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张方平及其政治经济思想与实践.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张方平及其政治经济思想与实践.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张方平及其政治经济思想与实践.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张方平及其政治经济思想与实践.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张方平及其政治经济思想与实践.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论张方平及其政治经济思想与实践.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 5 9 2 9 6 1 中文摘要 北宋中期是一个充满各种矛盾和复杂多变的历史时期, 内忧外患时 时困扰着赵宋王朝,围绕着如何摆脱困境和重振国势,有识之士无不 在思考和探索医国之方,并积极付诸实践,张方平就是其中杰出的一 位。他身历宋真宗至宋哲宗五朝,耳闻目睹了北宋中期波澜壮阔的社 会变革,经受过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等重大政治运动的洗礼,宦海儿 度沉浮。其曲折而丰富的社会阅历成为反映这一时期历史事实的一面 镜子。张方平以其高才卓识、施政才能博得了宋仁宗之识、宋英宗之 知、宋神宗之遇,践履中外要职,曾三入玉堂、二主计司,并一度入 参大政。针对时弊,张方平提出了 “ 崇主威,隆堂陛 , 、“ 因时损益 , 、 “ 敦礼厚俗”及 “ 富国阜民”等政治、经济思想主张,有效地指导了 其社会实践活动,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限于篇幅本文主要就张 方平的生平、政治经济思想与实践进行了论述。 本文框架结构由绪言和正文构成。其中正文包括 “ 张方平生平述 论”及 “ 张方平政治经济思想与实践”两部分。正文第一部分从纵面 以评传的形式,对张方平曲折漫长而颇具争议性的人生历程作了展示 和评论,并从个人、社会等方面分析探讨了造成 “ 张方平现象”的原 因;正文第二部分则从横面深入剖析和论述了指导张方平社会实践的 政治经济思想及其特点。 关键词:北宋张方平思想实践 ab s t r a c t t h e m i d - t e r m o f t h e n o rt h e r n s o n g d y n a s t y i s a c o m p l i c a t e d a n d c h a n g e a b l e 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i o d f u l l o f a l l k i n d s o f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 z h a o s o n g d y n a s t y w a s p e r p l e x e d b y t h e d o m e s t i c t r o u b l e s a n d f o r e ig n i n v a s i o n . c e n t e r i n g o n h o w t o g e t o u t o f d i ff i c u lt p o s it i o n a n d r e s t o r e n a t io n a l p o w e r , m e n o f i n s i g h t w e r e c o n s i d e r i n g a n d e x p l o r i n g t h e w a y o f t r e a t i n g t h e c o u n t ry a n d p u t it i n t o p r a c t i c e a c t i v e l y . a m o n g t h e m z h a n g f a n g p i n g w a s a p r o m i n e n t o n e . z h a n g f a n g p i n g e x p e r ie n c e d f i v e t e r m s o f n o rt h e r n s o n g d y n a s t y fr o m s o n g z h e n z o n g t o s o n g z h e z o n g , s a w t h e s u r g i n g s o c i a l r e f o r m s o f m i d - t e r m o f n o rt h e r n s o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w e n t t h r o u g h t h e b a p t i s m o f t h e g r e a t p o l it i c a l m o v e m e n t s u c h a s q i n g l i a n d x i n i n g r e f o r m . h e h a d b e e n u p a n