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测算和国际比较.pdf_第1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测算和国际比较.pdf_第2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测算和国际比较.pdf_第3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测算和国际比较.pdf_第4页
(国际贸易学专业论文)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测算和国际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测算和国际比较 常蕊 2 0 0 7 年4 月 摘要 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国际分工发生了巨大变化,一部分国际分工由产品之间 的分工转向了同一产品内不同生产环节之间的分工,并产生了产业内中间产品与 最终产品的垂直专业化贸易。本文就是基于垂直专业化的基础来考察中国垂直专 业化贸易( 加i 贸易) 的发展情况。本文采用了h u m m e l s 等人估算垂直专业化 比重的方法,利用中国1 9 8 7 年2 0 0 2 年的投入产出表,对中国出口贸易中垂直专 业化比重做了分行业测算:此外又计算了美国1 9 9 8 2 0 0 4 年出口贸易中垂直专业 化比重和1 4 个典型国家2 0 0 0 年垂直专业化比重,并将其结果与中国垂直专业化 程度进行对比。结论显示:中国的出口贸易中垂直专业化比重1 5 年翻了番, 从1 9 8 7 年的0 0 9 5 增加到2 0 0 2 年的0 1 9 9 :中国出口垂直专业化程度最高的行 业是机械制造业,贸易摩擦多的行业( 如纺织业) 垂直专业化程度较低。与美国 相比,中国在出口中所获得的净收益低,中国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亚洲是中国中 间投入品进口主要来源地区。 关键词:垂直专业化;投入产出表;加工贸易 c a l c u l a t i o no f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s h a r eo fc h i n aa n d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c o m p a r i s o n c l l a l l g r u i a p r i l2 0 0 7 a b s t r a c t 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d i v i s i o no fl a b o rh a sc h a n g e de n o r m o u s l ys i n c et h e1 9 9 0 s ap a r t o ft h ed i v i s i o nh a ss w i t c h e df r o mi n t e r - p r o d u c tt o i n l e t - p r o c e d u r e , a n dl e a d st oa 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e dt r a d eb e t w e e ns e m i f i n i s h e dp r o d u c t sa n df u r l s h e do n e s t h i s t h e s i si st op r o b ei n t o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e di r a d e ( p r o c e s s i n gt r a d e ) i nc h i n ao nt h eb a s i so f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w i 血t h eu s a g eo ft h em e t h o do f e s t i m a t i n gt h e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p r o p o r t i o nb yt h eh u m m e l sa n dt h ei n p u t - o u t p u t s h e e to f c h i n af r o m1 9 8 7t o2 0 0 2 。ae s t i m a t eo i lt h e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a f i o np r o p o r t i o n o fc h i m se x p o r t a t i o nh a sb e e nd o n e f u r t h e r m o r e t h ev e r t i c a l 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p r o p o r t i o no fe x p o r t a t i o no fa m e r i c af r o m1 9 9 8t o2 0 0 4a n da n o t h e r1 4t y p i c a l c o u n t r i e si n2 0 0 0h a sb e e ne s t i m a t e da n dc o m p a r e dw i t hc m