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称谓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称谓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称谓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称谓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称谓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聊斋志异》称谓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登盆 日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椎导师签名: 童筮! 墨日期:丝1 2 :,蜇 中文摘要 称谓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常见又复杂的问题。以姓氏和名字相称是自 古以来最为普遍、通行的称谓方式。本文对清代古典小说聊斋志异中的人物 姓氏和名字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对该小说中的人物指称的方式,进而可以 验证和说明古人在名字使用上的一些规范和特点;聊斋志异能够以短小的篇幅 表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其精练、独特的语言文字运用有密切的关系。小说中 有大量的同义词,其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称谓类词语,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艺术 表现力。本文对这些称谓同义词进行分析,以窥小说驱遣词语特色的一斑;聊斋 志异是一部文言小说,其性质和同时代的小说不同,小说中所涉及到的人物的 詈称自然也有自己的特点,从这个方面可以看出该书称谓词运用的一隅;聊斋志 异以“阿”为词头的亲属称谓词也有自身的特色。文章探讨了这些词语的来源, 以及在小说中的作用,提出此类称谓词语是蒲松龄对宋代以前的典籍词汇的融汇 与创新;以官职相称是中华民族习见的礼仪性称呼,是对他人表达敬意的一个重 要方式,属于敬称的范围。随着国家机构不断膨胀,官职称谓庞杂多样,官称在 几千年的使用过程中呈现各种情态。本文试图对小说中的情况进行梳理,对其出 现原因作文化心理上的诠释。 关键词:聊斋志异;称谓词;名字;同义词;詈称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n a m ei sac o m m o na n dc o m p l e xq u e s t i o ni nt h ea n c i e n tc i v i l i z a t i o n c a l l i n go t h e r sb yt h es u r n a m ea n dt h en a m ei st h em o s tu n i v e r s a lw a y t h i sa r t i c l eh a s c a r r i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t ot h eq i n gd y n a s t yc l a s s i c a ln o v e l l i a o z a i z h i y i ”,t h i sa r t i c l e r e f e r st ot h ew a yt h en o v e lu s e f r o mw h i c h , w ec a l ls e es o m ea n c i e n t ss t a n d a r d s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nn a m eu s i n g t h i sa r t i c l eh a sc o n d u c t e dt h ep r e l i m i n a r ys t u d yo nt h e s y n o n y m so fa d d r e s st ot h e l i a o z a i z h i y i ”,h a sd e m o n s t r a t e di t sc o n s t i t u t i o na n d u t i l i z a t i o nc h 甜a c t e r i s t i c :h a sc a r r i e do nt h ed i s c r i m i n a t i o nt os e v e r a lg r o u p so ft h e s e a d d r e s s ;i th a sd i s c u s s e da u t h o r s i n d i v i d u a ls t y l ei nu s i n gt h i sl 【i n do fw o r d sa n d u n f o l d e da u t h o r si n n o v a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t h o u g h t “l i a o z a i z h i y i ”t a k e a ,a st h ep r