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 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以标 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 的研究成果。 对本研究做过贡献的老师和同学均已在论文中 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日期: 导师签名: 本人签名: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杭州师范大学有关保留、 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其他手段保存论文。 日期: 导师签名: 本人签名: 杭州师范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研究 i 摘 要 当今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大力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建立积极、适宜、和谐的师生 互动,以促进师生共同成长,课堂师生互动日益成为教育教学研究所关注的核心。纵观这 些研究,大多是从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类型和课堂师生互动行为三方面研究, 而对影响互动 的情感因素涉及较少,因此,从情感教学的角度关注和探讨师生互动这一课题具有很重要 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回顾情感教学与师生互动研究的理论基础上,将目光聚焦于现实中小 学课堂,通过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数据分析法对当前中小学课堂师生互动中运用情感的 现状进行了研究,并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笔者根据这些问题和以往的研究成 果尝试性地提出了一些运用情感教学指导师生互动的策略。本论文由绪论、四个正文部分 的内容和结语组成。 绪论:笔者从整理国内外已有的关于情感教学与师生互动的文献资料入手,对已有的 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综合的评述,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第一部分: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的理论分析。笔者首先对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 动的相关概念进行介绍, 其次对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的特点、 原则和功能进行了说明。 第二部分: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的实践审视及影响因素分析。笔者在山西、福建 和山东三省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地方和学校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 对中小学课堂运用情感指导师生互动的现状及成因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运用情感教学指导师生互动的策略构建。这是本论文的重点,笔者根据自 己调查研究的结果和教学理论已有的研究成果,尝试性地从言语互动和非言语互动两个维 度提出了利用情感教学优化师生互动的教学策略。 第四部分:提出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最后是对这一课题有可能进行的后续研究作进一步展望。 关键词:关键词:情感教学 言语互动 非言语互动 教学策略 杭州师范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研究 ii abstract the current basic educational reforms on curriculum highly advocate adopting positiv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gether. in the light of this idea, peopl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looking at these researches, most of them are conducted from the viewpoints of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interactional type and interactional behavior, bearing little on affective factor. therefore, it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focus on and explore the issue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from the affective teaching viewpoints. on the basic of reviewing the theory of affective teaching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lassroom interac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by using the researching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 questionnaire and data analysis, i made a study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employing affection 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in my study i found lots of problems, facing which i attempt to put forward some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fruit available on the aspect. the paper falls into three parts: introduction, main body that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four sections, and conclusion. introduction: starting with the data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researching fruit available, i achieved a relatively comprehensive panorama of affective teaching and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nd based on this conclusion, i put forward the theoretical and actual value of this study. the first section of the main body: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from the affective teaching viewpoints. after explaining several relevant concepts, the author describes the characteristics, principles and features of employing affective teaching 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the second section: practical survey and analysi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from the affective teaching viewpoints. i carried out a survey with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 som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hanxi, shandong and fujian province, which shows u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mploying affective teaching in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after that, i analyzed the possible reasons of this situation. 杭州师范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研究 iii the third section: it expounds how to employ affective teaching to develop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which is the emphasis of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my survey and the teaching theories available, i drawled teaching strategies for using affective teaching to better our teacher-student interaction from two dimensions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 and nonverbal interaction. the forth section: putting forward several points that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our practical application. the last part: it is about expectation of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is study. key words: affective teaching; conversational interaction; nonverbal interaction; teaching strategy 杭州师范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研究 iv 目目 录录 摘摘 要要 . i abstract . ii 目目 录录 . iv 1 1 绪绪 论论 . 1 1.1 研究缘起 . 1 1.2 研究现状 . 2 1.3 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 . 10 2 2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的理论分析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的理论分析 . 12 2.1 概念界定 . 12 2.2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的特点 . 14 2.3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的原则 . 15 2.4 情感教学在师生互动中的功能和作用 . 16 3 3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的实践审视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的实践审视及影响因素分析及影响因素分析 . 19 3.1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 19 3.1.1 调查对象 . 19 3.1.2 调查方法 . 19 3.1.3 操作过程 . 19 3.1.4 调查结果与分析 . 19 3.1.5 小结 . 32 3.2 影响情感教学指导师生互动的因素分析 . 34 3.2.1 主观因素 . 34 3.2.2 客观因素 . 36 4 4 运用情感教学指导师生运用情感教学指导师生互动的策略构建互动的策略构建 . 39 4.1 言语互动策略 . 39 4.1.1 基于情感因素的知识讲授策略 . 39 4.1.2 基于情感因素的课堂提问策略 . 41 4.1.3 基于情感因素的课堂评价策略 . 43 杭州师范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研究 v 4.2 非言语互动策略 . 45 4.2.1 表情鼓励师生情感交流 . 45 4.2.2 手势增强情感表达力度 . 