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正义原则.pdf_第1页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正义原则.pdf_第2页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正义原则.pdf_第3页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正义原则.pdf_第4页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正义原则.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正义原则.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正义原则 研究生:刘红雨 导师: 魏福明 副教授学校:东南大学 中文摘要 本文以 对 “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分配原则的反思为切入点,来探讨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正义原则。文章认为,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不是适合于当前中 国分配现实的分配正义原则。其原因有三: 其一, 它回避了在中国产权改革过程中的公 正问题, 即资源初始配置的合理与正当问题; 其二, 它没有充分认识到制度结构对分配 的影响: 其三,它把分配的效率与公平简单化为一种替代关系。实际上,就经济分配谈 经济分配问题,拘泥于效率与公平的循环论证,就无法触及中国目前分配问题的实质。 只有把分配原则问题引向对中国目 前社会主要制度安排正义与否的考察, 才能理解和解 决中国出 现的分配不公正问 题。 基于这种意义上的分配正义原则不仅要规范经济分配的 背景制度, 还要为分配的效率与公平抉择设定合理限度。 基于市场经济的共同历史背景, 西方多元的分配正义原则对于我们思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分配正义原则不无启发。 理解和建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正义原则, 不仅要在中国的分配问 题语境中 解读西方多元的分配正义理论, 而且要在市场经济的情境中重读社会主义的分配正义理 念, 并以 现实中的人们的分配正义诉求为基点, 来建构分配正义原则。 任何分配正义原 则都是应该被超越的。对分配正义原则的超越不在于寻找一个更高更普遍的 “ 历史模 式” ,因为历史不服从任何模式;而在于将分配正义原则嵌入具体的历史处境之中,因 为它们相对于一定的历史处境才具有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体制分配正义分配正义原则 a b s t r a c t t 五 c artl c let a k e s tothe reco 叱 i den n g o f the p ri ncip leo f d i s t ri b u t 1 0 n “ e ffic l e n c y fi r s t , p r o pe r 川e n t io n tofo ir b o t h , asthe c ut-inpoi nitod i s c us s the princi p l e o f d i strib utivej u s t 1 ce w 扮 chi s fi t for th e s o ci al i sm m a r k e t s y s t e m . the a 川 i c l e c o n c l ude s l h a t 喻e e fficj encyfi rst, the p ro per a “ e ni i o n tobothfair both, i s n o t the a p p ro 州ate princi p l e o f d i s t ri b u t i v e just i ce t h a t isfit for thec l i rr e ntp robl em e n v l ro 钊 m e ni of di s trib u t i o n . liisc oncl uded for t hre e re as ons: fi r s t l y , it av o id s the fair p r 0 b 1 e minthe p r 0 ce ssofre fo rm ofp r 0 perty ri ght in c hi na, namei yt h er e a s o n a b 1 eandt he ri ght q ues ti o no f i n i t iald i s trib ut i o no f re source s ; t h i r d ly , itisn o t faced up tothe deci si ve fu n c t i o nt h atsy s t e ms t ru c t u rem aketothe d i strib ut i o n ; th i rdly , its i m p l i fi e s the re l ations e ffic i enc y and fair i n t o a k i ndo f s ubst i t u t i on re l atio n . hi fa c l , d i sc u s s i n ga bout the p r o b l e mo f eco n o m i c aldi 而b u t i on arou n dth e ec o n o m ic a l d i s trib utiona n d ri gi d l y a d h e ri n g tothe c ircu l arre as o ni n g bet w e e n e ffi c i e n c y a n d the fa 1 r i s t ln a b 1 e toto uc h the p ro b l em e s s e nce o f d i strib ut i onn o w a d a y s inc hi na. o n ly b y l e adi n g the p ro b l e mo f p ri n c i p l e o f d i strib ution1 n 加the in s pec t in g j ust orn 0 t o f the princip l e sy st e n 1 a rt an g e m e ntn 0 w a d a ysinc hi na, wecan u n d e r s ta n d a n d so l vethe p ro b 1 em o f unfair di strib utio