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师曾与金城比较研究 【摘要】民国前期( 1 9 1 2 1 9 3 7 ) 实业救国的思潮很快被文化救国的思潮 所取代,美术成为复兴民族志的重要一环当时,北京传统画坛渐成僵局,陈师 曾和金城在内外交困之际树起复兴传统的艺术旗帜他们共同倡导并成立民国前 期北京最大的传统美术社团,致力于规范中西艺术差异,探索传统绘画的近代转 型 笔者以民国前期北京画坛为研究范畴,立足陈师曾与金城的个案研究,在传 统画风内部进行微观探讨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人物背景和民国前期北 京画坛整体格局;第二章,从留学背景“南风北渐”、临摹古品和现实主义创作 等几方面论述陈师曾与金城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道路;第三章,通过美术社团 的比较研究,反映出陈师曾与金城总体一致的价值取向;再进行画学思想的比较, 反映出陈师曾与金城艺术风格差异的思想根源;第四章总结 笔者通过建立对立概念,并没有从平行概念出发对陈师曾与金城进行比较, 而是梳理艺术家,艺术风格与社会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创作风格和艺术思想 两方面追溯陈师曾与金城的艺术轨迹,从而探讨民国前期北京传统画坛的整体格 局和群体内部的风格差异 【关键词】陈师曾、金城,比较美术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师曾与金城比较研究 t h e s t u d yo f t h ec o m p a r eb e t w e e nc h e ns h i z e n ga n dj i nc h e n g c o n t a n t a b s t r a c t i nt h ee a r l y2 0 t he e n t u r i e s ( 1 9 1 2 1 9 3 ni nc h i n a , t h et r e n do ft h o u g ho f “i n d u s t r i e ss a v i n gt h en a t i o n ”h a db e e nr e p l a c e db y “c u l t u r es a v i n gt h en a t i o n ” a n da r t sb e c a m eo n eo ft h ei m p o r t a n tw a y st or e g e n e r a t et h en a t i o n a ls p i r i la t t h a tt i m e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a i n t i n gw a sg o i n gt ob ed e a d l o c ko ft h a tt i m e ,s oc h e n s h i z e n ga n dj i nc h e n g , w h os e tu pt o g e t h e rt h el a r g e s tt r a d i t i o n a la r t sl e a g u ei n b e i j i n gt ob u i l tu pt h ed i f f e r e n t i a ln o n e s u c hb e t w e e ne a s t e r na n dw e s t e r na r t s , e x p l o r i n gh a r d l yo nm o d e r n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t r a d i t i o n a lp a i n t i n g ,r o s et h ef l a t f o rr e n e w a lt r a d i t i o n a la r t s i nt h i sp r e s e n tw o r k , w e , o nt h eb a s i so fc a s es t u d i e so fc h e n s h i z e n ga n dj i n c h e n ,f o c u so nt h es t u d yo fp a i n t i n ga r ti nb e i j i n ga n dp e r f o r mt h em i e r o a n a l y s i s o fag r o u po ft r a d i t i o n a lp a i n t e r si nt h ee a r l yp e r i o do fr e p u b l i co fc h i n a , b a s e d o ne a s es t u d i e so fc h e ns h i z e n ga n dj i nc h e n t h ef u hw o r ki sc o m p o s e do f f o u r s e c t i o n s f i r s t l y , t h eb a c k g r o u n di n f o r m a t i o no fc b e na n dj i n a sw e l l 嬲t h el a y o u t o fp a i n t i n gi nb e i j i n g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p e r i o do fr e p u b l i co f c h i n a ,i si n t r o d u c e d i nw h o l e a n dt h e n b a s e do