48 4.2.3 体姿配合教材情感展现 . 50 4.2.4 距离拉近师生心理距离 . 51 5 应注意的问题应注意的问题. 53 5.1 强调平等对话 . 53 5.2 重视师生互爱 . 53 5.3 加强师生理解 . 54 结结 语语 . 56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57 附录附录 师生互动中情感运用状况调查问卷师生互动中情感运用状况调查问卷 . 6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62 致致 谢谢 . 63 杭州师范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研究 - 1 - 1 1 绪绪 论论 1.11.1 研究缘起研究缘起 随着人们对学生主体性的认识, 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越来越受到重视。 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就是本 次课程改革的重点。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参与,更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对师 生互动提出了更高的质量要求。因此,作为教学方向引导者以及学生成长指引者的教师,就 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师生互动服务。 情感作为心理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不仅广泛 地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 而且在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研 究表明, 情感在非智力因素中起着基础性的动力调节作用。 这种调节作用反映到师生互动中 就是教师利用情感创造出积极的互动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学习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的求知欲,而教师也有较高的工作热情,体验到较高的教学效能感。师生在这 种氛围中进行心灵的碰撞,体验到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美。 因此我们应在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大力推行这种情感指导下的师生互动, 这样不仅有利于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有利于教师良好人格魅力的形成和教师 专业的成长。 在师生互动中引入情感因素不仅有利于增加教师对学生的有效输入, 提供给学 生更多的输出机会; 而且还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参与行为的连贯发展, 提供给学 习者更多的互动次数, 带动学习者参与度的提高与课堂互动程度的提高。 最终有效地促进学 习者认知能力的发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鉴于此, 笔者认为有必要对现今中小学利用情感因素进行师生互动的现状做一翻实地调 查。 观察现今中小学课堂互动中运用情感因素的现状如何?其中又存在哪些待解决的问题? 又如何才能在实际的课堂中更好地进行师生互动?这一系列的问题仅凭以往的经验是不能 解决的,只有深入实地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实践的层面为中小学教师利用情 感促进互动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策略。 本文在文献综述中对情感教学和师生互动的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总结, 整理 出了其在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状况。但目前国内对师生互动的研究虽然也涉及到了情感因 素,但没有将情感突出出来,也没有对情感教学与师生互动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因此,本 文将对此进行力所能及的补充。 杭州师范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研究 - 2 - 文章的结构大体安排如下: 首先从宏观上对情感教学视域中的师生互动的概念进行较详 细地介绍,并对其特点、原则和功能进行了说明。其次通过实际观察和调查问卷等方式,对 中小学课堂运用情感指导师生互动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接着基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探求中小学课堂中利用情感因素指导师生互动的策略。 最后, 提出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几个 问题。 1.21.2 研究现状研究现状 1.2.11.2.1 情感教学的相关研究情感教学的相关研究 作为一种心理学思想, 情感教学研究源远流长。 国内和国外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 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比较后,为了便于理解,笔者试图 将这些研究分为两大类:课堂师生情感研究和情感教学模式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1、课堂师生情感研究 德莱和米切尔(1963)把情感气氛作为其研究的三个纬度之一,这是最早直接论及课堂 中的情感因素的研究;莫里森(1963)的研究也发现,情感气氛是教师能力和师生关系的重 要因素,课堂的情感基调是研究课堂气氛的最重要纬度。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新教学论思 想家布鲁纳(jsbruner)在提出结构主义教学和发现法教学理论的同时,也十分重视学 生学习的内在心理倾向,认为好奇心、胜任感等远比奖赏、竞争更具有对学生学习行为的驱 力作用。以美国布卢姆(bsbloom)为首的一个委员会,对教学目标的分类进行了系统研 究。 他们不仅在 1956 年公布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 而且还在 1964 年公布了由克拉斯 沃尔(drkrathwohl)具体负责制定的情感领域的目标分类。 罗森希纳在评述一些赞同 教师行为与学生成绩有关的研究中,列举了四种态度变量:教师的工作热情、教师认真的课 堂教学、教师的间接作用、教师对学生的和蔼态度。