d d o w n i n o ff i c i a l c ir c l e s f o r m a n y t i m e s . h i s c o m p l i c a t e d a n d a b u n d a n t s o c i a l e x p e r i e n c e w a s a m i r r o r r e fl e c t i n g t h e h i s t o r ic a l f a c t s o f t h i s p e r i o d . z h a n g f a n g p i n g g o t t h e d i s c e r n m e n t o f s o n g r e n z o n g , t h e k n o w l e d g e o f s o n g y m g z o n g a n d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s o n g s h e n z o n g . h e h e l d t h e i m p o rt a n t p o s t i n s i d e a n d o u t s i d e , e n t e r e d y u t a n g f o r t h r e e t i m e s , w a s i n c h a r g e o f j i s i f o r t w o t i m e s a n d j o i n e d z h o n g s h u f o r a t i m e . z h a n g f a n g p i n g p u t f o r w a r d t h e p o l it i c a l a n d e c o n o m i c a l p r o p o s it i o n s o f w o r s h i p t h e m o n a r c h i c a l p o w e r , fl o u r i s h i n g t h e c o u rt , d e c r e a s in g a n d i n c r e a s i n g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t i m e , s t r e s s i n g t h e e t i q u e t t e a n d c u s t o m , e n r i c h i n g c o u n t ry a n d p e o p l e . h i s p r o p o s it i o n s g u i d e d e ff e c t i v e l y h i s s o c i a l m o v e m e n t a n d m a d e h i s o w n c o n t r i b u t io n t o t h e c o u n t ry . t h i s p a p e r i s m a i n l y o n z h a n g f a n g p i n g s l i f e s t o ry, p o l it i c a l a n d e c o n o m i c a l t h o u g h t s a n d p r a c t i c e . t h i s p a p e r i s m a d e u p o f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a n d m a i n b o d y . a m o n g t h i s , t h e m a i n b o d y c o m p r i s e s o f t w o p a rt s , t h e r e v i e w o f z h a n g f a n g p i n g l i f e s t o ry a n d z h a n g f a n g p i n g s p o l i t i c a l a n d e c o n o m i c a l t h o u g h t s a n d p r a c t ic e . i n t h e f ir s t p a rt o f m a i n b o d y , t h e w r it e r d e s c r i b e s a n d r e v i e w s z h a n g f a n g p i n g s t o rt u o u s , l o n g a n d d i s p u t e d l if e s t o ry fr o m v e rt i c a l s e c t i o n i n t h e f o r m o f r e v i e w , a n a l y z e s a n d i n q u i r e s i n t o t h e f o r m i n g c a u s e o f 1 1 t h e p h e n o m e n o n o f z h a n g f a n g p i n g fr o m i n d i v i d u a l a n d s o c i a l a s p e c t . i n t h e s e c o n d p a r t o f m a i n b o d y .t h e w r i t e r a n a ly z e s a n d e x