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东汉短短一百多年的历史,有六个太后临朝,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但由于史料的缺少以及历史的偏见,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很少,而且存在很多明 显的偏见,大多数研究将其直接归入到外戚一类。本文企图将临朝太后当作一个 独立的整体进行研究,同时,分析各临朝太后的共性和个性。本文还阐述太后临 朝这一现象和东汉社会最重要两个特征一家族以及经学之间的关系,试图由此推 进对东汉历史的研究。 文章首先阐述太后临朝的简要过程,分析太后临朝的原因,它与中国传统以 及东汉历史的关系。接着阐述太后临朝与东汉家族,太后临朝与东汉经学之间的 关系。太后临朝与这两者之间的关系都是相互的,家族为其提供政治支持的同时, 太后的临朝也为家族带来了影响。而东汉经学为太后临朝提供思想支持的同时, 也限制了太后们的行为。人物方面着重分析了和熹邓太后和顺烈梁太后。因为她 们身上都有比较突出的个人特征,邓太后的自主意识,梁太后的重建意识,都是 别的封建女性所缺少的。由于临赣太后常被简单地归入到外戚一类,所以本文的 一个重点是将临朝太后作为东汉一个独立的政治集团,阐述这个集团与东汉外戚 集团、宦官集团和士人集团的相互关系。从对这些关系的阐述中,我们可以看到 临朝太后在东汉政权中的位置以及她们努力争取独立性的一面。 关键词:东汉;太后:临朝称制;士族;经学;政治集团 ! 生! 竺苎塑垫墅! 些堡竺型 a b s t r a c t o ft h es h o r to n eh u n d r e dy e a r sh i s t o r yi ne a s th a nd y n a s t yh i s t o r y s i xe m p r e s sw o r k i n ga s a ne m p e r o r ,t h i sp h e n o m e n ai si n f r e q u e n ti nt h e w h o l e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a sar e s u l to fm i s s i n g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a n d p r e j u d i c eo fh i s t o r y ,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t h i sm a t t e ri sf e w ,m o r e o v e r j a u n d i c e d ,m a n yr e s e a r c h e r sd i r e c t l yc o m ed o w ne m p r e s si n t oe m p e r o r s m a t e r n a lr e l a t i v e s t h i st e x ta t t e m p t st or e g a r ds i xe m p r e s sb eau n a i d e d w h o l e s i m u l t a n e i t y ,a n a l y s e t h ec o m m o n n e s sa n di n d i v i d u a l i t yo fe a c h e m p r e s s t h i st e x te v e ne x p o u n d s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i sp h e n o m e na n d t h et w oa b o r ea l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s o c i e t y ,t h ek i n a n d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r y i n gt h e r e o u tt oa d v a n c et h er e s e a r c ha b o u te a s th a n d y n a s t yh i s t o r y b r i e fp r o c e s sa h o u tt h ee m p r e s si n t e r f e r i n gw i t hp o l i t i c a la f f a i r s , t h er e a s o n t h e n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i ta n d t h et w oa b o v ea l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s o c i e t y ,t h e k i na n d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h er e l a t i o ni sm u t u a l ,t h ek i na f f o r dt h ep o l i t i c a ls u p p o r t b u t t h ee m p r e s se v e nb r i n gt h e mi n f l u e n c e t h ec o n f u c i a n i s ms u p p o r t s e m p r e s si n w a r d l y ,b u tr e s t r i c tt h ec o n d u c to fe m p r e s s w es t r e s sd e n g s u i a n dl i a n g n a b e c a u s et h e r ei ss o m e t h i n gd i f f e r e n to fo t h e rf e u d a l i s mw o m e n i nt h e i rc o n d u c t ,w ea l