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Y 1106659 公类号: 密级:F270单位代码: 10364 学 号:SQ402Q2Q50Q5 在微农让大f学位论文企业信息化中的企业文化建设分析硏究An Analysis of Corporate Culture Based on Building SuccessfulCorporate Informatization 沈春雷方一平教授管理学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 合作指导教师 申请学位门类级别 专名称研究方向所在学院农业经济管理信息管理管理科学学院 答辩委员会主席:2007年6月19曰AbstractThe 21* century is an age of information economy, so any company which will want to obtain more strong competitive power has to realize corporate informatization. At present, many companies in our country are spending much money in building information system, but the effect is not good. Even more, it doesnt help building corporate competitive power, but brings heavy load for these companies. Why do these companies fail? An important reason of it is that many companies lack or ignore the building of the corporate culture which is in line with corporate informatization.In order to find an available solution to build corporate informatization successfully, I work hard at the way to build a new corporate culture which is vital to the building and management of corporate informatization.So, in this paper it is ray aim that finding the way to build successfully corporate information system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informatization and corporate culture.Like corporate culture,corporate informatization is also a sub-system of the system of corporate. Although they both are sub-systems, they connect each other. With the study of real corporate cases and the analyses by contrasting the factors affect corporate informatization with the factors affect corporate culture, I diaw some conclusions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rporate informatization and corporate culture. And I find some ways to built corporate culture in line with corporate informatization building. The following analyses of two corporate cases on building corporate informatization confirm them. They are:Regarding its building as a strategy Enhancing entrepreneurs quality 3. Cultivating team work Advocating people oriented Advancing with timeOf course, we cant finish building our corporate culture over a night. Corporate informatization keeps continuous change, so corporate culture should do accordingly, too.Key words: corporate informatization,corporate culture, core competitiveness独仓Ij 丨生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鬼。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f其他人已经发 表或撰hi过的研究成果,也小包含为获得安徽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I正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W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MS研究生签名时t。7年石月円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木人完全了解安徽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査阅和借阅,可以采ffl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亍_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安徽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卜.发表、 传播f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研究生签名:(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吋间:。7 年 6 i-J 1- 第一导师签名:3f时 IliJ:年,绪论1.1研究意义和目的众所周知,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更是网络经济时代。