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教育.doc_第1页
社区矫正教育.doc_第2页
社区矫正教育.doc_第3页
社区矫正教育.doc_第4页
社区矫正教育.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章 社区矫正教育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社区矫正教育相关内容,识记社区矫正教育的概念性质及其功能,把握社区矫正教育的种类,并针到不同类型的矫正对象灵活运用不同类 型的教育方式,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课时分配:3学时二教学重点:社区矫正教育的概念性质及其功能,社区矫正教育的种类。三教学难点:社区矫正教育方式的灵活运用。四教学方法:讲授组织讨论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教学主要内容:社区矫正教育是社区矫正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整个社区矫正活动成败的关键。社区矫正的最终目标是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将其转化为守法公民,并最终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仅仅靠严格的监管措施是远远不够的,监管措施只是基础,教育才是关键。只有在完善社区矫正监管措施的基础上,依靠完善的社区矫正教育措施才能实现社区矫正的最终目标。第一节 社区矫正教育概述一社区矫正教育的概念社区矫正教育,是指社区矫正机关对依法被处以社区矫正刑罚的罪犯,在严格管理的前提下,以教育矫正为目标,充分利用社区资源,通过社会化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以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法律强制规定的教育内容,努力转变罪犯犯罪思想,矫正行为恶习的系统教育活动的总称。社区矫正教育包括主体对象和内容三要素。社区矫正教育的主体,是指在社区矫正过程中,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教育活动的机关组织和个人。社区矫正教育的主体不仅包括社区矫正机关,而且包括社区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服刑人员的亲属等社区资源。社区矫正机关在社区矫正教育活动中不仅直接对社区服刑人员员实施教育,而且还要负责对教育活动进行组织和监督。社区矫正教育的对象,是指在社区矫正活动中接受教育的人,仅指社区服刑人员。社区服刑人员只有积极接受社区矫正教育,才能逐渐矫正自己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最终回归社会。社区矫正教育的内容,是指社区矫正教育主体对社区矫正教育对象实施矫正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及方式方法。社区矫正教育的内容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是决定整个矫正教育活动成败纠关键。社区矫正教育是改造罪犯的三大改造手段之一,是刑罚执行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社区矫正工作全过程。二社区矫正教育的性质社区矫正教育是教育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与普通教育不同。普通教育是以整理传承和创新知识为主要目的的活动,也是个体社会化的最主要方式;而社区矫正教育则是以矫正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是实现个体再社会化的一种形式。社区矫正教育也不同于矫正教育,它是矫正教育的一种形式。矫正教育既包括对普通违法行为人的矫正教育在监禁场所对罪犯的矫正教育对行为或心理异常人的矫正教育,也包括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社区矫正教育。社区矫正教育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强制性社区矫正教育是一种强制性的教育活动。社区矫正教育具有强制性,社区服刑人员必须接受社区矫正教育,不以其意志为转移。社区矫正教育的强制性是由社区矫正本身具有的刑罚执行性质所决定的。社区服刑人员是因犯罪而被判处一定刑罚,并在社区服刑的人。其犯罪行为不仅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损害,而且其本人具有一定的人身危险性。只有强制其接受教育改造,才能逐步消除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保证其顺利回归社会,并保障社区的安全。社区矫正教育是由社区矫正机关组织实施的,对教育的形式社区服刑人员的权利义务,都有明确规定。如果社区服刑人员拒绝接受教育,将产生相应的法律后果,甚至取消其社区矫正并收监执行刑罚。相比之下,普通教育活动和仅对一般行为或心理异常人的教育活动都不具有如此的强制性。(二)广泛参与性社区矫正教育是由社区力量广泛参与的矫正教育活动。社区矫正就是为了避免监禁矫正的缺陷,而对罪行轻微或者经过了一定时期监禁改造,人身危险性较小的犯罪分子在社区中进行的一种矫正活动。社区矫正教育与监禁矫正教育相比的最大优势就是社区组织社区志愿者及社区服刑人员亲属的广泛参与。在监禁条件下,服刑人员对监管人员的抵触情绪较大,其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而在社区矫正条件下,服刑人员与社区组织社区志愿者,尤其是与其亲属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亲和力较强,抵触情绪较小,教育和感化效果较好。