s oa n a l y s et h em u t u a l i t yb e t w e e nt h ee m p r e s sa n d t h et h r e ep o l i t i c a lg r o u p s ,t h ee m p e r o r sm a t e r n a lr e l a t i v e sg r o u p ,t h e e m e r g e n c eo fl i t e r a t ig r o u pa n de u n u c hg r o u p f o r m t h e s e e x p o u n d ,w ec a n d i s c o v e r yt h es t a r i o nt h ee m p r e s si n k e yw o r d s :e a s t h a nd y n a s t y ;e m p r e s s :e m p r e s sw o r k i n ga sa ne m p e r o r ; k i n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p o l i t i c a lg r o u p i i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本人 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 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 荭小荡 多蜱6 月争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学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 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 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4 ”) 作者签名:左小豸 导师签名: 日期:五彩年钥亏日 , 日期:年月日 第一章绪论 第二节学术史回顾 此篇论文的原始材料方面,后汉书占了绝大部分,它里面的皇后纪 以及一些人物传记都是本文赖以写成的基础。同时,东汉会要两汉纪东 观汉纪资治通鉴等则提供了补充材料。而明清一些学者的研究则对论文主 题的深化提供了不少帮助,如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对东汉的很多问题都作了 简单但深刻的分析,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提供了思考问题的不同方式,顾炎武 的日知录则为把握东汉的政治文化方面的整体特征提供了参考。 对于东汉“太后临朝”的过程及其相关问题的叙述,在一般的通史以及秦汉 断代史著作中我们都能看到。夏曾佑的中国古代史( 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0 年版) 第二篇“中古史”中“宦官与外戚冲突”之一、二、三、四、五,吕思勉 的秦汉史( 上海吉籍出版社1 9 8 3 年版) 中第十章中“后汉外戚之祸”上下, 林剑鸣的秦汉史( 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 中第十七章“东汉后期的腐 败统治”以及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 人民出版社1 9 9 3 年版) 中“外戚、宦 官的相继专权”等篇章都对东汉太后 临朝和外戚专政的过程作出概括和描述,但 这些著作并没有对“太后临朝”这个现象本身作出说明,只是将它依附于“外戚 专权”并将其视为一体。林剑鸣先生在他的论著秦汉史中指出:“以今天的 观点来衡量,对某一时代的宦官、外戚专权肯定或否定,应以他们执政期间推行 的政策对当时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如何为标准,而不以他们的血统、地位概否 定。不然就会陷入封建的正统论的陈旧论调。”。这个观点对于我们评价太后 临朝具有同样的意义。此外,杨友庭先生的后妃外戚专政史( 厦门大学出版 社1 9 9 4 年版) 也有专门对东汉一朝“太后临朝”“外戚专政”现象的叙述,并指 出东汉外戚专政不同于别的朝代的特点,一是后妃是功臣的后代,二是外戚和宦 官交替掌权。英国崔瑞德和鲁惟一编的剑桥中国秦汉史( 公元前2 2 l 一公元 2 2 0 年)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6 年版) 则为我们对于东汉一朝屡有“太后临 朝”“外戚专政”的现象的深入考察提供了不同于国内的新视角。 对于“东汉太后临朝”这个现象的分析,还没有专门的相关专著,相关的 林剑鸣: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版8 8 4 页 3 东汉临朝太后韧探 研究主要反映在对“皇帝制度”以及“后宫制度”的研究中。如朱子彦后宫制 度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 中就有专门“后妃千政“的章节,指 出“后妃干政”存在的合理性,并且指出,“后世常将后妃、外戚擅政干政放在 一起论述,其实这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还不能完全等同”。秦海轩、卢路著 的中国皇帝制度( 山西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版) 也有专门的“太后临朝称制” 的小节,回顾了从秦开始的“太后临朝”的历史过程,对这一制度的发展演变作 出了具体的说明。另外,研究中国政治制度的论著,也一般都有辟出专门的章节 来对“后妃专政”以及“太后临朝”这一现象作出说明和阐述。由于此类文献不 少,在此不一一例举。但由于这些论著一般都以整个中国大历史做为背景,所以 叙述较为简略,并且没有突出各个时代不同的特点。 在东汉的临朝太后人物的这个专题上,还没有相关单独阐述东汉临朝太后的 论著,但在一些通俗读物上,我们能看到对于几个太后的生平及性格等方面的介 绍。