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学案 第四课《花未眠》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1页
高中语文学案 第四课《花未眠》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2页
高中语文学案 第四课《花未眠》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3页
高中语文学案 第四课《花未眠》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4页
高中语文学案 第四课《花未眠》人教版第一册.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山中学高中第一册语文学案第四课 花未眠课前训练1给下列的加点字注音 A奠定 夯筑 壁龛 岚山B凝视 绵亘 苑囿 绽放C哀伤 海棠花 拙劣 拜谒 D邂逅 北麓 峪口 迥然不同2选字填空 A岚 岗 冈 山 位 景阳 B谒 遏 竭 见 诚 制C蓬 篷 松 车3、成语积累,找出下面用错的一项并解释带点的成语A我本来就对那里的情况不熟悉,你却硬要派我去,这不是差强人意吗? B可能是意识到了自己的生命已经开始了倒计时,主政之后的司马光一改其老成持重的作风,在一年里将所有新法全部废除。C钱钟书先生在文学研究上造诣很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艺术价值的学术著作管锥编。D他被这部轻喜剧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所有的烦恼都涣然冰释了。4、文学常识填空川端康成小说家、散文家。他的代表作有和,在1968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之后,第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川端康成,生于大阪市一个医生的家庭,幼失怙恃,由祖父母扶养;8岁又失祖母,16岁祖父亦亡,成为孤儿。这种不幸的经历使他感到生命的脆弱和孤独。他还在中学读书时即倾慕源氏物语等日本古典小说和散文等,这对他后来的创作影响极大。川端康成在艺术技巧上有很高的造诣。他从日本古典文学中汲取丰富的营养,并积极学习西方各流派的创作方法。川端康成曾说过:“我们的文学随西方文学潮流而动,但日本文学传统却是潜藏的看不见的河床。”他很注意把学习西方与继承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发展成为自己独特的风格。幻想的感觉、幽情的哀伤、玄妙的余韵,这种日本传统美的文学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小说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视表现人物的内心感情,而不过多刻画人物的外形和行为,没有离奇的情节,却富有诗的韵味。5、名句默写关关雎鸠, 。(诗经)忽如一夜春风来,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浊酒一杯家万里,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宫阙万间都作了土。(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人生最美的境界是什么?是李白“ , ”的一往无前,是杜甫“ , ”的万丈豪情,也是陆游“ , ”的生则高洁、死亦流芳。(请分别用行路难、望岳、卜算子咏梅中的诗句填写)课堂训练1.(1)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2)第八段中,“我”又为什么“吓了一跳”?【解析】提示:先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2.作者在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琪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解析】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进步”的停止,它与前文中的“有限”是同样的意思。