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闽侯县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 Classified No: Unit code:?Secret grade: Registration number:Dissertation for Master Degree Of Fujia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yStudy on How to Develop County Economy in Minhou CountySpecialty: Agricultural ExtensionSpecialized field:Regional Rural DevelopmentResearch direction:Regional Development & Management Postgraduate:?Supervisor:Prof. ? Prof. ?Submitted Time: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并且是自己撰写的。尽我所知,除了文中作了标注和致谢中已作了答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与我一同对本研究做出贡献的同志,都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如被查有侵犯他人知识产权的行为,由本人承担应有的责任。学位(毕业)论文作者亲笔签名:日期: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福建农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毕业)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保密,在年后解密可适用本授权书。不保密,本论文属于不保密。学位(毕业)论文作者亲笔签名:日期:指导教师亲笔签名:日期:目 录摘 要1Abstract21.绪论3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31.1.1研究背景31.1.2研究意义31.2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展望与延续51.2.1国内外研究现状51.2.2国内外研究的展望与延续91.3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111.3.1研究对象111.3.2相关概念的界定111.4本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21.4.1本文的研究思路121.4.2本文的研究方法132.闽侯县基本情况142.1县情概况142.2地理特征142.3行政辖区152.4气候特点162.5人口民族172.6自然资源172.7历史沿革173.闽侯县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213.1闽侯县经济发展的优势213.1.1独特的区位优势213.1.2丰富的资源优势213.1.3优越的人文优势213.1.4优良的环境优势223.1.5良好的对台优势223.2闽侯县经济发展的劣势223.2.1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强223.2.2区域发展不协调223.2.3创新能力不强223.2.4综合服务水平不高233.3闽侯县经济发展的机遇233.3.1新科技命加速推进233.3.2国际国内产业转移233.3.3海西战略的提升233.3.4行政管理体制改革243.4闽侯县经济发展的威胁243.4.1后金融危机时代外部经济环境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243.4.2新一轮区域发展带来的竞争前所未有243.4.3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大253.4.4提升新竞争优势的要素制约压力大254.闽侯县县域经济发展是总体思路255.闽侯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对策265.1工业方面265.1.1巩固提升优势产业265.1.2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275.1.3打造产业发展平台275.2农业方面285.2.1加快发展现代农业285.2.2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295.2.3着实增加农民收入305.3服务业方面305.3.1繁荣发展特色旅游业305.3.2积极发展其他服务业315.4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可持续发展之路315.4.1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15.4.2建设优美生态环境32参考文献33致 谢35作者简介36摘 要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通常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研究发现,当前发展县域经济能壮大县域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发展县域经济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本文以闽侯县县域经济的发展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总结概括当前国内外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综述,文章提出了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的展望和延续的一些思路。其次,在调查相关的文献的基础上,文章对闽侯县的基本概况做一个完整的介绍。第三,文章运用SWOT的分析方法,对闽侯县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与威胁进行全方面的分析。第四,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闽侯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第五,综合全文的分析,文章从工业的提升、农业的壮大、第三产业的突破以及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闽侯县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对策。