e f i x r e l a t i v ec a l l e dt h ep r e d i c a t eh a so w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ea r t i c l eh a sd i s c u s s e dt h e s e w o r d s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so r i g i n s ,a sw e l la si nt h en o v e lf i m c f i o n ,p r o p o s e dt h i sk i n do f n a m ew o r d sa n de x p r e s s i o n sw e r ep us o n g l i n gt os o n gd y n a s t yb e f o r ea n c i e n tb o o k g l o s s a r yb l e n d i n gt o g e t h e rw i t ht h ei n n o v a t i o n 2 k e y w o r d s :ac o l l e c t i o no f f a n t a s t i cs t o r i e s ( l i a o z a i z h i y i ) ;a p p e l l a t i o nw o r d s ; n a m e ; s y n o n y m ;s c o l dw o r d s 刖吾 聊斋志异是一部具有独特的思想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 我国古代短篇小说发展的高峰和总结。用典奥的文言文写成的聊斋志异并不 通俗,却在其深度、广度、明晰度都大大超过文学史上的同类作品,挺立于志怪 类群书之上,所以清代思想家陈廷机称它是“空前绝后之作”。聊斋志异是用 芳龄己过的文言写成的作品,但拥有亿万的读者,“风行天下,遍天下无人不爱好 之”( 冯镇峦读聊斋杂说) ,数百年来流行不衰,人们喜爱聊斋志异,除了 是由于聊斋志异有离奇的故事、曲折变幻的情节、奇特的形象外,还在于聊 斋志异独特的语言艺术。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对蒲松龄和其作品的研究,虽不及“红学”之盛, 但它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己为学术界所注意,有关聊斋志异的富有学术价 值的专著己不乏书林。如张友鹤的( 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 ( 1 9 6 2 ) ,刘阶 平( 聊斋志异遗稿辑注) ( 1 9 7 4 ) ,孙一珍( 聊斋志异丛论) ( 1 9 8 4 ) ,朱一 玄( 聊斋志异资料汇编) ( 1 9 8 6 ) ,任孚先( 聊斋志异评析) ( 1 9 8 6 ) ,吴组 缃( 聊斋志异欣赏) ( 1 9 8 6 ) ,辜美高聊斋志异与蒲松龄( 1 9 8 8 ) ,马瑞芳( 聊 斋志异创作论) ( 1 9 9 0 ) ,陈昌恒等聊斋志异全本译赏( 1 9 9 4 ) ,汪汾玲( 聊 斋志异与民俗文化) ( 2 0 0 3 ) 等。聊斋志异的研究方向和角度丰富多样,有 横向比较研究的,如马瑞芳从聊斋志异到红楼梦,也有纵向比较的,如徐小梅 聊斋志异与唐人传奇的比较研究。甚至有些学者从伦理学、人类学、宗教学、 心理学等方面研究小说,表明了聊斋志异一书的内容宏富博杂,涵盖面广。 但是从整体上来说,人们多侧重于从文学或民俗角度来研究聊斋志异,涉及它 的思想、人物塑造、结构叙事艺术、创作方法以及校勘注释等。 聊斋志异的语言取得了独特的成就,它将典雅精练的文言和通俗生动的 口语熔为一炉,广采博取、融汇创造。而从语言学角度对之进行分析的较少,即 使论及,也是从文体、叙事的角度研究它的语言运用。如,从( 金和尚) 看( 聊 斋志异) 的语言特色,蓝卡佳,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2 ) ; 词 语注释补正,盛伟,东方论坛( 2 0 0 1 ) ;( 聊斋志异) 语言探微,何鸣江西社 3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会科学( 2 0 0 0 ) ;浅议古籍翻译工作及疑难问题的解决一( 聊斋志异) 翻译有 感,金惠经,蒲松龄研究( 2 0 0 2 ) 小说中包含了丰富的称谓词,但研究大多是 零碎的、考证式的,这方面的探讨可以说是被忽略的一隅。 称谓词是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关系以及身份、职业、性别等而得来的 名称,用于语言社会交际。称谓词的研究方兴未艾,而关于称谓词的问题仍有争 论。下面谈谈我们对称谓词语的一些认识。 一、相关概念的理清。称谓语,人们用来表示彼此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身 份、职业等的名称。称呼语,是称谓语那部分可以用来当面招呼的名称。而辞 源与汉语大词典将二者等同。现代汉语词典的定义认为称谓语包含称呼 语,和我们的主张一致。称呼语用于面称,而称谓语既可以用于面称也可以用于 他称和叙称。我们的称谓语分类较为广泛,人名、字号等虽不表示社会关系或身 份、职业,但也用于称说,因此也包含在范围内,归入特殊称谓。因为称谓语包 含称呼语,在实际的生活中,称呼语表现形式略为复杂,有词如“爹爹”,还有词 组或短语如“忘八崽子”、“陪房周瑞家的”,为研究方便将范围缩小至词。 