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ii 消费文化与现代审美消费文化与现代审美 现代审美视野下的消费文化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启示现代审美视野下的消费文化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研究生:魏雪琳 导师:伍世昭,王朝元 学科专业:美学 研究方向:审美文化 年级:2005 级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消费文化这一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兴起的文化现象, 如今以一种文化话语权 的力量,影响现代人的生活。研究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 也就是研究现代社会生存环境中人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问题。 面对客观的经济 事实发生的变化, 从美学角度更关注的是人们的审美和思想在这样的时代中的状 态,因此探讨中国的消费文化问题,探讨人们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如何审美化 的生存和如何实践审美生活化的消费文化, 无论是对美学学科的建设还是中国现 代性文化进程的认识都大有裨益。 围绕中国现代性社会状况和消费文化在中国的 表现情况,学术和知识领域应当对社会文化变迁做出理论上的回应,美学学科更 应当对消费主义文化对人的审美生活的重新建构给予充分重视。 消费文化议题之 所以引发人们的重视是因为社会的重心由生产转向消费的同时, 颠覆了既有社会 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它从一个侧面反应了时代精神的变化。消费不仅 能够承载生存需求, 更特殊的是在现代社会中交叉了文化领域, 带着审美的特性, 构筑一种别样的审美生活。消费、审美、人的自我价值实现,这三方面在现代社 会构成互相影响的三角关系。本文立足于此,讨论消费文化和人的审美生活之间 的联系,消费主义文化在中国的影响以及它对现代审美生活的重建问题。探寻现 代审美视野下的消费主义文化及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启示。对现代审美视野、消费 主义文化,以及中国的消费主义文化表现和价值探寻将重点表述。理论参照西方 消费主义文化理论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做出分析界定, 并参考后现代 理论在美学观点上对传统审美定义的开拓, 来共同分析消费主义文化在审美层面 上的特点, 并分析这样的审美视野和消费文化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中形成怎样的 影响,以及我们应当如何思考建立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 iv 一部分论述消费社会以及消费文化的概况; 第二部分论述消费文化与时代审美精 神的改变, 其中分别论述现代社会的审美精神以及后现代主义思维与消费主义文 化之间的关联;第三部分论述消费文化对现代审美生活的重建问题,描述现代社 会审美图景以及消费文化对审美的日常生活化的影响; 最后一部分论述中国的消 费文化和审美新变,对中国消费文化提出一些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消费文化;现代审美;中国消费文化启示 v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modern aesthetic aesthetic vision of a modern consumer culture and its influence and inspiration in china abstract western consumer culture that in a capitalist society the rise of cultural phenomena, and is now as a cultural right to speak of strength, impact of modern life. research on consumption and consumer culture, to a large extent it can be said that modern society is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human self-worth and self-realization. faced with the changes of objective economic facts, from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 peoples aesthetic and ideological in this era of state, discussed the issue of chinas consumer culture, consumerism of people in the cultural context of how aesthetic the survival and how the practice of aesthetic and cultural life of the consumer, regardless of the aesthetics of the building or the discipline of modern chinese cultu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cess are of great benefit. centering on chinas modern social conditions and consumer culture in chinas performance, academic and knowledge on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should be made in response to the theory, aesthetics should be more discipline on the culture of consumerism and the aesthetic of life give adequate attention to re-build . consumer culture that has triggered peoples attention because of the social focus from production to consumption at the same time, subversion of the existing social values, world outlook and aesthetics. it reaction from one aspect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change. consumer demand for the survival not only can carry, but also the more special in modern society is a cross-cultural field, with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 a different aesthetic life. consumption, aesthetic, the value of self-realization, these three areas in a modern society constitute the triangular relationship of mutual influence. based on this paper to discuss the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aesthetic life of the link between culture and consumerism in chinas modern aesthetic and its impact on the lives of reconstruction. to explore the modern aesthetic vision of the culture of consumerism in china is extremely impaction and vi inspiration. the modern aesthetic vision, consumerism and culture, and chinas consumption of cultural expression and will focus on exploring the value of expression. theory of western consumerism and cultural reference to the theory of capitalist consumer society and an analysis of consumer culture defined, and taking into account post-modern theory i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of the traditional definition of aesthetic development, to the common culture of consumerism in the aesthetic