n a ,a n dw gc o m el oa 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t h e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o fc h i n a se x p o r t a t i o nh a sd o u b l e di nt h e l a s t1 5y e a r sf r o m0 0 9 5 i n1 9 8 7t o0 1 9 9 i n2 0 0 2 a n dt h em o s t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e d i n d u s t r yt u r n so u tt ob et h em e c h a n i cf i e l dw h i l ei n d u s t r i e s 、 ,i 血m u c h 台a d i n gf r i c t i o n s u c ha st e x t i l ei n d u s t r yi sl e s s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e d c o m p a r e d 、i 也a m e r i c a c h i mh a s al o w e rn e tr e a l i z a b l ev a l u ei ne x p o r t a t i o na n di sl o c a t e di nt h el o we n do ft h ev a l u e c h a i n a n da s i ai st h em a i ns o u r c i n ga r e ao fc h i n a si m p o r t a t i o no f 辩m i 一丘i l i s h e d p r o d u c t s k e yw o r d s :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i n p u t - o u t p u tt a b l e ;p r o c e s s i n gt r a d e l 致谢 本文是在我的导师唐宜红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论文选题、内容体系、 研究方法到一些具体的观点,都凝聚着唐老师的心血,唐老师甚至对论文进行了 逐字逐句的修改。她广博的知识和严谨的研究作风使我受益匪浅,恩师的教导将 使我受益终生。 此外我要感谢曹晓超同学对我论文计算部分的帮助,并感谢其他同学在论文 资料和数据方面提供给我的帮助。 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测算和国际比较 一、引言和文献综述 国际上的分工大致经历了工农业生产的分工、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1 和产品 内分工2 几个阶段。在2 0 世纪9 0 年代以前,产业内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曾被视为主流 分工模式,发达国家间不同类型汽车产品的生产和交换是产业内水平分工的典型例 子,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化纤工业生产流程分工则具有产业内垂直分工的性 质。垂直专业化分工是由跨国公司主导的,以产品的价值链为边界的分工模式,它 与产业内分工的主要区别在于( 1 ) 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主体是企业( 主要是跨国公司) , 产业内分工的主体是国家;( 2 ) 前者以价值链为边界,后者以产业为边界。由于垂 直专业化分工的出现,生产的价值链分割,生产可以按工序的比较优势在更广泛的范 围内进行。而每一阶段生产创造的附加值都会带来贸易总量的增加,因此潜在的贸易 量也会增加3 在这种新的分工模式下产生了产业内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垂直专业 化贸易,垂直专业化贸易的出现使得国际贸易总量及其占g d p 的比率大幅度上升,国 际贸易出现了非线性增长。 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和新贸易理论都只对最终产品贸易提出了理论分析框架, 并未涉及到包含中间品贸易的垂直专业化,1 9 7 6 年b a l a s s a 首先提出了“垂直专业化” 概念,h u 锄e l s 、r a p p o p o r t 和y i ( 1 9 9 8 ) 对垂直专业化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定义。垂 直专业化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1 ) 最终产品在多个阶段连续生产;( 2 ) 两个或 两个以上国家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价值增值;( 3 ) 在生产过程中,至少某一生产阶段 必须跨过国界。简言之垂直专业化即某一国家利用进口的中间产品,去制造最终产 品而出口。g r o s s m a n 和h e l p m a n ( 2 0 0 4 ) 认为垂直专业化之所以会发生,就在于 它背后快速增长的中间投入品、零部件和专业化生产服务的中间产品贸易。