ns o m ec o n s i d e r a t i o n ss u c ha st h eb a c k g r o u n do ft h e s t u d ya b r o a d ,“南风北渐”,t h ec o p yf r o ma n c i e n tp a i n t i n g , a n d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 r e a l i s m ,w ee x p a t i a t eo nt h ed i f f e r e n ta r ts t y l ea n de x p l o r i n gr o u t eb e t w e e nc h e n a n dj i n f i n a l l y , 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c e si nt h ef o r mo fa r to r g a n i z a t i o na n dt h et h o u i g h t o fp a i n t i n gl e a r n i n ga r er e s p e c t i v e l yc o m p a r e d t h ea u t h o rt r i e dt os t u d yt h ee a s e so fc h e ns h i z e na n dj i n gt h e ni no r d e rt o d e s c r i b em i e r o c o s m i c a l l y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p a i n t e r si nb e i j i n g , w ea l s os t u d i e dt h e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 b e t w e e n a r t i s t s ,a r t i s t i cs t y l e a n d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u s i n g c o m p a r i s o nm e t h o d m e a n w h i l e , w ef o l l o w e dt h ea r t i s t i ct r a c k so fc h e ns h i z e n a n dj i n ge h e ni nc r e a t i v es t y l ea n da r t i s t i ci d e aw a y st od i s c u s st h es t y l ed i f 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e n t i r e n e s sa n di n d i v i d u a l so fb e i j i n gt r a d i t i o n a lp a n t i n gd o m a i ni nt h e e a r l yo f 2 0 t he e n t u t i e s k e yw o r d s c h e r ts h i z e n g 、j i nc h e n g 、c h i n e s ec o m p a r a t i v er m ea r t s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师曾与金城比较研究 第一章绪论 民国前期( 1 9 1 2 1 9 3 7 ) ,受“五四”运动震源的波及,美术的社会功能得到 强化。文化救国的社会风尚使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吕潋等知识精英,率先 举起“美术革命”的旗帜。他们主张用西法改造中国画,把传统绘画的颓势当作 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对中国艺术精神缺乏深入。陈师曾和金城在内外交困之际 树起。复兴传统”的艺术旗帜,北京传统画坛开始焕发沉寂已久的活力。 陈师曾与金城是“中体为用”,溯源传统的典型。他们致力于规范中西艺术差 异,共同倡导并成立民国前期北京声势煊赫的传统美术社团。据研究资料显示, 陈师曾与金城的共性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一、国粹与融合的中间道路。薜永年认为以金城与陈师曾等为代表的传统派, 与国粹正统派及主张融合中西的融合派均有区别。o 二、“南风北渐”。万青力基于史学研究方法,对民国前期北京画坛四位领衔 画家余绍宋、姚华、陈师曾、金城分别进行探讨,以求北京画坛形成及逐渐本地 化的原因,得出南方旅京画家主导北京画坛,形成了南风北渐之势的观点。o 三、京津画派。研究者整体考察民国时期京津地区的画家群与创作风格,建 立地域画派的概念,使之逐渐确立为与海上画派、岭南画派一样成熟的学术概念。 关于陈师曾与金城的比较研究,尤其是强调二者的差异性,在目前的研究当 中仍显弱势。近现代美术的研究者对二人的差异性缺乏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 郎绍君在类型与流派o 一文中简单指出:“除了陈师曾不赞成摹古、强调 独造之外,其他画家都偏于强调承传古代传统。以金城、周肇祥为主要核心 的北京画家群,实际上是一个艺术主张大体相同的画派。比起南方传统型画家, 相对看重以功力而非以韵味胜的北派传统。对他们很少宣传介绍,更极少研 究”。 