n whi ch a p pe ars i nc h i na. t 七 1 s kl nd o f princi p l e o f di s tti b u t i on m u s t n o t o ul y re 四l ate b ac k o u n ds y stem o fp ri n c i p l eo fec onomi c ald i s tri b ut i on b u tal so dsl 加it re as o n ab l e b o u n d a 卿fo r e ffic i e n c ya n d failb as in g onthe s a n 1 e hi stori c alb a c k gr o u n do f m arke t ec o n 0 in y , the m ani fo l d princi p l e o f d i s trib utio n o f the westi n spi re s uspon d e ri n g p ri ncinleofdi s t ri b ution u n d e r m 肛 k ete c o n o m ysys l e mof so ci alism. u n d e r s ta n d in g胡d co n s t n l c t i n g th e p ri n c i p l e o f di s tri b utionund e r the m ar k e t sys t e mo f s o c i al i s m ,we mustn ot 助l y a p p r e h e n d t hen 1 a n lfo l d princip leofd i strib u t i ono f the w e s t i n chi nau n d er伽 q u e s t i o n e nviro n m e nto f d l s tri b utio n i n c hi na,b u 1 al sote c o nsi d e n n g v al u e 1 d e a and sys t e md e s i gno f so c i al i sminthe m a r k e t ec o nom y s 1 t uat 1 on,a n d t h e n ta k e the d e m a n d o f j u st di strib utiono f re al i st i c 拼 ” p 1 e asthe b as i c pointtocon s t ru c t the p n n c 1 p l e o f d i strib ut i v e j u st i c e . wh a t e v e r the princi p l e o f d i s trib utivej us t i eei s , it s hou l d bet r a n s c e n d e d . the w a y o f t r a n s c e ll d in g i s not tose eka hi g h e r a n d more丽ve r salhi s t o ri c alp a t t e m, b ee ausethe hi storydoes加t 。 悦y 阴yp a tt e m . w七m u ste n 1 bedprinci p l e so f d i s 1 ri b utive j u s ti c ei n t 0th eh u j 1 1 an, sc o ncr e 记 h i stori cal s it u a t io n , b o c aus e th e yh a v e t hevalue山 l d 山 e s i ,1 五 c anc e o n l ywhen比 e y are re1 a 1 i v eto1 h ec e rt a i nhis t o ri c als i t uat i o n . k e y w o rds : s o c i al i s m m a r k e t e c o n o m y m a r k e t e c 0 n o m y syst e m d i s t ri b utivej u s t i ce州ncip l e o f d i s trib ut i vej u s t i ce 东 南 大 学 学 位 论 文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 其他人己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 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匆 人 卜两日期 : 些全f 东 南 大 学 学 位 论 文 使 用 授 权 声 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 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 电 子文档的内 容和纸质论文的内 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 的 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 公布( 包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 包 括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研究生签名:师 签 名 : 丝 渔 咀 。 期 : 。 . 了 .2 前言 月 u舀 分配正义是当代政治哲学争论的 焦点, 也是中国目 前热点和难点问题。 从上个世纪 九十年代前期开始,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改变和在这一过程中权金勾结、 贫富悬殊和制 度性腐败的日 益加剧, 社会正义越来越成为思想界的关注点, 其中, 讨论的一个重点便 是分配正义。在理论上,人们对一些普遍性的正义原则,如 “ 结果的公平” 、 “ 机会的平 等”和 “ 资源的公平” 、 “ 满足需要的公平” 、 “ 凭能力致富的公平” 等等,表现出很大的 兴趣, 也产生了各种争论。 这一讨论大大丰富了 人们对分配正义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 的了解。 但这些讨论基本上是建立在局限性颇为明显的“ 两极” “ 三元” 分析模式之上, 这里的“ 两极” 是指理想 “ 正义” 与现实 “ 非正义”的对立, “ 三元” 是指 “ 个人, 、 “ 政 府”和 “ 金钱” ,其中个人是竞争者和接受分配者,政府是再分配者,而金钱则是再分 配物品。两极化的正义与非正义之对立往往低估了介于这两者之间的 “ 常识正义” ,即 实际存在于群体中的正义观. “ 三元” 模式把分配问题几乎完全限制于金钱和物质,因 而忽略了分配正义的一些其它内 容,如 “ 赏罚” 、 “ 荣誉” 、 “ 天赋”和 “ 才千” 、 “ 需要” 等等。