如李安瑜的中国历代皇后全书( 中国友谊出版社1 9 9 0 年版) ,即分别 讲述了窦氏、邓绥、阎姬、梁妯等各皇后,并对它们作出简要的评价。门岿的专 制交奏曲从吕后到慈禧( 济南出版社2 0 0 1 年版) 一书,也介绍各朝代专制 太后的情况,并附有东汉一朝各皇太后活动的大事记图表。此外,安作璋主编的 后妃传( 河南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 ,赵剑敏的皇冠与凤冠一中国后妃 (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年版) 向斯的宫禁后妃宫廷实录( 安徽文艺出版社 2 0 0 0 年版) 等都有些东汉临朝太后生平的介绍,但这些论著大多属于通俗性 的读物,并且内容也都较为相近,只能起到介绍性的作用,没有太多研究性的内 容。 研究“东汉太后临朝”专门的著作虽然没有,但近几年来,随着女性研究的 升温,却也出现为数不少的论文。 一是整体把握中国女主政治的论文,比较典型的是陈恩虎和杜芳琴的研究。 陈恩虎的简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后妃参政( 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 学版2 0 0 1 年12 月) 中国封建社会皇帝后妃问题初探( 安徽大学学报 1 9 9 6 年第3 期) 以及中国封建社会后妃来源探析( 固原师专学报社会 科学版1 9 9 6 年第4 期) 等都是这方面的文章,在简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后妃 朱子彦:后宫制度研究)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版3 8 9 页 4 第一章绪论 参政一文中,作者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后妃参政的历史作用进行了分析。同时, 本文还分析了少数民族王朝后妃参政的历史作用,这可以和汉族的后妃参政进行 比较,从而从新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杜芳琴的中国古代女主政治略论 (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第2 0 卷第2 期,1 9 9 3 年4 月) 一文让人受益 匪浅。作者分析了古代女主掌权干政的情况后指出,皇帝的母、后、妃、妾常常 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参与最高权力的交接和分配。这种状况的产生和发 展,与封建社会最高统治层的婚姻状况、权力结构以及一定的社会文化风习息息 相关。此外,张星久的母权与帝制中国的后妃政治( 武汉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 2 0 0 3 年1 月第5 6 卷第1 期) ,从君主专制对“母权”的依赖来论 述后妃干政。文章还对所谓东汉后妃“贪立幼主”的问题进行辨析,指出这种说 法夸大了事实,是不太符合史实的。刘筱红的后妃与政治( 江汉论坛1 9 9 5 年第6 期) 则指出在评价女主政治的时候,要排除传统的男性主体文化对后妃政 治的性别偏见,又要看到产生这种偏见的文化环境对后妃政治的影响。赵昆生论 中国封建统治中的“两君制”( 中国社会科学战线1 9 9 3 年6 期) 也是这 一方面的文章。值得- 二提的是杨联升在国史探微( 台北市,联经第三次印行) 中的国史上的女主一文,这篇文章探讨了中国妇女母权和妻权的区别,引用 赵凤喈在中国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上的一段文字进行分析,讨论了“摄政太 后作为国家的领袖”“太后摄政的制度化“太后摄政的批评和禁止”等问题。作 者最后指出,汉代及以后中国北方社会妇女的地位,大致较其它地区中国妇女为 高。这一些整体研究中国后妃政治的论文,由于有一定的理论作为基奠,整体水 平较高。 二是以“两汉女主”为研究对象的文章。卞直甫在汉代后妃的历史作用 ( 历史教学1 9 9 0 年第1 0 期) 一文中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论述了汉代后妃 的历史作用。沈宏的东汉“干政”皇后作用初探(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 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1 期) 一文则进行了更为深入详细的分析,指出在东汉特 殊的历史条件下,皇后的不断临朝干政对东汉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该 文从延续汉室、调和矛盾、任贤用能、辅佐皇帝、勤俭为政、发展教育六个方面 进行论证。作者认为评判临朝太后功过的唯一标准是她们的治国政策、理政行为 是否有利于历史的发展。贾丽英在论汉代母后政治(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 东汉临朝太后初探 报2 0 0 2 年第3 期) 一文中指出。汉代的母后大都年龄适宜,具有良好的个人 素质,因此能够在“主幼时艰”“皇统屡绝”的情况下,临危受命,举贤任能, 为汉代社会的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唐清莲在从边缘到中心论两汉皇室女 性的地位及外戚专政(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 0 0 4 年第1 2 期) 一文中认为, 在两汉,皇室女性及其身后的外戚集团逐渐从权力的边缘走到中心。同时,作者 也认为,表面看来,她们在政治领域呼风唤雨,但由于她们生活在中国传统的男 权社会,对抗的是正宗的皇室政权,因而就注定了她们悲剧的必然性。蔡一平则 从别的视角为我们了解东汉女主提供帮助,他的汉宋女主的比较( 中国典 籍与文化“中国古代妇女专辑”1 9 9 4 年第3 期) 一文,以汉和帝和熹邓后与 宋真宗章献明肃刘后为例,作了一些比较分析。