社区力量的广泛参与使社区矫正教育活动的官方性成分较小,非官方性成分增大。(三)综合性社区矫正教育是一种教育人改造人培养人的社会化综合实践活动。矫正教育对象是在社会化方面有问题和缺陷的人。从观念角度看,他们已经形成了反社会违法悖德的错误观念;从智力和能力的角度看,他们的社会化程度和水平低,集中表现为认识能力偏低,情感与意志结构有缺陷,个性及适应社会的能力有缺陷等。所以社区矫正教育就是一种教育人改造人培养人的社会化综合实践活动,是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再社会化的过程。三社区矫正教育的功能社区矫正教育的功能,是指通过社区矫正教育活动,对社区服刑人员转化和改造可能发挥的积极作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矫正功能每个人的犯罪都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且原因各不相同,但是,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无疑是实施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是犯罪人在较长时期的社会生活中,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顽固性。社区矫正机关采用培训讲座参观参加社会活动等多种形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形势政策教育法制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以及其他方面的教育。这些教育活动可以逐渐矫正社区服刑人员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使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感化功能社区矫正教育与监禁矫正教育相比,更体现了对犯罪人的关爱和宽容。社区服刑人员尽管实施了犯罪行为,但是国家和社会让他们继续留在社区服刑,进行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他们健全的家庭生活和正常的工作,为他们顺利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社区矫正机关通过组织社会团体和社会志愿者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经常性的帮教活动,并通过社区服刑人员的亲属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由于这些社区力量有其天然的亲和力,更容易发挥感化作用。社区矫正机关及社区力量经常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个别教育,并及时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思想动态进行分析。遇有重大事件随时收集分析,并根据分析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些教育措施都有助于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感化。(三)治疗功能许多犯罪人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形成后具有相当大的顽固性,通过一般性的矫正措施难以根除。社区矫正机关聘请社会专业人员,定期为社区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特殊人员可以辅之以必要的药物治疗,可以最大限度地根洽其顽疾,为其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节 社区矫正教育的种类社区矫正工作,体现了对监外服刑人员的一种人性化管理。把社区矫正对象管住管好,使其不再重新犯罪是实行社区矫正工作的直接目的,而使社区矫正对象真正能弃恶从善悔过自新回归社会是社区矫正工作的最终目的。社区矫正教育如施之有效,对服刑人员的影响是深远的,如何利用社区资源和复杂多样的教育内容对服刑人员进行分门别类行之有效的教育是每个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都应当掌握的基本技能。思想教育是核心,文化技术教育围绕思想教育来进行,具体来说是以法制道德教育为先导,以形势政策和前途教育为中心,辅之以有计划有系统的文化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注重公益劳动教育。我们认为,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一社区矫正思想教育(一)社区矫正思想教育的要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犯罪行为一般都是在某种犯罪思想的支配下实施的。因此,改造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必须先从其思想改造人手。社区矫正思想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进行认罪服法教育,主要包括三个问题:(1)使服刑人员认识到自己虽然身在社区,可身份已经发生改变,不认罪不悔罪只会是自己的罪责;让其认识到只有认罪服法,认真改造,才有前途和出路,加深服刑人员的悔罪意识。