二、称谓词的辨定。称谓词是词的一部分。词是音义结合体,是由词素组成 的最小的可以独立运用的造句单位。按照此定义,像“小姐”、“阿姨”、“外孙女” 这样的词是标准的称谓词,它们由词素组成,不是词素义的简单相加,而像“父 母”、“公祖大人”、“父母大人”等属于词组或短语了。由于称谓词是语用中出现 的,单单从语法上论定是不符合自身特点的。对称谓词的界定范围是词,但包括 凝固化了词组和短语,因为此类称谓历史悠久,在古代社会中使用频繁,是当时 言语交际行为中的一种习惯和规范。如“市井人”、“泉下人”,一般处理为短语, 但这种组合带有很强的复合词的性质,是高度整合的概念,具有称谓性。 三、称谓词的性质。称谓词是语言运用中对人的不同社会属性的表述,从本 质上说具有指称性,有指示、称呼功能。有时是指示人的某种社会关系或身份、 职业,有时是运用社会关系或身份、职业来称说人。例子:( 1 ) 他是两个孩子的 父亲。( 2 ) 作为一个父亲,他显然不合格。这两个句子中的“父亲”,前者表示亲 属关系的判断,后者是对亲属关系的陈述。认为它没有指称性,从而否认它是称 谓词是不对的。指称性包括有指和无指两部分。有指的意思是如果表现对象是话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语中的某个实体,该话语中的名词性成分即是有指成分。如果表现对象不是话语 中的某个实体,而是抽象的属性,该话语中的名词性成分则是无指的。比如“她 说话很淑女”、“这人挺汉子”中的名词性成分“淑女”与“汉子”表现的是这两 个名词所指实体的内涵属性,显然没有指称性,因而在这里都不是称谓词。上面 的“父亲”一词,作为一个名词性成分在语境中代表一个明确的事物类,属于通 指,具有指称性,因而是称谓词。再如:( 1 ) 他是小明的父亲;( 2 ) 校长,我认 识他的。此中的“父亲”与“校长”所指对象是语境中的某个或某些特定的人, 属于定指。以上说明了称谓词的指称性,凡是具有指称性的与人相关的名词都是 称谓词。 四、称谓词与名词、代词。我们认为称谓词属于名词。汉语缺乏形态变化, 词的语法功能灵活度相对较大。但是划分词类的主要依据仍是词的语法功能,形 态和意义。讨论词类问题,吕叔湘、王力等都以意义作为划分标准,名词就是表 示人、事物、或观念名称的词。王力将名词分为三类,( 1 ) 泛指一切同类事物的称 为“通名”( 2 ) 指称人名、地名的称为“专名”( 3 ) 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的( 见中 国现代语法) 吕叔湘将名词分为四类,人物、物件、物质和无形。从此角度,与 人相关的称谓词当然属于名词。朱德熙等从语法角度看待词类,以两条语法特点 为名词划界,一是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二是不受副词修饰。称谓词如“老太太” 等可以前加“一位”或“几个”。称谓词和一般的名词有不同之处。其中之一是它 的依存性,所代表的事物总要依存于另外一个事物。如“丈夫”与“妻子”相对、 相依存,“老师”与“门生”等是配套出现的名词,“豚子”、“弱息”与“令郎”、 “千金”等相应配套。按照袁毓林的说法,有些名词必须借助于别的成分才能明 确地指称事物,否则意义不自足。表示亲属称谓的名词如“母亲”、“姐姐”、“伯 父”等是有价名词,在表示某种关系的同时,还隐含着该称谓与其他称谓的依存 关系,而且这种依存关系是长期的,稳定的。( 见一价名词的认知研究,中国 语文1 9 9 4 年第4 期) 在称谓词的大范围内,亲属称谓词与行业称谓词等属于名 词是确切无疑的,易于引起纷争的是自称与他称的部分。在尊人卑己原则与背景 下产生的此类称谓词,如何界定词类有些困难。而在古代社会,人与人相互的称 谓中,最常用、最广泛的恰恰是称呼自己与对方的这些谦敬称谓词,如“寡人”、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君”、“鄙人”、“足下”、“子”、“愚等,在使用功能上它们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 第一、第二人称代词。代词有替代指示的作用,跟所替代的语言单位的语法功能 相当,可以代名词。但以上称谓词不应该归入代词。( 1 ) 这类称谓词在古代并没有 专门的名称或分类,只有一些分析性的称呼,如“自称之词”、“称人之辞”、“己 所自专之词”等。名词、代词之分,是现代语言学借鉴西方理论进行的词类划分。 这类称谓词与现代语言学定义下的代词有区别。吕叔湘在近代汉语指代词里 认为:古代所用的“君、子、公、卿、臣、仆、妾”等等,近代汉语里早已不用。 它们是特定的尊称与谦称,不是一般的三身代词。近代汉语里有的只是一些身份 名词,如“儿是秋胡”、“请宪台上坐,容卑职参谒”。( 2 ) 人称代词有单复数之分, 古代自称词与他称词有些没有复数。如“余”、“朕”、“寡人”、“鄙人”、“君”、“子” 等等,而现代的人称代词“你”、“我”、“他”等都有复数形式。( 3 ) 从此类称谓词 的语义层面上看,它们具有人称代词所表现不出来的特征,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说 明交际双方的身份、地位、人伦关系的一些情况。( 4 ) 从称谓词的构词形式上,多 由名词性语素构成,如“小生”、“门生”、“晚生”都以“生”这个词根收尾。( 5 ) 称谓词不具有人称代词可以直接宾语前置的语法功能。而人称代词“吾”等可以 宾语前置,如:帝阅奏,喜日:“兴裔不吾欺也”( 宋史) ( 6 ) 一般三身代词不适 用于礼貌场所,而称谓词的礼貌特征很明显。 