冯远主编的中国绘画发展史 ,在第十章第四节在传统中寻求突破的中 俞剑华在七十五年的国画中把抗战前的中国绘画史分两期:民国元年( 1 9 1 2 ) 至民国十 五年( 1 9 2 6 ) 为第一期,以民国十六年( 1 9 2 7 ) 至民国二十六年( 1 9 3 7 ) 为第二期,在本论文中 合称民国前期。 9 薜永年:民国初期北京画坛传统派的再认识,美术观察,2 0 0 2 年第4 期。 9 万青力:南风北渐:民国初年南方画家主导的北京画坛,美术研究,2 0 0 0 年第4 期。 。薜永年、朱京生、赵强、杭春晓关于京津画派研究现状的讨论,刊载在中国书画 2 0 0 6 年第8 期: 京津画派(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2 0 0 5 年) 一书,收录介绍了一批近现 代包括当代的京津两地知名画家。 9 郎绍君:类型与流派。载自守护与拓进一一二十世纪中国画谈丛。中国美术学院出版 社,2 0 0 1 年8 月。 9 冯远主编:中国绘画发展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6 年7 月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师曾与金城比较研究 国画风中强调:相对金城保守的艺术态度,陈师曾力求创新。 郑工国从二人的画论出发,提到“金城是将中国唐宋时期的典雅与欧洲的古典 相提并论,有重写实的一面;陈师曾则将元、明、清的文人画精神与西方现代艺 术的精神相提并论,重在写意。” 笔者试通过撰写此论文,系统梳理陈师曾与金城的异同,立足于个案比较, 把两者的互异性放大,从微观上认识艺术家、艺术风格与社会环境三者的关系, 探讨传统画家内部的巨大差异。得出陈师曾与金城对艺术本体认知的差异和社会 角色的相近之结论。 。郑工:演进与运动:中国美术的现代化( 1 8 7 5 - - 1 9 7 6 ) ,广西美术出版社2 0 0 2 年5 月。 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师曾与金城比较研究 第二章人物与背景 ( 一) 陈师曾与金城生平事略 陈师曾( 1 8 7 6 1 9 2 3 ) ,名衡恪,字师曾。号槐堂,朽 道人,朽者等,江西义宁( 今修水) 人。其父是清末民国前 期著名诗人,“桐城派”代表人物陈三立( 1 8 5 3 1 9 3 7 ,字 伯严,号散原) ,祖父是主张戊戌变法的陈宝箴( 1 8 3 1 1 9 0 0 ) 。由于出身翰墨世家,陈师曾从小诗文,书法多有称 颂。l o 岁时,师从长沙尹和自学画。成年后,与范当世( 肯 堂) 女老嫦( 菊英) 结发于湖北按察使署。从周大烈( 印昆) 学文 学;从范当世学行书;从范冲霖登汉隶、魏碑。陈师曾与鲁 迅私交甚笃。1 8 9 9 年与其在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之矿务 铁路学堂相识,1 9 0 1 年春,陈师曾从江宁入沪,在法国教 会学校学习。受英国教士李提摩太( t i m o t h yp d c h a r d ) 的鼓励,1 9 0 2 年春,陈师曾挈六弟陈寅恪赴日留学,与鲁 迅同入东京弘文学院。1 9 0 4 年秋,入高等师范学校学博物 科。1 9 0 6 年与李叔同结识。留学期间,据浙江大学堂派往 日本进修的教习沈瓞民回忆,留日的中国学生常常共聚一 室,畅谈国事,抒发救国宏愿。 1 9 1 0 年,结束近十年的留学生涯,陈师曾先后在江西 一 南通师范学校、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1 9 1 3 年始入京, 。 次年与鲁迅同任教育部编纂,主持图书编辑十年。陈师曾“入 京之初,尝为镌铜者作墨盒、镇纸画稿,俾其雕镶,既成拓 墨,雅趣盎然,不久复廓其技于笺纸,笔简意饶,且又为刻 工者省其奏刀之困,而诗笺乃开一新境”。国( 图1 陈师曾画 铜拓片松石永寿) 1 9 1 6 年陈师曾开始以美术教育为主, 先后任北京高师手工图画专修科国画教员、北大画法研究会 导师、北京女子高师图画专修科教师、北京美专教授等。常 参与文人的书画雅集和赈济展览,集公益、商业、学术、艺 术于一身,著名的读画图( 图2 ) 便取材于此。陈师曾 是中国画学研究会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与姚华并称民国前期 。 。鲁迅:北平笺谱序,选自鲁迅文集( 七)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 9 9 5 年6 月。第6 1 8 页 3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师曾与金城比较研究 北京画坛的领袖人物。 金城( 1 8 7 8 1 9 2 6 ) 原名金绍城,字巩北,一字 拱北,号北楼,又号藕湖、藕庐,浙江吴兴南沼人。 金城出生于富商之家,父名煮,中书科中书。父辈怵 于世变,尽遣子女游学欧美。1 9 0 0 年金城赴英国铿司 大学( e n g l i s hc l a n gd e p a r t m e n tu m v e r s i t y ) 攻读法律, 获法学博士学位。回国之前,游遍欧美各国,深受西 方艺术之感染,尤其被古典绘画吸引。1 9 0 5 年归国后 回到上海,受刑部尚书沈家本赏识,聘为编订法制馆 协修,大理院刑科推事,民政部谘议。在此期间,金 城参与了上海豫园书画善会的组织发起工作。1 9 0 7 年, 金城改官京曹,因留学西洋,熟悉西方风物又擅书画 篆刻,深受北京官僚阶层的青睐,成为书画雅集的常 客。辛亥革命后,金城被荐补为北洋政府内务部佥事, 当选众议院议员,继任国务院秘书,蒙藏院参事等职。 1 9 1 3 年,金城被指派监修“古物陈列所”。古物 陈列所的筹建开近代中国国家博物馆之滥觞。1 9 2 0 年, 金城与陈师曾等倡导并发起成立了中国画学研究会。 据金拱北事略o 一文记载,金城曾获宣统帝赐以的 模山范水匾额,受天百禄春傺,以绘事得邀殊荣,实 为政法界的异数。