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学专业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源与流变.pdf_第1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源与流变.pdf_第2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源与流变.pdf_第3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源与流变.pdf_第4页
(音乐学专业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源与流变.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源与流变 内容摘要: 民歌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山西作为“民歌的海洋”,几乎每个 县都有自己的民歌,由于全省各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经济状况、文化传统( 尤其是音 乐传统) 以及人民的语言、风俗习惯和所要邻近省区的影响等均不相同,各地民歌大 致可分为晋中、晋南、晋东南和晋北四个不同的民歌音乐色彩区。晋北民歌中最具特 色的要数“二人台”这种民间艺术,它是一种集歌舞、说唱,融扮戏、演艺于一体的 民间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艺术风格和鲜明的艺术特色流传于山西西北部、内蒙西部、 陕西北部,因流传地区差异,使二人台在相互吸收兼容并进中形成不同的流派。其形 成与演变规律是原生态歌舞向民间戏曲发展的一种变异,是有浓郁的山野味和泥土芳 香,本文主要是以晋西北二入台为基点,用纵向的历史观与横向的地域理念,对其演 唱技巧及风格的渊源与发展进行多角度的探究,本着“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体现本地 区音乐教育特色,精选乡土教材”的精神,很好地继承发扬光大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借鉴传统曲种的语汇和风格,吸取其音律元素和丰富养份,在进步挖掘二人台独特 的艺术风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编创一些既有民族风格又有现代 气息,容易传唱的新民歌,为我们研究与发展民族声乐力求提供见解。 关键词:民歌二人台唱腔 t h ec h i n e s ef o l ks o n g sf o 衄am a i np a r to ft h e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 s h a n x i p r o v i n c e ,k n o w na s t h es e ao ff o l ks o n g s ”,i sf h m o u sf o rm i ss o n gf o 衄a 融i ti se a s i l y f o l l i l di ne a c hc o 硼t yo ft h ep r o v i n c e d i 虢r e n c e se x i s ti n l u s i c a ls t y l e si nd i 恐r c i i ta r e a s b e c a u s eo ft h ed i a h e n c e so fg e o g r a p h i c a ls u n d u n d i n g s ,e c o n o m y ,c u l t u r a l t r a d i t i o n ( e s p t h em u s i c a lt r a d i t i o n1 ,l o c a ld i a i e c t s ,l i f es t y l e sa j l dm ei n n u e n c e sf r o mt h en e i g h b o u r i n g p r o v i i l c e s a c c o r d m g l y ,f o l ks o n g sa r ek n o w n a sd i 丘b r e mm u s i c a lz o n e sa sm i d d l es h a r i , s o u ms h a n x i ,s o u t h e a s ts h a r ia i l dn o r ms h a i i i nm ef 0 1 ks o n g si nn o r c hs h a x i ,m e m o s t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f b r r ni s “t h es o n g a n d d a n c ed u e t ”i ti saw h o i ec o m p l e xo fd a n c i n 函 s i n 西n s t o r y _ t e l l i n ga n db a l l a ds i n 酉n g i t i sc i r c u l a t e di n 也en o m l e a 武o fs h a n x i ,e a s tp a n o fi n n e rm o n g o l i a ,n o r t hp a r to fs h a n n x ip r o v i n c e d i 跪r e l l ts c h o o l sa r ed e v e l o p e di i l l e 仪o c e s so ft h e i r 姒u t u a le m b r a c ea c c o r d m