作者从她们的生活时代、出身、 掌权情况以及与太子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比较,尤其对她们所倚重的势力的不同进 行了分析,我们借此可以看到东汉时期“太后临朝”这一现象自身的特点,以及 临朝的太后与别的朝代的太后相比不同的特点。 三是单个人物的研究。在东汉这六个临朝太后中,最受学界重视的是和熹太 后邓绥。到目前为止,其它五个太后的相关论文几乎没有,而邓绥却在很早就引 起人们的关注。李鹤庆东汉一位有作为的皇太后( 历史知识1 9 8 6 年第2 期) 、辛润英皇后之冠邓绥( 文史知识1 9 8 9 年第8 期) 、王鑫义女 政治家:东汉和帝皇后邓绥( 安徽史学,1 9 9 5 年第2 期) 等一系列文章都是 对邓绥进行研究和评价的。东汉一位有作为的皇太后一文对邓绥持肯定态度, 在讲述了她的政绩之后,作者指出,皇太后邓绥是一位颇有政治远见和革新精神 的女性。辛润英认为邓绥的才、学、识都比名义上的皇帝好,她是为强国而自强, 为安民而焦心。作者指出,她在位期间,号令己出,大事自断,力排危难,广施 德政。政绩卓然。崇尚学术,注重教化,堪称皇后之冠。女政治家:东汉和帝 皇后邓绥的作者认为,评价历史人物,不仅应注意其功业和才能,也要注意其 品质作风及对后世的影响。以此衡量,他认为东汉和帝皇后邓绥堪称一位德才兼 备的政治家。作者对她的生平和主要政绩进行了一番总结和评论,对于她在受争 论的用人以及“久不归政”等问题进行辩护,指出她这样做是无可非议的,是有 自己的苦衷的。其实,东汉其它几位太后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去关注和研究的地方, 但由于史料以及思想上的偏见,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引起重视,本文希望起到抛砖 6 第一章绪论 引玉的作用。 此外,日本的学者对此也有研究,而且起步较早,我所看到的文章,一是谷 口的汉代的皇后权( 史学杂志8 7 ,1 1 ;1 9 7 8 ) 分析了在历史的空白处,皇 后所起的作用,二是狩野直祯的后汉中期的政治和社会一顺帝的即位( 东 洋史研究2 3 ,3 ,1 9 6 4 ) 也分析了这一体制存在所造成的影响。 从以上的学术史回顾中我们可知,对于东汉“太后临朝”现象以及临朝的六 位太后的研究在整体上是不足的。在这些研究的论著中,虽然“太后临朝”作为 一个突出的历史现象屡被提到,但却很少进行独立的研究。它被依附在对外戚政 治的研究中,对于“太后”这一群体本身的关注不足。在专门开辟的对中国女主 政治的研究中,通俗性的读物又超过专门的学术研究论著,在这些通俗性读物中, 只是简单的介绍各太后的生平,没有深入分析时代的背景和人物的性格,容易误 导。而一些有影响力的研究,如杜芳琴等人的研究,也只是从中国大背景来讲述 女主政治,对于东汉一时代关注不够。在对太后们的研究中,我个人认为沈宏的 东汉“干政”皇后作用初探(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 1 期) 一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但是这样的以东汉一朝太后整体为研究对象的 文章毕竟很少。而在对单个太后的研究中,也只有邓绥受到重视,其余的几位太 后的生平及介绍,在通俗读物中有时都难以找到踪影,更不用说对她们的专门的 研究了。对于东汉的“太后临朝”现象以及临朝的六位太后的研究的论著既分散 又少,深度也不够。本文企图把“太后临朝”作为一个独立而且完整的现象进行 系统的研究,在把握六位临朝太后的共性的同时也对六个临朝太后在不同的历史 阶段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以及个性进行分析。 7 东汉临朝太后初探 第二章东汉的“太后临朝” 第一节太后临朝的情况及原因 一、太后临朝概述 范晔在后汉书皇后纪中开篇写道:“东京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立者 四帝,临朝者六后。”。东汉会要“母后称制”条写道,“少帝即位,太后即 代摄政,临前殿,朝群臣。太后东面,少帝西面。群臣奏事上书,皆为两通,一 诣少帝。蔡邕独断按此即母后临朝之制”。可见,在东汉,母后临朝不仅 只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已经制度化了。 东汉太后临朝始自和帝。章帝时期,窦氏家族窦氏“宠幸殊特,专固后宫”。 。窦氏无子,养梁贵人所生孩子为自己的儿子,而陷害梁贵人以死。章和二年( 8 8 ) 年,章帝去世,年仅1 0 岁的刘肇继位,是为和帝。和帝年幼,无法亲执政柄, 窦太后便按例临朝称制,控制了朝廷的最高权力。窦氏一家在朝廷专权一时。后 和帝依靠宦官郑众等人夺回权力。但公元1 0 5 年,年仅2 7 岁的和帝去世,留下 二予,长子刘胜,少子刘隆。和帝2 6 岁的余孀邓绥以刘胜有疾为由“舍长立幼”, 立刚生下百余日的刘隆为帝,即殇帝,邓太后临朝称制。但第二年的八月,殇帝 即死,邓太后与兄邓骘定策,立清河王庆的长子,1 3 岁的刘祜为帝,是为孝安 帝。邓太后依然临朝称制,掌握大权。直到永宁二年( 1 2 1 ) 年三月,邓太后死, 安帝亲政。安帝亲政后,皇后阎氏一门也随之得势。延光三年( 1 2 4 ) 年,阎氏 利用宦官大长秋江京、中常侍樊丰等向安帝进谗言,将皇子刘保废为济阴王。次 年,3 2 岁的安帝在巡幸途中突然死亡。阎后利用这个机会秘不发丧,以防大臣 拥立被废的刘保。四天后回富,才宣布安帝的死讯,同时宣告自己临朝称制。“明 日,诈遣司徒刘熹诣郊庙社稷,告天请命。其夕,乃发丧。尊后为皇太后。皇太 后临朝,以显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为了“久专国政”,阎太后“贪立幼年, 与显等定策禁中,迎济北惠王子北乡侯懿,立为皇帝”。幼小的刘懿易于摆布, 国家大权掌握在阎氏手里。好景不长,少帝在被扶上帝位的二百余天就“疾笃”。 在这紧要关头,以孙程为首的宦官发动政变,胁迫权宦李闰等共迎前被废的济阴 南朝) 范晔t 后汉书卷十皇后纪上。