当前国内许多企业 J下在大力推行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期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水平,从而提 升竞争能力;另一方面,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这几年来,随着外资市场准入限制的逐 步取消,国内企业越来越面临着国外企业的直接竞争,而我国绝大多数企业不但在产 品、技术、资金等硬件方面不如国外先进企业,而且在管理、文化等软实力方面存在 更大的差距。在此大背景下,我国众多企业自觉选择了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以期提 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可是,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之路却非一帆风顺。很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以失败 而告终,并且还给自身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信息化建设成功的企业只是凤毛麟角。 联想首席执行官(CEO)柳传志曾说过:“企业不上ERP就是等死,上ERP就是找 死”。由此可见中国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困境。为什么我国企业建设信息化就这么艰难 呢?原因有很多。成功建设企业信息化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主要包括企业最高管 理层的支持、与企业战略相结合、成功的项目管理、技术、企业文化与新系统保持一 致、外部支持等六个方面。其中任何一个方面不到位,都可能导致信息化建设的失败。 而其中企业文化与新系统保持一致,在成功建设企业信息化方面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 位。国际商用机器公司(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于2005年对近200家零售企业 的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以分析上述关键因素在中国企业ERP 实施中的作用。被调查者对导致ERP成功的诸因素做重要性优先排序,结果是,成 功和失败的企业都认为成败的原因不是单一的,取决于同时发生作用的一组因素。在 成功案例中,80%以上的被访者认为前4个因素管理和领导、与企业战略相结合、 项目管理、企业文化与新系统保持一致的结合是ERP项目成功实施的关键。所以研 究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企业文化的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具有现实意义。近年理论界对企业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人们对企业文化怎样影响管理实践己经 讨论很多,而从相反的角度讨论则较少,尤其是在网络经济条件下企业信息化建设如 何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研究得不多。因此,本研究论文的选题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1.2国内外发展动态和研究现状1.2.1信息化发展概述从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一些发达国家开始研究计算机技术在企业经营、管 理、设计、制造等部门的应用(如管理信息系统(MIS),专家系统(ES),决策支持 系统(DS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办公自动化(OA)等),形成了一批分立的、 单项应用系统。这个时期,技术和应用这两个关键要素的发展非常迅速,奠定了企业 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应用深度还有限,应用的范围 也是限于某个特定的领域。这个时期的应用更多地只能被称为计算机化,也就是用计 算机代好人工处理数据等工作,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信息化。即使到了后期,所形 成的系统也多是孤立的处理系统,基本不存在系统与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使用。从 技术角度看,当时实现这一点还比较困难,这个阶段可说是企业信息化的孤岛应用阶 段。20世纪70年代是企业信息化的集成阶段。企业大国美国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 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概念。CIMS以人为中心,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 导,以网络为传媒,以集成为核心,以流程重组为主线,实现企业物流和作业流的有 机集成。在溶入90年代提出的并行工程、精益生产、敏捷制造、产品数据库管理的 概念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日趋完善,已成为发达国家制造企业信息化的主要运行 模式之一,在发达国家大企业中得到广泛应用和普及。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本身的变化对于企业信息化来说已经不是特别重要, 企业信息化的瓶颈越来越多地集中在企业本身的业务流程和管理制度上。由迈克哈 默(M . Hammer)博士与詹姆斯钱皮(J . Champy)合著的再造企业管理 革命的宣自书最终构架了企业再造理论。企业信息化系统在20世纪80年代至90 年代初期关注的焦点是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优化,如MRP系统。90年代,随着市场竞争R趋激烈,企业变革加剧和以客户为中心思想的突出, 迫使企业更关注于企业外部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和优化,这就是自90年代円趋成熟的 供应链管理(SCM)和客户关系管理(CRM)的思想、方法、技术和软件产生和发 展的动因,其作用是重视企业外部资源的优化利用,整合供应链和客户供需,以缩短 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周期,降低各环节成本、增加赢利。90年代以来,企业还注意把生产制造和供销活动直接联系起来,也就是把企业 内部业务流程和企业外部业务流程相集成,如ERP系统,电子商务等。1.2.2国内外企业文化研究动态1.2.2.1国外研究动态上世纪70年代末,日本经济实力的强大对美国乃至欧洲经济形成了挑战,在这 种情形下,人们注意到R芙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其中发现,理性化管理缺乏灵活性, 不利于发挥人们的创造性和与企业长期共存的信念,而塑造一种有利于创新和将价值 与心理因素整合的文化,才是真正对企业长期经营业绩和企业的发展起着潜在的却又 至关重要的作用,80年代初,威廉大内的Z理论美国企业界怎样迎接R本的 挑战,理查德帕斯卡和托尼阿泰思在日本的管理艺术、特雷斯她尔和义兰肯 尼迪的企业文化和彼得斯与惠特曼的寻求优势一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四 部专j著的出版,掀起了企业文化研究的热潮。