gt om e i rc h c u k 吐i o ni nd i 丘b r e n ta r e a s t h e1 a wo f “sf o r n l a t i o na n dd e v e l o p m e mi si nf k tn l ev a r i a t i o nf b mt h ep r o e c o l o g i c a ls i n g i n ga n d d a n c i n gt of o l ko p e r a r i _ | m si ti sr i c hi nl o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t h ep 印e r ,b a s e do nt b es t u d yo f t l l es o n 掣a n d d a i l c ed u e ti nt h en o r a t l l e a s ts h a n x i ,t r i e st op r o b et h es o u r c ea i l d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i t sp e r f o 蛐n i n gs h l la n ds t y l ev e n i c a l i ya 1 1 dh o r i z o m a l l ym e a n w h i l e ,i t 订i e s t oe x p r e s st h es p i r i to f “d e v e l o p i f l gm en a t i o n a lm u s i cc u i t u r e ,d i s p l a y i n gt h ei o c a lm u s i c e d u c a t i o na 1 1 ds e i e c t i n g 协el o c a lt e a c h i n gm a t e r i a l ”i no r d e rt oc a r r yo u tt h ev a l u a b l e c u l t i l r a lh e 血a g e ,廿l cp a p e rd r a w so ns o m e1 a n g u a g ea n ds 哆l eo fm e _ 【r a d i t i o n a lm u s i cf o h n s , a b s o r b sn l e 诗b e a u t i f i l l t e m p e r a m e n te l e m e n t sa 1 1 dr i c hn u 订i e m sa n de x c a v a t e st l l e1 1 1 1 i q u e a r ts t v l ea n dl o c a lf e a 沁r e b a s e do nt h ei i e s t i g a 垃o na n ds t u e ym e n t i o n e da b o v e 讧也e f o r m a t i o no fs o m en e wf o l ks o n g s t h e s es o n g s ,d u et om e i rc l e a rn a t i o n a ls t y l ea n d m o d e ma t m o s p h e r c ,a r ee x p e c t e dt op r o v i d es o m ei d c a sf o ro u rf m m e rs t u d ya n d d e v e l o d m e mo f t h en a t i o n a lv o c a lm u s i c 置钞舳n 西f o l ks o n g s ,t h es o n 分a n d d a i l c ed u e t , m e l o d y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话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源与漉变 绪论 民歌,是土地上的声音,它载送着土地上的悲、欢、离、合,源源不断,绵绵流 淌。民歌,是劳动人民心灵深处的声音。它深切地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与情感,经万 人之口,通万人之心,它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愿望和理想的寄托。 民歌是人与自然结合的产物。晋西北民歌是黄土文化的积淀,是晋西北人世世代 代的苦难凝成的歌。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先辈们特别不容易,灾祸特别多。他们需要 凄凉婉转或高亢悲怆的调子来抒发情感,民歌是他们心灵的呼喊。 我以虔敬的心情聆听那真正的晋西北民歌。那些歌手,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但又 热土难离的西部,吼唱是他们惟一的抒发方式。他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幸,穷、病、 生离死别;黄沙和早魔的日益逼近;从先辈起他们一直在走着西口:他们爱的姑娘远 远离去;惟一相伴的只有他们的羊群,在落目的风中慢慢徜徉 当你聆听那些山梁梁上的歌声时,你绝对能感受到一个民族最真实、最底层的呼 喊,二人台这种民间艺术曲种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在写作采风的过程中, 我去过的地区,经常可以看到或听到那些正在山坡上从事劳作的农民,那些手持羊铲 正在放牧羊群的羊倌,那些正走在蜿蜒曲折的l i i 间小路上赶着牲灵的脚夫们,面对旷 野引亢高歌。