(2)使服刑人员明确认罪服法的具体要求,承认犯罪事实,正确认识到自己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犯罪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后果,从自身方面深挖犯罪的原因,找出犯罪根源所在。(3)在认罪教育中,矫正机关要根据服刑人员的认罪态度和实际表现及时作出决定以体现奖惩分明的原则。另外,也要实事求是地对待罪犯的申诉,做到既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刑罚执行的严肃性,也要维护服刑人员的人权和合法权益。(二)社区矫正思想教育的内容(1)形势教育。作为日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形势教育包括国内形势国际形势的教育,任务是引导人们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形势,尽最大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使群众了解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正确认识党的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对于社区服刑人员来说,就是引导其正确看待社会形势,明确国际国内形势的现状;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发展的形势,安心改造,为重新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而努力。形势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每次教育都必须注重时效。(2)政策教育。政策教育,是指党和国家的方针和各项现行政策的教育,尤应突出我们对五类社区矫正对象所实行的特殊方针政策。(3)前途教育。教育服刑人员消除悲观失望前途黯淡或没有前途的错误想法,使教育服刑人员懂得积极改造会有光明前途,从而使之立足现实,把动力转化到实际行动中去。(4)道德教育。对社区服刑人员的道德教育包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批判错误的消极的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以身边的好人好事为典范,引导服刑人员过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二社区矫正法制教育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法律意识的教育尤为重要。因为法律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对每一个公民都具有约束力。法治是现代社会生活和国家管理的基本标志,遵守法律,依法办事,是每个公民都必须履行的普遍的义务,受国家强制力的保护。社区矫正法制教育就是通过向社区服刑人员宣传法律法规知识,使社区服刑人员从思想上摆脱不知法不懂法甚至对抗法的状态,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区矫正管理规定,为以后成为一个知法守法的社会公民打下基础。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社区矫正规章管理制度。在服刑人员进行人矫教育时就对其宣布执行社区矫正刑罚应遵守的规章制度,让其了解矫正适用条件适用程序管理教育公益劳动考核奖惩解矫安置等具体规定,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平时注意加强对其遵守情况的考核。同时,对缓刑管制人员开展法制教育要与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的服刑人员的法制教育有所区别,对前者要更加注重增强其在刑意识。(2)法律基础知识。对服刑人员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教育,主要是进行法制科学的一般理论与基本原理的讲授,基本内容包括法的阶级性法的强制性和惩罚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关系等,尽力使社区服刑人员提升法律意识增强对我国法律的理解能力。(3)现行主要法律。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实际情况,按法律体系有重点的对其进行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民法民事诉讼法婚姻法经济法劳动合同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知识的讲授,使社区服刑人员能够了解这些法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以及与自身的关系。不仅要认识到自己不能违反法律,也要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三社区矫正劳动教育(一)社区矫正劳动教育的产生行刑领域中,服刑人员进行劳动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方国家在中世纪以前实行的刑罚,主要是为了贯彻报复威吓的刑罚理念,除了适用残酷的死刑和肉刑以外,还强迫囚犯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作为一种惩罚措施,从肉体和精神上施加折磨和羞辱。资本主义的到来废除了严酷野蛮的刑罚制度,自由刑在刑罚体系中占据了主要位置。但在早期报应刑思想指导下的罪犯劳动的目的和性质依然没有改变。19世纪末教育刑思想的肇兴使得罪犯劳动的教育作用得到重视。罪犯劳动不再是纯粹折磨犯人和消耗犯人体力的无效无谓的劳役和惩罚,养成劳动习惯学习生产技能成为它的目的。