他还对“教师的工作热情”变量所作的 五项研究进行了复查, 结果表明教师的热情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学习成绩。 弗兰德斯在其相互 作用的分类体系(fiiac)中,提出了间接教学法的概念。间接教学法是由教师反复作出的 动作组成的, 它表现在接受学生的感情、 表扬和鼓励学生以及尊重学生的思想等方面。 自 “罗 森塔尔效应”发表以来,人们开始尝试对教师期望的效应进行解释。早期的研究者往往把期 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2 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19 杭州师范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研究 - 3 - 望看成一种简单的由教师单方面直接影响学生的方式。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则认为, 不能将与 期望有关的环境看成简单的社会两分体,除了研究教师外,还应研究学生。研究者还认为产 生期望与以下诸方面有关: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所寄予的期望;学生对自己能力的期望; 师生共同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所寄予的期望。 此外,保加利亚精神病疗法心理学家洛扎诺夫 (glozanov)首创了暗示教学法。该法有三条主要原则,第一条便是愉快而不紧张的原则。 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满足求知欲的一种快乐,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艰 苦劳动,学习过程中不应伴随任何一种外部的精神压力。 ” 洛扎诺夫认为,处于轻松、快乐 状态下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最有利于激发一个人的超强记忆力。 2、情感教学模式研究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改革家罗杰斯。 他从人本主 义的立场出发提出要彻底改造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 非指导性教学主要基于以下三点 教育思想:第一,对人性持有乐观的态度。罗杰斯认为“在每一个有机体中,在任何程度上, 都有一股向着建设性地实现它的内在可能性的潜流” “人的本性,当它自由运行时,是建设 性的和值得信赖的。 ”第二,对个人经验特别重视。他认为, “一个人仅仅只能有效地学习那 些他感到与自我结构的维系和提高息息相关的事情” , 因此, 最有效地促进意义学习的教育 不仅应使学习者自我的威胁减至最低限度, 而且要对经验范围的不同知觉起到促进作用。 第 三,人的心理过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罗杰斯认为情感活动是心理整体技能的基础和动力, 愉快活泼、充满理解和信任的气氛能导致学生思维能力的改观。 交往模式 交往模式指美国学校教育中倡导的所谓教育性交往,其基本原理 20 世纪初由丁奇尤 依奠定。 开始主要是强调教师的交往技能是一种教育素养,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必须持和 蔼可亲的、富于同情的态度。 七十年代初,法国的沙勒和舍费尔提出了侧重研究师生间交 往的教学论思想, 并与其他一些教学论专家一起把这种思想系统化为交往教学论。 该理论以 “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这一观点为基础,强调教学的教育性,把“解放”作为学生学 习的最高目标,要求学校尽可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 。 (2)国内相关研究 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2-44 编写组编当代国外著名教育家教学论思想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180 张家祥,王佩雄教育哲学研究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238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82 吴盘生编译交往当代美国学校教育中的关键性j 外国中小学教育,1991(6) :28-30 杭州师范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研究 - 4 - 1、课堂师生情感研究 自从非智力因素受到国内教育界重视之后,关于情感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也应运而 生,主要学者有朱小蔓、卢家楣等。朱小蔓在早期对情感教育的机制、特征、内涵进行体统 阐述的基础上,于 2007 年出版了专著情感教育论纲 ,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探讨品德形成问 题,探讨“个体的情感究竟怎样发育才有助于好的品德形成;品德的形成又如何促进包括认 知、创造力在内人的整个素质的发育和丰满” 。 而卢家楣的情感教学心理学则是从学校 教学活动中认知和情感两条信息回路交互作用的背景上, 系统阐述利用情感因素优化教学的 心理学原理。 一方面深入揭示人类情感现象的特性、 功能, 充分展示其在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兴趣、 效率方面的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又深入探索情绪、 情感和情操发生、 形成的心理机制, 寻求情绪控制和情感、情操培养的途径,为我们研究情感与互动提供了充分的理论依据。 在此之前,也有很多关于情感教学研究的文章,如“谈情、知教学 ” (冷冉,1982) 、 “论情感教学” (王信琳,1985) 、 “情知教学的特点、原则和方法” (吴恒山,1987) 、 “情性 和情性教学” (许士熙,1988) 、 “关于情感教学的思考” (陈锡萱,1989) 、 “论教学的情知 对称问题” (杨新授,1991)等。此外,陈光磊、赵秀寒还对师生间的情感关系进行了讨 论,认为作为心理关系的情感关系是师生关系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它对教育的过程、教 育的效果能产生重要作用。并且,分析了师生间情感关系的特征以及形成的三个原则:了解 关心;尊重信任;严格公平。王丽秋对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因素的作用和调控进行了分析, 提出教学中教师情感影响教学过程的心理气氛, 影响学生的智力活动。 