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内图书分类号:tg456.3 学校代码:10213 国际图书分类号:621.791 密级:公开 法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研究 硕 士 研 究 生 : 张黎 导 师 : 吴威威 副教授 申请学位 : 法学硕士 学科 : 马克思主义理论 所 在 单 位 :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答 辩 日 期 : 2012 年 7 月 授 予 学 位 单 位 : 哈尔滨工业大学 classified index: tg456.3 u.d.c: 621.791 dissertation for the master degree in law study on experience-based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andidate: zhang li supervisor: associate prof. wu weiwei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master of law speciality: marxism theory affiliation: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date of defence: july, 2012 degree-conferring-institution: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iv 摘摘 要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个体意识开始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导致了 道德教育观念的变化, 人们越来越感到传统的道德教育无论在教育内容还是教育 方式上都日益显现弊端。 因此,如何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成为当前我国道 德教育工作者们亟待探索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体验式道德教育理论的提出给道德 教育领域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和方法, 为提高道德教育实效性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 模式。 论文探讨了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 认为高校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 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传统的知性道德教育本身存在的弊端,例如:评价体系单一 化、教育方式形式化、道德教育内容远离生活世界等。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了体 验式道德教育的理论内容。论文认为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尊 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关注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和注重提升学生的主体反思性思 维能力。论文重点研究了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内容与实施方法,无论内容与方 法,都强调了受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内容方面,围绕主体人的实践领域,可以 包含培养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增强德性交往能力、生成公民责任意识和养成生态 文明德行等;在方法方面,探索提出了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五种实施方法,即 情感疏导式、主题体验式、情境感染式、项目攻关式和素质拓展式等方法,以更 加个性化、人文化、生活化和主体性的方式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提高道德 教育的实效性。 论文主要运用了文献研究法、 比较研究法和分析综合法等方法对高校体验式 道德教育进行研究, 体验式道德教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道德教育 的人本化需求,真正地回归生活世界,从实践中学,促进教育对象主体间的灵肉 交流。 关键词:体验;道德体验;体验式道德教育;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v abstract with the era of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awakening, the awakening of individual consciousness has led to changes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people feeling th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becomes more and more increasingly obvious drawbacks in terms of the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methods. therefore, how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schools is an important issues, it urgent need to explore and resolve by moral educators. experience-based moral education theory has brought a new perspective and method to the field of moral education, it has provided a new mode of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xperience-based moral education. the paper examine the reasons of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that 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the traditional intellectual and moral education drawbacks, such as: the single evaluation system, formalize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away from the living world. explore the experience-based of mor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tent.