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大一统”思想.doc_第1页
试论儒家“大一统”思想.doc_第2页
试论儒家“大一统”思想.doc_第3页
试论儒家“大一统”思想.doc_第4页
试论儒家“大一统”思想.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儒家“大一统”思想第20卷第1期济南大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journalofuniversityofjan(socialscienceedition)vo1.20no.12010试论儒家大一统思想高秉涵(中华孔子圣道会,台北10047)摘要:儒家的大一统思想,内涵丰富,有两大要点:一是孟子提出的一天下,一是荀子论证的一制度.一天下是国家,民族统一理论,一制度是社会制度统一理论.在分裂与战乱时期,天下定于一是大一统的第一要求.完成一天下之后,紧接着提出一制度,是大一统的必然要求.一天下与一制度,是长久维持大一统的根本保证.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永远不变的目标.关键词l儒家;大一统;一天下;一制度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3842(2010)o1000104中国人有着悠久的追求大一统的政治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的说法.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着礼崩乐坏,天下无序的混乱状态,孔子首先提出了一匡天下(论语?宪问)的要求;孟子接着发出了天下定于一(孟子?梁惠王上)的呼喊;苟子则描绘了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的统一情景.儒家倡导于前,诸子百家群起响应于后.墨子提出了尚同的主张,并探讨了如何实现一同天下的途径和方法(墨子?尚同);法家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韩非子?扬权).于是,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要求统一,结束割据混乱局面的历史潮流.秦始皇正是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才统一了中国.秦汉以后,历代思想家继承和发扬了大一统的理念,并不断予以充实,完善,提高,以至于大力宣扬,致使大一统的理念被普遍接受,深植于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之中,在两千多年的兴衰战和,分合聚散的过程中,获得了维护国家统一的巨大作用,让统一始终占据了中国历史的主流.一,儒家大一统思想内涵具体而丰富以往,人们在讨论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时,往往多在疆域观念上,坚持天无二日,土无二王(札记?坊记),反对分裂割据,要求国土统一;在民族关系上,坚持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天下远近小大若一(春秋公羊传解诂),各民族平等,和睦相处,共同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在政治观念上,坚持要在中央,拱卫君王,反对任何离心倾向.主要着眼于国土,民族和政治的统一,而在其它方面,却很少论及.其实,儒家的大一统理念,包涵着两大要义,一是国家和民族的统一理论,一是社会制度统一理论.前者,集中体现于孟子所提出的天下定于一的要求;后者,集中体现于苟子所提出的一制度的主张.这两个基本点,对儒家大一统思想来说,犹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是缺一不可的.收稿日期:20091009作者简介:高秉涵(1935一),男,山东菏泽人,律师,中华孔子圣道会会长,山东菏泽旅台同乡会会长.大一统是平治天下的必由之道.天下大势有分有合,有乱有治.处于分裂时期,或者处于乱世,讲平治天下,讲大一统,自然是以国家和民族统一为第一选项.处于统一时期,或者处于治世,讲平治天下,讲大一统,自然是以整合社会,建立,健全和维护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为首要任务.儒家有时中,时义之说,要求人们能够应时变化,因时制宜,知道什么时候提倡什么,强调什么.因此,儒家讲大一统,区分乱与治,分与合两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针对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强调的大一统的重点也就有所不同.从一分一合,一乱一治的中国历史发展规律来看,分裂必然走向统一,乱世必然走向治世.这就决定了儒家倡导的大一统,一定是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先有国家与民族的统一,再进而至于社会制度的统一.用苟子的话来说,首先是一天下,然后是一制度.国家与民族的统一,是社会制度统一的前提.没有国家和民族的统一,就谈不上社会制度的统一.这是大一统思想内在的固有的逻辑.儒家是和平主义者,是道德与文明的守望者.儒家的性格,被汉初大儒叔孙通总结为难以进取,可与守成(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叔孙通所说的进取,是指逐鹿中原,兼并天下;守成是指平治天下,安定江山.这与后世唐太宗李世民所说的创业与守业大致相当.难以进取,决定了儒家在马上打天下的时候往往没有大的作为;可与守成,决定了儒家到了下马治天下的时候将会大显身手.事实的确如此.儒家擅长于和平时期治天下,不擅长于战乱时期打天下.无论是打天下,还是治天下,都是以追求大一统为目标.