称谓词的研究,历史悠久但著作不丰,近二三十来取得了不小的进展。北周 卢辨称谓、唐刘知几史通称谓、清梁章钜称谓录等都是中国历史上 称谓研究的重要成就。近年来,称谓方面的词典、专著和论文不断涌现。九十年 代是称谓专著研究的丰收期。袁庭栋古人称谓漫谈对古人称谓作了比较全面 的介绍,是目前为止对古人称谓分析较为详尽的专著。田惠刚中西人际称谓系 统运用比较法对中西人际称谓系统作了跨学科研究,是我国第一部中西比较研 究的称谓专著。马宏基、常庆丰称谓语从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多角度 研究掰时期的汉语称谓。夏先培左传交际称谓研究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古代专 书中的称谓和专题研究古代交际称谓的专著,具有填补空白和开拓研究领域的意 义。林美容汉语亲属称谓的结构分析是一部台湾学者研究称谓词的力作,采 用数理人类学的方法,对主要是书面汉语的称谓系统进行研究。而王火、王元 6 山东大掌硕士学位论文 ( 1 9 8 8 ) 、张孝忠等( 1 9 8 8 ) 、韩省之( 1 9 9 1 ) 、刘超班( 1 9 9 1 ) 、蔡希芹( 1 9 9 1 ) 、 吉常宏( 1 9 9 8 ) 等,编著的几种称谓词典是近二十年来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 果使得称谓词的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和广泛。 对称谓词的研究具有多重意义。称谓词是多门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 研究称谓词有助于加深社会语言学中的礼貌语言研究。现代语言学越来越注意语 言的社会性。语言本体研究自有其重要价值,从社会的角度探讨语言的运用更是 一大课题。称谓词语的选用是语用学、修辞学非常关注的问题,称谓词的研究必 将深化语用学、修辞学的研究。此外,称谓词往往因文化、民族而异,它的研究 还将丰富文化学、民族学的研究。 王渔洋曾指出聊斋志异的语言“或探原左、国,或脱胎韩、柳,奄有众 长,不名一格”,这揭示了聊斋志异语言上的继承与创新的特色,它的语言运 用是独树一帜、自成一家的。在称谓词的使用上有自己独特之处,也具有文言的 体式,生活的神髓。小说中的多姿多彩的称谓词运用将使我们更深刻地认识该小 说的语言艺术特色,从而深化对小说的研究;研究聊斋志异中的称谓词,可 以丰富汉语史词汇、语法、修辞等各方面的研究。因铸雪斋抄本是目前所能见到 的这部文言小说的最早的一部抄本,本文采用此版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4 月 第一版。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姓氏与名字 称谓问题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一个常见又复杂的问题,以姓氏和名字相称是自 古以来最为普遍、通行的称谓方式。本章对清代著名小说聊斋志异中的人物 姓氏和名字进行了分析,可以看出该小说的作者对人物指称的方式,进而可以验 证和说明古人在名字使用上的一些规范和特点。 人的姓氏与名字是人际交往的代号,属于专有名词,现实生活中人们用它们 进行称说。小说中为了对人物进行称说,作者总要为之拟名。小说中的人物拟称, 既遵循现实生活中的规范,又有自己依于文本的特点。本章主要对古典小说聊 斋志异人物的姓氏名字进行梳理,以期展现该小说在人物称说构拟上的特点。 聊斋志异是笔记体短篇文言小说集,独立成篇,每篇都有题目,共有四 百七十四个标题。可以明显看出,多以人物为题,以地点或身份来指称人物,如 诸城某甲、侠女。更多的是以名姓来指称,包括三种形式: ( 1 ) 姓氏加其他:如祝翁、杨千总: ( 2 ) 名姓俱全:如余德、金世成; ( 3 ) 单有名字:如红玉、阿霞。 这样涉及人的名字或姓氏的标题,共有二百零一个。具体到小说中的人物名 称,也就是这三种形式。人物是小说的三大要素,称说人物是小说叙事的基础。聊 斋志异中的人物,少数是历史实有的,大多数是乡野传闻和作者拟造加工的。 历史确有的人物,以证作者来源可靠言之不谬。拟构的人名,便于称说叙述,一 个好的人物名字有助于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渲染气氛,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以上三种形式将逐一探讨。 郑樵的通志氏族略序:“三代之前,姓氏一分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 姓。”到了后来,姓氏合而为一。聊斋志异继承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总是首 先交代出主人公家世、姓名之后迅速进入故事,因此行文眉目清楚。全书中有许 多谈论人物姓氏的例子,仅下册就出现了三十二处。作者笔下的人物介绍自己或 他人时既有言“某姓”又有言“某氏”的,表明到了后世,姓与氏已经混用,不 再区别了。在这三十二例中,以某氏作答的有七个,其中六个是女性。如“美人 r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笑日:妾颜氏,字如玉。”( 书痴) 。也有一例是指称男子的,“李氏,妾表叔 也。”( 阿绣) 。在以某姓或姓某作答的二十五例中,有一例是女性作答且指称女 性自身的,即“问其姓氏,答云:赵姓”( 宦娘) 。