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important value of experience-based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s reflected in: respect for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object of 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moral sentiments formation and focus on improving students main reflective thinking skills. 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tent and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experience-based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both the content and methods have emphasized the subjectivity of educational objects. in terms of contents, around the main areas of practice, contains culture students main personality, enhance the capacity of virtue contacts, generate a sense of civic responsibility and develop the virtue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terms of methods, explore fiv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of experience-based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emotional ease type, theme experiential type, situational infection type, project research type and the quality of development type, with more personalized, more human culture, more life and more subjectivity ways go into the students inner world, thereby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the paper mainly used the documentary research methods, comparative study methods and analysis methods approach to study the experience-based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experience-based moral education can help us more deeply aware of the human needs, return to the living world truly, learn from practice, promote the body and soul exchange between the main body of educational objects.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vi keywords: experience,moral experience,experience-based moral education, experience-based mor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vii 目 录 摘 要. i abstract . ii 第 1 章 绪论. 1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1.1 课题的提出. 1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2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2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5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6 1.3.1 主要研究内容. 6 1.3.2 主要研究方法. 6 第 2 章 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价值蕴涵. 8 2.1 传统的知性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8 2.1.1 知性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化. 8 2.1.2 知性道德教育方式形式化. 9 2.1.3 知性道德教育内容远离生活世界. 10 2.2 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11 2.2.1 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11 2.2.2 关注学生道德情感的形成. 12 2.2.3 注重提升主体反思性思维能力. 12 2.3 本章小结. 13 第 3 章 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内容. 14 3.1 体验和道德体验. 14 3.1.1 体验的涵义. 14 3.1.2 道德体验的内涵. 15 3.2 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涵义. 16 3.2.1 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概念. 16 3.2.2 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特点. 16 3.3 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18 3.3.1 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18 3.3.2 德性交往能力的增强. 19 3.3.3 公民责任意识的生成. 20 3.3.4 生态文明德行的养成. 21 3.4 本章小结. 22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viii 第 4 章 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实践维度. 24 4.1 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原则. 24 4.1.1 回归生活实践原则. 24 4.1.2 人文关怀原则. 