金城在留英五年中参观了不少欧洲 博物馆和美术古迹,特别是1 9 1 0 年受清政府委派赴欧 洲各国考察监狱制度期间,再次观摩欧洲各大美术博 物馆的经营管理,并著有各国监狱制度译略、十 八国游记等。金城对美术热忱执着,孜古求新,精 研记载。于是各国王公绅商,无不视其为中国美术家, 在万国摄影会上赠予一等奖牌,并推为终身会员。 金城的画学著作中,以北楼论画最具影响, 金城篆刻作品 图3 。金氯北;诺i i i 面刊第1 1 0 册合刊,第2 页。 图5 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师曾与金城比较研究 短短千言而阐理明确,徒学跟从者甚众。金城精于篆刻却少为人知,( 图3 5 ) 浙 江省湖州市博物馆藏有金城藕庐印存( 铃印原本) 一册 ,也许是存世之孤本, 林拯民在金城的绘画篆刻艺术o 中介绍如下: 藕庐印存收录金城先生四十至四十一岁所治之印,共五十三方,其中 四十七方均有边款,朱,白文印各居其半,大多为同仁、方家及亲友所刻,自 用名印闲章仅四方,为金城于1 9 1 7 年正月至1 9 1 8 年1 2 月所刻治印取法广 而风格多样,有仿三代文字,仿秦印、仿汉印、仿松雪翁法、仿完白山人法等 多种,其中尤以仿汉印居多仿汉印有:仿汉官印,仿汉封泥、仿汉碑额篆, 仿汉铸印,仿汉洗文、仿汉蛮夷印等多种。取法汉印,用功最深 陈师曾与金城都是民国前期北京画坛的领袖人物,他们以艺术家、教育家、 社会活动家等多重身份活跃于北京艺界,二人合力倡导并成立了中国画学研究会, 推动了中日之问的美术与文化交流。 ( 二) 清末民国前期北京画坛格局 传统绘画发展到清代,“外师造化”的艺术原则开始出现断层,以古人为师日 渐由“师古人之心”发展到“师古人之迹”。清末民国前期,北京画坛呈现衰微败 弱之景象,绘画“禀承四王吴恽、白阳、复堂一点余脉,描头画脚,毫无生气, 毫无迸境”o ,拟古思想盛行。黄宾虹在其论著中评述到: 前清成同之际,金石文字之学,盛为发明而专工绘事者,尚多墨室煎厶 睦壅丝趑缝王,每况愈下,卑卑无甚高论盖自明季画家师法董玄宰,开云间 娄东派,自称南宗。学者尊烟客员照清晖麓台为四王。得四王之画者,每谓可 。藕庐印存收录为金城先生四十至四十一岁所治之印,惜其英年早逝,享年仅四十九岁 因此这一印存反映了金城较为成熟期的治印艺术概貌。“三多宝玩”,是藉庐印存第一方 印,仿松雪翁细笔朱文印,以婉丽流畅的玉筋篆人印,姿态洒脱,风格典雅,此印为俞曲园 弟子六桥所刻,亦是丁巳年治第一印。为著名画家陈师曾所刻“槐堂墨缘”朱文印,方正平 直,线条峭拔,神完气足。萧西佛”朱文印则颇合古意。为同治进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陈宝深所制自文印。仿汉官印法,结体方中带圆,布局谨严,风格深穆端庄。“吕公望印”为 公尚将军所制,仿汉封泥朱文印,结体宽博。笔势方劲而兼具圆转,用刀拙朴、苍劲,上轻 下重,布局沉稳。“叔瞻又字午宣”朱文印,仿汉碑额篆,笔势宽博淳厚,结体方圆相济,风 神流动,道丽端庄。“金城之印”白文,意会完白山人,笔势方中蓄圆,风格浑朴古拙,周设 边栏,使印面构图更趋完美。是印边款云:“戊午腊八瑞,孙女将生,坐待试啼,时逾夜半。 偶检完白山人印存,意有所会,遂走刀成此,刻竣正闻呱呱坠地之声也。”可谓谐趣风生,如 晤其人。又如“石梅花厂”白文印边款云:“杭州市上获石子如拳,有纹老干横枝,繁花疏影, 天然毕肖。铭日:石中孕梅,灵仙胚胎,澄观自得,水流花开归安金城自镌石梅花厂印并 记。”似信手拈来,天趣自然。 o 林拯民:金城的绘画篆刻艺术,历史教学问题,2 0 0 4 年第3 期。 o 俞剑华:七十五年来的国画,载自俞剑华美术论文选,周积寅编,山东美术出版社, 1 9 8 6 年l o 月,第5 9 页。 1 0 浙江大学颈士学位论文陈师曾与金城比较研究 以前无古人,赝鼎杂出,辗转临摹,士大夫之家莫不有之羽非成是,遂置唐 宋无人之矩蠖于不讲数十年来又汤雨生。、戴鹿床。配四王江浙之间,依赖 传摹,以为衣食计者,不可偻数。优孟衣冠,画事之真传,凌替极矣大柢朝 市之子,多喜四王汤戴;江湖之俦,又习清湘。雪笛画事流传,三江称盛 其余者省,园地因人,各守家法,倚于一偏,殊其风气,特出之士,无多观焉。 西 其实,局限在临摹古迹的艺术家是很难有创见的。拟古思想的代表王原祁在几 十年临摹古人画迹几可乱真的时候发出如此感慨:“东涂西抹,将五十年,初恨不 似古人,今又不敢似古人,然求出蓝之道终不可得也。” 所以,当时北京的传统画坛已渐入僵局,艺术创作毫无生气;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掀起又给传统绘画提出了新的挑战:“近代画家争尚西法,苛便简易,行见古人 精意,日就澌灭”。 面对这样的艺术格局,中国近代知识分子作出了不同的选择:从康有为的万 木草堂论画序,到吕潋、陈独秀的“美术革命”,再有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 徐悲鸿的中国画改良论等等。陈师曾与金城立足中国艺术之本体,溯源中国 艺术传统;以温故立新,彰往察来的艺术态度迎接西方文化的巨大挑战,以“远 交近攻”的方式寻求自身突破,复活中国艺术文化之精神。 。汤贻汾( 1 7 7 8 1 8 5 3 ) :字雨生,一字若仪,晚子粥翁,别号琴隐道人、太平边将、罗浮半 月黄冠客。清江苏省武进人,清代著名画家。擅画山水、笔法雅致秀逸,兼工行草书和诗, 与戴熙并称“汤戴” 9 戴熙( 1 8 0 1 1 8 6 0 ) :字鹿床,号醇士。钱塘人。道光进士。官至兵部右侍郎。诗书画并有名于 时,画尤入神品,著有画絮。 o 石涛( 1 6 4 1 一约1 7 0 7 ) ,俗姓朱,名若极,广西桂林人。明藩靖江王朱守谦后裔,朱亨嘉子。 1 6 4 5 年后削发为僧,法名原济,一作元济小字阿长,字石涛,号大涤子、小乘客、清湘 遗人、瞎尊者、零丁老人、苦瓜和尚等。 。