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学的源与流潘德荣.pdf_第1页
诠释学的源与流潘德荣.pdf_第2页
诠释学的源与流潘德荣.pdf_第3页
诠释学的源与流潘德荣.pdf_第4页
诠释学的源与流潘德荣.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习与探索 ? ? 年第 ? 期总第? ?期 诊释学 的 源与流 潘德荣齐学栋 内容提要论释学的源 头有两个 ? 古希腊的语言学和中世纪的圣经注释学 。 论释学的形 成得益于文艺复兴时期对圣经的重新理解运动 , 正是在翻译 、 解释与理解过程中 , 诊释学才 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理解与解释之技术规则 。 在浪漫主义运动推动下 , 施莱尔马赫将心理学 引入理解理论 , 使语法分析与心理分析成为理解中相互制约的两个基本部分 , 创立了当代论 释学 。 其后 , 狄尔泰在严格区分了精神科学与自然科学之后 , 以 “体脸”为核心, 创立了适用于 精神科学的体脸诊释学 。 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变革对诊释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他的此在诊释 学与伽达服尔的语言论释学便是据此而建立的 ? 当代论释学已分化为诸种不同的流派 , 而讼 释学的中国化研究 , 有助于对 中国的哲学传统作出适合我们 时代精神的阐释 。 作者潘德荣 , ? ?年生 , ? 年毕业于杭州大学哲学系 , 获硕士学位 , 现为安徽师范大学 政治系副教授 ?齐学栋 , ? ?年生 , ?年? 月毕业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 , 现为哈尔 滨企业管理培训中心培训部副教授 ? 设释学是当代德国哲学思潮的主流之一 , 并逐渐发 展为一种世界性的思 潮 。 在我国 , 对诊 释学的研究 虽起步较晚 , 但由于它所固有的理论价值 , 特别是因它与 中 国传统的 思维方式有着 某 种相 似性 , 尤其有利于我们解剖和发展我们 自己的文化传统与 思 维方式 , 因此而引起了学 术 界关注 ? 本 文拟对设释学的来源和流 向作一考察 , 以期从历史 中探索其现代意义 , 这也是途 释 学 的本 旨 。 由于长期的历 史疏远化作用 , 诊释学 的源头 , 在 当代人的视野 里 , 已是一幅模糊不清 的图景 。 它 起 源于语言学和圣经注 释 , 而不是哲学 , 这一点 , 对于诊释学有着特殊的意义 , 现代淦释学的 那种 强烈 的实践倾向 , 就是说 , 它不仅旨在阐明人们的理解与解释活动 , 而且直接构成人 的行 为规范 , 展示并展开着 人的 本质 , 便基于此 。 淦释学的直接源头有两个 ? 一是自古希腊以来 的语 言学传统 和逻辑思 想 ? 二是基于这一传统的宗教教义学的 发展 , 以 及栖身于其中的宗教法 律理 论 的发展 。 语言学有着悠久的历史 , 它 发 萌于古代希腊 , 约在公元前?世纪 , 这一时期所完成的一项 重要工 作 , 就是亚历 山大时代的学者们编订荷马的著作 。 其时已 距特洛伊战争有千 年之久 , 在 这 漫长 的岁 月里 , 产生 了各种各样的传说 , 又 逐渐趋于一致 , 用文 字记载下来 , 最后 为亚历 山大 时期的学者们确 定为定本 , 当然 , 他们的 工作并不限于确 定本 文 , 而且还进一步将语文学 、 语法 学和 考订学 结合起来 发展 为一种新的技 术 , 以重新展现古 代传说中的意义 。 