24 4.1.3 因材施教原则. 25 4.1.4 师生双向互动原则. 26 4.2 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方法. 26 4.2.1. 情感疏导式. 27 4.2.2 主题体验式. 27 4.2.3 情境感染式. 28 4.2.4 项目攻关式. 29 4.2.5 素质拓展式. 30 4.3 本章小结. 31 结 论. 32 参考文献. 32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37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38 致 谢. 39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第 1 章章 绪论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的提出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历了一场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巨 大社会变革, 这场首先在经济领域里开始的变革也引起了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深 刻变化。表现最明显的是个体意识在新时期的觉醒,个体意识的觉醒直接导致道 德教育观念的变化, 人们越来越强烈认识到道德教育应该更多关注社会个体的现 实生活和命运。 传统的高校道德教育是理性思维方式指导下的知性教育。 知性教育忽视了人 的主体地位,脱离生活实践,过分强调理性思维和知识技能的重要性,削弱了学 生个性的发展。此外,单向的灌输式教育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接受引导者的道德 教育观点,学生一直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漠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生命存在现实生 活中的亲身感受和主观体验。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差,使学校道德教育的魅力 大打折扣。 近年来, “体验”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进入了道德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回 归生活世界凸显体验,在道德教育领域逐渐成为热门的研究课题,它之所以 被高度关注正是由于其表达了社会对个体意识觉醒的尊重, 顺应了高校道德教育 的发展趋势,符合了个体生命道德品性发展的需要。于是,关注学生的思想道德 发展,尊重学生作为思想道德主体的独特地位,是高校道德教育的迫切要求,更 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要。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课题研究的目的 学者们对道德体验的研究为我进一步探索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提供了良好 的现实素材和理论基础。 如何做好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工作并提高其实效性已 经引起整个道德教育领域的普遍关注, 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 体验式道德教育理论进行整理和进一步深化, 研究探讨体验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 发展意义,为深化道德教育的改革提出自己的一点意见和建议,从而为高校道德 教育的时代性和实效性添砖加瓦,实现道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概况地说, 本文主要的研究目的就是努力寻找一种更加适合现代高校道德教育的新模式 体验式道德教育。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2 (2)课题研究的意义 从理论层面上讲, 当代道德教育并不令人满意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我 们缺乏对道德理论深刻的“理论自觉” ,道德教育的各种道德规范制度以及设计 并没有贯彻源于道德理论自身的良性“筹划” 。对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研究, 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道德教育的人本化要求,回归教育的本真使命,也即雅 斯贝尔斯所提倡的教育是主体间灵肉交流的活动, “真正的教育” 或 “好的教育” 在于“促进灵魂的转向”。只有教育对象的内心体验与自觉,道德教育才能真正 触及灵魂。 从实践层面上看,体验式道德教育从知性论道德教育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不 仅让学生成为了道德体验的主体,同时也让教育者(引导者)从体验中获益,从 教中学,帮助教育工作者改变了过去狭隘的思维方式。让道德教育回归体验,让 师生在亲身体验中互相感悟,互相启发,从现实生活中寻找道德教育的意义和生 命的真谛,内化为学生的道德品质,从而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1 国外研究现状 西方近现代学者对体验思想的理解十分丰富,涉及面也十分广泛,这为后人 进一步研究体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主要代表人物有让雅克卢梭、 胡塞尔、 杜威、狄尔泰、柏格森等。 (1)卢梭的自然成长体验思想 让雅克卢梭的道德教育思想建立在“自然状态”的假设之上,卢梭把“自 然状态”看成是一种客观的历史事实,这种在自然状态基础上生成的经验诠释和 规范主张都依赖于历史事实的真实性。 卢梭主张人的道德的获得应该是在人的自 然成长过程中的养成,而不是依靠外在的灌输或刻板的理智教育。卢梭在其代表 作 爱弥儿 中阐述了道德教育的分期理论, 并把受教育的过程划分成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婴儿期,以保养身体为主;第二个阶段是儿童期,以训练感觉为主; 第三个阶段是青年期,以智育为主;第四个阶段是青春期,以德育、宗教教育和 性教育为主1。卢梭反对旧式教育的灌输方法和训诫方法,主张道德应通过道德 习惯、道德情感和道德认识的途径来获取,他还十分重视强调行为实践,他主张 道德实践包括道德实践者的实践力行、 参与活动; 另外, 他还十分重视情感教育, 反对洛克的理智教育。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3 (2)胡塞尔的生活世界体验思想 胡塞尔的体验思想“现象学”力求揭示“物自体” ,即直接呈现经验中的现 象。胡塞尔后期“现象学”的研究从理性批判的角度引入了“生活世界”的概念 这一核心思想是对当时欧洲社会正在遭遇的人的危机和科学危机作出的一种积 极回应。他的“生活世界”概念思想体现了他在思维方式上的转变,他主张教育 的主体应该从冷静的观察者、分析者转变成切身的积极参加者和体验者2,这种 转变为个体人的体验打开了可能性的空间,除此之外,胡塞尔还认为这种转变是 把握人生的基础性问题。胡塞尔通过体验之思,披露了近代理性主义的困境与尴 尬。 近代理性主义的本质是把人抽象化为纯粹理性的化身,把人的存在抽象化为 理性,理性脱离了人性,社会世界只是由人的思辨的理性建构而成。