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架山宋窑盛衰时期之辨.doc_第1页
笔架山宋窑盛衰时期之辨.doc_第2页
笔架山宋窑盛衰时期之辨.doc_第3页
笔架山宋窑盛衰时期之辨.doc_第4页
笔架山宋窑盛衰时期之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笔架山宋窑盛衰时期之辨笔架山粟罂筌袁时期乏辨刘成英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潮州地域之有陶瓷器生产至晚可溯至唐代中叶.陶瓷盛烧阶段.应在北宋时期.其产品质量,产量,工艺,技术水平都居两广地区前列由于潮州地处岭东偏远之隅.文化发展落后于中原地区:地方志书又乏记载.传统史籍和有关专着更少涉及.因此.潮州陶瓷这颗明珠.便被埋没.事实上.宋代的潮州.其文化经济之发展速度,已接近江淮,福建等地水平.据近期国内外考古发现.认为古代潮州陶瓷生产的历史地位,不次于全国其他各地.应当充分重视,认真研究.迅速还其宋代岭南瓷都本来面目.让其重放光彩.一,笔架山宋窑繁盛史考潮州地域包括饶澄一带古瓷窑.皆属于潮州窑组成部分.其饮誉首推笔架山宋窑.史料介绍,昔年窑群数量其多.毗连成片,规模不小,主要有城东窑区.从北段虎头印仔山向南延伸至磷溪钵仔山.长达34公里.笔架山窑区由于地处韩江东岸.故有水东,溪东之名,民间传说瓷窑99条.又有百窑村之称.经查证.一般中小型如笔架山1号窑,窑床长24.71米.宽约2.85米.年产瓷件约20万只;1O号巨型窑,俗称龙窑,长达80米f国内少见),宽约3米,年产超过50万件.规模庞大.制瓷选用附近产原料,得天独厚.驰名海内外的飞天燕瓷土.其氧化铁含量0.75%,低于江西景德镇.故其产品质坚细密,洁白纯美,耐火度高.适宜烧制高级精瓷器,远销海外日本,东南亚,南洋群岛各地.从而享有南国瓷都之美誉二,笔架山宋窑出土文物考据潮州日报2004年lOft13日黄挺宋代的笔架山潮州窑一文:自1954年以来,先后发现笔架山宋窑共1O条,编号列110号.其中建于山之北段和南段为l一3号.中段46号.中部的虎山7-9号,中部庄厝山为10号巨型龙窑.从窑址位置分析.笔架山北段及中部.正好位于东湖桃坑所对的笔架山西背文章提到1922年军阀混战,潮州驻军在城西羊皮冈挖掘战壕,及在笔架山中部的虎山8号窑出土之佛像及佛座的铭文中有北宋治平三年f1066年)及熙宁二年f1069年1.工区周明及潮州水东窑甲弟子刘用同男刘扶.刘氏一家所造等文字.国学大师饶宗颐教授在潮州宋窑小记文中指出:笔架山地,当宋时许氏,刘氏两盛族住居于此,有山前许.山后刘之目.印证民间传说的山前许驸马,山后刘龙图.上标之说不假也.黄先生文称:最可注意一节是引据韩山许氏族谱论说宋代笔架山窑衰落的原因.提出造佛像的刘姓窑工.当是笔架山桃坑刘氏族人的猜想.1989年饶先生对此猜想复加申述.把宋代潮州窑集中于笔架山.同附近瓷土的出产与刘姓巨族的聚居联系起来.这是宋代笔架山潮州窑盛衰问题很值得深入研究的论题.笔者借此抒点浅见.供参考.桃坑刘氏族谱记载,仔细查考,有以下两个问题.值得关注:1,出土文物年代与刘氏族人聚居之差别:羊皮冈及8号窑出土的佛像座铭文所载之水东窑甲与桃坑刘氏古居年代挂不上钩谱载桃坑刘氏最早来潮定居创祖者.为唐末五代后梁贞明三年f917年1唐大理寺卿刘嵩在岭南遭害时.其子刘颖逃祸避居来潮,洁身遁姓.构庐桃坑传裔.为桃坑刘氏开墓祖.颖孙刘表(9621025),广东通志引海阳县志?郝志.