p o u n d s t h o r o u g h l y t h e p o lit i c a l a n d e c o n o m i c a l t h o u g h t s g u i d i n g z h a n g f a n g p in g s s o c i a l p r a c t i c e a n d i t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c s f r o m t r a n s v e r s e s e c t i o n . k e y wo r d s : n o rt h e rn s o n g d y n a s t y / z h a n g f a n g p in g l t h o u g h t s l p r a c t i c e 绪言 一、选题意义 历史就像 一 个舞台,而人则是活动在这个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因而研究历史, 重视对历史人物的研究是必要的,而且也只有让历史人物 “ 活”起来,才能使沉 寂的历史舞台呈现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才能有助于我们了 解历史的复杂性与 真 实性。张方平是活跃在北宋中期政治舞台上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他 身历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五朝,亲历北宋中期风云变幻波 澜起伏的政治斗争,经受过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等重大社会变革运动的洗礼,曾 久眷于宋仁宗、受知于宋英宗、得遇于宋神宗,成为北宋政治舞台上的一位极为 引人注目的政治风云人物。 张方平才华横溢,博学多识,谙熟政事,针对时弊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时代特 色,又有鲜明个性的治国主张,对当时与后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 张方平对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北宋中期的历史真实情况大有裨益。为此,笔者以张 方平为研究对象,力图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做一些工作,稍补这方面研究之不足。 二、研究状况 据笔者所见,目 前学术界对张方平的研究还有欠深入,有关论著屈指可数, 现将主要成果简述如下: ( 一)通论方面 1 、王树林 张方平简论 黄淮学刊 ,1 9 8 9 年第2 期)以张方平的生活经 历为线索, 将其生平分为: 为学和壮游时期( 1 0 0 7 -1 0 3 3 ) , 在朝为官时期( 1 0 3 4 - 1 0 7 9 ) 、 退乡终养时期 ( 1 0 7 9 -1 0 9 1 ) 共三个阶段, 对张方平的社会经历作了 简要 概述。 该文认为张方平是 “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理论家和文学家” 。 此文是最早对 张方平作较为全面论述的文章,实有拓荒之功,错讹之处也实难避免。 2 、王智勇 张方平年谱 宋人年谱丛刊 ,四川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版)是 一 1 一 自 宋以来有关张方平的唯- - 一 个年谱,有开创之绩,但也有待充实提高。 ( 二)思想专论方面 1 、黄海燕 要 张方平政治思想论述)( 史学集刊 ,1 9 9 4 年第2 期)从 “ 规劝 君主行开明之道” 、 “ 建议改革选举制度” 、 “ 要求改善理民之术” 三个方面,对张 方平的政治思想展开论述。文章认为张方平的政治思想 “ 带有中国传统士大夫的 典型特征” ,并指出“ 以 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为准,而把当时朝臣分为革新、守旧 两个阵营, 似有不妥” 。上述观点有一定见地,惜未作进一步分析。 2 、胡寄窗 张方平的经济思想一一附秦观( 中国经济思想史下册,上海 人民出 版社1 9 8 1 年版) 是较早涉及张方平经济思想研究的文章。 该文认为张方平 的经济思想 “ 缺少新颖内容” ,却认为 “ 张方平认识到封建政权青苗助役钱的巨额 节余,使流通中货币 退出流通,变为储藏,引起流通中货币 减少,这一点却是新 颖的,o 3 、叶世昌、钟祥财 张方平经济思想新论( 史学月刊 ,1 9 8 6 年第 6 期) 再次对张方平的经济思想作了探讨,认为张方平 “ 对财政货币管理的见解,在经 济思想史上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该文还指出 “ 张方平在如何克服当时社会弊端的 问题上同王安石存在着分歧,特别是坚决地反对免役征钱和开放铜禁钱禁,但不 能因此就简单地把他划入保守派、 顽固派的行列” 。 此文在论述张方平的经济理论 与实践结合方面似嫌不足。 