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韦昭《国语解》训诂说略.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国语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具体己不可考。记载了西 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是 我国最早的国别史。汉朝以来,著名经学家郑众、贾逵、王肃、唐固、 虞翻、孔晃等人都为国语作过校释或注解,但这些注本并未流传 下来。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最完备的注本只有三国吴韦昭之国 语解,它是研究国语必读之书。 前人对韦解虽有研究,但多分散于字词考证、词类研究、句式研 究等几个方面,而鲜有对其训诂方面的特点与成就系统阐述之作。本 文通过分析韦解的训诂思想,分七章总结归纳韦解的特点。第一章从 有选择地承引前人注疏的角度归纳韦解的传承作用;第二至六章,分 别从释解词义、释解句意、语法分析、修辞手法、释解读音五方面对 韦解加以研究;第七章,综述韦解的贡献与启示。 关键词:国语韦解语法 a b s t r a c t g u o y ui st h ee a r l i e s th i s t o r yo fi n d i v i d u a lc o u n t r i e so fo u rc o u n t r y o n c et h e r ew e r es e v e r a lp e o p l es u c ha sz h e n gz h o n g ,j i ak u i ,w a n gs u , t a n gg u ,y uf a na n dk o n gh u a n gm a l 【i n ga n n o t a t i o nf o rg u o y u w e i z h a o sa n n o t a t i o ni sn o wt h ee a r l i e s ta n dt h em o s tc o m p l e t eo n ea m o n g a n c i e n ta n n o t a t i o n so fg u o y u t h u s ,t h ea n n o t a t i o no fw e iz h a ob e c a m e t h en e o e s s a r yb o o kf o rr e s e a r c h i n gg u o y u t h i st h e s i sc o n t a i n ss e v e n c h a p t e r s f r o mt h ep o i n to fa c q u i r i n ga n c i e n ta n n o t a t i o n s ,c h a p t e ro n e s u m su pt h ee f f e c t so fi n h e r i t i n go fw e iz h a o sa n n o t a t i o n ;c h a p t e rt w o s t u d i e si tf r o mw o r de x p l a i n i n g ;c h a p t e rt h r e es t u d i e si tf r o ms e n t e n c e e x p l a i n i n g ;c h a p t e rf o u rs t u d i e si tf r o mg r a m m a t i c a la n a l y s e s ;c h a p t e r f i v es t u d i e si tf r o mr h e t o r i c a lc o n c e p t i o n ;c h a p t e rs i xs t u d i e si tf r o m p r o n u n c i a t i o ne x p l a i n i n g ;c h a p t e rs e v e ns u m su pi t sa c c o m p l i s h m e n t a n dd e f i c i e n c y k e yw o r d s :g u o y u w e iz h a o sa n n o t a t i o n g r a m m a r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韦昭( 国语解) 训诂说略,是在导师的指 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 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己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签名) :种磊拐 劲一年古月7 日 学位论文原创性确认书 学生盔陋所提交的学位论文韦昭( 国语解) 训诂说略,是在 本人的指导下,由其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 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该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 签名) :于啦睬 卅年j - 月1 日 前言 一、韦昭简介 韦昭( 公元2 0 4 2 7 3 年) ,其生平载于三国志吴书。 韦曜( 本为韦昭,三国志作者陈寿因避晋文帝司马昭讳更名“曜”) ,字 弘嗣,吴郡云阳县人。他从小就喜欢学习,并能写得一手好文章。 后做了丞相的屑官,又任职西安县令,升迁尚书郎,又升任太子中庶子。 