卢锋 ( 2 0 0 4 ) 在论文产品内分工5 :一个分析框架中认为垂直专业化分工体系开辟了 生产率提升和经济增长的新源泉,为发达国家对全球资源进行整合提供了方便,也 1 产业内分工主要是由规模经济派生的国际分工它又包含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由于消费者效用函数中包含对 产品多样化的偏好而产生的水平差异化分工;另一种则为垂直分工,它建立在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并体现了各国 技术水平之问的差异。 卢锋( 2 0 0 4 ) 产品内分工一一个分析框架:产品内分工是区分传统行业问和行业内分工的一种新型国际分 工类型,基本涵义是指产品生产过程包含的不同工序或区段,在空问上分散化地展开到不同国家和经济体进行 。k r u g m a n 。1 9 9 5 g r o w i n gi o r l dt r a d e :c a u s e sa n dc o n s e q u e n c e s ,b r o o k i n gp a p e r so ne c o n o m i ca c t i v i t y , 1 9 9 5 i s s u e ,1 1 9 7 0 年一1 9 9 0 年,美国与0 e c d 国家的国际贸易占p 的比重都翻了一番。 曳称垂直专业化( v e r t i c a l 印e c i a l i z a t i o n ) ,其它说法还包括垂直分离、价值链分解、外包等。 为发展中国家融入国际分工提供了新的切入点。 有很多学者对一些国家的垂直专业化水平进行了钡4 算,c a m p a 和g o l d b e r g ( 1 9 9 7 ) 研究了加拿大、日本、英国和美国的情况。他们发现,虽然美国与加拿大、 英国相比,其进口投入品比例处于较低水平,但它在1 9 7 5 年至1 9 9 5 年间制造业的该 比例翻了一番:加拿大、英国在1 9 9 3 年时均有超过2 0 的投入品来源于海外。f e e n s t r a 和h a n s o n ( 1 9 9 7 ) 对美国制造业进行了检验,发现进口投入品占总中间品购买量的比 例,已经从1 9 7 2 年的5 7 上升至u 1 9 7 9 年8 6 及1 9 9 0 年的1 3 9 。b o l m e s ( 1 9 9 9 ) 对制造 业垂直专业化的实证研究利用了购买投入占产出价值的百分比,即以购买投入强度 ( p i i ) 。作为垂直专业化程度的指标,并引入本地及邻近地区就业水平作为虚拟变量, 得出了产业地方化与制造业垂直专业化正相关的结论。但该研究只考察了整个制造 业的平均关系,没有考虑到具体的产业特性,得出的结论较为模糊,其借鉴难度较大。 h u m m e l s 。i s h i i ,k e i - m uy i ( 2 0 0 1 ) 利用投入产出表估算了o e c d 十个国家及爱尔兰、韩 国和台湾的垂直专业化指标。 关于中国垂直专业化分工的测算,b a r r yn a u g h t o n 在c h i n a se m e r g e n c ea n d p r o s p e c t sa sat r a d i n gn a t i o n ( 1 9 9 6 ) 的研究中发现,中国的v s 值占进口的比 例在1 9 8 8 年大约是0 2 5 ,而到1 9 9 4 年上升到0 4 l 。他认为这充分表明,中国2 0 世纪 八十年代早期将为生产出口商品而进口投入品的关税放开后,中国经历了非常明显 的垂直专业化增长。高越( 2 0 0 4 ) 在垂直专业化分工:分工基础、分工利益与中 国的实践中用中国加工贸易进口额与总出口额的比重来替代中国的垂直专业化比 重,并对垂直专业化分工进行了模型化研究。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在 讨论稿垂直专门化、产业内贸易和中美贸易关系( 2 0 0 5 ) 中分别测算了中国总出 口中垂直专业化程度、中国出口分行业垂直专业化程度、中国对美出口的垂直专门 化程度和中国对美出口分行业的垂直专门化程度,并据此得出了中国出口贸易中 “来料加工”程度与中美贸易关系。而赵伟、马征( 2 0 0 6 ) 在垂直专业化贸易: 理论模型与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中计算了中国垂直专业化比重并建立计量模型对 影响垂直专业化贸易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中国参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主要方式- a n 工贸易,自上世纪8 0 年代以来获得了 长足的发展,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日益显著。中国在过去2 0 多年中国际贸易总量及 其占g d p 比率的大幅度上升,都与全球范围内的垂直专业化、外包过程密切相关。因 此对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的计算和分析有助于解释诸如以下的问题:( 1 ) 中国出口 中从别国进口的中间产品投入所占的比重有多大? ( 2 ) 中国出口中哪些行业“外包” 给国外的程度高,哪些程度低? ( 3 ) 中美贸易摩擦严重的行业是否具有特殊的垂直 8 购买投入强度为购买投入占产出价值的百分比 专业化程度? 4 ) 中国对加工贸易的依赖程度有多大? ( 5 ) 中国垂直专业化程度是 否与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有什么关联? 