武建时对教育中情感 效能进行了调查研究, 结果表明教学中的情感因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 对师生的全面发 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2、情感教学模式研究 情知教学模式 1982 年冷冉在教育研究发表的“谈情、知教学 ”一文,可以说是我国现代教学 改革理论探索者在这方面觉醒的一个标志。 冷冉认为学习过程的内在运行包括两个不同的过 程,即感觉思想知识、智慧的过程和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情知教 学理论强调第二种过程,即情绪性格过程。该理论认为情感与性格同是学习的基础,没 有一定的情绪,任何新的学习都无法进行。在学习过程中,情与知互为条件,互相促进。有 时情绪活动在先,引起认知活动的活跃;当认知活动高速进行时,情绪过程又得到相应的加 强,储蓄新的力量,并培育较为稳定的性格。反过来,高昂的情绪和坚强的性格,在一定条 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4 杭州师范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研究 - 5 - 件下又会把能量回流给认知活动, 在认知发生困难或停滞的时候, 激发出智慧的火花。 因此, 把情与知两个客观过程有意识地统一于教学活动中, 会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这是按学习的 客观规律进行教学。 情境教学模式 南通师范二附小的特级教师李吉林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摸索出一套提高学生言语表达 能力的方法情境教学法, 并在语文教学实验取得显著成果的基础上, 积极向其他学科拓 展、延伸。这种教学模式具体来说有四个阶段:第一,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把言和形 结合起来,进行片断的语言训练;第二,通过“观察情境教作文”引导儿童观察时,在情境 中加深体验,展开联想,习作时在再现情境中构思,在进入情境中陈述,促使儿童情动而辞 发;第三,通过生活显示情境、实物演示情境、音乐渲染情境、图画再现情境、扮演体会情 境、语言描绘情境六种不同途径创设与教材有关的情境,对儿童进行美感教育,促进儿童: 感受美而入境热爱美而动情理解美而晓理;第四,在前三个阶段的基础上,运用形 式上的新异性、内容上的实践性、方法上的启发性等情境教学三原则,进一步促进儿童的整 体发展。 愉快教育模式 50 多年前陈鹤琴创办并实践“活教育”的上海第一师范附属小学,从 80 年代初起成为 我国第一批实施“愉快教育”的样板。毕业于这所学校又一直在母校工作的倪谷音、史慧芳 等曾这样阐述这两种教育思想的源流关系: “我们努力把陈校长的教育主张和教育理论贯彻 在愉快教育的实践中,着重从爱、美、兴趣、创造四个方面进行操作,并称之为愉快 教育四要素 。 ” 近几年来,在国家教委的组织领导下,我国已有近十所小学开展了愉快教 育实验,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种模式的出发点是改变小学生由学业负担带来的心理上的 负情绪状态,打破负情绪与学业不良之间的恶性循环,一方面,通过学生在认知方面的成功 来促进积极的情感;另一方面,利用积极的情绪、情感来改进学习活动,从而理顺情绪、情 感与认知的关系。 1.2.21.2.2 师生互动的相关研究师生互动的相关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师生互动的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多 学科、多角度展开。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师生关系研究、师生互动类型研究和师生课堂互动 李吉林从整体出发,着眼儿童发展j湖南教育,1985(1) :11-12 倪谷音,史慧芳愉快教育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2:31 杭州师范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研究 - 6 - 行为研究三方面。 (1)国外相关研究 1、师生关系研究 师生关系与师生互动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师生关系研究的历史上看, 早期以 “师生关系” 研究为主,后期逐渐被“师生互动”一词所替代,这一阶段的变化反映了学者们对于师生关 系的研究不断深入。 国外对师生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师生关系类型、 师生关系观及师生关 系模式等方面。从师生互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及形成的情感因素进行探讨,siberman 把教 学情景中的师生关系分为四种类型:依恋型、冷漠型、关怀型和拒绝型。c.howes 和她的同 事根据依恋理论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类: 回避型、 安全型和抵制、 矛盾型。 gtezel thelen 将 教师行为分为团体规范型、个人情感型和动态平衡型三种。r.c.pianta 则将师生关系分为三 个不同的特点:亲密、冲突和依赖。 在西方教育学的理论成果中, 有如下几种有代表性的师生关系观。 放任主义师生关系 观。这种师生关系观的奠基者是卢梭。他极力倡导教育要适应自然、适应儿童的个性发展, 推崇“消极教育” ,号召以自然为师,听从自然的教导,培养自然人。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 从其哲学观点出发,认为教育过程包括两个方面,教师代表社会学方面,但更为基础的应是 由学生代表的心理学方面。新教育派的罗素、蒙台梭利也主张儿童(学生)中心。应该说, 这种师生关系观在适应学生内在本能和自然个性, 反对教师对学生的过分干涉和控制方面是 正确的。但是,在教育实践中如果把儿童中心推向极端,就有失偏颇了。专制主义师生关 系观。这种观点的系统化理论由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完成。与卢梭推崇自然的观点相反,赫 尔巴特认为应该让“学生对教师必须保持一种被动状态” , 把培养心智的任务从总体上“留 给教师” 。西方要素主义教育主张教育的主动权在于教师,永恒主义则强调理智训练和“永 恒学科”的学习,两者都是教师权威的推崇者。这种师生关系观盲目夸大教师的权威作用, 忽视学生身心发展和主观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错误的。折衷主义师生关系观。在西方特 别是在美国, 前两种师生关系观的争斗和摇摆, 随着时代的前进表现出逐渐融合的趋势。 