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归有光与唐顺之比较研究姓名:张鹏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古代文学指导教师:裴世俊20080420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明代以归有光、唐顺之为首的唐宋派,上接唐宋八大家,下开三袁公安派和清代桐城派,在散文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流派。然而自问世以来备受争议,意见纷纭,而其焦点则集中于归有光是否归属于唐宋派上。本文欲以归、唐间的比较为主,考察二人的学术思想和散文创作,从中找出各自的特点、契合之处与独具特色的散文艺术成就,对唐宋派进行一番梳理和探讨,以期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了归、唐的思想差异,并分析了二人对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接受和在理想人格践行上的不同表现。一方面,归有光和唐顺之都是在儒家学说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另一方面,在明代中后期个性思潮的汹涌大潮下受其影响,归、唐都或多或少的接受心学思想,尤其是唐顺之甚至成为南中王门的代表人物。在理想人格的践行的道路上,他们各以不同的方式实践了自己的人生信条。归有光一生执着于科举考试,终老得第,在其有限的能力范围内尽力实践着他的人生理想;唐顺之在经历了仕途上的挫折后,接受了心学,并且专注于自我内省。第二章在归、唐思想比较的基础上分析比较二人在文论主张上的差异,从“文以载道和“文必有法”两个方面予以研究。“文以载道”是中国传统文论的基本内容,而“文必有法”则是唐顺之为适应明代科举考试提出的写作文章技巧。在内容与形式的双重限定下,归、唐散文并没有因持有传统文论主张而减弱其审美的艺术性。归有光以情感灌注文章,使其抒情散文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唐顺之借鉴史家文学的经验,使其传记散文情节生动引人入胜。第三章从唐宋散文、史传散文和王阳明散文三个方面阐述归、唐散文的师承渊源。唐宋派因崇尚唐宋散文而得名,唐宋散文是其学习模仿的对象,因此也是归、唐重要师承对象;而史传散文则是唐宋名家推崇备至的文学典范,作为效法唐宋散文的归唐二人遂酷爱史传散文,深受史传散文的影响。除此之外,王阳明的心学在风行天下时,口语化、通俗化的语言特色也影响了当时散文风格,这在归唐二人的散文创作中也有体现。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四章论述归唐散文的艺术风格的异同。归、唐二人的散文在艺术上各有特色,或尚神,或尚情,简约质朴;在写人叙事中显现出人性的光彩,深得司马迁“龙门笔法”之神韵,使得归唐二人的散文更加具有文学性,并处处彰显人文主义精神,从而提升了散文的思想高度,具有了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这也是归唐散文的价值之所在。关键词:唐宋派归有光唐顺之心态艺术特色中图分类号:山东师范大学顾:学位论文()班,酉,抽,褫珊玛,沓锄,);】(,:;琵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西,幻,玎瑚够而,伊衄,。百:【独创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承编导师签字: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下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越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歃鹇导师签字:签字日期:辟甲月加日签字吼妒缈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引言明代中晚期,城镇繁荣商品经济发达,文学也发展到一个高峰期,流派纷呈。但总的说来大体分为复古派与反复古派。“唐宋派”是其中重要的散文流派,以反对“七子派”的复古文学主张而出名。唐宋派在明代文学的发展中远承唐宋八大家,近续明初文学家的散文成就,下开公安派及清代的桐城派。在中国文学史上起到了承前继后的作用,因此对“唐宋派”的研究一直是明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一般说来唐宋派的代表人物为唐顺之、茅坤、王慎中,这几个并无太大的争议,而归有光则为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大多数研究者倾向于把归有光这位明代散文大家归属到“唐宋派”门下,但也有很多认为归有光并不能算是“唐宋派的成员,更不用说是代表人物了。