同时, “ 三元” 模式的出发点往往是一些普遍经济原则,很难具体对待当今中国 面临的一些严重社会问 题 ( 如滥用公职权力、 司法非正义、 新闻受钳制、 人际关系淡漠 和缺乏同 情心、 普通民 众的医疗和教育负担、民工在城市遭受的社会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等) 。若将这类问题统统归结或还原为经济问题,不利于我们认识分配正义对整个社会 体系多方面的影响。 只有把分配正义问题引向对中国目 前整个社会体系的基本结构和主 要制度安排正义与否的审视,才能理解当前中国分配问题的实质。 遗憾的是,国内学者 对于分配正义原则的研究, 或局限于经济资源的分配, 或局限于对西方政治哲学家的分 配正义原则的 解读, 很少能 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分配正义原则作一比 较系统 的探讨。 西方学界对于分配正义的探讨既充分而又多元。 当代西方绝大多数的关于分配正义 原则的争论都是围绕罗尔斯分配正义原则展开的。 罗尔斯从平等的权利出发, 主张用“ 公 平正义的两个原则” 来取代功利主义, 认为除非有充足理由 证明 应当不平等, 否则就应 当 平等。 罗尔斯的 分配正义原则引 起了 广泛的 争议。 诺齐克、贝 尔等自由 主义和新保守 主义者从“ 右边” 提出了 批评, 认为他太迁就平等主义了。 诺齐克认为罗尔斯的“ 新平 等主义” 的 差别原则是在利用有天赋的人为 缺少天赋的人牟利, 这恰好违反了罗尔斯社 l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会契约论的基础: 康德的个体神圣不可侵犯原则. 而从“ 右边” 提出批评的也不乏其人。 如加拿大著名哲学家尼尔森认为, 任何不能考察无阶级状态的之可能性的平等观, 都是 不彻底的: 超乎罗尔斯式平等的 “ 激进平等主义”是可能的。桑德尔却从对个体或 “ 自 我”的共同体主义解释出发,支持差别原则. 森与纽斯邦扩展了公平正义的范围,要求 制度帮助解决人们的把基本好转变为有用的活动的能力上的不平等. 德沃金反对这种强 “ 福利平等” ,主张用市场型契约的“ 假设性保险方案”来解决天赋和残疾平等化的费 用。 对谢弗勒来说, 这些当代自由主义哲学的主要观点中没有一种对 “ 个人应得” 、 “ 责 任” 等非哲学家大众所持有的确定的观念给予足够重视。 也有许多学者从其它不同的视 角来审视罗尔斯分配正义原则, 如女权主义的视角, 环境主义的视角。 这些分配正义理 论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互补性。 以 分配正义理论来关照中国的 分配正义现实, 我们觉得建立中国的 分配正 义信念任 重道远。 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 大家庭” 模式和整体功利主义对分配正义原则所必须的 “ 个体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 “ 主体, 、 “ 责任” 等意识的产生的阻挠,制度转型的滞后使 起码的“ 起点平等” ( 不要说罗尔斯和森与纽斯邦的“ 结果平等”了 ) 都得不到保证. 何 清涟指出: 所有亚洲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社会的不平等。人民把自己视为 传统政体下的“ 臣民” 而不是新国家中的 “ 公民” ,群众既没有愿望也没有必需的能力 参与现代政治活动. 人们对于公共领域的冷淡和无力感, 更使违背公正的分配大行其道。 分配不公最终会影响稳定大局, 所以即使从功利主义角度而非契约论角度出发, 分配正 义也应该成为当前改革的主要目 标。 经济增长要想形成自 我支持的力量, 分配制度就有 责任使每一个辛勤工作的人感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合理回报。 第一章对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分配原则的反思 第一章对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反思 第一节对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理论反思 一、“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历史的合理性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主要意思是, 就经济效益问题和公平问题两者的关系而 言,经济效益问题是最为重要的,是第一位的,要优先于公平问题; 但是,公平问题也 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它属于应当 “ 兼顾”范围内的问题。所谓的 “ 兼顾公平” ,无非包 含这样两层含义: 其一, 应当在重点关注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要忽略公平问 题,对之 应当予以适当的关注; 其二,当经济效益问题和公平问 题两者间出现抵触、 矛盾,甚至 是对立的时候,应当首先考虑前者而不是后者,推之极端,有时甚至为了确保 “ 经济效 益”可以暂时牺牲 “ 公平,o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当时,中 国 真正的 现代化建设刚刚开始, 中国 社会的市场经济因素只是初露端倪, 而“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提法恰恰是顺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趋势。在这种情形下, “ 效率优先,兼 顾公平” 的提法具有无可争辩的历史合理性, 对于推动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极为重 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有助于人们冲破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 开始形成经济领域在整个社会 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并形成市场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体制本身来看, 所谓的“ 计 划” , 又具有自 上而下的行政强制性, 而且, “ 计划” 包括了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各个 环节。 