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作为我国先秦时期著名工艺典籍考工记,对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发 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就现代 工艺美术来讲, 考工记的技术及其工艺水平等实际成果已经失去了其应用价 值,但就其设计思想而言,却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对现代设计具有很强的现实意 义及指导思想。本文对考工记的主要设计思想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同时 对考工记中“材有美”、“工有巧”设计思想及其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刻的阐述。 在研究考工记设计思想的同时,我也发现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考工 记究竟是一本什么样的典籍,即考工记的性质如何? 考工记为什么叫 周礼冬官考工记,即考工记与周礼冬官的关系如何? 并对这 两个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由于能力有限,定有疏漏之处,还请方家批评指正。 关键词:考工记;t 巧;材美;设计思想;器物 a b s t r a c t k a og o n gj i ,a so u tc o u n t r yp r e - q i nw e l l - k n o w nc r a f ta n c i e n tb o o k , p l a y sa v i t a lr o l ei n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o u rc o u n t r ya n c i e n ti n d u s t r i a la r ta n dh o l d st h e q u i t ei m p o r t a n ts t a t u s i no u rc o u n t r yi n d u s t r i a la r t h i s t o r y b u tf o rm o d e r n i n d u s t r i a la r t ,t h ea c t u a la c h i e v e m e n t so fi t st e c h n o l o g ya n di t s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l e v e l h a v el o s ti t sa p p l i c a t i o nv a l u e ,a sf o ri t sd e s i g nt h o u g h t , i th a st h ev e r ys t r o n g v i t a l i t ya n dt h ev e r ys t r o n g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t h eg u i d i n gi d e o l o g yt ot h e m o d e r n i z a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h a sc a r r i e do ni o n s y s t e m a t i cc o m b i n gt ot h em a i n d e s i g nt h o u g h ta n d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h a sc a r r i e do nt h ep r o f o u n de l a b o r a t i o n t o w o n d e r f u lm a t e r i a l ”a n d “i n g e n i o u sc r a f t i ni t sd e s i g nt h o u g h ta n di t s p r a c t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n c e w h i l es t u d y i n gi t sd e s i g nt h o u g h t ,ih a v ea l s od i s c o v e r e d s o m ep r o b l e m st h a tn e e dt ob es o l v e d ,f o re x a m p l e ,w h a tk i n do fb o o ko ne a r t h i si t ? t h a ti sw h a ti t sn a t u r ei s w h yi sk a o g o n g ic a l l e dz h o u l id o n g g o n gk a o g o n g j i ? t h a ti sw h a tt h er e l a t i o na m o n gk a o g o n g j i , z h o u l i ,d o n g g o n gi s ih a v e s t u d i e dt h et w op r o b l e m s ,b e c a u s et h ea b i l i t yi sl i m i t e d ,t h e r em u s tb es o m e o v e r s i g h t s t h a n ka l lt h ee x p e r t sf o rc r i t i c i z i n ga n dp o i n t i n go u tm y m i s t a k e s k e y w o r d s :k a og o n gj i ;i n g e n i o u sc r a f t ;w o n d e r f u lm a t e r i a l ;t h ei d e ao fd e s i g n ; a p p l i a n c e u 殛锉馋声骥 本入声明所呈交的学佼论文是本入在罾繇指导下进行的研究 工作及墩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 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能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佧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 在论文孛露了襞礁熬说骥并表示瀵懑。