朱耷( 1 6 2 6 一约1 7 0 5 ) :清代杰出画家。字雪个。又字个山、八大山人等。原名统,江西南 昌人。明宗室,甲申后,结束了他早年的贵胄生活,为躲避灾祸隐姓埋名,寄悲愤凄凉 之情于书画。清顺治五年( 公元1 6 4 8 年) 削发为僧。 。黄宾虹:近数十年画者评,载自东方杂志第2 7 卷,第1 号,第1 5 5 页。 。葛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8 2 年6 月第1 版,第1 6 9 页。 。金拱北事略,载自湖社月刊卜1 0 册。第2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陈师曾与金城比较研究 第三章审美情趣与艺术风格 统观陈师曾与金城的艺术风格,二入在审美情趣上存在较大差异:陈师曾重文 人画的写意性,而金城重工笔画的写实性。留学东西的背景差异是影响二人审美 情趣的一个重要外因。陈师曾继承并宏扬了海派的金石画风,金城利用古物陈列 所的古画资源进行大量临摹,画艺精进。这些艺术实践奠定了二人绘画风格的形 成与差异。 ( ) 西学东渐 陈师曾留学日本近十年,攻读自然类的博物 科;金城在英国学习法律并获有博士学位。尽管 二人的专业背景与绘画艺术无太大关联,但是东 方艺术的意象传统与西方艺术的写实传统给年 轻时代的陈师曾与金城留下烙印。 1 、博物与写实性 “博物”就当时而言,是一种新式的自然科 学的代称,是西方发达自然科学的产物。它综合 研究动物、植物和矿物的种类、分布、性质和生 态等。近代中国大批学生涌入日本研究新学,很 多人选择了博物科,其中包括一些后来的画家, 陈师曾是其中之一。传播新学的科学书籍中有很 多写实的插图,“来自西方的科学书籍插图在日本 人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物像再现开始和科学实 用主义发生了联系,而西方绘画中的观察方法、 视觉表达方法唤起了日本人接受和传播西学的热 情。”4 ) 研习博物科的陈师曾有很多接触西方写实 画的机会,然而,他却在文学性很浓的漫画中找 到归宿。“中体西用”是以陈师曾及其弟陈寅恪为 图6 。孔令伟:西方的图谱、画谱与近代中国图学:以博物图画为例,选自美术史与观念史 范景中、曹意强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1 2 月,第3 6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师曾与金城比较研究 代表的士大夫家族的思想根基,家族式的文化情结增加了他与西方艺术传统的距 离,包涵了东方艺术传统的日本漫画,受到陈师曾、车子恺等留学生的关注。 金城是中国近代博物馆事业的奠基人,是近代美术史上杰出的博物学家。 国1 9 1 4 年2 月金城倡议并监修的“古物陈列所”开中国近现代国家博物馆的先声。 与陈师曾相比。金城没有直接学习西方自然科学,但是多年的欧洲游学经历,遍 访各大美术博物馆,使金城在艺术创作中包含很多科学态度,其创作风格更加写 实。据吴兴丁光熙所题之金北楼先生百鸟谱序母( 图6 ) 记载: 吾乡金北楼先生,覃精六法,卓然成家,是为有清一代画家之殿,山水、 花卉,人物、走兽,无不精妙临摹古本,尤具特长久为中外人士所称道 工笔翎毛,直追宋元,遛非凡手所能望其项背。其担任博物研究院鸟部主任时, 搜罗鸟类标本甚夥。公馀之暇,尝对物临摹,以借著成专书,供院中参考盖 欲以科学方法,使留心生物学者,作为范本惜先生中道徂谢,有志末竞,良 深叹喟今潜龛世兄,偶检先生遗稿,得图数百或正或侧或仰、或俯、 或飞、或呜、或宿、或食,奇形诡状,诩之欲活多前人未经发明之品,实为 飞禽界开一生面因原稿凌乱,请杨敏君湖,重临一遍,然后刊印 写生是一切写实绘画的基础。金城通过收集鸟类标本,对鸟类的千姿百态详加 观察,以科学方法锤炼画艺,深谙绘画艺术的写实特性。 2 、漫画与现实性 陈师曾在日本留学时,对“漫画”这种艺术形式十分关注。他的艺术作品有 很多包含了漫画的创作元素:简笔、速写、隐喻、讽刺等。 日本漫画是一种文学性很强的艺术形式,丰子恺认为它与浮世绘的区别在于 “前者多工笔而不必含有讽刺或滑稽味,后者多简笔而含有讽刺或滑稽味”。回日 本漫画源自鸟羽僧正。他用中国画的笔法描写现实生活,而且作品中包含大量的 滑稽趣味,后世“汲鸟羽僧正之流者甚众”,故“日本画论者就确定他是日本漫 画的始祖。”回中华文明是日本绘画的觞滥,日本漫画其实是中国绘画传统的一种 衍生,它包含了东方艺术的意象传统,易于表现近代文人的现世关怀: 倭夸绘( 音译) ,为滑稽画之一种,僧义清阿阍梨为斯界名手曾绘长 卷一,于卷首画一射手引一长线,至卷尾绘一矢一的以了事如吾国郭忠怒 。阮春元、胡光华编:中国近现代美术史,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 0 0 5 年6 月,第6 9 页 9 丁光熙:金北楼先生百鸟谱序, 湖社月刊第5 2 册,第l o 页。 9 丰子恺:漫画,选自丰子恺论艺术,丰华瞻、戚志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8 5 年9 月,第2 3 8 页。 ”丰子恺:谈日本的漫画,选自丰子恺论艺术,车华瞻、戚志蓉编,上海复旦大学 出版社,1 9 8 5 年9 月,第2 1 2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师曾与金城比较研究 ( 北宋) 亦曾于卷首画一总角,童子持线车引一练至卷未绘一纸鸢二事 如出一辙,鸟羽僧正觉猷闻亦作此其遗作有游戏画三卷。今i ;乏高山寺珍藏 之宝物此类绘画,即为近世滑稽画讽刺画之滥觞。 日本到德川时代,漫画达到隆盛之极。然而“漫画”一词在中国的流行,却始 于民国十二年左右,“丰子恺喜作小画,文学周报编著为之逐期铸版登载,称 之为子恺漫画。”