4 ,汪天顺 张方平西北边防思想略论(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 2 0 0 1 年第 2 期)肯定了张方平的 “ 先为不可胜” 、“ 发展边防生产” 、 “ 外交扼制”等边防思想 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并提出了“ 张方平实是一 位正统的封建守成之臣”的观点。 5 、吴光耀 略论北宋主战、主和两派对西夏之政争(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 , 1 9 8 8 年第3 期)涉及到张方平的民族外交思想。此文认为 “ 北宋主和派廷臣、将 帅出于忧民,对于处理汉族与西北少数民族关系要 通盟好 ,反对兵刀相见,尤 以张方平所持的 和戎为利,征戍为害的 政见为最重要, 是我国历史上中原汉 族王朝正确处理民 族关系的经验总结气 一 2一 6 .王智勇 读 ( 宋代文化研究第九辑) 对张方平与王 安石、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的“ 交恶”的原因归厂“ 仁宗朝范、吕 之争的结果气 此文分析认为 “ 对范仲淹与吕 夷简在仁宗朝前期的是非恩怨,方平感情的天平是 偏向吕 夷简的,而 对于 欧阳修等对吕 夷简的攻汗,更是不以为然,甚至产生反感, 这也是导 致张方平在 进奏院案中与当时名流直接发生冲突的重要原因,( 张) 方平与欧阳修等交恶即源于此” 。该文还进一步分析认为; “ 正是张方平与欧阳修、 司马光等的怨嫌,使张方平对被欧阳修所称誉、并与司马光甚为相契的王安石心 存偏见,不以为然。换言之,张、王交恶是仁宗朝所形成的十 人关系与朋党政治 的结果” 。 7 、方健 范仲淹评传( 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版)涉及到张方平与范仲淹 的关系,认为张方平在庆历新政中的表现及其与范仲淹的关系 “ 巫须澄清” ,因为 “ 这一问题似已有定论, 但却为千古厚诬” , “ 奏邸之狱” ( 即“ 进奏院案,)乃“ 中 71王拱辰与改革派杜衍、范仲淹政见不合导致的冤案,苏 ( 舜钦)等一批 精英 成了 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而这一事件,与张方平是毫无干系的。 对于张方平与范 仲淹的私交,该文认为 “ 更是无懈可击,两人出处过从,始终如一” 。 8 ,郑涵 张方平 简论( 中州学刊 ,2 0 0 1 年第4 期)首先肯定了 乐全集的历史文献价值,认为其 “ 所载颇有他书失误而足资补正者” 、 “ 均有 资于史事之考证” ,并高度评价了张方平对礼刑政教与食货之关系的论述,称 “ 与 传统的唯心主义显然不同,而与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意识形 态的观点,颇有相通之处,作为十一世纪封建地主阶级的政论家来说,这不能不 说是不同凡响的 卓异之论” 。 文章还对张方平“ 盖由 不知轻重之权, 不达盈虚之道, 故略大而规小,忘远而图近”的经济识见极为赞扬,称 “ 这在当时来说,能有如 此深刻见识者,除张方平外,亦无第二人” 。最后,该文认为:“ 但至熙宁间,张 方平以 三朝重臣之望, 始终站在维护旧 制的保守 立场, 屡屡上疏要求停罢新法 。 其所论议,无疑已与历史发展背道而弛矣” 。 综上所述,学者们己就张方平的生平、政治、经济、边防、民族思想等方面 作了 初步的研究,为进一步的研究工作作了先期的铺垫,提供了便利, 功不可没; 但这些工作无疑尚属拓荒阶段, 疏漏错讹之处也所不免,有些观点也有待商榷。 故对张方平的研究无论在广度、深度还是在系统性方面还需 进一步拓垦。 一 3 一 第一章张方平生平述论 张方平 ( 1 0 0 7- 1 0 9 1 ) ,字安道,自 号乐全居士。 其先应天府宋城县 ( 今河南 商丘市南)人,后徙扬州 ( 今江苏扬州市) 。历仕宋仁宗、 宋英宗、 宋神宗三朝, 践履中外,所至有政绩,官至参知政事,以高才绝识、博学雄文,出入朝堂四十 余年,号 称名臣。他 “ 练达政体,言不虚发” , “ 每用其言,辄效见当世,其所不 用, 皆 有验于后” , 为人刚正不阿, 慷慨有气节, 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经济学家。 第一节入仕之前的张方平 ( 1 0 0 7 -1 0 3 4 ) 这一时期的张方平,天真烂漫,英气勃发,为人所誉。但也饱尝应举失败之 苦, 经历曲 折,真可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 张方平出生于世儒之家。高祖、曾祖都曾作过地方官;祖父张娇,宋太祖时 进士,官至都官员外郎;父亲张尧卿也习通诸经,但奉佛不仕。宋真宗景德四年 ( 1 0 0 7 ) , 张方平父母携家人徙居扬州途中, 张方平降生, 在扬州度过了童年时期。 居住扬州期间, 张方平的父亲一心向佛, “ 货业素厚, 悉属之弟” , 2 从不过问家务, 数年间,家业被毁荡无余。幸好母亲稽氏出身书香门第,贤明知书,张方平才得 以受到良 好的启蒙教育。 天禧三年( 1 0 1 9 ) 张方平1 3 岁时, 回到故乡应天府跟随舅父于 应天书院读书。 张方平的舅父秘颖,时为应天书院名师,品行皆佳,张方平深受其影响。后来他 在祭舅父文中说“ 某粤在童年, 早依外氏, 惟舅文行, 是亲是师” 。 3 少年张方平放旷而天真,为学惟义理是求,不屑于章句。他认为 “ 一王遗法 苏辙: 苏辙集 栗城后集卷巧 乞赐张宜徽谧札子 ,中华书局 张方平集卷4 0 皇考金紫光禄大夫太子 少师墓志铭并序 ,中 州 张方平集卷3 5 祭舅氏翰林学士秘公文 , 第5 7 4 页。 -4 - 1 9 9 0 年版,第1 0 6 1 页。 占 籍出 版社1 9 9 2 年版,第7 2 4 页 气j,神,、 存 春秋岂 事章句矜雕搜” ; 相反, 对于帝王之典制,圣贤之事业, 礼刑始 末之用,往古治忽之变,诸子百家,经言小说等,无不 “ 揭厉乎浅深,错仰乎高 坚, 寨其芳英, 咀其滋味矣” 。 2 因此, 张方平学业不求精细, 但若“ 至其要节, 不 能遗忘” 。 后来他在给苏轼的一封信中也自 言: “ 老夫性资 疏旷, 不堪拘束, 幼知 为学, 而不能勤 读书每抽三两策,换易 读之,未尝依卷恢彻一部。 ” 4 尽管如此,由于张方平天资聪颖,于“ 诸书一览辄通尸 ,其学业仍有大进,写 文章从不起草, 数千文字每每一挥而就,因而名闻四方。 5 由于张方平不治章句、学博而不精,使他在进士科前连连受挫。乾兴元年 ( 1 0 2 2 ) ,年仅 1 6 岁的张方 平就发 解入京, 牛刀初试, 但不免失意而归。 此后, 迫于 生计,不得不一面攻读学业, 一面“ 亲把枯犁尾” 从事生产活动了。 7 天圣五年 ( 1 0 2 7 ) ,范仲淹执教于应天书院。张方平出于对范仲淹的仰慕,曾 持文前 往拜访, 深为范 仲淹“ 知 奖, , 且“ 不以 晚 辈见待” 。 s 张方 平 深受 鼓舞,又 参加了礼部之试,结果再次落榜。此次科场失败,对一向自 恃才高的张方平打击 很大。他悲歌道: “ 休1 休! 归去休! 清风钓艇,明月酒楼。公不见寇相丁相雷州 崖州? 休! 休! 归去休! ” , 其失意 之情溢于言 表。 但是, “ 岂 必同 蛆叫 , 蟠屈泥中 食” 的 人生 信条, ” 使张方 平很快振作 起来。 虽然生活极为清苦, 但他始终保持了 乐观向 上的生活态度。1 1 他与京东士人刘潜、 吴颖、 石延年、 韦不伐、 陈靖等结交, 纵论古今, 相与纵酒为高, 被人们目 为“ 竹 林之贤气 张方平又效法古人游历四方,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 自 宋、 卫、 陈、 蔡、 荣、 洛、陕、蒲、河之北,山 之东,淮服之南,历游也己。至于是邦,必问 其俊豪而 : 夸 张方平集卷4( 酬范思远 ,第6 1 页 张方平集卷3 1 上时相 ,第5 0 8 页。 张方平集附 王巩 张方平行 状 ,第7 8 4 页。 老 张方平集卷3 4 谢苏子瞻寄乐全集序 , 第5 6 5 页。 张方平集附 王巩 发 张方平行状 ,第7 8 4 页. 陈鸽: 省旧 续闻卷7蛋 汁岸日 者今 ,中华书局2 月? 0 2 年版,第3 6 0 页 张方平集卷4 胡生画牛歌 , 第7 1 页。 菜 张方平集卷3 1 上河中同理范 学士 ,第5 2 0 页。 阮阅: 诗话总龟卷4 2 ,文 洲阁四库全书本。 咬 张方平集卷4 读高士 传 ,第6 6 页 叶梦 得: ( 石 林诗话 , 文 渊阁四 库全 书本 一 5 一 从之, 莫不捧其流而得其浅深, 尝其实而知其臭味。 ” 过沛县歌风台, 张方平题写 了 立意独特的著名咏史诗: “ 落托刘郎作帝归,蹲前感慨 大风诗。淮阴反接英 彭族, 更欲多求猛士为?” 2 南宋叶梦得称赞他说: “ 少己 不凡矣! ” 3 游中阳里高祖 庙,张方平作诗云: “ 纵酒疏狂不治生,中阳有土倚兄耕。晚遭乱世成功业,更向 公前与 仲争。 r 4 借咏刘邦表达了 他自 己 也要待时而动,为国建功的 雄心壮志。 访单县琴台时,张方平感叹道: “ 周道积衰礼义坏,夫子咏歌沂泅滨。k,君不 齐宰单父,独推深诚仁此民。弹琴燕坐澹无事,人不忍欺风化淳安得长官尽 恺梯,编氓父子聊相欢, n 5 流露出其以“ 王道”治国的政治理念。 足踏河北之地, 张方平感于“ 有石之迁” 的奇耻大辱, “ 而“ 北望涕交颐” , 7 发 出了“ 复山 北之地,雪中原百年之耻”的爱国呼声。“ 天圣七年 ( 1 0 2 9 ) , 宋廷恢复制举考试。 这一消息无疑使张方平欣喜不已,进 取之心日 切。这年春天,张方平进京拜渴范仲淹,希望能得其推荐以参加制举考 试,但无缘于面,只好悻悻而归。可以说张方平的希望之梦再遭破灭。 然而,峰回路转,饱经生活磨砺的张方平很快迎来了他人生的春天。此后, 相继担任南京长官的朝廷重臣蔡齐、宋缓,对张方平极为赏识,称誉他为 “ 天下 奇材也” 。 9 回朝后, 他们又与朝中另一大臣范讽共同 推荐张方平参加制举考试。 宋 仁宗景裕元年 ( 1 0 3 4 ) ,张方平不负众望,喜中茂才异等科,释褐入仕,被任命为 昆山县 ( 今江苏昆山)知县。时人石介作诗相贺曰:“ 壮哉张安道,少怀夫子学。 三就礼部试,不肯露头角直言补王闽,危论针民虞。天子览其奏,嘉赏为磋 愕。既叹相见晚,且言同时乐。 ” 。 石介之语可以 说是对张方平入仕前生活历程的 粗略概括。 1 q 张方平集卷3 1 答孙生秀才 ,第5 1 9 页 2 张方平集卷2 过沛题歌风台 ,第 1 7 页。 3 叶梦得: 石林诗话 。 4 张方平集卷2 题中阳里高祖庙 ,第1 7 页。 5 张方平集卷4 秋过琴台怀古 ,第6 5 页 6 张方平集卷3 4 送古卞北游序 ,第5 6 1 -5 6 2 页. 7 张方平 集卷4( 幽蓟行 , 第5 9 页。 8 张方平集卷3 4 送古卞北游序 ,第5 6 1 -5 6 2 页。 9 苏轼: 苏轼文集卷1 4 张文定公墓志铭 ,中华书局 1 9 9 6 年版,第4 4 5 1 0石介: 祖徕石先生文集卷3 安 道登茂材异等科 , 一 6一 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第2 6 页。 