这不仅由于缺乏一个完整、 精确的信息反馈机制和行为调节机制而不可能具有可 行性, 而且还由于生产单位与劳动者缺乏经济利益的独立性而降低甚至丧失了其生产积 极性。 计划经济体制在其实际的运作中, 把人仅仅视为庞大的计划体系中的一个被动部 件,要求社会成员为了未来而牺牲现在,要求劳动者的无偿付出和服从。这样一来,经 济发展进程的大幅度起伏、 经济的低效性以及社会成员低质量的生活方式便成为计划经 济体制时代的明显特征。 而 “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提法则强调经济在整个社会生活 中的中心地位,反对经济的从属性地位; 强调经济发展自 身的自 主性, 反对行政权力对 于经济的全面干预; 强调社会成员经济利益的重要性,反对对于经济利益的漠视。这样, 便从理论依据的层面上否定了 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的“ 合法性” ,提高了 经济在整个社会 生活中的位置, 普遍增强甚至是强化了社会成员的经济意识, 从而有力地消解了计划经 济体制,并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第二, 有助于冲破、 消解平均主义式的、 绝对的 平等观。 改革开放以 前, 中国 社会 所认同的是一种平均主义式的、绝对的平等观, 这是一种畸形的平等观。当时,由于整 东南大学硕土学位论文 个社会过于重视阶级斗争,因而对于个人的基本权利自 然也就会过于看轻。 相应的,个 人的能力、 个人的 独特利益以 及个人的多个层次的需求( 如生理的、安全的、归属的、 尊严的、自 我实现的等多个方面的需求) 也就没有多大的意义了。再者,当时社会经济 发展的水平比较低,可用于分配的社会经济资源极为有限,因而在这样的条件下,如果 要刻意制造一个公正社会的话,那只能是一个貌似 “ 平等”的平均主义社会。 基于前述 情形, 当时的社会对于个人只能是看重结果的均等、 最终状态的相似, 即“ 相似的获得,. 平均的分配。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则体现了一种与绝对的平等观完全不同 的观念, 这一提法旨 在充分调动每个社会成员的 积极性, 多劳多得, 将分配状况同每个 人对于经济效益的实际贡献直接联系起来。 由 于这一提法认可社会成员之间在分配方面 可以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因而也就相应地会认可社会成员在生活状况方面应当有着明显 的差别。显然,在中国 社会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的正义理念的过程中, “ 效 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 提法是一个必要的过渡,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第三, 在客观上印证了发达的经济基础对于实现真正公正社会的极端重要性。 只有 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 一个社会才能具备相应的社会经济 资源, 才能为社会公正的充分实现提供必需的方式和途径。 发达的物质基础是现代意义 上的公正社会的支撑构架。我们注意到,马克思恩格斯在谈论公正社会时,总是把高度 发达的物质条件作为最重要的前提性条件。 “ 通过社会生产,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 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 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 的自 由的发展和运用” , 中国若想建成一个公正的 社会并避免重蹈平均主义的 覆辙, 就 必须极为重视公正社会得以确立的前 提性条件大力发展生产力, 建立完善的市场经 济体制, 奠定雄厚的现代经济基础。舍此, 事关现代意义上的公正的一切问题将无从谈 起。 总之,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 势,起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有效地推动了现代化的建设和市场经济体 制的建立, 冲击、消解了 平均主义的、畸形的平等观, 并为真正的、现代的公正观的形 成作了有效的铺垫。 二、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理论局限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随着中国 社会大量新问题的出 现, 当我 们重新审视“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时,就会发现, “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的提法包含着一些认识上的偏颇和历史的局限性,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这一提法忽略了 经济领域的基本规则问 题。严格地说,所谓 “ 效率” ,只能 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 标、一种状态;而 “ 兼顾公平”中的“ 兼顾” ,又会在现实社 会经济生活中 造成效率与公平之间很大程度上的脱节。 显然,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0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思格斯选集( 第3 卷) ,1 卯7 年版,人民出版社, 第7 57页。 第一章对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分配原则的反思 的提法远不可能说明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则。问 题的重要性在于, 在经济领域遵循什么样 的规则, 才能达到“ 效率”目 标,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没有给予必要的、 起 码的说明。 实际上, 在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只有遵循机会平等、按贡献分配等 公正的原则, 才能达到一种经济上的较高“ 效率” 的目 标和状态, 实现一种有效率的经 济状态。 这一点, 已 经在现代化程度较高和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得到了 验证。 