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民商法学专业论文)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对精神利益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强,隐私权作为一种独立的人格 权逐渐得到法律的确认。但是,另一方面,大众媒体的触角不断延伸,使得新闻媒体侵 害公民隐私权的事件屡次发生。因此,在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之间如何做出平衡,已经成 为了近期我国法学界与新闻界共同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 本文对两者的冲突进行了法学 研究,并力图构建平衡两者关系的协调机制,希望能够给我国的立法活动和司法实践提 供一些理论参考。 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相关基本问题的探讨, 解析了新闻自由的内涵及其与知情权的关 系,介绍了隐私权的历史沿革、构成、与相关概念的区别,以及我国对隐私权法律保护 的现状,并且从权利冲突与平衡的角度,将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分别界定为 事实的冲突和利益的衡量,为下文进一步阐述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是权利的冲突部分,深入分析了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类型及原因。新 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表现形式纷繁复杂,国外学者多以隐私形态为依据进行分类,这 种分类方法可以较直观地反映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主要领域; 而笔者根据新闻要素 予以类型化,有利于细致地考量冲突的具体样态,并且有助于进一步平衡与协调冲突。 而冲突的原因在于,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的是不同的法益, 他们属于不同性质的权利, 有不同的价值取向,此外,法律又没有对新闻自由和隐私权的保护做出清晰的界定,最 终导致了冲突的产生。 第三部分是权利的协调部分。 本文首先比较分析了现存的关于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 突的平衡理论。然后,基于个别比较衡量理论的启发,笔者对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 平衡机制提出了自己的策略:坚持权利平等与协调、尊重人格尊严、公共利益优先的原 则, 对照本文第二部分关于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具体样态, 从新闻来源、 新闻对象、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 ii 新闻事件、采访报道的场合、采访的手段、报道的方式等角度,细致分析和比较冲突双 方的利益,探索了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平衡的具体方法。 第四部分提出了相应的立法和司法建议, 主张通过完善民法、 制定专门的 新闻法 , 以及在司法中赋予法官自由裁量权,以期实现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平衡。 关键词:关键词: 新闻自由新闻自由 隐私权隐私权 冲突冲突 平衡平衡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ii 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people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ir spiritual interests. the right of privacy is now being accepted world widely as one of personal rights. but in the other hand, it is not rare to see the freedom of press invading the right of privacy as the extension of mass media. so how to balance the freedom of press and the right of privacy,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legal and scientific realm in our country recently. 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conflict in legal point of view and tries to design harmonious systems. the author hopes it could provide some academic references for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practices in our country. the first part is to discuss the relatively basic problems. this paper explains the definition of the freedom of pres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reedom of press and the right to know. it introduces the history, structure and legal protection of the right of privacy and distinguishes the right of privacy and some concerned conceptions. in addition, in the point of view of conflict and