在聊斋志异中,以何 姓来介绍自己的有四例带有籍贯,如“展问邦族,云:登州宋姓”( 司文郎) , 表明清人重视门阀邦族的传统,在介绍自己时经常把籍贯带上。在作者的叙述语 言中,用简称来称说不同身份的人物时,表现出了自己的倾向性。对于书生文人, 简称一律用“生”或他的姓氏,而不用他们的名字。对于官员或者亲友,则用“公”。 而对于下层人物,主要是懦弱、龌龊之辈,简称时用其名,双音节的也只用最后 一个字。如云翠仙中的梁有才,简称时通用“才”。这是小说的一般情况,为 区分所叙述的人物,简称诸生时也有用名字的情况。如马介甫、向杲两篇, 叙事牵涉兄弟二人,为区分的需要简称他们的名字,但双音节的名字没有再省略 音节的。 作为小说,作者可以根据情节需要适当地编拟人物姓氏,暗含一定的意义。聊 斋志异用传奇手法叙鬼狐精魅故事的篇章有二百五十八篇,占全书半数以上。 这些形象的塑造既是赋予了人的意志,又与其本身的原型和特点紧密联系。这一 点在此类形象的姓氏称说上有相当的体现。如胡相公中的主人公自称姓胡, 他即是狐类。侯静山的同名主人公就是山中猴子而修炼成的精灵。花姑子 中的老叟答云:“老夫章姓”,实因他一家皆是獐子所化。二班中的班牙、班爪 二者的姓氏来源是因为额头上皆有一大斑点。此类例子在书中还有许多。 聊斋志异里有大量的人物,名姓或姓字皆全的就有六百零七个。中国人 的名字名号一书中指出明清时代出现了一批新的人名用字,最为突出的是一些 建筑物名和一些富有山林隐逸气息的字眼。1 聊斋志异中的人名正符合这一时 代潮流。如高西园( 张贡士) 、奚山( 阿纤) 、孟江蓠( 王桂庵) 、申竹亭( 任 秀) 、吴青庵( 白于玉) 、王心斋( 纫针) 等。另外有两个出现频率较高的用 字,“卿”和“侯”,在现代的人名用字中很少使用了。例如贾细侯( 细侯) 、杜 野侯( 田子成) 、薛寅侯( 薛慰娘) 、顾爱卿( 梅女) 、吴蜚卿( 诗谳) 等。“卿”在古代是高级官名、爵位名,在公之下,大夫之上,“侯”是仅次于王 吉常宏中国人的名字别号商务印书馆1 9 9 7 1 0 9 页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爵位。这样的用字与回归自然、崇尚质朴相反,表现出当时社会对功名、爵禄 地位的渴望。 古人不但有名,而且一般还有字( 主要指稍具文化的人) 。颜氏家训风操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白虎通姓名云:“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 其名。”名与字之间相辅而成,有语义上的关联和互补关系。聊斋志异中的人 物,名与字俱有的有3 2 位,这些人多为士人,属于文化阶层。“名字相应”的原 则在他们身上自然被遵循着,相对应的方式有以下几种体现: ( 1 ) 同义互训:俞慎字谨庵( 素秋) ,谨与慎同义。王勉字黾斋( 仙人岛) , 黾与勉都是努力意; ( 2 ) 反义相对:崔猛字勿猛( 崔猛) ; ( 3 ) 追慕古人:于瑕字小宋( 绿衣女) ,表示自己思慕唐代著名宰相宋璨; ( 4 ) 辨物统类:甘玉字璧人( 阿英) ,璧是玉的一种; ( 5 ) 概括经义:曾。i 弟字友于( 曾友于) ,论语为政子日:“书云:孝乎 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陈弼教字明允( 西湖主) ,此典章出于尚 书虞书“明于五刑,以弼五教。”; ( 6 ) 傍姓为字:王寄生字王孙( 寄生) 在聊斋志异3 2 组名与字中,虽有个别难于探索,不易揣测,但以第一种 和第五种相应方式为主。第一种方法相对简单易拟,便于读者明了,而第五种使 名字具有精练、优美的特色,反映出古人重视历史文化、喜爱诗文经典的传统。 聊斋志异中的人物名字与小说情节、人物命运有一定的瓜葛,看似巧合, 又似有意为之。如王鼎字仙湖( 伍秋月) ,他在镇水江上经历了一番奇遇,其字 有奇丽怪异的色彩。崔猛字勿猛( 崔猛) ,他正直刚猛然卤莽,其名与字有对其 行为规劝警戒之义。马骥字龙媒( 罗刹海市) ,他先遇龙子后娶龙女,其字与命 运有奇妙的照应。曾l 弟字友于( 曾友于) ,名、字皆如其人,所叙也是他与兄 弟间的恩怨牵连,这种命名同时体现了小说作者对笔下人物的品评。 对于男性来说,名字中讲究行辈。清朝前期的封建思想浓重,家族观念、宗 族意识很强,往往在人名中可以看到相互间的亲属关系。这种习俗在聊斋志异 小说的人物名字里有明显的体现。如刘夫人中的“刘有二孙,长即荆卿;次 l o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玉卿,饮博无赖,皆贫。”二人双字名中都有的“卿”字表明了他们的兄弟关系。 曾友于中的例子最突出,“生五子:长继业,三继德,嫡出;次继功,四继绩, 庶出;又婢生继祖。”同一个父亲,就都共用一个行辈字作为名字的组成。以上是 双字的名,如果是单名,就共用一个偏旁。如许盛、许成( 齐天大圣) ;甘玉、 甘珏( 阿英) 。素秋中的俞士忱与同姓人俞慎定为昆仲之后,特意将名字减 为忱。兄弟问的辈分,即长幼关系在人名中可以用次序字来表现,如李伯仁、李 仲道、李叔向( 薛慰娘) 。 红楼梦中有一大群的女性,而聊斋志异中也是女子众多。女子的名 字按照词汇的组合方式来说,有一大特点就是“阿字头”、“娘字尾”。以“阿”字 打头的有阿怜、阿宝、阿纤以及阿喜、阿英、阿美等;以“娘”字结尾的就更多 了,孟芸娘、薛慰娘、惠娘、恒娘、仇大娘、二娘、十娘等,“娘”字作为女性名 字的通用字在这里得到充分体现。