这些研究的一个共同观点是:“强有力 的文化企业取得成功的新金科玉律。111从国外企业文化的发现到企业文化研究二十年的迅猛发展来看,走的是一条理论 研究与应用研究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80年代中期,在对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结构进行探讨之后,便马上转入对企业文 化产生作用的内在机制,以及企业文化与企业领导、组织气氛、人力资源、企业环境、 企业策略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关系的研究。九十年代以來,随着企业文化的普及,企业组织越来越意识到规范的组织文化对 企业组织发展的重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以企业文化为基础来塑造企业形象。因此,组织文化研究在八十年代理论探讨的基础上,由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和量 化研究方面迅猛发展,出现了四个走向-1. 理论研究的深入探讨(如1990年本杰明斯耐得的组织气氛与文化提出 了一个关于社会文化、组织文化、组织气氛与管理过程、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行为 和组织效益的关系的模型;1997年爱德加沙因的组织文化与领导增加了在组 织发展各个阶段如何培育、塑造组织文化,组织主要领导如何应用文化规则领导组织 达成组织目标,完成组织使命等,还研究了组织中的亚文化;1999年特雷斯迪尔 和义兰肯尼迪的西方企业文化则探寻了企业领导在使企业保持竞争力和满足工 人作为人的需求之间维持平衡的途径等);2. 企业文化与企业经营业绩的研究(如约翰科特和詹母斯“赫斯克特的企 业文化与经营业绩,1992; R.K. Divedi的组织文化与经营业绩,1995; Daniel R. Denison的企业文化与组织效益,1997):3. 企业文化测量的研究(如1991 年 Daniel R. Denison and Gretchen M. Spreitzer 的“组织文化和组织发展:竞争价值的方法; Rayaraond F. Zammuto和Jack Y. Krakower的“组织文化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Robert E. Quinn和Gretchen M. Spreitzer的竞争价值文化量表的心理测验和关于组织文化对生活质量影响的分析” 以及1997年Pierre DuBois & Associates Inc.出版了一套组织文化测量和优化量表);4 .企业文化诊断和评估的研究(如Roger Harrison & Herb Stokes的诊断企业 文化量表和训练者手册,1992: KimS. Cameraon & Robert E. Quinn的诊断 和改变企业文化:基于竞争价值理论模型,1998,等)。约翰科特指出:“企业文化在下个世纪10年内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兴衰的关键 因素”。1211.2.2.2国内研究动态企业文化在我国引起关注和兴趣,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较早出现在管理 世界权威杂志上的一篇名为“组织文化”的译文揭开了企业文化在我国研究的新篇 章。它系统地总结了 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企业文化的基础理论、社 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文化学及其关系,并对企业文化的研究传统和方法作了较全 面的介绍,十分有助于我们对企业文化的理解。然而,这篇极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献综 述并没有像想象的那样在我国掀起研究企业文化的热浪,其可能的原因是:这篇介绍 企业文化理论的文章视野宽泛,超出了当时国人的理解能力。直到最近,才有一些研 究者采用Schein的“整体阐释性”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来阐释企业文化13。采用 Hofstede的定量方法研究企业文化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t4。在我国,企业文化的研究 分为大陆派和港台派。在香港和台湾多采用Hofstede的定量化研究方法,如陈TH南、 黄文宏的成功企业之企业文化类型,刊载在“中国文化与企业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徐联恩、赖国茂的企业文化属性与企业绩效权变观点、占德干、张炳林的企业文化构建的实证性研究对四个不同类型企业的调査与分析刊载在“管理世界”等等15。而国内研究者多青睐于Schein式的“深入”、“参与、观察”、 “阐释”的临床研究方式,如代表性的有陈春花的企业文化的改造与创新31,刊 载于北京大学学报。占德干、张炳林采用中国价值倾向调查表进行了关于中国企业文化构建的一 项实证性研究,发现这些变量的综合作用对企业文化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I化李琪在欧洲管理学者看中西企业文化的差异中指出,中西人士对Management 的理解存在很大的不同,对中国人来说重在“掌管而对西方人來说重在“授权。 因此,在权力距离、思维方式、沟通习惯、法制观念、企业组织与员工关系、领导方 式i:存在着广泛的差异5】。林娜的中R美三国企业管理差异的社会文化渊源在管理思想、管理主体、管 理客体以及管理行为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差异分析,重点分析了东西方文化对群体和个 体、人际关系、物质利益的不同看法以及不同的时间哲学161。胡晓清在中国建设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社会文化困扰(1998)文中指出,资本 主义这种独特的新式运转模式牵涉着一套独特文化和一种品格构造”。在文化上, 资本主义企业的特征是自我实现,而我国的企业正是缺乏这种“自我实现,追求个人 既定目标的自我意识”。他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缺乏主流文化,是一种过渡性文化。在 整个外部文化环境方面,这种没有主流文化的过渡性文化使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遇到较 大的困扰173。王利平(2000年)从宏观意义上对中国管理的文化特征进行了总结。指出中国传统 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儒法互补、兼兵家权谋的管理文化,并对中国的“单位”提出了许 多新的见解8】。