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简介
“华阴老腔 研究三章 摘要 “华阴老腔”是流行于陕西境内一种非常有特色的皮影戏曲艺术,其原先一直以 皮影戏演出形式流行于当地的民间,并不为更多的人所熟知。随着其演剧形式在当代 出现的变革,老腔艺术开始走进了港、澳、京、沪等大都市的舞台而备受人们欢迎, 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通过三个章节的详细论述,分别对“华阴老腔 的起源、 音乐特点及演剧形式在当代的变革这三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阐述了老腔这一古 老的戏曲形式能够在当今社会受到观众喜爱并得到发展和传承的原因。 第一章,由老腔发源地双泉村的地理位置、老腔与傀儡戏的关系、记谱方式 和其音乐的风格特点探赜了老腔的起源; 第二章,从老腔音乐的构成、演唱、发声、调式调性特点以及老腔与其他剧种音 乐的异同对老腔音乐的本体进行了研究: 第三章,通过分析老腔的演剧形式在当代的转变、转变后的老腔艺人与班社以及 老腔演剧形式的变革与都市审美文化需求转变的关联,对古老的“华阴老腔艺术如 何适应当今社会舞台艺术的繁荣发展进行了探究。 本文的研究为“华阴老腔 以及其它一些在民间自生自灭的艺术形式如何适应当 代都市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关键词:华阴老腔戏曲皮影戏唱腔 t h r e ec h a p t e r sr e s e a r c ho n h u a ny i nl a oq i a n g a b s t r a c t “h u a y i no l da r i a ”( h u ay i nl a oq i a n g ) i sa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r to fs h a d o wp l a yd r a m aw h i c hh a s b e e np o p u l a ri ns h a n x ip r o v i n c e i tw a so r i g i n a l l ys p r e a di nt h el o c a lf o l k sa ss h a d o wp l a y ,a n d n o tv e r yw e l lk n o w nb yp e o p l ea tt h a tt i m e ;g e t t i n ga l o n gw i t hr e f o r m i n go ft h ea c t i n gf b r mi nt h e p r e s e n ta g e ,h u a y i no l da r i aa r ts t a r t e dt ob ew e l c o m eo nt h es t a g e si nt h em e t r o p o l i s e ss u c h a sh o n gk o n g ,m a c a o ,b e i j i n g ,s h a n g h a ia n ds oo n ,i ta l s oh a sb e e na m u s e dt h ei n t e r e s ti nt h e 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b yd e t a i l e dw r i t t e ni n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i sa r t i c l es e p a r a t e l ye l a b o r a t e da n d d i s c u s s e dh u a y i no l da r i a so r i g i n ,m u s i cc h a r a c t e n s t i c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 ,a l s o d i s c u s s e dt h er e a s o nw h yt h i sh i s t o r i cd r a m ai n h e r i t a n c ec a nb es t i l la c t i v ea n dw e l la f f e c t e db y p e o p l ei nn o w a d a y ss o c i e t y c h a p t e ro n e ,w i t hd i s c u s s i o n so nt h eo r i g i n a l s t a r t i n gp l a c e t h el o c a t i o na ts h u a n g q u a n v i l l a g e ,t h er e l a t i o nb e t w e e nt h e o l da r i a a n dt h ep u p p e td r a m a ,t h ew a yo ft h em u s i cr e c o r d , a n di t sm u s i cs t y l e ,t h ea r t i c l ee l a b o r a t e dt h eo r i g i no fh u a y i no l da r i a c h a p t e rt w o ,s t u d i e do nt h em a i nb o d yo fh u a y i no l da r i a sm u s i cb ya n a l y z i n gi t sm u s i c s c o n s t i t u t i o n ,s i n g i n g ,s o u n dp r o d u c t i o n ,t h em o d ea n dt h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sw e l la ss i m i l a r i t i e s a n dd i f f e r e n c e sb e t