本文通过对晋西北二人台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以及音乐表现形式、唱 腔特点的详细论述和说明,通过分析理解剧目走西口的音乐唱腔特点和歌词语言 多角度地探究其演唱技巧与风格的渊源与发展,通过借鉴传统曲种的语汇和风格,吸 取其音律元素和丰富养份,为我们研究与发展民族声乐教学方面探寻出一些规律。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 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源与流变 一、二人台的传统渊源 l 、二人台的形成背景略探 二人台是在原生态民歌演唱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在劳动人民中间直接 传承的民问艺术。从它的产生到现在,至少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t 要盛行在山两省 北部与内蒙西部、陕西北部,而后才东流山西省雁北到河北张家j := ,西抵宁夏、甘肃 甚至更远的地方。它有“长腿艺术”之称,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捌绥远通志稿记 载:“前明所创凛不可犯之汉民出塞禁令,已渐由宽缓丽日近于废驰,于是内地人民 之经商懋迁者,务农而春出秋归者,亦皆由流动而渐进为定居:由孤= ! ; 肼渐成为家室。 泊乎雍正,乾隆之间,凡经属近边诸旗地,已蔚为农牧并营,蒙汉共居之乡”:。由 此可见,二人台的起源有劳动人民在历史的迁徙过程中从晋西北流传于陕蒙地区之 说,是在蒙汉人民日益交往、长期共同生活中所创造的民间艺术文化财富,也是蒙汉 劳动人民艺术智慧的结晶。由于二人台流传地区各自的地理环境、民间风俗、生活习 惯、语言特点,文化艺术等不同,使二入台在相互吸取、溶化的发展过程中,结合本 地区特点、具有了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无论晋、峡、蒙二人台的风格流派起源于哪 一个地区,它的艺术根源都是相同的,其植根于民歌。既是对最初简单的山曲、小调 的传承,又是对民间歌舞表演形式( 闹红火、地秧歌、踩高跷、跑旱船等) 的艺术整 合,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继承和创新,使之逐渐向戏剧化、人物化的方向演变, 其表演形式与剧本文学、音乐唱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剧 种。晋西北二人台在晋、陕、蒙三地流传的过程中,又从内蒙古的“长调”、陕北的 “爬山调”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艺术养份,并吸取传统的民间歌舞,融说、唱、逗、 笑等艺术形式,形成既区别于陕、蒙二人台的风格流源,又小同于其它歌舞、戏曲形 式的独具风格的艺术载体。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_ 及风播的起源与流变 2 、传统二人台的艺术风格形式: 二人台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历经了漫长的发展演变,经过以下几种艺术形式 ( 1 ) “打座腔” “打座腔”是由原生态民歌、山曲发展起来的,是节日娱乐的一种形式,是人们 在劳动过程中即兴创作,即兴演出、隔山对唱,不拘形式,见什么唱什么,自娱自乐。 后发展为以笛子、四胡等民间乐器伴奏。逢年过节或人们在冬闲季节围坐演唱,尽欢 而散而得名“打座腔。”其主要的演出形式是由两个人演唱一首民歌,采取对唱形式, 你一句,我一句,或你唱一段,我唱一段。所唱民歌既没有什么故事情节,也没有什 么表演。 ( 2 ) “打玩艺儿” 民问歌手在演唱过程中,在民问乐器伴奏的基础上,加以表情性的舞蹈身段动作, 逐渐由“打座腔”发展为“打玩艺儿”的表演形式,其名称来源于民间春节文娱活动 “社火玩艺”,演出形式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 打玩艺儿( 带音乐的一种表演形式。如: 秧歌、高跷、小车、道情、二人台及八音会。) ;( 二) 耍玩艺儿( 纯舞蹈性的表演形式。 如龙灯、旱船、狮舞、竹马、抬搁、柱搁、活轮舞、哑老背妻等。) ;( 三) 社火( 凡是 灯火发光的形式。如花火、烟火、九曲灯油、炭火龙等。1 。二人台中把“社火玩艺 儿”称作“打玩艺儿”。 “玩艺几”班串院演出,主人总以“油食”、水果、酒茶相 待,俗称“串院礼”。表演形式比较单一,主要艺术特点除演唱之外,增加了道白的 成份,对唱的两个演员有了旦、丑的角色之分,丑又称“滚边儿的”、“丢丑的”,旦 又称“抹粉的”。演唱者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化妆,如丑角的鼻子部位画一个蛤蟆、石 榴、蝎子,或在眼部、嘴部用白粉抹一斜道,旦角通常是男扮女妆,涂抹一些脂粉, 与丑角区别开来。 服装也很简陋,道具只有手帕、折扇、霸王鞭。乐器伴奏只有笛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度风格的起源与流变 子、四胡、扬琴、四块瓦( 或梆子) 。所唱的多是五更,四季,十二月一类的小曲, 如红云、十段锦、十对花等。多以第三人称进行演唱,情节简单,少有鲜明 的人物形象,“亮调“亮相”展开了每个节目的序曲,并进一步吸收融汇了戏曲的某 些身段和舞蹈动作,丰富了二人台的表演技巧,形成了二人台独具风格特色的一套表 演技法。表演生动活泼,唱腔洒脱奔放,委婉流畅,深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这是“二 入台”的雏形。 ( 3 ) “风搅雪” 这种形式是在光绪九年时,唐家会三官社组织“道情班”和“玩艺儿班”同台穿 插演出,这种形式使地方戏剧道情和二人台相互交流学习、相互有所提高,也是二人 台第一次登上戏剧舞台,使二人台逐步向戏剧、歌舞艺术方面迈进。