如果只是单单寻求 “ 效率” ,而不遵循必要的公正规则,那么,便有可能导致一些社会 成员、 一些社会组织使用种种不公正的方式, 如特权、 垄断、寻租等等以获得短期的效 率,从而造成一种畸形、 有害的经济状态,而不是一种健康的经济状态。如是,也许在 短时期里,确实会取得某种 “ 效率” ,但从长远考虑,必将造成整个社会的低效率,并 危及整个社会的生存。由 此可见,即便只是在经济领域,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 法也只能说是具有部分的合理性,而不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而全面的命题。 第二, 将这一提法泛化并覆盖非经济领域, 更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本来,即便 是在经济领域,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也有极大的局限性,属于一种短期化的 行为取向. 如果说这一提法在某个特殊时期对于经济领域还能起到一定的策略上的积极 作用的话, 那么对于非经济领域而言, 其负面作用则是巨大的。 在这种提法的影响之下, “ 创收” 成为许多非经济领域人们极感兴趣的流行语。为了增加员工的经济收入, 许多 非经济部门、 单位实际上均以经济效益为第一目 标, 以至于出现了一些社会公共管理部 门、 一些高等院校、 一些医疗部门等利用行业垄断的地位或者行业优势索取高额利润的 情况。 就连原本纯属社会公共事业的教育部门, 也一度提出了“ 要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 场”的口 号。这是一种极为有害的作法。社会的各个领域有着不同的分工,像经济领域 自 然应是以经济效益为重要的目 标取向, 而非经济领域则应当以社会效益为重要的目标 取向。 一旦将不同领域的目 标取向搞混, 那么, 整个社会便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程度不同 的无序状态,社会的正常运转与健康发展会深受影响。 第三,这一提法忽略了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 效率 优先, 兼顾公平” 的提法显然把经济放到了 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 几乎成为 全部发展的代名词。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深入, 社会的分化愈来愈明显, 社会的各个层 面、各个环节愈益复杂化。重要的是,社会同时呈现出一种日益加强的整合趋势,社会 的 各个层面、 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依赖、 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有机性日 趋增强,社会 中的任何一个层面或环节如若脱离其他层面或环节的有效支援就无法存在与发展。因 此,不存在单方面突进、单方面长足发展的可能性。发展是社会各个层面、各个环节, 如政治、文化、教育、社会保障事业、社区等等的协调并进、全面发展,发展是整体有 机的 推进。 社会中任何一个层面、 任何一个环节的迟滞都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 从 这个意义上说, 与其说发展的 速度、 规模及效益决定于发展过程中 最快的那一个层面与 环节, 倒不如说是决定于发展过程中最迟缓、 最薄弱的那一个层面与环节。 正因为如此, 如果长时期地停留在 “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提法的水平上, 必定会延误社会的全面发 展。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四, 这一提法忽略了作为全社会代表者一政府对于社会成员应尽的责任。在 “ 效 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中,没有体现出政府对于社会成员所应承担的责任,这不利 于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 政府是一个国家主要的社会公共权力机构, 政府对于社 会成员担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尤其是在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建设 的初级和中级阶段,政府对于社会成员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显得更为突出。就此而言, “ 政府的主要责任在于: 其一,政府的政策制定应当基于社会成员的需求来进行,力求 最大限度地满足这些需求; 其二, 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 社会成员之所以在具体处境方 面千差万别,原因多种多样, 其中既有属于自 然方面的原因,也有属于社会和历史方面 的原因。对于后一方面的原因, 社会有责任予以解决。而从长远计,对于这一问题的解 决, 最为重要的应是营造一个公平的环境, 如应当主动地为社会成员创造一些平等的机 会条件, 消除社会上的特权因素, 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等等: 其三, 直接为社会弱势群 体提供必要的帮助。 在社会急剧转型时期, 社会弱势群体的成员必定会大量的增加。 ” 社会弱势群体直接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获得最为基本的生存条件, 这是社会调节所关 注的最为直接的事情, 因而作为社会调节主要执行者的政府自 然应当把这一问题纳入自 己重要的议事日程。 第五, 这一提法颠倒了发展的基本价值目 标与发展的基本手段、基本途径的关系. “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 的提法将实际上是将经济效益视为发展的基本目的。 它没有看 到, 发展应当是以 人为本位的发展, 而且应当是以 绝大多数人为本位的发展。 在现代社 会的条件下,以 人为本位的发展应当具体表现为人人共享、 普遍受益。 