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生长的需要.doc_第1页
生物生长的需要.doc_第2页
生物生长的需要.doc_第3页
生物生长的需要.doc_第4页
生物生长的需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物生长的需要1、小苗的诞生一、教学目标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二、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难点:同重点。三、课前准备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五、教学过程(一) 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二) 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1、让学生展开讨论。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4、学生进行猜想。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1) 学生制订实验方案。(2) 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3) 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4) 归纳小结。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三) 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六、板书设计1、小苗的诞生适当的水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当的气温阳光土壤与植物的生长一、教学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二、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三、课前准备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四、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五、教学过程(一) 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二) 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4、归纳小结。(二)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4、让学生按照课文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6、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三) 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2、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3、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四) 指导学生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1、提出调查的要求。2、学生提出不明白的地方。六、板书设计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沙质土:透气好、保水性差。土壤黏质土:透气差、保水性好。壤土:透气、保水性都较好。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一、教学目的:1、用对比实验法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外界条件。 2、联想出植物生长的环境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能够说出应从哪些方面交流科学研究的结果。 二、教学准备: 1、每小组4棵同种植物,并尽量保证生长情况相似。 2、两个黑色的纸袋或纸箱,能罩住植物为宜。三、教学过程: (一)研究影响植物生长的条件 1、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植物怎样才能生长得更好。 2、设计对比实验。例如,如何确定“对照组”、“实验组”,如何控制两组的条件。用“光线充足”、“黑暗”提示学生控制变量。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对照组的植物用黑袋罩起来,挡住光线,但要保持空气流通。 3、设计记录植物生长情况表。 4、猜想影响植物生长的其他条件,讨论设计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的实验变量的合理性。 5、开成果展示会。分析这些植物生长情况,解释原因。 (二)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1、思考: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自己除了给它提供这些外在的生长条件之外,还需要做什么。 2、组织全班讨论,得出小结:为了使植物长得更好面采取的行动,浇水、除草、松土、施肥、给攀援植物搭架帮助其生长等措施。 3、得出结论并落实到行动中。