这个时期是二人 台向姊妹艺术汲取养份的一个过程,这种演出形式一直到民国初年刁分立门户。 ( 4 ) “打软包” 清末民初,“二人台”与道情分开。成为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其唱腔初为一剧一 曲,曲剧同名,后发展为一剧数曲。演唱时多用“推”、“闪”、“躲”、“让”以及“满腔满 字”、“花字花调”、“唱念相间”等特色唱法,使得“二人台”的演唱风趣生动,特色鲜明。 其语言,恰当运用方言土语,以及排比、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透逸出一种特 有的“酸捞饭”昧。其表演载歌载舞,歌舞并重,极重“鞭”、“扇”、“绢”等特色道具, 形成了一套特有的表演技法,因而深受大众喜爱,一时间呈现出颇为繁盛的局面。清 末民初河曲、偏关、保德、大同、阳高等县已有职业半职业“二人台”社班七八十个 是由班主领班,组成职业性的演出班子,演员般为1 0 人左右,因其服装、道具简 单,以打几个包袱进行游演,故称“打软包”。 ( 5 ) 业余剧团和专业剧团 4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 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度风格的起源与流变 随着二人台的向外传播和演出内容的丰富,它的音乐、表演和服饰也有所创新。 解放战争至建国初期,为发展“打玩艺儿”,在表演、服装、化妆、唱腔、伴奏等方 面做了许多改革,首先把二人台搬上舞台,女演员也登台表演,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 史。之后又发展出小旦、彩旦、老旦、娃娃旦、小生、老生、小丑、娃娃生等多角色 形式,在音乐唱腔方面,由原来的专曲专用,发展为多曲联用:唱腔也出现了亮调、 慢板、流水板、捏字板等简单的板式变化。吸收了其他民问艺术的扇子、手帕、红绸、 霸王鞭等道具,此时,二人台的艺术表演在发展和创作中形成了高度的程式化,程式 化是艺术走向完善、高度成熟的最高阶段,表演更富生活化、人物化、性情化,使二 人台成为一种即继承民间歌舞风范,又鉴取传统戏曲精华的民间特色艺术,在传统戏 曲与民间歌舞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晋西北民歌中的一枝艺 术奇葩。 3 、二人台的语言特点: 传统晋西北二人台语言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气息。通俗易懂,形象生动, 语言符合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性格特点,句旬通俗、语言朴实、句旬传情。在道白、唱 词方面基本上以山西河曲一带的方言为基础,采用多种修辞手法在实践中再经艺术加 工或艺术处理的,文字上采用日常生活中最通俗的语言来反映和表达人物情感、故事 情节。 首先,在唱词方面二人台有许多唱功戏和抒情唱段,文字上采用日常生活中最通 俗的语言来反映和表现生活,例如:走西口的“嘱别”之词文字上看旬句都也普 通,全是走路、坐船、住店、吃饭之类,没有什么惊人的句子,然而语言符合典型环 境中的人物性格,旬旬都饱含了泣别时的夫妻之情。再如:卖菜中的“蒸莜面座 在水瓮上,哎呀,蒸了半天冰巴凉”,这里的“冰巴凉”更突出了晋西北地方语言的 堕兰兰望堡主丝苎 丝! 里苎三垒鱼苎查茎= 苎苎三! 墨墨堡竺垫墨皇塑兰 一 朴实、通俗。类似的语言,在二人台的剧目中俯拾皆是。在句形格式上也不同于一般 戏曲,一般用男女对唱形式:男一节、女一节,或男一句、女一句轮唱,最后一句二 人合唱。唱词结构可分为五、七、十字句,以七字句为多。组合多四旬为一节,亦有 三、五、六句的组合。如七字三句式的打樱桃 生:樱桃好吃树难栽, 朋友好为口难开, 哎哟,满肚肚心思说不出来。 这样的旬式在其他戏曲里是不好处理的,二人台却把它贯穿在整个剧目中。 其次,在二人台中说白较多,多以民谚、民谣俗话为基础,构成朗朗上口的韵白, 人称串话,这些串话都是讲究合辙押韵,如探病中,刘干妈探问女儿病情时说: “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凡人不开口,神仙难下手”的民谚,顺口溜的语言形 式穿插剧情,提高表演的生动性和干练性。因完全用当地方言,故与普通话的声韵不 同。分为中东、衣齐、江阳、灰堆、尤求、波梭、川板、言前、姚条、发华、出入( 入 声字) 和小字( 小人辰儿、小言前儿) 十二道辙。其中大都是隔句押韵,但是根据内容和 情调变化,也有中间换韵的,如五哥放羊中一段:“十二月整一年,五哥放羊算 工钱。算盘一响卷铺盖,两眼流泪咋离开。”前两旬是“言前”辙,后两句就转为“怀 来”辙。除此之外,常常采用叠字、比喻、比拟、排比等修辞手法来烘托艺术效果, 如打连成中描写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一段唱:“西瓜灯,红腾腾;白菜灯,绿茵茵; 芫荽灯,碎纷纷;韭菜灯,宽森森;茄子灯,紫盈盈;圪柳把弯,黄瓜灯;娃娃灯, 打能能;老虎灯,多威风;龙儿灯,满身鳞;摇头摆尾,狮子灯。”整个唱段,排比、 比喻、比拟、叠词兼而有之,熔于一炉,形象生动,且旬旬用韵,产生了强烈的艺术 效果,形成了二人台特有的唱词风格。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论普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源与流变 4 、二人台的音乐艺术特色 二人台是从民歌演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檀根于民歌,从 最初简单的民歌对唱开始,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才发展成为一种独 具特色的小剧种。