关键词:闽侯; 县域经济; 发展; 对策; 研究AbstractCounty economy,which is based on the geographical space for the county-level administrative divisions, the county government to control the economy, guided by the market and optimizing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has geographical features and functionality with a comprehensive regional. Our study reveals that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can boost the county leading industries, and form the industrial clusters gradually. Meanwhile, the development of county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e rural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county economy i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development of small towns and it also can absorb rural surplus labors. Finally,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he income of farmers.This paper is focus on the Minhou county economy. First, 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generalization about current academic research both in China and overseas, and puts forward the research of the prospect of county economy. In the second part,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Minhou. Thir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Minhou by SWOT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former study, the research convinces the overall thought about how to develop county economy in Minhou. Finally, the paper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about how to develop county economy by four aspects: strengthening industry; expansion agriculture; developing the service industry and protecting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Keyword: Minhou; County Economy; Development; Measures; Research1.绪论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1.1.1研究背景首先,中国县域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县域经济是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结合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依托和载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举措,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各级各地深入贯彻,大力营造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应该说县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前中国县域经济发展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方面就是随着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显著改善,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小城镇建设的大力开展,给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更加广阔。其次,整个宏观经济的发展背景有利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实施。从整个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目前中国经济也还存在着一系列结构性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一是国内的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从2000年到2008年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60.2%提高到71.3%,重工业资本密集程度比较高,但从单位资本带动就业能力这方面来看,仅靠发展重工业难以解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二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从2000年到2009年中国第三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42.6%,这个发展水平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巨大潜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4。三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中国已经存在着东中西部的差距,近年来还有扩大趋势。四是城镇发展机会不均等,广大中西部,特别是农村地区发展滞后,限制了就业机会的扩大。针对这些经济结构转型当中的问题,化解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矛盾,因此发展县域经济,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将发挥巨大的作用。