第二节仕宦时期的张方平 ( 1 0 3 4 . 1 0 7 9 ) 张方平宦海沉浮的几十年,正值北宋王朝多事之秋。元吴称帝、契丹渝盟、 蛮瑶作乱、民族矛盾激化;农民 起义此伏彼起,阶级矛盾也日 趋严重;f峻的内 忧外患又导致宋廷统治者内部矛盾的加剧,党争不断:冗兵、冗官、冗费更致使 北宋政府陷入了财政危机的困境。对积贫、积弱的国家形势,有识之士无不针对 时弊,寻求救世之方,张方平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依据张方平政治生涯的沉浮 变化, 这一时期还可分为四 个阶段:锐意进取十四 年 ( 1 0 3 4 -1 0 4 7 ) 、 方面大员十 二载 ( 1 0 4 8 -1 0 5 9 ) 、东山再起八春 ( 1 0 6 0 -1 0 6 7 ) 、独善渐隐沦十二秋 ( 1 0 6 8 - 1 0 7 9 ) . 一、阔步处清禁高议预时事 锐意进取十四年 景枯元年 1 0 3 4 ) 六月至宝元元年 1 0 3 8 ) 七月,张方平主政苏州昆山县, 虽政事初试, 但政绩斐然,交上了一份优秀的政治答卷。 长期的社会底层生活,使初为父母官的张方平更为关心民众的生活疾苦,忧 民 之所忧, 喜民 之所喜。 张方平初至昆山县, 正逢淫雨绵绵, 水害严重,民 众“ 饥 劳何扰扰” , 眼见此情此景的张方平也是焦急万分, “ 心如捣” 。 侮遇风调雨顺之时, 张方平则“ 预喜省敲答,租赋可时了” 。昆山县多田 地纠纷, 情况复杂,前任都不 能解决, 一些奸吏又乘机勒索, 乡民深受其扰。 张方平到任后, 多年积案皆 迎刃而 解, 惠及贫民。由 于张方平施政明 敏, 吏民不敢欺,以 致争讼之事极为稀少, 县衙冷 冷清 清。 上 级长官苏州知州范仲淹常邀他游宴谈心, 虽“ 罕在县, 县 亦无事” , 2 初 显其施政才能。 哎 张方平集卷a 昆山初秋观稼回县署与同僚及示姑苏 幕府 ,第6 7 页 ( 张方平集附 王巩 张方平行状 , 第7 8 5 页 一 ,一 在昆山县,张方平不仅能烙尽职责,且敢于上书言事。新任知州陆若冲施政 不力, 属县深受其弊。 张方平不顾当时严禁越职言事之禁, 委婉上言陆若神说: “ 上 可言而不言,下当从而不从,阻下情,塞上听,岂忠恕之谓耶景夫忠恕之义, 不可徒默焉” , 于是列举数条有损县 政之事, 希望得到改善。 由于张方平在昆山 县 勤政爱民,有惠于民,因此受到当地人民的世代敬仰。为纪念他而修建的张公庙, 历宋、 元、明、 清数代一直香火不断。 2 景 佑 三 年 ( 1 0 3 6 ) , 心 怀“ 致 君 羲轩 庭” 3 之志的 张 方 平写 信 给参 知 政事 蔡 齐 说: “ 今之赋禄,足以供甘脆,仁祖属。 今之事任,足以抚疲赢,为善事 。 若是 又何求焉! 盖某之志于学,其思进而未止者也” , “ 某诚愿以县大夫之禄,执经乡 校,与好学者游,切磋讲习, 咏歌先王之道,聊以卒岁。至乃驰拘于 长灿之地, 越超乎声利之途,一介之守所不能也” ,4 表达了其远大志向与 追求。 次年,素以善于荐举人才而著称的蒋堂出任苏州知州。张方平为了让蒋堂了 解自己的治国才能,遂于施政之暇,远鉴古人,针对时弊,撰写了 当尧论1 0 卷,分别从政体、主柄、选举、官人、宗室、礼乐、刑法、武备、食货等九个方 面系统阐述了其治国方略,无不切中时弊,深具远见卓识。蒋堂阅后大为惊异, 派专人将其论著呈献朝廷,并欣然与蔡齐共同推荐张方平应试贤良方正能直言极 谏科。 宝元元年 ( 1 0 3 8 ) 7 月, 张方平再中制科, 成为赵宋开国以 来惟一一位两中 制举之人,真是 “ 连登科目 独为荣, 。5 但是,由于张方平在对策中直陈时事,无所顾避,触犯了权贵,虽已为人奏 辟为南京通判,却被改派到南方的睦州。对此任命,张方平自然有些情绪。他在 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说, “ 假诸葛武乡而在,徒死隆中 尔” 。 “ 借此抒发了 其怀才不遇 的感慨。 张方平对时局还是非常清醒的,求进之心虽切而不失理智。他在给睦州名士 张方平集分卷3 1 与苏州太守陆学士 ,第5 1 7 页. ( 清 黄之禽等: 江南 通志卷3 8 苏 州 府 ,文 渊阁 四 库全书本 张方平集卷4 读高士传 , 第6 6 页 张方平集卷3 1( 寄上蔡参政 ,第5 1 4 页 石介: 祖徕石先生文集卷4 安道再登制科 ,第4 6 页。 ( 张方平集卷3 1 与邵监簿 ,第5 1 8 页 - 8- 气.气,j 邵炳的信中说: “ 夫圣人所贵乎道者, 莫节乎中, 莫适乎时。 时行则行, 时止则止, 其斯之谓中也夫” , 今“ 朝廷守画一之法以为政 足下乃欲挺出山斋, 直排天阎, 渴法座,计不过软1 1. 他还认为“ 得 困之时者, 可退自 谋, 不可进谋于人。 今 兹小人以困而求易,自 下而取上, 恶乎敢知说之行也” , 2 表达了自己进退以道的处 世原则。 宝元元年( 1 0 3 8 ) , 元昊称帝, 请求宋廷“ 许以 西郊之地, 册为南面之君” 。 3 宋 朝君臣认为这有损于宋王朝上国尊严,宰相张士逊更是力主绝交讨伐,其它臣僚 也大多附和其说。只有张方平、吴育表示异议,认为 “ 朝廷自 景德以 来,既与 契 丹盟,天 f 忘备,将不知兵,士不知战,民不知劳,盖二十年矣,若骤用之,必 有丧师撅将之忧,兵连民疲,必有盗贼意外之患。当含垢匿瑕,顺适其意,使未 有以 发, 得岁月之顷,以 其间 选将励士, 坚城除器, 为不可胜以 待之” 。 4 然而这一 提议被嘲讽为 “ 姑息”之论。