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啦日期_ n z 、!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幽日期_ 艇z 、! ! ! 学位论文舨权使震授投漤 零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肖关保留、使用学位 论文的规定,即:东北师澈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 构送黛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畿阅和借阅。本人 授权农j 帮范丈学可玟将学位论文豹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 据瘴遽孬检索,霉瑷采溺影印、绫窜襞其它笈露l 芋蔽保存、汇编 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粥) 学饿敝作巍名:碰摆删撇啦 秘 鬻:奄j 。墨 ;羁麓:壁z 。羔土_ 缬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聪擞向: 工作单位: 遽援蘧蛙: 电话: 粼编: 引言 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大变革的重要历史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 科学技术,在这个时代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在手工业中,一方面是原有的操作工 艺更为纯熟;另一方面又产生了许多新的工艺。分工也更加精细,这时,春秋以 前的“工商食官”( 西周时实行的一种商人制度,指当时工匠和商贾都是贵族的奴 仆,他们主要为封建领土贵族的政治或生活需要而从事工商活动) 格局已经打破, 除了官府手工业外,又出现了许多私营的个体手工业。由于社会大变革的深化, 文化教育、科学技术开始普及于民间,于是“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学 术思想空前活跃,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局面。许多士大夫都比较重视实践,关心社 会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鲁班、墨翟、李冰等一些杰出的学者、技术发明家 便应运而生。他们把中华文化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科学设计,使许多 工艺技术得以改进和提高,从而使社会生产力获得巨大发展。 考工记就是反映当时工艺技术和设计水平发展的技术规范著作,涉及运 输和生产工具、兵器、容器、乐器、玉器、皮革、染色、建筑等专业,每一专业 又有更细的分工。 作为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工艺典籍,考工记保留了大量对器物制作规范 的记载,但就其历史及现实意义而言,对考i 记思想方面的研究,己成为考 工记经久不衰并极富生命力的主要原因。 第一章、认识考工记 一、考工记的性质 考工记又名周礼冬官考工记成书于先秦时期,是中国目前所见 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回。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 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设计思 想观念及工艺设计水平。 究其性质,考工记应为一部古时官制用于督导及考核手工业生产的指导性 典籍。 之所以谓之“官制”,是因考工记开篇即云:“国有六职”,根据许慎兢 文解字所述:“国,邦也,从口,从或”,“或:邦也。徒口徒戈,以守一”。 说明考工记与国家政权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书中讲述的“六职( 王公、士 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妇功) ”是指国家的六种社会分工,并不是民间讨论 的范围,而在文中反复出现的“国工”也是指那些技术水平达到相当高度的“国 家级”工匠。 考工记中记载的内容多是制造军用物品、宫廷用品及国家统筹项目等。 先秦战国时期,各国间战事不断,干戈不息,兵器的生产成为及技术水平的高低 成为各国国力的一种象征,而重要的兵器如战车、武装部队的青铜兵器( 杀失、 矛、戈、戟、剑) 、弓、皮甲等重要兵器的生产都是由国家统一控制,以保证兵 器的数量与质量。对于书中提到的钟罄、玉圭、玉琮、玉璋都是古代贵族富庭中 的祭典与宴乐都离不开礼器。“八音之中,金石为先,”而编钟更是贵族宫庭中 的祭典与宴乐都离不开的礼乐“重器”,是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不是平常百姓 所能接触到的。加之书中所提及的器物,也几乎是贵族的公器,有的是为了突显 威仪、彰显身份的,有的是维持礼制严别等级的,反映了周王朝的些典章制度, 如“玉人之事”条说:“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 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候守之:命圭七寸,谓之躬圭,伯守之。”等等。进 。戴吾三考工记图说山东画报出版社,2 0 0 3 年第l 版,第1 页 2 一步说明了 考工记为“官制”的特性。 