黎红雷(1999年)指出,适应“知识社会”管理的需要,取代以往的政治人”、 “经济人”假设,必须确立“人是文化动物”的认识,并在管理历史、管理文化、管 理精神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管理理念的更新。以“变化”为管理的前提,以“创 新”为管理的动力,以“整体”为管理的模式,以“和谐”为管理的形态,从而推进 人类管理的进步IM。仲伟周等(2000年)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内在化的企业人格体现,是整个社会 文化在企业中的影像。企业文化建设正是运用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的办法,在企业内 产生一种最为完全的激励和认同机制,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经济手段的补充和铃代,是 减少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最好途径。因为企业的归属感、荣誉感等是一种全体员工可 以共同拥有的非排他的公共产品,这种激励可以遍及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而不需要太髙 的成本,这就是企业文化最深刻的经济学底蕴” 110。我_7?始探讨和研究知识经济对企业文化影响较早幵始于1998年,如魏法元等 撰写的面向知识经济的企业管理1111、袁生华的知识经济挑战传统企业管理112】、 李志荣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文化建设的新课题等,而信息化对企业文化影响更深 入的研究,在2000年开始有一些文章涉及,如陈军的知识经济与网络时代企业文 化新趋势、姚力等写的现代信息技术与企业文化【I3】、罗可安的昔造学习型组 织与推动企业信息化、吴胜、张大壳写的旅游企业的文化与信息化建设等。这些研究文献中涉及到的主要观点有:1.企业信息化是沟通机制的有效构筑; 2.企业信息化强化了企业文化“以人为本”的价值观;3.企业信息化推动了 “团队 文化”的发展;4.企业信息化带动了 “学习型组织”的产生;5.企业信息化构建了 信息资源共享的融洽企业文化氛围;6.企业信息化使企业文化呈现出多元性;7.企 业信息化出现了 “客户导向文化”。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刚刚开始,但越来越受到关注。1.3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绪论:介绍选题的背景、意义和需要解决 的问题及国内外研究概况。第二章是基本理论问题分析:介绍企业信息化的基本理论; 企业文化的基本理论;影响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因素分析: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企业文 化建设的关系以及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企业文化因素分析。第三章是企业信息化建设中 的企业文化因素案例分析:介绍了两家电子公司在实施ERP系统项目中,以不同的企 业文化來推进企业信息化的建设,并最终得到不同的结果,突出了企业文化在成功建 设企业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章是结论与展望:对论文做了简要的归纳总结和展 望。论文研究采用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以及间接调研研究方法。理论研究与 逻辑推理相结合,案例分析与规范研究相结合;间接调研主要通过搜集相关问题的大量资料,并对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力求比较准确地把握当前企业信息化建设与 企业文化之间的相2作用关系。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企业文化建设这一独特视角来寻找成功建设企业信息化的 方法和思路。2基本理论2.1企业信息化基本理论2.1,1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信息化水平作为新经济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已经引起 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进入21世纪,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各国竞相加大信息产 业投资,提高信息技术应用,以尽快提高国家信息化水平,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党的 十五届五中全会曾明确指出,信息化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 键环节,要把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放在优先位置,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 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其信息化应用水平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也 是提升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与国际接轨的重要途径。关于企业信息化的概念,国内最早出现在1997年,但至今并没有统一的表述。 以F是学术界对企业信息化的一些主要认识。(0高俊书先生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企业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信息资源, 实现企业现代化的过程。”】(2) 庄美云女士认为-企业信息化是“指利用信息技术获取、处理、传输、应用 知识和信息资源,使企业的竞争力更强和收益更多的一个动态过程。”(3) 张莉和连刚认为:“企业信息化是指将先进的信息技术与企业的经营、生产 相结合,从而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竞争力Z(4) 张志標的企业信息化实用指南一书指出,“企业信息化实质上是企业的 生产过程、物料移动、事务处理、现金流动、客户交互等业务过程数字化,通过各种 信息系统网络加工生成新的信息资源,提供各层次的人们洞悉、观察各类动态业务中 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的决策,使企业资源合理配賢,以使企 业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5)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陈禹教授对企业信息化的概括表述是:企业通过 引进和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全面改革工作流程和管 理体制,从而大幅度地提高各种工作效率,提高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从根木 上提高企业的竞争力。