之后,宋夏开战,宋军接连大败,折将损威。张方 平眼见战事己 不可避免,遂谋画 平戎十策献于朝廷。其所谋议深为宰相吕 夷 简赏识, 称赞道: “ 六科得人哉生 ” , 随 着战事的进展,张方平又多所论议, 虽然没 有全被采 用, “ 然西师 解严, 公 有力焉” , 为 解决当 时的 宋夏战争作出了 贡 献。 庆历元年( 1 0 4 1 ) 至庆历八年 ( 1 0 4 8 ) , 张方平一直在京工作, 仕途比 较顺利。 庆历元年初, 张方平奉旨 入京,宋仁宗破例让他免试而入直集贤院,不久升任太 常丛、知谏院。任谏官时,张方平遇事必侃侃正言,不阿不挠, “ 素履约乎中道, 处 议得 其远体” ,以 求“ 能 折损益之中” 。 他撰写 四 蔑以 劝宋 仁宗居安思 危, 谨修身、勤政事;请合枢密之职于中书、建四路各自 为战之谋;勤夏辣、弹王速; 力奏裁减浮费、首议和戎之策;外论边事、内正典刑, “ 造膝尽规、悉心将救气 可谓竭忠尽智、 格尽职守。 “ 当国 者虽恶其切直, 然亦赖以 肃中 外” 。 “ 时人称誉他 张方平集卷3 1 与邵监薄 ,第5 1 8 页。 张方平集卷3 1 上北海范天章 , 第5 1 3 页。 ( 元 脱脱: 宋史 卷4 8 5 夏国上,中 华书局 苏轼: 苏轼文集卷1 4 张文定公墓志铭 张方平集附 王巩 张方平行状 ,第7 8 5 苏轼: 哎 苏轼文集卷 1 4 张文定公墓志铭 , 张方平集卷2 8 让除谏官表 ,第4 3 7 页 1 9 7 , 年版,第1 3 9 9 6 页。 第4 4 5 页. 第4 4 6 页 张方平集附 王巩 张方平行状 ,第7 8 6 页。 一9 一 为“ 不 动如山” 、 “ 知 无不言” 、 2“ 直 谅” 3 的“ 真 谏臣” 。 4 庆历三年 ( 1 0 4 3 )九月,宋廷任命范仲淹为参知政事,推行新政。时为知制 浩的张方平撰其任命制曰: “ 大恩之下难为报,大名之下难为处。a兼二者,可无 勉哉里 ” , 对范 仲 淹入参 大政, 革弊布新寄予厚望 和支持。 在新政 初期, 张 方平 积极 有力地配合了范仲淹的改革工作,诸如 任子诏 、 定职田诏 、 条制资荫救 等重要革新法令,皆出于张方平之手。故王巩说: “ 范文政公参知政事,时政有所 厘革, 必伺公入直始出事目 、 降 救词” 。 张方平本人也言: “ 公 ( 范仲淹) 陪宰席, 尝僚右掖。 炳然丝纶, 赏有余色, , 7 可见在庆历新政中 张方平的确实受到了 范仲淹 的赏识和重用,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不过,张方平对新政措施也并非一概盲从,而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尽管这些 见解也未必正确。如他对新政中所推行 “ 并省州县”之策,就持相左之议,他指 出: “ 今天下大小之县,比虞夏之所分封,五分才一,至于遐方远裔,止用一吏理 一邑。 而议者皆 谓置官烦于 三代, 建为并省 之策。 ” “ 显然, 张方平是不赞成通过并 省州县来达到减省职役之目 的。 此外,张方平对新政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过失行为,也敢于直言不讳,予以批 评。如设按察使以 加强对官吏的管理和监督,也是张方平一贯的主张。 他在 乌 莞论中就曾提出: “ 宜举汉唐之典,精选台阁之臣,才识深明, 风度方重者, 衔 命分道, 参考民 谣, 以升闻 廉正, 勃免庸暴。 ” ” 但同时他还主张按察官应持平恕之 心去工作,不能滥用权力。因此张方平对新政中一些按察官不分轻重,不辩虚实, 一例论奏,造成州县官员人人自 危的工作作风表示不满。这在他后来为曾是按察 使的王素所写的墓志铭中有清楚的体现。他说: “ 公 ( 王素) 独处之以平易,惟贪 苏 轼。 苏轼文集卷1 4, 张文定公墓志铭 ,第4 4 7 页 肤 名: 翰苑新书 前集卷1 3 御史台 ,文 渊阁四库全书本 3 章如愚: 群书考索 后集卷3 3 历代人材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王巩: 闻见近录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5 胀方平集. 佚著辑录 除范仲淹参知政事救 ,第7 6 2 页。 6 张方平集附 王巩 张方平行状 ,第7 $ $ 页 7 张方平集卷3 5 祭资政范侍郎文 ,第5 7 3 页 s 张方平集卷3 4 省试策题五首 第一首 ,第5 5 7 页 9 张方平集卷9( 郡县 理本 , 第 1 2 3 页。 一 1 0 - 暴吏莫容焉” ,而指责其它一些人为“ 率以苛峻为称职” 。 对于言行不够检点 , 虚谈高论给改革帮倒忙的 文人狂士石介之流, 张方 平更是 予以指责并视之为 “ 狂生” ,此举因而招来一些人的非议和误解。 苏氏谈训曰: “ 张 安 道 雅不 喜 石介 , 谓 狂 橘 盗 名 , 所以 与 欧、 范 不 足, 至 人目 以 奸邪。 ”2 甚 至 在 今 天,学术界对张力 一 平在庆历新政中的表现,特别是在新政后期 “ 奏邸之狱”问 题 上也议论纷纷, 莫衷一是。以朱瑞熙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学者认为张方平 “ 一度反对 过范 仲淹” , “ 是新政的反 对者”。 3 方健先生却认为张方平与范 仲淹的私交“ 始终 如一” , “ 奏邸之狱与张方平毫无 干系” , 4 是新政的坚决 支持者。 