本文通过对中国、美国和代表性国家垂直专业 化程度的计算,可以更加清楚地了解中国的加工贸易,也能对中国加工贸易和改革开 放的成果做出客观的评价,这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介绍国际分工形 式的新发展和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出现,并介绍垂直专业化分工的基本含义、文献回 顾和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二部分对本文实证研究所依据的基本方法进行了分析,包 括垂直专业化贸易比重( v ss h a r e ) 公式的推导分析、投入产出表的介绍、数据的 获得和计算。第三部分是对1 9 8 7 年- - 2 0 0 2 年中国出口垂直专业化比重的计算,并对 中国的加工贸易程度及发展趋势和中、日、韩国家的进出口产业链效应进行了简单 分析。第四部分计算了1 9 9 8 - - 2 0 0 4 年美国出口垂直专业化比重,并对比分析了美国 和中国在分工中的地位和参与全球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程度。第五部分计算了2 0 0 0 年 7 1 4 个国家的垂直专业化比重,1 4 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新型工业化国家、东欧国家 和发展中国家,并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垂直专业化比重分析 根据h u m e l s ( 2 0 0 1 ) 的方法,计算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业化程度( v ss h a r e ) 8 。 假设经济中有n 个部门( 或行业) ,我们用砒表示i 部门进口的中间产品, y i 表示i 部门的总产出,x i 表示i 部门的总出口。根据h u m m e l s 等人( 2 0 0 1 年) v s i = ( 等卜m j 射j 表示i 部门进口的中间产品,y 刎表示的是一国在出口中从别国进口的中间 投入品。 定义出口中的v s 比重( v ss h a r e ) 为 :器:警屯 ( 船 7 由于数据限制部分国家的投入产出表采用的是1 9 9 9 年和2 0 0 1 年代替。 8 另一种为v s l ,考察的是一国出口的中问品中被他国用作生产出口品的价值,计算方法与v s 的方法大体相同。 两种方法的区别在于v s 从一国的进口中阃品来考虑,v s l 从一国的出口中间品来考虑。 = - - y - 妄喜降卜,= 妄喜鲁( 驯= 撵v * 争v j i :专窆窆等蟛 ar l l l 耐l i 令乃:等,即生产一单位j 部门产品,需要从i 部门进口单位的中间产品,则 ( 3 ) 式就改写成出口中的v s 比重= 专,d “o 一4 寸1 x ” 其中:x 表示总出口,= c - ,- ,一”= :j ;: 为进口系数矩 阵,其中的元素:譬的含义在前面均有介绍;- - 4 。) _ 1 为完全需要系数矩阵, 6 l 。i i i 为国内消耗系数矩阵,其中元素6 口表示生产一单位j 部门产品, k j 需要i 部门( 国内生产) b 。单位的中间产品;4 ”+ a 。= a ,a 为投入产出表的直接 x 1 1 消耗系数矩阵9 :石”= ;i 为出口向量。 k j ( 二) 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技术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瓦西里里昂惕夫( w a s s i l yl e o n t i e f ) 在 2 0 世纪3 0 年代所提出的一种经济数量分析方法,它以平衡表的方式研究的是一个 经济系统中各个部门之间投入与产出的相互依存关系。s n a 体系”中的投入产出表包 括供给表( v 表) 、使用表( u 表) 和产品部门x 产品部门表。投入产出表具有以下 特点:1 、各行之和= 各列之和,即各部门的总产出= 总投入。2 、中间使用+ 最终 使用+ 进口+ 其它= 总产出,它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分配使用方 向。3 ,反映中间流( 即第象限“) 的数字具有双重身份:既反映生产又反映消耗, 既反映投入又反映产出。4 、第二象限总量= 第三象限总量。 。直接消耗系数是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一部门的单位总产出所需要直接消耗各部门货物或服务的数量。它反映 了在一定技术水平和生产组织管理条件下,该部门与其它部门之间直接的技术经济联系和直接依着受关系 ”即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x i j 所在豹n x n 矩阵为第一象限 4 h ;k -,l = d 4 产品部门产品部门投入产出表举例如下: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 资本形成总额 产出 固库 资 总产 投入 部门1部门2 部门1 1 总消 净 费 定存 出 资增 出 形 口 太 加成 由 部门1 五lx t 2葺。 闻 部门2 x 2 1x 2 2屯。 第二象限 投 入 部门n 矗i2 增加值”第三象限 总投入 x j 根据投入产出表所提供的数据,可以得到的数据有:各部门的进口、出口,总 的进口、出口,各部门中间投入和总产出;直接消耗系数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嘞2 五f 五代表第j 部门对第i 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 相当于前面提到的删) 代表第j 部门所直接消耗第i 部门货物或服务的数量,x ( 等于总产出f ) 代表第 j 部门的总投入。 ( 三) 数据及计算 本文计算涉及三个部分,采用的数据有1 、1 9 8 7 2 0 0 2 中国投入产出表1 3 ,数据资 料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发展部门分析兼新编可比价投入产出序列 表”;2 、1 9 9 8 - - 2 0 0 4 年美国投入产出表,数据资料来源于美国投入产出表”;3 、 1 4 个样本国家2 0 0 0 年投入产出表1 6 ,数据资料来源于o e c d 亘家投入产出表 。 “又称初始投入,初始投入+ 中间投入= 总投入。 ”我国每逢2 ,7 年度进行全国投入产出调查,编制基本表每逢0 、5 年份编制延长表,迄今为止只有7 张可 用的投入产出表。分别为1 9 8 7 年,1 9 9 0 年、1 9 9 2 年,1 9 9 5 年、1 9 9 7 年、2 0 0 0 年和2 0 0 2 年投入产出表。 ”中国统计出版杜。1 9 9 8 年 一h t t p :1 n s v , b e a g o v b e a u g u i d e , h t m 读时问:2 0 0 7 3 2 0 “1 4 个国家包括发达国家,新型工业国家、东欧国家和加工贸易发达的部分发展中国家。数据来源于o e c d 国家 投入产出表。 “h t t o :t w w w o e c d o r “d o c u m e n v 3 o 2 3 4 0 e n2 6 4 9 j 4 2 6 33 8 0 7 1 4 2 71i 1i 0 0 h t m l t h eo e c di n p u t - o u t p u td a t a b a s ee d i t i o n2 0 0 6 - s t iw o r k i n gp a p e r2 0 0 6 8 阅读时间:2 0 0 7 。3 - 2 2 计算类型分为两种: 1 、某国总出口中垂直专业化比重( v ss h a r e ) :可根据公式( 4 ) 算出; 2 、某国总出口按行业分垂直专业化比重( v ss h a r e ) :,“”l i a d ) _ 1 ( 5 ) 以上公式中各组成部分的计算过程是:a “= ( 进d 总产品) “a ,其中进口代 表了某国( 如中国) 从世界进口的某部门的所有产品,进口数据和直接消耗系数矩 阵a ”都可通过投入产出表得到,总产品= 总产出+ 进口一出口,总产出和进口、出口 数据也可以通过投入产出表得到;彳。= a a ”, i a 。r 1 可以通过e x c e l 求逆”得 置 到;x 7 = i ;i 代表了某国( 如中国) 对世界出口的各部门产品,z 7 和x 均可在 k j 投入产出表中查到。 因此,根据投入产出表提供的数据,再加以一系列的计算就可以得到1 、2 所需 的全部数据,可以根据公式( 4 ) 、( 5 ) 得出相应的垂直专业化比重( v ss h a r e ) 三、中国出口垂直专业化比重 ( 一) 中国总出口v s 比重及各行业出口v s 比重 本文计算了1 9 8 7 年- - 2 0 0 2 年中国出口的垂直专门化( y s ) 比重”,它反映了1 9 8 7 年- 2 0 0 2 年中国出口贸易中来自别国的中间产品的比重,同时v s 比重也间接反应了 来自国内生产的价值与来自别国提供的价值的相对比重。表3 1 与图3 1 分别给出了 中国总出口中的垂直专门化比重及其变化,表3 2 、3 3 和3 4 分别给出了1 9 8 7 年一 1 9 9 7 年、2 0 0 0 年和2 0 0 2 年中国出口各行业的v s b l 重。 表3 11 9 8 7 - - 2 0 0 2 年中国总出口v s 比重 1 年份 1 9 8 7 在1 9 9 0 焦1 9 9 2 矩1 9 9 5 焦1 9 9 7 焦2 0 0 0 芷2 0 0 2 芷 v s 比重 0 0 9 5 5 0 1 1 1 3 0 1 4 6 3 o 1 6 3 00 1 4 6 l0 1 7 2 6o 1 9 9 2 资料来源:根据1 9 8 7 - 2 0 0 2 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 ”对于某部门产品假设:中间产品中进口品( i i ) 与国内生产品( i d ) 之比等于最终产品中进口品( c i ) 与国内 生产品( c a ) 之比,即i i i d = c i c d = i i + c i ) ( 1 d + c d ) ,因此得到i i ( i i + t d ) = ( i i t c i ) ( i i + c i + i d + c d ) ,即进n 总产品。 有些投入产出襄中直接给出了直接消耗系数表( 矩阵a ) ,但有些只给出了基本流量袁,需要对流量袁进行 简单的计算得到直接消耗系数。 w 以上所有的计算( 矩阵运算) 都可以通过e x c e l 袭来进行。 由于数据资料的限制,1 9 8 7 年一1 9 9 5 年的v s 比重是按照可比价投入产出表计算的,1 9 9 7 年之后的v s 比重 是按照现价投入产出袭计算的。 图3 11 9 8 7 2 0 0 2 年中国总出口中v s 比重 资料来源:根据1 9 8 7 - - 2 0 0 2 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绘制 从表3 1 与图3 1 可以清楚地看出,从1 9 8 7 年至u 2 0 0 2 年这1 5 年中,中国出口贸易 中来自外国提供的中间产品的比重已经翻了一番,从1 9 8 7 年的9 5 4 上升到2 0 0 2 年的 1 9 9 ,这个上升进程,o e c d 国家花了2 0 年左右才完成,即从上世纪7 0 年代初至9 0 年 代初,o e c d 的主要国家的出口贸易中的垂直专业化程度从1 0 左右上升到2 0 左右2 。 