孙和被罢废太子后,韦昭任黄门侍郎之职。 孙亮即皇位,诸葛恪辅理朝政,他上书推荐韦昭为太史令,后韦昭撰成吴 书。 孙休即位后,韦昭又任中书郎和博士祭酒等职。 孙皓即位后,韦昭受封为高陵亭侯,又升迁为中书仆射。该职罢废后,他又 任侍中,兼领左国史。后受孙皓冷落,在风皇二年( 2 7 3 年) 被诬陷入狱,最终 被害。 。 著有孝经解赞、论语注、汉音音义和国语注等书。除国语注 传于今外,余皆佚。 二、国语书及注的研究历史和现状 国语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汉书艺文志引春秋左氏传 三十卷,引国语二十一篇,同为鲁太史左丘明所作。司马迁史记十二诸 侯年表序云:“表见春秋国语学者所讥盛衰大指著于篇。”又,报任少 卿书亦云:“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可知在汉代,人们认为国语乃左 丘明所作。及至宋代,朱熹、郑樵等比勘所谓“内传”、“外传”,发现二书体例、 用词大有不同,对国语作者遂生疑问。今究考作者实有困难,因时代已远, 详考不及。本文不专注于作者之事,而以国语解为研究对象,期望有助于国 语之解读和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焚书坑儒,国语一时失传,直至西 汉方得以复出。国语共二十一卷,记载了西周末年至春秋时期周、鲁、齐、 晋、郑、楚、吴、越八国的史事,是我国最早的国别史。其原书保存了比较丰富 的史料,起于周穆王,止于鲁悼公,所记史实详细生动。汉朝以来,著名经学家 郑众、贾逵、王肃、唐固、虞翻、孔晃等人都为国语作过校释或注解,但这 些注本并未流传下来。现在我们所能见到的最早、最完备的注本惟有三国吴韦昭 之国语解,它保存了郑众、贾逵、王肃、虞翻、唐固等注本的片断,并“参 之以五经,检之以内传,以世本考其流,以尔雅齐其训“o ,对 国语中的词句、名物、制度、史事都作了较为精详的训释和校注,是研究国 语必读之书。 国语现存的版本,有宋代刻印的两种本子,一种乃明道本,一种乃公序 本。清人段玉裁认为“国语善本无遗此”,即言明道本比公序本要好一些。本文 选用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韦昭作解之国语。它据四库备要 排印清代士礼居翻刻明道本为底本,参校了四部丛刊影印明代翻刻公序本, 1 9 8 8 年由上海吉籍出版社出版。 考据之学兴盛之清代,对国语加以校勘诠释者较多。较著名者有洪亮吉 之国语韦昭注疏、董增龄之国语正义和汪远孙之国语发正,姚鼐之国 语补注、王煦之国语释文、黄模之国语补韦等,另有龚丽正之国语韦 昭注疏,惜乎未见传本。此外如刘台拱之国语校补、汪中之国语校文、 陈象之国语翼解等,和王引之之经义述闻、俞樾之群经平议亦有重 要的校释成果。清末民国间有吴增祺之国语韦解补正,较多地采用各家之说。 关于“内传”、“外传”,其后有沈籍之国语详注,摘列重要词句,略作诠释, 惟存国语正文。徐元诰之国语集解行世最晚,而能网罗各家之说,取补 注形式,较其前各家更为详密。其采集详备,尤为精审,将清代学者整理国语 之成就大体收入。 很久以来,国语一书之语料价值未被重视,对国语解之研究亦不够 充分。而2 0 世纪7 0 年代出土的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内容多见于左 传、国语;1 9 8 7 年湖南慈利石板村3 6 号战国墓出土了i 0 0 0 余枚竹简,内容 即包括国语吴语,“基本见于今本,但也有不见于今本者,所见史事包括黄 池之盟和吴越争霸等” 。随着近年来各种出土文献的证明,人们发现国语 作为上古材料是可信的,故韦昭国语解亦应引起足够重视。而且,由于左 传以记事为主,国语以记言为主,二者语言各有特色,很多地方可以互为 参验。本文试图通过对韦昭国语解训诂方面的考察,揭示韦解的训诂特点, 韦昭,国语解叙,见国语( 上、下) ,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8 8 年3 月第l 版,第6 6 1 6 6 2 页 张春荣,慈利楚简概述( 摘要) ,见北京大学古代文明通讯,2 0 0 0 年第5 期,第3 1 3 2 贞 2 希望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借助注疏,解读国语。 近代以来,语言学家并未间断过对古文献训诂之研究。关于国语之研究, 学术界多集中于其作者与成书问题上,如张君之( 国语) 成编新证( 湖北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 9 9 1 年第2 期) ;国语与同时代书之比较研究上, 如祝敏彻之( 国语) ( 国策 中的疑问句(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9 年1 月) :说明国语文学成就与著述笔法者,如南京师范大学2 0 0 2 届 张黎丽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国语) ( 左传) 比较研究。对韦解的研究仅限 于对个别字词之考证,如董莲池、王彩云之( 国语) 韦昭注匡谬一则( 古籍 整理研究学刊1 9 9 5 年第6 期) ;对某一类词的专书研究,如山西大学2 0 0 3 届 侯立睿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国语) 程度副词研究;考察语法者,如徐朝晖 之( 国语) 韦昭注语法得失( 古汉语研究2 0 0 0 年第4 期) 等。其中对韦昭 国语解亦有涉及。南京师范大学2 0 0 6 届孙园园之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国 语) 韦昭注研究,对韦昭国语解进行了一些考察,说明韦解在校勘、注音 和训释手段等方面的内容。