从女性人名的意义归属来看,有以下六大命名 方式,各举三例: ( 1 ) 珍宝类:珊瑚、玉佩、香玉; ( 2 ) 与女子日常从事有关:纫针、织成、阿绣; ( 3 ) 标明美德:房文淑、温姬、良工; ( 4 ) 与女性衣饰用品有关:湘裙、胭脂、宝带; ( 5 ) 以小巧花鸟来命名:粉蝶、春燕、水仙; ( 6 ) 以自然气象来命名:芳云、绛雪、晚霞。 从上面可以看出,女子名字的命名具有鲜明的女性特征,其方式比较简单, 基本是“近取诸物,远取诸身”,离不开女子日常所见的事物。这六种方式虽不 能将聊斋志异中的女性名字概括殆尽,但也包涵了绝大多数。这些女性名字 的常用字,反映出人们对女性的审美心理。“在汉族人传统观念中,女性以柔美为 善,像田野的美丽小花,像空中娇小的飞鸟,像云彩,像雾霭那样轻柔,又像多 姿多彩的珠玉珍宝那样,放射出迷人的光彩。”1 聊斋志异中的出生儿的命名,富有意趣。仪礼丧服传:“子生三月, 则父名之。”婴儿出生三个月后就要为之命名。如何起名,左传桓公六年中 郭锦桴汉语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9 3 3 2 2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记载有这样的理论“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 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聊斋志异全书中为新生 儿命名共有二十二次,其命名各有渊源,与小说的内容有至深的关系,大概有六 种类型。第一类表达父母的愿望及对儿女的喜爱与祝福。如“女产一子,名之长 怙”( 细柳) ,这是希望孩子能长依父母膝下。再如珠儿中的“生一子,视 如拱璧,名之珠儿。”珍视之情不言而喻。第二类是根据孩子的相貌特征。如小 梅中的“女生一子子生,左臂有朱点,因字小红。”第三类是纪念仙人或友人。 霍女中的新生儿取名仙赐,是因为他父母的结合缘于仙人的促成。于去恶 中的“乃知儿即子晋后身也。父子各喜,名之小晋。”这是用子女名字纪念友人, 表达怀念与感激之情。第四类是孩子的诞生方式。男生子中有“梦神人剖其两 肋去之儿名之天舍、地舍。”第五类是对出生的地点。巩仙中的孩子出生 地很有趣,在道人的长袍内,名之“秀生”实则是谐音袖生。而罗刹海市中 的孪生兄妹龙宫、福海正是表明了他们的出生地。第六类是对孩子品行、前途的 预测。如见于云箩公主的一例,“喜日:此儿福相,大器也;因名大器。” 而“又生一子,女举之日:豺狼也。立命弃之。生不忍,止,名日可弃。”第七 类是拆用典故,见于竹青。小说中的主人公根据汉水神女“汉皋解佩”的典故, 将孩子分别命之为“汉产”、“汉生”和“玉佩”。这种命名方法略费周折,仅此一 例。 1 2 第二章聊斋志异中的称谓同义词 按照现代语言词汇学理论,如果两个或更多的词所指的概念在某些部分相同, 其词义外延具有交叉之处,它们就是同义词。换言之,同义词并不是词义完全相 同,只是词的部分意义上相同而已。小说聊斋志异能够以短小的篇幅表现出 丰富多彩的内容,与其精练、独特的语言文字运用有密切的关系。小说中有大量 的同义词的使用,其中包含了相当数量的称谓类词语,极大地增强了小说的艺术 表现力。本章试对这些称谓同义词进行分析,以窥小说驱遣词语特色的一斑。 一、称谓同义词构成分析 聊斋志异的词汇非常丰富,在同一个概念的表达上既有一般的常用名词, 也有通过一定的修辞手段创造出来的称谓词,后者与前者相比,是通过以下修辞 方式与前者形成同义词组的。 比喻:如“屠伯”与“酷吏”构成同义词组,“屠伯”是喻称,以宰牲能手喻 滥杀的官吏。前者是修辞手法形成的词,后者是一般词语。“山斗”与“贤才”、“高 士”等构成同义词组,比喻德高望重为人敬仰的人,是泰山北斗的省称。“胭脂虎” 是“悍妇”的同义词,这是作家对口语词汇“母老虎”的改造,使之形象、文雅, 又不失本义,与文中上句的“娘子军”形成对仗。“钱树子”是“妓女”的同义词, 也是用比喻手法指称的。再如书中以“乔木”来喻指父亲,是有渊源的,古代早 就已把乔梓两种树木比作父子了。比喻形成的称谓词与一般称谓词相比具有文化 色彩和形象性。 谦敬、婉言式构词:这一类包括谦词、敬词、委婉词。谦敬是按照“尊人卑 己”的礼貌原则进行的构词方法。用表示尊敬客气的修辞方法造词,如“令尊”、 “女公”、“尊夫人”、“令嫒”等。与之相反的即是谦称,如“拙荆”、“弱息”、“犬 子”等。婉言也叫委婉、曲说、避讳等,是一种委婉其词的表达方式。如出于对 死亡的避讳,称死去的人为“泉下人”,称死去的父亲为“先父”、“先君”、“先子” 等。在民俗语言学一书中,指出所谓敬称式、谦称式或婉言式的构词,在语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义学来看,当属同义构词法,从民俗语言学来看,属于民俗语言学造词法。这种 方法造出来的一些同义词,是习俗惯制力量的作用,是语言适应社会交际活动需 要的必然产物。随着风俗习惯的变化,此类同义词逐渐变异、消失。 借代:有多种方法,有以事物的特征、标记、所在或数量相代者,有用事物 发明人、制作所用材料或工具相代者,还有用事物的部分和全体或特称与通称相 代者。小说称谓同义词所使用的借代方式主要有四种。第一种是特征、标志代本 体:如以衣饰指代身份,“缁党”( 和尚) 、“青衣”( 奴婢) 、“皂衣人”( 差役) 、“裙 带”( 妻子) 、“白芝”( 平民) 等。第二种是专名代泛称:“巨卿”( 知交) 、“娌毒” ( 淫徒) 、“彦云”( 烈士) 等。借体本身有褒贬色彩,小说中用以代指正面人物为 多。第三种是以官职或封号指代人物,如“寿亭侯”( 关羽) 、“宣圣”( 孔子) 等。 第四种是以地方、居处来代指某种身份的人:如“甥馆”,原指女婿的住所,在小 说中借指女婿。甥,古代对于女婿的称呼。“台阁”,以中央机构所在来指称高官 重臣。 