这一阶段的语言学 研 究水平在 亚里 士多德的 著作中得到了 充分的反映 。 这位古希腊哲学家 中最博学的学者 , 可能 是人 类历 史上 第一位系统 阐述语言 学 的哲学家 。 他的研究成果比较集 中地反映在范畴 篇和 设 释篇 ?英译本为? ? ? ? ? ? , 拉丁文 为 ? ? ? ? ? ? ? , 中译本为解释篇 ?中 , 在 ? ? 。 某种意义上 , 它 们可视为语言学的最初著 作 。 在范 畴篇中 , 已出现了 “ 语法家 ”一 词 。 在这个 小 册子 中 , 亚里 士多德已论及了概念的划分 和概念 间的从属关 系 , 并分析了语言的一些基 本性 质 , 指出了语言意义的 共同性和客观性以及语词 的部分 与整体的关 系 。 圣经注 释学是现代 设释 学的 另 一个来源 。 、 亚历 山大时代 完成 了西方历 史上 的一次伟大 的启 蒙 运动 , 虽然 这一 启 蒙是 以向着 古 代 的 回溯运动之方式实现的 。 这种启蒙意识最终又被 它所唤醒的宗教感情力量所淹 没 , 一种新 的宗 教基督教便应运而生 了 。 基于此 种宗教情感 , 圣 经也不再是 一般 的 、 通过语言的解析便 可以理解的文献 , 它 变成了 “ 隐秘意义的 密码语言 ”, 在这种 “ 密码语言 ” 背后 的隐秘意义是 要借 助宗教的体验和 为神喻唤醒的 灵感来领 悟的 。 这样一来 , 圣 经的解释 变得日趋复杂 , 成 为普 通人可望而不可及 的高度抽象思 辨 的领域 。 它在 公元?世纪奥里根? ? ? ?的著 作 中达到 了 巅峰状 态 , 不仅出版了 “六 文 本合 参 ” 的旧约 全书 , 用亚历山 大时代 的语言学方法来确 定圣 经正典 , 还创立 了考证符 号体系?置疑 号和 星号?和 页旁注解 、 阐 发式评注 、 福音传道的三 重解 释体系 , 区分了经典的字面 的意义 、 道德的意义和精神的意义 。 自此 , 中世纪经院式的繁琐注经 之风 大开 , 并支配了整个欧洲中世纪 。 人们 沉 俪于浩如 烟海 的注 疏而忘却了圣 经本 文 , 并且 使得本文愈来愈难于理解 , 不仅亚历山大时代所开辟的通向希伯来文 的圣经之路被堵死了 , 连那个时期形成的希腊文 的本文 也被摒弃了 , 拉丁 文 的圣经被确 定为权威的经典 , 圣经解 释也因之被固定化 、 僵化 , 降 为一种纯粹 的技巧 , 完全服务于教 会的教义 。 从词源上考察 , “ 诊释 ” 一词 至少可以追溯 到古希腊的 文献中 , 如果远古 的神话可以作 为证 据的话 , 诸神的信使 “? ? ? ? ?赫尔默斯?乃是动词 “? ? ? ? ? ? ? ? ? 设 释?的词 根 , 在柏拉图那 里 , 连释学仍 与 占 卜 术 同属 一 类 , 作为一种解释上帝旨意的技术 , 具 有传谕和要求 服从的双重 意义 。 这一特征后来构成了 圣经 注 释学的根 本 出发 点 。 只 在 后 希腊时期 ,“ 诊 释 ” 一词才表示 “有学识的解释” 。 但这种有学识 的解释是 与圣经 注释联系在一起的 。 在语言学意义上 , 亚里 士 多德 是首次使 用这个词的人 ,“? ? ? ? ? ? ? ? ”?连 释篇?曾是 他的工 具论的一部分 。 是笛 卡 尔首先提出了现 代意义上的诊 释学概念 , 他在 ? ? ? 年 出版的谈 谈 方法和 ? ? 年 出版 的关 于第一哲学的 沉思书中 , 已开始 在 与现代方法 论概念和 科 学概念 相 平行 、 对立 的意义上 引用 了 途释学的概念 。 把 “淦 释 学” 作为著 作标题的 , 应 首推丹豪塞? ? ? ? ? ? ? ? ? ? ? ? ? , 他于 ? 