根和茎第一课时:研究根的作用一、教学目的: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2、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常见的自然事物或现象,进行分析、推理、归纳、概括。获取有关知识。3、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设计说明根有吸收水分作用的实验。 二、教学准备:1、投影片、挂图2、“根吸收水分”实验装置3、课前采集的有主根或须根的植物各12株4、观察根毛的实验材料若干套5、学生实验器材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谈话:我们日常所见的植物,大部分都有根。请同学们设想一下:如果这些植物的根被破坏了,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2学生设想、汇报。3讲述:植物的根枝破坏了,就会生长不良,甚至死掉。可见,植物的根,对大多数植物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究竟根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学习新谬1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1)推想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提问:高大的树木,依靠什么稳固地生长在地上?为什么我们拔麦子时觉得很费力?(出示拔麦子的投影片或挂图) 同学们在野外拔野蒿时费不费力?根据以上事实,推想一下,根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推想、再汇报。谈话:同学们推想根具有固定植物的作用,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授为什么能具有这种作用。(2)研究“为什么根能固定植物”。谈话:首先来观察根有哪些适宜固定植物的特点;量一量野蒿的主根有多长?数一数野蒿的例根有多少?数一致狗尾草的须根有多少?估算狗尾草的须根连起来有多长?学生分组观察自己采集来的植物的根。汇报观察结果。(可选择35个小组汇报)谈话:这么多、这么长的根,是怎样分布在土壤中,使植物固定的呢?请同学们观察下面两幅图(出示主根和须根在土壤中分布剖面示意图)。师生共同归纳:长有主根的植物,除主根外还有许多侧根。主根向土壤深处伸长,侧根向四周伸展,就像把脚深深地插在土壤里,使植物“站得稳稳的”。长有须根的植物,小根很多,它们纵横交错地分布在土壤里,就像有许多手紧紧抓住土壤,使植物固定住。2根有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1)推想“根有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讨论:种向日葵要浇水、施肥。如果缺水,向日葵就会怎么样?如果缺肥,向日葵又会怎么样?种花、种树、种庄稼都要浇水、施肥。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植物生长需要水分和养分)(植物生长离不开水分和养分,可是人们并不把水和肥料直接给植物,而是把水浇在地里,把肥料也撒在地里。这是怎么回事?)(植物的根在土壤里,水和肥料也浇在土壤里,看来植物是靠根来吸收水分和养分的。)由此推想,根有什么作用?讲述:同学们从事实出发,推想“根具有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这个推想是否正确?下面我们将用实验的方法,进行验证。(2)实验根有吸收水分、养分的作用。设计实验方法:谈话:在容器中放一些水,找一株带根的植物,把根浸在水里,在容器的水面处做一个记号。过一段时间,观察容器中的水是不是会减少。你认为这个方法行不行?有没有不严密的地方?学生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谈话:同学们担心蒸发会使容器中的水减少,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很有道理。怎样控制容器中的水不因蒸发而减少?学生讨论,提出各种方法。讲述:有的同学想到“滴一层植物油在容器的水面上”,还有的同学想到“用切成两半的软木塞把植物固定,塞紧试管口”。下面就请同学们按刚才设想的方法进行实验。学生组装实验。演示:出示“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装置。讲述:这个装置就是用上述方法组装的。昨天老师把它放在向阳的窗台上了。现在请同学们观察:容器内现在的水面在哪里?容器内原来的水面在哪里?这说明了什么?(容器中的水减少了,说明根具有吸收水分的作用。)(3)探究为什么根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植物所需的水分。出示观察根毛的实验材料(如萝卜种子萌发长出的幼根)。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一条小根的尖端。提问:你们看见了什么?(小根尖端长有根毛)根毛是什么样子?(又细、又嫩、又多)讲述:又细又嫩的根毛分布在土壤中,水分很容易被根毛吸收。根毛的数量又很多,所以能源源不断地供给植物所需要的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三)巩固练习提问:(1)根有什么作用?(2)根主要靠哪个部分吸收水分?(3)根是怎样吸收养分的?(四)布置作业观察自己组装的“根吸收水分”的实验,将结果记录下来。第二课时:研究茎的作用一、教学目的1、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茎有运输水分、养分的作用。