1.1.2研究意义首先,发展县域经济能壮大县域主导产业,逐步形成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面向市场,在产业选择上突出本地的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对于闽侯来说,发展县域经济能够发挥闽侯作为福州新区的后发优势,同时能够结合当地特色的物流、汽车以及休闲旅游业的资源特色打造具有闽侯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福州经济的新亮点与新突破点。第二,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当前学术界的普遍共识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才能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带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并最终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也只有县域经济发展起来了,才能带动中国农村的商业、生活服务业的发展,才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发展闽侯县域经济对闽侯及其福州郊区农村经济的繁荣与发展意义重大。第三,县域经济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推进城镇化的重要战略。当前小城镇建设要突出重点,讲究实效。因此小城镇的发展必须以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只有整体的县域经济的规模和产业层次发展了,才能促进资源的集中、人才的聚集和产业的产业集聚,小城镇发展才有扎实的经济基础。闽侯县域经济的发展可以借鉴福建省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通过发展乡镇企业来带动城镇化的步伐。第四,县域经济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渠道。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成为农村发展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也是社会各界必须长时间面对的问题。县域经济的发展将能够在这方面发挥作用。县城和小城镇将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目的地。县域经济发展了,就能够为当地的富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让城镇成为务工经商的农民新的就业平台。县域经济的发展能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因此可以避免大量的农村人口过度集中到大中城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中城市就业压力以及由于人口过多带来的其他经济与社会问题。发展闽侯县域经济对吸收闽侯及其周边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周边社会治安等问题具有重要的作用。第五,发展县域经济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由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调查表明,自1990年以来,农民来自第一产业的收入从75.6%,降为2009年的49%。来自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已经上升到了34%,从新增的收入来看,50%以上是来自务工收入。外出务工成为越来越多农民提高收入的一个主要渠道7。在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要增加收入必须转移到城镇或者从事相关的非农产业。那么县域经济的发展,将有效推动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门路和就业机会,也将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重要途径。1.2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展望与延续1.2.1国内外研究现状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国内外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2.1.1基于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县域经济研究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刘易斯(A.Lewis,1915-1991)于1954年首先提出的。在其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阐述了“两个部门结构发展模型”的概念,揭示了发展中国家并存着由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两种不同的经济体系,这两种体系构成了“二元经济结构”。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着农业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许多相关的学者认为农村剩余的劳动力最终将面临非农化转移,并且能够促使二元经济结构逐步消减。费景汉、拉尼斯(HFei & GRanis,1964)修正了刘易斯模型中的假设,在考虑工农业两个部门平衡增长的基础上,完善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二元经济发展思想2。他们首先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不增加农业总产出的人,边际产出为零的那一部分人,另一部分是不增加农业总剩余的人,虽然边际产出不为零,但并不能满足自己消费需求的那一部分人。他们一致认为,工人与农民在数量的转换方面必须经过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的农民向工业部门转移5。这部分农民的转移,不会对农业总产出水平发生影响,因此,只要工业部门的发展势头不断持续,就会有增加劳动力的需求,也就能吸引这些农民向这些相关的工业部门转移。这部分农民工的工资只要相当于他们在农业部门所得到的报酬就可以,因此,这样也能促进工业积累和工业部门的进一步扩张。