纵观考工记,全文共七千一百多字,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染色、 刮磨、陶瓷等六大类三十个工种的内容,即:攻木之工七种,攻金之工六种,攻皮 之工五种,设色之工五种,刮摩之工五种,抟埴之i - 种。其中攻木之工含木制工 艺的各项工种:如制轮、造车厢( 盖) 、乐器、食器、弓箭、农具、建筑等,分为 “轮人”、“舆人”、 “梓人”、“庐人”、“匠人”、“车人”等职:“攻金之工”主 制青铜工艺:如刀剑、钟鼎、农具、量器等,有“筑氏、凫氏、冶氏、栗氏、桃氏” 等职;“攻皮之工”主制皮甲、裘衣,有“函人”、“鲍人”、“韦氏”、“裘氏”等专 业分工;“设色之工”多与服饰相关,有钟氏染羽、幌氏练丝等;“刮摩之工”专 事雕刻琢磨技艺,其中玉人琢玉,磐氏为磐,矢人制矢等;“抟埴之工”制陶器,其 中“陶人”制作炊饮器,“佤人”则制盛贮器。记载的范围很广,涉及运输和生 产工具,兵器、容器、乐器、玉器、建筑、制造、冶炼等项目,每一项目又各自 有更细的分工,一件复杂器物并不是一人所能完成的,须分工合作。如考i 记 云:“一器而工聚焉者,车为多”,有:轮人为轮,轮人为盖,舆人为车,车人为车等。 这种分工既能方便管理,又能提高效率,从而确保大批量生产器物的质量。考 工记中反映的细致分工、技术协作,正式大型手工业作坊或工场的情况,这显 然不是民问手工也所能达到的。 二、考工记与周礼的历史关系 今天所见考工记全名为周礼冬官考工记,是作为周礼的一 部分,但二者并没有实质性的从属关系,但周礼何以被纳入周礼之中呢? 周礼原名为周官,亦叫周官经,传说为周公旦所作。周礼分述各 级官职及其相关的典章制度。共有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 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等六篇。西汉时,“冬官”篇缺,河间献王 刘德便取考工记补入。唐代贾公彦疏日:“冬官一篇,其亡己久。有人尊集 旧典,录此三十工以为考工记。”“冬官六国时亡,其时以考工记”回,贾公彦序 周礼废兴云:“孝武帝始除挟书之律,开献书之路,既出於山岩屋壁,复入于秘 府,五家之儒奠得见焉。至孝成皇帝,达才通人刘向、子歆,校理秘书,始得列 d 清阮元校刻 。三经注碗中华书局1 9 8 0 年版,第2 6 7 页 3 序,著于录略。然亡其冬官一篇,以考工记足之。”。根据周礼注疏 所云,考工记是被补进周礼之中的,对此南朝末年陆德明经典释文序 言解释说,汉“河间献王开献书之路,时有李氏上周官五篇,失事官一篇, 乃购千金,不得,取考工记以补之。”隋唐经籍志中记载:“汉时有李 氏周官。周官盖周公所制官政之法,上于河间献王,独阙冬官一篇,献王购之 千金不得,遂取考- r 记以补其处,合成六篇,奏之”回汉书艺文志 开宗明义说:“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有此可知汉代有过 规模宏大的古籍整理,且河间献王即刘德修学好古,甚有文名,又喜收集古籍善 本,所获甚多。汉书河间献王传说他“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 真,加金帛赐以招之。”又因他修礼重乐,“山东诸儒多从而游”,门下儒者众多, 有可能对搜集到手,包括考工记在内的先秦古文旧籍加以整理。但因周官 只得五篇,欠缺“冬官”,刘德即便以千金购之也不可得,遂以此书补人。至此 考工记得与其它五篇合称周官而传诸后世。 但这部本属手工和科技领域,具有很强技术性的典籍又何以跻身于这部礼学 经典之著呢? 这要从考工记产生历史背景及其鲜明的“遵礼”设计思想谈起。 考工记产生于等级森严、礼仪严格、严别礼法的先秦周朝。周礼春官典 命称:“上公九命为伯,其国家富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九为节:侯伯七命,其国 家宫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七为节:子男五命,其国家富室车旗衣服礼仪皆以五为 节。”就拿服饰来说,在周朝的礼仪中,吉凶礼服的花纹是有着严格规定的,爵 位的高低,决定着花纹的种类及章数的多少。所以,服饰实际上就是当时尊卑贵 贱的表识与象征。正因为周朝事事以礼仪为先,所以,考工记诞生于周朝的 诸侯国中,对各种器物的制作、要求自然要符合周朝的礼仪,为统治阶级服务。 而在考工记中各工种的设计制作亦都具有鲜明的礼制色彩,如考3 2 记玉 人篇,制玉按不同身份,不同用途,不同场合而有形制、尺寸、装饰及材质的不 同:“圭璧五寸,以祀曰月星辰。鐾琮九寸,诸侯以享天子。谷圭七寸,天予以聘女。 镇圭尺有二寸,天子守之。命圭九寸,谓之桓圭,公守之。命圭七寸,谓之信圭,侯 守之。”所谓“命圭”,就是周王所命之圭,给各级官员在朝见时使用,并以不同的 尺寸等形式上的差异反映不同的身份等级。考工记又载:“天子用全”,即天 。汉郑玄注f 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北京大学h j 版社,1 9 9 9 年版,第6 页 。粱江考工记新释【j 】美术观察9 0 0 7 第1 2 期,第4 页 4 子所持礼玉由毫无杂质的纯玉制成:“上公用龙”,上公用四玉葫:“侯用瓒”, 侯用三玉二石:“伯用将”,伯则用玉石各半质地更不纯的玉器。“玉”因其冰清 玉沽的质地而受人们搀崇:古人制“六瑞以镣郝国”,君子“以孤比德”玉的自 然鬓瞧羧入播纯,或秀辫塞、投力、道德豹象缝,蒡震爨诲逶毒枣瑟、祭祀天建。考 工记中不同的铡玉栎潍粼显示了浓厚的笛缀伦理蕊念。又如“碍氏为弓”篇论 及制弓的弧度:“为天予志弓,合九而成规:为诸侯之弓,合七而成规:大夫之弓,合 五而成规:士之弓,台兰而成规。”考工记“匠人营国”节中还提出了依爵位 尊枣褥定的耗割营建等级割。文孛举城瞩及邀鼹为铹,说明三缀城邑:王城、诸 侯城、都辘( 簿大夫采勘嚣建翱度上兹等级麓爱。戮耱疆毫度必铡,王富“门隧 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寓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这样,“都”的城隅高度 只允许相当王宫的f i n 商度即高五雉。诸馁城的城隅仅相当予摄城的宫城城隅 赢度,即赢七雉。丽壬城城隅的高度是九雉。