2、使学生学会“茎有运输水分作用的实验”。3、学习用“发现问题做出假设实验证明提出结论”的程序进行科学研究。二、教学准备1、投影片或挂图:茎运输养料的作用。2、课件动画:茎对养分的运输3、实验器材:夹竹桃一盆(课前12小时浇足水);按实验组数各准备一套“茎运输水分”的实验装置;广口瓶、红墨水、放大镜、单面刀片、芦苇枝条。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1、提问: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2、讲述:植物的茎与根相连,也与叶相连。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除了有支撑作用外,它还会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茎的作用”。(板书课题)(二)学习新课l。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讨论:根吸收的水分怎样到达植物的叶、花、果实?叶制造的养料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部分供它们生长?你认为茎会有什么作用?茎的内部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怎样证明你的想法是否正确?(教师将准备好的夹竹桃的枝条用刀片切断,发给学生。)观察:茎的下切面上有什么?思考:为什么把水浇在植物的根部,茎的截面上会出现小水珠?茎可能有什么作用?讲述:茎是怎样运输水分的呢?茎内有什么样的构造呢?根据同学们的设计,我们来做个实验。取一只广口瓶,装大半瓶水,滴几滴红墨水将水染红,将一段芦苇的枝条插入水中。学生分组实验(此实验需要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可以讨论一些问题,也可以先观察教师在课前浸泡的枝条)。汇报观察结果:在植物的叶面上是什么样的?(变成了红色。)为什么叶面会有红色?红水是怎样到叶面上来的?将浸泡过的芦苇的茎横切、纵切,用放大镜观察切面。提问:在茎的横切面上看到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有什么?说明茎内有什么?茎有什么作用?小结:通过以上实验,我们知道植物的茎内有一种小管子(筛管),它与根、叶相连,能把根吸收的水分由下而上地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2茎有运输养料的作用讲述:植物的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养料供植物生长,那么,这些养料又是从哪里运输到植物体的其它部分去的呢?出示“茎运输养料的作用”的投影片或挂图。讲述:科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在树上选取一根比较粗的枝条,在枝条上割掉一圈树皮,过一段时间,切口上部的树皮逐渐肿胀,日子一久,形成了瘤状突起。讨论:你认为切口上部的树皮为什么会肿胀或瘤状?讲解:植物的茎内还有一种管子(导管),这种管子在茎的外皮内,它能将植物的叶制造的养料由上而下地运输到植物的各个部分供植物生长。提问:现在你知道植物的茎内有几种管子?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指导填空:在茎的内部有两种管子,一种管子运输水分,另一种管子运输养料。(三)巩固练习1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茎的作用”。2提问:茎有什么作用?3观察学生分组实验的结果,嫩枝的叶是否变为红色。(四)布置作业1观察周围的树干,有没有因树皮受到破坏形成的瘤状。2思考:假如树皮大面积地被破坏,树会怎样?根据这个道理,应该怎样保护树木?动物的食物教学目的:使学生知道动物生活与环境的关系,知道动物的生活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让学生初步学会动物生活需要一定条件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对比能力。教时安排:3课时教学准备:录象带教学过程:一、动物的生活环境之一气候1、什么是生活环境:指导学生知道动物生活环境是指:阳光、温度、水等。2、动物的生活环境是一样吗?各种的动物生活的气候一样吗?指导学生讨论。小结:各种的动物生活在一定的气候环境中,生活在不同气候环境中的动物,它们的身体形态特征是不同的二、动物的生活环境之二栖息的地方提问:“各种动物栖息的地方都是一样吗?”后请学生看书。小结:各种动物都在一定的环境中栖息,栖息的地方不同,动物的身体形态也不同。三、动物的生活环境之三食物学生看书讨论:“各种动物的食物都是相同吗?”小结:各种动物都需要一定的食物,不同种类动物需要的食物不同。四、动物对环境的适应性看录象,让学生认识动物对一定环境的适应的生活。小结本课内容。生物与环境葵花向阳一、教学目的:1、能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出向日葵花盘的朝向与太阳位置的关系。2、能通过观察或实验,归纳出向光性的现象在植物中可能是普遍存在的假设。3、能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4、能使用归纳的方法验证植物其他几种向性运动。5、能设法搜集关于植物向性运动的资料。6、能体会到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二、课前准备:1、有关向日葵在一天内花盘方向随太阳改变的图片、表现其他植物具有向光性的图片。2、两株生长状况基本一致的幼苗、纸盒、剪刀。3、有关植物向水性和向地性的图片、两种不同根系标本、植物向水性的实验装置。