至此,作者引述两例的意图显而易见。课后训练清塘荷韵季羡林楼前有清塘数亩。记得三十多年前初搬来时,池塘里好像是有荷花的,我的记忆里还残留着一些绿叶红花的碎影。后来时移事迁,岁月流逝,池塘里却变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再也不见什么荷花了。我脑袋里保留的旧的思想意识颇多,每一次望到空荡荡的池塘,总觉得好像缺点什么。这不符合我的审美观念。有池塘就应当有点绿的东西,哪怕是芦苇呢,也比什么都没有强。最好的最理想的当然是荷花。中国旧的诗文中,描写荷花的简直是太多太多了。周敦颐的爱莲说读书人不知道的恐怕是绝无仅有的。他那一句有名的“香远益清”是脍炙人口的。几乎可以说,中国没有人不爱荷花的。可我们楼前池塘中独独缺少荷花。每次看到或想到,总觉得是一块心病。有人从湖北来,带来了洪湖的几颗莲子,外壳呈黑色,极硬。据说,如果埋在淤泥中,能够千年不烂。因此,我用铁锤在莲子上 开了一条缝,让莲芽能够 壳而出,不至永远 在泥中。这都是一些主观的愿望,莲芽能不能长出,都是极大的未知数。反正我总算是尽了人事,把五六颗敲破的莲子 入池塘中,下面就是听天由命了。这样一来,我每天就多了一件工作:到池塘边上去看上几次。心里总是希望,忽然有一天,“小荷才露尖尖角”,有翠绿的莲叶长出水面。可是,事与愿违,投下去的第一年,一直到秋凉落叶,水面上也没有出现什么东西。经过了寂寞的冬天,到了第二年,春水盈塘,绿柳垂丝,一片旖旎的风光。可是,我翘盼的水面却仍然没有露出什么荷叶。此时我已经完全灰了心,以为那几颗湖北带来的硬壳莲子,由于人力无法解释的原因,大概不会再有长出荷花的希望了。我的目光无法把荷叶从淤泥中吸出。但是,到了第三年,却忽然出了奇迹。有一天,我忽然发现,在我投莲子的地方长出了几个圆圆的绿叶,虽然颜色极惹人喜爱,但是却细弱单薄,可怜兮兮地平卧在水面上,像水浮莲的叶子一样。而且最初只长出了五六个叶片。我总嫌这有点太少,总希望多长出几片来。于是,我盼星星,盼月亮,天天到池塘边上去观望。有校外的农民来捞水草,我总请求他们手下留情,不要碰断叶片。但是经过了漫漫的长夏,凄清的秋天又降临人间,池塘里浮动的仍然只是孤零零的那五六个叶片。对我来说,这又是一个虽微有希望但究竟仍是令人灰心的一年。真正的奇迹出现在第四年上。严冬一过,池塘里又溢满了春水。到了一般荷花长叶的时候,在去年飘浮的五六个叶片的地方,一夜之间,突然长出了一大片绿叶,而且看来荷花在严冬的冰下并没有停止行动,因为在离开原有五六个叶片的那块基地比较远的池塘中心,也长出了叶片。叶片 扩张的速度,扩张范围的扩大,都是惊人地快。几天之内,池塘内不小一部分,已经全为绿叶所覆盖。而且原来平卧在水面上的像是水浮莲一样的叶片,不知道是从哪里聚集来了力量,有一些竟然跃出水面,长成了亭亭的荷叶。原来我心中还迟迟疑疑,怕池中长的是水浮莲,而不是真正的荷花。这样一来,我心中的疑云一扫而光;池塘中生长的真正是洪湖莲花的子孙了。我心中狂喜,这几年总算是没有白等。天地萌生万物,对包括人在内的动、植物等有生命的东西,总是赋予一种极其惊人的求生存的力量和极其惊人的扩展蔓延的力量,这种力量大到无法抗御。只要你肯费力来观察一下,就必然会承认这一点。现在摆在我面前的就是我楼前池塘里的荷花。自从几个勇敢的叶片跃出水面以后,许多叶片接踵而至。一夜之间,就出来了几十枝,而且迅速地扩散、蔓延。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已经蔓延得遮蔽了半个池塘。从我撒种的地方出发,向东西南北四面扩展。我无法知道,荷花是怎样在深水中淤泥里走动。反正从露出水面的荷叶来看,每天至少要走半尺的距离,才能形成眼前的这个局面。光长荷叶,当然是不能满足的。荷花接踵而至,而且据了解荷花的行家说,我门前池塘里的荷花,同燕园其它池塘里的,都不一样。其它地方的荷花,颜色浅红;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每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莲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幼时读旧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有能亲自到杭州西湖与欣赏一番。现在我门前池塘中呈现的就是那一派西湖景象。是我把西湖从杭州搬到燕园里来了。岂不大快人意也哉!