w e e nh u a y i no l da r i aa n dt h em u s i co fo t h e rd r a m a s c h a p t e rt h r e e ,t h r o u g hi n t r o d u c i n gt h ee v o l v e so fh u a y i no l da r i ai np r e s e n tt i m e ,t h eb a n d s a n dp l a y e r sa f t e r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 ,a n dt h ec o n n e c t i o n sb e t w e e nt h ee v o l u t i o n o ft h ef o r mo f o l da r i a a n dt h ed e m a n d so ft h ec i t yc u l t u r e ,t h ea r t i c l eg a v et h ei n q u i s i t i o no f h o wt h eh i s t o r i ch u a y i no l da r i aa d a p t st ot h ep r o s p e r o u ss t a g eo fp e r f o r m i n ga r t s 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i sa r t i c l ew o u l dc o n t r i b u t eg o o d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a n dr e f e r e n c et ot h o s ef o l k a r t si nt h es a m es i t u a t i o nl i k e h u a y i no l da d a ,t h e ya r er u n n i n gt h e i ro w nc o u r s e 。i nw h i c hw a y t h e yc o u l da d a p tt h e m s e l v e st o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i t yc u l t u r e k e y w o r d s :h u a y i nl a o q i a n g , d r a m a , s h a d o wp l a yd r a m a , a r i a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了特 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其 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易1 彳髫日期:口、e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移s 、弓【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绪论 “华阴老腔 是流行于陕西境内的一种皮影戏曲,当地人称之为“老腔灯影 , 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戏剧形式,其特点:一是唱腔豪放激昂,铿锵有力,具有阳刚雄 浑的韵致;二是演出中时常出现呐喊助威,帮唱( 拉坡) 的唱法,因此,被称为“满台 吼;三是在对打及剧情紧要时刻,用惊堂木击板伴奏,以增强气氛,即如当地人们 形象地说:“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 。 “华阴老腔 的历史悠久,唱腔中融合西北人直率,豪放的气质,把黄土地的韵 味展现的淋漓尽致。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时尚元素和新鲜事物 如:蹦迪、泡吧、选秀等新兴的娱乐方式走进现代人的生活,大多数戏曲、曲艺艺术 逐渐落寞,老腔这种古老的演剧形式也在其中。为了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艺 术需求,“华阴老腔”的演剧形式开始逐渐发生变化。2 0 0 2 年,老腔演员第一次大胆 地尝试着从皮影戏的幕后搬到了前台真身演出,此后,“华阴老腔 便以这种新的演 剧形式面世,并渐趋成熟。至2 0 0 6 年,随着老腔在电影活着及话剧白鹿原 的表演,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老腔。老腔艺术和老腔艺人已经开始从民间村镇的演 出逐步走向一些大城市,如上海、北京、香港、深圳等,甚至还曾经代表国家出国演 出,这对老腔来说都是好的开端。如今,“华阴老腔 以其独特的古老戏曲形式入选 了国务院公布的全国5 0 1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第一次在电视转播中看到老腔的表演就被深深的震撼 和吸引,出于对故土的一片热爱,对黄土高原上蕴生的这种最原生态的“华阴老腔 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本人将其作为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进行研究。 二、研究对象和范围 本文的研究对象“华阴老腔不仅在过去的几百年时间里为人们带来欢乐,如今 还成为大都市舞台上的一枝奇葩。笔者从2 0 0 7 年起利用每一个寒暑假机会到陕西省 华阴市双泉村进行多次田野调查,先后采访了当地的“老腔艺术团”团长党安华及著 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名老腔艺人张喜民、王振中、张四民、张拾民、张秋雅等多位人物,尽可能地获得有 关“华阴老腔”的第一手资料,为了能较详细及全面地了解现今“华阴老腔”的发展 状况,揭示为何老腔艺术能重新兴盛于城市的因素,通过对华阴市的几个有影响力的 老腔班社比对后,选定了在华阴市更具代表性张喜民与王振中两位艺人为本论文主要 研究对象。