这一争论的焦点成为唐宋派研究的重点。如果在搞不清这一流派的重要成员的情况下,对“唐宋派”进行研究势必将受到影响。对唐顺之的研究论者多集中在他的哲学思想,于文学艺术上则多以文学理论成就作为重点,其他成员的研究上就更加单薄了,反而在归有光这位颇具争议的作家的研究上显得很充分且具体。很显然,争议的仅是归有光的唐宋派身份问题,而在他自身取得的文学成就上人们却达成一致的看法,都认为归有光的散文成就在明代堪称一大家。这使其文论、散文艺术和成就、伦理思想等方面都有了精细而深入的研究。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归有光的“唐宋派”的身份会受到人们的质疑。仅仅是因为他与其他“唐宋派成员之间缺乏必要的文学交流和联系吗?当然这涉及到文学流派的产生、定义等问题,共同的理论主张,有一定文学成就的代表人物,并有一批在文学理论指导下创作的作品等。但事实上是明清以来,众多研究者都倾向于把归有光与其他“唐宋派”人物作为一个整体论述。很明显归有光与他们之间在文学上有着某种程度的契合,这才使得研究者将他们归为一体。同时,归有光又是一个创作个性鲜明的作家,在他的身上也显示出与其他“唐宋派成员不同的文学面貌和风范。这样,归有光与“唐宋派其他成员之问就有了一道“鸿沟”。在这道“鸿沟里既有地位身份之别,也有生活经历之别,更有学术思想之别。但是这道“鸿沟”并非不能逾越的,在共同的艺术追求下,他与“唐宋派”其他成员形成一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默契,在不同的文学创作道路上,追求着相同的艺术理想和境界。于是,将归有光与“唐宋派”的其他成员做一个比较对于研究“唐宋派”这一散文流派来说是有必要的。这有助于我们对唐宋派的深入了解,更好的去把握这一散文流派的文学理论特色和创作成果,及其对文学发展的贡献。笔者选择了唐顺之这位在理论建树上有很大成就的作家作为归有光的参照来进行比较研究。从创作心态、理论主张、师承渊源、艺术成就等四个方面进行对比,以把归唐二人置于同一维度下,探讨其同异之分,将“唐宋派”的研究向前推进一步。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归、唐心态之比较归唐生活明代中晚期,大致经历了正德、嘉靖、隆庆三朝(唐顺之死于嘉靖三十九年)。这下是明代社会由胜到衰的转折时期。归有光生于正德元年(年),唐顺之小归有光岁生于正德二年。此时,已距明朝建立有年,明代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工商业繁荣兴盛;在政治上宦官专权,政府日益腐化;下层民众在重压之下铤而走险,起义不断;外患加剧,北方少数民族和倭寇趁机而入,民族矛盾也开始激化。明代中期士人的心态变化就是对这一时期变化了的历史状况的回应,尤其是在明代中期日益险恶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对自己的命运和未来进行选择,便成了士子们的当务之急。面对日趋腐败的政治环境,复杂的社会环境,佯狂抗争者有之(如李贽);沉迷于声色娱乐隐居遁世者有之(如公安三袁);公然于朝堂之上以“道抗“势”者有之(如嘉靖八才子)。归、唐在士人之中则分别代表了下层文人和朝堂文人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归有光终生积极应科举,虽屡考不中,但从未丧失从科举走向仕途的信心。这当中既有对儒家信仰和理想的恪守,也有摆脱现实残酷生活的努力,践行传统儒家的修身济世理想。从学术实践到政治生活,无一不体现出一个儒者的风范。唐顺之尽管较早的踏入朝堂之上,但并没有如其预想的那样施展才华,实现理想抱负,一生不断遭受仕途上挫折,转而研究各种实用的学问(如历法、兵法、算学等),并最终在王阳明心学的影响下,开始反思性命之学,反省个体生命价值。阳明心学盛行,“致良知”、“心既是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阳明学说的主要主张。从本质上来说,这是一种倾向于内省的学问。阳明心学的盛行无疑为处在那个危机重重的社会里文人学子提供了一剂自我心理安慰的良药。归、唐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阳明心学的影响。其中唐顺之早年中举,与心学人士罗洪先、王龙溪、聂双江、徐存斋等人交往密切,受心学影响最大,被黄宗羲明儒学案列为“南中王门”。他又与王阳明有着相类似的生活经历和挫折,仕途不顺,使他们开始怀疑儒家治世理想,萌发了从由外在的追求转向内在的自我反省。归有光晚岁才得第交往范围有限,无具体的材料证明其与心学中人有过交往。但处在心学盛行的大环境下,要完全摆脱影响是不可能的,故在其散文中也处处可见心学影响的影子。