(6) 1998年11月24日一26日,中国信息协会、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在北京召兀 98企业信息化研讨交流会”,会上各界学者、优秀企业家共同参与企业信息化研讨,会上中国信息协会副会长乌家培、高纯德也分别给出了企业信息化的概念。乌家 培认为,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目的是为了在提 高企业活动的效率和水平的基础上,最终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_高纯德认为,企业信息化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开发 和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决策的效率和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 争力的过程。”(7)上海信息化办公室编写的CIO教程中对企业信息化的定义是:企业信息 化建设是指企业利用计算机、网络及其他一系列现代化技术,通过对信息资源的深化 幵发和广泛利用,不断提高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的效率和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经 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2。综合以上,企业信息化通俗地说,就是指挖掘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先进的计算 机网络技术去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的“三 层决策系统(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需求 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到一个企业从内容1:看, 主要包括:产品信息化、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市场经营 信息化。从而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 商务运营的电子化2.1.2企业信息化的基本内涵其基本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1)以有效信息为企业的战略资源人类社会先后经历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和信息经济时代。在农业经济 时代土地是经济活动的战略资源;在工业经济时代,资本(其物资形态是生产资料) 是经济活动的战略资源;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和知识将成为经济活动的战略资源。 企业信息化也就是逐步以信息为战略资源的过程。在传统的三大资源土地、资本、 劳动力的基础上,信息将成为企业的第四大战略资源,并且作为生产要素其重要程度 将F1益增大。由此引致企业的生产函数、成本函数和投入产出函数都将改变。信息资源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若按信息源所处的地位可分为内部信息资 源和外部信息资源。内部信息资源是指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各个环节中积累的信息, 包括生产计划信息、财务信息、产品设计信息、库存信息、人员信息等等。外部信息 资源是指存在于企业外部的、企业可以利用的各种信息,包括政治信息、经济信息、 市场信息、竞争者的有关信息等等。企业内、外部的信息资源,存量是巨大而复杂的, 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系统性和实时性的根本特征。因此,企业要为己所用,获取有 效的信息,就需要对之加以幵发和利用。只有掌握完整、及时、正确的有效信息.企 此在市场中I会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但这早.需要注意的是,现代概念的信息在含义上与以往的含义己发生了很大的不 同。在信息论中,信息是指消息中所描述事件的不确定性减少,如不提供信息,不确 定性就大。近年来,学术界则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规律或关于事物运动的 知识”=。实际上,信息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新的含义。现代 意义上的信息”概念,已经与半导体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 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服务业、信息产业、信息经济、信息化社会、信息管理、 信息论等含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将原始的资料进行规范地数字 化。可见,现代意义上的信息是数字化的信息,是具有规范性、准确性和丰富性的信 息,己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信息。由于缺乏现代的信息设备,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未能 实现信息的数字化,所以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信息。(2) 以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设备为基础信息技术是“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与方法来研究同信息有关的技术的统称。具体 是指有关信息的产生、检测、变换、存储、传递、处理、显示、通信等技术(提取、 传递、处理)和计算机技术(存储、分析、控制)”。【“】信息设备主要有PC机、硬盘、 显示器、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其中微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发展、 通讯技术的发展对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信息化必然要包含现代 信息设备和信息技术,否则企业信息化将无从谈起,也就是说企业信息化必须包含现 代信息设备和信息技术作为物质基础。