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通训定声》声符研究浅探.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通训定声》声符研究浅探.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通训定声》声符研究浅探.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通训定声》声符研究浅探.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通训定声》声符研究浅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说文通训定声》声符研究浅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说文通训定声是清代“说文四大家 之一朱骏声的代表 作。该书最大的特点是打破了许慎说文解字“分别部居,据形系 联”的体例,不用部首排字,而是“舍形取声 ,运用了以“声为经 而义为纬 的编排体例,将全书所收一万多字分别系联到1 1 4 5 个声 符之下,按古韵十八部排列。 本文以说文通训定声声符研究为研究对象,初步探讨了朱骏 声对形声字声符的研究。我们首先对该书声符系统作客观的分析,呈 现声符系统的基本面貌。在此基础上,从朱骏声列举、分析的语言材 料出发,分析朱氏所揭示的声符的示音、示源功能,进而揭示该书在 汉语音韵学、汉语语源学研究上的重要价值。 本文的主体部分是第二章至第五章,其中又以第四章“说文通 训定声对声符示源功能的揭示为研究重点,我们对朱氏所揭示的 声符示源功能进行验证,实际上就是对朱氏所系联的同声符词的音义 关系,即同源关系进行验证。本文整理了朱氏系联的、已经被现当代 学者所证实的同源词1 5 7 组,初步验证了朱氏系联的同源词1 8 组。 以此探求朱氏所揭示的声符示源功能,总结了说文通训定声对汉 语语源研究的贡献。 关键词:说文通训定声;声符;示音功能;示源功能 a b s r t a c t s h u o w e n t o n g x u n d i n g s h e n gi st h em a s t e r p i e c eo fz h uj u n s h e n g , o n eo ft h ef o u rf a m o u s s p e c i a l i s t s o ns h u o w e n j i e z ii nt h eq i n g d y n a s t y t h eo b v i o u s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t h i sb o o ki st h a ti tb r o k et h es y s t e m o fa r r a n g i n gc h a r a c t e r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f o r mi ns h u o w e n j i e z i t h i s b o o ku s e dt h ep h o n e t i c s y m b o l s ,i n s t e a do ft h es e m a n t i cs y m b o l s ,t o a r r a n g em o r et h a n10 ,0 0 0c h a r a c t e r s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 114 5p h o n e t i c s y m b o l sa l lo v e rt h eb o o k ,a n dt h e ni na c c o r d a n c ew i t h18g u y u n t h et h e s i sd e a l sw i t h r e s e a r c h e so nt h e p h o n e t i cs y m b o l s i n s h u o w e n t o n g x u n d i n g s h e n g f i r s t l y , w ed oa no b j e c t i v ea n a l y s i so nt h e p h o n e t i cs y m b o l s ,s h o w i n gt h es o u n ds y s t e ma tt h eb a s i co u t l o o k o n t h i sb a s i s ,d e p e n d i n go nt h el a n g u a g em a t e r i a l st h a tz h uj u n s h e n gc i t e d a n da n a l y s e d ,w ea n a l y s et h e p h o n e t i cs y m b o l sp h o n e t i c i n d i c a t i n g f u n c t i o na n ds o u r c e i n d i c a t i n gf u n c t i o nn o t e db yz h u w ed r a wa 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i sb o o ki s v e r yi m p o r t a n ti nr e