此外,根据笔者的田野调查以及多方面搜集的信息,目前在陕西省演出的 秦腔、阿宫腔、弦板腔、碗碗腔等皮影剧种也都与老腔音乐有或多或少关联,故而也 将其列入在考察研究的范围内。 就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言,本文研究的时间范围是以笔者2 0 0 7 年1 2 月至2 0 0 9 年 1 0 月这近两年对陕西华阴地区老腔所作的调查研究及基准而设定的。本论文研究的地 理范围涵盖整个陕西省,主要集中在渭南地区,以华阴市为主,华阴地处关中盆地南 部,八百里秦川东端,渭河流域下流。东起潼关,西邻华县,南依秦岭与洛南接壤, 北临渭河与大荔相望。市境介于东经1 0 9 。5 47 - - 1 1 0 。1 2 1 3 ,北纬3 4 。1 9 2 2 - - 3 4 。4 0 之间,总面积8 1 7 平方公里。 作为传统音乐的研究,本论文的重点首先是在现有资料的收集、整理上,其次则 是在实地的采风中寻找第一手数据。同时,由于本论文涉及的学科较多,诸如史学、 人类学、语言学等皆有所涉。受自己的知识结构所限,在每个学科领域,都可能碰到 难点或疑点,其中最为关键的,则是如何更及时的把握当今人们研究的新成果和对历 史文献的梳理,而解决的办法就是尽可能多的查阅文献资料,密切关注相关研究的最 新成果,针对自己知识结构的不足,查缺补漏,尽己所能较好地完成本课题的研究任 务。 研究现状及文献回顾 关于“华阴老腔”的介绍和零星研究自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就有所见。从一 些辞书到与其相关的编著,再到各种关于老腔研究的文章,多数研究成果基本都是对 老腔传统演剧形式的瞩目。兹将搜集到的资料作一归类和说明: 首先,从辞书及戏曲音乐集成中获得关于老腔的数据。如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华阴县志、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 西卷老腔分卷、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陕西省戏剧志渭南地区卷 等。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绪论 其次,关于皮影戏的专题论著。如江玉祥1 9 9 2 年撰写的中国影戏和孙建君 撰写的中国民间皮影是从皮影造型、雕刻艺术、表演形式等角度进行研究的。顾 颉刚撰写的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对皮影戏的历史及现状做了梳理,通过寻找皮影 戏的文化根源,论述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再次,目前本人收集了部分零星的关于“华阴老腔”研究的论文,如当代戏剧发 表的支山彳老腔之老,渭南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的杨军燕的老腔皮影探源、 曹贯敏的“老腔影子 史考,广东教育学院学报发表的梁志刚的关中影戏的演 出形态、四川戏剧发表的辛雪峰的华阴老腔采风纪略等等,这些论文虽涉及到 一些“华阴老腔”的渊源、音乐的介绍和探究,但大都较为浅显,缺乏深入系统的研 究。 实际上,真正说来,关于“华阴老腔研究的数据还是比较匮乏的,从现有的资 料来看,大部分的研究都有其局限性,特别是对于老腔演剧形式的衍变以及老腔与都 市审美文化的关联等方面没有专门的论述,更缺乏对老腔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四、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鉴于当今学术界对老腔的起源、老腔的音乐特点及老腔演剧形式在当代的变革等 问题还没有确切的说法和系统的研究,本文将对这三个问题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在 搜集查阅了大量的文献及谱例的基础上,分别以“三章”述论之: 第一章,由老腔发源地双泉村的地理位置、老腔与傀儡戏的关系、记谱方式 和其音乐的风格特点探赜老腔的起源。万事万物的发展都必定有其本源,因此要想对 老腔进行研究就必须准确的把老腔的本源问题搞清楚。音乐学界现在对于老腔本源有 三说,笔者对此提出自己的质疑,并通过具体的文献及采风的一手资料进行研究论证, 从而得出老腔起源新说。 第二章,从老腔音乐的构成、演唱、发声、调式调性特点以及老腔与其他剧种音 乐的异同对老腔音乐的本体进行了的研究。作为音乐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在研究戏曲 的论文中一定会将音乐本体研究作为必要的部分。本章从老腔的音乐构成、老腔音乐 的基本特点及与其他剧种的异同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为老腔的研究提供切实本体的 依据。 第三章,通过分析老腔的演剧形式在当代的变革、变革后的老腔艺人与班社以及 绪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老腔演剧形式的衍变与都市审美文化转变的关联,对古老的“华阴老腔 艺术如何适 应当今社会舞台艺术的繁荣发展进行了探究。本文的研究为“华阴老腔”以及其它即 将消逝的艺术形式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这是本文研究的新视点,当今天的音乐学者越来越多地关注并走进田野,将目光 对准那些最原始的演剧形式时,老腔这种原始的演剧形式却由田野向现代都市进发, 让越来越多的观众感受到这种最本真的戏剧形式。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的宋代戏曲曲 艺的繁荣与当时繁荣的经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试图通过老腔演剧形式的衍变与 都市审美文化的关联,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让更多即将消逝的艺术得以借鉴发展, 使更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得以留存于世。 