balance of rights, it respectively defines the conflict and balance of the freedom of press and the right of privacy as the factual conflict and the judgment of interest,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conflict of interest. this paper discusses in depth the types and reasons of the conflicts between the freedom of press and the right of privacy. there are a variety of conflicts in reality. foreign scholars assort the conflicts by the extension of privacy, which reflects the conflicts intuitively. however, the author classifies the conflicts according to elements of news, which is propitious to consider material forms of conflicts and further to balance and harmonize the conflic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auses of such conflicts come from the different legal interests that the freedom of press and the right of privacy want to protect. these interests have different natures and value judgments and there isnt a clear limitation between how to protect the freedom of press and the right of privacy in legislation, which finally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such conflicts. the third part concerns the balance of rights. in this part, the author firstly analyses the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 iv popular theories about balance. afterwards, inspired by the theory of specific comparison and judgment, the author presents her viewpoints of how to strike a balance between the freedom of press and the right of privacy. this paper insists on the principles of equality and harmony of rights, estimation of personal dignity and priority of public interest. according to the idiographic modalities of conflicts that have been stated in the second part, the paper methodically analyses different news clues, news objects, news affairs, news occasions, ways of gathering news and modes of reporting news, and then compares both sides interests to explore the balancing methods in detail. the final part mainly dissertates how to bring the mechanisms of balance into effect. the author looks forward to balancing the freedom of press and the right of privacy through legislative and judicial movements, such as consummating the civil law, legislating the special press law and exerting the judicial discretion. key words: the freedom of press;the right of privacy;conflict;balance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 1 引言 引言 对于一个民主法治的现代文明社会来说, 新闻自由与公民隐私权二者都是十分必要 的,缺一不可。在人际交往日益复杂和密切的今天,新闻自由具有开发外界信息并提供 给社会公众的功能,是国家法律赋予新闻工作者的正当权利。在现代社会里,正因为有 了这一自由,才有可能造就一个真正的民主法治社会,人民才有可能发表自己的各种主 张,政府及其官员才有可能受到舆论的监督,同时人们的知情权也才有可能得到满足。 而隐私权则在保有个人秘密信息,并排除他人对自己私人领域的侵犯方面发挥着重要 作用,它尊重了个人自由选择行为方式、自主决定个人信息的利用、自由决定自己生活 方式的权利,从而为个人人格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可以说,现代人己经将隐私权视为了 一项独立的人格权。 然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众传播技术手段的日益先进,新闻媒体的 触角已渗透到了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新闻媒体侵害公民隐私权的案件时有发生,我们的 个人生活隐私自觉或不自觉地便会曝光在社会公众面前。 