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的文人士子在治世理想得不到实现,入世的政治幻想破灭,或遭遇生活的挫折的时候,大多不归于佛即归于道,或在佛道之间寻求精神归宿。归有光自在人生道路上遭受了极大的挫折,幼年丧母,中年丧子,两度丧妻,人生之大不幸也不过如此,自然而然的在佛道之间寻求心理的平衡,有时候也表现出极度的无奈,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发出“富贵寿考,皆命也”,“得之之数其非命也乎”的感慨。还向佛道经典寻求精神的解脱,“尽读五千四十八卷之经藏,精求第一义谛,至欲尽废其书,而悼亡礼谶,笃信因果,恍然悟珠宫贝阙生天之处”。写过跋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提拔大佛顶随永尊胜陀罗尼经幢文章,由此可见其佛学的造诣。他对老庄也是情有独钟,在散文里面曾多次引用老庄的语录,如“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等。草庭莳序则直接用庄子“濠梁之辩”来说明草庭主人的逍遥之乐。庄子不仅影响其思想也影响了散文的风格。第一节归、唐对王学的态度明代以前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思想在骨子里已经扎根,被视为最高理想。但是一旦遭遇挫折,仕途不顺便遁入佛道思想庇护下寻求精神解脱,也这说明心学的诸种因素在社会上已经存在,并在士人的心目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到了明代王阳明打通儒释庄学,加上自己的内心体悟构成了一个系统的哲学体系,儒释道融合第一次以一种统一思想体系出现,并适应了当时社会政治环境下士人的心态,为他们提供了一种精神慰藉。因此,心学迅速盛行,占据了精神领域阵地。这些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归有光的思想闪现出一些心学思想的火花。朱学主张“格物致知”,大学“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要“格物穷理”,朱熹解释“格,至也。物,犹事也。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大学章旬),“朱熹认为格物的基本要义就是要穷理,但是穷理要到具体事物上去穷,穷理又必须穷到极至”乜也就是说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万事万物之上,人心的作用只不过是要把万事万物的理穷到极致。而归有光却对朱熹这一说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夫圣人之道,其迹载于六经,其本具于吾心。本以主之,迹以征之,灿然炳然,无庸言矣。心之蒙弗亟开,而假于格致之功,是故学以征诸迹也。迹之着,莫六经若也。六经之言,何其简而易也。不能平心以求之,而别求讲说,别求功效,无怪乎言语之支,而蹊径之旁出也。嘲也就是说事物之理本来就在人们的“心”中,这是毋庸置疑的,“燥然炳然”,是大家都应该知道的道理。当人“心被蒙蔽的时候,不能洞悉事物之理,也不能明悉“道”,在这个时候人们才要“假於格致之功,利用外在的努力,使得“心重新归于“燥然炳然”。这一点似乎跟王阳明的“心既是理”、“心外无理有异曲同工之趣,王阳明也是经过一段时间在朱熹“格物”的影响下,艰苦“格竹”一无所获后,得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也就是说“心才是人的主宰,“心”是人的道德理性的来源,也是万事万物之理一一“道”的来源。当然归有光在这里并没有说的那么绝对,这一点与王阳明不同。他还仍然认为“格物是有必要的,因为人“心有被蒙蔽的时候,故说“人心本与天地为一,在儒家学说当中天地已经成为道德化人格化的实体,是道德的本源。但他又把人心与天地合一,很明显是把“心当作是道德的实体。因此他认为:无非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事,而出于吾心之理。夫取吾心之理而日夜陈说于吾前,独能顽然无檗于申乎?愿诸君相与悉心研究,毋事口耳剽窃。以吾心之理而会书之意,以书之旨而证吾心之理,则本原洞然意趣融液。脚这种论述使传统儒学神圣的圣人之道一下丧失了伟大的光辉,圣人之道不过是能够符合“吾心之理”的道理,“六经”之旨只不过是用来印证“吾心之理的。将“吾心之理”似乎摆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这样一来就打破了对圣人的偶像崇拜和对经典的盲目推崇。王阳明也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以至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传习录上)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传习录下)。