卷六十二载:刘表,字时光,真宗咸平四年f10011官大理寺评事.桃坑奉为一世祖.表子刘默(?一1065),广东通志?卷六十六.选举表四载:刘默景佑三年(1036)_盟丝55丁丑科特奏题名.官拜文林郎化州推官.公生年未详.终于英宗治平二年f1065年1七月初七日,正好是出土文物所记(1066年1之前一年.此是可以信靠之证也.(见刘默墓碑1刘颖传下至第六代,才出刘龙图ft10711501.与铭文相距8O多年,他的上祖5代人都是单传独产.且多出仕为官,哪还有人建窑烧瓷?至刘龙图始有刘景兄弟两人,子孙开始繁衍,移居东津.始有巨族之称.从年代上推计,笔架山窑盛产之时.桃坑刘氏还是单传独产.至于铭文载刘氏一家造.恐非原始笔架山东背之桃坑刘氏,这是可以肯定的.2,特定地域不同之辨:铭文中的水东中窑之特定地域与桃坑刘氏古居所在不同.水东中窑位于笔架山中部位置.笔架山系南北走向,山脉可分为北,中,南三段.粗略以临韩江山坡划分:北段由虎头山至韩祠:中段由韩祠至糖厂;南段以泰佛殿向南一带从二通铭文中均明确指明水东中窑字样.可能是特指笔架山中部位置.考现代发掘的窑址,均在笔架山前(即许氏古居背后山坡1中段一带.而桃坑刘氏却在笔架山后东北部.从地理位置上讲有一定的距离.更主要的是山前与山后的区分.宋代百窑村的窑址.历来指在笔架山前.东面的东湖桃坑,刘颖诗称韩背崖(韩山之背).东湖胜概集载:桃坑刘允故居,提举刘景所也.相传刘景封银青光禄大夫开国男爵.食邑三百户之粮山.昔年f抗日战争前1非刘姓不得在桃坑山葬墓,这是两个明显不同的地域水东中窑是特指居住中段的窑户.宋时百窑村是潮州经济的热点.从事窑工者.数以千,百计,刘姓同宗而不同支系者或有之该铭文界定的历史时期,将居住水东笔架山从事窑工的刘姓.皆视为桃坑刘氏族人,似欠妥!又据家族史:刘允二父子生卒年分别为:刘允fl0781126),刘防(1107115o),刘景f111011631,三位年龄均在铭文之后.如果说,刘防,刘景以后,房头分立,家族分化,后裔族人成为窑工,也在情理之中,但年期应在南宋之后.不能与出土文物所载的年代并论.回顾东津乡情及桃坑刘氏族史,宋季之后.除龙图公长房.数户宗子裔孙留居桃坑古祠傍守祠外.其余全部移居东津乡内,历来以务农为主,56个别兼营烧贝灰,砖,瓦副业,从未闻有烧陶瓷者,亦未见有瓷窑遗址;村民农闲从事挑瓷土f白涂1至韩江落船,运往上河,赤凤,松水等地加工.制成瓷泥运回城内瓷厂制瓷.过去东津亦无瓷泥加工.清末民初.惟一外乡人在黄田山脚地名水吼办一小水碓.和一乡民在下津堤脚椿瓷土f白涂1(解放后始有机碓洗泥).此情况清代以前长期如此.怎可说与宋窑衰落的原因联在一起.桃坑刘氏族谱详载:五世祖刘防,生四子,皆出仕为官,居东津传裔者,仅第三子刘汶,孙少集乾道八年f11721进士,和刘景生九子,均为官.仅第八子.五经博士致政刘潢分别传下龙图公,银青公两大房头,至今已传至鸿辈32代.历代谱牒未见解放前有裔孙从事瓷工记载明桂恭源礼云:潮之有刘氏.自五代时讳颖者始,此与上文所指之刘用,刘扶,刘育,刘满等同宗族人,不仅年代不符,世系亦不吻合,以此推之,他们或许不是潮籍的外地人.笔架山宋窑衰落原因探索以笔架山窑群为中心的潮州宋窑.其盛衰时期.史界初步认为:盛烧于北宋.迁移于南宋及宋元之交参见1958年9月广东省博物馆挖掘桃坑龟山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1安葬的刘景墓.清理出随葬品十二件.其中有暗花白瓷碗,黑釉瓷碗,两个瓷碗不论造型,胎质,釉色都与宋代陶瓷窑遗址所出土者相同.相互引证.提供了断代的实物资料(见潮州文化1,足证该两瓷碗为北宋窑产物,引证南宋瓷窑已经衰落.