王智勇先生则认为 张方平与范仲淹 “ 两人关系还是不错的” ,对庆历新政 “ 也应该说是赞成的” ,但 认为张方平对于宋仁宗朝前期的“ 范吕 党争” , “ 方平的感情是偏向吕 夷简的, , 5 结 果导致他与当时名流直接发生冲突而有 “ 奏邸之狱”事件。对以上观点,笔者认 为都各有其偏颇之处,值得讨论。 首先,朱先生所谓张方平是 “ 新政的反对者”的提法有欠准确。正如朱先生 所指出的, 范仲淹的新政措施也“ 并非尽善尽美, , “ 有些措施缺乏可行性” , “ 而在 范仲淹及其追随者强力推行的背景下, 主张改革应 “ 适平而已” 的张方平, , 对新 政的 态度由 积极支持而趋于消极了。这恰如王巩在 闻见近录中 所记; 庆历中, 韩、 范、富执政,日 务兴作。时章郁公为相,张文定因往见 之,语以 近日 诸公颇务兴作,如何? 郁公不答,凡数问 之,日: “ 得象每见小儿跳蹦作戏, 禁止不得, 到触着墙自 退。方其举步 时势难 遏也。 ”未 几三公悉罢。 文定尝曰: “ 事不可 兢。 古谚 曰 : 迟 是 疾 疾 是 迟 。 斯 甚 有 理, 当 其 盛 衰 之 际 , 不 劳 而 成 , 不 劳 虑 而 败 ,理 之 常 也 。 ” 很显然,张方平对新政的态度变得迷惘而消极。那么在张方平拜访章得象以后又 是如何行动的?这在张方平于庆历四年 ( 1 0 4 4 )为别人书写墓志铭的情况中可以 张方平集卷3 7 王素神道碑铭 ,第6 4 4 页。 朱熹: 五朝名臣言行录 前集卷 1 0 石介祖徕先生 ,文 渊阁四 库全书本 朱 瑞 熙; 范 仲奄 和庆历 新政研究中的 一 些问 题 , 大陆杂 志 第8 1 卷第4 期, 1 9 9 0 年1 0 月抽印 本, 第4 -7 页 方健: 范 仲淹评 传 ,南 京大学出 版社2 0 0 1 年版, 第2 2 0 -2 2 2 页 湍 霖 霆 磊 ;幂怎 拿 ( v t z lm ) 凳 9 辑 m 27 9- 2 8 1 m opee1 p ffitrjt sti #9h- 1u71 ). 6 ,+ 张方平集卷3 4 武成王庙试举人策问 兰道. 第三道 ,第5 6 0 页 工巩: 闻见近录 , 文渊阁四 库全书本 一 i i 一 得出答案。张方平 乐全集中共收录此类应酬文章 5 0 余篇,其中写于庆历四年 的就有1 2 篇之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张方平对当时政治纷争的消极躲避心态。 张方平没有明确反对新政,更没有攻击范仲淹。这在范仲淹不得已离京外任时, 张方平之 “ 时望去朝, 识者曰咨”的感叹, 及新政失败后, 他 “ 不能以人废言” 的 呼吁, 2 就清楚地表明了 这一点。 不错, 如上文所述, 张 方 平在某些改 革措施 上 与范仲淹有分歧,并且对石介也有斥责之言,但我们不能依此就认为张方平反对 范仲淹、反对新政。相反,从张方平在新政及新政失败后的总体表现看,这些言 论当属正常的改革阵营内部的意见分岐。范仲淹不也曾对石介之言行发出 “ 为此 j怪 鬼辈坏之也”的评论吗? 3 其次, 方健先生所言张方平与范仲淹的私交 “ 始终如一”固然不错, 祭资政 范侍郎文中“ 平生素琴,已 矣知音” 的哀惋之语, 4 可谓是其注脚。 但需要指出 的是张方平与范仲淹的交谊是“ 和而不同的君子之交” ,例如范仲淹就曾指出张方 平“ 疏 俊” 特点5 张 方 平 也曾 指出 范 仲 淹“ 为 政也 敏 , 而 其失 也 疏” 的 不 足之 处, “ 这 些评论皆可以说是出自 肺腑的金玉之言。但是方健先生认为; 方平自 述:尝蒙范 “ 荐更台阁之要, 久倚户墉之严” 。是说范有荐举之恩,终生以 门 人自 况。 7 这种说法显然与 宋元学案一书将张方平列子范仲淹门下一样,于实际情况不 符。张方平在 上河中同理范学士一文中己 讲得很清楚: 始者,学士 ( 范仲淹) 执亲之丧于南都,暇日以 道义教徒于乡 之库。 诱人乐善。孜 孜不足。某适奔走于朝夕 之养,望先生之门墙,曾不得升诸堂而望乎室。晚日 方获持鄙 文荐于左右, 窃尝辱一言之与其进也, 雅不以晚辈见待,感荷知奖甚深厚 竟不得叙 款勤,布腹心之浅深也,划敢窥先生之门,为托名之地耶? 显然,张方平没有成为范仲淹的正式学生,后人把张方平看作范仲淹的弟子显然 1 张方平集卷3 5 祭资政范侍郎文7 ,第5 7 3 页 2 张方平 集卷2 5 请裁减资任恩例 , 第3 7 9 页。 3 袁口: 枫窗小膝卷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张方平集卷3 5 祭资 政范侍郎文 第5 7 3 页. 5 清) 潘永因 f 宋稗类钞卷3 鉴识7 , 书目 文献出 版社 6 张方平 集卷3 1 与蒋吏部 书李 ,第5 1 5 页 7 方健: 范仲淹评 传 ,第2 2 1 页 一 1 2 - 1 9 8 5 年版,第25 页 有牵强之嫌。特别是方健先生所引 “ 荐更台阁之要,久依户腑之严”之句则更有 断章取义之疑。联系该句的上下文,则可以明了其意并非指此。原文如下: 伏念某治世为修,散才乏用。荐更台阁之要,久依户编之严。窃戒惧于奔沈,每遗 巡于宠利。 知公 朝 之为 恃, 忽险 俗而弗 虞 解籍禁 肩, 假 魔便郡 , 可见, 上面所谓 “ 荐更台阁之要,久依户腑之严” ,决非是说感谢范仲淹的 推荐而 终生以门 人自 居之意。其实, “ 户偏之严”是指代朝廷的用法。又如 “ 沽河汉之 滋泽, 依日 月之光华。 寝亲户隔之严,荐更台阁之要” ; 2“ 伸复 通班, 再趋户腑 之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