o 其实,比丰子恺更早接触和运用漫画表现手法的是陈师曾: “我小时候,太平洋画报上发表的陈师曾的小幅 简笔画落日放船好( 图7 ) 、独树老夫家等, 寥寥数笔,余趣无穷,给我很深的印象。所以说,陈 师曾的简笔人物画实为中国漫画的始源。”。 从陈师曾的绘画作品及题画词来看,北斋漫画 对他的艺术创作尤其是人物画创作有很直接地影响。 北斋漫画是一部十五卷包罗万象的绘画百科全 书,全编收集了三千多幅笔意概括,形态生动的素描, 岩崎书店将其整理成北斋漫画三卷,并刊行于 1 8 1 4 年春。作者葛饰北斋( 1 7 6 0 - - 一1 8 4 9 ) 十九岁学 。, 画,九十岁寿终,七十一年笔耕不辍,画作极多。因 其作风与浮世绘相去较远,又自称其画集为北斋漫画,故被称为“准浮世绘 漫画家”。他善于吸取西洋画与中国画的长处,揉和胜川春章( 1 7 2 9 - - 1 7 9 2 ) 、鸟 居清长( 1 7 5 2 - 1 8 1 5 ) 、狩野派等各家所长,作品深受当时乃至后世所推崇。北斋 漫画的刊行曾带动过当时日本绘画的流行风 潮,作者丰富的艺术想像力和现实主义的创作 态度在漫画作品中一览无遗。 陈师曾的怀园归憩图( 图8 ) 很接近 葛饰北斋的风景画( 图9 ) 。陈师曾早期的人 物小品( 图1 0 ) ,也有日式人物的造型特点( 图 1 1 ) 。陈师曾在其画作蹄墙( 图1 2 ,作于 1 9 0 9 年) 有题词到:“有所谓漫画者,笔致简 拙,而托意f 叔诡,涵法颇著。日本则北斋之 。 外无其人,吾国瘿瓢子、八大山人近似之,而 m 日本画之沿革,湖社月刊卜l o 册合刊,第8 6 页。 。郑逸梅:艺林散叶,中华书局,1 9 8 2 年北京,第6 7 页。 。丰子恺:我的漫画,选自丰子恺论艺术,丰华瞻、戚志蓉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 9 8 5 年9 月,第2 6 3 页。 1 4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师曾与金城比较研究 非专家也”o 图1 2 与写实性很强 的科谱类插图相 比,陈师曾更关注 与“人心的趣味 相一致”,表现艺术 家现实关怀的“漫 画”;而金城的艺术 创作突显其强烈的 科学态度和写实精 图9 神。留学东西的艺 术家表现出各自在 审美趣味上的偏 好:陈师曾重艺术 表现的现实性;金城重艺术表现的写实性。 ( 二) 南风北渐 民国前期传统画形成两大壁垒:一是北平, 一是上海。上海有吴昌硕、王一亭叱咤一时。“昌 图1 0 硕先生,金石书画,俱堪名家,尤能以书法入画, 虽似粗头乱服,而淳厚温重之金石气,力能扛鼎。” 北平除齐白石外,“都是笔墨纯正,气息吉雅,但 一种精悍豪放之气,自不可掩蔽,惟不肯纵横驰 骋,作无缰之马而已。”。这里所指的便是陈师曾 入京后所带来的南方画风。而金城自入京以来, 结识很多书画收藏大家,“得尽览各邸所藏,画学 益进”。审 陈师曾在入京之前,曾得吴昌硕亲授。与金 城相比,陈师曾的艺术风格更接近南方传统。他 图” o 黄慎( 1 6 8 7 - - 1 7 0 5 ) 。号瘿瓢子要朱耷( 1 6 2 7 1 7 0 5 ) ,别号八大山人) 的作品中,均含有漫 画的意味,但他们并非专家。 毒俞剑华:七十五年来的国画,载自俞剑华美术论文选,周积寅编,山东美术出版社, 1 9 8 6 年1 0 月,第6 0 页。 。陈宝琛:清故通议大夫大理院推事金君墓志铭,湖社月刊第2 4 册,第9 页。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师曾与金城比较研究 把以赵之谦( 1 8 2 9 - 1 8 8 4 ) 、吴昌硕( 1 8 4 4 - 1 9 2 7 ) 为杰出代表的“金石画风”伸延到 北京,并促使齐白石“衰年变法”,成为与吴昌硕齐名的写意大师。 1 、金石画风 “金石画风”是清代“朴学”( 汉学) 思潮的衍生物, 是乾隆和嘉庆年间“考据学”盛行之下,“碑学”运动 的成果被引入绘画领域而形成的新传统、新画风。这 一新传统把所谓诗、书、画“三绝”发展到诗、书、 画、印“四全”;这一新画风,是由于融合“碑学”古 拙雄强的书法笔意入画,一扫“帖学”书法影响下绘 画用笔流宕柔媚的主流审美倾向;同时,由于篆刻艺 术成为绘画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及钟印学理论的引入, 不仅增加了绘画的金石趣味,也增多了画面各种形式 色彩的对比因素,强化了传统绘画的“视觉”感染力。 o 自十八世纪以来,“金石画风”在江南一带渐成气候, 到了赵之谦、吴昌硕更得到广泛承认。 陈师曾留日归国后曾直接授教于吴昌硕。1 9 1 0 年 陈师曾应张謇( 季直) 之邀,任江苏南通师范学校教员, 居城东一村墅,日通明宫。因其仰慕吴昌硕的书画篆 刻,常与吴昌硕的学生李若李往返上海,得吴昌硕亲 图1 3 授。o 陈师曾的书法淳朴含蓄,治印运腕横恣,雄道之 致。吴昌硕赞其“经极雄丽之笔,郁为古拙块垒之趣, 诗与书画下笔纯如”。 陈师曾国学基础深厚,工篆刻、书法、诗词,尤 以画著称。陈师曾与姚华私交甚笃,在民国前期北京 画坛并称“陈姚”。姚华。是旧京都一代通人,在书画 小学( 文字学) 、戏曲工艺等方面均有造诣。( 图1 4 ) 1 9 1 5 年姚华四十岁,陈师曾作山水赠姚华,题诗云:“四十 浮沉我似君,不如意事日相闻。何如此老山中住,步 幽1 4 出柴门闲看云。”姚华家藏丰富,在刻铜品、唐画壁砖和西域古迹笺及颖拓上很有 。万青力:南风北渐:民国初年南方画家主导的北京画坛, 美术研究,2 0 0 0 年第4 期 。朱万章:陈师曾年表,中国书画,2 0 0 4 年第9 期。 。姚华( 1 8 7 6 - - - 1 9 3 0 ) ,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阳人。清末民国前期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 和书画家。 