兰级城邑的城隅高度是据“以商为 蠢”熬藐裁要求,按舞佼簿牵蒎次递洚秀雅强。嚣筵,考王落捧蔻一罄记述 兰十余种手工艺设计豹接零文献,也被纳入劐体国经野的儒家礼学经典周礼 之中 第二章、考工记的主要设计思想 考工记作为我国最早一部古代工艺美术资料,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 相当重要的地位,但随着时间的推演及科学技术的进步,考工记的科技思想 及工艺技术等实际成果己逐渐失去了现实意义,而她的设计学思想虽经历二千多 年仍栩栩生辉,并富有很强的生命力,至尽在现代艺术设计、服装设计、建筑设 计、环境设计、工艺美术等诸多方面依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及指导思想。因此, 深入挖掘考工记的设计学思想,对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设计文化,继承传 统文化精髓,指导当代中国设计,促进当代文化艺术产业化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阴阳五行思想 考工记的许多设计思想是在当时特殊的社会制度背景下及当时流行学说 的影响下产生的。如起源于周朝的“阴阳五行”学说在考工记中就有明显的 体现。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考 工记中多次提到阴与阳:“凡斩毂之道,必矩其阴阳”,“水之,以辨其阴阳。 夹其阴阳以设其比”等等。不过,这里的阴阳仅指背阴与向阳,与阴阳五行的阴 阳尚有差别。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们所阐述的阴阳理论是指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 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辩证对立统一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 地之道也( 对立统一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根本法则) ,万物之纲纪( 一切事物 都不能违背这个法则而存在) ,变化之父母( 事物的变化是由事物本身阴阳两个 方面,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 ,生杀之本始( 事物的生成和毁灭都是来自 于这个根本法则) ,神明之府也( 这就是自然一切奥妙的所在) ,故治病必求于本 ( 所以要想治好病,就必须从这个根本问题一阴阳上求得解决) ”。考工记其 中的许多手工技术都充分体现了阴阳辩证对立统一的思想。如“毂小而长则柞大 而短则挚”,“辅。深则折,浅则负。鞔注则利准,利准则久,和则安”,“已倨则 不入,已旬则不决:长内则折前,短内则不疾”,“钟已厚则石,已薄则播,侈则 柞,弁则郁,长甬则震”,“前弱则俯,后弱则翔,中弱则纡,中强则扬。羽丰则 迟,羽杀则趣。是故夹而摇之,以日氐其丰杀之节也。桡之,以h 氐其鸿杀之称也”。 是说各种事物现象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相互只云的对立关系。这些造物方法的运 用充分反映出考工记的作者对阴阳说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考工记中的“五行”理论是通过“五色”体现出来的。“五行”,系金、 木、水、火、土,是构成世界的五种最基本元素。“五行”说最早见于尚书洪 范,成长于春秋战国学术繁荣之时,对于成书于先秦后期的 考工记,毫无疑 问会受到“五行”学说的影响。正如李约瑟博士指出:“五行说影响之大,传播 范围之广,使它遍见中国古代及中古一切科学和原始科学领域”圆。“五色, 是“五行”的衍生之物,唐代经学家孔颖达在左传注疏中说:“五色,五行 之色也。木色青,火色赤,土色黄,金色自水色黑也。”在考工记里,第 一次明确提出了“五色”的概念,考工记中关于“五色”的阐述,主要见于 “画绩之事”节。其记云:“画绩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 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这段关于“画绩之事”之中关 于“五色”的论述正是对孔颖达五色理论很好的佐证:在五行五色关系中,东方 为木性,大阳始升于此,在星象称“青龙”,其色为青。南方为火性,在星象称 “朱雀”,其色为赤。西方为金性,太阳退降于此,在星象称“白虎”,其色由白。 北方为水性,在星象称“玄武”,其色为黑。土居中宫,能调节金、木,水、火 之不足,节制诸类之盛,其色为黄 。地土与天体内照,地谓黄,天谓玄,天地 玄黄,乾坤交合。因此,东方育与西方白相对应,南方赤与北方黑相对应,天玄 与地黄相对应。五色分为东、西、南、北、中之位,亦即金、木、水、火、土五 行,天地东西南北各有对应的色相。左传桓公二年说“五色比象,昭其物 也”。比象天地四方,以示物不虚设,上述说法和上古时代“五行”的方位观念 恰好吻合。 二、天人和一思想 。哿“周”,车辕单根称辅积根称辕 。潘占星李约瑟史集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 9 8 6 2 3 2 4 。张乾元周礼考l 记画绩释凄【j 】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 0 0 2 第3 期,第3 0 页 7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典哲学一根本观念,也是中国早期审美设计思想之 一,是由汉儒董仲舒则提出:“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西,更严格地说,“天人合 一”四字是北宋的张载在正蒙乾称中最早使用的。但作为一种审美观念, 在先秦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天人合一”中的“天”并非指神灵主宰,而是“自 然”的代表。中国人自古崇尚自然,认为宇宙是无限的,但他们并不站在自然的 对立面与之抗衡,而是投身于自然,与自然融合,认为人是宇宙化的部分,人 同世间万物一样,是从大自然中产生出来的。