中华书局1 9 8 5 年舨 ( 宋) 徐天麟东汉会要卷一帝系上- 母后称制,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 c 南朝) 范晔:后汉书 卷十皇后纪上,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 南朝l 范晔:后汉书卷十皇后纪下k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8 第二章 东汉的“太后临朝” 王刘保为帝,1 1 岁的顺帝即位,宦官掌权。建康元年( 1 4 4 ) 年,年仅3 0 岁的 顺帝死亡。皇后梁妯无子,立虞美人所生年仅两岁的刘炳为帝。梁妫“尊为皇太 后,太后临朝”。但刘炳在位不到一年,即于永嘉元年( 1 4 5 ) 年死去,谥日“冲”。 梁太后与兄梁冀定策,立渤海孝王刘鸿之子,八岁的刘缵为帝,是为质帝。梁太 后依然临朝称制。但是刘缵年少聪慧,引起梁冀的厌恶,寻为其所害。质帝死后, 太尉李固等大臣主张立已成年的刘蒜,但梁冀为便于专权,在梁太后和宦官的合 作下,扶立了十五岁的刘志为汉桓帝。梁太后临朝,梁冀辅政。和平元年( 1 5 0 ) 年,梁太后归政于桓帝,没多久去世。昏庸的桓帝先后立了三个皇后,最后一个 皇后即为窦氏家族窦武的女儿窦妙。桓帝虽后富众多,但无子嗣。永康元年( 1 6 7 ) , 正当壮年的桓帝去世,窦太后与其父窦武决定立十二岁的刘宏为帝,即为灵帝。 窦太后临朝,其父窦武以大将军辅政。“太后临朝定策,立解犊亭侯宏,是为灵 帝”。灵帝即位,窦武、陈藩联合谋诛宦官失败被杀,太后被迁于云台幽禁。中 平五年( 1 8 8 ) 年,3 4 岁的灵帝死亡。1 7 岁的皇予刘辩即位,是为少帝。灵帝皇 后何氏临朝称制。但不久之后,少帝即被董卓所废,何氏“迁于永安宫,因进鸠, 弑而崩”。何氏是东汉最后一个临朝太后。东汉太后临朝的局面到此结束,但 不久,东汉的政权也就名存实亡。 临朝表图 姓氏谥号 临政时间在位皇帝临政身份 章和二年( 8 8 ) 永 章帝窦皇后 章德 和帝 皇太后 元四年( 9 2 ) 共五年 和帝邓皇后 元兴元年( 1 0 5 ) 邓绥 和熹永宁二年( 1 2 1 )殇帝、安帝皇太后 共十七年 安帝阎皇后 阎姬 安思 延光四年( 1 2 5 ) 少帝 皇太后 顺帝梁皇后 建康元年( 1 4 4 ) 一一 梁蚋 顺烈和平元年( 1 5 0 )冲帝、质帝、桓帝皇太后 共七年 桓帝窦皇后 永康元年( 1 6 7 ) 一一 窦妙 桓思 建宁元年( 1 6 8 ) 灵帝 皇太后 共一年 灵帝何皇后灵思中平六年( 1 8 9 )少帝皇太后 此表根据后汉书皇后纪制成 ( 南朝) 范晔:后汉书,卷十 ( 南朝) 范晔:后汉书卷十 ( 南朝) 范晔:后汉书,卷十 皇后纪下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皇后纪下)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皇后纪下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9 东汉临朝太后初探 二、太后临朝的原因 ( 一) 家天下的必然结果中国封建政治是君主集权的家天下政治。周代血缘 贵族宗法制“大邦维屏,大宗维藩,宗子维城”的同姓分封制与辅政制到了秦汉 已经被改变了,封建大一统帝国的最高权力结构是以皇帝为核心,以皇族( 父党) 、 外戚( 母党与妻党) 、朝臣、内侍( 宦官) 为支柱的中央集权体制。所以在皇帝 早死、继位皇帝年幼不能主政的情况下,往往有三种人可以辅政,一是朝廷重臣, 二是母后,三是宦官。贾丽英指出:“大臣辅政容易导致江山易姓:宦官身份卑 贱,不能执政;而皇太后作为皇室的一员,为了自身及子孙的利益,能够恪尽 职守,辛勤为政,且为了使子孙基业永存,还能够抑制他姓势力( 包括外戚) , 以延续汉室。”。她还进一步指出:“无论任何皇族男性,或宰辅大臣,都有可能 纂位夺权,于是这一选择就顺理成章地落到君主最亲近的妇女身上附属于男 性家族,没有改易世系危险的妇女遂成为最能为制度所包容的替代者。”。因为 母后对于世系的保证,使得她们的临朝称制被人们认可。鲁惟一也指出:“在皇 帝去世的时候有时会出现体制上的困难,或者在继承权发生疑难时也会出现这种 困难。在这种情况下,会没有能够决定国务的天子。如果需要建立一种被认可的 权力来决定国政的话,皇太后可以充当这个角色。”。为了君主集权政治的需要, 母后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总要担当起历史的重任。在这样的情况下上台的太后们, 也是以家长自居的。邓后在诏书中指出:“下不违人负宿心,诚在济度百姓,以 安刘氏。”。梁太后下诏:“援立圣嗣,恨久不育养,见其始终。”。这些都表示 了她们以“刘氏为家”的思想意识。东汉临朝的太后可以亲祭宗庙,如史书有所 记载的,“永和六年,皇太后始入宗庙,与皇帝交献”。并且制度化,“少帝即位, 太后即代摄政,临前殿,朝群臣。太后东面,少帝西面。群臣奏事上书,皆为两 通,一诣少帝。蔡岜独断按此即母后临朝之制”。这些即是太后临朝时权 力被认可的标志。 在君主专制这种统治形式下,国家被视为私产,国事被当成皇帝及其家族的 贾掰英t 论汉代母后政治,石家庄师范科学校学报2 0 0 2 年第3 期 杜芳琴王政主编: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别,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2 1 6 页 ( 英) 崔瑞德鲁惟一编:剑桥中国秦汉史( 公元前2 2 l 公元2 2 0 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6 年 版7 9 4 页 ( 南朝】范哗:后汉书 卷十皇后纪上。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南朝) 范哗:后汉书 卷十皇后纪下,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 宋) 徐天麟;东汉会要卷一帝系上母后称制,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年版 l o 第二章东汉的“太后临朝” “家事”、“私事”。