4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论“华阴老腔 的起源 第一章论“华阴老腔的起源 “华阴老腔”是流行于陕西省华阴市的一种皮影戏曲,是一种非常有特色的戏剧 形式,当地人称之为“老腔灯影”、“拍板灯影”等,而将同属于皮影剧种的“碗碗腔 称之为“时腔。“老腔”被认为是“碗碗腔”的前身,据说渊源极为古远,现存的老 腔皮影艺术至少自明代以来即已长期流行。“华阴老腔”的曲调古朴悲壮、唱腔沉稳浑 厚、风格粗犷豪放、音域宽广高亢,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散发出一种大西北的泥土芬 芳。老腔不仅在当地深受群众喜爱,随着改革时代变迁,其新颖的演剧形式成功的走进 了都市剧场。当人们越来越关注这个剧种时,我们也将目光聚焦到它的起源。万事万物 都有其本源,因此要想对老腔进行研究,首先必须涉及老腔的本源问题。本人通过资料 收集和田野调查发现,对于“华阴老腔 的本源问题约有三说,如下就此作一具体的述 说,并通过文献及采风的一手资料进行梳理论证,从而对老腔起源的诸说提出自己的一 些新解。 第一节华阴的历史文化背景 “华阴老腔”因华阴而得名,华阴则因西岳华山雄踞境内南部而得名,本节即以产 生老腔艺术的华阴本土历史文化背景而说之。 一、华阴历史简说 华阴地处关中平原东部、秦晋豫三省交接腹地;东邻河南及山西两省,南依秦岭, 北傍渭水,距古都西安1 2 0 公里。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居新欧亚大陆桥沿 线的重要区位。总面积8 1 7 平方公里,总人口2 4 万,地形南高北低,山奇水秀,古有 “山川形胜,甲于关中之说。华阴设县有2 3 0 0 多年历史,春秋设邑,战国置县。1 9 9 0 年1 2 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1 古华阴,为郑国之地,秦称宁秦,后魏称雍州,位于八百里秦川之东,地处华山之 阴。东和天下军事要冲潼关相接,西与华县为邻,北临渭河,洛河。黄河相湛之三河口。 1 参见华阴县志,华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作家出版社,1 9 9 5 年1 0 月,第1 页。 第一章论“华阴老腔 的起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乘船从这里出发,可东渡山西,西达西安,纵观中国东西之通衢大道从中穿过,为水路 交通要冲。境内河流纵横,大部分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盛产小麦、棉花、蔬菜、水果、 竹器等。象征着华夏民族雄姿的华山为五岳之宗,驰名中外,引来历代帝、王、将、相、 豪商巨贾,诸子百家的朝拜祭祀。古代帝王朝拜华山十分隆重,或亲自前往,或由大臣 代之,一年四次,每次都有歌有舞,规模宏大。这些频繁又丰富的祭祀活动,不仅为华 阴的艺术活动带来了新形式,新内容,新品种,新曲目,而且为当地艺术品种的应用及 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和雄厚的经济基础。人杰地灵的华阴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 它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勤劳淳朴的华阴人民,百姓安居乐业,业余生活丰富,这为老 腔的产生奠定了基础。2 笔者2 0 0 8 年8 月进行田野采风收集资料时亲身来到华阴市,这里没有大城市的繁 华,少了几分喧闹,但是却显得十分安逸。在老腔的发源地“双泉村 ,笔者看到了一 些在村口聊天的妇女和在一旁嬉戏的孩子,一幅世外桃源的景象,不禁让人联想到老腔 表演的质朴、粗犷的风格,正是这一方水土良好根基的孕育。 二、“双泉村 的地理文化 老腔发源地“双泉村”位于华阴市卫峪乡,地处华阴市东部秦岭北麓台原地带,东 连潼关县,西接华阴市区,南倚秦岭,北临渭水。境内以黄土台原地形为主,沟壑纵横, 仅有少量渭河下游滩涂地。辖区面积3 2 平方公里,现有1 8 个村,3 9 个村民小组,2 5 1 9 户,1 0 7 万人。总耕地面积1 6 万亩,可灌溉面积5 9 0 0 亩,属典型的农业乡。“双泉 村”人杰地灵,有着丰厚的文化渊源和历史沉积。西汉京师粮仓、贡菜九眼白莲、柿子、 黄梅等传统特产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华阴市前身宁秦县城遗址,吸引许多考古学者 的兴趣;朔鼓、老腔、东路眉户等民间文化艺术绽放着瑰丽光彩。 “双泉村”坐落在官道旁的土原下部,介于潼华两郭之中,兼绕山水佳处,自秦至 清末,为古代军事、粮仓、文化、经济、发达兴旺之重镇。从“双泉村 上原不足百步, 有一古城废墟,是秦国边疆重镇宁秦城遗址。据1 9 8 8 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 西汉在这里建有汉华粮仓,并由漕渠将粮食直运西京,是京师军饷重地,住重兵把守 “双泉村 居民的先祖传说由宁秦城迁来,和历代军户有一定亲缘关系。他们对战 争故事,军人气质有着特殊的感情,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反映战争故事为主的大型 2 参见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老腔分卷, 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编委会1 9 8 9 年9 月,第2 页。 6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论“华阴老腔 的起源 鼓舞朔鼓。