同时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数量的减少,导致了他们的收入也有所提高。1.2.1.2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舒尔茨、蒋和平、江华等认为,传统农业是一种技术状态和资源要素水平长期内大致保持稳定不变的农业状态。传统农业作为一种低层次的经济形态是经过世代适应,因此,在其生产领域各种生产要素已达到最佳配合,但是由于其物质和能量的低层次循环,其内部发展的潜力有限,而且农业生产的生产工具主要以手工的劳动为主,劳动力、畜力、土地等传统要素是其主要生产资源因子,新生产要素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微乎其微,从而导致了土地生产率及劳动生产率的双重低下,也是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的原因。他们认为传统农业发展缓慢的根源在于传统农业经济收入的提高所依靠的主要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相当昂贵的。因此,改造传统农业的出路在于寻找新的廉价的生产要素,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 曾希柏、谢新南、孙炜琳指出,由于传统农业具有以自给自足,技术发展进步缓慢,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对外部环境依赖性较强以及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等特点。因此,传统农业不能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促进整个经济增长的关键是技术的变化,技术的改进就是生产要素的增加16,20。他们认为发展传统农业必须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通过运用当前经济社会的最前沿的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迅速地渗透和扩散,使高新技术不断地渗透到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产业,从而造成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农业科技产业不断出现,进而提高整个农业的关联产业,增加农业产业的价值。1.2.1.3借用技术理论“借用技术理论”是日本学者速水佑茨郎提出的。借用技术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开始工业化的时间越晚,可供它借用的技术就越多,存在着较大的所谓后发优势,因此,它的经济发展速度就会越快。同时后工业化国家在内在发展机制潜存于表面的落后之中,通过技术借鉴可以充分开发这种潜在的机制,这将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可能实现赶超发达国家的目标。文礼朋、郭熙保等认为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研发支出、品牌建设等无形投资的回报,与有形资本积累一样要付出资金成本。在技术落后阶段,通过引进技术来获得技术进步,尽管全要素生产率会降低,但是资金使用效率更高,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更快18。重化工业化、借用技术与代工生产是造成我国资本积累型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由我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并不表明我国经济增长质量低下。1.2.1.4产业集群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理论。产业集群理论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的竞争战略和国际竞争领域研究权威学者麦克尔波特创立的。麦克尔波特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关的产业或者相类似的企业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存在积聚的效应16。在这样的特定区域内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制度和协会,区域内的相关企业通过区域集聚形成的有效独特市场竞争机制,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的中心,在这区域内各个相关企业可以共享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同时能降低物流和信息传递的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在1988年根据产业集群内企业集群变化的广泛性、产业集群的技术水平以及集群内企业间相互协作与网络化程度三个标准,可以将集群分为有组织集群、非正式集群、创新集群、孵化器和科技集群及出口加工区五个类型。仇保兴、王志平等人认为,按照中小企业集群的结构来分,其形式主要有市场行的产业集群,即企业群落内部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以平等的市场交易为主,各生产企业以水平联系来完成产品生产;中心卫星工厂型产业集群,即以大企业为中心、众多中小企业为外围而形成的“椎型”各类企业集群;混合网络型产业集群,即以信息联系为主而不是以物质联系为主,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业的柔性生产方式来进行生产的各种企业群落。同时按照企业的生产性质又可以分为:销售业集群、制造业集群以及混合企业集群等。李新春通过对广东企业集群长期的观察研究,把区域产业企业集群描绘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由于历史形成的企业集群,第二种是依靠全球商品链形成的企业集群,第三种是新时期创新网络企业形成的企业集群。陈雪梅、赵珂等认为根据中小企业的形成的外部原因与方式可以分为按照区域的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因素影响形成的产业集群;由大企业改造、分拆形成的产业集群;由跨国公司对外投资形成的产业集群等。中小企业集群的重要效应是有效地推动了城镇化的发展,通过城镇化可以扩大就业的需求,促进劳动力集聚的速度。1.2.1.4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growth pole theory)是一个地理经济学的概念,通常是指社会经济客体在特定的城市的集聚而使经济的高效发展,同时在这种集聚基础上又进一步向外围地区扩散,带动这些地区的发展。