很多学者都提出过类似的观点,指出:“对皇家雨言,家政 即国政,外与内也就很难分开。虽有宫闻制度将妇女局限于内廷,但是 一旦需要,作为皇帝家族成员,尤其是母亲,就有可能、有权力出来主持家务, 亦即国务,由主内走向。主外,女主正由此丽生。”。由于古代这种“家国 不分”的情况,在皇帝去世之后,皇后也就有可能担当起了“家长”的责任,可 以说她们由“内”走向“外”,也只不过是对家务管理的扩大化。 先代为政提供的依据王杨在论证宋代的女主干政时指出;“尽管没有国 家成文法确立政权可以由女性掌管,同时作为早期舆论,也反对女人参政,但事 实上政治生活的需要,使得女性参与国家政权有了习惯法上的依据。这种习惯法 以“故事”的形式在历史上广为存在。”。这里说的虽是宋代,但对于东汉亦有同 样的意义。因为太后临朝预政也并不始于东汉。 太后临朝称制开始于秦国。后汉书皇后纪载:“自古虽主幼时艰,王家 多衅,必委成冢宰,简求忠贤,未有专任妇人,断割重器,唯秦毕太后始摄政事。” 唐代李贤在注后汉书这段史实时云:“太后,昭王母也,号宣太后,昭 王立,年少,宣太后自知事,以同母弟魏冉为将军,任政,封为穰侯,太后摄政, 始于此也。”。战国秦昭王时,宣太后由于昭王年幼,主理朝政,也就是说,三代 以来虽有过幼主登位之事,但从无女主临朝、引外戚专制政柄之例,有之则自秦 宣太后始。太后临朝始自秦国对于汉代有更特殊的意义,因为“从历史的根源来 看,汉代受秦唇的影响很大。秦国的宣太后开太后专权、外戚辅政的历史,汉代的 皇后们将这种体制推向了一个高潮。秦国不属于传统中国的范围,人俗少义理, 秦国的宣太后和秦始皇太后不仅政治上专权,而且生活上也为所欲为,汉承秦 制,她们的行为为汉代的皇后们提供了效法的蓝本”。同一时代的赵国也有 太后掌权之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一文说;“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日: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大后 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赵太后的权力之大,由 杜芳琴王政主编:中国历史中的妇女与性刹。天津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版2 3 1 页 王杨:宋代皇家女性的法律地位。选自韩延龙主编法律史论集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 0 0 2 年版 ( 南朝) 范哗:后汉书,卷十皇后纪下)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唐清莲:从边缘到中心一论两汉皇室女性的地位及外戚专政,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 0 0 4 年1 2 期 ( 西汉) 刘向集录:战国策 卷2 l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5 年版 1 1 东汉临朝太后初探 此可见一斑。而到了西汉,“万岁之予未能持国,权柄之重制于女主”。西汉的 吕后,是西汉掌握大权的第个女主。她执掌朝政十五年,临朝称制八年。惠帝 死,吕后“乃立孝惠后宫子为帝,太后临朝称制”。她有权颁布诏令,不久前, 考古发掘发现一方用来表示她批准文件的御玺。司马迁史记也专门立了吕 太后本纪记述了其临朝执政的真实历程。西汉末年的王政君,也是举足轻重的 人物,对西汉末的政治起着不可忽视的影响。王政君为汉孝成帝的母亲,历经成 帝、哀帝、平帝三朝。于成帝时被尊为皇太后,“哀帝崩,无子,太皇太后以莽 为大司马,与共征立中山王奉哀帝后,是为平帝。帝年九岁,当年被疾,太后临 朝,委政于莽”。西汉的孝文窦皇后、即景帝母窦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 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哀帝时,许皇后上书议政。可以说,这一些 即是政治生活的需要,同时也为后代太后的l 缶朝提供了一种“习惯法”的作用, 使其临朝有了历史的根据。 ( 三】东汉特殊的历史背景赵翼在他的二十二史札记卷四“东汉诸帝 多不永年”条中写道:“国家当气运隆盛时,人主大抵长寿。其生子必早且多。 独东汉则不然。光武年六十二,明帝年四十八,章帝年三十三,和帝年二十七, 殇帝年二岁,安帝年三十二,顺帝年三十,冲帝三岁,质帝九岁,桓帝年三十六。 灵帝年三十四,皇子刘辩即位时年十七,当年就被董卓所弑。人主既不永年,则 继体者必幼主。幼主无子而母后临朝,自必立孩稚以久其权。”继位的皇帝年幼, 母后临朝也就理所当然,东汉皇帝寿命不长,为太后的临朝提供了客观上的条件, 也是太后临朝的主要原因。赵风喈所著中国妇女在法律上的地位中的“皇太 后摄政”部分提到“太后摄政虽为一代之制度;然非谓凡属太后,皆可摄政,盖 必具备相当之条件而后可。所谓相当之条件者,亦无成文法为之明白规定;稽诸 史策所载,约有左列三者: ( 1 ) 皇帝年幼 ( 2 ) 帝疾不能视事 ( 3 ) 先帝卒崩,或有遗诏,如汉安帝崩,阎皇太后先临朝,后策立少帝, 【东汉) 班周:汉书卷八十二王商史丹傅喜列传)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 东汉l 班固: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上,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秦波:西汉玉玺和甘露二年铜方炉的发现,载文物1 9 7 3 年,第2 6 页 c 东汉) 班同:汉书卷九十八元后列传。 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 东汉) 班周:汉书卷九十七上外戚传上,中华书局1 9 6 2 年版 1 2 第二章东汉的“太后临朝” 即前例也”。可以说,东汉一朝的太后之所以有那么多人临朝当政,即因“皇 帝年幼”“先帝卒崩”,赵氏所说不谬。 但是,赵翼认为东汉是“气运己渐衰”却是不够科学的,我们应该看到更为 深层的原因。