三、教学过程:(一)活动1:向日葵与阳光1、上课开始做一个小游戏,要求学生闭着眼睛做一些事情,如写字、整理书包等,然后让学生结合游戏及日常生活经验谈谈生活与光的关系。2、在学生切实认识到阳光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后,自然将话题转移到光对动植物的影响。让学生充分说出自己所知道的各类相关信息,待有人提到向日葵时,再引导学生就此展开观察和讨论。还要让学生观察教材中向日葵的图片。3、引导学生观察更多植物的向光性,可以让学生在教材图片的启发下举出更多与向光性有关的实例。(二)拓展活动:研究植物的向光性1、实验的基本步骤:选两株大小相同、生长情况相近的同种植物的幼苗(如豆苗)。将盒子一侧的上方剪出约2厘米见方的窗口。将植物同时放在向阳处,其中一株扣上盒子遮光。几天后,将盒子取走,观察两株小苗的生长情况有何区别。2、实验完成后,要引导学生根据两棵小苗的不同生长情况,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3、植物向光性的实验方法很多,只要符合对比实验的基本要求即可,不必强求实验方法的整齐划一,但要控制变量,只有光这一条件作为变量,其他条件如植株大小、最初生长情况、水分、土壤等应尽量保持一致辞。(三)活动2:研究植物的“定向运动”1、活动开始后,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发现。学生对哪种向性感兴趣就先研究哪种。2、研究植物向水性时,除观察教材中“植物的向水性”图片外,最好能展示实际的实验结果。3、“还有哪些植物具有类似的现象呢?”这一交流的话题有些偏难,老师可采用提供给学生一些资料,让学生自己分析的方法。4、研究植物的向地性,最好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绘制的生物图,然后再概括植物根和茎生长方向的规律。5、了解了向地性的概念后,可让学生自由设想太空中植物的根可能向什么方向生长,并能谈出自己的理由。6、小结:植物除了具有向光性以外,还具有向水性。多数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茎向上生长。(四)拓展活动:光对动物的影响1、活动开始,可通过看图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尽可能将自己知道的信息与同学交流。2、指导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体会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的好处,启发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为自己的设计打下基础。3、设计捕捉的害动物的装置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并根据教材的提示完成设计图表。4、引导学生展开互评,发挥批批判性思维,对同学的设计方案提出改进建议,并积极采纳有效的建议,对自己的设计加以改进,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加工制作。燕子南飞一、教学目的:1、能说出人们抵抗严寒的各种办法。2、能用自己的话举例说出什么是动物的迁徙、洄游等习性。3、能解释动植物变化与环境的变化有什么关系。二、课前准备:1、有关动物迁移的资料片或自制的课件。2、有关动植物过冬方法的各类图片或视频资料、记录表。三、教学过程:(一)活动1:鸟类的迁徙1、导入。谈谈人们的哪些方法抵御严寒。2、播放鸟类迁徙的资料片,任由学生质疑:它们从哪儿来?它们要到哪儿去?在学生尝试回答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迁徙的概念。3、让学生统计当地的哪些鸟有迁徙的习性,感受到鸟类种类及其生活习性的多样性。4、让学生猜想许多鸟类具有迁徙这一生活习性的原因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鼓励学生间的质疑和争论。5、指导和鸟类迁徙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并要求“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继续研究”,这决不是一般性的号召,一定要有真实的探究活动。6、指导学生认识鱼类的洄游行为,借助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理解鱼类的洄游行为。7、阅读科学在线“植物的迁移”。(二)活动2:动物的冬眠1、展示一些有关动物冬眠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知道哪些动物是冬眠的。2、组织学生看小鼠标的话及教材中的叙述,对冬眠能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让学生再列举一些当地冬眠动物的名称。3、指导学生仔细观察教材27页图,在此图启发下,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过冬的其他方法。如熊、狮等皮毛增多,脂肪增厚;有的动物体表颜色变为灰白色,与雪地颜色接近;树叶落地等。4、组织学生讨论:“与夏天相比,冬天里的一些动植物在外部形态或生活习性上会发生哪些变化?”在讨论过程中,指导学生用列表的方式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5、活动小结。尽可能让学生虫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从生物的生活习性和外部形态等方面加以分析、归纳,从而得出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结论。