其核心是指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 通的,整个天地自然是一个包含人类自身在内的,充溢着勃勃生机,不断流动, 生生不息的过程,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老子说: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o 即表明人与自然的一致与相通。在老 子哲学中,“道”是万事万物的根本,它贯通和统摄天、地、人三大系统,整个 宇宙的演化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中国先哲们以一种“统观”、 “会通”的方式来把握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提出了“万物一体”、“天人合一” 的思想。这种造物观的核心,就是从综合的、整体的观点去看待工艺品的设计, 把人所创造的各种工艺品看作是整个自然这个大系统的产物。这样一种哲学观产 生了中国古代独特的设计思想、造物观。 考工记中充分表现了这种“天人合一”的造物思想,考工记中提出: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 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这可以说是一种系统论的造物观,是说造物应 该顺应天时,适应地气,材料上佳,工艺精巧,合此四项条件才能制造出精良的 器物。但如果不顺应天时,不适应地气,只具备后两者是制造不出良品的。认为 在器物制作时,也必须按其特点和要求选择最佳的时节动工,这样做出的器物才 有可能是精良之作。考工记有:“天有时以生,有时以杀,草木有时以生,有 时以死,石有时以泐,水有时以凝,有时以泽,此天时也”。这是“天人合一” 审美思想在设计理论上的最初表述。“天时”、“地气”指的是自然方面的客观因 素,“材美”、“工巧”则强调的是主体方面的主观因素。考工记主张人与自然 的沟通融合,这正使“天人合一”思想的初衷所在;强调工艺制作要符合自然生 态规律,并认为自然规律制约或决定工艺制品的优劣。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能 o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o 马王堆出土老子 乙本 8 工巧匠就认识到,工艺品的生产不是孤立的人的行为,而是自然界这个大系统各 方面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 考工记在具体叙述各种工艺规范时也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天人合一” 的设计思想。“耩人为辘”一节中的:“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 也”这幅由下方代表地的方形车厢与上方代表天的圆形车盖同中间乘驾者 所构成的画面正是古代工匠对“天人合一”的美好向往。还有,在考工记“辑 人为皋陶”节有:“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冒”即蒙。“启蛰”即惊蛰。因为 惊蛰时阳气上升,大地回春,阴气下降,这个时节蒙出的鼓特别响。再如,弓 人篇中:“凡为弓,冬析干而春液角,夏治筋,秋合三材,寒奠体,冰析潘。” “液”即治。“奠”即定。“冰析爵”,是说冰雪天气极寒冷时张驰弓体,分析弓 漆。这是因为:“冬析干则易,春液角则合,夏治筋则不烦,秋合三材则合,寒 奠体则张不流,冰析淆则审环,春被弦则一年之事。”“流”即变移。“审环”,大 意是审察其漆痕是否形成环形。因而考工记反复强调:“弓人为弓,取六材 必以其时。”“轮人为轮,斩三材必以其时。”是说器物制造要顺应天时、因时顺 势,不能与之向背。 考工记的王城之制“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 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清晰地勾勒了“辩方正位”、“择中而立”、“五 方为体”的都城礼制布局的基本轮廓。这种对城市的设计和规划关于“辩方正位”、 “择中而立”的观点,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反映,是“象天法地”所要 求的和天上王国取得对应的象征。这种象征性的上下对应,显然是远远高出人间 地面规划的整体性之上的一种非常玄奥的整体性意境,这是“天人合一”在科学 理念之外的一种天地对应的神话。这种因时顺势的“天人合一”观,既有朴素唯 物主义的因素,也是现代工艺制作的一个重要原则。 三、制器尚象思想 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制器尚象”思想占有十分突出的地位,而且是一个 具有相当代表性的造物观。易系辞日:“以制器者尚其象”。孔颖达在周 易正义中解释说:“象也者像也,谓卦为万物象者,法像万物,犹若乾坤之法 像于天也。象”就是占人发现事物的幽隐之理,把它譬拟成具体的形象容貌, 9 靳板苍详解周易山西占籍出版社,2 0 0 3 1 。第8 0 8 2 页 9 用以象征特定事物的意义。可见古代先民所用器物,是通过“观象制器”而得, 并且崇尚以器“象”这种形式来传达人的思想和理念。但从深层次的探究,古 人所崇尚的“制器尚象”并不局限于表面,而又赋予它更深层次的含义。左传宣 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枚,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 使民知神奸”又汉书郊祀志云:“皇帝做宝鼎三。象天、地、人。禹收九 枚之金,铸九鼎,象九州”。也就是说,古人以三鼎象征天、地、人,以九鼎象征 九州。又如中国古古钱币的外圆内方的造型设计,是对天圆地方“尚象”设计 思想的迸一步升华,是深层次的“制器尚象”这两层含义在考工记中得到 了很好的体现。 “制器尚象”作为一种艺术设计原则,在考工记器物制作规程中得到了 十分鲜明的体现,在形制的确定上,很有其“尚象”之象征意义。