前几年才搬到朗润园来的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我觉得很有趣,又非常感激。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前年和去年,每当夏月塘荷盛开时,我每天至少有几次徘徊在塘边,坐在石头上,静静地吸吮荷花和荷叶的清香。“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我确实觉得四周静得很。我在一片寂静中,默默地坐在那里,水面上看到的是荷花的绿肥、红肥。倒影映入水中,风乍起,一片莲瓣堕入水中,它从上面向下落,水中的倒影却是从下边向上落,最后一接触到水面,二者合为一,像小船似地漂在那里。我曾在某一本诗话上读到两句诗:“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作者深惜第二句对仗不工。这也难怪,像“池花对影落”这样的境界究竟有几个人能参悟透呢?晚上,我们一家人也常常坐在塘边石头上纳凉。有一夜,天空中的月亮又明又亮,把一片银光洒在荷花上。我忽听扑通一声。是我的小白波斯猫毛毛扑入水中,她大概是认为水中有白玉盘,想扑上去抓住。她一入水,大概就觉得不对头,连忙矫捷地回到岸上,把月亮的倒影打得支离破碎,好久才恢复了原形。今年夏天,天气异常闷热,而荷花则开得特欢。绿盖擎天,红花映日,把一个不算小的池塘塞得满而又满,几乎连水面都看不到了。一个喜爱荷花的邻居,天天兴致勃勃地数荷花的朵数。今天告诉我,有四五百朵;明天又告诉我,有六七百朵。但是,我虽然知道他为人细致,却不相信他真能数出确实的朵数。在荷叶底下,石头缝里,旮旮旯旯,不知还隐藏着多少蓇葖,都是在岸边难以看到的。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一片,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连残荷花也将消逝得无影无踪。那时荷花大概会在冰下冬眠,做着春天的梦。它们的梦一定能够圆的。“既然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我为我的“季荷”祝福。1阅读文章,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是很重要的。请你根据下面的提示,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动词,尝试着理清选文的思路。荷花(抒情对象):种荷的缘由(12段) 荷(3段) 荷(48段) 荷(911段)祝荷(1213段)2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请简要说说本文的“神”是什么?3第3段四个横线处应填入的最恰当的一组词是( )A敲 脱 藏 扔 B砸 破 埋 投C锤 穿 躺 丢 D击 钻 没 掷4为什么“不到十几天的工夫”,荷叶就能够遮蔽半个池塘?5“季荷”同燕园其他池塘的荷花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根据文意加以概括。6周一良先生赐名为“季荷”,作者感觉非常有趣。作者从“季荷”中感受到哪些趣味?7下列对这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荷花在作者笔下显得红艳耀目,迎风弄姿,具有与众不同的特征。因此作者从中感受到的也是一种独特的情感体验。B作者在文中为表现荷韵,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运用比喻,对比等多种表现手法。C本文语言空灵飘逸、含蓄多情,给人一种禅境的理趣,和强烈的美感体验。D本文写荷花从稀少到繁茂的发展历程,重在表现莲荷顽强的生命力,从而表现作者出作者的欣慰与希望。E与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比较,虽然创作背景不一样,但描写重点一致,基本表现手法相同,审美情趣大同小异。课后阅读 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瑞典学院安德斯奥斯特林常务理事陛 下阁 下女士们先生们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是日本的川端康成先生。一八九九年,他生于大阪这座工业大城市,父亲是位颇有教养的医生,对文学也饶有兴趣。