仙人掌的刺一、教学目的:1、能观察比较仙人掌一莲在形态结构上的不同点并记录下来。2、能从正反两方面分析说明植物某些器官的结构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3、能根据各种狐狸头部形态结构,推测出它们分别适合生活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中。二、课前准备:1、仙人掌与莲为代表的水生植物和旱生植物的图片或实物、一株多叶植物(如天竺葵)、大塑料袋。2、胶条或细线、笔、剪刀、筷子等拇指游戏所需材料,鱼的图片、标本或活鱼,相关资料。3、热带草原、北极、温带草原三种自然环境中的常见动物形态的图片或视频资料。三、教学过程:(一)活动1:仙人掌与莲1、提前1天做好如29页所示的对比实验,即:将1株仙人掌和天竺葵分别浇透水,用大塑料袋罩住,在基部扎紧,备用。2、上课开始,分别展示一组图片,向学生介绍两种相差悬殊的环境沙漠和水塘及两种生活环境中的代表植物。3、利用仙人掌和莲的图片,比较它们在形态上的区别,并将比较的结果在教材的表格内记录下来。例如,仙人掌的叶子全部变为尖尖的叶刺,干茎厚实、丰满;莲的叶宽阔肥大,茎内有很多空洞。4、指导学生分析仙人掌和莲的形态如何适应各自的生存环境时,可先让学生尝试分析,如果学生感觉困难,可出示提前做好的实验,让学生观察罩着仙人掌的塑料袋内水珠很少,罩着天竺葵的塑料袋内有很多水珠,相信学生会因此受到启发。5、一般学生会想到,仙人掌肥厚的茎能贮存水分,变成刺状的叶能减少水分蒸发;莲的叶子有利于水分的散失,茎内空洞有利于在水下吸收空气和水分运输。6、让学生仿照这种方法再分析一至两种植物的形态是如何适应环境的。教材第29页有四幅图,左侧两幅为旱生植物光棍树和百岁兰,右侧两幅为水生植物睡莲和菱。7、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想像两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发生对调后所能出现的情况。说出为什么换了环境后这些植物就不能生存,这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一个体现。(二)活动2:身体结构的适应性1、拇指游戏,当学生对习以为常的大拇指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有了深刻的体验后,再让学生交流身体的其他结构是怎样适应生活需要的。2、对鱼的观察这一活动对于大多数地区都不会太困难,最好请学生观察养在鱼缸中的活鱼。主要观察交流的内容为:流线形的身体胡利于在水不运动,鳍可以在鱼游动时划水,尾鳍如船舵和螺旋桨发动机,鳃帮助鱼呼吸等,这些结构特点与功能相适应,形成了在水中生活的方式,以适应环境。3、鼓励学生搜集更多的动物身体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实例,并进行分析。教材中提供的小资料仅参考,还可以分析其他的动物。如选择分析骆驼,也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全面地分析骆驼身体形态结构是如何与环境相适应的,然后再阅读资料,补充完善。4、讨论时引导学生就骆驼有别于其他动物的身体结构特点进行分析讨论。如:驼峰(固体水库、隔热),蹄肥大,有肉垫(防陷、耐高温),眼耳鼻(辨方向、挡风沙)5、活动最后,引导学生再提出一些想研究的问题。(三)拓展活动:对狐狸的研究1、启发学生思考:热带沙漠、北极、温带森林分别生活着哪些动物?环境有哪些特点?比较三种狐狸在体形、体色、器官等方面有哪些不同的特点?2、组织学生交流时,可让学生比较在几种不同的推测中哪种更合理并说出选择的理由。奇妙的护身术一、教学目的:1、能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各种动物是通过什么方式隐藏自己的。2、能归纳出动物保护自身的特殊方式。二、课前准备:1、和动物保护自己的方式有关的各类资料、记录表、相关课件。2、有关动植物自我防护方式的相关资料、记录表。三、教学过程:(一)活动1:它们在哪里?1、从学生熟知的小壁虎借尾巴的故事导入。请一名学生讲一讲这个故事,讨论一下壁虎容易掉尾巴对壁虎有什么好处。2、请学生描述自己知道的动物自我保护的方法。3、根据小鼠标的提示,观察教材的插图中有哪些动物。图的左侧有一只蝴蝶,旁边有猫头鹰;鹿和猫身上的花纹有保护作用,图中过于突出;左下角的蝗虫及右侧的竹节虫分别利用保护色和拟态的方式保护自己。4、组织学生讨论“找到了几种动物,容易发现它们吗?为什么?”讨论时,可充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5、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32页倒数第二段,初步了解“保护色”和“拟态”的概念。紧接着用这些概念去判断插图中的动物哪些用保护色保护自己,哪些用拟态保护自己。继而举出更多的例子。6、活动最后,将教学内容扩展到仿生技术的运用,试着分析迷彩服的作用,学生一般不会感到太困难。可要求学生课后多观察,人们还在哪些地方利用动物保护色或拟态原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的密切联系。(二)特殊的防护1、出示几种动物图片,其中,左上图为臭鼬用排放臭气的方法保护自己;右上图为海龟,用硬壳保护自己;左下为响尾蛇,用声音通知其他动物危险来临警告敌人;右下图为避役(变色龙),通过变色保护自己。2、组织交流分析结果时,不必一定用最科学的说法,学生能说出大致意思即可。3、将收集到的动物实例,按防御方式进行分类,除教材中的项目外,学生可根据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情况尽可能多地补充,每类的动物也尽可能多一些。