年 发表了题为圣经设释学或圣 经文献学解释方法一书 。 此 后 , 人 们 才区分了 神学的诊释 学和 法学 设 释学 。 诊释学的形成 , 首先得益于 在重新理解圣经中所获得一个 根本动力 。 由于历 史和宗 教 的 变迁 , 基督教世界的各民族在各自发展 的历 史 中 , 获 得 了与他们 的祖 先和 别 的民 族不同的历史 体验 , 然 而圣经本身 和对它的 种 种解释却不可能 参与 长时间的历 史疏远化过程 ,“ 经典 ”作 为 普遍性的 东西已不再和指向 “具体” 的解 释相 吻合 。 在这种 情 况下 , 人们 先是产 生了 对 “ 具体性 的解释 ”的怀疑, 继而怀疑到 “普遍性的 经典 ”本 身 。 这 对于宗教世界 来说是 不可思议的 , 如果信 仰是不可割舍的 , 人们将根据自己的历 史体验对经典作 出新 的 、 更为切近 自己生命 的 解释 便是 唯一的 出路 。 否则 , 此一危机可能使人们 在一片迷茫中导致信仰的 失落 。 另一种 危险 来 自于当 代人对经典的不同理解 , 如 上所述 , 这种理解的差异性根 源于不同 的历 史 体验 , 它可能 使一 统 的上帝被分解 , 导致整个基督教世 界 的彻 底分裂 。 宗教的设释所面临 的危机推动了 人们对圣经和罗马法典及其权威解释的重新理解 。 此 种理解的方向被规定 为 ? 必须对现 实 和历史的 差异性从整体上把握其信仰的 真实性 , 以期达到 某种新的 、 和谐的世界图景 。 对分 崩离析的 当代之忧虑 , 使人 们热衷于 “ 和谐 ”的 过去 , 因 此 , 向 ? ? ? 着新的世 界图景努力的第一个结果便 是 向着古希腊文化回归 的 欲望 , 似乎在古希腊文化 中展 示的才 是 人类 的真正 未来 。 对古代典籍所使用的语言进 行分析的结 果表 明 , 被视为神圣的圣 经是 更早 些年 代希伯 来语的手抄本之复制品 。 这一发现对 “ 重新理解 ”运动起到 了推波 助澜的 作用 。 各类解 释者们都 想在 这块新大陆插 上 自己的旗帜 , 给予这些更具有权威性和真理性 的 “ 本文 ” 以权威解释 。 哲 学家 与神学家都在竭力重新制定 “ 典范 ” 和 “真理”, 从中一种理 解和解释 的 “ 应用技 术 ”作 为通 向“绝 对真理 ” 的辅助手段发展起来 , 并 日臻完善 。 正是在对原初本 文的重新理解和解 释的 “技 术 ”的运 用 过程中 , 人们坚定了这样一种信念 , 即确定某 种唯一正确 、 神圣 绝对的东西是可能的 ? 它还表明 ,“ 解释 ” 对于 “ 本 文 ”是 不可或缺的 , 它 是这 样一种 艺术 , 能 从本 文 中找出隐藏 在文 字 后面 的意义 , 正因如 此 , 它便能够在 “本 文 ”的 普 遍性和 单一场合的具体性 、 已成为过去的历 史性和现存的现实性之间难以逾 越的 鸿 沟上架 起了一座桥 梁 。 它要求把理解者置于被理解 的 “本 文”语境 之中 , 使理解主体进入 历 史 , 并以自 己的体验 重新解释 历 史 , 历 史与 当代 、 本文与解释者 , 以这种方式构成一个整体 。 这种理解与解 释 的方法便是我们称之为 “ 前诊释学 ”的 基础 。 在严格意义上 , “ 前淦释 学 ”还不属于 设释 学 , 它有两个特点 ? ? ?它是 从现在向着 过去的一 种单 向理解运动?类似于中国的 训话学? , 虽然这一运动是为了未来 的 ?它所追寻的仍是“本 文 ” 中的 “ 神圣绝对 的精神 ”, 虽然这一过程可以通 过不同的理解渠道来完成 。 尽管如 此 , 前设释 学 仍有着不可磨灭 的 贡献 , 它 的存在本身已显示了淦释的 自 由 、 开放 、 宽容精神的生命力 , 当代 连释学 , 可视为这颗富有生命力的种 子 结 出的硕果 。 