诙谐风趣。 另外,在孔建华先生的代表作故乡的回忆中,一部分前倚音的演奏结合 了叠音的演奏手法,能够形象的模拟人声哭泣( 谱例6 ) ,使音乐更富语言性。 谱例6 :故乡的回忆片段 r 二l 在解放前 争粤壅垄堕l 毛业 业迅睾盘 壶l 彳弋1 ; i 号 ,。 罐8 ,2 l - 一再矗。 了i 。_ - i 缝 m 置胛 - 5 飞323 5 飞7b 圣5 i 。一。1 _ 。一 ,、 坩卫 5 飞3 23 , :_ 一一一 ,- 、 5 b 飞3 j 警垡章一i 在慢板的第l 小节中,就用到了结合叠音的演奏手法演奏的前倚音。在演奏 时,仅在第6 孔上做迅速的开闭,形成减五度与小六度的远距离叠音效果。一般 情况下在笛子演奏中,只在主干音上行时在上方相邻的音孔上演奏叠音,而故 乡的回忆中用这种特殊的叠音来模拟人声哭泣,演奏时并结合气震音的使用, 更加渲染了悲愤的情绪,使音乐更加动情感人。 三、写意的手法与多指颤音 通过回顾孔建华先生在八十年代之前创作的的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 的作品都是为适应时代需求而创作的,如故乡的回忆、江汉平原好风光、 农村新貌、春满茶山、运输忙、沸腾的工地等等,这些在特殊的时代 背景下用写实的手法创作的作品都是反映了社会主义劳动人民的幸福生活或劳 动人民热火朝天的建设社会主义的劳动场面,极富时代气息。 在改革开放后,党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了以经济建设为中 心,此时孔建华先生的创作思路也由大环境的改变而发生了转变,孔建华先生曾 对笔者说:“我的乐曲创作受政治影响很深,就像毛主席说的,我们的文艺、艺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与改革研究 术,都是为工农兵所用,是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利武器。但那 都是战争年代的要求,从现在来说,音乐还是要贴近生活。 与很多民间艺人出身的演奏家不同的是,孔建华先生是学生出身,但同时具 备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黄鹤楼屡被提及,著名诗人李白还 留有“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的佳句,并将黄鹤楼与笛子联系在一 起。1 9 8 0 年,媒体报道了黄鹤楼复建的消息,触动了他的文人情怀。 1 9 8 3 年,他用写意的手法创作了黄鹤归来,其中运用了典雅的汉剧素材, 并打破了他之前的作品中多使用e 调笛或f 调笛的规律,选择了c 调曲笛。在这 首作品中,他创造性地使用了“多指颤音 这种颤音技巧来表达黄鹤呜叫与抖动 翅膀的形象。 颤音是笛子演奏中最常见的技巧之一,演奏方法为手指在同一音孔上快速的 开闭,形成两个音快速交替出现的效果。通常情况下,笛子上演奏的颤音有小二 度和大二度两种。另外,一些用蒙古族音调创作的笛子曲还经常用到三度颤音, 演奏时也仅用一个手指在音孔上进行快速的开闭,如在筒音上演奏三度颤音时, 就在第二孔上进行快速的开闭,其他音孔保持关闭。 在黄鹤归来中所使用的多指颤音,即两个或多个手指同时在音孔上进行 快速开闭,用来表现黄鹤的鸣叫与飞翔的形象。这种技巧在乐曲中被大量的运用。 谱例7 :黄鹤归来片段 篓塑l3簿丝曼箜要i 红 5o t 皇 宴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竺一1 l 言 一l 芑,。三芑1 名,飞l ,乏彳 钾 一 口 等 一 抑 o 辱 一 o 多指颤音在记谱时,在原有的颤音标记上加上指孔标记,如t r 上方标记“四 五六”,演奏时即在第四孔、第五孔、第六孔上同时进行快速开闭。 但在他早期的笛子作品中对鸟鸣描写通常是进行直接模仿,如春满茶山, 在其他演奏家的作品中也是如此,如刘管乐的代表作荫中乌等等,都是采用 的写实的手法。 9 武汉音乐学院硕i 研究生学位论文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与酐型堕逆 谱例8 :春满茶山模仿鸟鸣片段 自由遣莱山鸟葺 伢 f 石丢i j i 7 式;不 冬。