近代理性主 义的抽象性忽视了社会人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忽视了个体的情感、态度、意念 等非理性因素,忽视了社会个体亲身体验的重要性,压抑了社会个体性的多样化 发展。胡塞尔对近代理性主义的批判思想得到了海德格尔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 从而为未来的体验研究敞开了一道大门。 (3)狄尔泰的生命体验思想 狄尔泰的哲学思想是对新康德主义的进一步演变和发展, 他对自然科学和精 神科学进行了严格的区分,把生活视作是哲学最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认为哲 学的存在不仅仅是为了说明个体的生命价值,更是为了强调整个人类的生命价 值。 他认为, 人类整体生命的特点必定表现在当下特定的时代精神上, 与此同时, 狄尔泰还把活生生的生命过程视作是某种神秘的心理体验, 他对精神科学的反思 提出了不同于自然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论, 这一精神科学的反思为哈贝马斯从 认识论角度论证人文精神科学(实践)提供了思考资料和出发点。他有关体验的 代表著作是精神科学引论 ,他在精神科学引论一书中强调,自然科学方 法只能用来解释不断重复出现的自然现象,却无法解释不可重复的人文现象,人 文现象是独一无二的,只能通过内在的体验和感受来把握,而这种体验和感受已 经超越了自然的领域进入了精神范畴3。 (4)柏格森的直觉体验思想 柏格森对从古至今的哲学对象划分成两种:一种是围绕着对象转;另一种是 钻进对象中。第一种就是我们传统的哲学方法“现成的认识方法”从自然科学得 出的。第二种是“直觉法” ,柏格森把直觉法界定为一种理智的“体验” ,人们置 身于对象中,将个人独特的生活体会融入到体验过程中。柏格森认为,这种直觉 的方法不是相对地认识存在而应该是绝对地去把握实在4。而人类又该通过怎样 的方法获得这种直觉呢?柏格森坚定地认为必须要强迫心灵去改变它已经习惯 了的思维活动方式,取而代之以一种全新的、更加灵活性的思维方法来获取这种 直觉。 从而让灵活彻底突破三段论逻辑框架的桎梏而自由地展开。真正的直觉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4 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体的直觉,要求置身于对象之内,与对象合一,摒除思想 上的观念,全身心感受。 (5)杜威的生活教育道德体验思想 杜威是 20 世纪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的最 著名的论断是“社会即教育” 、 “生活即教育” 。在杜威看来,教育的最终目的和 最高目标是道德教育,道德和教育的过程二者应该是统一的。他认为道德是推进 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有重要的地位。他主张通过“从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道德品 质”5,在教育过程中应采取灵活自由的方法,引导、启他们自身的道德观念, 道德是由个人经历积累的经验价值组成的。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道德 的教育” ,目的是培养“道德的人”即民主社会所提倡的“有用的好人” , “道德 的教育”就是培养社会个体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杜威用新的道德教育观和道德观为起点,在对传统的道德教育进行批判的基础 上,构建了一种更加切合实际、更宽广的道德教育观念,这种更切合实际的道德 教育思维就是为了培养受教育者的社会能力和社会情感, 他认为应该把这种道德 教育的目的贯穿在一切教育活动中,培养“道德的人” 。 在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杜威认为,道德教育的内容应该切实地反应真实的 生活世界,社会道德教育与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一致的。杜威强调学校的道德 教育的道德性和社会性是统一的。 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强调符合社会和实际生活 的要求,注重受教育主体内在自发地形成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最终养成道德行 为。 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十分丰富,对近现代有关道德体验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 1.2.1.2 国外研究现状评述 从西方近现代学者对体验思想的研究现状看,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主要 代表人物有卢梭、胡塞尔、狄尔泰、柏格森、杜威等。卢梭把道德教育思想建立 在“自然状态”的假设之上,他在其著作爱弥儿中把道德教育的过程分为四 个时期:婴儿期、儿童期、青年期和青春期。他对道德教育四个阶段的划分为后 人研究提供了可供依据的时间阶段划分。胡塞尔的体验思想力求从“现象学”中 揭示“物自体” ,直接呈现经验中的现象,并从理性批判的角度引入了“生活世 界”的概念, “生活世界”的概念着重体现思维方式上的转变,可以帮助把握人 生的基础性问题。胡塞尔对体验的理解为后来的体验研究敞开了一道大门。狄尔 泰对自然科学和精神科学进行了严格的划分, 并把生活视作哲学根本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哲学的存在是为了强调整个人类的生命价值。人类活生生的生命体验过 程就是某种神秘的心理体验。柏格森把体验看成是一种“直觉” ,这种直觉方法 是绝对地把握实在,必须要通过全新的、更加灵活性的思维方法来获取。杜威的 道德体验思想集中表现在 “生活教育” 理念, 生活教育的核心就是 “道德的教育” ,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5 “道德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道德的人” , “道德的人”不仅具备参加社会实 践的能力,更应该能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杜威的道德教育理论十分丰富,为近 现代有关道德体验的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评述 1.2.2.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近现代学者们对道德体验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 其中最有代表性 的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及近年来德育研究的著名学者鲁洁、朱小蔓、 刘惊铎等。 (1)陶行知生活化的体验思想 陶行知指出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奉行书本至上原则,犯了脱离生活的弊病, 为了彻底改变这种书本至上的落后教育理念,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全新教 育理论。陶行知认为,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经营,生活所必须的教 育” 。