二人台的音乐,包括唱腔、牌子曲两大部分。 唱腔 唱腔多为民歌曲子,源于当地民歌的“爬山调”、“码头调”和部分蒙族民歌,基 本上是专剧专曲,一目一曲,根据剧情变化,演唱时用慢、中、快的“三板式”速度 变化贯穿全剧,是二人台基本演唱板式。在每一个曲目中,由于感情的需要,将不同 情绪的不同节奏的唱腔分为“叫板亮调”、“慢板大调”、“二流水板”、“捏字板”几种 形式,演唱中可根据感情表演需要,因曲而异,更好地提高音乐的表现力。 “叫板亮调”简称“亮调”,是适应于二人台传统演唱形式,在曲调最开头或是 中间情绪变化,要重新起唱的地方演唱,具有叫板的意义。亮调演唱为散唱,曲调高 亢。在演唱亮调时,演唱者往往都根据自己声音条件及情绪需要进行即兴处理,亮调 也是衡量演员嗓音好坏,演唱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演唱高手往往唱在亮调,有“虎 头”、有气势,剧一开始就震动人心。“慢板大调”也称“慢板”是接在亮调后的唱腔。 演唱时,在亮调的最后一个拖腔后,唱腔和伴奏急停,在一声梆子后开始起唱。慢板 速度较慢,节奏平稳,一般记谱为4 4 “二流水板”速度较慢板快,又称“快板”,一 般用在慢板后和全段唱腔最后一句记谱为2 4 。“捏字板”是速度最快的唱腔,情绪热 情激烈,唱腔只虽原曲调的骨干音,l 4 记谱,音一拍,似念似唱,演唱时越唱越 快,快结束时,随梆子一声重击嘎然而止,后再接“二流水”演唱的最后一句结束全 曲。另外,二人台在演唱技巧中加入了衬字花腔,其特点是在台词中加入大量叠词、 虚词、语气词等,巧妙地嵌入乐曲之中,使曲调更加圆润婉转,优美动听。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源与漉变 牌子曲 二人台牌子曲的形成稍晚于唱腔。它是在唱腔基础上吸收古牌曲、民间流行牌曲 和戏曲音乐及蒙古民歌等的养分发展起来的,一般是在演出前先奏一两首,用来招徕 观众。有些是根据剧情与演员作戏动作需要,为某特定情景伴奏使用。牌子曲同样 具有唱腔的特点,音域宽广,音程跳动大,装饰音和滑音使用频繁。曲调激昂奔放而 又婉转缠绵。有的牌子曲善于表现热烈欢快之情,有的长于抒发深沉感伤之慨,喜怒 哀乐,非常丰富。牌子曲在演奏时,在节奏、速度变化的处理也仿唱腔之规律按慢板、 流水板、捏字板的程式进行,由华丽纷繁的慢板曲调,逐渐简化音符,加快速度,形 成有板无眼的捏字板,突然切住,然后放慢至二流水板结束。 传统二人台的伴奏乐器 二人台的主奏乐器是梅、四胡、杨琴,欲称“三大件”。无论伴奏唱腔或演奏牌 曲,各种乐器所起的作用均不相同。艺人们称“梅为骨、四胡为肉、杨琴为衣着” 也就是说缺一不可。这三大件合奏起来,紧密配合、互相填补,各抒所长,协调统一, 能使一首简单曲调变得丰满、华丽,显示出浓郁的二人台风味。进入二十世纪五十年 代后,“二人台”乐队中增加梆、板、小锣、小镲、小鼓等打击乐器。六十年代后 随着“二人台”的发展,又逐渐增加了二胡、中胡、板胡、琵琶、笙、中阮、唢呐、 大提琴等管弦乐器,提高了乐队的表现能力。 二人台长于叙述和抒情,它的剧本大多数是由同名民歌小调发展改编而成,语言 朴素精炼,比喻形象生动,和民歌具有共同特色。从表演形式上看有以歌舞为主的所 谓“带鞭戏”如打金钱。还有所谓以人物故事情节取胜的“硬码戏”,这种形式的 戏偏重于唱、做、念,如走西口。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度风格的起源与流变 点。 二、晋西北二人台演唱技巧的发展流变 二人台作为民间音乐,在不断的发展和传唱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演唱技巧及特 1 、传统二人台的演唱特点: 传统二人台的演唱技巧是在继承地方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晋、陕地区的山歌小 曲,以及内蒙古的长调演唱技巧,实现了地方民歌向民间戏曲演唱过渡与演变,其演 唱技巧具有以下特点: ( 1 ) 唱腔自由发挥 作为民间音乐,它的音乐概念不仅是一系列不同音高的连接,它包括速度、力度、 节奏、音色以及情感表现等等艺术因素在内,在每个剧目中,只有一个曲子而却有多 段情绪不同的唱词内容时,演唱者总会有意变化其中某些艺术因素,如变化速度,增 加演唱技巧、音色变化等都会引起音乐形象的异变,这是一种看不见的音乐变革形式。 ( 2 ) 推、闪、躲、让的唱法 推:在该唱的地方不唱,而推迟一点出来即为推,一般不超过一拍或半拍,这种 处理特点是能够给人新鲜感,也给旋律增加了内在的活力。闪:闪过击拍点,在后半 拍入唱即为“闪”。是演唱者为了表达剧中人物感情而对节拍的一种处理手法。躲: 演唱者躲开个别高音的一种唱法,在演唱者连续演唱声带过于疲劳时一种省劲的办 法,只在高音时使用。让:把某些旋律音让给伴奏,演唱者时隐时现,与伴奏相互填 补即为“让”。 ( 3 ) “扒圪梁”和“钻i l j 沟”唱法 “扒圪梁”是二人台的一种行话,老艺人们把嗓子条件好,又总在高声区满腔满 字演唱的称做“扒圪梁”,这种唱法多是演员的即兴发挥,风格很独特。即演唱时多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源与流变 捌几个弯,扒几道圪梁,对嗓子条件差并采用中低音演唱的称做“钻山沟”,这是一 种省劲的唱法,演唱者可以根据表达情绪的需要而采用。这两种唱法因曲而异,因人 而变,各具特色。是民问艺术在继承传统唱法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演唱风格亮点。 2 、二人台艺术在历史流变中形成的新的演唱特点 二人台是一种“以情感人”的民间艺术形式,是由歌舞表演走向戏剧化、入物 化的一个小曲种,也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一种表演形式,它没有什么舞蹈性的表演 主要是通过唱腔展示人物内心情感去感染观众的。