咝螂出幽逊业 蓊面_ 一鲢墨( 垡盟) 迸缸( 递虹) 一虹 虹( hh ) 逃n ( 迅h ) 盆。;登。多型。 蛰。鞑。蛰。戮。逝逝 一喜蛆缸 谱例9 :荫中鸟模仿鸟鸣片段 l 。 。i 。l 。i o 。一髫r _ l l 。 。 l 耋选l o 。 l 。 。 l 享迅l 耋选i i o 。 l o 。 i 。 。 l o 。 l 事迭l 茎毒枣l l ;毒盘l 耋选l 逸l 耋选l 茎选l 耋毫盘l 在黄鹤归来中,为避开音乐形象“具象化”而采用的多指颤音,用写意 的手法来刻画出神似黄鹤鸣叫与飞翔的形象,更增添了这首作品的文人气息,并 赋予了更加空灵的艺术境界。 第二节、“南、北派”演奏技巧的吸收与中和 上个世纪6 0 年代,笛子独奏艺术已经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一些演奏家改编 创作了大量的独奏作品,笛子的表现力随着作品的丰富不断得以挖掘。孔建华先 生为了建立自己独特的演奏风格,开始广泛的学习和吸收各派的曲目和技法。 在孔建华先生几十年的演奏生涯中,他坚持平和与适度的中庸思想,在演奏 技法上,标新立异地将当时“南派”与“北派”的传统演奏技法熔为一炉,在当 时南北不相容的背景下,又为笛子技术的发展与表现手段找到了新的突破。 1 0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与改革研究 在他的作品中,南派的“颤、叠、赠、打,北派的“吐、滑、剁、花”等 传统演奏技巧都有所体现,但并不是完全照搬这些技巧,在有的演奏技巧上 他还进行了“折中 处理,这也是孔建华笛子作品中的一大特点。接下来 笔者将以孔建华先生创作的两首作品为例来对相关演奏技巧进行讨论。 1 9 6 2 年,他用家乡河南的豫剧音乐为素材,创作了笛子独奏曲故乡的回 忆,这首乐曲采用e 调笛演奏,e 调笛与f 调笛也常常被称作“中音笛”, 较当时南派常用的d 调、c 调曲笛而言稍显粗犷,较北派常用的g 调、a 调 梆笛而言又稍显内敛。在这首作品中,他不仅运用了“循环换气”的技巧 ( “循环换气”下在一节中专门讨论) ,而且将南、北两派的传统演奏技巧 运用其中。 谱例1 0 :故乡的回忆片段 1 、颤音、打音、赠音的运用 , v 州l r r 七 圣 主5 6 5 4 2l5 6 圣s 6 5 _ _ _一i # 产- 蟑舔旦l 逸釜7 。 注:以“筒音作5 ”的指法演奏的乐曲中,乐句最后一个主干音上的后倚音4 为赠音 2 、吐音、花舌的运用 描涮l ;滋矧l 涮墨ol 蕊磊百t i 孤酉_ 丽夏1 ;磊丌 6 1 2 32 3 2 1 l 6 1 2 32 3 2 1 l 2 3 2 1 20 l 6 1 2 32 3 2 1 l 6 1 2 32 3 2 1 i 2 3 2 1 2 3 2 1 l = = = j e = = 一 = = ;i ;= = = 嗣- ;= 蕾 一 - _ ;= ;高= = = 号- ;= = 暑j 自= = _ i _ ;= 薯t = = = il 渐强 酌l 釜韭l 丑釜l 叠hl 妊姿yi 言 。 l型业i 组坐l 盟韭l 坐盟l 绝坐i 壹 l 3 、滑音、叠音的运用 脊567 茹苫 ( 2 ti 85 0t 8 2 te )l 鼍2 皂2 i54 3i 1 名l 6 t 56 72 76 f 2 tl 85 0t 8 2 te 、i t 2 2 354- c 32 。1 罨7 孑 i 1 宁号一、号一只。 ,l 、i 故乡的回忆这首乐曲在当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由孔建华演奏的 故乡的回忆,曾被湖北省、中南区、中央文化部和中国音协评为优秀曲目,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与改革研究 并作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对台广播曲目,那满是乡愁的笛声曾久久地回响在海 峡两岸。 这首融合了南、北两派技巧的作品,后来成为孔建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孔 建华笛子演奏风格形成的一个滥觞,而这种“兼容性”也成为孔建华笛子演 奏艺术的特点与其发展的生命力。 