用典:中国传统语言文字学中称之为“藏词”,是截取古籍经典中的某些 词句来代指一定的意义。此处用不太常见的一些称谓来加以说明。如“冰玉”和 “翁婿”是同义词,“冰玉”源于晋书卫玢传,阶为名士,而其岳父乐广亦 有名,人谓“妇公冰清,女婿玉润”。“冰玉”是“冰清玉润”的缩语,代称岳父 和女婿。再如“金钗”,邵九娘中的“金钗”一称谓词出于自居易诗酬思黯 戏赠同用狂字中的“钟乳三千两,金钗十二行”,与“妾”构成同义词组。 聊斋志异中同义词的丰富多彩,除了语言本身的因素外,也包含着作家 自觉的语用创造意识。在小说中,就有些语素义的超常规组合创造出来的称谓 词,和其他称谓词形成同义词,如“冢室”一词。“冢室”在小说中出现了4 次, 作为“正妻”、“主母”、“主妇”等的等义词,在聊斋志异之前的文学作品或 文献中几乎未见使用,在其后仅有署名清代长白浩歌子撰的萤窗异草中出现 过。而萤窗异草在故事的社会内容及创作主旨的整体上是承继了聊斋的 传统,文字上不能不受聊斋志异的影响。汉语大词典只有一个用例,正是 用的本小说中的例子。虽然不能断定是蒲松龄自造词,但也应该视作蒲松龄在该 1 4 曲彦斌民俗语言学辽宁教育f “版杜1 9 8 9 年9 l 页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文言小说中对妻类称谓与众不同的独特运用。“冢”,大也。礼记内则中有“冢 子”与“冢妇”,分别是。长子”与“嫡长子妻”的意思,书泰誓上有“冢 君”即“大君”,用来敬称他国国君。通常指坟墓的语素“冢”引申为嫡长、首长 之意加上语素“室”用来称谓正妻,易于理解又有奇特感。再如“粟生”一词,作 为“禀生”、“庠生”的同义词,在词典中没有出现,在历代小说或文献中也几乎 没有被使用过。“粟”和“禀”的意思都是指称谷物,与语素“生”结合起来,用 来称谓明清时期府、州、县学的生员。以上两词都是偏正结构的规范造词,显示 了蒲松龄对语言的独特运用,丰富了汉语词汇,增添了小说的魅力。 二、称谓同义词中的等义词 同义词中意义完全相同的词语互为等义词,语言中的等义词大多是借用方言 词或外语词的结果。等义词在语言中多半不能长期存在,因为语言要求经济,容 不得可有可无、重复臃肿的东西。等义词多了,会增加人们交际中的麻烦,在使 用中往往是淘汰一个,保留一个。在聊斋志异中,等义词有这样几类:( 1 ) 颠 倒词序形成的,如“纪纲”和“纲纪”,都是对仆人的称谓。再如“魁元”和“元 魁”,“甥女”和“女甥”等。这些都是绝对等义词;( 2 ) 通语与方言的不同而形成 的,如“郎罢”是闽人称呼父亲的用语,与“阿父”、“阿爹”等构成同义词组; ( 3 ) 同义词的再结合,如“耳孙”与“远孙”,“耳”和“远”在表示辈分远的义位 上是同义的,与相同语素“孙”的结合,形成了称谓同义词;( 4 ) 单语素的意义相 同而形成等义词,如“媳”与“妇”,在小说中“媳妇”这样的合成词只出现了一 次,其余都是分开使用使用。“媳”和“妇”互为同义词。因“媳妇”作为固定的 词表“儿子的妻子”,“媳”与“妇”如影随形,总是一起出现,单独的“媳”也便 有了“媳”与“妇”的组合义:儿子的妻子。这种在词义上的辗转相生,语言学上 叫做“组合感染”:如果两个字经常一起出现,其中一个字的意义会变得与另一个 字的意义或两个字的组合意义相同。这两个字具有意义上的或组合上的依存关联 性。1 书中等义词另一重要的构成方式是借用外来词语,魏晋南北朝以来佛教的传 罗湘英r 媳妇“考踪辞书研究2 0 0 1 0 ) 第1 2 8 1 3 1 页 1 5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播引入了许多宗教词汇。外来词的形式有音译、半音译半意译、音译兼意译三种, 再加上意译的词,因而产生了许多等义词。音译词如小说中称呼佛教从教人员的 “优婆塞”、“僧”、“释”、“罗汉”、“和尚”,其中“优婆塞”是梵语音译词,“僧” 是梵语“僧伽”的简称,“释”是“释迦牟尼”的省称,“罗汉”是梵语“阿罗汉” 的简称。而“和尚”则是印度俗语“和社”的转讹,本来道行高的才叫和尚,后 来“和尚”和与通称的“僧”等构成了同义词。半音译半意译词有“僧人”、“尼 姑”等。其中“尼姑”与意译词“姑子”等构成了一组指称女性佛徒的等义称谓 词。上面表示男性佛徒的等义词的使用频率有很大差异。在清代最流行的应该是 “和尚”一词,阅微草堂笔记中有1 4 次,但没有使用“僧人”;水浒传中“和 尚”2 2 4 次,“僧人”4 5 次;儒林外史中“和尚”2 6 5 次,“僧人”7 次;红楼梦 “和尚”出现1 1 9 次,“僧人”1 次。而聊斋志异的使用情况迥然相异:“和尚” 只有1 2 次,而“僧”或“僧人”的使用达到了2 0 9 次,“僧人”只有2 次。还有其他 小说中没有出现的“优婆塞”2 次。小说中“和尚”绝大多数是用于对话中,这表 明了“和尚”与“僧”相比,口语化色彩更浓一些。“僧”可与其他单音节名词结 合,如“寺僧”、“番僧”等,简洁而且具有书面语言气息,与聊斋志异语句 精炼文雅的风格是一致的。另外,称呼佛教信徒的称谓词“檀越”也是音译词, 与“居士”、“施主”等构成同义词组。“檀越”在本小说中出现了2 次,在当时是 一个比较普及的词,儒林外史中出现了5 次,阅微草堂笔记有7 次,水浒传 有9 次。该词与它的同义词的使用频率在清代不相上下,反映了当时佛教深入民众, 佛教的称谓词已经为国人所熟知。 三、称谓同义词的运用及效果 有人说:“差异创造美。”同义词的存在价值是同中有异,不同的称谓词运用 在不同的语境,可以具有一定的艺术效果。这些效果主要是使语句更加准确地、 细腻地表情达意。而效果作为语用现象,凝结着语言者使用的主观意图,因为语 言的运用是语言与使用语言者之间的联系。 