当代诊释学 是 在浪漫主义运动的推动下而形成的 , 它们的共 同特征就是 , 一 、 摒弃前淦释 学追求某种 “ 绝对 ”本 文的 “ 绝对 ”理解的 口号 , 而将意义相对化 ? 二 、 挣脱神学的 枷锁 , 而将连释 学提升为一般的方法论 。 施莱尔马赫 的一般诊释学是当代淦释学的第一个完整的体系和形 态 。 施莱尔马赫是 著名的圣经注释学家 。 他在解释新约时发现了一个古典诊释 学所忽略 的 问题 , 这就是理解中的本 文和教义之间的关系 。 众所周知 , 圣经是由诸多单独的本文合编 而成的 , 它们是为不同 的人在不同的时期完成的 , 仅仅根据语义学的规则来解释它们 , 会发现 本文与本文之间有很多相互矛盾之处 ? 假如人们从 “教义学”出发 , 即根据共同 的基督教信仰把 整部圣 经看作一个整体 , 并追溯到 形成此一信仰的初始源头 , 所理解的圣经每每与纯粹语 义的分析不同 。 其结果竟会是这样 ? 如果坚持语义的分析 , 就摧毁了现有的共 同信仰 ? 如果坚持 以教义学为基础 , 许多 “ 本文 ”则显得不可信 。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 , 施莱尔马赫首先在原有的语 义学规则的基础 上补充几条新规则 , 其中最主要的是 ? 所理解的本文必须置于它赖以形成的那 个历 史语境中 。 这一增补或多或 少照顾到了宗教信仰的共 同性 , 它对理解的约束表现在更大 范 围的历史语境对 “ 本文 ”意义的限 制 。 还有一项工作直接推动了一般连释学的形成 , 这就是翻译 柏拉图的著作 , 施莱尔 马赫 从 中获得了 单靠苦思默想 很难得到 的连释经验 。 下列问题在翻译 中 被凸显 出来 ? 思 想风格 和表 达形式的联系 ? 理解本文时那必不可少 的整体与部分之循环关系 , 在 实施翻译之前从整体上直观本文的核心之必要性?解释者与作者的关系 , 等等 。 施莱尔马赫 从中意识到 , 本 文的意义不能仅仅依赖于对语言的共 同性之分析 , 只有通过读者对作者的 “心 理 重建 ”, 亦即再现作者创作 “本 文 ”时 的心境 , 并以此进人作 者 ,“ 设身处地 ”地站 在作者的立场 上考察对象才有可 能 。 这种方法被施莱 尔马赫称为心理学的移情方法 。 途释学 的规则 由此而被施莱尔马赫分成两个部分语义学部分和心理学部分 。 在理解 ? ? 过程中分别表现为比较的方法 和预言式的方法 ? 前者 侧重于语义学 , 通 过语言知识找 出大 量可 供 比较的关系 , 以昭明 “ 本 文 ” 语义的晦 暗 方面 , 这种方法 表 明了诊 释理解的客观性原则 ? 后者 则侧 重于心理学 , 它所指 向的 是创造性的联想 , 因为作者的 “ 意图 ”往 往不 象 “ 本 文 ”那 样直接 呈 现在我们面前 , 因此 , 所谓 “ 重建 ”作 者的心理过程实质上 是一个再构 建的过 程 , 这种方法 代表 了理解的主观性原 则 。 这 两种方法不是截然对 立 的 , 它 们相互渗透 、 互 为补 足 。 在这里 , 施莱尔 马赫 对语义学和 心理学 、 比较的方法 和预言的方 法之相互 关 系到 达了一种辩证的理解 , 从根 本 上说 , 它所蕴含 的 乃是一种主观一客观的 辩证 法 , 正 是 基于这一见解 , 他这样规定了一般 淦 释 学 的理解任务 ? 主观的 重建 客观过程 。 由于理解者的主观性参与了理解过程 , 为理解的相对主义大开方便 之门 , 受 到了实证主义 的抨击 。 此后 , 相对主义象一片不散的阴云 , 始终 笼罩 着诊释学 。 狄尔 泰为抵御 实证主义的侵 袭 , 将施莱 尔 马 赫的一般 诊释学发展 为 “ 体验淦释学 ”。 