企业信息化过程中采用的信息技术是多种多样 的,例如工程设计领域可应用以CAD、CAE、计算机辅助制造(CAM);在管理领域内 应用网络电脑(NC),计算机数控(CNC);在流通领域应用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 在企业内部建立Intranet;在企业外部使用工Internet以及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等。 这壁都需要计算机、网络、软件的应用,因此企业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3) 最大限度地开发、使用有效信息以改造企处经营、生产、管理方式对有效信息利用得广度和深度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其量上 的表现也不一样。因此,所谓最大限度地利用有效信息是指在当今的科学技术和基础 设施下,企业结合自身的条件最大可能地幵发和使用有效信息。而通过现代的信息技 术最大限度地使用有效信息将极大地改变目前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方式。(4) 企业信息化的目标是提高企业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以推进 企业的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共同具有市场竞争、需求拉动的外在压力和追求卓越、 利润驱动的内在动力,才会有使用先进技术的迫切要求。尽管企业信息化需要在信息 技术方面投入巨资,还必须忍受组织结构转变的阵痛,而且可能存在着失败的风险, 但是一M成功就能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企业信息化的根本动力是生 产力的蓬勃发展,实行企业信息化的目的在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乌家培副会长曾指出:“在今后较长的历史时期内,企业现代化就是要实现企业 信息化,信息化是现代化的主要标志”。通过各种信息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在生产、 经营和管理各环节上信息技术的装备和使用大大提高,这直接决定着社会现代化水 平,因此可以说没有企业信息化就没有企业现代化,企业现代化也是企业信息化的目 标之一。信息技术对企业生产、管理和组织结构等具有很强的渗透力,通过“形成差异产 品和服务、改变竞争方式、扩大竞争领域、二元交易成本、产品与技术创新、虚拟竞 争与企业敏感性、人力资源和企业素质”七种途径可以大大提髙企业竞争力。特别是 对于中小企业,通过实施信息化可以有效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质量、促进销 售、改善内部管理,从而可以大大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5) 以调动人力资源信息潜能为关键从经济学、管理学的发展来看,对人的研究还是远远不够的。在经济学家和管理 学家的眼中,人先后被看作是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进入信息社会以后,在信息 化企业中人将成为信息人信息人就是能够使用和维护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 做出科学的判断,并实施创造性幵发利用使信息增值的劳动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 首席信息官(CIO)必须重视幵发利用这种信息人力资源,幵发人力资源信息潜能。 因为一方面信息人力资源是信息资源的重要载体,无论企业拥有多少存放地,其储存 的都是停滞的和凝固的信息资源,要想JT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必须依靠信息人力资 源来激活。在信息化企业中,尽管员工人数总量相对减少,但其创造的价值总量却会 数十倍、数万倍地增加。另一方面,再先进电脑软件也只能对现有信息按照一定的程 序进行加工、处理,然而IE确的判断和科学的结论,只能靠人的抉择,靠人力信息潜 能的发挥。企业信息化在要求企业员工成为具有多种技能的高素质的人XI的同时,柔性化的 先进信息技术也为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了可能。在信息化企业中, 员工的个性和I能将得到最充分的施展,同时也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6)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企业内部信息化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最初可能仅仅是应用计算机来单项提 高部门的工作效率,进而是在管理、设计、制造等分系统上应用信息技术,在企业充 分做好组织和技术的准备之后,再采用CIMSiMRPII实现企业信息化。此外,企业信 息化的进程还依赖公共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健全的外部网,只能利用一半信息 资源内部信息资源,其信息化程度也大打折扣。因此,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公共信 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企业内部逐步引用信息技术,并相应调整组织结构的过程。可见,企业信息化的范围是很大的,而且各企业经营特点不同,实施的侧重点也 会不同。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一步到位,全面实施,每一个企业要根据企业自身的 需求来规划企业信息化进程,并在总体规划下分步实施。企业内外部环境不断变化, 对企业信息化会不断提出新的要求,随着技术和实践的发展企业信息化模式也在发展 变化,由此决定了企业信息化又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企业信息化没有固定的标准 和模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目标,不断的发展才是企业信息化的真正内涵.2.1.3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企业信息化由四个部分组成。首先是企业工作流信息化,包括信息的采集、文档 的传递等基本工作流程。其次是企业生产制造业务的信息化,就制造行业而言的计算 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以及后来的产品数据管理等。第三是企业商务流程的信息化, 即交揚业务的信息化,包括销售、采购、库存调研等的业务流程。目时市场上流行的 供应链管理软件、客户关系管理软件和电子商务应用都是为此提出的解决方案。