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而六经之实,则具于吾心(王守仁尊经阁记)因此归有光的学说与心学有某些相契合之处,这种契合不是偶然的。一生困于场屋,九上春官,但是科举却没有束缚住他的思想。尽管他跟心学诸人没有直接的交往,但不能无视心学的盛行,那时“浙东学者,近岁浸被阳明之教,为致良知之学哺“是时天下尤尊阳明(周孺亨墓志铭),故其思想不自觉的熏染了心学的因素。这并能说他就是一个心学中人,实际上他对王阳明的学说还是心存芥蒂的。如周孺亨墓志铭中对主张“明道”的宋儒推崇不已,对秉承正宗程朱理学的周孺亨表示赞许反而对弃程朱而复归王学的唐以德颇有微词:宋之君子,始以明道为己任,以至于今,其后出者相望。然非有名位,不足以为倡,既有名位以为倡,非独其志义笃信之士从而和之,虽所谓荣禄之士,慕高名者,亦纷纷焉求入而附之矣至先生之学,始得之余干胡敬斋。大要以主静为功。葆合冲和,蓄极而发。尝谓,上天之载,无声无臭,惟潜龙为近之,而与同时讲道者,论终不相合。是时天下尤尊阳明,虽荆溪唐以德,始事先生,后复向王氏学。惟孺亨称其师说,终不变归有光的学术立场还是比较坚定的,程朱理学是他思想的根本。甚至在送王子敬之任建宁序中对王阳明的心学大行笞挞、口诛笔伐,甚至认为王学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朱子既没,其言大行于世,而世主方主张之。自九儒从祀,天下以为正学之源流,而国家取士,稍因前代。遂以其书立之学官,莫有异议。而近世一二君子乃起而争自为说,创为独得之见。天下学者,相与立为标帜,号为讲道,而同时海内鼎立,迄不相下。余姚之说尤盛。中间暂息,而复大昌。其为之倡者,固聪明绝世之姿,其中亦必独有所见。而至于为其徒者,则皆倡一而和十,剿其成言,而莫知其所以然。独以先有当世贵显高名者为之宗,自足以鼓舞气势,相与踊跃于其间。此则一时士习好名高,而不知求其本心为逐世不见知而不悔之学,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则流风之弊也夫孔氏之门,学者所为终身孜孜不怠,者求仁而已。其后子思为尊德性、道问学之说,而高明、广大、精微、中庸、新、故之目,皆示学者为仁之功,欲其全体不偏;语意如皋陶所称直温宽栗之类也。独用揭此以立门户,谓之讲学,朱陆之辩,固已启后世之纷纷矣。至孟子所谓良知、良能者,特言孩提之童自然之知能,如此即孟子之言性善已尽之;又何必偏揭良知以为标的耶?今世不求博学、审、慎思、明辩、笃行之实,而嚣然以求名于天下。聚徒数千人,谓之讲学,以为名高,岂非庄子所谓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者也夫?船尽管如此归有光并不完全否定“心学”,他已经声明“其为之倡者,固聪明绝世之姿,其中亦必独有所见”,认为对王阳明及其学说有其独自的创见,并在他的文章指南中选入王阳明的文章,把他与唐名家的散文并列,以示其对王阳明的重视,他只是对王学末流之弊不满。确实心学至末流流弊甚深,学者束书游谈,不问政事,王学左派又多好禅学,流为狂禅之习。违背了儒学的“入世原则,这对浸濡程朱理学的归有光来说是不能接受的,故起而批评末流之弊。可见他对于王学似乎是矛盾的,一方面极力排斥,一方面有所吸收,并对于王学首倡者也给予褒扬。他实际上是在程朱理学基础之上,调和诸家思想,为自己的主张服务。也从一方面反映了急剧变化的社会状况。另外对于王学中其他人归有光也表现出一种学术上的宽容,在戴楚望集序中说:始,楚望先识增城湛元明。是时年甚少,已有志于求道。既而师事泰和欧阳崇一、聂文蔚。至如安成邹谦之、吉水罗达夫,未眷识面,而以书相答问。及其所交亲者,则昆陵唐以德、太平周顺之,富平杨子修,并一时海内有道高名之士。予读其所往来书,大抵从阳明之学,至于往复论难,必期于自得,非苟为名者。噫,道之难言久矣。有如前楚望所为师友,皆以卓然自立于世,而楚望更与往来上下其议论,则楚望之所自立者可知矣。侈归有光在序文中称心学中人邹谦之、唐以德等人为“有道高名之士”,对其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的学识品行赞赏不已。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他对心学是采取一种默许的态度。从整体上来说,归有光的学说还是程朱理学一路。但是由于对佛、道、心学某些成分,使其学说有了一些新的变化,带有时代烙印。他实际上也参与了明代的思想启蒙运动,并提出了与心学相类似的观点主张。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充分反映了急剧变化的现实政治状况。唐顺之却是另一种情况。由于他在岁一举取得科举的成功,但仕途不顺屡遭挫折,使他能够较早的摆脱程朱理学的束缚,他结交了众多心学中人,如罗洪先等人。唐鼎元在明唐荆川先生年谱中评价唐顺之:“公二十以前专精制艺之文,故负海内盛名,为场屋圭臬。三十左右为师古文辞,甲兵、钱谷、象纬、历算、击剑、挽强,无不习之。