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腔 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ppt.ppt_第1页
老腔 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ppt.ppt_第2页
老腔 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ppt.ppt_第3页
老腔 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ppt.ppt_第4页
老腔 中国最古老的摇滚乐.ppt.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最古老的摇滚乐”陕西华阴老腔,流传千年的老腔是国家首批非物质遗产保护项目。华阴皮影戏是一种古老的地方戏表演形式,长期在华阴广泛流传,分老腔、时腔两个剧种。,简介,老腔表演方法和全国大致相同,先搭好台子、撑好亮子,然后借助灯火,以竹签挑拨用皮革雕成的人物进行舞台表演。,皮影班的班主一般由箱主担任,后来逐渐由说戏的担任。全班由五人组成。他们的分工是:一、前手,也叫说戏的、叮本的,说唱全本台词。演出时,怀抱月琴,旁放剧本,配合表演进行唱奏;二、签手,也叫捉签子的,拦门的,主要操作全场皮影表演;三、后槽,也叫打后台,打后槽.主奏马锣、勾锣、梆子和碗碗,武打中还要呐喊助威,帮唱(拉坡);四、板胡手,主奏唱腔过门,兼奏小铙喇叭,助威帮唱、吹哨;五、坐挡,也叫贴档、帮档、择签子的.根据剧情进展、提前安装皮影人物道具,随时供签手使用。并帮签手绕朵子,排兵对打、拍惊木、呐喊助威。,老腔孕育于陕西华阴三河口地区,具有2000多年历史。老腔的演出者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有着一种天生的本能,那就是从苦难中提取情趣。看过老腔演出的人无不为之感到震撼,观众最深的印象就是苍凉悲壮。,老腔用皮影表演,只要6个人就可演唱一出让人荡气回肠激动不已的戏来。一出戏由一人主唱,生末净旦丑全担,其他5人帮腔。老腔带着一人唱满台吼的气势,带着以木击板的震撼,去唱征战和剿杀,去唱牺牲和失败,在老腔台下听老腔,那一声似乎从脑后发出的略带沙哑的唱,厚重而深沉。它唱出得胜的英雄气吞山河的豪迈,唱出失败的英雄马革裹尸还葬的粗犷和豪迈,唱出陕西人的冷倔和苍然。在老腔台下听老腔,心胸会慢慢地装进大山和江河,驱赶去戚戚的小气,生出一股豪气,一股无畏。,将令一声震山川,一是说它在华阴形成较早,与新兴的时腔即碗碗腔相比,显得古朴粗犷,故称老腔。二是说它与湖北老河口的说唱有着渊源关系,因产地得名。,称谓之说,一说与西汉时的京师粮仓和槽运有关,是槽运船工的号子声衍化而来的。大概2000年前,在黄河渭河的交汇处,有一座西通长安的水陆码头。码头上一群船工,他们拉船时总是一人起头喊号子,众人跟着一起喊,一齐用力。有人用一块木头有节奏地打击船板,这号子便更有了一种号召,一种合力。黄河边上的船工拉了100年,就这样一人起头喊号子,众人齐吼齐合力。黄河边上的船工就这样拉了1000年,一人起头喊号子成了一人主唱,众人跟着一起喊成了众人帮腔满台吼,木块击板成了乐器,黄河岸边有了老腔。于是,老腔成了戏,有了唱腔。,形成之说,一说是自湖北老河口传来的。老腔现存的最早剧本是乾隆十年的遗物,至今有二百五十多年了。据老腔艺人张全生讲,传说在明代中期,有个叫孟儿的人,从湖北老河口来到泉店镇,以卖唱为生。当地有个张氏大户,经常请他到家里说唱,耳濡目染,张家的子弟也就学会了。后来,他们又增加了乐器,购置了戏箱。将说唱搬上了皮影舞台,逐渐形成了老腔剧种,长期在张家自演自乐,成了家戏。