s e a r c ho fc h i n e s e p h o n o l g ya n dc h i n e s ee t y m o l o g y t h em a i np a r to ft h i st h e s i si s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t ot h ef i f t hc h a p t e r w i t haf o c u so nc h a p t e rf o u r w es o r to u t15 7s e t so fp a r o n y mn o t e db y z h ua n dh a sb e e nc o n f i r m e db ym o d e ml i n g u i s t s w ea l s ov e r i f y19s e t s o fp a r o n y mn o t e db yz h u t h e nw ed os o m er e s e a r c ho nt h ep h o n e t i c s y m b o l ss o u r c e i n d i c a t i n g f u n c t i o na n dw es u mu pz h uj u n s h e n g 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r e s e a r c ho fc h i n e s ee t y m o l o g y k e yw o r d s :s h u o w e n - t o n g x u n d i n g s h e n g ;t h ep h o n e t i cs y m b o l ; p h o n e t i c i n d i c a t i n gf u n c t i o n ;s o u r c e - i n d i c a t i n g f u n c t i o n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 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 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 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锄棚训多年彳月 乡日 湖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 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 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升) 作者签名:锄叔确 日期:加8 年月多日 导师签名:蹦、娃切- , p 日期:q 嘶年月日 说文通训定声声符研究 第一章引言弟一早ji 苗 1 1 朱骏声及说文通训定声简介 朱骏声( 1 7 8 8 1 8 5 8 ) 清江苏元和( 今吴县) 人。字丰芑,号充 倩,晚年自号石隐山人。清代“说文四大家 之一,著名文字、 训诂学家。朱氏博通经史词章,天文历算,尤精于小学。少通读说 文解字,受学钱大昕门下,就读紫阳书院。嘉庆二十三年( 公元1 8 1 8 年) 中举人,道光年间( 1 8 2 1 - 1 8 5 0 年) 以举人选授安徽黟县训导, 咸丰元年( 公元1 8 5 1 年) 赏加国子监博士。不久,升为扬州府学教 授,次年告病隐居。 t 朱氏一生仕途坎坷,主要以游幕、教书和讲学为主。他的著述非 常丰富,单是小学方面的著作,就有十多种:说文通训定声( 以下 行文除标题外,简称通训定声) 十八卷,补遗两卷,小尔雅约 注、七经纬韵、古今韵准、说雅、经韵楼说文注商、说文 引书分录、古说字形缪误、释庙、释车、释帛、释色、 释词、释农具、说文段注拈误各一卷,小学识余、六书 假借经征各四卷,说解商十卷等。在所有著述中,通训定声 成就最高,为朱氏的代表作。 通训定声书成于道光十三年( 1 8 3 3 年) ,朱氏“渴( 竭) 半生 之目力,精渐销亡:殚十载之心稽,业才草创 ,他积半生心血写成 此书,于咸丰元年十二月进呈朝廷,至道光二十九年( 1 8 4 9 年) 始 镂版于黟学署,同治九年( 1 8 7 0 年) 得以重刊。 通训定声一书共十八卷。朱氏在进呈通训定声奏中说: “专辑此书,以苴说文转注假借之隐略,以稽群经子史之通融。 题日说文,表所宗也;日通i ) i i ,发明转注、假借之例也;日定声,证 广韵今韵之非古,而导其源也。这段话清楚地阐明了其书的写 作宗旨、目的和内容,也点明了全书的体例结构: “说文 部分,朱氏主要是以许慎说文解字的内容为基础, 依据“六书 理论中的“四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来解说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自序,中华书局,1 9 8 4 硕十学位论文 文字的本i j i l ( 即本义) ,并加以补充,列出书证。 “通训 就是通释训诂,讲的是转注、假借,依照朱氏的定义, 转注就是引申,假借是同音通假。朱氏的“假借之例”有四:( 1 ) 同 音者( 2 ) 叠韵者( 3 ) 双声者( 4 ) 合音者。“假借之用 有八:( 1 ) 同声通写字( 2 ) 托名标识字( 3 ) 单辞形况字( 4 ) 重言形况字( 5 ) 叠韵连语( 6 ) 双声连语( 7 ) 助语之词( 8 ) 发声之词。