1 9 6 4 年,孔建华在蒲蕲茶场劳动,和采茶姑娘们一起上山采茶,在采茶歌 的启发下,创作了春满茶山。 春满茶山这首作品表现的是采茶姑娘们一边采茶一边歌唱的欢快景象, 在主题进行第一次变奏时,借鉴了“北派 的吐音和剁音等技巧,但在具体运用 中,又和传统的北派乐曲有所不同。 乐曲中的吐音并没有大篇幅的出现,如呈示部中,仅在主题第一次变奏的前 八小节中使用,这八小节的吐音,除了因变奏的需要与主题进行对比外,点与线 的结合,更加突出了富有歌唱性的旋律,使乐曲更加生动。而由于音乐形象的需 要,吐音的演奏应轻快、跳跃,而不是传统北派乐曲中的铿锵有力。在孔建华先 生的作品中,大多数的吐音都是如此。 谱例1 l :春满茶山片段 是;遄l 毒; ;l 未甜晶猫i 乏式蔓;三i 乏 ;釜磊j6 5l 趣鲢lt 壶t 煎l 醚鲤l 巡t 啦l 趣鲤i 鲢5l ,t tr l,l 盟始io - l 同样在这八小节中,第2 小节与第4 小节还出现了类似北派的剁音技巧的音 响。在传统北派乐曲中,剁音的发音原理是短促而强烈的气流通过笛管,配合手 指急促而有力的打击动作,而产生有节拍的音 1 。在以上片段的第2 小节与第 4 小节中出现的这种音响,尽管符合剁音的发音原理,但和传统北派乐曲中的剁 音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乐曲中只在小三度的音程上使用了这种技巧,而传统北派 乐曲的剁音通常为纯四度到小七度( 有的乐曲在实际演奏中因追求音量而将第六 孔全部打开,有偏离音律的倾向) 。小三度的短距离音程让这种装饰音演奏起来 相对敏捷,音量也相对容易控制。在演奏动作的完成上,比传统的剁音演奏要柔 1 2 武汉哥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与改革研究 和一些,因此也有人将其当作滑音来演奏,但在实际演奏中,两音之间“滑”的 过程相对要短。 这种借鉴了传统剁音与滑音的演奏手法,能够更加生动的表现出欢乐的场 景,在春满茶山中运用恰到好处。 孔建华立足河南、湖北的民间音乐,融南北技巧于一炉的演奏特点, 成为后来人们认识孔建华笛子艺术的一个最重要的标志。 第三节、循环换气 1 9 4 9 年至1 9 5 2 年,孔建华先生在中原大学文工团学习、工作,为响应当时 “一专多能”的要求,曾学习过多种中西乐器的演奏,唢呐就是其中一种,由他 演奏的唢呐和王同善演奏的坠胡曾在中原大学文工团的保留节目“河南曲子联 奏中担任领奏。唢呐演奏中有一个技巧叫“循环换气”,它还有一种更加形象 的说法,叫“鼓腮换气”,很多民间的唢呐演奏家都会此技巧,孔建华先生从学 习、演奏唢呐的过程中得到启发,将该技巧成功的移植到笛子演奏中,并在他 1 9 5 4 年改编的笛子曲信天游中最早运用了此技巧,此后,又在故乡的凹 忆、农村新貌、黄鹤归来等多首乐曲中运用,往往能获得很好的舞台效果, 故在笛子的“循环换气”问世以后,各地的笛子演奏家纷纷学习,在五、六十年 代就得以推广,到今天,“循环换气 已成为一项运用十分普遍的技术。 “循环换气”的原理是在吸气的同时通过压缩口腔将其中的余气“挤 出来, 并奏响笛子,与唢呐是同样的原理,但在实际演奏过程中,笛子上运用“循环换 气要比唢呐困难得多。 唢呐在演奏时是通过“鼓腮”扩大口腔的存气量,在鼻子吸气的同时“挤 出口腔中的余气,使哨子振动发音,因为演奏唢呐时是用嘴包住哨子,尽管“鼓 腮后嘴形发生变化,但并不影响口腔内的吹奏形态,而且唇部可以贴住铜片, 可得到唇部协作的力量。 笛子的发音原理属于边棱摩擦,吹奏出来的气流并不是全部流入笛管,而是 被边棱劈开,气流的速度与角度对笛子的音色、音准都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所以 在笛子上进行“循环换气”,必须准确掌握“挤 出来的气流的速度与角度,否 武汉音乐学院硕:t :研究生学位论文 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0 改革研究 则将影响发音,甚至无法吹响。 孔建华先生在笛子上运用“循环换气时,为了使嘴形保持正常演奏的状态, 将“鼓腮”这一动作改为舌根后缩使下颚向外( 下) 扩张来扩大口腔空间,保证 了鼻子吸气的同时口腔有足够的“余气”,同时,这种方式还使演奏过程不留痕 迹,在演出时能获得较好的舞台效果。 