1955年在日内瓦召开的联合国犯罪预防和犯罪处遇大会确立了罪犯劳动的目的地位及原则等内容,为现代行刑领域中的罪犯劳动和处遇作了明确的说明。中国行刑史上的劳动教育与劳动改造在历史上有着沿革的关系。对服刑人员进行劳动改造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囚犯服劳役制度。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实行囚犯服劳役的国家之一,其制度始于殷商,成型于西周,那时的“圜土制度”和“嘉石制度”就是用劳动对罪行轻微的服刑人员进行惩罚以使其悔过自新的方式。但目的和早期的西方国家罪犯劳动制度一样,具有折磨和羞辱的性质。刑罚执行制度伴随漫长的封建社会走过了千年的嬗变,新中国成立以后有关法律明确提出,根据个人情况合理组织罪犯进行劳动,矫正其恶习,养成劳动习惯,学习生产技能,为释放后就业创造条件。这样,服刑人员进行劳动就不仅是刑罚惩罚的内容之一,还成为教育和矫正的方法手段之一。马克思劳动原理告诉我们“劳动是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实践证明,离开了对劳动这一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最基本的实践,改造罪犯的法律活动便失去了基础条件。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罚执行措施,刑罚执行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可以对服刑人员适用劳动改造的方针,但服刑人员不脱离原来生活的社区,可能还会保留原来的谋生职业(工作),不能对其使用在监服刑人员被强制进行劳动改造的方法。对于有劳动能力且有必要进行劳动教育的社区服刑人员,矫正机关应当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组织其参加公益性劳动。(二)社区矫正劳动教育的具体组织要求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参与公益劳动体现了惩罚与改造相结合的矫正理念。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促进服刑人员思想的转化,重在教育。劳动是手段,目的是培养其良好的劳动态度和行为习惯,祛除好逸恶劳贪图享乐的不良意识和行为习惯,确立自食其力劳动生存的意识,增强其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为确保达到此目的,使劳动教育不流于形式落到实处,因此,在具体组织方面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1)公益劳动的内容。应根据社区需要,为无偿参加非营利性机构社团的服务活动或社会(社区)公共服务,具体项目由社区服刑人员所在地司法所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设置。为了激发劳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项目可以由矫正工作人员安排指派,也可以由服刑人员自由选择。以符合公共利益服刑人员力所能及便于操作和监督验收为原则。(2)公益劳动的时间。监狱中服刑的罪犯一般每周需要劳动改造6天,每天8小时,这种劳动是强制进行的,且基本是无偿的。与之相比,社区服刑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劳动时间都应大大降低,但最低时间应该得到保证,一般规定每月不得少于12小时,有劳动能力的社区服刑人员都应当参加。(3)公益劳动的方式。基层司法所负责组织公益劳动(活动),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在有保证的情况下自行前往。基层司法所可以建立公益劳动基地,与之签订公益劳动协议,双方共同商定如何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劳动情况进行考评考核。公益劳动(活动)不得安排高危作业。不得一味利用服刑人员创造经济利益,注意控制劳动强度。在试点地区的实践中,服刑人员参与社区矫正劳动的方式主要包括:打扫社区公共场所的卫生,擦拭交通护栏公共电话亭及其他公共设施,清理道路非法小广告,到敬老院或贫困家庭做好事等。四社区矫正心理健康教育(一)社区矫正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心灵的教育是最本质最有效的教育。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客观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进行良好适应的心理状况。罪犯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直接原因往往是他们在心理活动上出现了障碍,或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心理健康状况异常有可能诱发或促使犯罪的产生;反过来,违法犯罪人员的犯罪现象,作为一种负性心理刺激,也可能导致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异常。上海市提篮桥监狱在研究中发现:(1)较之一般的社会群体,罪犯的心理健康问题尤为普遍;(2)罪犯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直接引发或受制于特定的犯罪心理,而且与改造环境密切相关;(3)在相当程度上,心理健康问题成为罪犯改造的严重障碍,心理健康问题不解决,则无以实现改造;(4)无论矫治还是塑新,实现教育的可能性及其有效性往往在于对象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解决。