我们开始意识到任何自由和权 利都是有限制的,不存在任意的自由和权利。当这两种权益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冲突时, 法律对于这两种都是社会公众不可或缺的权益的保护,不可能简单、机械地规定孰轻孰 重,取谁舍谁。因此,进一步研究如何对各方都有所限制、实现两者的利益平衡和权利 协调,是极其重要的。 新闻自由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问题由来已久, 它始终是一个令新闻界和法律界关注 和头疼的问题。对于新闻自由与公民隐私权之间冲突的解决方式,各国的立法都还没有 定论。英美法倾向于保护新闻自由,在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较量中,几乎总是新闻自由 胜出。大陆法倾向于保护隐私权,强调对个人尊严的保护,尤其强调个人免受新闻媒体 的侵扰。目前我国学者对于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原因的研究还比较肤浅,而且研究的 角度也比较单一;在协调新闻自由与公民隐私权时,学者们尚没有全面考虑到关系着保 褚海丽刍议新闻自由社科纵横j2007,22:p142-144 王利明隐私权内容探讨浙江社会科学j2007,3:p57-63、79 李美容论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5,5:p83-86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障新闻自由之必要性与保护隐私权之重要性的各种因素,并加以比较衡量;在制度设计 方面,不论是新闻监督机制还是隐私权保护制度都非常不完善,至今既没有大众传播法 也没有隐私权法,更没有明确规定隐私权为一项基本的人格权。现阶段新闻媒体侵犯公 民隐私权的现象不断发生, 并且在司法实践中将这类案件作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案件来 处理。这样既不利于新闻媒体自由地进行舆论监督,也不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隐私权观 念。2002 年我国相继出台了多部民法典草案的学者建议稿,学者们对于隐私权保护制 度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却显得过于笼统,内容缺乏衔接性、统一性。 总而言 之,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相关的民主法制进程是相对比较缓慢的,在新闻自 由与隐私权的较量中,理论研究的滞后和制度设计的欠缺尤为突出。 本文拟从新闻自由、隐私权的概念入手,考察我国有关新闻自由和隐私权保护的法 律制度,分析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类型及原因,并且借鉴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关于新 闻自由与隐私权平衡的理论与实践,探讨我国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平衡的机制,即基于个 别比较衡量理论,坚持权利平等与协调、尊重人格尊严、公共利益优先的原则,对照新 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具体样态,从新闻来源、新闻对象、新闻事件、采访报道的场合、 采访的手段、报道的方式等角度,细致分析和比较冲突双方的利益,探索新闻自由与隐 私权平衡的具体方法。 笔者力求能为我国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平衡问题提供有价值的理 论上的借鉴,也期望能为当前有关新闻媒体侵犯公民隐私权的处理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本文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有:(1)价值分析法,即运用法学研究的方法,对于新闻自 由与隐私权的内在价值和利益进行分析,以便进一步阐明两者冲突的原因。(2)经验实 证法,即从新闻学和法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大量涉及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案例,考 察我国目前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协调的现状。(3)比较分析法,即通过对世界上不同国家 对隐私权的法律保护现状的参考和比较,发现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探讨我国现阶段 从法律上如何保护隐私权,以便为新闻事业提供正确的行为准则。(4)分析综合法,即 在整理资料的基础上对有关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解析,寻找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平衡 的法律对策和方法。 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附理由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p379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 3 第1章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概述 第1章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概述 1. 1 新闻自由的概述 1. 1 新闻自由的概述 1.1.1新闻自由的界定 1.1.1新闻自由的界定 新闻自由诞生于欧洲中世纪,是西方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和启蒙思想家为反对封建 专制和宗教神权而提出的,是近代西方自由思想的一部分。在16世纪到20世纪近四百年 的时间里,从初步奠定理论基础到进入报刊出版实践、列入国家宪法,再到新的理论形 态知情权理论的出现,它适应了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需要,也是资产阶级发展 自由经济和自由市场的需要。