早先的二人台音乐唱腔也单调寡 情,后来经艺人在实践中提炼,使唱腔板式多变,旋律结构抑扬顿挫,演唱风格婉转 缠绵,表演细腻,感情真挚。 二人台除从山曲、小调中吸收、提炼了一些东西之外,更多地从戏曲( 晋剧、 秦腔、道情等) 中吸取营养,丰富了表现力,同时保持着民歌演唱的朴素状态,具有 浓郁的山野味和泥土芳香,为了使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长久的流传下去,老 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大胆改进,不仅在剧目上所有创新,在演唱方面也不断有 所提高,并借鉴科学的美声方法来进行演唱。笔者通过多年的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和本 土民间采风实践,认为晋西北二人台历经一代又一代广大劳动人民的加工传唱,不仅 积淀了人民的生活和历史文化的厚重,并且在演唱的技巧与方法传承和发展上形成了 以下一些特点: ( 1 ) 满腔满字与花花腔的唱法 满腔满字唱法,是艺人们大胆创新,在既定的节拍框架内糅进丰富多彩的旋律 其特点是用不同的音色、音量、音域及强弱对比手法来变化唱腔,演唱与曲谱出入不 大,是一种“嗓子做主”又“不偷懒、填满字”的唱法,如走西口慢板唱法: 原谱例: 堕量兰望翌圭望墨 堡! 苎苎三垒鱼苎查鲨= 苎! ! 兰墨墨塑竺苎竖皇垫壅 1 = 唯 2 3 正月 l i 尘i 立量l 丛出 里 娶过 i 一丛皇l 丝卜呈l 丝 门, 2 26 西 6 且 6jj主) 、 一 ut 丛虫 口 外 、,、,_ 、 3 2 315 653 二 月 里你 i 5 ( ! 业鲍) 行, 7 i - 童山进出 知 道 你呀 满字满腔谱例: 1 = 咕 二i = 、六 笔主6i ;j 奎 正月里 。;厂一( 溅 门 b f _ 、i 3 塑选墅 娶过 h 鱼l ! 墅 i 量i ) 降墅她2 她 二 月里你 纽蛆4 蔓堕丛丝l i 2 5 ( 量塑堕卫) ;矗厂i 超 矗超垂i # ;矗甚8 遗盆ff 遍鲍, 走 一 西( 哟哎) 口, 14 囊吐逸 ;五立盆 哪 如咱 们二人 不 成 一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_ ;臣与流变 乒 了孓 6 1 卫生血l 丝! 她! ! ! ! ) i 亲。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早先的走西口音乐唱腔也单调寡情,在这段演唱中, 在“正月里”的“正”字上增加了宅i 用* 来渲染气氛,使之婉转忧伤。又将 厂、, 、 ;至l 堕韭 一一0唱成:;j j 6j ;i j j ;li 一一6 这样,通过增 娶过 门 娶i 门 ” 加音符和大连线来改变唱词的顺序,又使其断开,以女主人公玉莲连哭带说的情绪来 、 抒发感情。同时,又把问奏音乐的旋律也变成哭腔。将原来的i 一量堕鱼_ 堕i i门 唱成一8 l 皇( i 丝l 更加突出了人物此时的悲切心情,增添了悲痛的气氛, 门 拨动了观众的心弦,其特点是演唱与曲谱出入不大,不增词加旬,不增音减拍。 花花腔是在原有的旋律节拍的基础上,利用增加唱词及音符的办法,使之复杂 化的一种唱法,既富有歌唱性,又使音乐形象更加别致,更具艺术表现力。如走西 口开场的一段唱词: 原唱腔谱例: 1 = f 詈 、 、 l 至l _ 旦il ! l4 5 ( 些l 生里蛆) 家 住在太 原, 1 2 爹爹 2 3 所 35 6 起名 花花腔谱例 17 名叫 5 6 止 65 孙朋 35 、 32 ( 哎) ( 5 3 ;2 3 7 65 ) 卜l 三1 坐些些 我这一枝花花花花, ,、 一、 1 55 5 616325 36 | 1 5 一 = 2 f = = = = = 2 千 就叫一个孙呀孙玉莲。 1 一堕妃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菲与流蔓 1 2 爹爹 2 3 所 _ 、i _ t ,、 堕塑! ! ! 1l 。5 ( 坠i 堕堕堡j 在太原, ( 堕l 一 、) ) ) ) ) j l 堕! ! ! ! ! ! ) 花花花花花花花花 ! ;! 亟! ! ! ! :! 泛! ;! 垒! ! i ! ;ii4 ;( 粪i! i ! 坠! ! ! 塑些! ! ! ! 兽il 叫尝l 起名我就叫一个一个孙 ( 呀啊哈) 孙( 上) 玉 莲。 ;q 芸l 驾罂i 珥磐毒) l 这种在原有旋律节拍的基础上,利增加唱词及音符,使之复杂化的唱法,就是“花 花腔”如歌词“所生下我这一枝花” 、 、。、? 、 山! ! ! ;! ! ! 花花花花花花花花 的“花,字,原谱为l 拿生县丝j :,现谱为 花 花花花花 这样,比原来的唱腔更加华丽、动听、俏皮,使台词更 加口语化,吐字也更灵活,更具艺术表现力,表现了新婚少妇玉莲天真活泼、可亲可 爱、向往美好生活的性格与心情。 ( 2 ) 真假音结合与翻八度唱法 二人台演唱中,女声真假声结合的唱法是在唱假声的基础上,运用头腔与胸腔 形成上下统一的整体共鸣,结合“咽音”在假声的位置上唱出真声的效果,是一种实 用而科学的演唱方法。如走西口 原谱例 1 :瞻廿 , ,一一、 a 6 32 63 5 哥哥走西 , ( 2 2 2 2 ) 6 宣 小妹妹 一、 635 2 口 也 、p 0 一 一 ,堕庄 詈、瞳 “厂坠家 ,一t 一 璺兰兰丝堡主丝查堡量苎苎三垒鱼兰查茎! 垫三! 墨墨竺塑墨苎皇垫壅 磊 。打川j 詈童 8 2f7 6 1 5 ( 打梆子) f 66j壶( j 难 留,止不 l 6i )、( j ) 住 2 6l 2 伤心 32l6 2 泪蛋 i 厂、 2 5 ( 曼业业) 曼6 土量 蛋, 一 道 一道一道 唑丝斗掣f2 2 一血世 往 下 流 兰蛆! ! ! ! 2 一一 真假声谱例: l ;b b 寸 一、 6 ) ) o 。k 哥哥 ( ;2 2 2 2 )密 枣 壶 ( 2 2 2 2 ) 6 、j 6 6 辇) 小妹妹 一一,一、 钆童边缒巡如井至。 