儒家的性格决定了其更擅长于在治天下的时候,坚定地维护大一统.二,天下定于一是大一统的第一要求儒家认为大一统是一个有道社会的必备条件.在历史上,至少西周就是一个大一统的时代.孔子说的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就是对西周大一统的描述.后来,随着周王室衰微,权力下移,礼乐征伐渐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大一统局面被破坏,社会进入动荡不安的战乱时期.到战国时代,齐,秦,楚,魏,韩,赵,燕七个大2国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孟子?离娄上),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面对这种情况,孟子高瞻远瞩,率先提出了天下定于一的历史性要求,据记载,孟子与梁惠王讨论了如何才能使天下安定下来的问题: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卒然问日:天下恶乎定?吾对日: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日: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日:天下莫不与也.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如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战乱时期,人人盼望安定.如何安定,人人都在思考.孟子不愧为那个时代的先知先觉者,他第一个喊出了天下定于一的时代先声.的确,只有天下定于一,才能结束战乱,安定社会,进入和平发展时期.定于一是天下大势,是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不二选择,也是此后每一个分裂或战乱时期历史发展的不二选择.孟子提出了天下定于一的问题之后,接下来又深入思考了孰能一之的问题.孟子没有指出当时哪个人能够统一天下,而是指出了能够统一天下的这个人,必须具备一个最低限度的条件:不嗜杀人.不嗜杀人,不残害生命,在和平时期容易做到,在战乱时期难能可贵.儒家虽然是和平主义者,主张非暴力,却也并非不加区别地反对暴力.儒家知道,在完成统一的过程中,使用暴力是不可避免的.不嗜杀人,是使用暴力的底线原则.突破了这个底线原则,杀人如麻,就是独夫民贼.儒家赞赏仁义之师.仁义之师是解民于倒悬,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的.所以,仁义之师所到之处,人民无不箪食壶浆以迎之.孟子举商汤为例,说明仁义之师的征伐是为了解救人民,受到人民的欢迎.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日: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孟子?梁惠王下)吊民伐罪,虽然使用暴力,却具有正义性与合法性,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在暴政肆虐的情况下,人民渴望仁义之师早et到来解救他们的痛苦,就像大旱望云霓,盼时雨.仁义之师的征伐迟到多久,人民的痛苦就持续多久.所以人民怨恨仁义之师不能早et到来.儒家认同并称赞汤武革命,认为商汤和周武王推翻桀,纣的暴虐统治,建立商,周统一王朝,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革命壮举.孟子在天下分裂时期呼吁定于一,并且指出了如何定于一的路径与原则,充实和丰富了儒家大一统思想的内涵.从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深人人心,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三,一天下之后一制度是大一统的必然要求汉初思想家明白攻守异术的道理.攻守之势不同,攻守之术也不同.马上打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从打天下到治天下,形势变,策略亦变.秦始皇不明白这个道理,导致二世而亡.贾谊作过秦论,曾对这一历史经验做过深刻的总结.大一统也有一个攻守异术的问题.在分裂或战乱时期,人们讲大一统,重点是强调一天下;到了天下安定时期,人们继续讲大一统,重点是强调一制度.前后形势变了,大一统的重点也就随之而变.这是大一统的攻守异术.苟子是战国晚期大儒,他在秦统一即将完成之际,不仅继孟子之后提出了一天下的问题,而且更进一步提出了一制度的伟大命题.法后王,一制度,隆礼义而杀诗书,其言行已有大法矣.是雅儒者也.(荀子?儒效)法先王,统礼义,一制度,以浅持博,以古持今,以一持万,苟仁义之类也.是大儒者也.(荀子?儒效)为什么一天下之后,还要一制度?这是因为,一天下仅仅是初步完成了国家和民族的统一,是一种浅层次的统一;由此继续向前迈进,达到社会制度和社会秩序的统一,这才是深层次的统一.一天下与一制度合起来,才是儒家眼中的真正的大一统.苟子敏锐地看到了大一统的这两方面的要义,说明他的历史眼光和政治眼光丝毫不亚于孟子.一制度,简单地说,就是统一制度.在历史上,每一个新王朝的建立者,在其完成统一之际,必须立即着手收拾残破的局面,整合社会,恢复或者重建社会秩序.而且,必须从一开始就贯彻执行一制度的大政方针.制度是儒家政治学的重要范畴.在儒家那里,制度主要指礼乐刑政,相当于后世所说的典章制度,包括礼仪制度,政治制度,刑法制度,经济制度,教育制度,等等,总之,一切社会制度都可以包括其中.天下初定,整合社会既靠政令,尤靠制度.制度是社会秩序的基础.社会秩序是由制度安排的.制度的特点和优点是同一标竿,同一尺度.制度本身有可能是不公平的,但是,制度的标竿,尺度在其适用的范围内,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公平,划一的.