由于双亲的骤然去世,川端先生成了孤儿,自幼即失去良好的教育环境,由住在郊外、体弱多病、双目失明的祖父收养。双亲的不幸亡故,从日本重视血统的角度来看,具有双重意义。这无疑影响了川端先生的整个人生观,也成为他日后研究佛教哲理的原因之一。早在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求学时,川端先生便立志要当作家。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是置身文学之道。而川端先生可谓范例。二十七岁时,发表礼赞青春、叙述一个学生的故事的短篇小说,使他一举成名。清秋时节,主人公孤零零一人去伊豆旅行,和一个贫穷低微、受人轻蔑的小舞女邂逅,萌发一屡怜爱之情。小舞女敞开她纯真的心扉,示以一种清纯而深切的爱。这一主题,仿佛一曲悲凉的民谣,反复咏叹,在川端先生以后的作品中,几经变化,一再出现。通过这些作品,表示了作家本人的价值观。多年以后,川端康成先生终于越过日本国境,在遥远的海外也获得了声誉。不过,到目前为止,川端先生的作品译成他国文字的,实际上只有三个中篇和若干短篇。这显然因为移译是桩艰辛难为的工作,同时也由于翻译工作好比一个网眼很粗的筛子,经过这道筛子,川段康成先生那富有表现力的文字,便失却许多韵味。尽管如此,迄今已译出的几部作品,任能充分传达出川端先生个性独具的典型风貌。正像已逝的前辈作家谷崎润一郎一样,川端康成先生显然受到欧洲近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洗礼,同时也立足于日本古典文学,对纯粹的日本传统体裁,显然加以维护和继承。川端的叙事笔调中,有一种纤巧细腻的诗意。溯其渊源,盖源出于十一世纪日本的紫氏部所描绘的包罗万象的生活场景和风俗画面。 川端康成先生以擅长观察女性心理而备受赞赏。他的这一卓越才能,表现在雪国和千鹤这两部中篇小说里。从两部作品浓艳的插曲里,我们可以发现作家辉煌而杰出的才能,细腻而敏锐的观察力,和编织故事的巧妙而神奇的能力。描写技巧在某些方面胜过了欧洲。读他的文章,令人联想起日本绘画。因为川端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常悲哀、兼具象征性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倘如把外在行为的虚无比作漂浮在水面上的荇藻,那么,在川端的散文中,可以说反映出俳句这种玲珑剔透的纯粹日本式的艺术。我们对日本人的传统观念及其本质,几乎一无所知,似乎无法领略川端作品的奥蕴。然而,读了他的作品,又似乎觉得,他在气质上同西欧现代作家有某些相似之处。说到这一点,我们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便是屠格涅夫。因为屠格涅夫也是位多愁善感的作家,在新旧世界交替之际,他以其伟大的才能,怀着厌世的情绪,对社会加以详尽的描绘。川端先生的古都,也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作品,完成于六年前,以译成瑞典文。故事的梗概是,幼女千重子因双亲穷苦,遭到遗弃,由商人太吉郎夫妇收留,照日本传统的老规矩抚养成人。千重子为人正派,对自己的身世已暗自怀疑,促成多愁善感的情绪。按日本民间的迷信说法,弃儿会沦为终身不幸,她常为此苦恼不已。而且,千重子又是个孪生女儿,所以多背负一层受人耻笑的标志。有一天,千重子在京都郊外的北山,遇见当地一个美少女。她发现那正是她的孪生姐妹。娇生惯养的千重子同身材健美、自食其力的苗子,逾越社会地位的悬殊,情投意合,和睦相处。由于两人容貌惊人的相似,闹出一些阴差阳错的误会。故事的背景放在京都,描写了四季节庆的胜景盛事。从樱花盛开的春天到白雪纷飞的冬季,历经一年的时日。因此,东京这座古城自身便成为作品里的登场人物。东京是日本的故都,天皇及其臣僚曾住在那里。千年之后的今天,风流繁华的圣地,已其不可侵犯的地位而保存下来,也是能工巧匠技艺精纯的发源地。并且,现在以一个旅游城市而为人所爱。川端先生以毫不夸张的感伤,动人心弦的手法,敏锐细腻的感觉,将那些神社佛阁、工匠荟萃的古老街道,庭院建筑、植物园内种种风物,予以精心描绘,作品充满诗情画意。川端先生经历了日本最终的失败,想必他认识到,需要有进取精神,应当发展生产力和开发劳动力。在战后全盘美国化的过程中,川端先生通过自己的作品,以稳健的笔调发出呼吁:为了新日本应当保存某些古代的美与民族的个性。这无论从他悉心描绘京都的宗教仪式,或是挑选传统的和服腰带花样,我们都可以感到他的意向,作品所表现的种种情景,即使作为文献记录,也是难能可贵的。