“通训”是该 书最重要也是最有价值的部分。 所谓“定声 ,就是把文字按古韵重新加以分类,确定此字的声 韵地位。在通训定声自序中朱氏提到了他的“定声”方法:“以 字之体定一声,以经之韵定众声,以通转之理定正声双声,三者皆从 其朔而已。在上古韵文中,凡同韵相押者称为“古韵 ,因“方国时 代不同 而邻韵相押者称为“转音”。这样“定声的目的是为了便 于安排谐声字以及说明转注、假借。 谢增在通i j i i 定声跋中说,此作是“似因而实创 ,即表面 上是因循说文解字,为说文解字服务的,实际上是一部富有 创新精神的专著。通训定声打破了说文解字“分别部居,据形 系联的体例,不按部首排列,运用了“以声为经,以形义为纬 的 编排体例,按古韵十八部排列,将包括说文9 3 5 3 字在内的9 5 0 7 字及旁注5 8 8 9 字按谐声分别系联到1 1 4 5 个( 朱氏误计为1 1 3 7 个) 声符下j 又将1 1 4 5 个声符分别归入古韵十八部及十个分部,把声符 相同、古韵同部的字排在一起,每字头上均用小字标注出所在平水 韵的韵部。 。 根据林明波清代许学考,通训定声有以下几种刊本:道 光间原刊本、朱氏群书五种临啸阁刊本、同治九年补刊本、经学辑要 石印本、石印本。近代出版的通训定声,大都根据临啸阁版影印。 此版本在通训定声十八卷后,另附柬字一卷,韵准一卷, 说雅一卷和补遗一卷。本文所用版本为北京中华书局1 9 8 4 年影印版。 参李雄溪: 研究,商务印书馆,1 9 9 6 2 说文通训定声声符研究 1 2 说文通训定声研究概况 清代乾嘉学派研究说文解字达到了历史巅峰水平,杰出代表 当为“说文四大家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桂馥的说文解 字义证、王筠的说文句读、说文释例和朱骏声的说文通训 定声探讨说文的角度和方法都有所不同,各具特色。其中,段 氏说文解字注成就最高,后人对于此书的关注也远远超过了其他 三家,对此书进行研究的专著和论文不胜枚举。 相对而言,后代学者虽然注意到了通训定声的价值,但是对 其进行深入研究的著述不是很多。 清代谈论通训定声者寥寥无几。近代以来,一些学者在通论 性的著作中,有一二章节对朱书作了宏观的介绍与评价。如王力中 国语言学史( 1 9 8 1 )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 1 9 8 5 ) 、姜聿华 中国传统语言学要籍概述( 1 9 9 2 ) 、胡奇光中国小学史( 1 9 8 7 ) 、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 1 9 9 8 ) 、孙钧锡中国汉字学史( 1 9 9 1 ) 等。 以通训定声为研究对象的专书和硕博学位论文,现统计如下: 香港岭南大学李雄溪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 研究( 1 9 9 6 ) 、南京 师范大学宫辰硕士学位论文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 研究( 1 9 9 9 ) 、 首都师范大学郭常艳硕士学位论文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 对大徐 本( 说文) 中之形声字的改订研究( 2 0 0 5 ) 、山东大学张丽萍硕士学 位论文( 说文通训定声) “口 部引申义系统语义分析( 2 0 0 6 ) 、南 京大学何书博士学位论文( 说文通训定声) 的词义研究( 2 0 0 6 ) 、 安徽大学安兰明博士学位论文( 说文通训定声) 的词义引申研究 ( 2 0 0 5 ) 、北京师范大学彭萍博士学位论文( 说文通训定声) “别义 研究( 2 0 0 5 ) 、北京师范大学李俊红博士学位论文( 说文通训定声) “假借 研究( 2 0 0 5 ) 、复旦大学殷守艳硕士学位论文朱骏声改( 说 文) 会意字为形声问题研究( 2 0 0 6 ) 。 还有一些发表在刊物上的论文,如:朱星评( 说文通训定声) ( 1 9 7 8 ) 、汪耀楠朱骏声( 说文通训定声) 的假借理论与实践( 1 9 8 5 ) 、 房建昌朱骏声与( 说文通训定声) ( 1 9 8 4 ) 、汪少华朱骏声的古 韵研究贡献( 1 9 8 9 ) 、孙中运朱骏声的转注观剖析( 1 9 9 5 ) 、林兴 硕十学位论文 洙从右文说看( 说文通训定声) ( 2 0 0 1 ) 、白兆鳞再论 ( 2 0 0 6 ) 等。 以上诸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通训定声进行了研究: 1 宏观分析通训定声的体例,评价此书在中国文字学史、中 国小学史及中国语言学史上的价值。 2 分析、总结通训定声的词义研究成果,即对该书的“通训 部分“转注 、“假借 进行研究,指出朱氏在词义引申和假借方 面取得的成就,存在的缺陷。这是目前见到的对朱书进行研究的主要 切入点。 3 将通训定声与说文解字相比较,分析朱氏文字理论, 尤其是在形声字研究方面的得与失。 4 分析通训定声的古韵研究贡献。这方面的论文较少。 1 3 探讨说文通训定声声符研究的意义 本文以通训定声声符研究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了朱骏声对 形声字声符示音、示源功能的研究。虽然在通训定声中朱氏并没 有专门的文字陈述他对声符的学术见解,但从该书的编排体例和朱氏 分析、引用的文字材料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朱氏对声符研究的成果, 也可以分析出他声符研究的不足。