传说朔鼓为古代军舞,其节目有【桃园】、【四马投唐】、【六出岐山】、 【七擒孟获】、【丑龙二虎逼彦章】、【九连环】、【十面埋伏】等。大部分为唐以前 的战争故事。表演时着古代服装,边敲边舞,气势雄威,规模宏大。每年春节活动中, 朔鼓总要排在前头,开道引路。老腔的剧目题材,也和朔鼓相仿,以列国、三国、唐代 战争故事为主,表演程序以征战、列阵、撕杀、以及擂鼓呐喊为擅长,演唱风格以粗狂 好壮,慷慨激昂为特点,这和兵营里挥戈操练擂鼓助威的生活习惯与军人气质相吻合的。 正是“双泉村 这块宝地,使得古老声腔的遗响“华阴老腔 在此繁衍流传不息。 第二节“华阴老腔”起源诸说 “华阴老腔 的历史悠久,唱腔中融合西北人直率、豪放的气质,把黄土地的韵味 展现的淋漓尽致。老腔本来一直是以皮影戏的形式进行演出的,在华阴民间究竟流行传 承了多少代、多少年,迄无确论,关于其起源的问题更是众说纷纭: 一、西汉起源说 关于这一说,见于一些辞书和论文资料中,其中杨军燕的老腔皮影探源就有这 样详细的描述: 西汉时期双泉村附近不仅建有京师粮仓和漕运粮草的运河,还设置了专 门负责运粮的行政机构,其重要性可见一斑。西汉年间,渭、洛、黄三河交 汇的三河口,河道漕运必然是非常忙碌,货运繁忙,劳作的号子此起彼伏 因是逆水行舟,免不了要光膀赤脚的纤夫拉纤曳船,他们拉船时也必然是一 领众和,一齐用力,并用一块木头有节奏地打击船板,以增加感召力。这样 就形成了老腔最初的雏形一一劳动号子。后来纤夫在休息之余,与看守粮仓 的士兵一起唱着号子,劳累了一天的人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每个劳作的 e le l 夜夜。慢慢的有人提议,为什么只能唱不能看呢,慢慢的人们就用一些 碎布剪成人的模样开始配以演唱,经历了漫长的时间就形成了皮影老腔的雏 形。3 此外,在中国戏曲集成陕西卷老腔分卷中也有关于老腔起源于西汉的这 样一段文字: 3 参见老腔皮影探源,杨军燕,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 0 0 6 年1 1 月。 第一章论“华阴老腔”的起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泉店镇上原不足百步,有一古城废墟,是秦国边境重镇一一宁秦城 遗址,据1 9 8 8 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发掘,西汉在这里建有汉华粮仓,并由 漕渠将粮食直运西京,是京师军饷重地,驻重兵把守。泉店镇居于漕渠之 首,( ( 南部新书中写到泉店镇的繁华盛况泉店镇居民的先祖传说由 宁秦城迁来,和历代军户有一定亲缘关系。他们对战争故事,军人气质有 着特殊的感情,这里至今还保留着古老的反应战争故事为主的大型歌舞一 朔鼓。传说朔鼓为古代军舞,其节目有 三桃园 、( 四马投唐 、( 十 面埋伏) 等,大部分为唐以前的战争故事。老腔的剧目题材,也和朔鼓相 仿,以列三国、唐代战争故事为主。表演程序以征战、列阵、厮杀以及擂 鼓呐喊为擅长,演唱风格以粗狂豪壮,慷慨激昂为特点,这和兵营里操练 擂鼓的生活习惯与军人气质相吻合,是古老声腔的遗响一一老腔,在此繁 衍流传的感情基础。4 以上两则是老腔起源于西汉说法的文本记载。此外,笔者在对老腔艺人的采访中, 也得到了这种说法的一些口碑资料。( 见图1 1 ) 2 0 0 8 年8 月,笔者到华阴市双泉村拜访了陕西省华阴市老腔艺术团老腔艺人张喜 民老师,他是这样叙述老腔起源的: 老腔是陕西现存最古老的剧种之一,首先从老腔名称的来源看,老腔与当地流行的 碗碗腔相比,年代较早,在音乐表现上显得古韵质朴、沉稳浑厚、粗犷豪放,为古老之 遗响,所以称为老腔。老腔最初形成于华阴市双泉村,老腔的历史是很久远的,而且也 很特别。老腔在其它的地方是没有的,只有在双泉村这个地方存在。而且会唱老腔的艺 人也是屈指可数。老腔的起源地为黄河、渭河、洛河三河交界之处陕西省华阴县卫 峪乡双泉村,华山与之遥遥相望。此地又是古汉代京都长安粮仓之所在。在前汉书、 华阴县志史料、碑文中详细记载了它的特殊地理位置。可以想见,两千多年前,就 在这个土山上堆放着成百万石的粮食,供应兵卒。西汉武士守卫着这一粮食储备重地。 自汉唐以来,这里水运、陆地交通又十分便利发达,是西通长安的水陆码头。昔日的忙 碌可想而知,船夫撑船,纤夫拉纤,在繁重的劳作中,为了统一步伐,齐心协力,有一 人吆喝一声,众人随声附和,协调步伐,劳动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以劳 动号子满足自我的感情需求。后来部分武士觉得这样的吼声不仅可以协调劳作,还可以 放松心情,于是在军营中演唱,这也很可能是老腔的萌芽。西汉时期的船工号子在吸收 4 参见中国戏曲音乐集成陕西卷老腔分卷,1 9 8 9 年9 月,第8 页。 上海师范文学硕_ i = 学位论文第一章论“毕阴老腔”的起源 当地民间艺术的基础上,逐渐演化而来。 张喜民老师在作以上的叙述后,还领着笔者去看了村口的那块京师粮仓遗址的碑文 ( 见图j2 ) ,碑文记载:“京师仓又名华仓,京师庾仓,遗址一面依山,三面l l 缶崖, 地势高敞,形势险要,是一座易守难攻的仓城。”证实了此地确是当年的京师粮仓,这 似乎为老腔起源于西汉提供了一个有参考价值的旁证。 图11 张喜民老师向笔者讲述华阴老腔图12 京师粮仓遗址碑文 二、明清起源说 此说法目前还未见有文献中的确切记述 腔艺术团的老腔艺术家王振中( 艺名:白毛) 振中) 老师是这样说的: 2 0 0 8 年8 月间,笔者在采风中拜访了老 关于“华阴老腔”的起源问题,自毛( 王 老腔产生于清代,保留在华阴县双泉村张姓户族家里。牟柬艺人们是以自娱自乐的 性质演出,从不收费,而且只传张家姓氏。到了民国年间,这才冲破层层阻力,慢慢走 出张家大门,开始半职业性的演出,由此渐渐扩展开来,演出覆盖了华阴附近各县。 白毛( 王振中) 老师的观点认为:现在很多人将老腔的起源说成是西汉时期,这是无 稽之谈。之所阻有如此的误说,只是想拉长老腔存在的年代,让人们觉得老腔的历史久 远,更有价值。他个人认为,老腔的起源应该是在明清时期,由说评书演变而来。据他 说,很多评书在开始表演之前都会用一块木头敲击桌子,所用的木头和老腔使用的惊堂 木一样,起到警示的作用提醒大家集中注意力观看。在明清时候双泉村里就有表演评 书的艺人,后来老前辈们觉得单纯的说书已经不能吸引人们了,于是进行了改良,给其 中加了乐器,一边弹,一边说,一边唱,慢慢的形成了老腔。 