四十以后专研理学。至其性情亦数变:早岁狷介孓特,有怀公(荆川之父)谓为不近人情。盖公晚讲万物一体之学,冲粹含蓄,痈瘰民瘼,有油油然与之偕而不自失之德量焉。”们这段话简明扼要的描述唐顺之的学术思想性格的发展轨迹。我们可以看出,唐顺之的思想经历了科举制艺,到师古文辞,再到专研理学的转变过程。所谓制艺之文就是科举考试中以程朱理学为主要内容的八股文,而古文辞则是对古文尤其是唐宋八大家之文的学习,四十岁之后则专研理学,则是指唐顺之此时醉心于心学。可见,唐顺之学凡三变而最后以心学为依归,以至于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将唐顺之列入南中王门:初喜空同诗文篇篇成诵,下笔即刻画之。王思道日:文章自有正法眼藏,奈何袭其皮毛哉?自此幡然取道欧、曾,得史迁之神理,久之从广大胸中随地涌出,无意为文而自至。较之思道,尚是有意而为好文者也先生之学得之龙溪者为多,故言于龙溪只少一拜。以天机为宗,无欲为功夫。由上看出,唐顺之在未中举之前程朱理学是其思想的架构,后与罗洪先结识,开始接触心学,思想发生了转变。成为这一转变的催化剂的还有仕途不顺,思想苦闷和疾病的折磨等等,这一转变从开始到最终完成大约持续了年。黄宗羲的“以天机为宗,无欲为功夫”,言简意赅地概括了唐顺之的心学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尊严,与当时的当权派相抗衡,进行了不懈的斗争。他对个人品节的守护,实际上也是对于自我价值实现的儒家济世理想的坚持和信仰的守卫,即使在政治上失败也从不放弃。再次,唐顺之重事功。他晚年以知兵荐,从而使其在抗倭斗争中建立功勋。明代嘉靖年间,倭寇频频侵犯长江南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严重,唐顺之的故乡武进也不能幸免,面对着家国之难,人民不幸,任何一个有志之士都不可能视而不见,唐顺之曾经在其廷试策中讨论御贼方略说:除盗贼、御夷狄,固为安民者之所当务,臣以为其要亦在于得人而已。夫民之为盗贼者,岂其本心哉?迫于不得已,或陷于不知耳!故曰:丰世无盗者足也,治世无盗者化也。陛下得良吏如龚遂如虞诩者而任之,威信所孚则足以折其气,仁恩所被则足以结其心,劝相有方则足以安其业,盗贼不期息而自息矣。天子有道,守在四裔,今之诸裔乘问窃发,侵扰我边陲,刘我民人,信可患也。臣则谓所患者不在诸边,而在我边方之无将耳。乜矾他认为解决边患内乱的根本途径在于人才,有经世治国之良吏必能安抚国内民众,以仁义行天下,民众遂安居乐业不屑于为盗贼。而边患的原因则在于我边防无将才,人才在其眼中是占据第一位的。这种言论是有些道理的,虽不尽善尽美。后来唐顺之也向赵文华陈述御倭大计,并得到他的举荐,后因父忧未果,使其御倭策略未能付诸实施。而其真正走上抗倭斗争道路是在嘉靖三十七年春,应严嵩之召出任兵部职员外郎,很快显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做出了贡献。而此时严嵩掌权,在朝的正直之士都对其憎恨不已,反对他的专权,唐顺之能不避嫌疑出任兵部职员外郎,参与抗倭斗争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这充分说明,他真正是在以国家民族大义为重的。从对归有光与唐顺之的人生价值实现的轨迹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一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新的人生价值趋向的遵循与追求,那就是在“经世致用”的儒家传统的价值观的引导下,关心国计民生,把天下、邦国、生民之事作当世之务,从而体现一种出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执着追求。为适应时代需求,他们已经不再把程朱理学作为万世不移之论,而是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始研究那些有裨于治世的实用之学。当然,二人也有不同,归有光困于科场的时间比较长,在他的人生中经历中,宋明理学一直主导着他的思想,唐顺之思想则相对活跃。从另一方面来说,二人的人生价值的实现又受到当时的历史条件的约束和限制,使得他们并未真正的尽情施展自己的才情抱负。归有光晚年虽得第却仕途淹蹇,唐顺之则屡遭罢官,都在人生历程中留下了遗憾和缺失。但是也正如此使得二人在文学或思想的领域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和贡献。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归、唐文论之比较归、唐作为唐宋派的重要成员,其文论就是在其思想的指导下形成的,进而影响到散文创作的风貌。可以说散文创作实际上是他们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和载体。