有必要说明的是,在笔者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对丁“循叫:换7f 坡 早在笛子演奏中的使用,一直存有争议,仅中国竹笛名曲荟萃的第三部分笛 艺名家介绍中,由不同乐评家撰写的孔建华、赵松庭、任同祥这三位演奏家生 平的文章中,均提到了“循环换气的发明,而相关学者又以对孔建华与赵松庭 二位演奏家的使用先后争议最大。 对于确定先后的标准问题,如果以在笛子上具体掌握“循环换气 的时间为 准,孔建华先生向笔者提供的是一个大致的时间范围,即1 9 5 1 年开始演奏唢呐, 学习唢呐演奏中的“循环换气 ,再逐渐摸索出笛子的“循环换气”方法,而赵 松庭先生在2 0 0 1 年已经离世,其在笛子上掌握“循环换气”的具体时间也无史 料考证,遂无法进行判断;如果以正式登台演奏或以在诈式出版的作品中运用的 时间为标准,二者都是在1 9 5 4 年创作的作品中运用了“循环换气,但在相关资 料中6 仅精确到年份,亦无法判断他们在笛子上掌握“循环换气”技巧的先后。 通过分析各种文字、乐谱记载以及孔建华先生就此问题对笔者的口述资料, 仅有一点可以肯定,赵松庭先生最初使用“循环换气”时,依然保留了唢呐演奏 中“鼓腮”的动作7 ,但孔建华先生最初将“循环换气运用到笛子演奏中时, 为使换气过程不被观众察觉以获得更好的舞台效果,将“鼓腮”这一动作改为舌 根后缩使下颚向外( 下) 扩张来扩大口腔空间,保证了鼻子吸气的同时口腔有足 够的“余气 。 故笔者认为,在当时资讯较落后的客观前提下,多位演奏家同时或先后独立 发明某项相同的演奏技术而彼此不知的情况,是极有可能发生的,“循环换气” 就属于这一种,也许还存在有其他的民间艺人同时甚至更早之前就已经在笛子上 摸索出了“循环换气 却不为人知的情况,但可以肯定的是,孔建华先生与赵松 庭先生都通过自己的教学以及笛子独奏曲的流传将“循环换气 进行了推广,从 这一点来看,他们的影响是最大的。 1 4 4 l 武汉音乐学院烦上研究生学位论文 徐鹏孔建华笛了艺术中的创新与改革 _ f 究 第二章乐器的改革与创新 第一节、笛子的调音套管 孔建华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在笛子上成功装置了调音套管,其原 理是在笛子上装置金属材料的管套( 见图1 ) ,使笛子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伸缩, 通过改变笛身长度从而达到调节音高的作用。 图l :孔建华先生研制的带调音套管的笛子 孔建华先生在中原大学文工团时期,在乐队排练的过程中,笛子与其他乐器, 特别是二胡的音高总是不能统一。每次排练开始前,二胡与笛子的音高对准后, 随着排练的进行,音高总会发生改变,所以每当音准发生偏差后,笛子演奏者会 说二胡音高偏低,而二胡演奏者又认为笛子音高偏高。 实事上,当时的笛子还无法进行调音,而二胡演奏者也并未调动琴弦。发生 误差是因为笛子随着演奏者在吹奏过程中气息的热量通过热传递使管身发热,从 而增加笛子的振动频率,使笛子的音高逐渐变高,而二胡在当时使用的还是丝弦, 在定好音以后,会越拉越松,音高则逐渐变低。 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建华对笛子音准随温度而变化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在 演奏“洋乐器 的过程中找到了灵感,因为当时西方的长笛等许多管乐器都有能 伸缩的套管,能够对乐器的音准起到调节作用。1 9 5 2 年,孔建华先生自制了一 支笛子,并在这支笛子上成功安装了调音套管,这支笛子至今保存完好,被业内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与改革研究 普遍认为是第一支带调音套管的中国笛子,随后上海、苏州等地的民族乐器厂开 始生产,调音套管由此得到大面积的推广。 