社区服刑人员在改造中也面临同样的问题。社区矫正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在服刑人员矫正过程中,面向全体罪犯,通过知识传授行为训练和实践指导等途径,提高其心理素质,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实现其重新社会化的一种教育活动。这项教育,是为了使每一个罪犯重视自己的心理卫生,预防心理“病菌”的侵入,矫治清除各种心理障碍,恢复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开展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是:帮助罪犯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引导罪犯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增强罪犯对自己心理活动机制及心理状况的了解,配合心理矫治工作;启发罪犯在改造生活中自觉调整心理状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学会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接纳自己,提高消除心理障碍的能力,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开发罪犯潜能,促使其再社会化,逐步达到恢复或重塑其健康的心理。(二)社区矫正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1)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罪犯在改造过程中,都要经历一个初期中期后期的改造阶段。不同的改造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针对不同类别社区服刑人员的不同服刑阶段的心理特征,选择设计适合其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稳定他们的改造情绪。(2)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在改造罪犯过程中,指导罪犯正确进行自我调节与自我矫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以正常的心态,面对现实,认罪服判,更好地积极地改造。可以招募一定数量的心理矫治志愿者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他们需要具备以下条件:具有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要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热心社区矫正,乐于奉献。心理矫治志愿者的工作内容主要是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团体或个体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和心理辅导,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团体或个体心理咨询。(3)罪犯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在改造罪犯过程中,坚持“以罪犯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促进罪犯积极适应和主动发展为目标;根据罪犯的心理健康状况和个体发展需要,以指导罪犯学会学习生活交往做人,促进其智能个性社会化发展为基本教育内容;运用专题讲座案例分析咨询辅导等基本方式,从自我认识动情晓理策略导行反思内化提高素质等主体健康心理形成过程的五个基本环节,达到帮助罪犯重新社会化塑造健康人格形成守法心理的最终目的,为罪犯改造工作寻求新的方法和途径。五社区矫正技术教育社区要能够为生活在它其中的人们提供生活保障功能社会参与功能,使之逐步适应社会化进程。其中,工作是生活的基本保障,很多社区服刑人员就是因为没有固定的工作,被主流社会抛在社会的底层才逐渐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一些社区服刑人员虽然犯罪前有稳定的工作,但由于被科以刑罚,也极易失去工作,变成失业一族。没有稳定工作和生活来源,不但给服刑人员自身及其家庭带来生存生活的困扰,也会对社会的长治久安带来影响。因此,矫正机关和工作者要注重为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对其适合的技术培训教育。(一)社区矫正技术教育的原则(1)灵活及有针对性的原则。社区服刑人员的学历层次有高低之分,个人能力水平也各有不同,不能简单地按照以往对学历偏低卜监狱服刑人员进行扫盲补习的方式搞“一刀切”。要针对社区服刑人员的个人情况学历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而不是走过场搞形式。对于学历偏低又有犯罪记录择业易受影响的服刑人员,矫正机关可以鼓励他(她)自主创业,在符合法律政策的条件下进行个体经营,矫正机关可以灵活机动地对其进行政策信息传授并可就实际困难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对于具有一定学历水平,符合社会就业条件的服刑人员,矫正机关首先应在与服刑人员交流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其择业面,然后选择较为紧俏又易学的某项职业进行培训并提供一定的就业信息,便于服刑人员在有所准备的基础上及时就业。