古之学者“文以明道”,文是“道产物,“道”是文的终极目的。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道不可避免的影响了文学创作的理论与主张。归唐的文论代表了唐宋派这一散文流派的主要理论,虽然二人在文论主张上有所不同各具特点,出现分歧,并因此造成了唐宋派内部的矛盾,使得唐宋派是否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流派而成为学界质疑的问题。最后,从整体上来说,唐的理论上的成就要高于归,他的文论思想基本上奠定了唐宋派散文的理论基础。归有光的文论主张也不可磨灭具有一定价值。本章论述归、唐二人的文论并做比较分析。第一节归唐的对“文以载道”的遵循与背离在中国古代文学当中,散文多为“载道工具,古之学者,“学以致道”,文当然也要体现“道”的宗旨,也就是毛诗序的“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古人谈散文的功用大都提到“道”,文以明道,几乎众口一词。“文以载道的说法最早出现在北宋大儒周敦颐的通书文辞中,他说:“文,所以载道也。强调了“道”的第一性,而“文”仅仅被视为一种负载大道信息的工具。这一说法被后人诟病,贬为文学功利主义的代表说。唐朝中后期,以韩愈、柳宗元为首的文人士大夫发起了“古文运动。从此,文以载道的传统便贯穿于古代散体文发展的历程之中。韩愈认为,“文以载道”,文和道必须有机结合起来,首先应该重视的是道,“本深而末茂,形大而声宏”。他的文章强调了为文的思想内容,在客观上突破了纯粹圣贤之道的局限,给文学带来了活跃的生命力。由此看来,文学家所谓“文以载道”中的“道侧重于道德人伦、政治教化,能够反映这些内容的文章才能称之为道之文。并将“道”的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切至,读者辄起忠孝之心,谓非文之关世教者乎?王阳明象祠记颇有感发人处,可以参看。归有光认为文章写作的目的是要教化民众,使“读者辄起忠孝之心,达到履行儒家道德的目的。他所推崇的王阳明象祠记就是此类文章。当然,这在封建社会不无道理,对儒家思想的推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但是这种对于文学的社会政治实际功用的推崇势必要减弱文学的艺术性。实际上他也存在这种重“质”而轻“文的倾向,如在庄氏二子字说中:文太美则饰,太华则浮。浮饰相与,敝之极,也今之时则然矣。夫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巧不如拙,辨不如讷,富不如贫,责不如贱。欲文之美,莫若德之实;欲文之华,莫若德之诚:以文为文,莫若以质为文。质之所为生文者无尽也。他借庄氏二子字说阐明了自己对文章“文”与“质”的看法,也就是反对作文的浮华,提倡质朴文风,要求“质”胜“文”,甚至要提出“以质为文的极端的说法。他提出这种说法是有一定背景的:当时吴地尚奢华,文风随之也“敝之极”。在送陆嗣孙之任武康序他提到“昔陆子潜先生在黄门,论奏多所建明;而文章一去吴中靡丽之习,要归于古雅”,表露出对有“靡丽之习”的吴地文风的批判,而崇尚“古雅,这实际上是从另一个角度提倡文章应在“质”也就是内容上下功夫,从而达到文章以“道胜,而不是徒以华丽的外表吸引人。重视文章外在形式美,过于华丽会影响到对“道”的内在的主题的表达,“盖其文愈盛,其实愈衰;所行愈速,而所见愈不足”(陈母倪硕人寿序),毕竟作文的目的不是“非特求绘藻之工,为文章缀橇然,观美矜炫于世而已”(答俞质甫书),而在于“明圣人之经意”(送国子助教徐先生序)。从表面看,在归有光的眼里,文章似乎只有“载道”的功用,是把文章的审美功能与社会教化的功能对立起来,二者的关系变得不可调和,彼此冲突。但是作为一个散文大家归有光十分痴迷于文学创作与欣赏,不可能不知道这种对立会妨害散文的文学性。他提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针对性,并不代表其抵制文学作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题的精辟的见解。这些也是属于儒家“道”的范畴,是“文以载道”在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如归有光在遗王都御史书评说输将儡使之弊与转搬折耗之苦,并严辞指责当时的漕政;在送同年丁聘之之任平湖序中满怀同情的反映了当时民众的赋税兵患带给人民的苦难。唐顺之在答李中溪御史书论抚按之权,举核之弊,颇为透彻;在救荒淹记中批评后世荒政的废弛等。尽管唐顺之在其早期散文创作中很重视“文以载道文学观,但在以后的创作道路上逐渐背离了这一理论。他反对文坛上浮夸空洞的言说,他说“唐宋以下,文人莫不语性、谈谈治道,满纸炫然,一切自托于儒家。然非其涵养畜聚之素,非真有一段千古不可磨灭之见,而影响剿说,盖头窃尾,如贫人借富人之衣,庄农作大贾之饰,极力装做,丑态尽露。是以精光枵焉,而其言遂不久而湮废。”