调音套管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笛子音高随温度变化而变化的问题, 如果使用没有调音套管的笛子,在温度发生改变时,演奏者只有采取两种办法来 控制笛子的音高: 一是通过改变口风调整气流方向与笛子吹孔之间的角度( 如图2 所示) ,当 笛子偏高时,气流方向与笛子吹孔之间的角度则须变大,而当笛子偏低时,气流 方向与笛子吹孔之间的角度则须变小,这种方法虽然能起到调节音高的作用,但 当音准差距稍大时,对于普通演奏者而言,控制好音准有较大操作的难度,加之 气流角度的变化会改变演奏者平常的演奏习惯,还会给演奏带来不便。 图2 :气流方向与笛子音高的关系示意图 c 笛了偏低时口风调整后的角度 另一种方法就是准备多支在不同温度下定音的笛子,根据演奏场地的温度来 选择音准最佳的笛子来适应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演奏,至于需要多少支同一调高而 音高有细微差别的笛子,则需根据演奏者的演奏环境全年的温度变化幅度和演奏 者对音准的要求程度,以及演奏者对音准的控制能力等因素来决定。 而在笛子上安装了调音套管后,则给演奏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演奏者可根 据温度条件灵活地调节笛子的音高,甚至在舞台上的演奏过程中音准发生变化, 几秒钟的间奏时间都能让演奏者对音准进行微调。 如今,调音套管已成为笛子制作过程中一道常规的工序,并且大多数的乐器 厂还是依照他最早设计的样式来进行生产,这种带调音套管的笛子几乎被普及到 每一位专业笛子演奏工作者的手中,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笛子音准随温度变化的 问题,为日常的专业教学与演奏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1 6 武汉音乐学院顶二 研究生学位论文 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与改革研究 第二节、“高音笛”与“低音笛”的研制 笛子在传统意义上可分为“曲笛”和“梆笛两种,传统意义上的“曲笛” 特指今天我们所演奏的d 调笛( 第三孔所发最低音的音高为d 2 ) ,因其常作昆曲 伴奏的主奏乐器而得名,传统意义上的“梆笛 则是指比“曲笛”高纯四度的g 调笛,因其常为北方的梆子戏伴奏而得名。但随着笛子独奏艺术形式的发展,各 调竹笛都应运而生,从而衍生了“曲笛类 和“梆笛类”的概念 2 。另外,在 这两类笛子中,c 调曲笛以下的笛子演奏家们又通常称之“大笛”,如第三孔音 高为9 1 的笛子被称作“大g 调笛子 :而f 调梆笛以上的笛子演奏家们则通常称 之“小笛”,如第三孔音高为a 2 的笛子被称作“小a 调笛子”,用以区分音高相 差纯八度的笛子,这其实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称法。为避免混淆,本文中“高音笛” 和“低音笛”分别特指孔建华先生研制的小d 调笛子和大d 调笛子。 孔建华先生在中原大学文工团时期,经常在舞台上演奏各种中西乐器,他为 了烘托舞台上的演出效果,1 9 5 2 年,他试制了一支只有钢笔大小的笛子,这支 长度仅为1 9 7 c m ( 士l n u n ) 的笛子,其音高比g 调梆笛还要高纯五度,实际音域 为a 2 到d 4 。 这种形制的笛子音色非常明亮,高音的穿透力极强,一般人要演奏好这支笛 子非常困难,甚至发音都比较困难,它和常见的“曲笛类”和“梆笛类 笛子的 演奏相比,臼风要求非常精密,并且对嘴劲的要求也非常高,这种“高音笛”到 后来逐渐被一些演奏家认识,并尝试着演奏欢快的乐段或模拟虫鸣鸟叫,都能获 得很好的舞台效果。近年来,在有的作曲家的作品中,也将这类“高音笛”纳入 民族管弦乐队中。 1 9 8 4 年,武汉歌舞剧院排练了大型歌舞剧九歌,并在建国三十五周年之 际在北京演出,获极大反响。孔建华先生在其中演奏了笛、巴乌、埙等乐器。 九歌是伟大诗人屈原以民间祭祀乐歌为基础而创作的优美诗篇,为了更 好的表达音乐的内涵,孔建华先生制作了一支大d 调笛子( 第三孔所发音高为 d 1 ) ,这支“低音笛的音高比d 调曲笛要低一个纯八度。其实际音域为a 到d 2 。 