因此,以制度整合社会,安排社会秩序,能够维持社会的大致公平,并保持其一贯性,从而也就能够奠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建立了大致公平的社会制度之后,大力维护社会制度的统一,上下一套制度,普天之下一套制度,人无分男女老幼,地无分东西南北,都共同遵奉同一的社会制度,这是和平发展时期维护大一统的根本保证.当然,由于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平衡,民风民俗有差异,各种制度的贯彻很难做到整齐划一;但是,根本的社会制度必须一以贯之于有效的统辖范围内.因为根本的社会制度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决定着国家和社会的性质.根本的社会制度不一致,人们缺乏制度共识,必然会埋下分裂的种子.苟子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向即将到来的大一统时代提出了一制度的建议.苟子的建议显然得到了秦始皇的重视.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立即按照一制度的要求进行制度建设,建立中央集权制,推行法治,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等,奠定了维护中国统一的制度基础.在一制度上,苟子倡导于前,秦始皇执行于后,使得我们不能不钦佩苟子的远见卓识.四,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永远不变的目标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使得中国人有着牢固的大一统的情结和坚强的大一统的信念.这苟子在其着作中,数次提到一制度的问题,见苟子书中的强国,王霸,儒效诸篇.3在世界各民族中是极为罕见的.因为有着牢固的大一统的情结,中国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会放弃统一的诉求;因为有着坚强的大一统的信念,中国人相信无论什么时候的统一大业,也无论何种形式的统一战争,都具有正义性,都必将取得成功.大一统的思想能够凝聚人心,动员民力,以其强大的精神力量始终推动着中国历史朝着大一统的方向发展.几千年中国历史的大势大局之所以是统一而不是分裂,大一统思想在其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统一的国家和社会,必须有统一的政权,统一的制度,统一的法律.古今一理,中外一例.秦始皇虽然是暴君,不知攻守异术,但是,他却懂得统一之后一制度的重要性.如上所述,他所实行的书同文,车同轨,以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推行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维护大一统的有力措施.所以,尽管统一的秦朝二世而灭,但是,秦朝制定并实行的统一的社会制度,却保留了两千多年.谭嗣同说:二千年之政,皆秦政也;毛泽东说:百代都行秦政制.这与其说是秦政制的成功,不如说是大一统的成功.两千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一制度既是大一统赖以存在的基础,也是大一统藉以长久维持的奥秘.五,一国两制是台海两岸通往一制度的最佳快捷方式今天,我们研究和讨论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是要向儒家讨智慧,向历史与传统讨经验.两千余年凝聚的智慧,两千余年积累的经验,必对当今台海两岸有所启示.而最大的启示莫过于:大一统是中国历史永远不变的目标,也是台海两岸关系的大纲和总纲,纲举而目张,当前最重要的是抓住大一统这个纲,在这个纲上凝聚海峡两岸人民的共识与信念.由于民族心理的作用,如今两岸在一天下上凝聚共识似乎不难,九二共识已经蕴涵了一个中国的概念,说明两岸可以在一个中国上达成共识.可是,由于两岸分治已逾一甲子,这六十年来两岸在不同的道4路上分别发展出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所以如今两岸在一制度上凝聚共识实非易事.在这里,仅仅依靠先人的智慧与经验,已显然不足.时代在要求两岸人民,须共同奉献聪明才智,来解决当下两岸最棘手的难题.对于这六十年两岸关系的主流来说,主张一天下不是问题,主张一制度也不是问题,真正成问题的应该是如何一制度.20世纪8o年代,蒋经国提出了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主张,已经触及了一制度的问题.在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情势下,如何一制度呢?两岸互有坚持,不肯相让,遂成为两岸共同面对的棘手问题.在如何一制度的问题上还没有凝聚共识之前,为了破题,邓小平适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在一个中国,两种制度并行之下,既合作,又竞争,优胜劣败,去芜存菁,始能逐步进入一制度的佳境,是为两岸通往一制度的最佳快捷方式.此不失为港,澳,台的最佳选择,也是中国将来和平实现统一的最佳选择.一国两制的构想,是当代中国政治学的一大发明,也是邓小平的政治智慧的杰出表现.首先,一国两制的构想,借鉴了历史经验.汉代以后,中国历朝历代,几乎都在实行郡县制的同时,也实行封建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国两制.其次,一国两制的构想,是从现实出发,以尊重港澳台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为前提而提出的.当前,台海两岸最基本的现实是大陆崛起而强势,在此情势下,大陆继续奉行一国两制的政策,这类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