对于学历高有职业不需要进行就业培训的服刑人员,要正确引导,帮助安置,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实际困难。(2)突出专业重在能力的原则。当前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都很大,很大一部分企业职工下岗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处于待业或失业状态,客观地讲,社区服刑人员的就业择业形势更不乐观,比起社会一般公民来说遇到的压力阻力会更大。因此,矫正机关应尽力提供一些提高服刑人员积极性高质量能真正起到作用的职业培训。为达此目的,社区矫正机关应当注意寻求专业组织和机构的支持,在他们的配合下利用整个社区及全社会的力量,为这些处于就业压力中的服刑人员提供帮助,培养他们一技之长和专业技能,为回归社会铺平道路。(二)社区矫正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1)职业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当前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及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有必要及早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职业素质及职业道德教育。内容是让服刑人员了解目前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及社会的就业竞争,自身所需要提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以及身心素质。帮助社区服刑人员树立“爱岗敬业诚窍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引导社区服刑人员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良好的修养,“不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在生产实践中培养严谨的工作意识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2)职业技术教育。同一般的社会职业技术教育和在监服刑人员技术教育相比,对社区服刑人员的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现代工业技术涉及的行业比较多门类比较广,技术标准的掌握有一定难度,内容比较繁杂,不太适合社区服刑人员;农业技术要因地制宜地针对有农业生产条件的当地进行。而工农业生产技术以外的服务性行业手工业等综合性的技术实用性强周期短见效快,可以多掌握一些。这方面的技术工种有木工瓦工铁工石工电工家电和农具维修烹饪理发剪裁缝纫医护等。学习方式可以选用自编教材,也可同社会上的职业教学机构联合进行培训。对经过职业技术培训具有一定技术专长的服刑人员,要按照劳动人事部关于技术考核的专门性规定,会同当地劳动人事部门和相关行业或单位,共同组织技术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然后发给培训证明书或技术等级证书,向当地劳动人事部门或劳动服务公司进行就业登记。劳动部门或劳动服务公司经过考核,择优安排其就业。第三节 社区矫正教育的形式一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集体教育,又称共同教育普遍教育或一般教育,解决的是罪犯中带有共同性或普遍性的问题。这种教育是所有教育通常采用的最普遍的教育方式,其重要性已在教育者中达成共识。为了解决服刑人员的共同认识问题,如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形势政策教育,文化技术教育等内容可以考虑采用集体教育的形式。实施集体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讲授作报告专门培训组织讨论会讲座组织参观等。个别教育是解决犯罪个体的特殊的问题而进行行规劝等。个别教育与集体教育必须结合,因为只搞集体教育容易忽视个体个性问题,单搞个别教育在客观方面也不可能完全实现。两者不可替代,只有相互衔接相互配合才能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共同发挥作用。(一)集体教育的主要途径(1)课堂教育。课堂教育是集体教育最基本和最经常的途径,广泛用于服刑人员的思想教育文化教育法律教育职业技术教育中。社区矫正机关要注意组织专业教师或者志愿者按照教育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规定的内容向服刑人员讲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堂教育的目的要使服刑人员不仅获得所学科目的基础知识,而且能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育者要因人施教,针对实际情况进行讲授,既要有逻辑性,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又要注意形象性和趣味性,保障教学效果。(2)作报告。包括司法所工作人员公安干警或邀请社会有关人士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法制教育道德教育和形势政策前途等所做的各种专题报告,也包括文化技术教育中的专题讲座。这种教育方式,专门性强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收效比较快。(3)专门培训。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在思想和法律文化技术学习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而对部分人员进行的专门教育。