资产阶级的理论先驱们在其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新 闻自由现在己经得到了许多国家宪法和法律的确认和保护。 联合国人权保护公约和各种 区域性人权保护公约中有与新闻自由相类似的规定。我国宪法第35条规定: “中华人民 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这是我国新闻自由的宪 法渊源。可见,在我国,新闻自由是一种宪法上规定的基本自由,具有较高的法律地位。 那么何为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最初是以言论自由、 出版自由的形式被规定在宪法中 的,到了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闻自由的功能和属性也不断丰富和变化,传 统的言论自由、出版自由己经不能完全涵盖新闻自由的范畴,于是学者们纷纷探讨新闻 自由的新涵义。 新闻界对于新闻自由的一般解释, 通常是依据1951年国际新闻学会提出的标准和联 合国国际新闻自由公约草案 , 新闻自由的基本内容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采访自由,即记者对任何新闻事件具有采访、了解、调查并发掘新闻事实的权 利,政府机关、有关部门或组织个人应当给予便利,而不应该进行阻挠。 (2)传播自由,即新闻事件无论发生在何地,记者采访后首先必须传达到所属的新 蔡铭泽新闻传播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p278-284 中国新闻学会新闻自由论集m上海:文汇出版社,1988p278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 闻机构,如果传递受阻,将被视为侵犯新闻自由。 (3)出版自由,即报纸(广播电视)可以自由地出版发行或播出,而不应该受到有 关方面的限制或者发布前的检查。 (4)表达自由,即每个公民都有思想、言论自由,有权通过新闻媒体自由发表对于 时政的评论、对于政府部门及其官员的批评。 概括地说,新闻自由是指公民搜集、传播、收受新闻的自由,开办、占有、使用、 接触新闻媒体的自由,以及发表意见和评论的自由。 1.1.2新闻自由与知情权的关系 1.1.2新闻自由与知情权的关系 知情权(the right to know),又称为“知的权利” 、 “知悉权”或“了解权” ,它是 由美国的一位新闻记者肯特库柏在1945年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 其基本含义是:公 民有权知道其应该知道的信息,国家应保障公民在最大范围内享有获取信息的权利,特 别是有关国家政务信息的权利。 新闻自由与知情权是一对不能截然分离的概念,两者具有密切的联系。首先,知情 权的存在为新闻自由奠定了基础。公民作为知情权的主体,有知悉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 信息的权利,但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公民不可能花费全部的精力、财力以及时间 去了解发生于自己身外的事情,只能借助新闻媒体去了解。可以说新闻媒体是基于公民 的授权,代理公民去了解国家和社会中发生的公众应当了解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新 闻媒体享有一定的“特权” ,例如在国家的有关会议中,新闻媒体可以出入进行采访, 而普通的社会公众就没有这个权利。而为了使公民能客观的了解社会事情,为了完全实 现公民的知情权,新闻媒体必须摆脱政府或其他组织或个人的干涉,在遵循法律以及职 业道德的前提下, 独立自主的进行新闻采访和报道, 这样新闻自由就成为了必然。 其次, 新闻自由为公民知情权的实现提供了途径。 新闻自由标志着新闻媒体能自由的采访和报 道,将事务的真相披露出去,给公众提供真实的社会信息,满足了公民知情权的需要, 而且公民也可以将自己了解的情况通过新闻媒体向他人披露, 为他人知情权的实现提供 途径。笔者正是从新闻自由与知情权统一性的角度出发,将知情权与新闻自由作为一个 与隐私权相对立的整体来论述其与隐私权之间的冲突和协调的。 王利明人格权法新论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p489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p91 方跃平知情权、新闻自由及立法中国矿业大学学报j2005,2:p131-135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 5 1.2 隐私权的概述 1.2 隐私权的概述 1.2.1隐私的概念与特征 1.2.1隐私的概念与特征 隐私的产生和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程紧密相连,人的情感越丰富,羞耻心和权利意 识越强烈,对隐私就越敏感。在人类由动物中脱离而出之时,用树皮、枝叶遮住下体可 以说是人类羞耻之心的最初萌发。 在原始人类, 所有人的行为都是公开化的, 过着群居、 群食、性行为公开化的生活,那时的人类社会相对说是没有隐私可言的。当人类萌发了 羞耻意识后,两性的性行为开始秘密进行,那时人类的隐私只限于人体特殊部位和两性 间的秘密,内容十分狭窄,但已经具备了隐私的基本特征,这一部分内容也是当代隐私 的主要内容。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隐私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内容也更加丰富, 但大都是人体秘密和两性秘密的延伸,涵盖了住所、个人生活等方面。这一时期的隐私 观的最大特点是统治者享有无限隐私,并受到严密保护,而被统治者几乎无隐私可言。 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形成了资产阶级的隐私观,具体体现了人民对私生活自由的 渴望和追求,反对他人干扰、干涉、干预个人的私生活权利,其内容极其广泛,几乎概 括了有关隐私的所有内容。这一时期的隐私的特点是全体人民一律平等地享有隐私权, 但也认为不存在绝对隐私,隐私也应受到法律的调整和必要限制。可以说这一时期的隐 私已具备了相当的内容,是当代隐私的雏形。工业革命完成以后,特别是电子时代的到 来, 人类的生产、 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身隐私的保护, 隐私的内涵也随之不断的得到丰富。 