探其衰落主要原因为:其一,历遭天灾人祸,被逼息火停产.先昔韩江洪水.常年几度暴涨成灾.淹盖桥东堤围.笔架山瓷窑被困于一片汪洋之中,除虎头,观音岭,龙骨顶几段不受淹外,其余尽成泽国,村民窑户出入.必须绕道而行,且次数频繁瓷窑原材燃料供应受阻,因是被逼停产,此谓之天灾.宋元之交.因战乱不已而迁移笔架山位于潮州府城东面屏障,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城东郊区,受害最深.略举海阳县志高宗建炎南渡赵永忠分遣三子督兵连破潮循梅寇刘铁面.(乾隆潮州府志.卷三十八.征抚),南宋绍兴二年冬.虔州盗陈颐犯梅循二州.翌年正月陷潮北宋欧阳修后裔在乐昌沈扬欧阳修,北宋(10071072)庐陵吉水(安)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甲科.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辞源).1995年江西日报刊载吉安发现明清古村落近万欧阳修后裔聚居于此,称:南昌消息:北宋着名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后裔聚居的,保存一百五十多处明,清建筑的古村落.最近在江西省吉安市西郊被发现.此说与辞源的记载是吻合的.粤北乐昌.也有一支南宋年间从江西吉安迁徙而来的欧阳修后裔.乃欧阳修派下第八世裔孙欧阳敏之长房欧阳永隆欧阳永隆于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出任韶州经历.始居乐昌黄圃镇东村.据欧氏族谱序云:今之乐昌欧氏,往者家长策(宜章长策),往之长策又尝家吉水.在黄圃东村欧氏始祖永隆公世录记载:永隆,字茂芳,号桂峰,年廿二任韶州,始居东村,生于乾道九年(1173)癸巳六月初四日寅时.殁于绍定四年(1231)九月廿八日,葬于湖广曹田南门坳.从永隆公南宋至民国十五年(19261衍33世,分布于乐昌及湘南等地.尤其是清代康,乾,嘉盛世(16621820年),乐昌的欧阳修后裔可谓人文蔚起,科甲联登.进士有:欧钟谐,欧堪善,欧相箴;举人有:欧鸿庥,欧德槐,欧相安,欧种德(武举),欧荣(武举)等;五贡有:欧鸿度,欧鸿仪,欧钟逵,欧堪瞻,欧堪敞,欧焕舒,欧焕文,欧进哲,欧相伦等40余人;增生,附生,庠生者200余人,不胜枚举.有全榜皆欧(县试),无一异姓,号称欧半城.名扬乐邑之称(引自欧氏族谱).然而,在乐昌欧阳氏中却以太仆寺少卿,翰林欧堪善以及知府欧焕舒为欧氏家族之佼佼者在欧阳氏族谱新建韶城乐邑欧氏太史第试州.又载:同年海盗黎盛犯潮州,焚民居,盛甫去他寇旋起.尤以元兵铁骑.饮马韩江,潮郡争战激烈是时位于笔架山麓的瓷窑,自然难避其祸.人们不得不迁移他处逃生.潮州宋瓷小记云:水东瓷业或因此而中落欤?宋代时期.分散的个体窑户.无力顶住天灾人祸.急寻安身之所.上文从熙宁年间之水东窑甲刘用,刘扶亡后.新妇陈十五娘带同幼儿刘育迁家住云梯冈下(今属枫溪1落户,复业,此其例也.注释:百窑村(即水东窑)水东即指韩山一带之地.饶宗颐潮州宋瓷小记.1953年韩山附小增建校舍时发现,摘自宋代的潮州1997年9月中山大学出版社.1972年10A广东省博物馆潮州笔架山宋窑发掘简报.其二.北宋潮州陶瓷产品多靠外销.对航道和港口依赖很大.而南宋以后.由于地理条件的变迁.东溪成为韩江的排洪干道.凤岭港的自然优势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