这对我们今天的语言文字研究有着 重要的意义。 按字音编次文字的字书早就存在,并非朱骏声首创。如辽僧行均 的龙龛手镜,部首按平上去入四声为序排列,各部所收之字也以 四声为序排列。清戚学标汉学谐声二十四卷,亦以声为经,列六 百四十六母,以统说文之字,并考其古音,正二徐及唐韵之 误。钱塘曾著有说文声系二十五卷( 现已亡佚) ,其书“取许氏 之书,离析合并,重立部首,系之以声,而采经传训诂及九流百氏之 语以证 。这些书以声韵为纲,都是单纯地出于检字便捷的需要。 前人这种编排字典的体例对朱氏有所启示,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看, 通训定声对汉学谐声都有所继承,但成就远在其上。此外, 朱师钱大听及段玉裁、王念孙等清代杰出小学家“因声求义 的训诂 0 ( ( 溉亭述古录二卷 4 说文通训定声卢符研究 方法对朱氏也有很大影响。清儒积极提倡摆脱字形,从声音上贯通字 义。到朱骏声,这种理论系统化了,通训定声正是根据这种理论 编撰的一部有价值的重要著作。可以说,此书以声音为经,以古韵分 部,打破说文解字旧有格式,是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同时也是 总结前人经验的结果,这种编排体例之所以取得了超越前人的成就, 是因为该书贯彻了朱氏信奉的音义相通原则。纵观形声字声符的研究 史,通训定声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此书是清代声符研究的 集大成者,又因为它在中国语言文字学史上的地位而激发了近现代学 者对声符做深入研究。 王力先生评价说“通训定声实在够得上博大精深四个字、 “朱骏声则在词义的综合研究上该坐第一把交椅”现当代学者大都 注意到了此书在词义研究上的成就。实际上,朱氏写作此书目的不仅 是“以苴说文转注、假借之隐略,以稽群经子史用字之通融, 还有另外两个目的。在通训定声凡例中,朱氏说:“就许书五 百四十部舍形取声,贯穿联缀,离之为一千一百三十七母,比之为十 八部,以箸文字声音之原,以正六朝四声之失。可见,朱氏力求通 过这种编排方式探求词与词的渊源关系,阐发自己的古音理论。实际 上在这两方面通训定声也取得了突出成就,此书成为了“一部从 形音义的角度综合探讨汉字发展史的字源学著作是“清代最为完 备的谐声声系和古韵韵书。 我们要深入研究通训定声在汉语语 源学和音韵学上的价值就必须从探讨此书的声符研究入手,这是此书 的编排体例决定的。可以说,了解朱氏声符研究的成果是领悟此书精 华的钥匙。 本文的写作目的首先是对通训定声声符做尽可能全面、客观 的分析,呈现此书声符系统的基本面貌:然后从朱骏声列举、分析的 语言材料出发,分析朱氏所揭示的声符的示音、示源功能;进而揭示 此书在汉语音韵学和语源学上的价值。 。王力:( 中国语言学史) ) ,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版,第1 2 8 页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进呈通训定声奏,中华书局,1 9 8 4 。 西房建昌:朱骏声与 ,载辞书研究,1 9 8 4 年第2 期。 汪少华:( 朱骏声的古韵研究贡献,载(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 9 8 9 年第四期。 5 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章说文通训定声声符概说 2 1 声符系统的构成 通训定声的声符系统由1 1 4 5 个声符( 谐声声首) 构成,朱 骏声误统计为11 3 7 个。这些声符归入古韵十八部,声符之下排列从 此声符得声之字。在每部目录中,声符字外加黑框,纵览全书,我们 发现目录中有是声符而未加黑框者,也有非声符而加黑框者。现统计 如下: ( 1 ) 是声符而目录中未加黑框者( 9 个) : 史( 颐部) 、氯( 孚部) 、曲( 需部) 、系( 履部) 、叔( 泰部) 、蚋 ( 乾部) 、所( 屯部) 、敬( 鼎部) 、厄( 壮部) ( 2 ) 非声符而目录中加黑框者( 3 个) : 断( 需部) 、裂( 泰部) 、爰( 乾部) 十八部声符数目统计如下:堂部3 8 、升部2 0 、酶部4 6 、谦部5 2 、 颐部8 7 、孚部9 2 、小部6 l 、需部6 0 、豫部9 6 、随部3 3 、解部4 3 、 履部1 4 6 、泰部7 3 、乾部1 0 9 、屯部5 8 、坤部4 9 、鼎部2 8 、壮部5 4 , 共计l1 4 5 个。 通训定声声符总表请参看附录1 声符一览表。 从声符表可以看出,通训定声的声符系统中,声符字即朱氏 所指“声母”,多为非形声字,也有一些为形声字。通训定声全书 所收一万多字,并非全都直接以这1 1 4 5 个声符字为形声字声符,在 这些谐声声首下,还有下一级声符,它们从谐声声首得声,又成为其 他形声字的声符。此书的编排体例,1 1 4 5 个声符下,系联同声符的 字,包括直接和间接由此声符得声、递演而出的字。例如:璺部第一 “束”下:, 从“束”得声者:楝涑凉蝾重( 重小篆作,从任束声) 从“重 得声者:堙锺獯踵厘锺勤锺童( 童篆作,从产重省声) 从“童 得声者:董街撞檀癀墨僮憧潼撞疃埴鞋魏( 能篆作, 从肉,像飞之形,童省声) 一。 从“立皂得声者:璀蘸噍弊翼麓蘖髓窀褚l 鹿磬、清苣 i l 罄蛰培l 隘 n 见附录1 这里的“声符”是指谐声声首,即朱骏声所指“声母”,不包括谐声声首下各 级声符。