人人共享、 普遍 受益的含义是,社会发展的成果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应当具有共享的性质,即: 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 每个社会成员的尊严应当相应地更加得到保证, 每个社会成 员的潜能应当相应地得以发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应当相应地不断地得以满足, 其生活水准应当相应地不断地得以提高; 相反,如果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社会群 体少数社会成员一方,那么就说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是为少数社会群体少数人所享用。 而这样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 无发展的增长” 。既然社会发展 的基本宗旨是为了绝大多数的人, 那么, 人人共享、 普遍受益就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基 本价值目 标。 而要实现发展的基本价值目 标, 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 经济是实现发展基 本价值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手段,是从属于前者的。 三、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所导致的负面效应 经过2 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经济观念逐渐地为中 国社会所普遍认同。 现在中国民众普遍关注的事情是如何进一步提升发展的质量、 规范 市场经济秩序、 重视生活的安定以及共享发展的成果。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如果继 续坚持 “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便会给中国社会的正常运转和健康发展带 。吴忠民: 社会公正论 ,山 东 人民出 版社, 2 0 04年版, 第3 76页。 第一章对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即分配原则的反思 来一系列实际的负面影响。这至少表现在: 第一, 助长畸形的经济行为。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的转型时期,即在一个相对来说 比 较短的时期内要完成由传统的社会经济形态向 现代的社会经济形态转变、 由 计划经济 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双重任务。 在这一社会转型时期,旧的规则在消失, 而新的 规则又不可能迅速地全面建立起来, 于是, 新旧规则在一个特殊的时期便出现了一种并 存、 胶着的 状态。 这就难免使整个社会缺乏一个统一的规则体系, 造成大量的不规则的 经济行为再者, 急剧的社会转型意味着社会成员原来所熟悉的社会环境大规模、 急速的 变动, 在这个变动时期,必定会出 现大量的新事物、新观念和新的行为方式, 而人们对 于这些事物的认同需要经过一个过程.人们对于改革的结果一时不会有比较确定的把 握。 在这种情形下, 人们无法预料自己 将来的具体处境, 因而也就难免出现一种冒风险 的心理焦虑。 这种社会焦虑与不规则的经济行为结合在一起, 就会使整个社会普遍流行 一种短期行为。在这样的情形下,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实际上是在强化一种 高强度的经济取向, 而不是强化一种规则意识,因此, 它所助长的必然是一种畸形的经 济行为与取向。 第二, 加重而不是缓解中国所面临的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与 升级换代, 随着各个行业、 部门为提高经济效益而不断地精简人员,中国社会出现了大 量的失业人员和 “ 下岗 ,职工这些没有工作的社会成员及其家属,再加上农村地区的 经济状况不好的社会成员, 共同形成了为数比较庞大的贫困人口另外,由于缺乏公平的 竞争机会,由于分配体制的不完善,由于社会缺乏有效的再分配机制,因而中国现阶段 的贫富差距迅速拉大。 这样,失业与下岗问 题、 贫困问题、 贫富差距过大问题便成为影 响中国社会的几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实际上, 这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 即社会不公的问 题。 因此, 这一问题如果解决不好, 就会造成大量社会离心因素, 使得 中国的社会安定成为问 题; 并会严重挫伤劳动者的工作热情,降 低中国 社会发展的活力。 但是,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提法不利于这些问 题的解决。从客观角度来看,这一 提法有利于 “ 强者” ,而不利于弱者,因而无助于社会不公问题的解决,相反,倒是有 可能加重社会不公的现象。 第三,延缓了合理、 健全的社会政策的制定。社会政策是指政府、执政党为实现特 定的社会目 标, 如公正、 福利等,以 及为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而制定的政策,是一系列 相关的法律、条例、措施和方法的总称。社会政策的主要功能在于通过政府提供的社会 服务来协调社会各个阶层、 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 确保社会的良 性运行与健康发展, 并 使民众的生活质量不断地提高。就一般情形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程度越高、 市场经济体制越完善, 其社会政策也就越系统、 越完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中国不可 避免地会出现大量的社会问题, 但是, 中国的社会政策的制定明显地表现出一种滞后的 情形。比 如, 社会保障政策明显地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无法有效地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 需要。 从以 上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看法: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一个适应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市场经济初期的提法,曾经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过积极的重要的作用, 但是其自 身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我们应当 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 对之做出必要的矫正。