从行业看,中国的垂直专业化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化工等行业,其中平均垂 直专业化程度最高的前三位是电子通讯设备( 2 5 2 ) 、交通运输设备( 1 8 ,9 ) 和仪 器仪表制造业( 1 8 4 ) ”。中等程度的是有色金属、石油、煤炭等资源密集型行业和 纺织、服装、皮革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最低的是农业、食品制造业和服务业:从各 行业的垂直专业化发展速度上看,1 9 8 7 年到1 9 9 7 年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前三位分别 是金融保险业( 1 9 镰) 、石油加工业( 3 9 5 ) 和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 1 4 ) 。 发展速度最慢的是金属制品、交通运输、机械电子和建筑行业。见表3 2 、3 3 、3 4 。 表3 21 9 8 7 1 9 9 7 年中国3 0 个行业( 部门) 出 2 v s 比重 平均v s年均增长 部门1 9 8 71 9 9 01 9 9 21 9 9 51 9 9 7 比重速度( ) 农业 0 0 3 30 0 3 50 0 4 90 0 5 70 0 5 40 0 4 6 8 1 煤炭采选业 0 0 7 2o 1 0 20 1 0 50 0 9 60 0 8 90 0 9 36 6 石油、天然气开采业 0 0 5 70 0 8 00 0 8 20 ,0 9 80 。0 5 70 0 7 5l o 5 篮参见h u m m e l s 。d j i s h i ia n dk e i - l l uy i 2 0 0 1 t h en a t u r ea n dg r a 叽ho f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8 t i 蚰 i n w o r l dt r a d e 该平均值为1 9 8 7 到1 9 9 7 年的平均值,2 0 0 2 年这三个部门的v s 比重依次上升为3 7 2 、2 0 4 和3 0 器。 金属矿采选业 0 0 9 0 o 1 1 90 1 2 7 o 1 3 lo 1 3 5 0 1 2 0 6 9 其他非金属矿采选 业 0 0 5 70 0 8 】o 1 0 3o 1 0 6o 1 0 00 0 8 9 1 1 1 食品制造业 0 0 5 50 0 5 20 0 7 50 0 7 20 0 7 00 0 6 54 7 纺织业 0 0 8 60 0 9 3o ,1 5 3o 1 7 0o 1 3 30 1 2 71 1 4 缝纫及皮革制品业 0 1 0 40 1 l l0 1 5 60 1 7 2o 1 3 20 1 3 5 7 3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 造业 o 1 1 30 1 1 90 1 4 8o 1 5 50 1 2 20 1 3 14 1 造纸及文教用品制 造业 0 1 0 8o 1 1 60 1 3 40 1 3 7o 1 3 50 1 2 63 3 电力及蒸汽、热水生 产和供应业 0 0 4 70 0 7 60 0 8 60 0 9 40 0 9 90 0 8 01 4 0 石油加工业 0 0 3 70 0 8 90 1 4 l0 1 3 60 1 9 4o 1 1 93 9 5 炼焦、煤气及煤制品 业 0 0 9 00 1 0 20 1 0 7o 1 3 50 1 1 3o 1 1 04 9 化学工业 o 1 0 2o 1 1 0o 1 4 2o 1 5 9o 1 5 4o 1 3 46 5 建筑材料及其他非 金属矿物制品业 0 0 9 0o 】0 50 1 1 1o 1 1 5o 1 1 40 1 0 7 3 8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 工业 o 1 3 90 1 4 70 1 4 10 1 5 5o ,1 6 90 1 5 01 9 金属制品业 o 1 4 3o 1 3 9o 1 5 9o 1 6 4o 1 5 9o 1 5 31 6 机械工业 0 1 6 00 1 5 80 1 7 l 0 1 9 l 0 ,1 6 7 0 1 6 91 5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 业 0 1 9 1 o 1 8 10 2 0 0o 1 9 50 1 8 00 1 9 0o 1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 造业 0 1 5 40 1 5 20 1 6 5o 1 7 8o 1 9 00 1 6 82 0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 造业 0 2 4 40 2 4 20 2 4 7o 2 4 20 2 8 50 2 5 2 1 1 仪器仪表及其他计 量器具制造业 o 1 5 8o 1 7 70 1 7 30 1 9 60 2 1 5o 1 8 43 6 机械设备修理业 o 1 5 2o 1 4 7o 1 7 90 1 6 1o 1 2 9o 1 5 41 5 其他工业 0 1 6 00 1 7 70 1 5 3o 1 5 80 0 9 50 1 4 93 3 8 建筑业 0 1 2 4o 1 1 5o 1 2 6o 1 3 50 1 2 40 1 2 5 o 3 货运邮电业 0 0 5 90 0 8 0 0 0 9 6 0 0 9 7 0 0 8 90 0 8 4 8 7 商业饮食业 o 0 5 l0 0 5 6 0 0 7 30 0 6 8o 0 8 l0 0 6 67 o 其他社会服务业 0 0 7 6 0 0 8 00 0 8 60 0 8 70 1 0 30 0 8 63 1 金融保险业 0 。