有的读者也许会注意到这样一个极其特殊的细节,即美国驻军在植物园内大兴土木,把园子也长久关闭不开。一旦重新开放,优雅的林荫路,两旁楠木依然如故,有些中产阶级市民遍去观赏,看看如今是否还能使那些熟悉这夹道楠木的人依旧赏心悦目。由于川端康成先生的获奖,日本第一次挤身于诺贝尔文学奖获将国家的行列。这一决定从更本上来讲,有两点重要意义:其一,川端以卓越的艺术手法,表现了具有道德伦理价值的文化思想;其二,川端先生在架构东方与西方之间精神桥梁上,做出了贡献。川端先生:这份奖状,旨在表彰您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今天,我们不胜欣悦,能在这座讲坛上,欢迎您这位光荣的远方来客。我谨代表瑞典科学院,衷心向您祝贺,并请您接受将由国王陛下亲自颁发的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1968年12月10日我在美丽的日本川端康成(节选):春花秋月杜鹃夏 冬雪皑皑寒意加 这是道元禅师的一首和歌,题名本来面目。 冬月拨云相伴随 更怜风雪浸月身 这是明惠上人(11731232)作的一首和歌。当别人索书时,我曾书录这两首诗相赠。 明惠在这首和歌前面还详细地写了一段可以说是叙述这首和歌的故事的长序,以阐明诗的意境。 元仁元年(1124)十二月十二日晚,天阴月暗,我进花宫殿坐禅,及至夜半,禅毕,我自峰房四至下房,月亮从云缝间露出,月光洒满雪地。山谷里传来阵阵狼赁,但因有月亮陪伴,我丝毫不觉害怕。我进下房,后复出,月亮又躲进云中。等到听见夜半钟声,重登峰房时,月亮又拨云而出,送我上路。当我来到峰顶,步入禅堂时,月亮又躲入云中,似要隐藏到对面山峰后,莫非月亮有意暗中与我做伴? 在这首诗的后面,他继续写道: 步入峰顶禅堂时,但见月儿斜隐山头。 山头月落我随前 夜夜愿陪尔共眠 明惠当时是在禅堂过夜,还是黎明前又折回禅堂,已经弄不清楚,但他又接着写道: 禅毕偶尔睁眼,但见残月余辉映入窗前。我在暗处观赏,心境清澈,仿佛与月光浑然相融。 心境无边光灿灿 明月疑我是赔光 既然有人将西行称为“樱花诗人”,那么自然也有人把明惠叫做“月亮诗人”了。 明明皎皎明明皎 皎皎明明月儿明 这首仅以感叹声堆砌起来的“和歌”,连同那三首从夜半到拂晓吟咏的“冬月”,其特色就是:“虽咏歌,实际不以为是歌。”(西行的话)这首歌是坦率、纯真、忠实地向月亮倾吐衷肠的三十一个字韵,与其说他是所谓“以月为伴”,莫如说他是“与月相亲”,亲密到把看月的我变为月,被我看的月变为我,而没人大自然之中,同大自然融为一体。所以残月才会把黎明前坐在昏暗的禅堂里思索参禅的我那种“清澈心境”的光,误认为是月亮本身的光。在日本最古老的歌物语,包括被认为是短篇小说的伊势物语里(10世纪问世),有过这样一段记载: 有心人养奇藤于瓶中。花蔓弯垂竟长三尺六寸。 这是在原行平接待客人时的插花故事。这种所谓花蔓弯垂三尺六寸的藤确实珍奇,甚至令人怀疑它是不是真的。不过,我觉得这种珍奇的藤花象征了平安朝的文化。藤花富有日本情调,具有女性的优雅,试想在低垂的藤蔓上开着的花儿在微风中摇曳的姿态,是多么纤细娇弱。彬彬有礼、脉脉含情啊。它又若隐若现地藏在初夏的郁绿丛中,仿佛懂得多愁善感。这花蔓长达三六寸,恐怕是异样的华丽吧。日本吸收了中国唐代的文化,而后很好地融会成日本的风采,大约在一千年前,就产生了灿烂的平安朝文化,形成了日本的美,正像盛开的“珍奇藤花”给人格外奇异的感觉。那个时代,产生了日本古典文学的最高名著,在歌方面有最早的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905),小说方面有伊势物语、紫式部(约907前后一l002前后)的源氏物语、清少纳言(966前后一1017,根据资料是年尚在世)的枕草子等。这些作品创造了日本美的传统,影响乃至支配后来八百年间的日本文学。特别是源氏物语,可以说自古至今,这是日本最优秀的一部小说,就是到了现代,日本也还没有一部作品能和它媲美。在十世纪就能写出这样一部近代化的长篇小说,这的确是世界的奇迹,在国际上也是众所周知的。少年时期的我,虽不大懂古文,但我觉得我听读的许多平安朝的古典文学中,源氏物语是深深地渗透到我的内心底里的。在源氏物语之后延续几百年,日本的小说都是憧憬或悉心模仿这部名著的。和歌自不消说,甚至从工艺美术到造园艺术,无不都是深受源氏物语的影响,不断从它那里吸取美的精神食粮。 紫式部和清少纳言,还有和泉式部(979一不详)和赤染卫门(约9571333)等著名歌人,都是侍候宫廷的女官。