他这种全新的道德教育理论自觉地摒弃了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知行”思 想,更加强调“行知” ,即亲身实践,实践出真知。他强调: “行”才是“知”的 本源,亲身经历是一切知识的来源。6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正是让实践融 入教育,让生活融入学习,这本质上就是一种体验的教育思想。 (2)近年来道德教育思想中的体验 鲁洁教授在其新时期德育基本理论一书中提出:必须由认知过程、体验 过程和践行活动三部分相结合的道德教育过程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整的道德教 育过程7;此外,他在德育新论中指出“人对道德价值的学习以情感体 验型为重要的学习方式”8。她在这些著作中都突出了体验的重要作用。 朱小蔓教授于 1993 年著情感教育论纲一书,她在此书中提出了情感教 育的相关理论, 并把情感教育过程理解为是一个辐射整个道德教育领域和道德教 育过程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并着重地强调了从情感到体验的过程,并指出“体验 是人类的基本生存方式,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 , “一个完整的道德教育的过 程应该包含逻辑认知与情感体验三方面, 这三个方面共同完成了整个道 德教育的过程” ,她还坚持认为在情绪唤醒、主体自身感受和主体体验的过程中 情感是一条主线,在其中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9 刘惊铎教授从教育哲学角度出发,将“体验”的概念理解成是主体实践过程 中的“一种图景思维活动” 。刘惊铎教授理解的体验“图景”给我们展示的是一 种跨越时空的整体性存在,它包括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生命个体人曾经 的生活经历、当下生活的场景和对未来生活的美好蓝图,这三个方面有其显著的 整体性、现实性和超越性的特点。刘惊铎教授认为,道德体验就是主体自身的一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6 种体验,并且内涵了价值判断的关系通融性体验,道德体验的价值是为了不断追 求个体人更高的领悟能力以更好地适应世界存在的本然, 这种追寻着与世界本然 的相符正是一种不断向前发展的进步力量。另外,体验者是“置身其中” ,是客 观地领悟对象之间或对象情境之中的道德关系。他还把道德体验分为“亲验”和 “想验” , “亲验”和“想验”二者是互为条件的, “想验”是建立在“亲验”基 础上的,而“想验”又是“亲验”的思路准备10。他对体验式道德教育研究的 代表著作有道德教育学课程 , 道德体验论等。 1.2.2.2 国内研究现状评述 从当前国内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研究现状来看,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强调“行”是“知”的来源,实践才是一切知识的来源。 他的“行知”思想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无疑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这为 体验式教育方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近年来著名德育学者鲁洁、朱小蔓和刘 惊铎等人在陶行知“实践是一切知识来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把实践思想运用到 当代道德教育中,从情感教育、教育哲学的角度重新阐释了道德教育的“体验” 范式。他们对“体验”理论的理解和挖掘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依 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国内道德教育在实践层面,如体验式道德 教育的内容和方法的研究, 以及针对不同层面的教育对象怎样有的放矢地实施教 育等方面依然存在不足, 比如针对高校的体验式道德教育的研究还存在实效性不 强、体验式方法还较为泛化、体验式道德教育内容还有待深入等问题,这些仍然 需要后续研究更加深入进行下去。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对各个学科领域道德教育中的“体验”内容 进行了整理综述。第二章:详细地分析了“体验” 、 “道德体验” 、 “高校体验式道 德教育的涵义”和“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等基本概念,这些概念的 明确为后文的论述奠定了基础。第三章:是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对高校体验式道 德教育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指出了传统的知性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凸显了体验式道德教育对传统的知性道德教育的超越。第四章: 主要论述了高校 体验式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1.3.2 主要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本文通过搜集与本论文内容相关的书籍期刊论文等文献,阅读 理论专家的相关著作和国外相关理论,从中直接或间接的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对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7 道德体验的相关内容进行整体归纳,从而概括出主要的观点,为本文的顺利写作 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 比较研究法:对各种不同代表人物有关体验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比较和鉴 别,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为高校道德体验研究提供正确的理论支撑。 分析与综合法:本文通过对道德体验理论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并按 照其内在的逻辑对相对零散的思想进行综合,从而总结出完整、系统的道德体验 理论。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8 第第 2 章章 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价值蕴涵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的价值蕴涵 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是一个极其庞大而系统的工程, 在长期的体验式道德教 育中,受教育者不再被动地把自己当成“局外人”来接受道德教育,而是主动地 把自己置身体验之中,亲身感受道德情境,在体验中获得道德感悟,从而促进道 德情感的形成。通过体验展开的道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传授,更是受 教育者“在场”进行一种价值判断和选择的过程。