王利明主编的人格法新论认为,隐私有三种 形态:(1)个人信息,包括所有的个人情况、资料,诸如身高、体重、女性三围、病历、 身体缺陷、财产状况、家庭情况、婚恋情况、缺点、爱好、姓名、住居、家庭电话号码、 储蓄、档案材料、计算机储存的个人资料、被罪犯强奸过等等。(2)个人活动,是一切 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活动,如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夫妻的两性生活、婚外恋和婚 外性活动等。(3)个人领域,是指个人的隐秘范围,如身体的阴私部位(即生殖器官和性 感器官)、个人居所、旅客行李、学生的书包、口袋、日记、通信等,均为个人领域。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隐私是指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信息,当事 黄芬隐私与隐私权概念的思考大连海事大学学报j2007,6:p39-43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p1-2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6 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私人活动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 个人领域。 1.2.2隐私权的一般理论 1.2.2隐私权的一般理论 (1)隐私权的产生与发展 近现代法制化的过程中没有隐私权的概念,也没有隐私权的理论。隐私权的概念和 理论,最初源于美国。隐私权作为一个明确的法律概念真正得以确立是1890年,由美国 著名学者沃伦(warren)和布兰代斯(brandeis)在 哈佛法律评论 上发表了一篇题为 论 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的文章。 此后,这项关于隐私权的理论,开始受到 广泛的重视和承认。 美国是目前世界上隐私权立法最发达的国家, 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 完备的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 而英国对隐私权的研究不甚发达,隐私立法也很零碎。 普通法中没有对隐私权的一般规定,传统上不存在侵害隐私权的问题,然而,受美国法 和戴安娜王妃事件的影响,英国才开始重视隐私权问题,现阶段正在为隐私权保护的系 统化和专门化作出努力。 在大陆法系国家中,德国的大多数法学家认为,德国民法典第823条第1部分对“私 权”的列举是详尽的,名誉权和个人秘密权将得到法律条款的保护。德国法学家和法官 开始拒绝这些特殊的“人身权利”作为应受民法典第823条保护的绝对权利。 二战后, 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联邦法官于1954年通过“公民的一般人格权,保护隐私与名誉” 的司法解释。法国的隐私法是全世界最严厉的,如法国法律规定对在私人领地未经许可 拍照为触犯隐私法律,可判罚款三十法郎乃至入狱两年。其对隐私保护的范围也很广, 甚至包括汽车在内的一些公共场合。法国为了保护隐私权,于1970年7月11日通过第 70-643号法律,增补了民法典第9条,规定了隐私权保护。 (2)隐私权的构成 隐私权的构成主要涉及隐私权的主体、客体、内容等因素。 隐私权的主体是自然人。为了进一步阐明观点,以下问题值得探讨:法人和其他 组织不是隐私权的主体。隐私权从产生之日起,就是保护自然人的,因为只有自然人才 布兰代斯哈佛法律评论:侵权大学精粹m徐爱国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p7 李秀芬论隐私的法律保护范围当代法学j2004,4:p 100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p663 b. s. markesinisthe german law of tortsm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96p37 彼德斯坦、约翰香德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p231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 7 会有心情舒畅、精神痛苦等情感因素。而法人和其他组织不可能有和自然人一样的独处 和安宁的要求,也不可能会因为其隐私权受到侵害而使其精神利益受到损害。有人主张 法人和其他组织也享有隐私权,那是误解了隐私的本质概念,混淆了商业秘密与隐私 。 本质上讲,商业秘密与其说是一种人格利益,不如说是一种经济利益,因此它在价值上 是可以评估的,在现实生活中是可以转让的。相应的,隐私权是一种人格权,无法评估 其价值,也不可以转让 。在现实生活中,各国立法都从未认可法人和其他组织作为隐 私权的主体,法人和其他组织关于隐私权的主张在司法中从来没有获得过胜诉。死者 也不是隐私权的主体。从法理上看,权利能力是权利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没有行为能 力的人,只要有权利能力就表明主体有维护利益的可能,无论是限制行为能力人还是无 行为能力人都是如此。 但是死者没有权利能力, 事实上也不具备维护自身利益的可能性, 因此,死者不是隐私权的主体。但是由于死者生前的社会关系,死者生前的隐私可能与 他人尤其是其近亲属相关联,那么,揭露死者的隐私,很可能造成其未亡的近亲属的精 神痛苦,因此死者的近亲属才关心死者的隐私保密,其实质上是对生者名誉的保护。死 者的近亲属在死者生前的隐私受到侵害时,不能以死者的代理人提起诉讼,而只能以自 己的名义起诉。最后,虽然隐私权的权利主体只能是自然人,但是,义务主体却可以是 权利主体以外的一切自然人和社会组织,任何人都负有不侵害隐私权的义务。 隐私权的客体是隐私,前文已述,此不赘述。 隐私权的内容,按目前国内外学者的通说,有以下四项权利:隐私隐瞒权,指权 利人对于自己的隐私有权隐瞒,使其不为人所知。隐私利用权,指权利人可以利用自 己的隐私,满足自己精神上和物质上的需要,如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创作文学作品等。 隐私支配权,指权利人根据自己的需要允许或不允许他人利用自己的隐私。