为了便于说明原文,本文声符字书写采用说文通训定声势原书字形,不用简化字 , 6 说文通训定卢声符研究 以上四十九字按朱氏分析皆由束声递演而出。最后还有一个“棘 字,再加上声符字“束”本身,一共五十一个字。朱氏在正文中这样 表述:“束五十一名,凡束之派,皆衍束声。朱氏关于声符所统领字 的统计,有的不准确。如孚部第六“丑 下:“丑十六名,凡丑之派, 皆衍丑罄,实际应为“丑十七名。 从“柬 声字可以看出,由同一声符统领之字形成了一个系统。 但考察全书,声符字所统领字的排列又没有一个统一的、一贯到底的 规律,有时同声符字排列杂乱无章。如“棘字直接从“束得声, 应排在“柬 下,却放在“隋l 后。再如,声符“丰”。“丰十八名”, 直接从“丰 得声的字有五个:王丰邦蚌奉车。其中,奉、车两字又作 二级声符。从“奉 得声字有四个:捧璋摹唪。从“冬 得声字有八 个:律逢洚蓬烫缝盛缝。这十八个字,按朱氏理论排列应有一定规律, 如可以排为:丰王丰邦蚌奉捧璋摹唪车律逢洚蓬烫缝疆缝。而朱氏的排 列却没有章法:丰璋奉捧车邦蜂璋摹唪律逢洚蓬烫缝疆缝。 关于通训定声的声符系统还要说明几点: 第一,有一些声符字,没有从其得声之字。这些字在附录声符 一览表中标注下标l ,表示该声符字没有其他统领字。 第二,有的字并不从某声符得声,但却排在其下。因为朱氏认为这 个字是该声符所统某字的异体字,朱氏称之为“或体 。如“扦 字, 朱氏分析“杆 为“丑 的或体,所以排在声符“丑 下。 第三,通训定声声符系统,用现代语言文字理论来分析,有 一些是不合理的。如声符的归部,声符统领字的排列,朱氏改说文 解字或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的会意字为形声字,“省声 的解说 等。这些问题在后面的章节中将有所分析。 2 2 声符归部简析 通训定声的编排体例:韵部声符( 谐声声首) 字。 这种以韵部作为全书纲领的体例,显示出朱骏声对于声韵的重视,也 使得此书将字书的长处和韵书的功用集于一身。从导古音之源的编写 目的、分韵编排的体例以及实际上具备的查古韵功用三方面看,通 训定声也是一部古韵韵书。 声符归部反映出了朱骏声的古音理论。他将古韵分为十八部,不 硕十学位论文 用传统的广韵韵目,而改用周易卦名来作古韵的标目。这种 命名方法,使韵目失去了与广韵的联系,又使得翻检不方便。朱 氏在古韵十八部中又分出十个入声分部,所以连分部都算上,通训 定声共有二十八个韵部,即: 舒声十八部: 一矍部( 即柬部) 、二升部( 即蒸部) 、三酶部( 即侵部) 、四搛 部( 即谈部) 、五颐部( 即之部) 、六孚部( 即幽部) 、七小部( 即宵 部) 、八需部( 即侯部) 、九豫部( 即焦部) 、十随部( 即歌部) 、十一 解部( 即支部) 、十二履部( 即脂部) 、十三泰部( 即祭部) 、十四乾 部( 即元部) 、十五屯部( 即文部) 、十六坤部( 即真部) 、十七艮部 ( 即耕部) 、十八壮部( 即阳部) 。 入声十部:一留部( 即缉部) 、二嗑部( 即盍部) 、三革部( 即喊 部) 、四後部( 即冕部) 、五犟部( 即蕖部) 、六剥部( 即屋部) 、七浑 部( 即绎部) 、八益部( 即锡部) 、九日部( 即耍部) 、十月部( 即月 部) 。 朱骏声这种古韵分部既受到前人影响,又有自己的的特色。通 训定声自序中提到:“前哲江、戴、段、孔分部递益,各有专书。 今复参互加聂,不妄立异,亦不敢苟同。”朱氏所提及的江永、戴震、 段玉裁、孔广森都是清代古韵研究的大家。江永在顾炎武的研究基础 上,划分古韵为十三部。段玉裁加上之、脂、文、侯四部,变为十七 部。孔广森再增冬部,变成十八部。戴震把入声和祭、泰、央、废四 声独立起来,分为二十五部。朱骏声的分部基本上与段玉裁的一样, 不过他又采纳了王念孙的意见,把脂( 履) 、祭( 泰) 区分为两部。 朱氏的二十八部很接近后来黄侃的二十八部了。 朱骏声参照前人意见分古韵韵部,这并非说朱氏对古韵的分部不 具备自身的特点。这一点可以从他对入声韵的处理,以及对一些韵部 具体内容的确定( 即该韵部究竟包括哪些字) 等方面得到证明。下面 列出朱骏声、段玉裁、王力三家古韵分部情况对照表: 。黄侃比朱骏声多了一个物部,少了一个觉部 8 说文通训定声卢符研究 表2 - 1 朱、段、王古韵分部对照表 朱骏声段玉裁王力 幽 第九部束冬且 升第六部 基 酶 侵 召第七部缉 谦谈 第八部 嗑 去 皿 颐第一部 乡 ,_ , 苗 聪 1 一 小第二部宵 辇蕖 需第四部侯 剥屋 里 第三部 幽j 後冕 豫第五部焦 浑镡 随第十七部歌 解第十六部支 盆锡 履第十五部脂微物夤 日 物耍 第十二部 泰 月 第十五部 月 乾第十四部兀 屯第+ = 部文 坤 笔+ 一部 真 鼎第十一部耕 壮第十部 阳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朱骏声的古韵理论有着明显的缺陷,如 。引白杨一青:朱骏声转音理论初探,载古汉语研究,1 9 9 5 年第2 期。 硕十学付论文 束冬不分。但同时可以看出他对古韵研究也有突出贡献:别立入声分 部。朱氏跟段氏相比注意到了入声韵的独立,划分出了十个入声分部。 段氏认为除缉部外古无入声,朱氏将入声从阴声韵、阳声韵中全部划 分出来。 十个分部,除了召、嗑是从阳声韵晓部、搛部分出的外,其余都 是从阴声韵分出的。这十个入声分部除了留、嗑只配阳声韵之外,其 余兼配阴阳。通训定声总目中将此关系描述为:堂部第一,分部 同孚需;升部第二,分部同颐;酶部第三,分部召;谦部第四,分部 嗑;颐部第五,分部革;孚部第六,分部後;小部第七,分部举;需 部第八,分部剥;豫部第九,分部浑;随部第十,分部同豫;解部第 十四,分部同泰;屯部第十五,分部同履泰;坤部第十六,分部同履; 鼎部第十七,分部同解;壮部第十八,分部同小。