如在“辅人为 辅”一节中这样写道:“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 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龙旃九旃,以象大火也;鸟旗七旃;以 象鹑火也;熊旗六旃,以象伐也;龟蛇四旃,以象营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 将车的各部位形象与天地自然作了象征性的描述。轸是车的厢体下部的底盘,方 形象征大地;车的伞盖是圆的,圆形象征象征大地苍穹。两个车轮各有三十枚辐 条,用以象征每月三十日。盖弓二十八条,又象征二十八星宿。而车上所绘的龙、 鸟、熊、龟等图像的旌旗及其下垂饰物,则象征二十八宿中的“大火”、“鹑火”、 “伐”、“营室”、“象弧”等星宿。这段话就明确地提出了龙旗、鸟旗等四旗对于 四象、二十八宿的象征意义。这里的大火,是指东方七宿中第五宿心宿( 又称大 火) ,它以大火代表东方七宿,星位的形状被想像为龙形,即后来的星宿青龙: 鹑火,是指南方七宿中的第三宿柳宿( 又称鹑火) ,它以鹑火代表南方七宿,星位 的形状被想像为鸟形,即后来的星宿朱鸟( 朱雀) :伐星,为西方七宿最末 一宿参宿之属它以参宿代表西方七宿,星位的形状被想像为熊形( 后演变为虎 形) ,即后来的星宿白虎:营室为北方七宿中的第六宿室宿,它以室宿代表北 方七宿,星位的形状被想像为龟、蛇,即后来的星宿玄武。这就明确地将 车旗与四象、二十八宿联在一起,形成了前者对后者的象征关系。而在“画缋之 事”节中,考工记对“五色”的论述亦充分反映了“尚象”之思想,即青色 。龟蛇神名洪兴祖注:“说者日:宣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日玄,身有鳞甲故日武蔡邕日:北方玄武, 介虫之蚝文选 洼:龟与蛇变为宣武川 l o 象征东方赤色象征南方,黑色象征北方,白色指西方,黄色象征大地玄色则象征 天空。 在考工记所述及的制作规程或器物的形制上,出于器物艺术审美层面, 十分重视器物形制本身的形象,可谓之“制器尚象”。比如在“梓人为笱虞嘶 节中对于图象的处理:“凡攫猢援篝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深 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则于视必拨尔而怒。苟拨尔而怒,则于任重宜, 且其匪色必似鸣矣。爪不深,目不出,鳞之而不作,则必颓尔如委矣,苟颓尔 如委,则加任焉,则必如将废措,其匪色必似不呜矣。”意思是说凡扑杀类动 物物,援持啮噬的动物,必定深雕其爪,突出其眼、振起鳞片与颊毛,那么看 上去必象勃然而怒的样子,那样才宣于荷重。凶猛动物类的形象是否典型,取 决于摄像者瞬间的“定格”。在“梓人”来说,则有待于通过具体手段去传神表 现。深雕而使爪立体,强调出对象的有力和紧张感:浑圆并突出其眸,体现了对 象的神猛;斜刀起出鳞片,能展现对象瞬问的瞬间张力。“深其爪,出其且,作 其鳞之而”,值此时,这一生物才成为鲜活的、愤怒的、传神的,不然的话,“则 必蔽尔如委矣,其匪色必似不鸣矣。”就是说即使凶猛的动物,也会委顿不振, 其神色必不能鲜活。以此可以看出 考工记中要求工匠对形象的重视,并且 要求在器物的制作过程中带着自己的感情和想象造物,使得所制器物带有不同 的象征意义,及不同的工艺审美思想。 。音“损巨”,古代悬钟、磐的架子,两立住为笱,横木为虞笱扇j 常要装饰以动物为题材的雕刻,因而 也是造型艺术品, 1 l 第三章、考工记“工巧”、“材美”设计思想 考工记的“工巧”、“材美”设计思想来源于“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 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重要造物观点,而在考工记诸多设计 思想中此观点是最具代表性、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设计美学观点, 此观点是我国最早的关于手工艺制作的专门论述。这是一个“天时,地气、材美、 工巧”的系统工艺思想,是一种极为深刻的工艺造物理论。它将天、地、材、人 诸因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手工业生产的综合要素思想体系,是中国 形而上的文化精神之“道”对形而下之“器”的规约,也是对中国传统造物思想 之精髓的扼要表述。这种工艺思想的提出,不仅成为当时工艺设计和制作的原则, 同时也成为中国最早的系统工艺设计思想; “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工艺设计思想,是受周易的“三才”思 想的影响而产生出来的,并成为一种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系统的工艺造物理论。 周易系辞下日:“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 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 类万物之情。”就是说从包羲氏开始,人们就注意观察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了。 周易系辞下明确提出“三才”之名,日:“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 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综观一部考工记,对 于每一种器物,不论是在材料的选择上,还是在加工制作上,都要求的十分严格, 充分体现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系统工艺思想,也正因为材料的美与 加工的巧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所以成为制器之关键,并成为工匠制作器物 恪守的原则,只有二者配合恰当,所制器物才能称作精良。这不仅有利于当时手 工业生产具体操作的系统管理,而且对手工业生产起着相当重要而积极的指导作 用。 一、“材美”设计思想 “材有美”是指工艺材料的性能条件,材料是工艺设计的物质基础,是构 成设计艺术物品的基本内容,是设计艺术物品艺术审美的表现载体。