同时需要 看到的是,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 必须把公正放到一个至关重要的位置。 公正既是社会经 济发展的基本理念, 也是一个由 机会平等、 按贡献分配以及社会调节等原则组成的社会 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则体系。 显然, 只有立足于公正的基本理念与规则, 才有可能既增强 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 又提升社会的整合程度; 才有可能既建立起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 秩序,又逐渐实现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社会发展的基本宗旨。 第二节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多维透视 鉴于 “ 效率优先, 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的理论缺陷,我们有必要对效率与公平关 系作一比 较系统性的分析, 以之为正确处理在分配的效率与公平关系的问 题上提供较为 科学的思路。 近年来学术界对于公平与效率正在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和多维透视, 在一些主要问 题上取得可喜进展, 这对于我们系统地反思中国目前“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 则不无启发。 一、公平与效率概念的界定 对于效率概念, 学界在两个层次上展开研究, 一个层次是在经济学或经济活动的层 次, 在这个层次上人们的看法大致相同,即效率是既定条件下资源的有效配置, 其理想 状态为所谓帕累托最优。 “ 数理经济学家帕累托于1906年出版的 政治经济学教程中 提出的一个广泛接受的效率定义: 对于某种经济的资源配置, 如果不存在其他可行的配 置, 使得该经济中的所有个人至少和他们在初始时情况一样良好, 而且至少有一个人的 情况比初始时严格的更好, 那么, 这个资源配置就是最优的, 也是有效率的。帕累托最 优条件包括: ( 1)交换的最优条件; 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替代率对所有的消费者都相等; ( 2 )生产的最优条件:任何两种要素替代率对所有生产者都相等;( 3) 生产与交换的 最优条件: 任何两种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于它们的边际替代率。 当上述三个边际条件均 得到满足时,就称为整个经济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 ” 显然,上述帕累托效率实质上 就是指经济效率。 在这一层次界定效率一般没有异议。问题在于, 仅在这一层次研究效 率,许多问题难以说清, 特别是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提高效率不仅是个经济问题,而 且是包括政治、 文化、 伦理道德等在内的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 所以, 随着讨论的深入, 人们开始把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进行提升, 放到社会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使其成为一个 一般范畴。这就是社会历史哲学的研究层次。一种观点认为, “ 效率是关于系统活动功 能状况的一个范畴, 对于人类社会而言, 效率则是关于在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基础之上的 。转引自 吴云英: 效率与公平:收入分配的两难抉择 , 经济师2 001 年刊,第10期. 第一章 对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分配原则的反思 社会系统功能状况的范畴。尽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可以对之作出不同的具体规定, 但就其实质来说则是关于社会生产力的, 并且只有在社会哲学的层面上才能被真正把握 的范畴” .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我们把由社会所提供的各种能满足人们主体需要的 有价值的东西概称为“ 社会效用价值” 的话, 那么,由于任何社会效用价值的生产或创 造都必须相应地投入或耗费一定社会数量的社会效用价值, 作为这种投入与产出、 耗费 与创造的比率,效率在本质上可视为一种比较效用价值。 第三种观点认为, 效率是一个 关系范畴, 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而这种关系范畴的实质是实践的关系,即人( 主体) 在改 造自 然、 社会、人自 身( 客体) 过程中 所具备的 水平和能力,它表征着主体与客体所 构成的系统整体的功能和效能。 关于公平概念的界定, 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是只从经济意义来把握公平 的本质, 只对公平进行效率判断。因此, 能够促进效率的最大限度的提高,是公平的本 质内涵;反之,不能促进效率提高的,即使从道德上看是进步的,也不能算是公平.针 对这种观点的片面性, 它一出现即迎来许多文章的商榷和批评。 第二种观点认为公平可 以 分为狭义的公平和广义的公平, 狭义的公平主要指经济领域, 它是指国家通过赋税制 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对社会财富的调节和二次分配。 狭义的公平可以在优先发展效率的基 础上进行和完成。而各种非物质领域的公平, 则是指广义的公平,它不能被直接定位于 效率之后。 第三种观点是从契约与公平的关系中 淦解公平, 认为公平与契约作为历史进 步的两个维度, 是相互包含、互为条件的。 契约是公平的归宿, 又是公平的起点。 它一 方面浓缩了该时代公平观的基本内容,另一方面又开始用这一公平尺度来规范社会秩 序, 调整社会关系。 这种通过契约所体现的公平内涵表现在三个层次:经济关系、 政治 领域、 价值契约。 第四种观点认为, 公平是对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度量, 它表示一种 社会关系具有某种性质。 