王夫之指出:“光武以郭后失宠而废太子强,群臣莫敢争者。幸而 明帝之贤,得以掩光武之过。而法之不臧,祸发于异世,故章帝废庆而立肇,而 群臣亦无敢争焉。呜呼! 肇之不贤不肖且勿论也,章帝崩,肇甫十岁,而嗣大位, 欲不倒太阿以授之妇人而不能。终汉之世,冲、质、蠡吾、解犊皆以童昏嗣立, 权臣哲妇贪幼少之尸位,以唯其所为,而东汉无一日之治。此其祸章帝始之,而 实光武贻之也。”。光武帝在开国之初,即废太子,从而为后代立下了不好的榜样, 虽然两汉均存在嫡长子继承制得不到很好执行的问题,但东汉更为严重。近年来, 也有一些文章从东汉的皇位继承制度来探讨东汉的政治。范学辉、朱宏在两汉 皇位继承制度略论一文统计指出:“西汉嫡长子继承确乎占主导地位,有嫡立 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得到了较好维持。在正常情况下继位的惠、景、武、元、成 5 位皇帝中,嫡长子继承的有4 位占总数的8 0 ,居绝对优势。东汉皇位继承制 度则十分紊乱,正常情况下嗣位的明章和殇顺冲6 帝中,以嫡长子而继位的 只有章顺冲3 位,仅占5 0 。”。东汉的嫡长予继承制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再加 上丞相在西汉一分为三,权力已经被分割,而光武帝又扩大尚书台的权力,“选 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三公权力被架空,而拥有实际权力的 尚书台禄秩较低,如此一来,当皇帝早逝,继承人缺少或年幼的时候,没有人可 以担当起扶立的大任,太后不可避免被推上政治舞台,外戚以大将军身份辅政。 于是“终汉之世,冲、质、蠡吾、解渎皆以童昏嗣立,权臣哲妇贪幼少之尸位, 以唯其所为,而东汉无一日之治”。虽然说嫡长子继承制的被破坏并非太后临朝 的唯一条件。但至少可以说,东汉嫡长子继承制的被破坏,使得太后临朝成为可 能。光武废太子,章帝将有德的太子庆降为清河王,安帝废掉刘保为济阴王,对 嫡长予继承权的任意废除,使得继承制度混乱不堪,为太后立幼临朝创造了可能。 因为刘庆被废,所以幼小的和帝登位,窦氏临朝。以和帝长子“胜有痼疾,不可 转引自杨联升:国史上的女主,选自国史探微 台北市鞋经民8 0 第三次印行 ( 清) 王夫之;( 读通鉴论卷七安帝) 中华书局1 9 7 5 年版 范学辉、朱宏:两汉皇位继承制度略论,。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 9 9 6 年第3 期 ( 南朝) 范哗:后汉书卷四六陈忠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1 3 东汉临朝太后初探 奉承宗庙”,。邓太后立出生百余目的刘隆,临朝称制。安思阎皇后阴谋废掉安帝 长子刘保,在安帝死后,“太后欲久专国政,贪立幼年,与显等定策禁中,迎济 北惠王子北乡侯懿,立为皇帝”,。从而临朝称制。可以说,东汉嫡长子继承制的 严重破害,为太后i 临朝提供了机会。 东汉的皇族婚姻众所周知,东汉政权是以豪强大族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所以东汉皇室通过联婚来拉拢豪强大族,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另一方面, 豪强大族也乐意通过联婚来和皇权分享权力。东汉的六大临朝太后大多来自豪强 大族,孝章窦氏和窦妙来自西北大族窦融家族,邓绥来自以军功起家的东汉大族 邓禹家族,梁妯来自和窦氏一样的大族。这样的联姻可以看做是统治阶级内部权 力的再分配。所以,当皇权出现了真空的时候,自然是这些豪强大族来行使皇权, 他们的代表是外戚豪强,而他们所通过的中介无疑就是可以名正言顺临朝的太 后。所以东汉的女主政治可以说是宗法制下豪门势族发展的结果。关于临朝太后 与家族的关系,在后面一章将有更详细的叙述。 固汉代的母权通观东汉的l 临朝太后,我们可以发现她们都是以母亲的身 份名正言顺地临朝称制的,而在摄政之前,她们很少干预政事。作为皇帝的后妃, 她们在干预政事的时候常常要受到严厉的批评,但作为“母亲”,她们临朝却可 以取得尊敬和支持。林语堂在吾土与吾民中说:“中国的妇女,大体来说, 生而较另一半为健全,而且我们在儒教的家庭里,仍有许多是母权至上的。”这 句话,可以说点出了中国尊崇母氏的传统。我们可以看到,在中国古代,母亲不 仅有很高的地位,而且终身有着管教儿子的权力,却没有服从儿子的义务。杜芳 琴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尊母上取得了共识:道家尊母重牝,是从道的本体 立论的;法家重母是从功利实用出发的:儒家尊母则从伦理道德着眼。”。东汉是 儒家经典规范的时代,“孝”成为治国之道,而“孝”即是孝顺父母双亲,这使 得母亲的地位在东汉一代空前尊贵。( 这一方面的内容,在下面的章节中有详细 介绍) 从中国的法律上说,“作为母亲的中国古代女性,在法律上受到和父亲同 等的尊重,与作为妻子的女性法律地位迥然不同”。东汉皇太后临朝执政,靠 ( 南朝l 范哗:后汉书,卷三十三t 朱冯虞郑周列传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 南朝】范晔:后汉书) 卷十皇后纪下y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杜芳琴:中国古代女主政治略论,山西师大学报。1 9 9 3 年第2 期 张志京:论中国古代法律中女性的相对家长权,选自韩延龙主编:法律史论集第五卷,法律出版 社2 0 0 2 年版 1 4 第二章东汉的“太后l 临朝” 的正是母亲的身份、地位。和帝称赞邓绥说:“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承宗庙 母天下,岂易哉? ”。从“母天下”可见母权所具有的潜在合法性。 第二节太后临朝与东汉的家族 一、她们背后的家族 在封建土地所有制下,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自西汉中期以后,士族大地主 的势力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东汉王朝赖以建立的社会阶级基础的重要部分,就是 豪强士族地主。