本文全面考察韦昭之注解,从汉语史角度揭示其训诂 方面之特点与贡献等。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 释语言之谓。”“首先,训诂学是以解释词义为基础工作的。除此之外,它还从 分析句读、阐述语法这两个方面,对虚词和句子结构进行分析,实际上为后来的 语法学提供了素材。在释词、释句的过程中,它承担着说明修辞手法和研究特殊 的表达方式的任务,以后的修辞学即从中取材。同时,它还串讲大意和分析篇章 结构,就整段或全篇文章进行分析解释,这即是所谓章句之学。”“训诂学 的萌芽大约始于东周,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最初的训诂不过是古代文献中 偶或出现的训释形式,到了汉代,便发展为系统的、完整的注释书和训诂专书。” 。汉代,古籍注释达到空前之水平。韦昭处于三国时代,时“小学”大兴之汉去 之不久,韦昭受其影响,对训诂内容把握比较全面,但因时代所限,亦有未曾涉 及之方面。比如全书字词诠释,未有句读分析;训解中虽体现出一些语法思想, 但没有明确的原理、规则推究;用“喻”、“谕”等提示修辞,但同时还用之标示 黄侃述、黄焯编,文字声韵训诂笔记,e 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4 月第1 版,第1 8 1 页 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2 0 0 2 年1 月第l 版,第1 7 页 陆宗达、e 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1 9 9 4 年9 月第1 版,第5 页 3 句子蕴含之深意。即使这样,韦解能把艰涩难懂之词解释清楚,能联系上下文及 时代背景训解词句,能把脱离时人生活之礼制详各地诠释,已经值得大为称赞了。 4 第一章韦解承引古注 先秦两汉是训诂学的初兴时期。“两汉时代,国家的统一,文化的交流,特 别是古文经学派和今文经学派的长期论争及其合流,推动了训诂学的空前发 展著述浩繁,形成了训诂学著作的两大体式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 的专著。其中随文释义的注释书,名目繁多,而对后代影响最大的是毛诗故训 转和郑玄毛诗笺、三礼注。其中通释语义的专著,最有代表性的是尔 雅、方言、说文、释名。”。可见。汉人对先秦典籍已做了大量训释工作。 两汉历史起于公元前2 0 6 年,止于公元2 2 0 年,这年曹丕建立魏国,历史步入三 国时期,直至公元2 8 0 年。韦昭处吴国( 2 0 4 _ _ 2 7 3 年) ,吴存不足百年。可以推 知,韦昭是深受汉代学风影响的。由国语解我们亦可推知,汉代训诂风气仍 存,毛传、郑笺等在韦昭是易于接触到的,资料既多,询访质证或亦方便,这使 得三国吴韦昭解有了可资借鉴的材料。 第一节未指明承引何者 韦解有的全引毛传、郑笺等,有的稍有变更。 一、完全承引古注 据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毛亨、郑玄大体可以相信。毛、郑生活时 代在早于韦昭之汉代,时注疏初盛,至韦昭之三国时,毛、郑注本或可为人易得。 据笔者考察,韦解似于毛传、郑笺者很多,不少语词之释解与毛传、郑笺同出一 辙。例如: ( 1 ) 周语上:“载戢干戈,载囊弓矢。” 囊,韬也。 此韦解承毛传而来。诗小雅彤弓“受言橐之”毛传:“橐,韬也。”诗周 颂时迈“载戢干戈,载囊弓矢”毛传:“戢,聚也。橐,韬也。”又,尔雅! 释 诂上:“戢,聚也。”孔颖达正义日:“戢,聚。橐者,弓衣,一名韬,故内弓于 衣,谓之韬弓。”是“韬”之意为“弓衣”也。今人补注之,言“弓袋”、“弓衣”, 苏宝荣、武建字,( i j l l 诂学,语文出版社,2 0 0 5 年2 月第1 版,第2 3 3 页 5 或更便理解。 今注明,“毛诗故训转是目前流传下来的第一部随文释义的训诂学著 作现在我们所见的诗经,就是毛亨所传”回。而尔雅自西汉末年始显 于世,关于其编者与成书年代,历来众说纷纭。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认 为:“尔雅当成书于战国末年,它的编纂人是齐鲁儒生。” ( 2 ) 晋语五:“臼季使,舍于冀野。” 郊外g 野, 此韦解承毛传、郑笺而来。诗召南野有死唐“野有死唐”、诗邶风燕 燕“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鲁颂翱“翱朋牡马,在垌之野”,毛传皆 云:“郊外白野。”诗郑风叔于田“叔适野,巷无服马”郑笺:“郊外日野。” 是韦解与毛传、郑笺同。 今注明,郑玄,东汉著名经学家,后汉书郑玄列传:“凡玄所注周易、 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 乾象历郑玄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 所归。” 。 ( 3 ) 晋语四:“青阳,方雷氏之甥也;夷鼓,彤鱼氏之甥也。” 姊妹之子日甥, 此韦解承释名、郑笺而来。三国志吴志韦曜传:“曜因狱吏上书, 见刘熙所作释名,信多佳者。” 国语解亦有承引释名者。释名释 亲属:“舅谓姊妹之子日甥。甥,亦生也,出配他男而生,故其制字,男傍作生 也。”诗齐风猗嗟“仪既成兮,终日射侯,不出正兮,展我甥兮”、诗大 雅韩奕“韩侯取妻,汾王之甥,蹶父之子”,郑笺皆云:“姊妹之子为甥。”是 韦解亦与郑笺同。, 据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史书上没有给刘熙立传认为释名的写 成当在雍州建立的兴平元年( 1 9 4 ) 之后到交卅i 建立的建安八年( 2 0 3 ) 之前的八 九年问。” 