依朱氏意见,我们 可将十八个韵部和十个分部之间的关系列成一个对照表: 表2 2 通训定声十八韵部和十分部对照表 颐( 之) j 履( 脂) i 主日( 耍) 随( 歌) l 豫( 焦) 9 ( 绎) 需侯8 一屋 孚( 幽) 6 後( 冕广一 小( 宵) 7 犟( 檠) 留( 缉) 嗑( 蕖) 鼎 ( 真) 1 6 ( 文) 1 5 ( 元) 1 4 ( 耕) 1 7 璺( 束) l 壮( 阳) 1 8 膝( 侵) 3 谦( 谈) 4 。参史存直:朱骏声古韵十八部韵字表,载汉语音韵学论文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7 1 0 说文通训定声声符研究 通训定声声符归部体现出了朱骏声卓越的古音理论。汪少华评价 说:“从入声独立、入配阴阳、收字范围三点着眼,在戴震与黄侃王 力之间真正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者,惟朱骏声一人而已。 当然,朱 氏过分看重谐声材料,也使得古韵研究中有一些缺陷。例如,“路 字谐“各 声,朱氏便把它放在“豫之浑分部 里,但就韵文押韵情 况来看,这是错误的。再如,本来应入颐( 之) 的“怪 ,他却因从 “圣 得声亦入日( 物) 分部。 。汪少华:朱骏声的古韵研究贡献,载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 9 8 9 年第四期 硕十学位论文 第三章说文通训定声对声符示音功能的揭示 声符的示音功能,即声符通过它独立成字时的语音与由它构成的 形声字的语音之间的音同或音近关系,提示形声字读音的作用。 3 1 形声字声符示音功能概说 3 1 1 声符示音功能来源 声符的示音功能由于来源的不同而带有两种不同的性质。示源声 符的示音功能不是由造字者出于标音的构字意图而产生的,而是形声 字分化过程中产生的自然结果。也就是说在形声分化的过程中,形声 字分担了源字原有的部分职能。源字的某一读音直接转移给形声字, 这决定了形声字与源字天然的同音关系,使由源字转化成的声符客观 上产生了提示形声读音的作用。 “ 与源字转化成的声旁不同,后出形声字声符的示音功能是自觉选 择的结果。声符的选择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选择示源声旁,一种是选 择单纯示音声符。因为源词与派生词之间不一定同音,因此,在选择 记录源词的字作记录派生词的形声字声符时,声符也不一定与形声字 完全同音。即使是选择单纯示音的声符,当造字时没有恰当的同音字 可供选择时,选择音近字也是容许的。所以,我们后来看到的形声字 与声符的读音不尽相同,并不完全由于古今音变,有一部分在形声字 产生的当时,就己然如此了。 3 1 2 声符示音功能的性质 声符是形声字的结构成分之一,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语音价值。 + 声符本身本质上不能直接独立地标识形声字的读音,而是依赖于作 声符的字与形声字之间的语音关系间接地提示形声字的读音。 3 2 说文通训定声揭示声符示音功能分析 通训定声的编排体例很明显体现出朱骏声注意到了声符的示 音功能。朱氏把声符相同的字排在一起,并在每字上用小字标出平水 韵,如“仲 字上标韵“送 ,“忠字上标韵“束 。有的字上朱氏 r d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3 6 页 。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3 6 、3 7 页。 说文通训定声卢符研究 标了多个韵,如“中 字上标韵“送柬 ,“畏 字上标韵“善赐漾 , “行字标韵“漾庚敬惕”。朱氏标注多个韵足因为该字有多个读音, 如“中 字可以读平声“柬 韵,又可以读去声“送 韵。还有的字 上朱氏标了相同的韵部,如“曾 字上标韵“蒸蒸 ,这种情况是因 为朱氏认为这个字有两个读音且这两个音的韵部相同,只是声纽不 同,所以标了两个相同的韵。 根据朱氏所标的平水韵,我们发现一组声符相同的字韵部大多相 同或相近。这种现象揭示了声符的示音功能。 例1 壮部第十八“置声字( p 9 1 2 ) 声符字“要 ,朱氏标韵“阳”。从“噩 得声之字1 2 个,其中: 标“阳 韵的字:檀檀僵缰莛强努; 标“善 韵的字:襁缳;7 标“庚 韵的字:廛缝; 标两个韵“阳善 的字:疆。 “阳 和“善 是相对应的平声韵和上声韵。所以除标“庚 韵 的两字外,其余l o 个字的韵与声符“置 的韵相同或相近。 例2 解部第十一“支”声字( p 5 1 6 )二 声符字“支 ,朱氏标韵“支。从“支得声之字2 3 个,其中: 标“支 韵的字:越雉枝郊岐叙豉波; 标“纸韵的字:颊技敲妓; 标“真 韵的字:芰歧忮皲赦赚; 标两个韵“支真的字:魃蚊; 标两个韵“支纸 的字:伎; 标三个韵“支纸真 的字:跛; 标“陌 韵的字:屐。 “支 、“纸 、“真 是相对应的平声韵、上声韵和去声韵。所以 除标“陌 韵的“屐 字外,其他2 2 个字的韵与声符“支的韵相 同或相近。 我们再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通训定声声符的示音功能:一是通 过两组字的上古音与其声符上古音的比较,分析不同声符示音功能是 否平衡;二是通过同一组字上古音与中古音的变化来比较同一声符示 硕十学何论文 音功能的变化。下文凡论及汉字的上古音音韵地位,主要依据郭锡良 汉字古音手册,中古音主要依据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 册,少数二本手册未收之字参照故训汇纂。