材质之美是 决定设计艺术物品审美因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体现物品艺术特色的重要 因素之一考工记就十分强调设计艺术物品的材质之美,至于什么是“美” 材,考工记原则上认为:首先,“美材”本身必须符合器物的功能和技术要求, 即依物选材:其次,要注重材料质感与功能性统一。 ( 一) 依物选材 所谓“材美”,是肯定人对材料质地品性的选择性,要求工匠根据所制器物 的需要去主动的体验材料的美,合理地利用材料的性能,发挥材料本质的美感。 考工记开篇即云:百工之事为“审曲面执,以饬五材,以辨民器。”意思是 说工匠应该考察材料,并根据材料的特点来制造器物。 “材美”思想具体到某一器物的设计制作,又涉及合理地选材和用材。如制 弓之六材的要求是:“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 胶也者,以为合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说明同一器物 的不同部分由于功用性的不同,所选用的材料也要有很大的区别;轮之三材的要 求是:“毂也者,以为利转也;辐也者,以为直指也;牙也者,以为固抱也。轮 敝,三材不失职,谓之完。”制作车轮的工匠,对“三材”即毂、辐、牙的 木材必须精选。如毅,它是车轮中央连接车辐以穿在车轴的部分,在砍伐木材时 就要标出其向阳和背阴部分。“阳也者,稹理而坚:阴也者,疏理而柔。”使用木 材做毂时,就必须以火烧烤其阴面,使之与阳面的坚密度相等,从而达到“材美”。 车轮中央套车轴的“毅”,要使其转动灵活:四面放射的车“辐”,要使其打人卯 眼不偏倚:车轮外缘的“牙”,要使其坚固合抱。这样做出来的车轮,即使用坏了, “三材”也不会失去它的功能,才能称作完好。说明了不同器物或同种器物的不 同部位所选材料的不同对器物本身何等重要。 不仅如此,考工记还进一步提出“美材”的具体标准。如在“失人为失” 关于选“笥。”标准的描述:“凡相笥,欲生而传:同传,欲重:同重,节欲疏:同 疏欲栗。”意思是说挑选箭杆,要选天生圆形的;都是圆形的,就选分量重的; 分量同样重,就选竹节稀疏的;竹节同样稀疏,就选栗本色的。这是用比较的方 。音“赶”苛。箭茎也广韵 1 3 法来确定“美材”。又如考工记在介定七种可作弓干的材料的顺序是:“拓为 上,稳次之,糜桑次之,橘次之,木瓜次之,荆次之,竹为下。”用于制作箭干 包括多种木材和竹材,用以制作弓臂的主体,多层叠合。干材的性能,对弓的性 能起决定性的作用。据考工记,干材以柘木为上,次有意木、柞树等,竹为 下。材料分优劣,用材有选择,而材料的选择则基于对材料的正确认识。如:“凡 相角,秋翔者厚,春翔者薄。稗牛之角直而泽,老牛之角妙而昔,疚疾险中,痔 牛之角无泽。角欲青白而丰末。夫角之本,整于制而休于气,是故柔。”可 见考工记对材料的认识是全面而又深刻的。 在考工记中,还明确阐述了代表不同等级的不同器物,所用的材料也是 大不相同的。“玉人之事”节中有云:“天子用全,上公用龙,侯用瓒,伯用将” 是说天子要用纯色之玉,上公用稍有杂色的玉,侯爵用质地不纯的玉,伯爵用玉 石掺半的玉。有此可见材料亦是级别的象征。 ( 二) 文质合一 何谓“文”,何谓“质”? 说文日:“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文首先就是指各种色彩、事物纹饰之意;质就是事物的内在本质。孔子沦语雍 也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而后君子。”虽然这里谈的是道 德修养,但实际上包含了丰富的美术思想,涉及到形式与内容的相互关系问题。 对于器物的设计制造而言,外在的纹饰主要体现为质感美,而内在的本质内容, 实际上就是指器物的功能。孔子的“文质彬彬”即文质合一,在这里被用做说明 功能和纹饰质感合一的思想。 所谓材料的质感,是指主体对材料表面的综合感受,它包括明亮与黯淡、粗 糙与光滑、坚硬与柔软、轻与重、冷与暖等。这些感受有些是通过人的视觉获得 的,有些则是通过人的触觉获得。设计中对于材料的选择和撷取是与人类的审 美要求、认识水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考工记中,对工 艺设计中的材料质感原则多有记载,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工艺设计思想和工艺制作 水平,对现代工艺也有十分现实的知道意义。考工记对材料的质感要求具体 表现在工艺或质量上,比如在“鲍人之事”节中有“鲍人之事,望而舐之,欲 其荼白。也;进而握之,欲其柔而滑也;卷而抟之,欲其无迪也;眠其著,欲其 浅也;察其线,欲其藏也。革欲其荼白而疾,汗之则坚,欲其柔滑而腥,脂之则 需。”是说远看颜色要白,拿在受里的感觉要滑软,卷紧不能斜等。这种对材 料的质量所要达到的要求,是通过材料的质感给人以不同程度的感受而实现的。 这种质感的合格与否,是衡量一名制作者合格与否的标准之一 考工记这种对材料的质感要求,还取决于所制器物的不同。“鲍人之事” 节中就有:“凡相干,欲赤黑而阳声,赤黑则乡心,阳声则远根”。意思凡选择干 材,要颜色赤黑而( 敲击的) 声音清扬的,颜色赤黑就木质坚韧,声音清扬就木 理条顺。”“析干必伦,析角无邪,斫目必荼。”是说剖析干材必须顺着( 木的纹 理) ,剖析角( 也要顺着纹理) 不要斜,砍斫( 于材上的) 节疤必须徐缓。 “材有美”是提醒造物者关注材料的特性和质量,也包括材质本身所能体现 的美感,说明当时人们在造物时,已有了对材质的充分认识。正是因为工艺品的 材质能给人的欣赏带来美妙、给人带来丰富的心理感受和审美感受,所以,历代 的设计者,特别是能工巧匠,在对物品的表面进行加工处理时,既注意保持材料 的自然质地和纹理,又巧妙通过多种工艺手法,丰富材料质感和纹理变化,从而 使材料质感的美妙得到极大的表现。因而考下记中蕴含的这一工艺设计原则, 不仅是我国传统工艺美学的巨大成就,也是现代工艺美术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美学 原则。 二、“工巧”设计思想 论衡自纪言:“文不与前相似,安得名佳好,称工巧。”要制造出精美的 器物,必须要有高超熟练的技艺。考工记认为“天时”、“地气”、“材美”三 者俱备后,必须还要由“巧者和之”才能制成精美器物,所以在“材、美、工、 巧”四大要素中,考工记最看重的还是工巧。