此外,组织社区服刑人员组成帮学小组组织讨论会参观示范也都是在教育改造中行之有效的集体教育途径。(二)个别教育的主要途径(1)个别谈话。个别谈话是个别教育最基本和主要的途径,它对于转化服刑人员的思想卓有成效。矫正实践对个别谈话做了专门规范的规定和要求,可以考虑综合运用个案分析方法。详细考察特定社区服刑人员的基本情况,包括犯罪和受刑的基本资料个人成长经历家庭背景生活环境邻里关系等,最终通过分析其犯罪的主要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适合该罪犯的矫正对策以及具体的矫正方案。为了提高个别谈话的水平和成效,要制定周密的谈话计划,更需要掌握一定的谈话艺术。(2)走访会见规劝个别补课。利用走访会见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个别教育的关键是需要事先做好服刑人员家属的工作,取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规劝是动员包括服刑人员家属在内的社会力量,利用感情基础对个别思想不易转化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说服劝解的教育方法,以期收到不同于社区矫正工作人员正面教育的效果。规劝可以采用面对面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通信的方式。针对个别服刑人员在学习教育中的问题可以对其补课,不仅可以解决他们的“遗漏”问题,而且显示了我国社区矫正对每一名服刑人员都具有的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其改造能够产生一定的感召作用。二行为模式矫正教肓(一)行为模式矫正教育的含义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大多数行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人们通过学习,学会了说话认字等,获得了各种知识技能;形成了一定的行为模式。但在学习过程中,既可能形成良好的行为模式也可能形成不良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矫正教育的功能就是帮助那些具有不良行为模式的人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行为模式矫正教育主要是依据条件反射学说和社会学习理论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有效的方法。一般说来,行为的改变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从没有到有,指某些良好行为的建立或塑造;一种是不良行为的矫正,即将个体的行为从不良改变为良好。行为模式矫正教育不仅可以矫正特殊个体的不正当行为,还可以用于正常个体的教育,一方面,是帮助他们建立巩固和发展良好行为,另一方面,是帮助他们矫正或消除一些不良行为。行为模式矫正教育技术是20世纪50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技术,近几十年发展极快,内容不断扩大方法不断更新信息不断增加方法趋向整合,已被广泛应用于解决各类社会问题。(二)行为模式矫正教育的程序从学习理论的立场来看,行为模式矫正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特别形式的学习过程,设计者相信在如此的矫正过程中,被试的行为会出现改变。为此,行为模式矫正的程序一般由五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准备与沟通阶段。在这一阶段,行为矫正者与当事人开始接触,了解当事人的基本状况并就时间安排矫正过程具体要求等形成矫正契约。第二阶段,问题行为解析阶段。这一阶段是对问题行为作出诊断的阶段。具体工作包括:界定问题;查清当事人的个人发展情况,了解该行为是如何习得和被巩固的;确定矫正目标。第三阶段,制定矫正计划阶段。主要包括:根据矫正目标选择相应的矫正方法;矫正时间各过程的安排;矫正过程中的记录与评定;矫正效果的评价。第四阶段,具体矫正阶段。根据矫正计划,具体实施对问题行为的矫正。第五阶段,效果评估阶段。根据记录到的数据与资料对矫正效果进行评估,安排进一步巩固效果的措施。(三)行为模式矫正教育的方法行为模式矫正教育的具体方法很多,这些方法中有些是为了发展良好行为的,有些则是为了消除不良行为的。这些方法都有其完整的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类。1.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方法面对个体存在的问题行为,行为矫正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对个体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以减少这些行为的发生概率。在此种情况下,常见的行为矫正的方法有消退暂停反应代价刺激控制技术。(1)消退。这种方法来源于条件反射理论。行为矫正专家认为:人类的不良行为都是不良的条件强化作用的结果,如果取消这些不良的强化,不良行为就会自然消退。以儿童为例,如若孩子哭闹时,父母不予理睬,慢慢地,儿童的这种任性行为就会消除。(2)暂停。这种方法就是使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内得不到对目标行为的任何强化,从而使目标行为的发生率下降。消退是把能引起人的不良行为的消极强化物除掉,而暂停则是对能引起不良行为的消极强化物暂时扣除。如社区服刑人员在集中授课时捣乱,工作者将他带人隔壁的空房间让他一个人反省一段时间,然后再让他回到教室,这时用的就是暂停。