1 6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师曾与金城比较研究 成就。据其莲花阉藏画象砖记记载,陈姚二人在金石研究上志趣相投。 陈师曾的画风脱胎于金石传统,与赵之谦、吴昌硕一脉相承;其人物画,更 是直接补益于汉魏刻石和画像砖。陈师曾自题拟汉画日:“吾素喜汉画,慨皆石刻, 无由知其色彩,乃以印度、埃及画之色彩施之,似与古画合。”姚华亦云:“以汉 画写入,自陈老莲始,有后有张士保,今则陈师曾,三百年鼎足而三矣。师曾临 作更出己意,而略参变,其古拙直逼汉刻,不规规于工媚而自成秀逸。此在韵味 上辨之,岂与俗工竞巧乎哉! ”。傅雷也指出:“吴氏的花卉与静物,陈氏的风景, 都是感应了周汉两代的古石雕与铜器的产物在现代复兴以前诞生了:吴昌硕 与陈师曾一一这两位,在把中国绘画从画院派的颓废风气中挽救出来这一点上, 曾尽了值得颂赞的功劳。”o 陈师曾北上后画名极甚,在艺界德高望重,力促齐白石变法,扭转了民国前 期北京传统画的颓势,与吴昌硕形成南北呼应之势。湖社月刊中刊有一文日: 陈先生,我国有名之艺术家也前数 年飘然长逝,举国悼之吴缶老在我国艺 林,颐年硕望。久为各界所景仰不幸又 于前数日因中风不起,艺林之大憾抑亦 国家之遗恨,吾等之怿,当复奚如 吴缶老作画,专工花卉。陶铸撼叔。雪 个,自成一家师曾则融合白阳。清湘,更 辅以充沛之气缶老精篆刻,其作品远追 秦汉,近与悲庵相媲美师曾之刻印,阃 亦取法秦汉,而一种书卷气,乃其笔端之 特长缶老精通书法,其临石鼓,识者皆 争先珍致师曾之书法,则博通籀篆汉隶 八分北魏,信乎两先生之艺,允堪为后生 楷则也不特此也 两先生之文采风流,虽东瀛远方之人, 皆知爱慕忆某岁,师曾应日邀赴东京参 圉图与中日绘画展览会日人于欢迎筵上,娓 。姚茫父:题陈师曾拟汉( 故事) 画扇面( 附:陈师曾自题拟汉画) ,选自百年中国美术经 典文库( 第一卷) 。顾森、李树声。海天出版社,1 9 9 8 年,第1 9 7 页 o 傅雷:现代中国艺术之恐慌,载自艺术旬刊第1 卷第4 期,第1 0 1 页 。赵之谦( 1 8 2 9 - - 1 8 8 4 ) ,字搦叔、益甫,号悲盒、无闷、冷君、憨寮,浙江会稽( 今绍兴) 人。 。陈淳( 1 4 8 2 - - 1 5 4 4 ) :后名道复,更字复父。号白阳山人,长洲( 今江苏吴县) 人。 1 7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师曾与金城比较研究 娓作画。先生抚笔挥毫,印席题句日人敬佩之余,莫知所赞前载东京复开会, 敦劝缶老往游,缶老以年商不堪长途之跋涉。未能果行。日人失望,不可言状 二先生一居京华,一则逍遥涫滨相隔迢迢,而其生平事迹,大体相类吾 知缶老门下士,与槐堂弟子,其悲感当与余同也或目,缶老之画,剑拔弩张; 师曾之山水,如峻坂驽马,得无为瑜之玷日不然,书画之气度”。 2 、齐自石之大写意 齐白石的入京后,在画风与画学思想上都受到 陈师曾的影响和启发。 陈师曾对齐白石有知遇之恩。据齐白石五十 七岁日记记载:“予五十岁后入画,冷逸如雪个, 避乡乱来京师,识者寡,友人师曾劝其改造,信之, 即一弃。”齐白石经“衰年变法”,画风由工细清秀 转而红花墨叶,更显厚重雄浑、雅俗交融之气。1 9 2 2 年春,陈师曾应日本画家荒木十亩和渡边晨亩之 。, 邀,与金城赴日本,参加东京府厅工艺馆的“中日 联合绘画展览会”。陈师曾所带的齐白石花卉、山 水作品一经展览,全部售罄且售价甚高。白石诗 草卖画得善价复惭然纪事中注日;“陈师曾壬 戌春往日本,代余卖杏花等画,每幅百金,二尺纸 之山水得二百五十金”。至此以后,齐白石的画大 受欢迎,很多外国人也来北京求画。自石尝言:“这 都是师曾提拔的一番厚意,我是永远忘不了他的。” 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都是富有创见,主张 图1 8 写意的艺术大师。齐白石从吴昌硕的作品中深得作画要义:“作画不似则欺世,太 似则媚俗。彼深喜吴昌硕于六十五岁时之作品,认为前此失之滞稚,后此流于狂 施。”陈师曾得倪赞之旨趣,常云:“倪云林自论画云: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 单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 图1 7 ) 。齐白石认为陈师曾之画,“阅前人真迹 甚多,冶成剐派,乃画家手段,非图绘笔墨也。”齐自石成为与吴昌硕齐名的写 意大师,陈师曾起了重要作用。 1 9 1 2 年5 月,陈师曾抵沪,李叔同任编辑的太平洋画报进行了报道。五 o 吴仓石与陈师曾,载自湖社月刊,第卜1 0 册合刊。第6 6 页。 。湖社月刊( 1 9 2 8 年第卜1 0 册) :陈师曾先生癸亥春日所作山水( 先生是年秋日卒)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师曾与金城比较研究 月初八,画报刊出陈师曾大幅半身照片,外框剪裁为椭圆形,题日“朽道人象”。 ( 图1 8 ) 1 9 2 2 年冬天,上海成立了中国书画保存会 ,陈师曾是主要骨干。陈师 曾连接了京沪两大文化圈,成为“南风北渐“的关键人物,主导了民国前期的北 京画坛。1 9 2 9 年全国美展第一次中,学习陈师曾绘画风格的人“亦未见减色”。 ( 三) 写意与工笔 写意与工笔是陈师曾与金城绘画作品的总体风格。 金城一生“所遗摹古精心之作有二三百件之多”,o 其临摹古品的。工力深遂,于古人无不临学,而炫烂纷 华,自成一格。” 著名画家王一亭对金城评价到:“新 旧冶熔,故步不封”。 陈师曾多才多艺,各体俱工,冶成别派。他强调创 作个性,认为“布局须独出心裁,不落俗套,不蹈前人 蹊径。图画的题材,须人弃我取,方能致胜。” 陈 师曾在自拟画题书于图上方日:“拟汉画象而施之以彩 色之不必前人所有,自我创之可也,衡恪记。”o 他的作 品古拙淳朴,风神秀逸,落笔时往往超出常意,顷刻而 就,气度不凡。据郑逸梅的艺林散叶。