第四 是企业运作管理的信息化,使整个企业都成为一个完整、流畅的管理控制系统.ERP 系统软件就是构建这一系统的基础企业信息化从应用角度讲又可分为三个领域:一是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智能 化。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中,产品的设计、生产控制、监测、处理等坏,采用电子信 息技术,将生产过程中的生产信息不断地收集、整理、传输、存储和应用,使生产过 程实现自动化、智能化,如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等,都 M此范畴。二是企业管理决策的网络化、智能化。企业采用电子信息技术,将物资、 财务、计划、销售、库存等管理信息进行自动化、智能化处理,使企业管理科学化和 最佳化,如管理信息系统(MIS)、办公自动化系统((M)、决策支持系统(DSS)、专 家系统(ES)、制造资源计划(MRP)、柔性制造系统(RMS)以及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等,都属此范围。三是企业商务活动的网络化。指企业通过管理信息系统 (MIS)、电子数据交换(EDI),电子订货系统(EOS)、商业增值网(VAN ),以及企 业内部网(Intranet)、外部网(Extranet)、因特网(Internet)等,使企业.的商业 运作实现交易无纸化、直接化。 2.1.4企业信息化的意义企业信息化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1.从宏观上看:(1)企业信息化有利于产业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化从产业结构的升级來看,工业化是一个由农业占主导的经济类型向工业占主导的 经济类型的演化过程。而信息化是一个由传统产业占主导的经济类型向信息产业占主 导的经济类型的演化过程。产业信息化是指在传统产业的各个环节,如设计、生产、 经营管理、绩效考核等,广泛运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产业信息化对经济发展将产生两 个结果。第一,可以使传统产业本身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成本效益。第二,由于对 信息产品(硬件、软件以及信息服务)有巨大需求,因此,进一步推动了信息产业的发 展,从而有利于信息产业化。(2)企业信息化加速了我国的市场化进程企业通过信息化建设,提高了信息处理的能力和效率,提高了市场观念,加快了 企业向市场经营理念的转变。因此说,企处信息化加快了我国市场化的进程。2.从微观上看:(1) 企业信息化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加速了企业组织变革。企业信息化通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从而提升了企业 的竞争能力。因为在互联网产生以前,跨国公司为了进入国外市场,都投入了巨大的 人力、物力、财力,这是中小企业无力承担的。而通过信息化,提高了if理效率和信 息采集反馈的速度,通过互联网,不出国门,就可以参与国际竞争,所以说,企业信 息化降低了竞争壁金,使得中小企业同大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从而提升了 企业的竞争能力。另外,企业信息化由于加强了企业信息采集的能力,加快了信息传 递的速度,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这样就必然要求对企业原先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 因此也必须对企业的组织机构和活动方式进行变革。(2) 企业信息化是实现管理高效化的途径。当前我国国有企业亏损面大,经营不善,并且有逐年增大的趋势。这有历史原因, 但管理水平的落后是其主要原因之一。国家经贸委的一项对企业亏损原因调查表明: 因宏观因素及政策性因素造成亏损的比重占9.2%,而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 亏损却占到81.71%管理从某种角度讲,就是对信息的处理。由各个管理层和相互联系形成等级链、 矩阵链,就链条上的某一个环节而言只是发挥着信息的收集、挑选和转发的“中转站” 作用,这就是管理组织中存在着大量“岗位”的原因。如果这些工作由正规的信息系 统来承担,反而会更快、更准、更全面。缩短等级链的长度和矩阵链的规模,简化人 为的协调,即可提高效率。据日本调査数据显示,管理工作中有44%属于常规工作, 许多均有规律性,完全可以由机器代替人工。另外56%的思考工作中,还有一半左右 为规律性工作,也可由机器所完成。这些规律性的工作完全可以由信息系统进行程序 化处理,以便管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用于无法程序化的决策上。一些研究人员认为, 企业中可程序化的大部分数据和信息是可以用现代化计算机和数据终端设备进行集 中处理,从而促进重要决策的集中化,提高决策速度和质量。随着信息处理条件的改 善,决策者Bj以亲自对其决策加以控制;减少中层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促进以监督 为主要职能的管理层次和部门实现精简。信息化将使企业管理组织体现出既高度集中 又机动灵活的柔性特征。(3) 企业信息化有助于企业创新。企业创新包括企业的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企业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 泉,企业创新离不幵信息技术。首先,技术创新。现在越来越多的研发和生产自动化 需要计算机系统来完成和控制,即用信息技术进行技术创新。因此,企业首先要以信 息技术加快技术创新,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新是灵魂,企业没有自主创 新的技术、产品或服务,就等于没有心脏。其次,管理创新。以信息技术促进管理 创新的有力工具就是ERP和客户关系管理(CRM)。企业信息化不单是在生产控制和产 品设计过程中,它还体现在内部管理机制和市场运营的整合上。关国一些国际领先的 跨国公司像通用电1公司(GE)、通用汽车公司(GM),幵始对互联网并不敏感,可是 他们一应用互联网,无论采购成本,还是营销成本,都可以降低20% 40%。市 场就是靠成本竞争,网络技术大大推动了管理创新,通过降低企业成本,提高经营效 率和效益1。最后,制度创新。现代企业制度的方针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 企分幵、管理科学”。产权清晰是要能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和增值,这要求资产账目清 楚,否则,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无法核箅。权责明确,不管是研发,还是制造或者 经营,只有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将权利责任明确。