4、科学在线“植物的武器”不仅将本活动的研究内容扩展到了植物,还提出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人与环境人对环境的需求一、教学目的:1、通过讨论归纳“人类生活离不开动植物”的结论。2、发现动植物对人类生活的重要性。3、能举例说明人与动植物的关系。二、课前准备:1、彩笔、16开办公纸或透明胶片。2、有关动植物的资料,调查表、剪刀。三、教学过程:(一)我们需要它们1、指导学生认识大自然跟人有密切的关系提问:人的生活需要哪些环境条件?(水、空气、温度、阳光等)人的衣、食、住、行所需的材料,追根求源是从哪里来的?2、讲述:人类生活所需的环境条件水、空气、温度、阳光等,人类吃、穿、用、住所需的一切材料,无一不是从大自然取得的。人的生存离不开大自然。(二)家庭调查1、自己设计表格,调查社自己所住区域种植了哪些植物,人们会饲养什么动物,或会有什么动物出现在社区里?2、学生完成调查记录任务后,进行交流及讨论活动。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表格对找到的物品进行分类,并统计各类的数量。3、阅读科学在线中 “芒刺和尼龙搭扣”,知道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和谐相处一、目的要求1使学生知道水土流失的原因、保持水土的意义及方法。2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使学生初步学会种树的方法。3向学生进行保持水土的环境教育。二、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示实验材料两块木板、两个水盆、两个小喷壶、两个大烧杯、水、土、草皮。2挂图或投影片黄河水、黄土高原上的沟壑、植树的方法。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谈话:(1)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你在电视或画册中看见过黄河的水吗?黄河的水是什么样的?(2)关于黄河水你有什么问题?2讲述: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推想黄河水是黄色的原因(1)出示黄河上游以及黄土高原的挂图或投影片。(2)介绍黄河上游、黄土高原的考察资料(同课文)。(3)分组讨论:黄河水为什么那么黄?黄河水中的泥沙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长此下去,这种现象会产生什么后果?(4)汇报讨论结果。(5)教师小结:大家认为,黄河水所以那么黄,是因为河水中含有大量的泥沙,这些泥沙很可能是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时,被雨水冲进河里来的。如果长此下去,黄土高原上的土会越来越少,黄河水中的泥沙会越来越多,河道中积存的泥沙也会越来越多,河道会越来越浅,水大时就会泛滥成灾。这些推测是有道理的,黄河在历史上也确实曾多次泛滥成灾。2指导学生做水土流失情况的模拟实验,认识水、土、植物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1)讲述:黄河中的泥沙是否真的是被雨水冲进来的呢?让我们通过实验来进一步研究。(2)介绍实验操作的方法与要求(同课文)。(3)提问:这个实验属于哪种类型?(对比实验、模拟实验)这个实验是模拟什么现象的?倾斜的木板表示什么?木板上的土和草表示什么?喷壶洒下的水表示什么?在这个对比实验中,哪些条件是相同的?(坡度、土厚度、“雨量”大小等相同)哪个条件不同?(有草覆盖与无草覆盖)(4)实验。(请两个学生到讲桌上操作,其他学生观察。喷完水,待两块木板上不再往下流水时,把盆中的泥水分别倒入两个大烧杯里。)(5)观察:从哪块木板上流下来的水较多?从哪块木板上冲下来的土较多?怎么知道冲下来的土量多少?(水越浑或杯中沉积的土越多,说明冲下来的土越多。)(6)讨论:为什么从两块木板上流下来的水土不一样多?这与哪个因素有关系?为什么?从这个实验看到,水和土的关系怎样?(水流下来的多,土也多;水流下来的少,土也少。)(7)教师总结:通过这个模拟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水、土、植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的。植物可以保护土不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不致流失;有了土和水,植物才能生存。没有植物的保护,土很容易被水冲走,同时也使水流失;没有了土和水,植物也不能生存。(8)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结论。3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水土流失现象和危害,以及保持水土的重要意义(1)提问:通过以上实验,你知道黄河水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泥沙吗?很早以前,黄土高原上也曾覆盖着茂密的植物。后来,由于连年战乱中大量焚烧森林,以及人们多年的砍伐,树木越来越少了。没有了树木的保护,土层变得干燥而疏松,很容易被雨水冲下坡,流进沟,再辗转流进黄河。时间久了,从黄土高原冲下来的泥土越来越多,含有肥力的土层越来越薄,以至后来成为大片大片的、连草也不长的、到处是沟沟壑壑的黄土。与此同时,黄河水中的含沙量越来越多,有的地方已达到一碗水半碗沙的程度。黄河流到下游,流速变慢,水中泥沙沉积到河底,使河床越来越浅。这样,在雨季水大时,非常容易泛滥成灾,使黄河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害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像黄土高原上这样水和土流失的现象,在自然界中是普遍存在的。