并主张“本色论”,要求写文章要“直抒胸臆,信手写出”,开始倾向于注重内心的道德修养,将生命价值的中心由“文”向“道”的转变。及至嘉靖十七年的与田巨山提学一文中论到:仆窃谓游艺之与玩物,适情之与丧志,差别只在毫芒间吾辈年已长大,虽笼聚精神、早夜砣石乞从事于圣贤之后,尚俱枉却此生则虽诗文与记诵便可一切罢去,况更有赞日剩力为此抵笔和墨者之事乎?在这里他主张要谨慎从事诗文创作活动,把更多的时间倾向于自身的修养上。而在与黄士尚啪中更是很明确的指出诗文是“枝叶无用之词”:“自孺者不知反身之义,其高者则激昂于文章气节之城,而其下者则遂沉酣于蚁擅鼠腐之间不然,则枝叶无用之词其足以溺心而偈日也久矣,兄何取焉?日课一诗不如日玩一卦一爻,日玩一卦一爻不如默而成之此之谓反身又奚取于枝叶无用之词耶?弟近来深觉往时意气用事、脚跟不实之病,玄欲洗涤心源,从独知处着工夫。与薛方山郎中又谈到:“文词技能,种种与心为斗,亦从生徒交游之例尽谢遣之,尽息绝之。不然,犹是闹攘套子也。山林之士,终是入山深、入林密,乃是安稳地面”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这说明随着心学思想的逐步深入,唐顺之对诗文“载道”的功用越来越淡化,甚至把诗文当成能使人玩物丧志的东西,这就一步步走向了文学创作的对立面,在这种情况下,“载道功用就更谈不上了。第二节归、唐兼顾审美与“文必有法”的契合性“文必有法”是唐顺之提出的散文创作论思想,认为在古文的创作中要有法度,注重文字章法技巧,举凡用字遣词,谋篇布局都要遵循一定的写作规矩,讲求“开阖首尾经纬错综之法”(董中峰侍郎文集序)。他认为学文必须从“法”开始:“汉以前之文,未尝无法而未尝有法,法寓于无法之中,故其为法也,密而不可窥。唐与近代之文,不能无法,而能毫厘不失乎法,以有法为法,故其为法也严而不可犯。密则疑于无所谓法,严则疑于有法而可窥,然而文之必有法,出乎自然而不可易者,则不容异也。”在他看来,汉以前之文,其法是无法之法,故密而难窥,而唐以后之文,则是有法之法,故易学而不可犯。然而无法也好,有法也好,皆是出于自然。这也成为唐顺之师法唐宋诸家的理论依据。在文编序中他又将“法描绘成十分抽象而飘渺的东西,将“法”神圣化为“神明之变化:“欧阳子述扬子云之言日:断木为棋,抗革为鞠,莫不有法。而况于书乎!然则,又况于文乎!文而至于不可胜穷,其亦有不得,已而然者乎!然则不能无文,而文不能无法。是编者文之工匠而法之至也。圣人以神明而达之于文,文士研精于文以窥神明之奥。其窥之也,有偏有全,有小有大,有驳有醇,而皆有得也,而神明未尝不在焉。所谓法者,神明之变化也。易日: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学者观之,可以知所谓法矣。”实际上“文必有法的理论也是唐宋派为改革时文的弊端而提出来的,明代的科举在功名的驱使下,时文写作剽窃模拟之风流行。正如归有光所说“科举之学,驱一世于利禄之中,而成一番人才世道,其弊已极。”(归有光与潘子实书)。于是唐宋派提出以古文为时文,用以全面提高时文的水平,主要是学习古文写作技巧,用作改革时文的良方,“欲业时文者,舍古文将安法哉”(归有光文章指南原序)山东师范大学硕嘎坦蓁黠满箩黎姑蕊融登銮孽器旧蔼谜世。咂萋蚕誊髦熊义蕴嵫呖丈。蠢壤舂型捌型薹氍翼黝;篓驰墅霎蓬纬蚕冻獾捕捞型蟹雾羹年专攀佯塑蚕蓁!。一留重萋弘望酗墓;笔薹童鞋挚鬯蓬嚆蹙鳗薹喜坠奏等蕴垒鬟;鐾羹蠢幽善錾羹零墨墨誉鲤型型嚣矧蠡攀塑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于五脏之情者也。故文非圣人之所能废也。虽然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行有枝叶天下无道则言有枝叶夫道胜则文不期少而自少道不胜则文不期多而自多溢于文非道之赘哉于是以知先生之所以日进者吾不能测矣录凡若干卷自举进士至谢事家居之作皆在焉然存者不能什一犹自以为疣赘云瞳他认为,文就是道的表现,文在本质上就是“道,“道”以文作为形体而存在,换句话说,道是文的灵魂,文是道的“肉体”。而道本身又可理解为世界的本源,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文作为道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是具有至高无上的神圣地位的。所以,他又在另一篇文章项思尧文集序中说“余胡文章天地之元氟。得之者,其氟舆天地同流。”文章又成为一种独立于物质实体之外的精神实体,得到了文章的真正精神实际上就获得了“道”的真正精神。这就给文章披上了一层神圣的外衣,同时又给文章界定了职能,那就是言道。文的言词都要与道相称,“是虽累千万言,皆非所谓出乎形,而多方骈枝于五脏之情者也”,在这里他很明显表现出重道而轻文的倾向,他把文章言辞与儒家之道相称看作是文章的根本要求,认为文章只有以道为本源才能成为散文佳作。明代科举以经义取士,实际上就是把儒家的价值观作为整个社会的价值尺度来推广,并通过知识分子参与科举和政治来推行这些理念。