政企分开,政府宏观调控与企业 市场运营之间的信息传导与交互,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管理科学,就是利用信息 技术提供科学的管理工具和手段。2.1.5企业信息化对现代企业管理提出的挑战信息化为企业带来迅速的信息搜集与处理方式的同时,也改变着企业所处的生存 环境。信息的共享降低了企业寻求外部信息的成本,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私有信息被泄 露的风险,使企业的学习速度更快的同时也带来了由于技术趋同而导致的质量趋同的 风险,在方便企业文化传播的同时,也使得异质价值观的侵入有了可乘之机可以 说,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这就为企业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问题,而iF是这些问 题推动了企业管理在绪多方面的变革。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信息化迫使管理思想必须进行相应深入的变革。任何一项技术,无论多么 先进,如果没有人的介入,就不会产生社会成果,也不会具有任何价值与意义。生产 力的飞速发展对人最大的影响就是使人从异化的社会里进一步解放出来。丰富的物质 文化使人的物质生活越来越舒适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这足以使人类给予自身越 來越多、越来越深刻的关注。这种关注在企业管理中的体现,就是对人性的假设。这 种基本假设的改变推动了人员激励、组织结构设计、人员沟通方式的根本性的改变。 同时,企业也幵始关注其利益相关者的利益。首先,消费者满意已成为企业衡量各项 事物是否成功的最终指标:其次,企业也更加看重与合作者的关系,强调在互利中求 发展;再次,企业更加重视员工的价值,积极培训员工并帮助员工实现自我价值;同 时,企业也主动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可持续发展作为战略目标,强调企业与周边环境 的协调发展,提倡环保理念;此外,企业在管理的思维方式上更加重视各相关因子的 协同作用,系统的思维方式被广泛应用。-13-第二,信息化要求企业管理的手段更加多样。举例来说,利用信息技术,运用投 入产出法、德尔菲预测法、回归分析方法等预测与决策方法对经济现象进行分析时, 效率更高,而敏捷制造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柔性 制造系统等系统的应用将企业常规的事务的各项信息实施标准化,使企业的F1常问题 处理能力大大增强,提高了企业的运营效率;全员设备管理、动态规划、设备更新选 择、故障分析法等方法的应用也依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首屈一指的零售商 沃尔玛之所以具有超凡的业绩,主要在于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他们在从事由数据变 信息、由信息变知识的挖掘工作通过全球、全集团、全防卫、全过程、全天候的自 动数据采集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依靠假设和推断来确定定货的方式,从数据的不断积 累过程中,以小时为单位的动态决策模型,导出数彳乙个品种的最佳定货量,最佳商品 组合、分配、降价以及商品陈列等。沃尔玛与生产商、供应商建立了实吋链接的信息 共享系统,赢得了比竞争对手低7% ,物流费用低30% ,存货期仅为六小时的优异成 绩。第三,信息化对企业所处的竞争态势产生了重大影响。企业间的竞争规则有“大 鱼吃小鱼”转变为“快鱼吃慢鱼”。信息化条件下产品与技术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 使创新成为企业的主旋律。有关资料表明,近30年来,全世界所创造的知识相当于 人类在此之前5000年文明所创造的知识的总和。技术更新周期的缩短自20世纪60 年代以来一直遵循摩尔(MOOR)定律,约i8个月计算机的新性能就会提高一倍,而 价格却会降低一倍。技术普及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以美国为例,收音机普及到5000 万用了 38年,电视机用了 13年,微机用了 16年,而因特网仅仅用了 4年。此外,由于信息的共享,同行业的企业的技术水平很容揚趋同,企业竞争的加剧, 不仅体现在了技术上,还体现在了服务上。企业的营销也不能仅仅局限_f产品的销售 阶段,而是要从分析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及其发展趋势出发,在产品的设计阶段就要贯 彻个性化的思想。第四,信息化改变丁企业的营销环境。信息技术条件帮助现代企业突ii时空界限 进行营销。因特网降低了企业搜集信息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交易效率。网络使企业 在不同时空下的不同部门在交流时更加方便:电子数据的交换使厂商、客户、金融部 门之阐的业务往來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电子定货系统使企业方便地获得定货信 息;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企业主管及营销部门可以随时查知关于各地时市场、各个 客户以及各类产品的销售、存货、回款等情况,及时对企业营销策略进行调整;同时, 还要适时的实施整和营销策略。此外,在信息技术等科技力量的支持下,经济的迅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铣工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航空公司机务人员岗位飞机维修知识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工勤考试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2025
- 高校科研合同模板(3篇)
- 高速公路护栏板施工合同(3篇)
- 高炮广告拆除施工合同(3篇)
- 安徽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安徽农商银行笔试题目及答案
- 安定协管员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股东间公司治理信息保密及责任分配协议
-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美术上册全套课件
- 彩钢大棚钢结构施工组织设计
- 《啤酒品牌的营销策略以青岛啤酒为例(论文)》
- 舞蹈鉴赏课件
- 沥青路面施工方案61841
- 学校体育学(第三版)课件第八章体育教学设计
-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调查实习报告》
- 《中外美术史》课件1中外美术史.1(原始社会)
- 刺梨产品之养生有维系列简介共26页课件
- MPA、公务员必修课《公共政策》课件: 政策制定
- 大学物理高斯定理课件-英文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