体验诊释学标志了哲学 诊释学 的 形成 。 狄尔泰认 为 , 实证主义对 途释学的批驳是毫无理由的 。 实证主义的立论根据是 自然科学 , 它要求理论的严密 、 明晰和合逻辑性 , 这 固然不错 , 但其适用范 围仅仅 是自然 科 学 , 如果将其运 用到完全不同性质的精神科学 , 就会走向谬误 。 若 以对规律性的深化着的认识作 为衡量精神科 学的标准 , 从 根 本上说还没有正确把握精神科学 的本质 。 狄尔泰使 指 向精神科学的设释学摆脱 了 自然主义 的解释 , 而与 心理学结成了坚实 的 同盟 。 由于每一精神 的构成物都是来源于人的心 灵 , 虽 然个人总是在社会与历史 的关联中被考虑的 , 但其最终的根据却是个别性 , 因此一切文 化现象 及其相 互关系 , 唯有 基于个别性的心灵才能被合理的理解 。 从而 , 对狄 尔泰 来说 , 这一点 是不言而喻 的 ? 在人的心灵 生活 的结 构理论中给 出精神科学不可动摇 的基础 , 这种理论正 就是 心理学 , 一门研究 人 的心理和行 为及其关系的科学 。 狄尔 泰所勾画的特殊心理学是以体验为核 心 的 , 体验成了 “主 观一客观 ” 之统一的纽 结 , 它不仅使理解成为可能 , 还 能借 助 连释的循环验 证和修正已获得的理解 , 因为体验并不是孤 立 的存在着 的 , 它 代表着 “ 心理的关联 ”。 通过心理 的关联 , 单一的精神融人 了世 界总体精神之中 , 研 究个别性心灵生活 的心理学 因此而成为 整个 精神科学的基 础 。 狄 尔泰 以不 同的研究方法和对象为 基 点界定了精 神科学 和 自然科学 。 在 自 然科学那里 , 人作为纯 粹 的主体观照 着外部 客体 , 旨在 获得不为主观因素所歪 曲 的客观知识 , 就必须通过 “ 解释 ” ? ? ? ?达到致知的 目的 。 而精神科学则力图透过个别的 、 历史的 “ 生命 ” 之 “ 陈述 ” , 揭示生命意义 本身 的多义性和晦暗性 。 这些在本质上不能 被解释 的东西 , 正 是通过 “ 理解 ” ? ? ? ? ?才能获得 。 狄尔泰 以一个浓 缩 的公式表 达 了 自然 科学 和 精神科学的对立 ? 自然一解释 , 精 神一理解 。 狄尔泰 的这种诊释思 想 , 固然成功地抵御了实证主义的进攻 , 使 精神 科学的存在合法化 , 同时也将它进一步地推向了相对主义 , 虽 然他一再强 调理解所具有的只是不可避免 的相对性 , 然而 , 在他 为这种 相对性寻找一种普遍 的基础时 , 更 多的人毫不 犹豫地将 其 归 人了相 对主义 。 此外 , 体验设释学的最大 问题 , 是 因袭 了施莱尔马赫把理解看作人理解他者 、 历 史 乃 至 自己的 工 具 , 忽视了理解对于人 的生命自身 的意义 。 海德格尔紧紧抓住这一点 , 在 他的 此在诊释学中 , 理解被当作人 的 生命的本质和 表现 , 完成了理解理论 的本体论变革 。 海德格尔思想体系的 形成显 然受到了胡塞 尔 现 象学 和 狄 尔泰 让 释学的双 重 影响 , 现象学 和淦释学在他那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 也 正 是由于这 种结合 , 使它 们各 自获 得了新的特征 , 这 一结合的枢纽 点便是 “ 此在 ” 。 在 “ 此在 ”的 推动下 , 胡塞尔 的先验现 象 学发 展为 “ 此在现 象学 ” , 诊 释 学 因具有此在的特征而成为 “ 此在逢释学 ” 。 海德格尔 指 出 , 现象学所说的现象不是指 亦已形 象化 或形式化地显现出来 的具 体事物 , 它 。 ? 。 “ 显然 是这样一种东西 ? 