0 0 50 0 0 70 0 7 40 0 6 6 0 0 6 20 0 4 31 9 0 1 行政机关 0 0 5 40 0 5 70 0 9 10 0 9 4 0 0 8 90 0 7 71 0 1 表3 32 0 0 0 年中国1 7 个行业( 部门) 出 3 v s 比重 部门 2 0 0 0 年v s 比重 农业 0 0 6 6 5 采掘业 0 0 9 8 3 食品制造业 0 0 8 0 8 纺织、缝纫及皮革产品制造业 o 1 4 4 3 其他制造业 o 1 4 5 9 电力及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 0 1 3 7 9 炼焦、煤气及石油加工业 o 1 8 1 0 化学工业 o 1 6 8 6 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o 1 5 0 7 金属产品制造业 o 1 9 3 7 机械设备制造业 0 ,2 3 8 2 建筑业 o 1 6 5 7 运输邮电业 o 1 2 2 0 商业饮食业 o 1 0 0 2 公用事业及居民服务业 0 1 1 2 7 金融保险业 0 0 4 5 7 其他服务业 o 1 0 4 6 表3 42 0 0 2 年中国4 2 个行业( 部门) 出口v s 比重 2 0 0 2 年v s 2 0 0 2 年v s 部门部门 比重比重 农业 0 0 6 3 6 废品废料 0 0 0 0 0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 0 8 9 8 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 0 1 0 l o 9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 0 7 1 2燃气生产和供应业o ,1 3 7 4 金属矿采选业 0 1 2 9 2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 0 8 9 8 非金属矿采选业 0 ,1 1 9 3建筑业o 1 6 8 3 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 0 0 8 7 2 交通运输及仓储业 0 1 1 0 3 纺织业 o 1 8 0 5邮政业 o 1 2 3 6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 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 o 1 8 6 50 1 6 1 9 和软件业 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 o 1 3 5 7批发和零售贸易业 0 0 9 4 6 造纸印刷及文教用品制造业 o 1 4 2 5住宿和键饮业0 0 7 5 9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 0 2 2 8 4金融保险业 0 0 6 5 5 业 化学工业 o 1 8 4 3 房地产业 0 0 4 8 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 1 3 4 6租赁和商务服务业o 2 0 0 l 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 1 6 8 6 旅游业 0 0 5 5 l 金属制品业 o 1 7 8 8科学研究事业 o 1 8 7 8 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 0 2 0 3 8 综合技术服务业 0 0 8 7 7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 2 0 3 7 其他社会服务业 0 1 3 3 2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o 2 1 6 4教育事业 0 ,0 7 5 6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 0 3 7 2 00 1 3 7 l 设备制造业 福利事业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 0 3 0 1 6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o 1 0 1 3 造业 其他制造业 0 1 5 2 2公共管理社会组织0 0 7 9 8 资料来源:根据1 9 8 7 - 2 0 0 2 年中国投入产出表计算得出 ( - - ) 中国出口所需中间投入品主要进口国( 地区) 表3 5 中国总出口中来自主要中间投入品进口国的v s 比重 年份 1 9 9 21 9 9 51 9 9 72 0 0 02 0 0 2 均值 总和 0 1 4 2 20 1 4 8 30 1 5 1 9o 2 0 1 7o 2 1 0 30 1 7 0 9 比例( ) 1 0 01 0 01 0 01 0 0 1 0 01 0 0 日本0 0 2 2 90 0 3 2 90 0 3 2 90 0 3 7 90 0 3 6 30 0 3 2 6 比例( ) 1 6 12 2 1 82 1 6 61 8 7 9 1 7 2 61 9 2 韩国0 0 0 5 7o 0 1 4 50 0 1 8 40 0 2 2 10 0 2 2 80 0 1 6 7 比例( )4 0 19 7 81 2 1 11 0 9 61 0 8 49 5 4 东盟0 0 0 7 2o 0 l0 0 1 2 80 0 2 0 