该理论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的,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佩鲁首先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地理空间的经济空间。在他的许多著作中都曾经提到经济空间是以抽象的数字空间为基础,经济单位不是存在于地理上的某一区位,而是存在于产业间的数学关系中,表现为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经济关系。第二,他技术进步与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动力。科技创新主要集中在那些规模较大、增长速度较快、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关联效应较强的产业中。美国区域经济学家胡佛把产业在区域的空间分布原因归结为三个的条件,首先是区域的自然资源优势;其次是区域出现集中规模经济;第三是由于产业的集聚降低了交通运输成本。其研究表明在一个地区内,不是每一个部分都有可能成为区位中心,只有那些自然条件优越、已经具有技术和经济积累与集中、交通条件便利的部分城镇,才能成为高梯度区和增长迅速的地区并成为区域社会与经济发展的中心。1.2.1.5梯度发展理论梯度理论(ladder development theory )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许多学者把它定义为根据各地区经济、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发展条件的优劣,由高到低依次分期逐步开发的理论。该理论最早由弗里德曼于1960年提出的经济发展的“中心-外围发展模式”发展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尽快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大力推崇经济学的“起飞理论”,即尽量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使经济起飞,迎头赶上发达国家。然而,多国的建设经验表明,如果经济的发展与自身国情和实际情况相脱离,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经济发展的收效甚微。因此,在后来许多经济学家在此基础上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步骤不可超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策略首先要应适应发展中国家薄弱的基础,采用“中间技术”,甚至发展“传统技术”,再逐步过渡到先进技术。王刚、夏禹龙等结合中国国情,提出反对“一刀切”地搬用“中间技术”。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差距本身已形成了一种技术梯度,即“先进技术”地区、“中间技术”地区和“传统技术”地区。区域经济发展应承认历史形成的技术梯度,让一些有条件的地区首先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比如东部沿海地区由于最早进行改革开放,因此,依托自身的地理优势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掌握了相对先进的技术,应该先让这些地区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然后逐步向“中间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带转移,比如中西部地区的通过承接其他地区的技术和产业转移开始也进入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加速转移,逐步缩小地区差距。另一些学者认为,梯度理论是一种静态定位理论,它力图将 地区的经济发展固定在特殊的阶段之上,使“先进技术”地区永远“先进”,“传统技术”地区永远“传统”;在确定区域生产布局重点时,往往注重现状发展基础,只注意发挥发达地区的现实优势,忽略了待开发地区的潜在优势,致使在区域经济开发中一方面加大了地域经济开发差异程度,另一方面影响了整个国家地域经济的开发速度。1.2.2国内外研究的展望与延续1.2.2.1我国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有待加强 综合以上理论研究综述可以发现,上述理论研究均是从某一个方面或角度对产业集群的产生、发展进行分析和论述,并且主要针对发达国家的情况。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集群理论无论从研究的宽度和深度来说,都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由于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要求学术界对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上要具有比较丰富的案例和参考样本。许多学者对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如德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产业集群的产生机理、竞争机制以及发展的相关研究,并且取得了相当丰富的研究成果。国内的大部分研究主要停留在产业研究的理论层面上,由于产业集群和区域经济的发展研究的实证研究受到社会的复杂性和相关企业信息披露的不规范性等因素的制约,导致了许多产业集群的实证研究工作开展艰难,即使有相关的研究也仅限于宏观资料的处理和再加工。不同的国情和发展道路要求我们不能对国外理论及其实证研究成果进行照搬照抄,必须研究我国的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律,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集群发展理论,这也是现在产业集群研究的热点和难点。 1.2.2.2区域经济研究资源有待整合 县域经济的研究涉及到区域经济和产业集群的概念、分类、背景、条件、机制、行业结构、企业规模结构等理论分析,以及世界各国尤其是我国的地方产业集群的地理分布、统计、经验教训等实例分析,还有相关政策与战略的探讨,是十分庞大的工程,对于这样庞大的研究系统必须充分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资源进行整合25。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存在的一个重要不足在于区域经济与产业集群研究的信息交流平台欠缺,缺乏合理的整体布局与有效沟通机制,低水平不断重复研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有些研究流于形式和表面文章,欠缺理论深度和实际指导意义。因此,笔者认为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系统性、科学性的研究机制,利用区域经济与产业集群研究的热潮,形成有效的区域经济发展研究新局面。 