这支“低音笛 长约9 8 c m ,吹孔附近的笛管内径达2 8 c m ( 士1 m m ) ,声音 1 7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i = j f 究生学位论文 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与改革研究 低沉,善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尤其擅长演奏文人音乐。“低音笛的音孔与 传统笛子一样,没有任何加键装置,采用手指直接触孔,但由于孔距较宽,在实 际演奏过程中难以操作,孔建华先生为了使“低音笛”的演奏更加符合生理条件, 为右手增设了一个小指孔。 这是“低音笛”在中国民族管弦乐队中的最早实践,为民族管弦乐队低音声 部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第三章孔建华笛子艺术的影响 第一节对外音乐文化交流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西方两大阵营严峻对峙,西方国家还不承认新中国政权, 对我国包围封锁,妄图扼杀,我国与很多国家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政府官员不 能互访,在这样严峻的国际形势下,为了开创新的外交局面,新中国政府曾多次 以民间艺术团体的名义组织国内最优秀的艺术家到国外进行交流演出,宣传中国 文化,进行“文化外交。孔建华先生因其在艺术创新上所取得的成就而成为其 中一员。 1 9 5 6 年,孔建华先生随中国艺术团访问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国,据孑l 建 华先生回忆,时任外交部长的陈毅在为艺术团送别时称这些艺术家为“外交使 节 ,并称他们是新中国外交的“先锋部队 3 。 孔建华先生在澳大利亚演奏了他自己改编的信天游,因其精湛的演技和 在乐曲中用“循环换气”演奏的“超长音”而在当地引起巨大轰动,这是中国笛 子上的“循环换气 技术首次在海外展示,他将“循环换气”演奏得天衣无缝, 让观众百思不得其解,当地媒体将孔建华先生誉为“东方魔笛”,澳大利亚友人 对中国艺术团的成员说道,澳大利亚的舆论界在任何问题和任何事情上从来没有 一致过,但是对中国艺术团的热烈支持和称赞,则是完全一致的。“东方魔笛” 的称呼后来不断被国内媒体引用,成为孔建华先生笛子演奏艺术成就的象征。 1 9 6 3 年,孔建华先生随“中国歌舞团赴日本演出,在日本的演出,一共 有四个独奏节目,分别是孔建华的笛子独奏,刘德海的琵琶独奏,刘天一的二胡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了改革研究 独奏和阎海登的笙独奏。孔建华先生演奏的是故乡的回忆,在这首作品的引 子中同样使用了“循环换气 技巧,并融合了“南、北派”的多种演奏技法。 同本著名音乐评论家山根银二先生在十月九日的赤旗报上发表文章,对 “中国歌舞团”的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文章谈到,“从演出节目看,虽然只是 今日中国音乐的一部分,但却是以最典型的形式介绍出来的。”并赞扬孔建华先 生演奏的笛子“时而雄壮时而缥缈,吹得妙! 4 在新中国“文化外交“的开创时期,孔建华先生先后出访了澳大利亚、新西 , 兰、柬埔寨、日本、朝鲜以及在英国统治下的香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以独有 的艺术特色和高超的演奏技巧让许多海外观众为之倾倒。 第二节对笛子专业化发展道路的影响 笛子在以独奏的形式出现之前是一件生存于民间的乐器,1 9 5 3 年,冯子存 先生将笛子推上了独奏艺术的舞台后,笛子这件乐器才开始了由民间乐器向专业 化发展的转型,一些演奏家在其生活所在地的民间音乐土壤中不断成长,形成了 一些不同风格的演奏流派,各大音乐院校也相继开设了笛子演奏专业,开始培养 专业的演奏人才,逐渐改变了笛子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局面。 