社会关系的公平表现为三种形式: 起点与结果的公平以及活动 本身的公平。 任何权利与义务、社会价值的分配都包含在三种基本形式之中。 第五种观 点认为, 公平是对人与人以及人与自 然关系的一种认识和评价。 一个人的收入状况, 交 往状况, 政治地位和权利等等, 本身不存在是否公平的问题, 只有当我们按照特定的标 准, 对这些状况进行比较、分析、衡量、 评价时, 才会产生公平问题。可以 看到, 从社 会关系角度界定公平是讨论中较为一致的认识, 也是对公平问题认识的深化。 但在具体 阐述公平时又有较大分歧, 其根本原因在于: 一是没有剥离开公开与公平观的关系: 二 是没有把公平、正义、平等、公正等范畴区分开来。公平与公平观既有联系又相区别。 公平是一种社会规范, 包含了 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两方面含义。 合规律性指的是合乎社 会存在与发展的规律, 合目 的性指的是满足不同群体的人的需要。 公平观反映的是人们 对公平的 观点和看法, 是对社会规范的 价值评价, 而价值评价是因人因时因 地的不同 而 历史地变化的。 正如有的论者所指出的, 公平概念是唯一的, 它回答的是“ 公平是什么” 或 “ 什么是公平” :公平观则是历史地变化的,它回答的是“ 什么是公平的” 。 显然,后 。 史瑞杰: 社会哲学视野中 的效 率和公 平, , 人文杂志, , 2 003 年刊, 第 一期.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者要以前者为基础,不知道公平概念的定义, 什么是公平的或不公平的,就缺乏统一的 标准。因此,对于公平与公平观的涵义及其关系,仍需进一步研究并达成共识,这样才 能避免由于概念上的歧义所产生的论题的不同。 西方经济学家一般是在同等意义上使用 公 平、 正 义 和 平等 概念的, 并且时 常互 用 ( 几 i r . ne ss , j usti ce , e guity) : 也有人 把公平 和正 义区别使用,如罗尔斯的提法是 “ 作为公平的正义” .据此我国有论者认为正义的论域 要宽于公平, 即超出公平适用范围之外的社会关系可以 用正义来衡量。 有人不同意这种 看法,认为公平的含义比正义的含义更为宽泛,并且前者包含后者。 二、关于公平与效率关系的争论 一种观点认为公平与效率不是一对矛盾范畴, 或者说它们不直接构成矛盾. 美国学 者阿瑟 奥肯的著作即以 平等与效率冠名,而不提公平与效率。我国也有人认为平 等与效率是一对矛盾, 而公平与效率并不构成矛盾。 他们论证说, 公平与效率完全一致, 同长同消而成正相关变化, 因此不存在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那么为什么会有公平与效率 矛盾的说法呢?大概因为人们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和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混同起来的缘 故。 平等是指社会的平等, 社会平等分为基本权利的平等和非基本权利的平等。 基本权 利是指人们生存和发展必要的、 起码的、 最低的权利, 基本权利的平等分配是社会公平 的一个原则。 非基本权利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高级权利, 是每个人对社会利益竞争的结 果权。由于每个社会成员拥有的生产要素的丰裕程度不同,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不同, 因此非基本权利不能平等分配, 这是社会公平的又一基本原则。 只要非基本权利的不平 等分配与人们具体贡献的不平等程度相一致,就是公平的,也是有效率的。由 此可见, 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 但平等与效率既有一致的一面,又有不一致的一面,即基本权利 的平等是有效率的, 而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也是有效率的。 上述观点的方法论是, 先设 定公平的内 涵, 再消解公平与效率的矛盾。问 题是, 非基本权利的不平等分配的前提即 每个社会成员对生产要素的占有是不是平等的?如果前 提是不平等的, 那么, 结果的不 平等分配也是不平等的,自 然也是不公平的。因此,公平与效率并不总是一致的。矛盾 并未消解。另一种观点认为,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范畴, 但在论述这对矛盾的发生时 又存在着分歧。 (l ) 认为自 原始社会一直到当 代都存在公平与效率的矛盾。 尽管原始社会 没有自 觉的公平观与效率意识, 但平均分配劳动成果以确保社会的最低效率和生命的维 持, 说明事实上是存在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的。 (2 )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是伴随人类生产活动 的社会化而产生的。 随着分散的和小规模的生产发展到由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 的大生产, 客观上要求有一种适应生产社会化的社会经济体制: 一方面肯定个别劳动的 经济意愿, 使其有可能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物; 另一方面又保证普遍的劳动交 换的公平性, 使劳动的社会本质能自 然形成。 只有在这样一种体制下, 人们才能在公平 的社会条件下合理地追求个别劳动的最大效率, 最终促进社会整体福利的增加, 而公平 与效率就是对这样一种社会经济体制的哲学评价。 第一章 对 “ 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分配原则的反思 三、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和社会进步、人的发展 把公平与效率及其关系放到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这个大背景下进行考察, 是近年来 公平与效率研究的一个重大进展。以前人们在探讨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时存在两个局限: 一是仅限于在经济领域谈论 “ 何者优先”的问题,因此导致一种循环论证;二是把公平 与效率拆分开来进行研究,一方属于经济问题, 一方属于政治、道德问题,而对二者的 关系及其对社会和人的作用难以 作出合理的说明。针对这种情况:一种观点认为, “ 公 平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