它首先并恰恰 不显现 , 同首 先 和 通常显现 着 的东西相 对 , 它 隐 藏不 露 ? 但 同时它 又从本质上 包 含在 首 先和 通常显 现 着 的 东西中 , 其情况 是 ? 它 造 就着它 的意义与根 据 ”, ?它所直接 指 向的是意识的意向性 , 它乃 是最终意义上的 “ 本体 ” 。 正 由于它 “ 隐藏不露 ”、 或 曾被揭示复 又 “ 沦人遮蔽状态 ”, 使人 们往 往只看 到这 种或那种存在者 , 却不 去追 寻存在 者的 根据和 意义 , 即存在者的存在 。 我们说 以往 的传统哲学遗忘 了本 体论 , 这并不 是指每门没 有本 体论 的思想 , 而只是说 , 被它们视为本体 的存在纯粹是对象性的存在 , 这样 , 真 正的 本体论 之存 在存在者的存在被忘却了 。 事 实 上 , 纯 粹的外 部世 界的 实在性问题是没 有根据 和意义的 , 它只是作为此在生活 在其 中的 “ 周 围世 界 ” 而被赋予意义 , 构 成 此在 的 “ 在世 之在 ”之 环节 。 因 此 , 存在 的意义通过此时此地的存在 、 亦即 此 在 对自身的领 悟 而 被理解 , 这一理解 过程正 就是 意义的展现 过程 ? 存在置身于被观察 的世界 和历 史之中 , 就存在的关系而言 , 存在即世界 , 就其 展现于历 史而言 , 存在 即时间 。 在海德格尔 看来 , 这才是一切存在者最本初的 本体论存在 , 并以 此构建了他所说 的 “基 础 本体 论 ”, 完成了他意义深远的 “ 本体论变革 ”。 伽达默尔 接 受了 海德格尔所完成的 “ 本 体论变革 ” 和 “ 此在 ” 的 基本 思 想 , 并作了进一步的 发 展 , 此一发 展 使他的哲学获得了 自己独特的风貌 , 他把 “ 语言 ” 确 定 为连 释 学的核心 , 创立 了 “语言淦 释学”。 在伽达默尔看来 , 人首 先不是使用语言去描述 世界 的 , 而是世 界体 现在语言 中 ? 并不是 因为我们在世界中存在而具有语言性 , 而是语言使我们获得了在世界 中存在 的共 同性 , 唯有在语言 中 ,“ 我 ” 与世界相互联结 , 构成了世 界整体 , 语言代表了一种 “ 世界性 ” 。 因此 , 就终 极 意义而言 , 语言正就是人类 的本质和寓所 , 是科学 、 历史 、文 明之母, 它是一切理解 的基础 , 理 解只是意味着 对语言 的理解 , 语言 是理解本身得以 实现的普遍媒 介 。 如果排除语言 为上帝所创 的假设 , 我们 在世界 中存在的 “语言性 最终 是表达全部 经验范 围 , ? 。 伽达默 尔对语言的理解表明了 当代 途释 学 家所追求 的理想 , 在狄 尔泰机械 地割裂 精 神科 学和 自然科 学 以后 , 他们试图 重新建 立一种 “ 统一科学 ” , 这种 “ 统一 ” 却不是向实 证主义的回 溯 , 而是 以精神科学为 “统 一 ”的 基础 。 在 伽达默尔看来 , 诊释学的 问题不仅从起源的意义超越 了现代科学方法论的范 围 , 并且 , 理解与解释显然组成了人类 的整个世界经验 ? 理解现象 不仅 渗透到人类世界的 一切方面 ? , 而且在科学 领域也有其独特的意义 。 他的 代表作真理与方法一 书的根本宗旨就是 ? “ 在经验所及 的一切地方和经验寻 求其自身证明 的一切地方 , 去探寻超 越 科学方法论作用范 围的对真理的经验 ”。?“ 真理的 经验 ”乃 是 指“哲 学经验 、 艺 术经验和历 史经 验 ”。 效果历 史意识? ? ? ? ? ? ? ? ? ? ? ? ? 的 理论标志着 伽达默尔 对 “精 神科 学 ”基础进行 思考的最高 成就 。 