白毛老师认为老腔不可能起源于西汉,凶为西汉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戏曲。一般戏剧 的服饰都是明代的服饰,这是改变不了的。他还说:“有些记者米采访我,问老腔的起 第一章论“华阴老腔”的起源上海师范人学顾十学位论文 源,我会问他想听真1 i 还是假话,假话就足从西汉传过 柬。在唐代爿有燕乐,i 兑柬代元代还情有可原。我从 华阴县忐第二卷倒数第一页查到:华阴口了从脚代 唐玄宗爿有,怎么可能西汉就有老腔呢? 巾1 1 1 戏曲音 乐集成酞西老腔卷即将出版,l lt 就是我对老腔 的起源见解,其中还有关于老腔的曲谱以及我自己的作 品。” 自毛老师( 见嘲l3 ) 的明清起源说法目前笔者还 未在相关的资料中见到但是此说法为笔并研究老腔起 源提供了另一个借鉴。 老盂说 图i3 笔者与白毛( 王振中) 老师 此| 兑相传:清代中期在沛关与华阴交界处有一个叫老孟( 也称“盂儿”) 的长工, 是从湖北老河口逃难来到陕西的。此人擅长说书,经常在干活之余给大伙蜕书听,常会 说一些关于战争情节的故事。灭,他用扁担当醒术讲起了二国的故事。后来盂儿堂 得这样随书过于单蛹,想到盟给说训配点什么音乐卅热闹,便把粪桶当鼓,用两根棍子 边敲边讲唱故事,唱到激扬处,众人随声附和,c 氛异常热烈。接下来,孟儿又想到了: 光有听的,没有看的,也4 ;吸引入。于是,他叉试川纸剪碰人马,在灯下晃动,影f 映 在墙壁上,报好看。活动的纸影,配说,昌、扣击乐器,绘声绘影太受群众欢迎。随后, 老孟又在演唱中加进其它乐器,便逐渐彤成了老腔灯影戏。当时的泉j 占镇市场繁荣,兵 营众多,听书的人也越来越多,老盂见自己的收入有所增加,便定居于此,开设了专门 的说书场。当地的张氏家族人多豪富,颇爱听书于是经常请老盂到张家院中说唱。年 长日久,张家的子孙耳濡同染也学会了说唱张氏家长对此十分高兴便有意引导, 购置了乐器、影箱,将说唱搬卜嫂影舞台 族内部,自娱自乐,不对外作营业性演出 ( 孟儿) 究竟是名还是姓,节今无人知晓 逐渐形成了老腔剧种且比期局限于张氏家 成了名削其实的“家戏”。但对于“老孟” 上述的“老盂说”这个说法在一p 国戏曲必成- 陕西卷老腔分卷也有提及,但 因为缺乏实际的史料佐证,正从查考。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论“华阴老腔 的起源 第三节老腔起源之我见 关于老腔起源的以上三种说法大体都有各自的些许道理,根据笔者在“华阴老腔” 艺人张喜民家中已查到的清同治年间的手抄剧本来看,“华阴老腔”距今似乎只有一百 五十多年的历史。然而,真正要探索皮影老腔的渊源之谜,首先应了解“皮影戏 的历 史。笔者在部分辞书中查找到了关于皮影戏渊源的记载,辞海释“皮影戏”日: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 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 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皮影戏在北宋时已有演出。5 又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中有“影戏的词条日: 影戏,宋代伎艺。即现代的皮影戏、纸影戏。北宋时已有。南宋吴自 牧梦梁录:“元汴京初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以羊皮雕形,用 以彩色装饰,不致损坏。杭城有贾四郎、王升、王闫卿等,熟于摆布,立 讲无差,其话本与讲史书者颇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 者刻以丑形,盖亦寓褒贬于其间耳。”南曲曲牌有( 大影戏) 近代电影 初到中国时,也有人称之为“影戏”6 另据孙建君中国民间皮影一书所述: 宋岳珂程史云:“秦始皇作蔓延,鱼龙,水戏,汉武益以幻眼, 走棠,寻楂,舞轮,弄碗,影戏”晋干宝搜神记云:“故老相 承,言影戏之源,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 天人无己,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坐他帐,自帐中望见之, 仿佛夫人像也,古今有戏影。”关于汉武帝思念爱姬的故事, 史记及 班固写的汉武故事等亦有记述,这是影戏起源于汉代的依据。此外, 在历史文献方面,东汉风俗通、唐朝段安节( ( 乐府杂录、杜佑通 典、后汉书及旧唐书等,均有傀儡戏活动的相关记载。至宋代, 傀儡戏更为发达,除宫中伎乐外,民间傀儡戏活动更为兴盛,东京梦华 录、武林旧事、都城纪胜、梦梁录及西湖老人繁盛录 5 参见辞海,辞海编辑委员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 0 0 0 年1 月,第2 1 8 3 页。 6 参见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艺术研究所、中国戏剧家协会上海分会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 9 8 1 年9 月,第 1 7 页。 第一章论“华阴老腔 的起源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等书,均载有北宋末年至南宋时代,汴京与杭州傀儡戏活动。7 由上可见,“皮影戏属于“傀儡戏 的一种,是一种古老的、流传区域相当广泛 的民间戏曲艺术。根据“华阴老腔 民间传抄的清同治年间的剧本来看,老腔似乎是起 源于明清的;但历史上的文献记载“皮影戏”早在宋代就有,而作为一种“傀儡戏”活 动,它的渊源则更为久远的。故此,笔者就以上三说对“华阴老腔 的起源问题试作如 下的探讨: 一、由“傀儡戏 的关系看 这一点,我们首先从“影戏 谈起。 关于“皮影戏 的起源,史学家、戏剧史学 家对其形成年代有许多不同见解,至今没有定论。目前,我们所见最早关于“影戏的 记载是宋代的。从史学研究角度来看,既然唐、五代之前没有关于“影戏 的记载和实 物,而记载“影戏”最早仅见于宋代,所以,我们谈论“影戏”应该以宋代为始。