苏宝荣、武建字,训诂学,语文出版杜,2 0 0 5 年2 月第1 版,第1 4 3 页 何九盘,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6 月第2 版,第1 9 页 参见后汉书张曹郑列传 参见三国志吴志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河北教育出版杜,2 0 0 0 年5 月第l 版,第1 0 0 页 6 ( 4 ) 鲁语下:“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慝。” 征正也。 此韦解承马融注、高诱注而来。孔安国尚书序“作成王征”马融注:“征, 正也。”吕氏春秋孟秋“以征不义”高诱注:“征,正也。” 今注明,马融,东汉经学家,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中说:“马融( 7 卜 1 6 6 ) 遍注易经、诗经、尚书、三礼、论语、孝经。”又,高诱, 东汉人,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中说:“题名高诱注的有三种,其中吕氏春 秋注保存完好,战国策注已残,淮南子注中掺有一些许慎淮南子问诂 的文字。”。 ( 5 ) 吴语:“寡君未敢观兵身见。” 观示也, 此韦解承高诱注、尔雅而来。吕氏春秋博志“此其所以观后世已” 高诱注,尔雅释言,皆云:“观,示也。” ( 6 ) 吴语:“大夫种勇而善谋,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以得其志。” 玩,弄也, 此韦解承高诱注、说文而来。吕氏春秋精论“终日玩之而不去”高 诱注,淮南子精神“玩天地于掌握之中”高诱注,说文玉部,皆云:“玩, 弄也。” 今注明,许慎,东汉人,后汉书有传日:“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 于是撰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 ( 7 ) 晋语一:“身钧以年,年同以爱,爱疑决之以卜、筮。” 蓍b 筮, 此韦解承毛传、孔安国传、王逸注等而来。书洪范“择建立卜筮人,乃 命卜筮”孔安国传:“蓍日筮。”诗卫风氓“尔卜尔筮,体无咎言”毛传: “蓍日筮。”楚辞招魂“魂魄离散,汝筮予之”王逸注:“蓍日筮。” 据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和董仲舒同时的孔安国( 生卒年月不详) ,是 孔子的十二世孙,他能够读古文经,曾经献过家里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 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孔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5 月第1 版,第5 0 页 同,第5 0 5 1 页 参见后汉书儒林传 尉,第4 9 页 7 著有尚书传。又,王逸,东汉人,著有楚辞章句,是楚辞现存最早的 注本。 ( 8 ) 周语上:“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财用于是乎出。” 犹。若也, 此韦解承毛传、郑玄注而来。诗召南小星“蹇命不犹”、诗,j 、雅鼓 锋“其德不犹”毛传,礼记内则“子弟犹归器”郑玄注,皆云:“犹,若也。” ( 9 ) 郑语:“府之童妾未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当宣王时而生。” 既尽也, 此韦解承孔安国传、郑笺、郑玄注、高诱注等而来。书尧典“既月”孔 安国传,诗鄢风载驱“既不我嘉”郑笺,仪礼乡射礼“既爵”郑玄注, 淮南子原道“布施而不既”高诱注,皆云:“既,尽也。” 0 0 ) 周语上:“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 事之供给于是乎在。” 供,具毯, 此韦解承尔雅而来。尔雅释诂下:“供,具也。” 0 d 鲁语上:“海鸟日爰居,止于路东门之外三日。” 爰疆杂县也, 尔雅释鸟:“爰居,杂县。”这亦是韦解承尔雅之例。今补充郭璞 尔雅注:“汉文帝时,琊邪有大鸟如马驹,时人谓之爰居。”盖“爰居”又名 “杂县”,一种大鸟。 今注明,郭璞,西晋人,所注文献很多,诸如尔雅注、三苍注、方言 注、山海经注等。其中尔雅注是尔雅流传至今最早最好的注本。 韦解径引他注,是汉代训诂学兴盛之侧面反映,至少,这些汉代注疏在三国 时期还是不难见到的。韦解之承引对训诂之传承起到推动作用,对今人古文阅读 极有裨益。当然,本文所引或不尽是引自他人者,韦昭自己所发明而与前人暗合 者,应当也是有的。 二、从韦昭之后训诂学家注释中可以看出韦昭承引古注 有的注疏在流传过程中已经亡佚,相同或类似之注疏在其他训诂学著作中亦 未曾涉及,但是从后人引注中可以见出韦昭注解国语时采用了前人注疏。例 8 如: ( 1 ) 周语上:“及夏之衰也,弃稷不务。” 弃。凌也, 慧琳音义卷二十八“蠲弃”注引尚书孔安国传:“弃,废也。”可见 韦解承孔安国传而来。 据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慧琳于唐德宗建中四年( 公元7 8 3 年) 开 始编著音义,至唐宪宗元和二年( 公元8 0 7 年) 完稿。”。 ( 2 ) 周语上:“立我蒸民,芒匪尔极。” 蒸。众也, 资治通鉴唐纪四十七“抚慰蒸黎”胡三省注引诗毛传:“蒸,众也。” 可见韦解承毛传而来。又,诗小雅无羊“尔牧来思,以薪以蒸,以雌以雄” 郑笺:“赢日薪,细日蒸。”周礼天官甸师“帅其徒以薪蒸,役外内饔之事” 郑玄注:“木,大日薪,小日蒸。”是“蒸”之“细、小”之义皆与“众”相关, “众”义当由此引申而来。 ( 3 ) 周语上:“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粢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于是乎生。” 器实8 粢在器曰盛, 周礼天官甸师“甸师掌帅其属而耕耨王藉,以时入之,以供童盛”, 又春官肆师“祭之日,表童盛”,郑玄注皆云:“在器日盛。”文选张衡 ( 东京赋) “供稀郊之粢盛”李善注引诗毛苌传:“器实日粢,在器日盛。” 此韦解与诗传全同,盖韦解承引郑注、毛苌传也。 据王力中国语言学史:“李善是唐高宗时代( 7 世纪) 的人,是著名文学家 和书法家李邕的父亲。他从曹宪受文选之学。现存的文选有李善注本和五臣 注本。” 又,毛苌,相传为西汉经学家毛亨之侄,据三国吴陆玑所著毛诗草木 鸟兽虫鱼疏记载:“( 苟) 卿授鲁人毛亨,亨作诂训传,以授赵国毛苌,时 人谓亨为大毛公,苌为小毛公。” 三、二者兼而有之 有的注释从现存注疏中可以找到原貌,而从后人对已亡佚注疏之引用中亦可 见出韦昭承引古注。例如: 何九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6 月第2 版,第1 8 8 页 王h ,中国语言学史,山西人民出版社,1 9 8 1 年8 月第l 版,第1 0 0 页 9 ( 1 ) 周语下:“以太蔟之下宫,布令于商,昭显文德,底纣之多罪,故谓之 宣,所以宣三王之德也。” 底致也, 说文广部朱骏声通训定声:“底,殴借为厩。”又,“底,段借为底。” 墨子兼爱中“洒为底柱”孙诒让间诂:“底,当作底。”故古时“底”、“厩” 通用。书舜典“乃言底可绩”孔安国传:“底,致。”书皋陶谟“朕言惠, 可底行”孔安国传:“其所陈九德以下之言,顺于道,可致行。”汉书叙传上 “素文信而底麟兮”颜师古注引应劭,汉书叙传下“底剧鼎臣”颜师古注引 。 服虔,皆云:“底,致也。”可见韦解承汉注而来。又,孟子离娄上“舜尽事 亲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赵岐注:“底,致也。” 今注明,颜师古,唐时学者,颜之推之孙,著有汉书注。又,服虔,东 汉经学家,著有汉书注、国语注( 已亡佚) 。 ( 2 ) 越语下:“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五毂睦熟,民乃蕃滋,君臣上下交得 其志,蠡不如种也。” 睦撩也, 孟子滕文公上“则百姓亲睦”赵岐注:“睦,和也。”文选谢瞻 “岁阜民和”李善注引贾逵国语注:“阜,厚也。” 玄应音义卷十三“阜恩”注引贾逵国语注:“阜,厚也。” ( 9 ) 鲁语上:“鸟兽孕,水虫成,兽虞于是禁置罗,秸鱼鳖以为夏犒,助生 阜也。” 革,长茁。 文选左思( 魏都赋) “芒种斯阜”李善注引贾逵国语注:“阜,长也。” 0 毋周语下:“作重币以绝民资,又铸大锺以鲜其继。” 鲜寡也。 o 慧琳音义卷二十一“鲜少”注引贾逵国语注:“鲜,寡也。” 二、非之 韦解注明承引前人注疏者较少,有时是胪列前注以定依违,意见不同,则以 “非也”、“失之”、“误”等表明旧误。例如: ( 1 ) 周语中:“昔鄢之亡也由仲任,密须由伯姑,郐由叔姬。” 鄢酝姓之国娶 孛任氏2 女为鄂夫人,| | 砉尚书日:“鄢为郑武公斩灭,菲 娶任氏丽t 也,“赔谓:豳i 为西戎所杀丽诗言“褒姒灭z “明祸舂斩由也, 郐,虹姓之国。叔妊,同姓之女为郐夫人,啻尚书云:亦郑武公灭之。不 由女亡也。”稻谓:公羊传日;“先郑伯确善乎郐公者通于夫人以取其国,”。 此2 谓也, 韦昭纠唐固之误,“鄢之亡也由仲任”意为“鄢亡乃由仲任引起”,非由仲任 率兵消灭,故唐注误。“密须由伯姑”同此理。“郐由叔坛”乃言郐亡由叔虹引起, 为郑武公所灭。由是,韦解明释“祸之所由”,正文不是记述导致国灭之具体战 事,而言为政者因姻亲祸国。 ( 2 ) 周语中:“野有庾积,场功未毕。 者尚书云:“十六斗b 痰,”硌谓:既爽霉积谷也,诗云“曾孙之趺趣 坻如豪2 是也, ,此“野有庾积”非确言谷子量制,而仅指“露积谷”,即露天之谷仓。“庾”、 “积”相连,可证“庾”义。“野有庾积”( 田野里堆积着谷物) 与下旬“场功未 毕( 打谷场还没有修整完毕) ,文句相应,说明单襄公路过陈国所见。打谷场在 田野里,倘释“庾”为“十六斗”( 田野里堆放着十六斗谷子) ,若此精确之目测 显然不可能实现,故韦解“露积谷”才合事理。另,以“庾”为“露积谷”,有 源可寻。如诗小雅楚茨“我庾维亿”毛传:“露积日庾。”诗小雅甫 田“曾孙之庾”郑笺:“庾,露积谷也。”后代刘宋时期裴驷为史记作集解, 其中孝文本纪“发仓庾以振贫民”裴驷集解引胡广:“在邑日仓,在野日庾。” 今注明,裴驷,裴松之之子,南北朝时刘宋人,著有史记集解( 尚存) 、 史记音义( 已亡佚) 。 ( 3 ) 齐语:“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公帅五乡焉,国 子帅五乡焉,高子帅五乡焉。” 軎尚书云:“四民z 衡器也。”昭谓:国国都城郭2 域也难士。i 、齑丽 b 农不在也, “四民”指士、工、商、农,毅梁传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 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 喘0 国以为二十一乡,文中仅提到“工商之乡六”、 “士乡十五”,合之为“二十一乡”,“农”不在其内。下文提到“民”之居处, 则专指以“辟土殖谷”为业的“农民”。“桓公日:定民之居若何? 管子对日: 制鄙。”国”、“野”分治,“国”中设乡,为士、工、商所居处。“野( 鄙) ” 设五属,为民居处。 ( 4 ) 吴语:“昧明,王乃秉袍,亲就鸣锺鼓、丁宁、罅于振铎,勇怯尽应, 三军皆哗钿以振旅,其声动天地。” 啻尚书云;“罅子镪,”非也,锌- f s 镯各异物军行鸣之。与谷相应, 罅于、镯,二者皆器,在行军时击鸣以励士气,前者用以和鼓,后者用以节 鼓,且罅于体大而镯小,二者实不同。淮南子兵略“鼓罅相望”高诱注:“罅, 罅于,大锺也。”