以后随着该剧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影响的扩大,才逐渐转化为营业性的戏班了。据一些老艺人的口头相袭、张家曾经有九个出名的班社,已传了五代人。,老腔戏的剧目浩繁,现存的有二百多个,其中以西周、列国、三国、唐宋时期的历史剧最多,约一百二十余本。如“黄河阵”、“临潼斗宝”、“三战吕布”、“失街亭”、“战冀州”、“出五关”、“三气周瑜”、“征南”、“征北”、“征东”、“征西”、“金沙滩”、“返大同”等。其次是反映民国生活趣事和纯武打剧目,数量较少,约二十多出。如“秃子尿床”、“教学”、“挖蔓菁”、“董烂子卖他妈”、“王迷眼办亲”、“收羌白”、“耍社火”、“比武”等。五十年代陆续移植了历史剧十几本,如“逼上梁山”、“斩李广”等。六七十年代还创作和移植了十多本现代剧,如刘胡兰、杜鹃山、智取威虎山等。,剧目,张坤儿(约1845-1925);签手张砖头(约l850一1900)是张坤弟弟。张怀英(约18531923)声宏如雷,有“吓死娃”之称;签手张扁儿,老、时腔表演具佳,人称双下索.张小六(18531948),善吸收各种剧种之长,亦能移植剧种,改编剧本,常演耍戏、怪戏、新戏、号称天外戏.签手张呆子。到了二十世纪初,华阴老腔皮影形成以下几个有名班社:张五常(19011952),道自清晰,唱腔细腻,以净角老生戏见长。签手张奎儿。张玉印(19021949),嗓音高亢清脆,以生旦戏见长。签手张景坤,善于表现细微动作,准确传神。张志英(19131972),又名良娃,签手张贵生。1950以后,张家的著名戏班只剩下张全生的新生社。演职人员有张锁牢(后槽),张关盈(板胡),亭育(择签子)张景坤(全生父,签手),张天宝(签手),1980年以后,戏班里又调整为张四(板胡)张新民(签手)张建民(择签子)。张家此后又出了两个年轻班子,一个是张喜民另一个是张君民。,著名艺人,老腔戏在张家因家族的保守观念所制,从不外传。当时一些老腔戏迷因没有剧本和师传。很难学到。但后来还是冲破家族的禁锢,流传向社会。对于老腔的外传,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1923年,艺人张玉印患了重病,求医无效,偏巧戏迷百勤家有个祖传秘方,可治玉印的病,治病前他们立下文约,看好了病给百勤剧本。但病好后,玉印悔约,惹怒了百勤。1929年张玉印在曲城演戏,百勤伙同闫平娃等利用拆台子混乱之际,盗走了戏包袱.后来虽经官司追回,但平娃等已转抄了一些剧本。从此老腔戏就走出了张家家族。不久,平娃就组织起班社,唱起了老腔。从这开始老腔就外传了。,外传故事,随着老腔戏班的发展,演出活动逐渐繁荣。他们的足迹东到河南山西,北到大荔朝邑,西到临潼渭南,南到洛南商县,1950年,还到西安东关的药材会上演了二十多天,影响很大。1956年,张全生、任浪渔等加入了革新社,参加了陕西省第一届皮影木偶观摩会演,获得了演唱奖和表演奖。张全生获得了荣誉奖。张奉军的“借赵云”获得了二等奖。l956年,老腔“借赵云”搬上了大舞台演出。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华阴经常活动的班社有七个。在潼关活动的一个,蒲城两个。从业人员近七十名,但影响最大的要算张全生和王振中。张全生全面继承了张氏的家戏传统,唱功精湛,在陕西省戏剧会演中荣获老腔正宗的称号;王振中聪明好学,兼收众长、对老腔戏的继承发展做出了出色的贡献,被誉为老腔新秀。,流传发展,现在,华阴老腔仍然代代相传,只是有些萧条。有四五个班社坚持在华阴境内活动。张新民是华阴老腔正宗传人张全生的儿子,他保存着老腔自乾隆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