在我国古代,“工艺”往往是与 “巧”联系在一起的,说文解字中说:“工,巧也,匠也,善其事也。凡执艺 事成器物以利用,皆谓之工。”又说:“工,巧饰也。”可见,古时“工”与“巧” 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无怪乎我们称一些古代器物的制作是“巧夺天工”,称一 些制作者是“能工巧匠”。考工记一再提到“三材既具,巧者和之”,“六材既 聚,巧者和之”。“轮人”和“庐人”篇中几次出现“国工”,即国家级工匠,认 ”指颜色如茅草的花一样 1 5 为巧工的最高级是国工。如“轮人为盖”中“良盖弗冒弗纥,殷亩而驰,不队,谓 之国工。”又“庐人为庐”中“六建既备,车不反覆,谓之国工”。诸如此类,都说 明了考工记对工巧的重视和对巧工的推崇。而在考工记中对于“工巧” 的重视与推崇具体表现为:制器尚数两方面。 ( 一) 制器尚数 考工记中关于制造器物的描述无不体现着严谨的工作态度,而关于严禁 首先是数据准确。在考i 记模数设计思想就充分说明了数据准确在工艺制造 中的重要。 所谓“模数”,是指两个变量成比例关系时的比例常数,它含有某种度量标 准的意义。考工记的器物制造,经常是以某一基本部件的规制作为模数,而 其他相关部件的规制则是由此基数由一定的比例关系产生。由于各部件具有一定 的规矩度数,因此彼此问理所当然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与协调性,而经由一定标准 产生的程序,当然也是一种标准化程序。模数设计最明显的例子是关于车辆制造 的例子,考工记中关于“轮人为轮”提到:“六分其轮崇”,就是以轮崇( 即轮 子直径) 为基数展开来规定其它各部尺寸的。当时的车辆主要有轮、舆、转三大 部分组成,而轮被认为是车中最重要的部件。轮又由牙围、毂、辐三部分组成, 而这几部分的具体尺寸均由轮崇为基数确定。如牙围尺寸,“是故六分其轮崇, 以其一为之牙围”。再确定毅的尺寸,“参分其牙围而漆其二。椁其漆内而中诎之 。而又定毂截面圆周长等于毂长,“以其长为之围”,再把毂的三分之一作剜除 木心的薮用,“以其围之防捎其薮”。这样一来,轮之各项尺度均和轮径联系起来。 同样,考工记中关于“轮人为盖”有:“部长二尺,程长倍之,四尺者二”,“参 分弓长,以其一为之尊”;关于“舆人为车”有:“参分车广,去一以为隧。参 分其隧,一在前,二在后,在揉其式。以其广之半为之式崇,以其隧之半为之较 崇。六分其广,以一为之轸围。参分轸围,去一以为式围。参分式围,去一以为 较围。参分较围,去一以为轵围。参分轵围,去一以为辫围。”。可以看出来“盖” 和“车”的制造也同样是通过“模数”原理来完成各部件的制作和搭配的。使制 轮严谨而易于推广。 。宜兆琦、李金海齐文化通论【m 1 北京:新华出版社t2 0 0 0 年第1 版,第2 4 5 页 o “中诎之”意为:缩减一半, 1 6 考工记中其他一些器物制作也采用了模数制。如“磬氏为磐”中“参 分其鼓博,去一以为鼓博。参分其鼓博,以其一为之厚。”这段关于制磐的描述, 是把“博”作为基数,其余部分都以其为基础。以此更加印证了考工记对“模 数”的重视。 除“模数”以外,在考工记中还十分强调制器数据的的准确性。如“国 马之辅”中“深四尺有七寸,田马之辅深四尺,驽马之辅,深三尺有三寸”;“冶 氏为杀矢”中“刃长寸围寸,铤十之,重三垸”;“陶人为瓶”中“顾”“实二黼, 厚半寸,唇寸盆实二黼,厚半寸,唇寸甑实二旆,厚半寸,唇寸,七穿。鬲 实五觳,厚半寸,唇寸。庾,实二觳,厚半寸,唇寸”;以及“瓶人为簋”、“庐 人为庐器”、“匠人营国”、“匠人为沟洫”、“车人之事”、“弓人为弓”等各项器物 的制作都详细标有数字尺寸,这种数据的记载是制造者在长期的造物实践中逐渐 摸索出来的一种规律,也是“工巧”的一种表现。据统计数字在考工记中出 现的频率为:“一”9 7 次:“二”5 6 次:“三”7 6 次:“四”4 8 次:“五”4 4 次: “六”4 8 次:“七”2 8 次:“八”9 次:“九”2 8 次:“十”1 9 次。造物的工艺和 规格如果能概括为一组简练的数字,是人们掌握了造物规律的表现,是设计制造 准确化、系统化的有利证明,并进一步说明考工记所记载工艺手段已经具有 相当高超的水平 ( 二) 制器尚用 “用”,说文解释为:“用。可施行也。”是指使用、功用。考工记中关 于器物制造的描述非常重视“用”,即功用性、适用性的造物观,几乎每一类器 物的设计制作,工艺标准和质量检验等均是以适于人用为基点。郭沫若在论古代 青铜器的铸造时曾说:“铸器之意本在服用,其或施以文镂,巧其形制,以求美 观,在作器者庸或于潜意识之下,自发挥其爱美之本能,然其究极仍不外有便于 实用也。”器物的设计制造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即人的特点或者说是以人为中心来 考虑设计制造等技术问题的,这可以看作是现代人体工程学的先例。例如考工 记在对先秦时期最常用且规模最大的器物兵器的设计制造,就特别强调要 符合人的尺度,适合于人所用。“弓人为弓”节中云:“凡为弓,各因其君之躬, 志卢血气,丰肉而短,宽缓以荼。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 为之安矢,骨直以立,忿孰以奔。若是者为之安弓,安弓为之危矢,其人安,其 弓安,其矢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蛋糕培训方案模板范本
- 门面房吊顶施工方案
- 油罐内防腐施工方案
- 更换轿厢施工方案怎么写
- 单招河南护理常识题库及答案解析
- 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护理
- 6米深污水井施工方案
- 直播基地建设方案范本
- 年度工作述职汇报
- 黔南州耐磨地坪施工方案
- 钢结构主体验收评估报告
- 人教版历史与社会七下第八单元第三课《中华文明探源》教学设计
- 更换钢板施工方案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家政三方合同协议范本
- 预制双层不锈钢烟道及烟囱技术规程
- DB32T 5079-2025城镇供水水表安装及维护技术规程
- 行业法律法规解读
- 大学生就业心理调适与应对
- 中考数学复习计划的个性化调整
- 2025年半月谈材料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