难怪人们一般提到平安朝文化,都认为那是宫廷文化或是女性文化。产生源氏物语和枕草子的时期,是平安朝文化最兴盛时期,也是从发展的顶峰开始转向颓废的时期,尽管在极端繁荣之后已经露出了哀愁的迹象,然而这个时期确实让人看到日本王朝文化的鼎盛。 不久,王朝衰落,政权也由公卿转到武士手里,从而进人镰仓时代(11921333),武家政治一直延续到明治元年(1868),约达七百年之久。但是,天皇制或王朝文化也都没有灭亡,镰仓初期的敕撰和歌集新古今和歌集(1205)在歌法技巧上,比起平安朝的古今和歌集又前进了,虽有玩弄辞藻的缺陷,但尚注重妖艳、幽玄和风韵,增加了幻觉,同近代的象征诗有相同之处。西行法师(11181190)是跨平安和镰仓这两个朝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歌人。 梦里相逢人不见 若知是梦何须醒 纵然梦里常幽会 怎比真如见一回 古今和歌集中的小野小叶的这些和歌,虽是梦之歌,但却直率且具有它的现实性。此后经过新古今和歌集阶段,就变得更微妙的写实了。 竹子枝头群雀语 满园秋色映斜阳 萧瑟秋风获叶凋 夕阳投影壁间消 镰仓晚期的永福门院的这些和歌,是日本纤细的哀愁的象征,我觉得同我非常相近。 讴歌“冬雪皑皑寒意加”的道元禅师或是歌颂“冬月拨云相伴随”的明惠上人,差不多都是新古今和歌集时代的人。明惠和西行也曾以歌相赠,并谈论过歌。 西行法师常来晤谈,说我咏的歌完全异乎寻常。虽是寄兴于花、杜鹃、月、雪,以及自然万物,但是我大多把这些耳闻目睹的东西看成是虚妄的。而且所咏的句都不是真挚的。虽然歌颂的是花,但实际上并不觉得它是花;尽管咏月,实际上也不认为它是月。只是即席尽兴去吟诵罢了。像一道彩虹悬挂在虚空,五彩缤纷,又似日光当空辉照,万丈光芒。然而,虚空本来是无光,又是无色的。就在类似虚空的心,着上种种风趣的色彩,然而却没有留下一丝痕迹。这种诗歌就是如来的真正的形体。(摘自弟子喜海的明惠传) 西行在这段话里,把日本或东方的“虚空”或“无”,都说得恰到好处。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这在“心灵”上,根本是不相同的,道元的四季歌命题为本来面目,一方面歌颂四季的美,另一方面强烈地反映了禅宗的哲理。 (1968年1月) 课前训练答案1给下列的字注音 A奠定din 夯筑 hng 壁龛kn 岚山lnB凝视nng 绵亘gn 苑囿yu 绽放zhnC哀伤i 海棠花tng拙劣 zhu 拜谒 y D邂逅xi hu 北麓l 峪口y 迥然不同jing2选字填空 A岚 岗 冈 山岚 岗位 景阳冈B谒 遏 竭 谒见 竭诚 遏制C蓬 篷 蓬松 篷车3、成语积累 选BA差强人意 【解释】差:尚,略;强:振奋。勉强使人满意。B老成持重 【 解释】:老成:阅历多而练达世事;持重:做事谨慎。办事老练稳重,不轻举妄动。C见仁见智【解释】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D涣然冰释【解释】:涣然:流散的样子;释:消散。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4、文学常识填空川端康成日本小说家、散文家。他的代表作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和古都,在1968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继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亚洲作家。5、名句默写在河之洲 千树万树梨花开 燕然未勒归无计 伤心秦汉经行处 佳木秀而繁阴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课堂训练答案1.(1)第二段中,“我”为什么“大吃一惊”?(2)第八段中,“我”又为什么“吓了一跳”?【解析】提示:先从上下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再用自己的语言加以转换和表述。【答案】(1)因为发现花未眠,发现盛放的未眠之花格外美。(2)发现小狗的样子与艺术作品中的形象十分相似。2.作者在文章第四段引述了雷诺阿、米开朗琪罗的例子,其意图是什么?【解析】结合上下文,应从对美的感受能力的角度来理解,并注意两人引言中的“死亡”及上文中的“无限”两词。“死亡”意味着终结,意味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