这种现象叫做水土流失。(3)提问:水土流失有什么危害?(4)讲解:水土流失会使土壤层变薄、肥力减少,植物生长不良,严重的甚至不能生长植物。此外,还会造成河水泛滥。因此,保持水土(板书课题),不使流失,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的一件大事。4指导学生认识保持水土的方法并学习种树(1)讨论:怎样才能保持水土,不使流失?为什么?(2)讲解:要保持水土,不使流失,最根本的是使土层有植物的保护。为此,一方面要努力保护好地面的现有植物,不准胡乱砍伐森林,不准随便在山上毁林、烧草、开荒;另一方面要大力种草、植树造林,不断扩大森林和草的覆盖面积。靠植物这把天然大伞把大地遮住,减少雨水对土层的冲刷;靠植物的根把土紧紧抓住,不使被水冲走;靠植物体的吸收和土的蓄水能力,把水留住,不使流失。植树种草不但可以截流保土,还可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创造其他方面的效益。例如,可以使人获得很多木材、水果,还可以发展畜牧业(养牛、养羊),美化环境等。(3)谈话:你知道怎样种树吗?(4)讲解:种树的方法很多,可以用播种的方法,也可以用植苗的方法。下面,我们重点讲一讲植苗的方法。(出示挂图或投影片植树方法。)植苗法可以分为6个步骤:选苗:从预先培育的树苗中,挑选长势较好、根比较完整的树苗。去掉一部分枝叶,以减少水分的蒸腾。挖坑:根据根的大小,决定坑的宽窄、深浅。下苗:把树苗的根部放入坑内。填土:先填入半坑土,把树苗轻轻提一提,使根在土中舒展,然后再将土填满。(如果植树的地方土质不好,可以从土质好的地方取土填坑。)将回填的土踩实。这样,一方面可以保护小树不倒,另一方面可以减少土中水分蒸发,使小树尽快生根、成活。浇足水。此外,为了防止小树被风吹倒,还可以用竹竿、木棍等为小树搭一个三角架。之后,还要勤浇水,加强管理,小树才能成活。巩固应用1教师简要概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2提问:(1)自然界中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水土流失有什么危害?(3)保持水土的根本办法是什么?(4)照图说明植苗法种树的步骤。冷与热冷水和热水活动一:冷热不同的水。这个活动是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进行本单元学习的。活动分3层:1.用一壶热水和一瓶冷水倒出四杯不同温度的水,用触摸等方法感受冷水和热水的温度差异,并结合生活经验,想出怎样倒更为合理。例如:使用玻璃杯应先倒冷水再倒热水,先倒热水杯子容易炸裂;使用软塑料杯时也要先倒冷水再倒热水,否则杯子容易变形。这里还需要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四杯不同温度的水:烫水、热水、温水和凉水,交流平时触摸更冷或更热的水时的感觉。2.按手触摸的感觉给热水分类:温水;不烫手的热水;烫手的热水;不能触摸、一碰就烫伤皮肤的热水。3.记录、整理发生烫伤的场合。这个内容需要根据学生的经验整理,不必强求和教材一致。活动二: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同。教材是以提出一个新话题的方式转入这个活动的,试图以实验的方式帮助学生变换角度、变换方法去研究冷水和热水还有什么不同。这个活动分两层:1.从观察往冷水和热水中各滴一滴红墨水开始,让学生发现红墨水在热水中扩散得快而在冷水中扩散得慢,这里只找不同而不需解决为什么。2.观察装有冷水的小塑料袋放入热水中沉,装有热水的小塑料袋放入冷水中浮的事实,并尝试着做出解释。活动三:探究热水上浮的原因本活动以观察实验的形式进行。水在变热过程中重量、体积是否发生变化,以这一目标来实验。教学准备每组4只杯子、烧杯两个、热水、冷水、小塑料袋两只、红墨水教学活动过程一、观察冷水和热水的不同1、学生体验(1) 教师给学生两个杯子,一个装着热水,一个装冷水。提:这两杯个是什么,你怎么知道的?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冷水和热水(引题并板书)(2) 你们还有两个杯子,你能倒出四个半杯冷热不同的水吗?并将它们由冷到热排排序。(3) (倒水的注意事项:小心烫伤)(4) 你是怎么倒的?2、继续观察(1) 仔细观察这四个杯冷热不同的水又有什么不同呢?(2) 你见过比这半杯水更冷的水吗?(3) 你见过比这半杯水更热的水吗?遇到这么热的水应该注意什么?二、借助别的物体进行观察(1) 师:如果让你继续研究冷水和热水,你们打算怎么研究?刚才我们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冷水和热水的不同,其实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的物体在冷水和热水中产生的现象来观察冷水和热水的不同。(板书)(2) 我这里有一瓶红墨水,如果我把它滴在冷水和热水中,你估计会有什么现象产生?生回答(3) 出示滴管我们在滴红墨水时还要用上它,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滴管)(4) 我们为什么要用它,直接倒多方便?(5) 比较红墨水滴在冷水和热水中有什么不同必须使这两半杯水处在相对比较公平的条件下,怎样才能使它们相对公平呢?(滴数一样:一滴。水量一样怎样做到 高度一样怎样做到同时怎样做到)(生讨论,板演)(6) 学生实验(7) 师:我要求同学把中间两个半杯的水先放到一边,冷水与热水里各加上红墨水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跟先前的猜测进行比较为什么会失败?三、拓展(1) 除了借助红墨水来观察,我们还可以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