文章很自然的就成为推广“道”的工具,“文以载道的文学思想就此深入知识分子内心,如前文所说,归有光是儒家思想的坚定拥护者,这使得他在散文创作上特别注重文章的“教化”功能,也就是对儒家思想规范下的道德观、伦理观的推广,以及儒家价值观的宣传。并成为其划分文章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之一,他说:文章不足关世教虽工无益也。如李太伯袁州学记议论臣子之分,恳恻,恳恻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归有光虽然注重法度但是更注重在法度之上以情来统领全文,而不是让“法”统率全篇。比如见村楼记,他以“依然水木之思,肃然桑梓之怀,怆然霜尾之感”为全文的感情基调,以“见村楼作线索,将各种场景串联组合,抒发了其对人情世事的感慨。项脊轩志同样以无生命的老屋“项脊轩作感情的纽带和叙事的场景,渲染出浓厚的生活气氛,充满人情味。这就使形式没有成为限制散文发展的桎梏,反而能在“带着镣铐跳舞”的情况下写出名篇佳作,篇章布局的结构之美为其散文增添了审美性和欣赏性。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三章归唐师承渊源之比较归、唐散文的师承渊源大体上有如下几个方面:一、唐宋散文。二人的文学创作活动,都经历了推崇唐宋散文并师从学习这个阶段,这也是他们文学主张的特色之一。唐顺之的文编和归有光的文章指南均收入了“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将唐宋文作为文章写作的范式提倡和研究。二、史传散文。归唐二人均是史记、汉书等史传散文的爱好者。归有光酷爱史记,司马迁的“龙门笔法”直接被他用到了叙事散文写作中;唐顺之还著有专门的历史著作,散文也深受影响。三、王阳明散文。王阳明不仅从思想上影响了明代中晚期知识分子,也在散文创作上给予熏陶,归唐二人也不例外。第一节归、唐与唐宋散文唐宋散文讲究文从字顺,风格刚健,一洗汉魏六朝骈体文的华丽词藻走向质朴,文字平易而流畅,使用了更加接近当时口语的语言,从而使文章明白而晓畅,与诘屈聱牙的秦汉文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在文学发展史上很显然是一次进步,是一次解放。并且提出文以明道的理论主张,对散文的内在的涵养提出了要求,这实际上是对汉魏骈体文辞藻华丽而内容无物的一种颠覆与批评。明代中期,因反对“台阁体”雍容雅丽,“肤廓冗长,千篇一律的弊端而兴起的“秦汉派”很快因摹拟秦汉语言字句,“守古而尺尺寸寸之,“文必秦汉受到抨击。唐宋散文的美学特点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唐宋散文在新形势下再一次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归唐也适应欲寻求变革的需要,对唐宋派散文情有独钟,将其作为反对“七子派”的利器。不只唐宋散文的艺术风格和理论主张在他们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而且也把唐宋散文作为文章正宗延续下来。归唐师法唐宋最主要的是对古文运动经世致用精神的继承。陈寅恪先生论及韩愈古文时说:“退之古文乃用先秦、两汉之文体,改作唐代当时民间流行之小说,欲藉之一扫腐化僵化不适用于人生之骈体文,作此尝试而能成功者,故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虽复古,实则通今,在当时为最便宣传,甚合实际之文体也。口们这段话概括了古文运动“复古以通今的宗旨精神,而所谓“通今”就是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汽车机械制图试卷及答案
- 吊车指挥教学题库及答案
- 摩托车轮毂新建项目技术方案
- 绿化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小包
- 环保设备安装与调试实施方案
- 离婚协议男方净身出户房产过户操作流程模板
- 离婚协议违约金条款的解除与变更规定
-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合同示范文本(专科)
- 离婚双方子女抚养权变更及经济补偿补充协议
- 离婚无子女子女监护协议范本与财产分割专项服务
- 涉河建设项目审查管理体会及探讨课件-涉河建设项目管理及建设方案审查技术标准课件
- DB44∕T 1168-2013 轮扣式钢管脚手架构件
- NMR有机氟谱课件
- 急诊科标本采集错误应急预案脚本
- elements-of-communication
- 校运动会安全教育课件(PPT33张)
- 老港镇中心小学三年发展规划中期评估自评报告
- 张宗子《春在溪头荠菜花》阅读答案
- YGL系列有机热载体锅炉安装使用说明书
- (完整版)径流池施工技术方案
- 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