在这 种意识 中 , 历史不再是可供我们研究的 客观化对 象 , 不 是那 种所谓 不依赖于 认识主体而 自在 的存在 着 的 “ 自在之物 ” , 而是一种 “ 效果历 史气? ? ? ? ? ? ? ? ? ? ? ? ? , 它是过去与 当 代相 互 作用的历 史 , 这就是 说 , 历史不能仅仅理解 为过 去已发 生事 件 , 把历史研 究 的任务规定 为客观的再现历史事件 , 并从 中勾画出历史 发展 行程的长链 。 相反 的 ,“真正 的历 史对 象不是客体 , 而是自身和他者的 统一物 , 是一种关系 , 在此关 系 中 同时存在 着历史 的真实和历 史理解的真实 。 一种正 当的淦释学必须在理解本身 中显示 历史 的真实 。 因 此 , 我把所需要的这样一种 历 史叫作 效 果 历 史 。 从 根 本 上 说 , 理解乃是一种 效果历 史 的关 ?海德格尔 ? 存在与时 间 , 三 联书店 ? 年版 , 第? ?页 。 ?伪 日达默尔?解释学 , 哲学译丛 , ? ! 年第 ? 期 。 ?伽达默尔 ? 真理与方法导言 。 联 , ? 。 从而 , 历史的真 实性应 在这 个意义上来理解 ? 它是历史的 演变 着的存在 , 历 史作为 传统 , 表 明了我们 形 成于历 史之中 , 亦即当代植根于历史 ? 但在 另一方面 , 正因为 历史参与 了当代的 形成 , 便在当代 中找到了它存在的 根 据 , 由此 而进 人了当代 ? 然 对我们发生 影 响的 、 构成 着我们 的历 史乃 是我们所理解到 的历 史 , 在理解中 , 历 史 被重新塑造了 , 它 是 基于我们 的视界 、基 于我 们 自己的经验而被理解的 历 史 , 这样 , 我们 通过 对 历 史的理解融入了历 史 , 成为历 史 的构成要 素 。 , 由此可见 , 在效果 历 史 的意识中 包含了对 不 同 的视界所展现的不 同意义的意识 , 当然也包 含了对这两个视界本 身 的意识 , 从而把作为理解主体 的我们与被我们意识 到 的它者 、 即 历 史区 别开 来 ? 当然这不是效果 历 史意识的全部 , 它 还包括对 两个视界 相互 作用的意识 , 即 着眼于 它 们所产生的效果 , 这 就是说 , 从我们 自己的视界 出发而并不取消 历史 的视界 , 反之 , 尊重历 史也 不 是意味将主体的主观性化为虚无 , 这就是伽达默尔不同于其它 的 历史理解理论 、 不 同于施莱 尔马赫和狄尔泰的心理移情说的原则区别之一 。 前 面主要分析的是以德国设释学为主导线索的途释学思想 , 更 确切地说 , 是自施莱尔 马赫 到 伽达默尔 的诊 释传统 。 随 着连释学逐 渐 发展 为一 种国际性的思潮 , 它自身也开始分化 , 朝着 不同的 向度 发展 了 。 其 中 , 影 响较大的 有意大 利的? ? 贝蒂 、 法 国的 利科尔等人的途 释学 说 , 在 德国本土 , 还有哈贝马斯 。 以伽达默尔 为 代表 的德国连释传统遇到了他们强有力的挑战 , 他们 的观点虽 不尽相 同 , 却 有着一个共 同的焦 点 ? 克服理解 中的相对主义 。 如果我们把这些不 同诊 释学 流派作为一个整体来 看 , 那么 , 这些不同 的意见倒是真 正相互补足 的 。 ?贝蒂 ? 作 为精神科学一般方法论的诊释 学 在德国诊释传统一统天下的淦释学领域里 , 贝蒂是独树一帜 的思 想家 。 他执着地探索着 为 德国连释传统所忽视的精神科学的一般方法 , 并把方法 问题当作淦释学的 基 础 , 在他 看 来 , 唯 有方法论的前提才能使理解避免陷 人似是而非的相对主义 。 贝蒂认 为伽达默尔等人的途释学 缺乏一种理论的彻 底性 , 他们把施莱尔马赫 、 洪堡 、 狄尔泰等思想家视为不可逾越的正统 权 威 , 从而关闭了淦释学自身发 展 的道路 。 