1.2.2.3注重竞争优势与比较优势的统一 传统的竞争优势理论非常重视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对于当地的企业和产业创造竞争优势的重要性。但笔者认为,如经济的发展是违背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通常会导致一个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集群的发展出现困难。如果一个产业不符合比较优势的经济规律,就不能吸引民间的投资,也就不能保持其持续赢利性,进而也就不会出现足够的民间投资进入该产业。由于能够得到国家补贴的企业非常有限,这样赶超企业就不可能有足够的相关和支持性企业来支持26。另一方面,政府的直接支持企业存在着计划的协调性问题,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计划协调的成本非常高。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区域经济的产业集群是很难出现的。相反,在那些符合经济比较优势的产业获利的可能性高,投资的企业会很多,分工也就可以比较细,新的相关或者支持性企业将不断出现,产业集群的出现也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1.2.2.4以可持续发展观统领产业集群政策 20世纪末,许多国家的地方政府在总结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都把公共政策重点转向了促进地方企业集群的培育、发展和升级,其核心是通过区域治理,把增强本地生产系统的内力和利用国际资源结合起来。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意味着我国将更进一步融入经济全球化的大潮32。此时,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的产业群特别值得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笔者通过当前国外的许多研究论证分析表明,区域经济发展中产业集群的形成不可能在短期内形成,至少要经历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而且在这发展期间还要经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优胜劣汰,以及企业之间不断持续创新能力的磨砺。从国内外企业集群发展的过程来看,初级的“企业扎堆”必须经受市场的洗礼,长期的信用培育最终才能修成正果。1.3研究对象及其相关概念的界定1.3.1研究对象 本文以闽侯县县域经济的发展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闽侯县基本情况,闽侯县域经济的优势、劣势、机会与挑战来确定闽侯县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最后针对以上分析提出相关的发展对策。1.3.2相关概念的界定1.3.2.1县域经济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通常是指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内统筹安排和优化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的、功能完备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经济。也就是说,首先,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以县城为中心,乡镇(尤其是建制镇)为纽带,广大农村为腹地,城乡兼容。其次,县域经济有一个较完整的市场调控主体,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且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然后,县域经济以市场为导向,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具有开放性。最后,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其活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17。党的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县域”这个概念,而且发出了“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十六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县域经济的问题被提到了议事日程并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关注,种种迹象和现实表明,中国走向县域经济时代已经是大势所趋。1.3.2.2县域经济的特点:县域经济属于区域经济范畴。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但是,区域经济学的不少理论、方法在运用时尚需结合我国县域经济的具体情况,有关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律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 县域经济具有一个特定的地理空间,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区域界线明确。 县域经济有一个县级政权作为市场调控主体,有一个县级财政,因此,县域经济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并有一定的能动性。温家宝同志指出“农村的发展,县委、政府是关键。”。 县域经济具有地域特色,这种地域特色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 县域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县域经济不是封闭的“诸侯经济”,具有开放性。县域经济虽然是在县级行政区划上形成的,但它又不同于县级行政区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要突破县级行政区划的约束,在更大的区域内进行资源配置,获取竞争优势。县域经济还要接受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指导。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功能完备的综合性经济体系,县域经济活动涉及到生产、流通、消费、分配各环节,一、二、三产业各部门。