记载:“陈师 圈1 9 曾作画,林宰平偶为牵纸,师曾骤然落笔,宰平大为惊愕,既成及知为一墨石。” 陈师曾的山水由“四王”入手,后转师清代个性画家。花卉师徐渭,健劲而浑厚; 山水从黄鹤、山樵入手,挺拔苍润,自成一格。强调画家要自出新意:“画吾自 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o ;1 9 2 2 年陈师曾所作之兰石图( 图1 9 ) ,用笔 飞舞健爽,寥寥数笔勾出峻石垒垒,用墨清雅,干湿浓淡相宜,虚实相生。 。中国书画保存会是1 9 2 2 年冬天,在上海成立的以“保存国粹、发扬艺术”为宗旨的美术团 体。主要骨干是王一亭、章一山、张伯荚、颞青瑶、陈师曾、陈鸿伯、黄宾虹、杨咏裳、 吴待秋。1 9 2 9 年1 月出版国粹月刊,刊登过陈师曾等人的书画金石作品 。李寓一: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参观记,载自妇女杂志教育部全国美术展览会特辑 号。 。秦仲文:近代画家与画派,美术研究,1 9 5 9 年第4 期。 ”秦仲文:中国绘画学史,立达书局,1 9 3 4 年北平 o 朱万章:中国名画家全集一一陈师曾,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3 年8 月,第1 7 页。 o 陈师曾自题拟汉画注日。选自百年中国美术经典文库( 第一卷) ,顾森、李树声,海天 出版社,1 9 9 8 年第1 9 7 页。 o 郑逸梅:艺林散叶,中华书局,1 9 8 2 年。第6 6 页。 。齐白石借山图陈师曾题诗云:“曩于刻印知齐君,今复见画如篆文。柬纸丛蚕写行脚, 脚底山川生乱云。齐君印工而画拙,皆有妙处难区分。但恐世人不识画,能似不能非所闻。 正如论书喜姿媚,无怪退之讥右军画吾自画自合古,何必低首求同群。” 1 9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陈师曾与金城比较研究 1 、意笔人物画北京风俗画 中国意笔人物画是在工笔线描人物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以“以形写神” 为最高原则,摆脱现实人物造型的束缚,以写意方式表现人物。社会转型之际, 中国文人知识分子在文化内省中也积极探索艺术的现实主义觉醒,陈师曾通过对 民国前期北京街头的观察和速写,创作出一部现实主义意笔人物画北京风俗画。 陈师曾在此画作中充分发挥了传统笔墨的形式功能,以速写化入人物画,融 合西方绘画技术的光线和色彩,创造出造型简约疏括、手法洗练率真的艺术形式。 北京风俗画继承了宋代的风俗画传统,以现实主义创作态度,反映民国前期 北平低层劳动者的生存状态。陈师曾生前对此画作极其珍视,死后被梁启超重金 所藏,时日本人出价千金而不予,视为国粹。后来这本册页虽未流至海外,但流落 于民间多年。 陈师曾没有在北京风俗画中作任何有关刨作年代的题记,据推算,他1 9 1 0 年自日本归国,1 9 1 3 年9 月入京,册中最早的题跋是程康于乙卯年( 1 9 1 5 ) 所作, 因而推测创作年代为入京不久的1 9 1 4 至1 9 1 5 年间。1 9 2 3 年8 月陈师曾于南京去 逝,姚华作“哭师曾”诗日:“年来行迹总匆匆,聚散存亡事岂同。一死成君三绝 绝,几人剩我五穷穷。清秋湖海添新泪,隔代文章见故风。未可驴鸣嫌客笑,只 堪往事吊残生。”集师曾遗作京俗图( 即北京风俗画) ,赋词合装一册,题 名猗室京俗词题朽道人画影印出版。1 9 2 6 至1 9 2 8 年,北洋画报。上连载了 陈师曾的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小股东股份合同范本
- 物流冷链合同范本
- 2025年生物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核答案及解析
- 2025重庆临空艺术团招聘1人备考练习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四川成都市成华区万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1名眼科技师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河南体育学院招聘高层次人才21名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康复医学患者功能康复评估模拟试题答案及解析
- 2025湖南湘南学院附属医院高层次人才招聘6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重庆九龙坡区彩云湖小学招聘教师2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达州市引进2026届部属公费师范生、部属优师计划毕业生(127人)备考练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华电(海西)新能源限公司面向华电系统内外公开招聘高频重点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
- 进出口贸易合规管理制度
- 医疗器械冷链培训
- 公共政策分析 课件 第0章 导论;第1章绪论:政策科学的“研究纲领”
- 冠脉微循环功能障碍评估
- 病理学课件下载
- 2024-2030年撰写:中国病房行业发展趋势及竞争调研分析报告
- 【MOOC】土木工程施工-西南科技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颈动脉狭窄手术治疗
- CAXA工艺图表2024使用手册
- 电动滑板车行车应急预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