孔建华先生从1 9 5 2 年开始专门演奏笛子,他以河南、湖北的民问音乐为丛 础,在几十年的演奏实践中,他充分借鉴与吸收其他流派的精华,并不断创新, 形成了其特有的演奏风格,从而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为笛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 新的方向。 在音乐院校开设笛子专业,培养专业的演奏、教育人才,是笛子演奏向专业 化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而早在1 9 5 6 年,孔建华先生就在武汉音乐学院前 身中南音乐专科学校开设了笛子课程,成为武汉音乐学院历史上第一位笛子 专业教师,培养了李协勤、苏建能等一些优秀的学生,在这里,他在艺术上的创 新成果得到了最早的传承,更重要的是将“包容 的艺术思想和“海纳百川,取 诸家之长的发展思路留在了这里,为日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经过半个 多世纪的传承与发展,如今武汉音乐学院已经培养了数百名笛子专业演奏人才, 其中不乏全国知名的演奏家、教育家,这对中国笛子专业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 1 9 武汉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徐鹏孔建华笛子艺术中的创新与改革研究 推动作用。 孔建华先生还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整理出了笛子的相关理论,并撰写了教学 文章笛子问答,由长江歌声8 于1 9 5 8 年进行连载。在笛子问答中, 孔建华先生针对笛子演奏中最常见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较详细讲解,如笛子的历史 有多长、笛子有哪些种类、怎样解决笛子的音准问题、笛子的常用技巧有哪些、 笛子怎样转调等十二个问题,在笛子怎样转调一问中,孔建华先生还绘制了笛子 指法表,提供了笛子演奏六个不同调的指法。笛子问答的发表,对当时的笛 子学习者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和参考意义。 1 9 6 4 年,在周总理的提议下,以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版工作发言稿
- 2013.1.13法律逻辑学试题及答案(经典)
- 林场护林员培训
- 夏季高温防暑培训
- 二零二五版建筑工程设计施工一体化转让合同
- 2025版节能建筑瓷砖供货与绿色生活推广合同
- 2025版离婚后共同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及财产分割协议
- 2025版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组织服务合同模板
- 二零二五版科技研发资源共享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电商跨境电商支付与清算培训合同
- 2025年贵州航空产业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期货公司仓库管理制度
- 安宁水务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餐饮业简易劳动合同范本下载
- HSK三级水平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一级建造师《机电工程管理与实务》考前强化模拟练习题库500题(含答案)
- 酒店装修工期管理措施
- 高效能电机研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海南编制考试试题及答案
- 汽车与交通设备行业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热管理系统技术发展报告
- 2025-2030中国移动卫星终端设备行业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