实际 上,“皮影戏 的起源与古代弄影幻术、民间弄影之嬉、祭祀信仰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影戏在北宋的兴起和发展,与当时的商业交通贸易发达以及整个社会都沉溺于对现 实物质的享受和世俗的追求有着密切关系。“影戏 也只有在这种经济发达、崇尚享乐、 民艺繁荣的社会环境中才能迅速发展起来。北宋的都城是历史上中国影戏最早的繁盛 地,也是中国各地影戏广泛流传的发端之处。此种繁盛持续到北宋末年都城被金兵攻陷, 影戏艺人开始四处流散,从此在各地扎根繁衍,后来逐渐在全国形成了三个大区域性流 派:北方皮影( 河北、东北三省、内蒙古等地的皮影) 、西部皮影( 山西、陕西、甘肃、 四川、青海等地的皮影) 和中南部皮影( 中原地区及其以南地区的皮影) 。这其中陕西 皮影保留着民间说书的种种痕迹,它是近代陕西多种地方戏曲的前身。 关于“影戏起源,还见于史学家顾颉刚的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一书,其中写 道: “中国影戏之发源地为陕西,自秦汉至隋唐皆以其盛。 8 而要想彻底弄清楚老 腔皮影的起源,必须追溯到“影戏”的根源一“傀儡戏 。 “傀儡戏”,俗称“耍苟利子”,又称“咕丢丢”,属于“木偶戏”的一种。它始 于汉,盛行于魏、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书证已有“傀儡子”一词。根据出土 文物与历史数据显示,“傀儡戏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具有表演功能的剧种。“偶 戏”可以分为“布袋戏”、“傀儡戏 和“皮影戏 。前两种无论表演形式还是表现形 7 参见中国民间皮影,孙建君,湖南美术出版社,2 0 0 3 年5 月,第2 页。 8 参见中国影戏史略及现状,顾颉刚,载文史第1 9 辑,中华书局1 9 8 3 年。 1 2 上海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一章论“华阴老腔”的起源 式都和后者有很大的不同。“布袋戏 是以手掌操纵玩偶,所以又叫“手掌戏 。“傀 儡戏”分为悬丝傀儡、杖头傀儡等,以线或木杖操纵傀儡。“布袋戏 和“傀儡戏 中 傀儡都是直接出现在舞台上的,是立体的表现艺术。“皮影戏”是“偶戏 中唯一在舞 台上表演的平面艺术。“皮影戏 的表演是借助一面影窗,利用灯光的照射将纸偶或皮 偶影射出来,配合音乐和唱白来表现戏剧故事的,所以也叫“灯影戏”。 由上推之,“皮影戏”的鼻祖属于 傀儡戏“,那么“傀儡戏在书上记载始于汉, 也许刚刚形成的时候并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影戏在漫漫历 史长河中形成了,不管叫“灯影 还是“皮影,总之是“影戏皆可。既然“影戏 的产生与“傀儡戏 相关,其渊源当不会晚于汉代,即使其所使用的唱腔是在这之后形 成的,但也并不能因此而否定老腔起源于西汉之说。 二、由老腔的记谱法看 关于“明清起源说”笔者找到一些“华阴老腔力的相关乐谱文献资料,似乎能证实 老腔影戏是在明清是比较繁盛的。“华阴老腔 艺人所使用的老腔剧本记谱法全部是由 工尺谱记录的,这为探究老腔的起源似乎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正竿( 工尺谱) 车六四,车六四,、车六凡工车上,车六四,六六六六一六 一六一六一六一六一六一六一六一六。上,上上一上一上一上,上一上一上。 车车车一车一车一车一车一车一车一车一车。工车车车工,车车车车车 工。车车车车车工工工车车车,工工工,车车车工,车车车车车工工 车,工工车,工工车工上,车工工车,工工车工工车工上,车车上四上, 车车上四上,车车上车车上,车车上四,上上上车,四四五五六六六 五上车车上车上车上,车车, 六六凡凡,工六车车车六 六车工车 上,六六一六六一六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记载:工尺谱是中国传统记谱法之一,只因用工 尺等字记写唱名而得名。中国古代的记谱法历史悠久,最初是唐代即已使用的“燕乐半 字谱”,其谱子可能是某种管乐器的音位指法记号。经过宋代的“俗子谱 ,如张炎词 源中所记的谱字,姜夔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谱,陈元舰亭林广记中的官色指法 等。至明清时期,这才发展为通行的工尺谱,广泛用于民间歌曲、器乐曲、曲艺、戏曲 等乐种中。 第一章论“华闭老腔”的起源 上海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笔者在“华阴老腔”艺人张喜民和向毛( 土振r f - ) 的家中均见到了工尺谱( 见图l4 ) i 丁载的老腔剧本。虽然污迹斑斑,纸质有蝗粗糙,但足看得出束艺人们芒三经非常用心 的保护这蝗脚奉了。据了解,“ 阴老腔”现在构 b 谱还足沿用工尺谱,笔者在张喜民 家中就亲眼看到了儿本工尺辔的剧本,据张老师介绍,他家收藏的本r 快一百木,文革 时因为螳特殊原凶被迫烧掉了一部分,剩下的木子灶张喜民的父亲偷偷减起束保存至 今的。现在虽然钉音乐研究肯将其译成简谱,但足艺人们还足善于用工尺谱演唱。而捌 叶 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解释在明清时 期工尺滑正式被广泛使用。既然现在见到的老腔 剧本都足上尺1 普记录,那么足以证明兰j 时老腔皮 影已经形成自己的固定表演发记谱模式,但笔j 普 认为,我们并不能据此认为老腔就足起源于明消翻 驯。 图i4 老腔艺人用的工尺谱 三、由老腔唱腔的曲体形式看 中国戏曲起源干原始歌舞。宋代,城市经济、文化得到长足发展,在安定的社会中, 促进了文化的繁盛,出现很多f 】民娱乐场所“瓦台”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口目、 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余 院奉”,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m 戏”进一步发展 成熟,戏曲形成。