隐私维 护权,指权利人在自己的隐私受到侵害时有权寻求合法的保护。 (3)隐私权的性质 对隐私权性质的确定直接指引着隐私权立法保护的价值导向。 但在这一关键性问题 上,从隐私权的历史发展到目前的立法、司法实践,包括理论界都对这一问题没有引起 足够的重视。 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和新闻侵权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p415 梁上上论商誉与商誉权法学研究j1993,5:p41-42 王利明、杨立新人格权与新闻侵权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5p410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8 隐私权属于独立的人格权。隐私权不具有直接的财产内容,因此不属于财产权而属 人身权。隐私权是维护个人在民事社会里的资格和尊严所必须具备的一项权利,因此它 属于人格权的部分。人格权包括各项民事权利,如生命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 权等等。虽然隐私权与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人身自由权等关系密切,并存在交叉 之处,但由于隐私权保护的对象及内容所具有特殊性,因而成为一种独立的人格权。它 具有人格权的一切属性。 在以往很多国家的立法中曾经把隐私权归属于名誉权的范畴, 我国也一直采用这种做法,审判实践中,当事人虽然是隐私被侵犯,但也只能以侵害名 誉为案由提起诉讼,这很不利于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隐私权和名誉权虽然有着其内在 的联系,但他们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名誉权不仅公民享有,法人也享有, 而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公民;侵害名誉权的行为人散布的内容是虚构的、捏造的,而 侵害隐私权的行为人散布、公开的内容却是真实的;名誉权涉及社会评价问题,隐私 权属个人领域,不涉及社会评价问题。 另外,隐私权与肖像权也存在重大区别:肖 像权的客体是肖像,是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再现出来的自然人的形象,隐私权的客体是个 人活动、个人信息、个人领域;侵害肖像权的行为主要是毁坏、侮辱性使用、擅自拥 有、使用等,对于擅自使用,我国现行法律规定,还必须有营利的主观目的。侵害隐私 权的行为的构成,则表现为隐私被刺探、被监视、被侵入、被公布、被搅扰、被干预。 (4)隐私权的法律保护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并且纳入了欧洲人权公约 、 美 洲人权公约等区域性公约以及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世界人权宣言 等国际公约中,成为一项国际人权。绝大多数国家先后确立了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制度, 但尽管如此,各国在保护的具体方式上并不一致。大致有以下几种保护类型: 直接保护。美国就是这类国家的典型。美国的隐私权理论研究最为发达,隐私权 的独立地位较早就得到认可,联邦及很多州都分别制定了保护隐私权的专门法律,其中 最有影响的当属隐私权法 、 电子通信隐私法和儿童网上隐私保护法案 。美国 已建立了由联邦宪法、多个部门法与各州立法相结合而组成的完整的法律保护体系,采 张新宝隐私权的法律保护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8p25 李显冬侵权责任法经典案例释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p692-714 杨立新人身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p84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 9 用直接的保护方式。 间接保护。英国就是这类国家的典型。英国的隐私权保护力度不高,几乎没有形 成专门的隐私权概念,不予承认隐私权为一项独立人格权。在实践中一般是通过把侵害 隐私权的案件纳入其他侵权行为的范畴(如侵害名誉权) ,以达到间接保护的目的。与 此类似的还有许多英联邦国家,如澳大利亚、新西兰等。 概括保护方法。在民法或相关法律或判例中笼统地规定保护人格权或人格尊严, 不列举具体内容,在实践中仍然保护公民个人的隐私权,并在有关法律法规中对隐私权 保护做出零星的规定,是为概括的保护方法。日本民法对隐私权的保护采取的就是这样 一种方法。 总的来讲,在以上三种保护方式中,直接保护有利于对公民所遭受的隐私权侵害进 行救济,应该是隐私权法律保护的最终发展方向;间接保护不太符合实际,面对那些不 能附属于其他法定权利的公民权益(如个人数据信息)无法予以合理的保护; 概括保护显 然不太科学,容易导致司法实践中适用法律依据的混乱。因此,笔者建议我国立法对于 隐私权的保护应采用直接保护的模式。 1.3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及平衡的界定 1.3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及平衡的界定 1.3.1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界定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界定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都是人的基本权利,因此,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界定实质上 就是对权利冲突的界定。权利冲突的定义是认识和解决权利冲突问题的首要问题。国内 学者对权利冲突的研究可谓寥若晨星, 而且学者们各持已见, 据理力争, 无法达成共识。 以下三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学者林喆将权利冲突看作是法定权利和道德权利之间 的冲突。 学者苏力先生认为, “提到权利冲突,我更愿意称之权利的相互性美国法 律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的一个重要发现。 ” 刘作翔教授则用“权利冲 突的界限”来表述权利冲突的定义,认为, “权利冲突应该是指合法性、正当性权利之 anita l. allen,richard c. turkingtonprivacy law: cases and materialsm冯建妹、石宏、郝倩、刘相文、许 开辰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4p27-39 唐文彰、姜红明、张莉隐私权法律保护问题的国家比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j2000,2:p34-37 唐文彰、姜红明、张莉隐私权法律保护问题的国家比较武汉科技大学学报j2000,2:p34-37 林喆权利的法哲学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p348-352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p181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0 间所发生的冲突。 ” 将权利冲突看作是法定权利和道德权利之间的冲突, 实际上是将权利冲突的分类视 为了权利冲突的概念,是不足取的。 将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定义为权利的相互性, 笔者认为有一定的价值但并不准 确。权利是相互的,因此权利在实现的过程中必然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冲突。相互性问题 的提出有助于人们用经济分析法学的思维思考问题。但是,此观点虽然认识到了权利本 身具有的一些不能克服的性质如边界的不清晰, 但是似乎它并没有对权利冲突作出一个 明确的界定,而更象是在说权利冲突发生的原因。 将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定义为“合法性、正当性权利之间所发生的冲突” ,笔 者认为是欠妥当的,这种界定方法更象是一个语意循环式界定。因为从古今中外对权利 这个概念的界定来看,如果在不具备合法性或者正当性的情况下,任何行为都不会被称 之为权利。由法律来赋予权威的利益、主张或资格的权利称之为法律权利,即使暂时不 具有合法性在法律上不能被主张的权利也必定是具有一定的正当性而被纳入道德权利 范畴。 在对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分析归纳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可以这样界定新闻自由与隐私 权的冲突,即新闻媒体的新闻自由与自然人的隐私权之间的一种竞争的、对立的事实状 态, 一个权利主体行使其合法权利会限制或阻碍另一主体合法权利的行使或者使另一主 体合法权利出现实现不能的情况。 1.3.2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平衡的界定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平衡的界定 对于权利冲突的解决,在大陆法系国家和普通法系国家,表面上其解决方式和办法 是不同的。在以成文法为主的大陆法系,权利冲突的解决完全依赖于法律的具体规定, 而在普通法系国家,权利冲突的解决除了依据成文法之外,在很多情况下还可以依照衡 平法来解决, 法官可以通过对法律的重新解释和新法律原则的创造来解决疑难案件中的 权利冲突问题。 但事实上,中国的法官已经不是完全机械的适用法律规则了, “中国法 官在解释法律方面的自由裁量权不比普通法系的法官少,法官造法的事实是客观存在 的, 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 ” 两大法系在法律思想及制度上的不断贴近融合, 刘作翔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法学j2002,2:p56-71 刘作翔权利冲突的几个理论问题中国法学j2002,2:p56-71 王秀哲美国、德国隐私权宪法保护比较研究政法学刊j2007,2:p71-75 信春鹰司法能动主义时代到来了吗?信春鹰公法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p293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 11 也为我们解决权利冲突提供一定的指导, 至少向我们展示了机械的适用法律去解决权利 冲突在如今是不适合的,也是很困难的。我们应当从权利的角度出发去寻求一定的基础 性原则,在具体的纷繁复杂的权利冲突案件中,以原则为依据而做出合理的判断,使权 利冲突能够得以妥善的解决。因此,本文所指的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平衡,就是指对两 种或两种以上相互冲突的权利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其各自的存在意义与合理性,在此 基础上做出孰轻孰重、谁是谁非的价值判断与取舍,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2 第2章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 第2章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 新闻媒体在采访时需要主动捕捉近期国内外为人们所感兴趣的事件的信息, 然后媒 体将采访到的新闻公之于众。这些活动具有对他人信息摄取性、共享性的要求。而且,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主体意识增强,在这样的信息时代里,人们需要通 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以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由此新 闻自由的主体就会不遗余力地为了满足人们的兴趣而搜集符合公众兴趣的社会信息, 有 时就会包括他人的隐私。但是,法律在保障人们获取某种信息的权利同时也赋予人们某 种信息不被获取的权利。从大众的角度来说,公民一方面要求保护自己的隐私,另一方 面也要求了解包括他人信息在内的应该知道的一切。