周礼地官鼓人“以金罅和鼓”郑玄注:“罅,罅于也。圆 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鸣之,与鼓相和。”周礼地官鼓人“趴金罅节鼓” 郑玄注:“镯,钲也,形如小锺。军行鸣之,以为节鼓。”可见,唐释因形似而误。 ( 5 ) 吴语:“夫差不贳不忍,被甲带剑,挺铍播铎,遵汶伐博,簦笠相望于 艾陵。 密尚书云:“簦夫须也,”昭谓:整笠各雨器, 说文竹部:“簦,笠盖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竹部:“簦,今 之雨缴也,俗谓之伞。”急就篇卷三“竹器簦笠簟篷僚”颜师古注:“簦、笠, 1 7 皆所以御雨也。大而有把,手执以行,谓之簦;小而无把,首戴以行,谓之笠。” 又,慧琳音义卷八十六“檐簦”注引贾逵国语注:“簦,备雨笠器也。”比 较而言,韦解乃确诂也。 ( 6 ) 周语上:“施三服义,仁也。” 贾侍中云:“三为玺、信、f - 也,”鼯谓:旎三谓三让也,服义,义,宜 也,鼹得其宣谓端委也, 观同篇前文,有“太宰以王命命冕服,内史赞之,三命而后即冕服”,“三” ( 三辞任命) 与“三命”( 三次任命) 对应,是此“三”为“三让”之“三”也。 ( 7 ) 晋语四:“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 瘟商书日:“继韵为,l 、宗,“菲也,继渤为大宗瓤子之悫孙乃为,j 、宗耳, 礼记大传:“继别为宗。”礼记内则“祗事宗子宗妇”郑玄注:“宗, 大宗也。”汉书郊祀志上“以为宗”颜师古注引应劭:“宗,大宗也。”继别 为宗,宗为大宗,由此递归,是知继别为大宗。又,周礼天官大宰“五日 宗,以族得民”孙诒让正义引白虎通义:“五世则迁之宗为小宗。”今据孙氏, 唐说谬矣。 ( 8 ) 周语中:“晋文公既定襄王于郏,王劳之以地,辞,请隧焉。” 贾侍中云:“隧,壬2 葬礼开地通路b 隧,“昭谓:隧六隧也,两礼: 天子远郊之缝有六乡,鼬六军z 士逛;钤有六隧掌供王之贡赋,难天子有隧, 诸侯鼬无也, “隧”通“遂”,郊外之地。史记鲁周公世家“鲁人三郊三隧”裴驷集 解引王肃:“邑外日郊,郊外日隧。”周制有“六隧”,京城外二百里内行政区划 乃六隧。周礼地官遂人:“大丧,帅六遂之役而致之,掌其政令。”是“遂 人”掌政务、贡赋,又云“遂师”。故贾说谬矣。 有的并未使用明显的语词标志,而是韦昭于旧注后直接列出自己的释解。例 如: ( 1 ) 晋语二:且夫偕出偕入难,聚居异情恶,不若走梁。” 囊云:“重耳、夷吾情好不同故恶相近,”昭谓:异情谓各欲求入为君, 于义恶也。 ( 2 ) 晋语四:“公子欲辞,司空季予日:同姓为兄弟。” 贾侍中云:“兄弟婚镪2 称也,“晤谓:囝父而生德姓同者乃为兄弟, 言惠公、重耳其德不同,故俱为己姓, 三、近之 韦昭以“似非”、“近之”等说法表明见解不能确切,示以求实态度。例如: ( 1 ) 晋语三:“国人诵之日:贞之无报也。孰是人斯,而有是臭也? 贾、軎云:炙正也。谓惠公欲以芷礼改葬世子而不获吉援也,孰谁也, 斯新世子也。谁使是人药是臭者意惠公馒之也。”或云:“爽i p 串生也,与 下橹违似菲也,” 晋语三:“惠公即位,出共世子而改葬之,臭达于外。”申生臭达于外, 不为无礼者( 惠公) 所葬也。“贞,正也。”当年中生葬不如礼,现在惠公欲按申 生应受之礼重新安葬他,此乃惠公欲为申生正礼,故“贞”之所言乃惠公,而非 申生。“无报”乃云惠公未获吉报,亦非指申生。其下叙述中,如“孰是人斯, 而有是臭也”、“贞为不昕,信为不诚”亦皆指惠公而言。可见,“贞”所在句主 语乃惠公,而非申生。 ( 2 ) 周语下:“二十三年,王将铸无射,而为之大林。” 贾侍中云:“无射。锺名,律中无射也,大林无射之覆也,作无射为大 韩以覆2 箕律中林键也,8 或说云:“铸无射藕以林键之数益之,”碚谓:下 言“缅静大碴”又8 “昕声越远。如此购贺言无射肖覆近之矣,宫尚书扶贾 毖。 正因为无射有大林锺覆盖着,故有“细抑大陵”,即言无射细锐之乐音被大 林宽宏之声所淹没,以致“听声越远”,即听来声音微细而迂远,故韦解:“贾言 无射有覆,近之矣。” 第二章韦昭释解词义 “古书注解的内容不外乎四个方面:字音,词义,名物制度,历史典故。而 词义的解释占重要地位。”训诂之目的主要为疏通文意,解释词义。韦解把实词 与虚词分开作解,已经从词性角度对语词有了明确认识。其注解实词不注词性, 乃因实词意义确切,可直释其义,而虚词与实词不同,其意义空灵,作用在于结 构语法、标示语气,故而韦解专以“辞也”注明,或用同用法之虚词作解,明分 虚实。 第一节释解实词 解释典籍经常要做的工作就是说解词义,国语解也是如此。本节主要阐 释韦解对名词、形容词、动词时体现之训解特点。 一、释解名词 韦解释名词者,主要可以归纳为两部分:一是为本用之名词作解;二是为活 用之名词作解。所谓“本用”,乃本文为别于“活用”而言之用词特点。笔者着 眼于韦解所释词语之性质,故而有“本用”、“活用”之分,这亦是我们试图从语 法、语义相结合角度分析韦解之尝试,以此说明韦昭在为具体某类词作解时之释 义语法观念。 ( j 为本用之名词作解者 l 、说明名词特点 韦解常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记述,显示事物特征。例如: ( 1 ) 晋语四:“僖负羁馈飧,置璧焉。” 熟食g 锻。 韦解说明“飧”之特点乃熟制之食,非生鲜之食。六书故工事四:“飧, 夕食也。古者夕则俊朝膳之余,故熟食日飧。” 1 2 ) 晋语五:“受命于庙,受服于社,甲胄而效死,戎之政也。 辗宜社z 肉盛以整器, 何几盈,中国古代语言学史广东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6 月第2 版,第4 2 页 2 0 “赈”乃祭祀所用生肉,祭祀完毕赏予宗亲。广韵认为“服”乃“板” 之异体字。说文示部:“襁,社肉盛以蜃,故谓之裉,天子所以亲遗同姓。” ( 3 ) 晋语五:“夫国主山川,故川涸山崩,君为之降服、出次,乘缦、不举, 策于上帝,国三日哭,以礼焉。” 