凡论及汉字上古音之 间的关系,主要依王力同源字论所列声纽之间、韵部之间的关系 来判断说明。 表3 - 1 小部第七“交 声宇 声符字及其上古音统领字及其上古音声符字与统领字的上古音关系 茭:见纽宵部同音 这:见纽宵部 同音 敞:疑纽宵部音近:见疑旁纽,宵部叠韵 效:匣纽宵部音近:见匣旁纽,宵部叠韵 胶:见纽宵部 同音 骸:匣纽宵部音近:见匣旁纽,宵部叠韵 交:见纽宵部 签:见纽宵部同音 校:匣纽宵部 音近:见匣旁纽,宵部叠韵 郊:见纽宵部同音 瓞:监纽宵部 音近:叠韵 赛:影纽宵部音近:见影邻纽,宵部叠韵 皎:见纽宵部 同音 佼:见纽宵部同音 姣:见纽宵部同音 胶:帮纽檠部语音关系较远 狡:见纽宵部同音 姣:见纽宵部同音 绞:见纽宵部同音 佼:见纽宵部同音 汶:匣纽宵部音近:见匣旁纽,宵部叠韵 鲛:见纽宵部同音 蛟:见纽宵部同音 由此表可能看出,从声符“交 得声之字2 2 个,与“交 上古音 说文通训定声声符研究 相同的字有1 4 个,占6 3 7 ;与“交 上古音相近,即声纽不同, 但韵部相同的字有7 个,占3 1 8 ;与“交”上古音关系较远的有1 个字,占4 5 。这些数字表明,此组字声符示音功能较强。 我们再来看一组字: 。 表3 - 2 解部第十一“是 声字 声符字及其上古音声符统摄字及其上古音 声符字与统领字的上古音关系 提:定纽支部音近:禅定准旁纽,支部叠韵 墓:禅纽支部同音 起:定纽支部音近:禅定准旁纽,支部叠韵 徒:定纽支部音近:禅定准旁纽,支部叠韵 是:禅纽支部 踞:定纽支部音近:禅定准旁纽,支部叠韵 提:禅纽支部同音 辊:端纽支部音近:禅端准旁纽支部叠韵 醍:定纽支部音近:禅定准旁纽,支部叠韵 翌:謇纽支部 音近:禅謇旁纽,支部叠韵 筵:禅纽支部 同音 塞:禅纽锡部音近:禅纽双声,锡支对转 匙:禅纽支部同音 裎:定纽支部音近:禅定准旁纽,支部叠韵 题:定纽支部音近:禅定准旁纽,支部叠韵 题:定纽支部 音近:禅定准旁纽,支部叠韵 醍:定纽支部音近:禅定准旁纽,支部叠韵 尴:定纽支部 音近:禅定准旁纽,支部叠韵 浞t 禅纽锡部古音关系较远 提:定纽支部音近:禅定准旁纽,支部叠韵 娓:定纽支部音近:禅定准旁纽,支部叠韵 缇:定纽支部音近:禅定准旁纽,支部叠韵 陧:端纽支部音近:禅端准旁纽,支部叠韵 从“是 得声字2 2 个,与声符“是”上古音相同的字有4 个, 占1 8 2 :与“是上古音相近,即或声纽相同,或韵部相同的字 硕十学何论文 有1 7 个,占7 7 3 ;声韵关系较远的有1 个,占4 5 。这些数字 表明,此组字声符示音功能较弱。 通过以上两组字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通训定声所收字的 声符示音功能不平衡,有强有弱。 那么同一组字从上古到中古,声符示音功能有没有变化呢? 我 们还是以“交 声字为例来分析。 , 表3 - 3 小部第七“交声字 声符字及其中古音声符统摄字及中古音声符字与统领字的中古音关系 茭:见纽肴部同音 这:见纽肴部同音 敞:疑纽巧部语音关系较远 效:匣纽效部语音关系较远 胶:见纽肴部 同音 交:见纽肴部 骸:溪纽肴部音近:叠韵 篓:见纽巧部音近:双声 校:见纽效部音近:双声 郊:见纽肴部同音 瓞:蓝纽党部 语音关系较远 安:影纽啸部语音关系较远 皎:见纽绦部 音近:双声 佼:见纽巧部音近:双声 姣:见纽巧部音近:双声 驳:帮纽冕部语音关系较远 狡:见纽巧部 音近:双声 姣:见纽巧部 音近:双声 。 绞:见纽巧部音近:双声 忮:见纽绦部音近:双声 汶:匣纽肴部音近:叠韵 鲛:见纽肴部同音 茭:见纽肴部同音 说文通训定声声符研究 由此表可以看出,通训定声“交声字2 2 个,中古音与声符 “交”同音的字有6 个,占2 7 3 ;与声符“交 中古音近,即或双 声或叠韵的字有1 1 个,占5 0 ;与“交 语音关系较远的字有5 个, 占2 2 7 。 以上这组数字与表3 3 的统计数字相对照,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 结论:声符“交 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示音功能越来越弱。 硕十学传论文 第四章说文通训定声对声符示源功能的揭示 4 1 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概说 4 1 1 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与同源词研究 我们对形声字声符的研究可以有不同角度。例如,从文字学角度 说,声符是符号,属于字形;从音韵学角度说,声符的实质是属于语 音;从语言学角度说,所谓声符示源是就音义关系而言的,即声符承 载语源义。汉字属于表意体系的文字,形声字声符示源是汉字表意性 质的一种体现。形声字是小篆以来汉字的主体,由形声字的产生过程 我们可以知道,形符大多数表示形声字所记录的义类,而声符大多具 有示源功能,即可以提示形声字所记录的源义素。从许慎到当代语言 学工作者,对声符示源功能一直有不断的研究。 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是汉语语源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所谓形 声字声符的示源功能,是指“声符显示形声字记录的源义素的作用, “源义素即派生词的构词理据,它是在源词分化出派生词的过程中由 源词带给派生词的一种传承信息。古今语言学者对声符的示源 功能还有其他多种表述方式,如“声符兼义”、“声符表义”、“声符带 义”、“形声兼会意 等等。 