从本质上来说,新闻自由具有开发 外界信息并予以吸收的功能, 而隐私权的主体却要尽力维护自己的隐私不被外界非法探 悉、侵扰,使之维持在一种稳定的消极状态,具有排斥性和独占性。 并且从心理学角 度来分析,回避某些自然的事情或人为限制对事物的了解,反而会以最强烈的病态形式 加深人们对这样事情的兴趣,因为通常情况下欲望的力量和禁令的严格程度成正比。因 此,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就成为了必然。 2.1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类型 2.1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类型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分析两者冲突的类型具有重要 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可以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冲突的复杂性,并进而为冲突的 解决提供指导。 2.1.1以隐私形态为标准将冲突类型化 2.1.1以隐私形态为标准将冲突类型化 对于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现象,国外的学者作过归纳,他们主要是以隐私形态 为标准来进行类型化,现介绍具有代表性的两位学者的观点: 赵双阁、韩啸论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河北经贸大学学报j2006,6:p40-46 刘柏纯、罗大华论犯罪心理学的科学基础河北法学j2005,23:p112-115 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冲突与平衡 13 美国学者维尔拉姆教授在研究了200多个法院判例的基础上,突出新闻自由与隐私 权冲突的具体表现为:(1)新闻媒体进入公民身体的和精神的与外界隔离的隐蔽区域进 行采访报道;(2)新闻媒体公开报道公民的私生活;(3)新闻媒体公开报道某事使得公众 对某人的认识发生改变,尤其是向不好的方向转变;(4)新闻媒体使用公民的姓名、肖 像等牟利,利用他人的特点做商业广告;(5)新闻媒体在电脑中输入、存储、占有、使 用他人的个人材料。 美国学者唐r潘伯将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类型分为四种:(1)新闻媒体使用 他人的姓名、照片、图片或肖像以获得商业利益;(2)新闻媒体进入公民私生活领域进 行采访报道;(3)新闻媒体公布公民的个人资料;(4)新闻媒体发表与公民真实情况不完 全符合的报道。 在当今英美国家的法学界,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基本上占主导地位。虽然这种类型 化的方法直观地反映了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主要领域, 但是却忽略了很多有价值的 特殊考量因素。每一个特殊的考量因素,都有可能影响着利益的衡量,进而影响着冲突 的协调与平衡。此外,我国的情况还存在着根本性的变化,即我国的法律不是将公民的 姓名、肖像、名誉列入隐私权保护的范围,而是分别确认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 权为独立的人格权予以保护的。 2.1.2以新闻要素为标准将冲突类型化 2.1.2以新闻要素为标准将冲突类型化 综观我国目前出现的新闻自由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笔者认为,因为新闻活动的要 素的多样性,致使新闻自由与隐私权冲突的表现纷繁复杂,所以,以新闻活动的要素为 依据将冲突类型化,可以细致地考量冲突的具体样态,并且有利于冲突的平衡与协调。 (1)从新闻素材的来源看,新闻自由与公民隐私权的冲突多发生在新闻媒体通过信 息持有人以外的途径获得新闻素材。 从与当事人不相关的他人之处获得 由于隐私权属于人格权,具有专属性,一般由权利主体来行使,所以,当新闻媒体 从与当事人不相干的其他人处获得当事人的隐私, 就必然会发生新闻自由与隐私权的对 抗。 hoolsinger, rl& diltsjp :.media lawm new york :mcgraw hill, inc,1994p217 宋克明美英新闻法制与管理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8p59 angus mclean,claire mackeyis there a law of privacy i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说课稿-2025-2026学年中职专业课-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医学技术-医药卫生大类
- 大同致远安全培训课件
- 安徽省滁州市民办高中2025年高三物理第一学期期末联考模拟试题
- 2025年湖南省邵阳市邵阳县德望中学物理高三上期末质量跟踪监视模拟试题
- 2024年七年级生物上册 1.1.1生物的特征说课稿 (新版)新人教版
- 第9课 资产阶级革命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 大厦保安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10.4 直方图与频率分布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中职数学基础模块下册语文版
- 大促期间安全培训总结课件
- 2025年安徽省安全员C证试题及解析
- HG-T 6038-2022 聚乙烯蜡微粉
-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内容和标准量化评分表
- 2024年苏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冲刺题(带答案解析)
- 医院保洁中央运输服务项目管理制度
- 《国际中文教育概论》课件 第三章 国际中文教育与跨文化教育
- 初中俄语七年级第一课课件
- pvc板材生产工艺流程图
- 新能源汽车功率电子基础 习题答案汇总(程夕明) 习题集1-6
- 安全出口和疏散指示
- 软件使用授权书
- 肥料、农药采购服务方案(技术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