明代在戏曲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 起,其四火声腔分别是:海盐脏,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明代戏曲,在明清时期说 唱和戏曲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板腔体”在此时得以广泛应用。 “板腔体”又称为“板式变化体”,是以某一摹本曲调为基础,通过速度、节拍、 力度、旋律等要素的变化, 城律和曲体卜采取扩克和紧缩的手法从而运渐演变 一 系列不同的板式,形成一套只南多种戏剧表现j j j 能的唱腔,这种唱腔的总体称为“板腔 体”。9“板腔体”的体式大体并盛于清代,此莳的元杂剧和明传奇部以“曲牌联缀” 方式作为音乐结构,此种方式北很长时川内。直是我同戏i 【艺术的基水体制。明代中l 以后,随着“梆子腔”的堀起,一种新的戏曲体制“板腔变化体”出现了。“板腔 体”戏曲的出现,使我国戏曲艺术跨入个新的历史时期。这个新的历史时期以大批柬 自民间的戏曲声腕纷纷涌现为标忐。这时,两种体制并存多种声腔争芳斗艳不但使 9 参见十田r 硪音乐撤论桂天n 1 。女* m 学院f 【:* ,2 0 0 4 42 月1 4 7 鋈 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论“华阴老腔”的起源 戏曲艺术更加丰富多彩,也为戏曲艺术的进一步普及和提高开辟了道路。从现有材料看, “梆子腔 是最早以“板腔变化”方式出现的戏曲形式之一,也是早期板式戏曲中发展 最为充分的一种。现在看到的“华阴老腔”正是一种“板腔变化体 戏曲剧种。基本板 式是 拉坡 、 慢板 、 流水 、 哭板 、 滚板 、 飞板 、 花战 、 走场子 等。“华 阴老腔使用的这种曲体形式,给了笔者一个很好的启示,老腔发展至今一直沿用“板 腔体,而“板腔体”在明清时才得以推广应用,那么,从音乐体式的构成来看,现有 的“老腔 可能就是明清时期的产物,这大概也就是“明清起源说”的缘由。 本章小结 关于“华阴老腔 的起源众说纷纭,其中“西汉起源说”与“明清起源说 在时间 上虽然相差千余年,但似乎皆各有其所据。 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戏曲形式都不是突然的孤立的产生和发展的,一定是在雏形后 经过较长时期的变革与发展才能最终形成固有的表演模式。由“华阴老腔”的起源可以 追溯到“皮影戏”的渊源“傀儡戏 ,试想,在汉代出现了最早的皮影雏形“傀 儡戏 之后,由于市民阶层的出现和城镇文化的催生,戏曲艺术开始孕育,民间说唱与 宫廷优伶经过隋唐数百年的演化,此时各地方的戏曲雏形渐露端倪。到北宋,戏剧程序 初步形成,出现傀儡皮影和舞台戏曲,这时的老腔已开始与皮影表演相结合,也许演剧 形式并不成熟,也许皮影与唱腔结合的并不完美,但是却产生了一种新的演剧形式,形 成了完整的剧种,并一直长期传承于华阴双泉一带。明、清到民国时期则是老腔的繁荣 鼎盛期,当时出现了很多曲艺和戏曲的形式,皮影也算其中之一,艺人们为了生计在集 市等地进行演出,这时才是真正的皮影老腔形成。老腔演艺日益成熟,大量走进民俗节 庆,乐器和唱腔也更加完善。因为是在华阴的双泉村唱起的,肯定是以华阴土话为主。 现在“华阴老腔”里依然沿用土话在其中,包括唱词与念白等。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剧本 也是在明清时期流传下来的,包括艺人们使用的谱子也是工尺谱,老腔使用的“板腔体 板式等,这说明在明清时期老腔的发展已经处在巅峰时期。 如此,探究“华阴老腔”的渊源并不需确切的划分哪朝哪代,毕竟戏曲的形成发展 是个漫长的过程。就现在所见“华阴老腔 的唱腔板式、记谱等方面看,“华阴老腔 似是源于明清的;但就老腔的皮影演剧形式及其与“影戏”和“傀儡戏”的渊源关系看, 老腔皮影则应更为久远,“西汉起源说”似乎也并非是无稽之谈。 第二章“华阴老腔 的音乐分析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华阴老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塑料混炼机高效包装技术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家具金属配件耐磨性增强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坚果混合坚果酥心糖新口味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草房子》阅读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急危重患者抢救制试题(+答案)
- 2025年教育与培训专项整治校园安全管理校园大型活动crowdcontrol考核试卷
- 2024年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招聘真题
- 风力发电项目电力生产与储能解决方案
-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穷人》教案
- 2025年阜新辅警协警招聘考试备考题库附答案详解(a卷)
- 2025年延安市遴选公务员(33人)笔试考试备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真空测试工常识强化考核试卷含答案
- 康复科的简单介绍
- 无人机科普大讲堂
- 清运小区垃圾合同范本
- 2025年西藏自治区中考英语试题【含答案解析】
- 江苏省南京市、镇江市、徐州市联盟校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数学试卷
- 智能洗衣机技术解析与应用展望
- 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网络直播与运营》专业生涯发展展示【高职(专科)】
- 学术英语(南开大学)知到智慧树网课答案
- 防台防汛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