但是,县域经济又不同于国民经济,县域经济不能“小而全”,要 “宜农则农”、“宜工则工” 、“宜商则商” “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县域经济是以农业和农村经济为主体,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是县域经的发展主题和方向。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的切入点,是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任务。1.4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4.1研究思路木文运用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理论以及科学的研究方法对闽侯县域经济的发展进行理论和应用上的深入探讨。具体的研究思路如下图1所示。文献综述闽侯的基本情况理论演绎SWOT分析闽侯县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数据的整理闽侯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闽侯县域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总结归纳概括性的综合分析图1 本文的研究思路1.4.2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通过收集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文献,以及闽侯县经济发展的相关的图书、期刊、学位论文、科学报告、档案等常见的纸面印刷品资料,分析其经济的特点。SWOT分析法。SWOT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通过分析闽侯县域经济发展的发展优势,竞争劣势,存在的机会和威胁,从而确定闽侯县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战略思路。理论分析法。通过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分析与闽侯县经济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从闽侯县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与未来发展的趋势分析,确定未来闽侯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归纳总结法。通过对闽侯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文献的归纳与总结以及闽侯县县域经济的实际的状况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其区域经济发展的具体思路。统计分析法。通过多年搜集、整理闽侯地方年鉴的相关数据和统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使本研究更科学、更精确、更实用、更有说服力。2.闽侯县基本情况2.1县情概况闽侯县,地处福建省福州市西南侧,是福建最靠近省会城市的一个县,是福建省著名侨乡和全国第一批沿海开放县之一,是“中国橄榄之乡”,素称“八闽首邑”,闽侯县级经济综合实力从1998年起进入福建省“十强”县行列。闽侯县自然资源丰富盛产橄榄、龙眼、荔枝、柑桔等名果。橄榄、柑桔、龙眼、荔枝四大名果蜚声海内外,橄榄最为珍贵,素誉“八闽珍果”;柑桔遍布闽江两岸,素享“闽江桔子红”之誉,尚干单脚蛏、峡南凤尾鱼、南通银鱼、侯官河鳗素称“水中四珍”闽侯县名胜古迹甚多,旗山、雪峰寺、五虎山、十八重溪、昙石山文化遗址等名闻名遐迩。有闽台古文化摇篮的昙石山史前文化遗址,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十八重溪,有与福州鼓山齐名的旗山,有南方丛林第一的雪峰崇圣禅寺,以及三叠井等多处旅游胜地。闽侯县为福建省福州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侧,闽江下游两岸,呈月牙形拱卫省城。东邻福州市区,长乐市、罗源县,南接福清市、永泰县,西抵闽清县,北靠古田县,是全省离省会最近的一个县38。2.2地理特征全县山脉多呈东北-西南走向,群山连绵,山峦重叠,气势雄伟,主要分布在县境北部和西南部。北部山地属鹫峰山东伸支脉,由闽清、古田入境,蜿蜒廷坪、大湖,然后折向西南,直抵洋里、白沙等乡镇,海拔高度大部分在800米以上。最高有大湖乡的牛姆山主峰(山东梯岭)为境内最高峰,海拔达1403.7米;大湖乡岭头村的石洋山,海拔高达1384.9米;廷坪乡后溪村的狮头蒂,海拔高达1337.7米。西南部山地属戴云山北延山麓,自德化、永泰入境,分别绵延于鸿尾、竹岐、上街、南屿、南通、尚干、祥谦、青口等地,在西南部与永泰接壤,形似一堵与永泰相隔的天然屏障38。著名的山峰大帽山,在鸿尾乡境内,海拔1237.7米。全县境内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4座,海拔在8001000米的山峰有59座,海拔在500800米的山峰有101座。海拔在千米以下的160座低山,其中旗山属于戴云山脉延伸,高达654米,坐落于县境的南部,位于南屿、上街两镇之间,是福建省名山之一,曾有“右旗左鼓,全闽二绝”之誉。席帽山位于南通镇古城村,高达814米,山下的十八重溪,风光秀丽,是福建省旅游胜地。闽侯县,位于闽江下游,地理坐标为北纬25472637,东经1185111925,东与长乐市、罗源县及福州市区的晋安区、鼓楼区、仓山区相连,西与闽清县接壤,南与福清市、永泰县毗邻,北与古田交界。 2.3行政辖区民国38年(1949年)8月17日,闽侯县全境解放。9月中旬,县人民政府划分全县为9个区,以序号为区名,区公所驻地依次为:一区白湖、二区双岳、三区闽安、四区尚干、五区南屿、六区洪塘、七区甘蔗、八区新店、九区大湖。12月,二区全部,一区的白湖、双湖,八区的平远、开闽等乡划归福州市,同月,析第三区嘉登乡为第二区(驻嘉登),析第七区白沙、穆源、竹岐乡及第九区双大乡的大坪、珍山2村设第十区(驻白沙)。1951年4月,析第九区双大乡和洋箬乡部分保设十一区(驻小箬),析第五区南港乡设十二区(驻南通),析第六区侯官乡设十三区(驻上街)。1952年5月,析第四区沪屿乡设十四区(驻沪屿),析第七区穆源乡设十五区(驻鸿尾),析第九区东汶乡设十六区(驻廷坪)。8月,对区辖乡镇进行调整,原有的214个乡(镇)合并为184个乡(镇)。1953年7月,增设水上区,管理自福州市划来的渔民,区公所驻六区凤塘乡。1955年7月,各区委、区政府以地名称谓代原来数字称谓。8月进行区划调整,由16个区改设为13个区。1956年4月,全县13个区合并为7个区:城门区、马尾区、南屿区、白沙区、尚干区、雪峰区、石牌区。1958年5月,全县进行撤区并乡,成立6个镇、11个乡39。6个镇是:马尾、亭江、琅岐、祥谦、南屿、白沙;11个乡是:城门、南通、竹岐、上街、鸿尾、荆溪、大湖、廷坪、洋里、建新、石牌。8月22日,城门人民公社成立,9月中旬全县实现公社化,全县原有595个农业社合并为17个人民公社:城门、祥谦、南通、南屿、竹岐、上街、鸿尾、荆溪、大湖、廷坪、洋里、建新、亭江、琅岐、石牌、马尾、白沙人民公社。