缦。车无文。 说文糸部:“缦,缯无文也。”“缦”本指无花纹的织品,后用以指无文 之物,此言无花纹之车。 ( 4 ) 楚语上:“夫子不居矣,春秋相事,以还轸于诸侯。” 轸车磊横本, 说文车部:“轸,车后横木也。”轸位于车厢底部偏后位置,横向放置。 以上乃韦昭释解单一名词者,韦解有时注解一组同义词,以比较见微别。例 如: ( 1 ) 晋语七:“夫膏粱之性难正也,故使悖惠者教之,使文敏者导之,使果 敢者谂之,使镇静者修之。” 膏肉之肥者;粱食之精者, 说文肉部:“膏,肥也。膏”乃肉中较肥者,特点即为肥美。说文米 部:“粱,米名。”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粟中人日米,米可食日梁。”( h i 传哀 公十三年:“粱则无矣,粗则有之。”杨伯峻春秋左传注:“粱,精细小米。” 据此,“膏”和“粱”皆指精美之膳食,故韦解同注。而古代亦确有“膏粱”并 称之用,如孟子告子上:“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 ( 2 ) 晋语九:“雀入于海为蛤,雉入于淮为蜃。” 小曰蛤大b 蜃,皆套物,蚌类, “蛤”乃有介壳之软体动物,古时以其乃燕雀化成,故有“雀入于海为蛤, 雉入于淮为蜃”。说文虫部亦有:“蜃,雉入海化为蜃。”此皆误解。但言蜃 乃大蛤于古有据。周礼天官鳖人“以时箝鱼鳖龟蜃凡狸物”郑玄注:“蜃, 大蛤。”淮南子汜论“摩蜃而耨”高诱注:“蜃,大蛤。” 2 、说明形容状貌 对于表具体事物之名词,韦解常描摹其形容状貌。例如: ( 1 ) 晋语四:“僬侥不可使举,侏儒不可使援。” 僬侥,长三尺。不能举动, 铼儒短者,不能抗援, “长”、“短”分别为“僬侥”和“侏儒”之外形。 ( 2 ) 晋语五:“是故伐备锺鼓,声其罪也;战以罅于、丁宁,儆其民也。” 罅于形如锥头s 鼓相秘, 罅于,古乐器名。周礼地官鼓人“以金罅于和鼓”郑玄注:“罅,罅 于也,圆如碓头,大上小下,乐作呜之,与鼓相和。”按,碓,舂谷之具。“形如 锥头”乃言“罅于”之形,像锥头一样细削,“与鼓相和”乃“箨于”之用。又 按,今亦当补注“丁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镯、铃,一物也。古谓之丁 宁,汉谓之令丁。” ( 3 ) 晋语八:“是虎目而豕喙。” 豕嚎长面锐。 “长而锐”乃言“豕喙”既长而又鼓起。 ( 4 ) 晋语八:“昔吾先君唐叔射兕于徒林,殪,以为大甲,以封于晋。” 毙纵牛丽青,善触人。 “似牛而青”乃言“兕”长相似牛,而毛色为青。 3 、在原词上附加修饰语为解 有的释词中包含被释词,仅是加上了修饰限定之成分。例如: ( 1 ) 周语上:“日祭、月祀、时享、岁贡、终王,先王之训也。” 终谓世终也, “终王”,终其一生朝见天子一次,“终”为“世终”。韦昭释“终”加“世” 限定。 ( z ) 周语上:“师箴,瞍赋。” 师小瓣也, 小师,少师也。经义述闻礼记中父师:“礼书卷四十九引尚书大传: 小师取小学之贤者,登之大学。小师,少师也。”韦解以“少”释“小”,知“小” 乃“师”之饰语也。 ( 3 ) 楚语下:“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 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是过也。” 2 2 赋兵赋也, 周礼地官闾师:“赋,谓九赋及九贡。”包括田赋、军赋、兵赋等。 此以“兵”饰“赋”,说明“赋”之属类。 “) 晋语九:“及臣之长也,端委锌带以随宰人,民无二心。” 端,玄端也, 带,大带也, “玄”( 赤黑色) 表明“端”之颜色,“大”则表示“带”之宽长。 ( 5 ) 晋语四:“斑庭之槐而死。” 。 程。终朝之窿也, 修饰语说明动词地点特征,即于“外朝”。 4 、同义词相沟通 韦解虽未明确同义词这一概念,但对语言中有的同义词现象是十分熟悉的。 例如: ( 1 ) 晋语四:“奔而易达,困而有资,休以择利,可以戾也。” 资,财也, 前文齐语有:“正其封疆,无受其资。”韦解:“资,资财也。”可见“资” 与“财”同义连用。 ( 2 ) 晋语七:“昔克潞之役,秦来图败晋功,魏颗以其身却退秦师于辅氏, 亲止杜回,其勋铭于景锺。” 动。功也, 尔雅释诂下:“勋,功也。”“勋”指“功”、“功劳”。汉书五行志上: “敬重功勋,殊别遍庶。”“功勋”指功绩、勋劳,为国家所立之功劳。此“功”、 “勋”义近连用,凝为一词。 ( 3 ) 晋语四:“黍稷无成,不能为荣。” 稷粢也, “粢”可总称谷物,又可名“稷( 粟禾) ”,与“稷”同义。尔雅释草: “粢,稷。” “) 晋语三:“逐之恐构诸侯,以归则国家多慝,复之则君臣合作,恐为君 优,不若杀之。” 慝恶也恐知国家间隙之恶, 韦解说明“慝”义,又进一步交待其在文中特殊含义“国家间隙”,使词义 详明,文意得解。 5 、用词组结构“所以”或“所以”等说明功用 对于表具体事物之名词,韦解有时针对其易为人知之功用作解。例如: ( 1 ) 周语中:“改玉改行。” 玉佩玉也,所以节行步也, ( 2 ) 齐语:“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诸侯甲不解累,兵不解翳,锼无弓, 服无矢。” 累所以盛甲也, ( 3 ) 晋语七:“若禀而弃之,是焚毂也。” 毂爨养以生, “所养以生”即“所以养生”。 ( 4 ) 晋语八:“今若大其柯,去其枝叶,绝其本根,可以少间。” 橱斧柄祈操以伐本, “所操以伐木”即“所以操伐木”。 6 、举例释义 有的表示属类之名词,韦昭常举其中种类作解。例如: ( 1 ) 齐语:“执袍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 军门立祷为军门,若今牙门矣, ( 2 ) 鲁语上:“臣闻圣王公之先封者,遗后之人法,使无限于恶。” “先封者”下注:游考场、成、局公、太公岔。 ( 3 ) 周语上:“先王之于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财求而利其器用。” 甩未耜2 属也, 又,周语上:“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镩,不解于 时,财用不乏,民用和同。”韦解:“用,谓田器也。”上例,田器表属类,末耜 乃酮器的一种。 ( 4 ) 周语下:“古者,天灾降戾。” 灾i y z j c 旱蝗螟2 德, 按,此水旱,言水灾、旱灾,易知。蝗、螟,农村害虫,此指虫灾。 ( 5 ) 郑语:“距险而邻于小,若加之以德,可以大启。” 小小国诣凑、虢霍、杨、韩、魏、药z 羁, ( 6 ) 周语上:“民用莫不震动,恪恭于农,修其疆畔,日服其铸,不解于时, 财用不乏,民用和同。” 铸,锄霭, ( 7 ) 楚语下:“天予遍祀群神品物。” 品物谓若八蜡辨祭猛虎昆盘2 类, 按,品,物品种类。礼记郊牧牲:“天子大腊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 者,索也。”此即言周代祭百神之事。 。 ( 8 ) 鲁语上:“诸侯祀先王、先公,卿大夫佐之受事焉。” 先王谓若宋租亲乙、郑租历王之羁也, 为活用之名词作解者 名词活用有多种情况,主要包括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用作意动、名词用 作使动、名词作状语等。韦解注意到名词非本用之几种情况,对之进行释解。 l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用作一般动词,指名词“在一定的语言结构里表示了动作的意义,获得 了一般动词的功能”。( 本文“一般动词”乃为与文中“使动”、“意动”区别而 言,以便讨论。) 例如: ( 1 ) 周语中:“王以晋君为能德,故劳之以阳樊。” “王以晋君为能德”下注:为艏布德无力 “布德行”释“德”,“德”本为名词,品德、德行义,此处用在助动词“能” 后,释为动词性成分“布德行”,体现“德”名词活用作动词。另,句例下文有 “谓君其何德之布以怀柔之”,“何德之布”乃宾语前置,可佐证“布德行”确为 动词性成分。按,“宾语是不藉助其他成分、直接位于动词后面、与动词有各种 语义关系的句子成分一般情况下,宾语的位置都在动词后边;但在一定条件 下,宾语可位于动词之前” 。“何德之布”一句中,宾语“何德”乃因“之”提 前至动词“布”之前,故称为宾语前置。 白兆麟,文法学及其散论,九州出版社,2 0 0 4 年6 月第l 版,第2 7 页 杨伯峻,何乐七。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语文出版社,2 0 0 1 年8 月第2 版,第5 2 0 页 2 5 ( z ) 晋语二:“民不我导,谁长? ” 不我导不扶我谶也, “民不我导”一句似无谓词,实则不然。“导”本为名词,表“训导”,此用 在副词“不”之后,活用为动词,意为“听从训导”。 2 、名词用作意动 名词用作意动,指“主语把宾语代表的事物当作作动词用的名词指示的事物 来对待”回。例如: ( 3 ) 周语下:“利制能义。” 以秘为翻故能义也, “以为”j ”之标志示“制”意动用。 ( 4 ) 晋语三:“是以君子省众而动,监戒而谋,谋度而行,故无不济。” 监察也,麦揆也,察众口以为戒谋事揆义乃行之, “监戒”即考察民众之舆论以( 之) 为戒,将名词“戒”释为“以( 之) 为 戒”( “以”后省略宾语“之”) ,“以( 之) 为”之标志示“戒”意动用。 3 、名词用作使动 名词用作使动,指“这样的动宾表示在主语的指使下宾语成为该名词 所表示的人或物”圆。例如: ( 5 ) 晋语四:“今将婚媾以从秦,受好以爱之9 0 听从以德之,惧其未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彩票公司财务经理面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航空乘务员专业技能考核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大学生安全常识测试题
- 机电知识培训的目的和意义
- 2025年宠物摄影摄像师高级面试常见问题集锦
- 2025年安全管理C卷模拟测试题解析
- 2025年农村扶贫助理招聘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 学校教学常规检查课件
- 机电服务顾问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村级前台接待笔试模拟题集及答案
- 供应商准入培训
- DB1305∕T 45-2022 小麦品种冀麦325节水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邢台市)
- 水利信息化水质监测系统单元工程质量验收评定表、检查记录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 合同法风险防范培训
- 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岗位聘任考核方案
- 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为什么要上一个好大学?》主题班会课件
- 职业技术学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调研报告
- GB/T 43934-2024煤矿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技术规范
- 2023年某技术有限公司技术规范
- 秋季传染病预防课件幼儿园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