70 0 2 2 10 0 1 4 6 比例( ) 5 0 66 7 48 4 31 0 2 61 0 5 1 8 2 三者总和 0 0 3 5 8 0 0 5 7 40 0 6 4 10 0 8 0 70 0 8 1 20 0 6 3 8 比例( )2 5 1 83 8 7 14 2 24 0 0 13 8 6 13 6 9 4 2 ( 2 0 0 5 年) 计算 表3 62 0 0 3 年主要贸易伙伴在中国加工贸易中的地位( ) 类型 大进小出型大进大出型小进大出型其他合计 台湾、东盟、日本美国、欧盟、其他全部 国家 韩国 香港 中国自其4 6 72 0 12 21 1 21 0 0 进口 中国向其1 11 4 56 5 49 11 0 0 出口 如果要确定中国出口品中进口投入品的主要来源国,则从表3 5 7 以看出,来自 日本的中间品的价值在中国出口品中所占的比重最高,平均为1 9 ,其次为韩国约为 1 0 。可以说日韩两国是中国进口中间品的主要来源地;在表3 6 中,中国来自台湾、 东盟和韩国的进口已经达到4 6 7 ,加上来自日本的进口,中国从亚洲主要国家( 地 区) 的进口占到全部加工贸易进口的近7 0 9 6 ,中国的加工贸易进口主要依赖于亚洲国 家。 ( 三) 中国对加工贸易的依赖程度 表3 7 显示,1 9 9 2 - - 2 0 0 0 年,以零部件占工业品出口贸易份额计算,中国平均 为1 0 3 3 ,仅高于印尼( 8 5 3 ) 和越南( 5 3 ) 。1 9 9 2 年到2 0 0 0 年期间,以零部件 出口对出口贸易增长的贡献率计算,中国是1 7 9 ,仅高于中国香港和越南。从进 口的角度看,中国对加工贸易的依赖程度要高于美国和欧盟等国( 地区) ,处于中等 偏上水平,如2 0 0 2 年中国零部件占工业品进口贸易份额为3 3 5 ,美国为1 9 4 。 欧盟为2 0 3 i 而从零部件贸易对进口增长贡献来讲,中国为4 2 ,美国为2 0 3 , 欧盟为2 8 。 总的来说,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工业品进出口贸易中很重要,而且中国的加工贸 易增长很快,加工贸易出口额已经从1 9 8 5 年的3 3 亿美元发展至u 2 0 0 3 年的2 4 1 9 亿美元。 表3 7 零部件”进出口贸易情况及对进出口增长的贡献 舶零部件和半制成品是中间投入品的主要组成部分,这里零部件贸易所统计的是机器、交通设备部门和杂品部 门零部件贸易的情况,所以数据有低估实际加工贸易的偏向。 国家零部件占工业品 零部件贸 零部件占工业品 零部件贸 地区出口贸易份额 出口增长易对出口进口增长易对进口 增长贡献 进口贸易份额 增长贡献 年份1 9 9 21 9 9 6 2 0 0 01 9 9 2 - 2 0 0 01 9 9 2 - 2 0 0 01 9 9 2 1 9 9 62 0 0 01 9 9 2 - 2 0 0 01 9 9 2 - 2 :0 0 0 东盟 2 6 43 54 4 45 65 53 0 43 9 34 8 63 66 8 2 日本 2 2 93 0 23 0 61 85 0 41 5 41 9 32 4 24 13 2 1 印尼 47 41 4 24 。42 2 72 0 。52 3 ,8 1 9 4 - 0 1 6 3 ,6 马来 4 0 44 2 64 9 76 2 5 4 3 3 7 94 7 5 5 8 84 27 7 5 西亚 菲律 2 3 95 2 56 49 7 4 3 3 2 64 3 65 5 1 6 96 4 4 宾 新加 2 8 23 9 7 4 9 64 96 4 5 3 2 4 2 8 5 1 73 9 7 0 7 坡 泰国 2 1 22 3 43 5 94 84 6 72 6 63 2 93 9 82 66 2 越南 25 28 72 1 8 9 4 21 1 11 9 11 0 12 2 1 中国 6 7 9 81 4 5 6 7 1 7 9 1 9 52 1 1 3 3 5 5 44 2 中国 2 1 5 2 6 72 5 83 21 6 3 1 5 1 2 0 4 2 8 2 5 23 6 7 香港 韩国 1 7 82 5 23 0 6 4 5 4 1 2 6 72 7 4 3 8 93 65 2 1 中国 2 0 12 8 83 7 85 84 7 42 9 63 53 7 35 14 2 5 台湾“ n a f t a2 6 2 2 7 22 8 14 13 02 0 4 2 3 62 2 84 82 4 6 美国 2 6 93 0 53 1 63 33 7 51 8 22 1 7 1 9 4 4 72 0 3 欧盟 1 5 51 7 7 1 8 93 92 2 2 】61 8 9 2 0 32 42 8 世界 2 0 72 1 72 5 44 22 9 52 1 72 1 42 4 55 92 6 资料来源:a t h u k o r a l a ,p m m a - c h a n d r a 2 0 0 3 p r o d u c tf r a g m e n t a t i o na n dt r a d ep a t t e r n si ne a s t 加出,原文数据主要来自联合国c o m t r a d e 数据库 四、美国出口垂直专业化比重 ( 一) 美国出口垂直专业化测算 从表4 1 和图4 1 可以看出,美国总出口的v s 比重在1 9 9 8 年至u 2 0 0 4 年处于比较平 嚣台湾不是联合圈固成员,联合国没有关于台湾的统计;越南没有向联合国报告双边贸易数据,它们的数据来 自其贸易伙伴的统计 1 2 缓的变动,基本维持在9 左右,年均增速为2 ;2 0 0 2 年美国出口v s 比重为8 7 5 ,中 国为1 9 9 ,是美国出口v s 比重的2 倍,高于美国v s 比重1 2 7 倍。即出口同样数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