1959年1月,石牌人民公社改名为北峰人民公社。9月,增设闽江人民公社。1960年1月,马尾公社划属福州市。1961年11月,建新、亭江、琅岐、北峰4个公社划属福州市郊区。1962年10月,恢复区建制,全县设12个区:城门、尚干、南屿、荆溪、大湖、白沙、竹岐、南通、上街、洋里、鸿尾、廷坪。同时设1个县人民公社,即闽江人民公社。1964年9月,撤区并社,设立城门、祥谦、南屿、上街、荆溪、竹岐、鸿尾、洋里、大湖、廷坪、南通、白沙、闽江等13个公社。 2008年,闽侯县下辖1个街道、8个镇、6个乡:甘蔗街道、白沙镇、南屿镇、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南通镇、上街镇、荆溪镇、竹岐乡、鸿尾乡、洋里乡、大湖乡、廷坪乡、小箬乡;江洋农场。 2.4气候特点闽侯县境内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闽江沿岸的低海拔地区,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特征。唐朝韩渥诗道:“四序有花长见雨,一冬无雪却闻雷”。境内地处福建东南部,带有海洋性气候,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9.5。境内年降雨量12002100毫米。年平均降水量为1673.9毫米。全县平均雨日150天,占全年日数的41.8%。年总辐射107.3千卡/CM2。最多109.7千卡/CM2,最少103.7千卡/CM2。年无霜期240320天。境内年平均气温14.819.5。一年中,以78月份为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3.629.3;12月至翌年2月为最冷,月平均气温在610.5。年平均最高气温为23.6,年平均最低气温为16.4。极端最高气温达3840.6,极端最低气温-4。一年四季,大致划分为36月为春季,79月夏季,1011月为秋季,12月至翌年2月为冬季。一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610.5,2月后气温逐渐回升,上升幅度以4月为最大,达5左右,至7月气温上升到最高值,月平均在23.629.2,8月后气温逐渐下降,1011月降温最为剧烈,平均达4.5,至翌年1月气温降至最低值。气温年际变化幅度小,年际较差为1左右,年较差11.519.5,日较差6.57.8。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38。由于垂直温差显著,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递减,递减率-0.46-0.53/百米。北部山区的大湖、廷坪、洋里,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年平均气温1617;中部的闽江两岸丘陵河谷的鸿尾、白沙、竹岐、荆溪,海拔在5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720;东南部河口平原的祥谦、青口、尚干、南通、南屿、闽江、上街、甘蔗,海拔在5100米的平原、低丘地带,年平均气温在19.520。历史上,境内出现极端最低气温为1955年1月12日气温-4,最高极端气温为1988年7月15日气温高达40.6。2.5人口民族闽侯县,截止2009年9月,旅居国外华侨11.6万人,港、澳、台同胞5.5万人。2009年末全县总人口为64.7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24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1439人,死亡人口3548人。人口以汉族为主,有畲族、苗族、壮族等少数民族38。2.6自然资源闽侯县自然资源丰富。截止2009年9月,全县耕地3.7万公顷,林地面积11.5万公顷,园地1.4万公顷。境内地热温泉广布,多处地热资源已被开发成淡水鳗和热带鱼养殖基地,已探明地下矿有金、钨、铜、铁等21种,粮丰材茂,物产丰饶。苍苍青山竹木参天叠翠,泱泱闽水鱼贝珍奇泛彩。盛产橄榄、龙眼、荔枝、柑桔等名果。橄榄、柑桔、龙眼、荔枝四大名果蜚声海内外,橄榄最为珍贵,素誉“八闽珍果”;柑桔遍布闽江两岸,素享“闽江桔子红”之誉,尚干单脚蛏、峡南凤尾鱼、南通银鱼、侯官河鳗素称“水中四珍”。 2.7历史沿革公元1912年(民国元年)府废,翌年两县合并,各取首字定名为闽侯县。1913年闽县、侯官县并为闽侯县,属东路道(闽海道)。公元1942年(民国31年),析县治部分区域设福州市政筹备处,从此县市分治。1944年改名林森县。 1949年8月16日解放,1950年复名闽侯县,属闽侯专区。1956年3月直属省辖,8月改属福州市(或说,1958年属福州市)。1959年复属闽侯专区。1971年划属莆田地区(闽侯专区改称莆田地区)。1973年归福州市。 县治先后设于福州西涧、义序、尚干、螺洲,1970年县人民政府驻地由螺洲镇迁至甘蔗镇。 闽侯原闽县部分宋时分为12都,元、明两代分为凤池西、凤池东、晋安东、晋安西、高盖南、高盖北、崇善东、崇善西、开化东、开化西、赞贤、安仁12都,清代仍沿其旧;侯官县部分宋、元、明、清均为桂枝、东孝悌、西孝悌、胜业、修仁、永安、东太平、西太平、石门、五芝10乡;怀安县部分宋时分为感应、崇业、灵山、八座、承平、移风、积德、侯官、同乐东、同乐西10乡,元代仍沿其旧。民国24年并为鼓山、南港、凤山、大湖4区。民国34年区署撤销,辖27个乡(镇)。1949年划为开闽、马江、闽亭、扈屿、尚干、南港、南屿、侯官8镇和松鼓、双岳、平远、西豹、净屏、金山、凤冈、小南、穆源、桐口、九凤、关源、甘蔗、白沙、洋箬、大湖、双大、双湖、义序、螺洲、四维、城门、永胪、嘉登、凤港、江滨、竹岐、东汶、大北、小北、江南、江北33乡。1955年4月,义序、吴山、盘屿、阳岐4乡划归福州市。195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化工工艺工程师面试题及解析
- 2025年计算机编程技能测试模拟题集PythonJava等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笔试初中地理高频考点归纳与解析
- 2025年银行安保岗位保安业务笔试题目及答案
- 骨质疏松的概念症状临床诊断及护理要点
- 甲状腺彩超课件
- 甲烷和烷烃课件
- 中班小朋友教学课件模板
- 书签超链接的教学课件
- 江苏苏州2020-2022年中考满分作文41篇
- 2025年全家岗前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CACA甲状腺癌诊治指南(2025版)》更新要点解读课件
- 2025届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重点中学小升初数学入学考试卷含解析
- DB65-T 4846-2024 工贸行业企业重大事故隐患认定
- 化学实验室通风柜安装安全操作规程
- 【川剧剧本欣赏】《白蛇传》
- 放射科护理服务规范礼仪课件
- 机场绿化应急预案及保障措施
- 鼻腔内窥镜上颌窦手术配合
- 充电桩安装与使用管理制度
- 海尔采购管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