德国途释传统未能解决理解过程及其结论的 客观性问 题 , 没有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 以防止理解中的 相对主义 。 就此而言 , 贝蒂立 足于方法论研究 诊释学 , 既是对德国诊释传统 的发 展 , 同时又是对 它 的矫正 。 为维 护意义 的客观 性 , 贝蒂严格 区 分了 “ 解 释 ” 与 “ 含有 意义的 形式 ” ? ? ? ? ? 一? ? ? ? ? ? 。 “解 释”乃 是理解主体的行 为 , 而 “ 含 有意义的形式 ”则是 意义客观化了的存在 。 在 他看 , 来 , 精神 科学范 围内的人 文现象 基 本上是人的主体性具有 “ 含 有意义的 形式 ” 之表现 , 这个 “ 含 有意义的形式 ”就是主 观心 灵的客观形式 , 亦即人 的主观性投射 到外在对象上 的客体化存在 。 在此 , 所谓 “主观性 的投 射 ” 乃是 达到对象 的一种方式 , 在此一投射中对象所呈现的 形式 , 映现 在主观性中便是 “含 有意义 的形式 ” 。 在贝蒂看来 ,“ 含有意义的形式 ” 就是精神 的客观化 。? 客 观化精神 的这种 形式上的确 定性是与 它的现实存在联结在一起的 , 换言之 , 在 含有意义的形式 中 , 意义 和意义载体 是相互 吻合 的 。 一切解释都只是对 含有意义的形 式 的解释 , 通 过解 释 , 把握 ?伽达默尔 ? 真理与方法 , 图宾根? !版 , 第? ?页 ? ?贝蒂 ? 作为精神科学一 般方法论的设 释学? ? ? ? ? ? ? ? ? ? ? ? ? ? ? ? ?叼? ? ? ? ? ? ? ? ? ?, 图宾根?版 , 第?页 。 。 ? 。 这 种形式 中所包 含的意义 。 由于含 有意义的 形式将精 神 客观化 , 从而克服了特 定主体 与精 神之 关系的那种 直接性 , 将过去所发 生的意义呈 现在我们 面 前 ? 正因如 此 , 含 有意义的形式实质 上 乃是一 中介 , 这 种 中介作用使主体 间的 普遍 交流成为可能 , 理解的 普遍性 与客观性便基于这种 由含有 意义的形式所开启 的主体 间性?一 ? ? ? 。 贝蒂的诊释 学一个重 要特 征 , 就是 他为 自己的连释 理 论提供了一套 可供操作 的方 法 。 他将 其概括 为设释 的四个原则 ? 第一 , 诊 释 的 客体 之 自律性? ? ? ?原 则 。 就 是说 , 被理 解 的 “ 本 文 ”是独 立存在的 , 它 的意义既不依赖 于理解者 , 也 不 取 决于作 者 , 只存在于它 的内在结 构 之 中 ? 第二 , 整体原则? ? ? ? ? ? ? ? ? ? ? ? 。 它所指 向的 是意义整体 之预见 。 唯有通 过对意义 整体 的预期性认识 , 才可能 确 定单一的意义 , 从而进一步达到意义整体之确 定 ? 第三 , 理解 的现 实性 原则? ? ? ? ? ? ? ? ? ? ? 。 这一原则所指 向的 乃是阐 释者的 主体性 , 具 体地说 , 是主体之 诊释 功能 , 凭借这种能力 , 主体通过模仿的 和 “补 充 、 转化 、 深化 ” 的双 重创造 性 , 重新构 建 本 文 的意义 ? 最后 , 设释意义之 和 谐 原 则 ? ? ? ? ? ? ? ? ? ? ? ? ? ? ? 。 贝蒂区分了 “ 法理的探究 ” ? ? ? !? ? ? ? 和 “事 实 的探究 ? ? ? ? ? ? ? , 具 体的主体性在它 们之 间起着一种协调作用 , 旨在 使 “ 法理的探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