暂停强化通常有两种做法:一是在一段时间内对目标行为不予强化;二是要求行为者离开当前存在强化物的行为情境,到暂停区呆一段时间。(3)反应代价。反应代价就是剥夺或撤去作为偶联事件的正强化物,从而使特定行为得到抑制,使其发生率下降。剥夺东西对当事人来说显然是很不愉快的,因此,为了不被剥夺,当事人自然会抑制目标行为的发生。反应代价的优势在于它的后序效应很持久,而且通过它为我们良好的行为代替不良行为提供了一种手段。(4)刺激控制技术。个体的操作性行为总是发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对于操作行为而言,辨别刺激既是其发生的线索,又对其发生起着强化作用。刺激控制技术,就是对情境中的有关辨别刺激加以控制,从而使相关的不良行为少发生或不发生。刺激控制技术主要有三种:一是排除,把与不良行为相关联的辨别刺激从情境中全部消除,从而使不良行为受到提示和强化,最终降低不良行为的发生;二是限制,要把与不良行为有关的辨别刺激只安排在情境的某一小的区域,或某个时间范围内,从而使不良行为的发生只限定在一个小的范围内;三是代替,为了更好地消除不良行为,人们常常选择与之相应的良好行为,用这个行为代替不良行为,也就是说,在不良行为出现时给予惩罚,如暂停反应代价等,而在良好行为出现时则给予强化,这样,良好的行为就会逐步代替不良行为的发生。2.提高行为发生率的方法行为矫正学中提高行为发生率的方法主要是依据条件反射原理中的强化原理而来的。(1)强化的技术。根据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如果在一指定的情境中,某人做某事之后,积极强化物随之而来,那么,当他下次遇到相同情境时就很可能再做同样的事情。在运用强化作用提高行为的发生率时,强化物的选择是很重要的。这些强化物是具有层次性的,从最基本的行为后果,如生理接触食物到更抽象的行为后果,如自我强化等。在用强化技术提高行为发生率时强化方式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常用的强化方式有正强化负强化间隙强化等。(2)提高行为发生率的其他技术。人们在强化原则的基础上还发展出了一些矫正方法,这主要有偶联契约代币制等:偶联契约。这种方法是经行为者本人同意后,以书面协议的形式,明确规定是否有这样的行为表现将会获得怎样的后果。契约的制定是实施偶联契约的关键。这种干预方法要求行为者具有较高的理智与社交水平。代币制。行为改变的最重要原则在于,任何目标行为出现之后,行为后果作为一种强化物都会立即出现。但在现实情境中,这一点却很难做到。为了解决这个困难,行为矫正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代币制度,以促进个体正常活动,保证每次行为反应之后都能获得强化。这种代币或筹码在行为矫正技术使用中,被用作行为与强化物之间的媒介。代币制应用的范围很广泛,它可以矫正人的多动攻击胆怯孤独等多种行为,既可用于个别矫正又可用于群体矫正。三心理辅导(一)社区矫正心理辅导的概念心理辅导是社区矫正工作中一种以人文本,体现人性化理念的新型的独特的矫正手段。其目的是通过改变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认知情绪和行为,完善他们的人格,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致再重新犯罪。可见心理辅导能够很好地完善其性格,培养其健全的人格。那么什么是社区矫正心理辅导呢?根据社区矫正的目的和社区矫正工作的制度可以这样定义社区矫正心理辅导:在专业的心理矫正师的主持下,遵循平等原则,针对罪犯自身特点,为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提供心理测查,测评其内心世界,并制定与其心理生理情况相适应的矫正方案,帮助他们扫除心理障碍,走出犯罪的阴影,直面人生,重拾生活的信心的心理治疗活动。其过程是首先由咨询师进行内心测评,然后确定对象的心理测查:分析评估;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矫正目标方法与措施;阶段性评估;结案。这种心理矫正方案要牢固把握三大关键点:(1)通过科学的手段甄别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2)通过以人为本的方式制定心理矫治方案;(3)通过激发其内在改变动力确保心理矫治措施的实效性,对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开展心理矫治工作。(二)社区矫正心理辅导的方式从很多地区的实践情况来看,社区矫正心理辅导能很好地解决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问题,对社区矫正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鉴于各地可以开展社区矫正心理辅导的资源限制和实际情况,如何更好地开展社区矫正心理辅导,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社会资源,有力的推动社区矫正心理辅导工作,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选择。1.设立社区矫正心理辅导热线通过设置免费热线咨询的方式能很好地避免面对面的辅导所造成矫正对象心理上的顾虑,因为社区矫正对象一般行为上比较封闭,热线能让社区矫正对象在不暴露自己身份的情况下进行心理咨询,那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设置社区矫正心理辅导热线呢?可以考虑由社区矫正机关以公益热线的方式设立,热线设立后确定工作时间,在固定的时间内,心理咨询师将耐心倾听诉说,为社区矫正对象分担忧愁分享快乐。同时为消除社区矫正对象在进行心理咨询上的顾虑和不安,热线应当对咨询的内容进行严格保密,充分的保护社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