也 f _ i _ _ i _ 、蕊) l i ,书z 学。打梆子, 难 舅, 慢板 ;童;f 。1 矗fq 金莲 止不 住那 孟 i2 j 螽6 * i jl 、( 。) o6 i j i j6 屹j | i4 5 65 ( 35356 ) 伤心的泪蛋蛋, a 边遁p i 立矗。奁 道一道 一道往下 l 皇旦三墅丝皇i2 一 1 4 o 飞霉 迫l 2 毒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潺与流变 这种唱腔较原来的有了较大的改动,音域比原来高二度,演出时造成一种哭天喊 地地音乐气氛,在演唱时糅进气声。并运用“声断气不簖演唱方法来处理,在唱假 声的基础上运用头腔与胸腔,形成上下统一的整体共鸣,气息充足,发声位置高,恰 到好处地将玉莲内心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加强了哭腔的悲痛感,收到良好的艺术效 果。 男声唱腔中,男演员常使用“翻八度”的唱法,即真声与假声上下、交替翻唱 “真声”有“假声”的位置,“假声”有“真声”的色彩,这种唱法的最大特点是演 唱高音省力。由于翻高八度而与女声形成同腔,这与我国一些戏曲音乐中的男腔演唱 方法是一样的。真假声相结合,使二人台唱腔别具格。男声使用假声,一般在a 1 以上。用假声演唱的二人台,最高音到9 3 ,大多数情况只在f 3 以下。这种唱法很有 特色,而且唱高音省力,运用很多头腔共鸣。 此外,二人台演唱技巧中还巧妙地运用上下滑音、强弱顿挫、抑扬有致。使演唱 达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 3 ) 上、下滑音的使用 上、下滑音在二人台唱腔中,尤其在速度比较慢的板式中运用较多。如走西 口中太春唱 b 上滑音谱例:1 2b 纯 ,i 氅彗) f 旦坠垒12 犬( 嘞)路上 ( 呀 ) 儿( 的) 多 这里运用上滑音使歌唱旋律耐人回味,有一种、轻巧飘逸、回肠荡气之感,更具 地方风格。下滑音一般在男声翻八度的演唱中运用最多,根据情绪需要,一般在g 以上的音都可以使用,如: 下滑音谱例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喝技巧及风格的起l 菲与流变 i = b b ? 01 8 4 叠舒卜潼西酉降2 曼,地。2l ”塑丝些i e 妹妹妹奠伤哟 心 这种上下滑音的巧用给入一种如泣如诉、似咏似叙的旋律效果,表达了特定人物 深切细腻的思想感情,也充分揭露了旧社会官税、租债、荒旱使得一对新婚夫妇不得 不扔妻子、撇父母铤而走险到口外谋生的艰难生活。 ( 4 ) 衬字虚词的巧用 衬字与虚词对歌词体载和结构形成补充及丰富的作用,同时对音乐旋律起到美化 作用。运用大量的衬字、虚词,使整个演唱风趣诙谐妙趣横生。如十里墩: 谱例: 1 :f 手一、 u4 蛆幽! ! 蝉f 堂攀1 5 曼 送情郎我( 嘶娄娄娄) 奴送 在( 哎加不拉打盖 ! :皇! ! ! ! ! ih ! ! 4i 垭曼堕i ! :! 堕2 加不拉打一个怪怪青力呀花咳) ,一圪里( 那卟) 墩( 力依哟咳) 鲤函【z l 遗咝i 矗鲤 ( 那花那花依哟 咳) 盘子( 那十) 桃杳花花花花 世豇坠i ! ! ! ! 彗粤il ! ! ! ! ( 呀乖乖依乖乖) 鲜么呀哈( 哎哎) ( 哎咳哟哟哟哟) 厂、 生量! ! ! d 逆兰jl ! :! :! ! ! :垒! ! 端上来( 呀么) 端 下 去( 呀) 香个喷喷水个灵灵 6 1 哥哥 ! ! 燮皇il 造 他( 咕录录录) 返回 123l 5 来( 呀么咳) 。 这段唱词实际唱词只有“送情郎送在一里墩,一盘子桃杏花端上来”2 1 个字 通过运用民间串话,变成1 0 6 个字,使之更加完美,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显得丰富 多彩、犹如珠落玉盘,铮铮动听。丰富了少女在送情郎时的心情,刻画出饱满的人物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格的起潍与流变 形象。这也是二人台传承与发展中最具特色的一种演唱技巧,并流变到一些创作民歌 的演唱当中,体现了一种民族的传统的风土人情与乡士气息,如我们熟悉的由河曲山 曲改编的山西民歌大红公鸡毛腿腿在不断的改编后,仍保持着这种衬词虚字的唱 腔特点。 ( 5 ) 对对字行腔 对对字行腔也叫“圪搭字唱法”,是二人台唱腔中特点比较鲜明而又常用的一种 唱法。利用符点改变原音符时值而形成的一种切分音效果。如:珍珠倒卷帘: 谱例: 12 9 对对字 原谱 盛el 监矗l6 ( ! l 蛆业) 正月里来( 哎咳哟) , 一、 66 l 韭量16 ( 王| 蛆业) f j 厂、i11 u 量业| 筻羔! ! ! ! i 坠! 坐 2 是新( 哎咳咳咳咳咳) 年( 力哎咳咳哟) 7 、 1 6 f 53 61 _ 43 2 是新年( 力哎咳哟) 2 ,3 2 3 堪) l 坠量生_ 墨 岑彭 、 堪) iu ! 量_ 661 65 马武 6 165 马武 ( 35 7 33 5 3 夺状 ,、 353 夺 一 塾垒u1 6 娶i 堪婪) i 兰21 状元岑彭 ,、, 2 2 365 箭射 2 36 5 箭射 7 031l62 金钱的 跟 7 、 、 3 516 2 金钱 眼 l35 3 5 7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覆风格的起源与流变 i 、i ! 羔l 粤) l 坠立l 亘 奠互 马 戚刀劈 67 6 5 ( 歧咳咳咳) 、 、 l 塞l 毒) l 生 辽! 马 威 刀 劈 生墨卫l 兰墅卫4l 一 九( 力哎 咳)连( 力呀 哎咳)环。 ,_ 、 3 墨卫iml 毒 一 九连 环。 这种运用切分音将原谱中的音符时值变化后形成新的视听效果,使旋律起伏有了 韵律感,加强了行腔的活力,语气夸张,有层次,使昕者别有一番情趣和风味。 ( 6 ) 唱念相结合的唱法 唱念相结合的唱法,是指说唱相结合,但又不脱离板式结构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是二人台演唱的最大特点,其似说非说,似唱非唱,说、唱都较灵活,没有规定,谱 面上很难反映出来,要真正掌握其风格,要靠老艺人的口传心授,耳提面命,这种唱 法使二人台艺术更具生活化,口语化。如走西口 1 = 8 詈 厂、厂、 4 蛆业i 业2 业卜堕f 业些) 坐船你要坐船仓, 一、_ 、 堕皇咝l 坠里! ! ! ! l 墅1 你不要坐那船头, ,、 52 8 5 6 3 恐害怕 237 6 5j l 量1 些鲤 也上丝 那个老天爷爷刮风下雨的风摆浪( 呀) 、 3 ;6 ;6 ;6 ;分6 8532 15361 5 ( 653 517 6 一一l 一 l 一* l _ i 摆浪摇浪摆浪浪打船翻摆在锕里头 7 、i - 7 _ 磐磐i 婴磐 蛆业lu 世 吃饭你要 吃 8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反风格的起源与沆变 、 5 堂l 蛆塑墼) l 坠点塑塾l 塑点鲤 熟, 生饭冷饭哥哥吃上可不美 7 、 523 55 出门在外 ! ! ! 皇! ! ! ! f ! ! ! ! ! ! ! h ! 一一、 吃下一个头昏腑热 不好活活你要难过。下, 。 丛塑坠皇墅111 些! ! 塑l ! 堡4 受苦人儿该叫人家 谁把哥哥你来伺 候。 这里“恐怕刮风下雨”中加了( 老天爷爷) ;在“风摆浪摆在河里头”中加了( 浪 打船翻) ;在“出门在外吃下个不好活”中加了( 头昏脑热) 等如同说话一样随意的 字眼,使原来平谈单调的曲子有了生活的情趣,说中有唱,唱中带说,说唱相伴,给 人一种亲切感。 此外,晋西北二人台还运用了一些装饰音、经过音、休止符等来帮腔以及借鉴一 些戏曲、河曲当地民歌等演唱风格进行润腔,使唱腔更具地方风格和本土特色。 以上概括总结了二人台的一些主要的演唱方法与特点,可见二人台的唱腔相当丰 富,既吸收戏曲和蒙族音乐的营养,又有山曲、小调原生态民歌的影子,唱法结合了 真假声混合共鸣的一些科学的方法,其唱腔韵味浓郁、洒脱奔放、委婉流畅,可以看 出二人台发展至今,在唱腔上有了很大的创新。也就是说,二人台作为一种优秀的传 统民族民间艺术,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演唱技巧对我们学习民族声乐有很多的借鉴 之处,因此我们作为专业音乐工作者有待迸一步探索和完善民族民间音乐演唱技巧 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现代审美观与作曲技法大胆创新。传统二人台给人 的第一印象往往是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高层次 的音乐作品将逐渐成为音乐发展的主流,因此,笔者认为,晋西北二人台与现代音乐 一 坠 一, i。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及风辂的起源与流变 接轨,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一、有计划的研究改革二人台的表演形式,借 助一些戏曲表演的成功经验向规范化的戏剧方面发展完善;二、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在保留原有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改编和创作一些既有民族风格又有现代气息容易传唱 的新民歌;三、要研究它的规律性东西,在民族声乐教学与演唱当中能够尊重、吸收 和借鉴西方艺术歌曲当中所惯有的技巧和风格的同时,要结合我们传统的、民族的演 唱技巧来完成本民族艺术歌曲的演唱。这样才能既宏扬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又能够 传承和发展这些优秀的本土艺术文化,做到演唱具有时代性、民族性的民族歌曲,使 这些民族歌曲既保持着传统的韵味,又能给人以某些新的感受,从而彰显出其赋予时 代感的多彩魅力。 就拿走西口来说,它是二人台的代表曲目,它的问世可以说是二人台成熟的 标志,“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在封建社会,由于 这里地瘠民贫,加上封建统治阶级的层层盘剥,人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去口外谋生。 可见走西口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劳动人民血与泪,苦与恨,情与爱的生动写照。走 西口既是昔日山西人持续了数百年的生存路线,也是二人台艺术中最集中的表现题 材。它的情节并不复杂,但每一个细节都能打动人们的心。经过一代代艺术家们的锤 炼,走西口几乎已成为二人台艺术的代名词,成为二人台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品。全剧依情节可分四段:【新婚】、 哭别 、m 送】、【盼望】。该剧的唱段比较多,可 以说二人台的所有板式都用上了,全剧中间有两次转调,演唱起来难度较大。但艺人 们在继承前辈唱腔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剧种的演唱技巧,结合演唱者各自条件,对 其唱腔进行了加工和提高,结合现代声乐理念把科学的演口昌方法巧妙地融入到唱腔 中,形成不同风格的声乐演唱特点,如走西口。 1 、如由张一飞老师编曲整理、许月英老师演唱的女声走西口,在原有的传统 同等学历硕士论文 论晋西北二人台艺术演唱技巧度风格的起源与流变 剧目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提炼加工,将五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