人 们渐渐认识到“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必须从教转到学上来,学生应从被动地获得知 识和一般技能转到积极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 这种转移将提高而不是削弱教师的作用。 ” 王耘,王晓华,张红川36 年级小学生师生关系:结构、类型及其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 (3) :16-21 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94 扈中平,陈东升中国教育两难问题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229-231 国家教育发展与政策研究中心编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动向和趋势(第 2 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 社,1992:283 杭州师范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研究 - 7 - 可见, 师生关系观正在由单向的师生影响论向双向的师生相互影响论转变。 在国外对于师生 关系模式的研究中, 比较著名的有艾雪黎等人的师生互动模式、 帕森斯的师生行为价值取向 模式、盖哲尔与谢伦的班级活动方式理论等。 2、师生互动类型研究 西方学者对师生互动类型的划分主要有三个标准。 一是按照师生互动中的主体地位来划 分。英国学者艾雪黎(b.j.ashley)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社会体系的观点,把师生互动 分为教师中心式、 学生中心式和知识中心式三种。 二是按照师生互动中的领导方式进行划分。 利比特(r.lippitt)与怀特(r.k.white)等人把教师使用权威的方式分成三类:权威式、民 主式和放任式,并由此形成了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师生互不干涉式三种不同课堂互动 行为类型。 弗兰德斯(flanders)的“课堂社会互动模型”把师生的行为概括为十类,其中 教师七类,包括直接指导行为和间接指导行为,直接指导行为表现为讲课、指导、下命令或 批评学生, 间接指导行为包括征求学生意见, 认可与扩展学生的观点, 赞扬并鼓励学生参与, 阐明并包容学生的情感; 学生两类,分别为回答问题、主动提问;师生共有一类,即沉默。 三是按照师生间的不同情感和态度、教师的行为作风进行划分。心理学家勒温(k.lewin) 等人根据实验研究的结果将师生关系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 专制型、 放任型和民主型。 此外, 美国著名学者 d.哈格里夫斯提出了师生互动的三种类型,分别是“驯狮型”互动、 “娱乐型” 互动、 “浪漫型”互动,三种互动方式以教师的领导方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美国学 者 r.m.nakamura 提出了比较全面的三种领导方式,一是独裁、专制严肃、对抗型,二 是放任、纵容冷漠、消极型,三是接纳、民主信赖、合作型。 3、课堂互动行为研究 国外对师生人际关系的研究开始于对课堂行为的研究, 而研究课堂行为的目的是为了认 识和指导课堂管理。 a.a.比拉克等人在 1966 年出版的课堂语言一书中提出教学有四种 主要类型:组织行为、要求行为、回复行为和反应行为。组织行为和要求行为是起始行为, 作用是使课堂活动开始进行;回复行为和反应行为都是反射行为,由前面的行为所产生。 此外, 国外研究者还对课堂师生互动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进行了研究。 对于教师 言语行为的研究,比利时学者德朗舍尔(g.de landshere)在国际上享有盛誉。1969 年出版 亢晓梅师生课堂互动行为类型理论比较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1(4) :42-46 陈振中师生角色互动的再认识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4(3) :42-45 傅维利,张恬恬关于师生互动类型划分的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3) :29-32 胡桂锬,罗琴,王绪朗关于师生互动状况的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06(10) :11-14 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97 佐斌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4 杭州师范大学 2009 年硕士学位论文 情感教学视域中师生互动研究 - 8 - 与拜尔(e.bayer)合著的教师怎样教:对课堂中口头语言互动的分析 。1979 年出版与德 尔尚布尔(a.delchambse)合著的教师的非口头语言:教师怎样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学语文常见的反义词总结
- 中国联通海东市2025秋招市场与服务类专业追问清单及参考回答
- 行政岗位考试试题及答案
- 中国广电常德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网络优化与维护类
- 武威市中石化2025秋招笔试模拟题含答案油品分析质检岗
- 中国广电聊城市2025秋招笔试行测题库及答案行业解决方案经理岗
- 亳州市中石化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新材料与新能源岗
- 大唐电力安庆市2025秋招采矿工程专业面试追问及参考回答
- 驻马店市中石油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炼化装置操作岗
- 大庆市中石油2025秋招面试半结构化模拟题及答案炼化装置操作岗
- 劳动课冰箱清洁课件
- 2025年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
- 建筑设计数字化协同工作方案
- 新入行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原生家庭探索课件
- 人教版音乐八年级上册-《学习项目二探索旋律结构的规律》-课堂教学设计
-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课件 (共50张)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 中国企业供应链金融白皮书(2025)-清华五道口
- 医院常用消毒液的使用及配置方法
- 2022英威腾MH600交流伺服驱动说明书手册
- 分期支付欠薪协议书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