1 王力等中国古代文化史讲座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 9 8 4 5 2 0 页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同义词之丰富多彩,细致准确的表义功能,体现在一个义位的组合中。人们 对某一义位表达的需要,选用两个以上的多个词,各自担负一定的功用,发挥或 大或小、或多或少、价值不等的作用。1 在聊斋志异中,丰富多彩的同义词的 运用体现了不同的效果。 第一,在同一篇章内或在上下文中,同义词交替间隔出现,避免了用词的重 复,这是作者的刻意追求。如“娣姒”与“妯娌”一对亲属称谓词的使用,在霍 女篇中,上文是“娣姒在旁,惟相视一笑。”紧接着下文就改成了“美又细审翁 姑阀阅,及妯娌里居。”这两个亲属称谓词一直以来都是兄弟之妻的合称,在尔 雅释亲中出现过。 第二,换用不同称谓,不仅仅是避免单调,还有语气、语意上的作用。如“夫 人”与“结发者”、“妻”一组词,女日:“负夫人甚于负我! 结发者如是而况其他? 向以祖德厚,名列桂籍,故委身相从。今以弃妻故,冥中削尔禄秩,今科亚魁王 昌即替汝名者也。我已归郑姓,无劳复念。”( 阿霞) 这一段话中出现了三个同 义词,第一个“夫人”是对别人妻子的尊称,第二个“结发者”同样是称呼对方 妻子,但是个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汉苏武诗:“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用 此词增强了对对方不道德行为的谴责力度,语气更加强烈。第三个是“妻”用来 叙述客观事实。在故事情节中,称谓词的选用,有助于刻画人物形象。 第三,在行文中,上下错综选用称谓,增加了文采。既缘情景,又为声律。 如:巧娘戏问:“寺人亦动心佳丽否? ”生日:“跛者不忘履,盲者不忘视。”相与 粲然。( 巧娘) “寺人”在书中有“阉寺”、“橼人”等同义词,“佳丽”的同义词 更多。这两个称谓词在词义上有明显的对比性而且平仄相对,用于对偶,挪揄色 彩油然而出。 第四,同义形式的意义基本相同,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取这个还是用那个却 有优劣、高下、文野、深浅之分。对于人物语言词语的选用,作家必须根据人物 自身的职业、经历、文化教养、思想、性格来选择或文或野、或深或浅的称谓同 义词。如:刘媪急进日:“此老身瓜葛,王嫂卖花者,幸勿罪责。”( 宫梦弼) 乃 博兴界,告万日:“我此处有葭莩亲,往来久梗,不可不一讯。日且暮,与君同寄 黄金贵论古汉语同义词构组的标准和对象古汉语研究2 0 0 3 ( d 6 7 页 1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宿,待旦而行可也。”( 狐谐) “瓜葛”与“葭莩亲”都是指辗转相连的亲戚关系 或社会关系,一个通俗一个文雅,与使用者有相当的关系。前者是一个普通的老 年妇女,后者是具有一定知识水平的年轻女子。 第五,不同称谓同义词的变化使用,反映了人物身份的变化。对同一个妇女 的随夫称谓,可以称为某某的妻、妇或夫人,反映了其丈夫的身份及她的地位的 变化。士庶人的配偶称之为“妻”或“妇”,有官职的人的配偶称为“夫人”。如 陆判中的朱尔旦在他还是个普通读书人的时候,指称他的配偶时用“妻”,而 他中魁元之后,则改用“夫人”来加以叙事。 刘勰文心雕龙定势:“以囊括杂体,功在鉴别,宫商朱紫,随势各配。 赋、颂、歌、诗,则羽仪乎清丽,此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功者也。”文体 与风格是笼罩全局的语境。造词遣句要根据不同的风格,词语的选择与文体风格 相配,各得其所。聊斋志异词汇的典雅与直白,适应了各自的语体、语境。在 称谓词的使用上,可以看到这一特点。在相对对立的判词之类的部分,由于基本 脱离情节,所以文人积习用典堆砌,称谓使用上较故事情节处更为古奥。如在八 大王后面的赋文中,使用了“骚客”、“金兰友”、“灌夫”等,比它们的同义词 “诗人”、“知交”、“无赖”要更书面化。 四、几组称谓同义词分析 小说中的一些称谓词语,查阅字典词典并不能看到它们的细微差异,很容易 被认为是等义词。下面就字典、词典中解释模糊的几组称谓词进行分析。 第一组:舟人、橹人、榜人、篙师 小说在多处情节涉及到以上四种称谓词。大词典解释“舟人”为船夫,“橹人” 为船工,“榜人”为船夫、舟子,“篙师”为撑船的熟手。从前三个的解释中我们 看不到有什么区别,实质上它们是有差异的。这要从它们前面的那个词素说起。 “舟”是船舶的原始名称,甲骨象形文字中就有此字少。后来舟的式样、用途不 断发展,于是被各种不同的名称所代替。但“舟”的名词还不时可见,成为一个 通用的名称,而“舟人”即成为从事此行业的人的一个通用称谓。该词语早在诗 经中就有,使用此词文言意味比较浓。 1 8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橹”是木帆船的推进工具,除在急流航道之外都可以使用。刘熙释名: “在旁日橹,橹膂也,用膂力然后舟行也。”古代的海船有的一船设大小橹2 0 余把。 按照橹的位置,橹人应该在船只的两边。橹人作为掌控这种木制工具的人,属于 船夫的一种,与舟人相比是专称。 而“榜”就是“桨”,又称“棹”。聊斋志异中的情节可以验证,“出舟一 望,月印烟波,游船成市。榜人罢棹,任其自流。”( 彭海秋) 明末正字通木 部:“长大日橹,短小日桨;纵日橹,横日桨。”从上面可以看出,桨横向安设在 船侧,而橹则纵向安设在船尾。“榜人”与“橹人”一样,都是专称,区别是所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