本文写作选择的术语是“声符的示源功能 ,而没有选择“声符 兼义等其他术语。因为我们认为,从源义素本身来说,源义素可以 是表层的显性义素,也可以是深层的隐含义素。表层义素作源义素时, 声符的示源功能比较容易判断,而深层义素作源义素时,声符的示源 功能是隐i 生的,不能直接看出,需要进一步分析。因此,源义素并非 泛而言之的“义 。据以上分析的源义素的性质及其复杂性可以看出, “声符兼义、“声符表义 、“声符带义、“形声兼会意 等表述方式 以一“义 字概括“义素 ,不够精确。 研究声符的示源功能有助于汉语同源词的研究。同源词是由同一 根词直接或间接派生出来,因而有音近义通关系的词。由于汉字是一 。参本节第二部分“形声字形符示源功能研究概况” o 李国英:袋小篆形声字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3 1 页 1 8 说文通训定卢声符研究 种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又是形声字占绝大多数,形声字在孳乳的过 程中多是以声符为源字添加形符而成。因而声符实际上即是该形声字 所代表的词的根词,同一根词可以派生出一组同根字,大多数同根字 都是同源词。但同一组同源孳乳字采用同一个声符这种现象并不能概 括所有同源字的产生情况,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并不是重合,而是呈 现出一种交叉关系: ( 1 ) 从形声系统看,同声符之字可以是同源字,也可以不是同 源字。 ( 2 ) 从同源系统看,同源之字可以是同声符的,当然这只能就 某一范围内的同源字而言。 ( 3 ) 从声符本身看,声符可以是根词,也可以不是根词。 因为形声系统与同源系统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所以在利用声符 系源时,就要充分考虑到形声字在孳乳产生时的复杂情况。虽然同从 某一声符的形声字相当一部分声符具有示源功能,但并非都具有示源 功能;即使具有示源功能,也不一定都示同一个源,不同的声符也可 以示同一个源。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可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同源词 的系联工作。 可见,利用形声字声符系联同源词是切实可行的。如果我们充分 考虑到声符的示源功能,考虑到形声字占汉字总量的绝大多数,从声 符出发系联同源词,对汉语语源研究来说,是可靠而又十分有益的工 作。 4 1 2 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概况 我国古代的文字、训诂学家很早就注意到了某些声符对形声字有 示源功能。汉代刘熙释名中常用声符为形声字作声训,推求名源。 宋代王圣美提出“右文说,认为形声字的声符都兼有意义。这种全 部肯定判断的观点虽有失偏颇,但却引起了后代学者对声符研究的重 视。清代,古音学昌明,学者就古音求古义,段玉裁、王念孙诸大师 突破了以形义为主的传统的文字研究模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业绩。 段氏形音义三者互求,提出了“声与义同源,故谐声之偏旁多与字义 d 曾昭聪:形声字声符示源功能研究价值略论,载汕头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2 期 1 9 硕十。 何论文 相近 ,“凡同声多同义 的理论,概括出了兼义声符六十八条。近 代以来,章太炎、黄侃、杨树达、沈兼士诸大家对形声字声符进行研 究,又有新的成果。黄侃指出:“凡字以声兼义者为正例,以声不兼 义者为变例 ,将形声字按声义关系分为三类:“声与义同一 、“声 之取义虽非其本义,而可以引申者”、“声与义不相应者 。他还注意 到了声符可以表达相反或相对的语源义。杨树达先生在积微居小学 金石论丛和积微居小学述林二书中,提出了“形声字往往有义 说与“形声字声类有假借 说,概括出五十余条凡例,从语源学角度 对声旁带义的形声字进行了大量考证,从理论到方法均有创新。沈兼 士先生的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首次以声符为研究 对象,以缜密的逻辑和翔实的材料,从训诂学的角度对形声字声符带 义现象做了全面的理论总结。 现当代语言学者也发表了一些关于声符示源功能研究的专著和 论文。王宁先生指出:“从形体关系看,同源字可分三种类型:( 一) 形 体无关的同源字,( - - ) 同声符的同源字,( 三) 同形的同源字。词的同 源从本质上依靠声音的关联,但也不是与字形完全没有关系,尤其是 在文字产生以后新派生出的词,大部分是用形声原则来造字的。而且, 很多是采用它们的根词( 如果记录根词的是独体字) 或根词的声符( 如 果根词本身就是形声字) 来作声符。有些声符带义的现象就是这样产 生的: 其他与研究声符示源功能有关的专著和论文: 专著:李国英小篆形声字研究、张博汉语同族词的系统性 与验证方法、殷寄明汉语同源字词丛考 论文:曾昭聪形声字声符的示源功能及其研究意义、同声符 反义同源词研究综述、从汉民族思维特点看声符示源的理据;殷 寄明形声字声符新论、声符义概说;曾世竹形声字声符兼义 规律之探微等。 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进一步研究声符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