窦氏家族即是这样的一个家族。窦氏“七世祖广国,孝文皇后之 弟,封章武侯。融高祖父,宣帝时以吏二千石自常山徙焉”。他们一家“累世在 河西”,担任当地军政统帅。在公孙述、隗嚣割据称雄时,窦融率先以河西归光 武,“八年夏,车驾西征隗嚣,融率五郡太守及羌虏小月氏等步骑数万,辎重五 千馀两,与大军会高平第一”。归顺了光武帝之后,这个家族愈加显赫,帝封 融为安丰侯,弟友为显亲侯,“赏赐恩宠,倾动京师”。“窦氏一公,两侯,三 公主,四二千石,相与并时。白祖及孙,官府邸第相望京邑,奴婢以千数,于亲 戚、功臣中莫与为比”。章帝建初二年,窦融之孙窦勋的两个女儿同时选入掖 庭。翌年,姊立为皇后,妹封为贵人。章帝去世,十岁的刘肇即位,为和帝。窦 太后临朝执政。她是东汉第一位临朝执政的太后。显赫的家族为其临朝提供了可 能。由于这个家族曾有过的显赫家史,几十年后,这个家族又出了另一个临朝执 政的皇太后,即东汉第五位临朝执政的太后窦妙。 东汉第二位临朝执政的皇太后邓绥同样拥有非常显赫的家族史。邓绥的祖父 邓禹,是刘秀的南阳同乡和最重要的追随者之一。战功虽不显著,却是个出谋划 策的儒将,在跟随光武帝打天下的过程中立了不朽的功勋。“十三年,天下平定, 诸功臣皆增户邑,定封禹为高密侯,食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战后官 至太傅,“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列于“中 【南朝) 范晔: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上。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南朝) 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 商朝) 范晔: 后汉书卷二十三赛融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 南朝) 范哗: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 南朝) 范晔: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 南朝) 范晔:后汉书卷十六邓寇列传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南朝) 范哗:后汉书卷十六邓寇列传 中华书局1 9 6 5 年版 东汉临朝太后初探 兴二十八将”之首。邓绥的家族虽属后起之秀,但显赫的地位也丝毫并不逊色于 西汉遗留下来的旧家族。相反的,她的家族却因为皇室的宠爱占据着更有利的地 位。家族中“干尚显宗女沁水公主。褒尚安帝妹舞阴长公主”。史载:“邓氏自中 兴后,累世宠贵,凡侯者二十九人,公二人,大将军以下十三人,中二千石十四 人,列校二十二人,州牧、郡守四十八人,其余侍中、将、大夫、郎、谒者不可 胜数,东京莫与为比。”。毕汉斯指出:“后汉几个名列前茅的家族到以后的几代人 时,其成就远远大于前汉的与它们类似的家族。不但当官的人数( 与第一代相比) 更多,而且有的家族由于出了皇后、大将军和驸马而得到了惊人的财富。”。邓 绥的家族即是这样的后起之秀。 和窦氏家族相似,东汉第四个临朝太后梁妯所在的梁氏家族原也是西北大 族。据后汉书梁统传记载:“梁统字仲宁,安定乌氏人,晋大夫梁益耳, 即其先也。”梁氏族源可上溯至春秋时期的晋大夫梁益,到了西汉时已经是“以 赀千万徙茂陵”。的地方豪强了。光武西征之时,“统与窦融等将兵会车驾”,。十 二年,统与融等俱诣京师,以列侯奉朝请,更封高山侯,拜太中大夫,除四子为 郎”。章帝梁贵人出自这个家族,她是和帝的生母。后为窦氏陷害。梁氏一家 亦因此被埋没,“家属复徙九真”。直至窦太后驾崩,真相大白。和帝追封梁贵人 为恭怀皇后。又“征还竦( 梁贵人父亲) 妻子,封子棠为乐平侯,棠弟雍乘氏侯, 雍弟翟单父侯,邑各五千户,位皆特进,赏赐第宅奴婢车马兵弩什物以巨万计, 宠遇光于当世。诸梁内外以亲疏并补郎、谒者”。这个家族又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TCECS 1327-2023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垂直度测量技术规程
- 恒力集团面试题及答案
- 新材料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市场机会
- 机器学习工程师招聘真题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马克思主义面试题及答案
- 互联网技术运营经理校招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李焕面试题及答案
- 公务员面试课价格面试题及答案
- 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校招题库及答案
- 工业自动化招聘真题及答案
- 采购玉米居间服务协议书
- 2025年下半年成都农商银行综合柜员岗社会招聘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供热生产调度工岗前工作意识考核试卷含答案
- Unit 5 Section A1a-Pronunciation 听说语音课公开课课件(2024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英语
- 沙盘模拟实训生产总监
- (完整版)循环水处理工试题库及答案(技师高级技师)
- 2025广东深圳市龙岗区国资国企系统面向全市集中选聘中层管理人员考试及考察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统计法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知道智慧树网课《人工智能与科学之美(湘潭大学)》课后章节测试答案
- 乌鲁木齐市辅警考试题库2025(附答案)
- 安全生产考核巡查办法全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