高校体验式道德教育强调受教 育者在道德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 这种人本化的道德教育方式是对传统知性 道德教育的超越。 2.1 传统的知性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道德教育问题已经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道德教育工作者 们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成 果。但从整体看,道德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十 分严重。受教育者们普遍的逆反心态和教育成果不佳的状况并未彻底改观,究其 原因, 传统高校道德教育并未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并未从受教育者的道 德需要出发,还存在泛政治化、工具化、形式化、知性化等弊端。本文主要从传 统道德教育的知性化这一个维度入手,探讨其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知性道德教育模式与社会发展的需求, 与高校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和特点有悖。 因此正确认识知性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是高校道德教育改革亟待解 决的一个严肃课题。 笔者通过对高校道德教育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和与大学生近 距离接触交流,认为高校知性道德教育存在以下问题。 2.1.1 知性道德教育评价体系单一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道德教育偏重知性教育,道德教育日益走向教条化和书本 化。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石中英教授曾经批判过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 他说,我国目前的道德教育内容是不完善的,道德教育方式是刻板的、毫无生气 的, 出现这种局面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将道德和生活活生生的割裂,单纯的把道德 教育纳入科学技术教育框架中来教, 没有探索一种更加适合道德教育全新的教育 模式, 却期待能取得和技术教育同等的成效,这种刻板的技术教育模式必定不会 使道德教育取得预期的理想目标11。 我国传统的知性道德教育在内容设计上过于程式化和理性化, 过于急切地希 望受教育者能够以技术教育的方式同等地吸收道德教育的内容, 并过分地强调受 教育者道德知识和规范的获取程度,从而忽视了受教育群体的道德情感教育,受 教育者最终接受到的仅仅是有关道德的知识和认知能力, 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道德 哈尔滨工业大学法学硕士学位论文 9 情感。既然高校道德教育在内容上注重知识的传递和认知能力的培养,那么,其 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一定是以知识为中心的考察,通俗地说就是以成绩为重。道 德教育成果的优劣只能通过受教育者的考试分数来判定。然而,试卷上得分高的 未必就一定能代表他的道德情感、道德体验和道德感悟高于其他学习者。 新时期的大学生由于生活在开放式、信息化的社会环境中,更加强调自我价 值和自我存在感的实现,这种只注重试卷分数和知识评价的单一化评价体系,无 法形象而生动地展示一个蕴含丰富的人化的道德教化过程, 窒息了道德教育的生 命情感,削弱了教育对象道德学习的积极性,弱化了他们对道德教育本身所内含 的生活意义的理解, 使道德教育在其育人的使命和道德升华的超越意义的实现上 都受到不可小觑的影响。此外, 这种单一化的评价体系还会造成高校大学生过于 重视道德教育的理论知识,而忽视知行统一、道德践履,结果客观上出现了道德 知识谈起来口若悬河, 实践上却连基本的公共道德修养还需巩固加强的令人遗憾 的局面。知行不统一,最终造成高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2.1.2 知性道德教育方式形式化 在知性道德教育模式下生成的道德教育方法主要问题就是过于形式化。 把道 德当做知识,当做技术来教,使用和他们一样刻板的教育方式,很难带来期望的 效果, 不能获得良好的道德教育效果。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多的是以技术理性的教 育方式呈现给受教育者的, 用教条化了的教育方法将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传输给下 一代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效, 道德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其生命力和感染 力。 谈到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必定离不开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之一课堂教 育。 课堂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进行道德教育沟通的良好平台,但教育者很多时候 并没有充分利用这样一个和学生进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氢能设备操作人员培训试题及答案
- 2026-2031年中国软饮料行业全景调研及投资潜力研究报告
- 蜂蜜公司工作试题带答案
- 施工材料变更协议书
- 医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 基于柯氏评价模型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价体系创新构建与实践探索
- 基于极限学习模型的西瓜成熟度无损检测技术创新与实践
- 2026-2031青蒿素市场可行性研究报告
- 为家乡服务的协议书
- 医院收费挂号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4年宠物友好型酒店市场洞察报告-澎润研究院
- 水电站生产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河北《城市街区更新技术标准》
- 菌丝体包装应用-洞察及研究
- 2025年IT运维工程师专业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 岗位安全生产明白卡管理制度
- 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考试试卷试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综合类-热力司炉工考试-高级热力司炉工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一百题)
- 公司区域协同管理办法
- 物流管理 (六)职业生涯规划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知识点考点背诵提纲详细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