level,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is analysis of the aesthetic vision and consumer culture in chinas modern social and cultural impact of what form and how we should be think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sumer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on consumer society and an overview of consumer culture; second part on consumer culture and the aesthetic spirit of the times change, which were on the aesthetic spirit of modern society and post-modernist thinking and culture of consumerism between of association; third part of consumer culture on the life of the modern aesthetic of reconstruction, describes aesthetic picture of modern society and consumer culture on the daily life of the aesthetic impact on the final part of chinas new consumer culture and aesthetics change, the chinese consumer cultural some analysis and recommendations. key words:consumer culture;modern aesthetic;chinas consumer culture inspiration 论文独创性声明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含其他个人或其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对本文的研究 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承担 本声明的法律责任。 研究生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广西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广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清华大学论文合作部,有 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 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 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 公布(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包括刊登) 授权广西师范大学学位办办理。 研究生签名: 日期: 导 师签名: 日期: 1 引 言 关于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问题,在社会学、美学、文艺学等领域已经引起热 烈讨论,已成为 20 世纪社会与文化研究的重要议题。消费所涵盖的范围在现代 社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甚至还有人说,消费已经承载并替代了传统宗教、 政治和文化影响力在现代社会结构里发挥作用,成为一项高度制度化的社会行 为。在 20 世纪初的西方社会,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美国社会学家凡勃伦等人 对消费与生活方式、阶级分层、日常生活审美体验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如 凡勃伦针对上流社会的“炫耀式消费”心理,出版著名的有闲阶级论 (1899) , 分析这样的消费模式所形成的社会文化机制; 齐美尔注意到世纪初消费模式和城 市化之间的联系,他写的时尚的哲学 (1901)把城市的发展与新兴结成的社 会心理结合起来,认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社会竞争、平等和仿效的趋势以及差 异、个性和区分的趋势成了资本主义消费时尚的核心动力。20 世纪中期法兰克 福学派学者以一种精英主义式的批判态度, 认为现代消费主义文化是资本主义政 治实践的一种形式。进入 20 世纪后期,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从后现代主义 角度分析消费文化的特点,在其著作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中阐明后现代主 义如何兴起,又如何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富有影响的文化意象,并将消费主义文 化的发展与之相连;法国学者让波德里亚认为现代消费是人对集体和世界的积 极关注方式,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的方式,整个西方社会文化体系就是 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国内许多学者也对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文化及其对中国现 代社会文化建设所引发的一系列影响展开热烈讨论,在审美和消费的关系上对 “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一提法在中国是否亦适用的判别,是讨论的核心问题。陶 东风、鲁枢元等发表在 2004 年文艺争鸣中的系列文章从美学、文艺学等不 同角度对此进行了多层面考察;毛崇杰在知识论与价值论上的“日常生活审美 化” 中认为,表面“日常生活审美化”是建立在相当经济实力上的文化,探讨 了在后现代主义反传统背景下传统文学的生存问题以及“日常生活审美化”在中 国的提出价值问题。陈昕在救赎与消费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的消费主义 中认为,中国社会正在以特殊的方式迅速进入“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的主要特 征是生产能力相对于适度与节俭的传统生活方式而过剩, 为了生产方式自身的生 产与再生产, 社会就要不断地刺激消费, 使大规模消费成为社会的基本生活方式。 2 陈昕从符号学意义出发考察现代消费行为和它背后的文化意义, 认为消费和人物 活动是一种符号关系,抓住物和人的活动的能指与所指关系,从而认为当代消费 社会中人与物的关系表面上是审美化的, 对消费主义的探讨集中在大众文化的形 成传播、大众文化与传统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和人们的私人社会空间和社会生活 空间的关系,以及知识分子和大众之间的关系上。 本文意在探寻现代审美视野下的消费主义文化极其在中国的影响和启示。 对 现代审美视野、消费主义文化,以及中国的消费主义文化表现和价值探寻将重点 表述。 理论参照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理论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和消费文化做出分析 界定,并参考后现代理论在美学观点上对传统审美定义的开拓,来共同分析消费 主义文化在审美层面上的特点,并分析这样的审美视野和消费文化,在中国现代 社会文化中形成怎样的影响以及我们应当如何思考建立中国特色的消费文化。 韦 伯的社会学研究理论对我们对中国消费文化的研究有一些方法论上的提示意义。 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和经济变迁的方向做出了一个假说性命题, 即资本主义社会的 生产与资本主义精神有关, 而资本主义精神又与当时的宗教改革、 新教伦理有关。 以这个假说参照中国社会的经济文化变迁,以考察消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特别 是在审美活动上的文化影响,这当然也与中国社会改革过程中的精神变化有关。 消费文化问题所表现出的正是现代社会转型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问题。 围绕中 国现代性社会状况和“消费文化”在中国的表现情况,学术和知识领域应当对社 会文化变迁做出理论上的回应, 美学学科更应当对消费主义文化对人的审美生活 的重新建构给予充分重视。 消费文化议题之所以引发人们的重视是因为社会的重 心由生产转向消费的同时,颠覆了既有社会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它从 一个侧面反应了时代精神的变化。消费不仅能够承载生存需求,更特殊的是在现 代社会中交叉了文化领域,带着审美的特性,构筑一种别样的审美生活。消费、 审美、人的自我价值实现,这三方面在现代社会构成互相影响的三角关系。本文 立足于此,意在讨论消费文化和人的审美生活之间的联系。 研究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 在很大程度的意义上说, 也就是研究现代社会生存环境中人 的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问题(费瑟斯通语) 。面对客观的经济事实发生的变化,从美学角度 更关注的是人们的审美和思想内部在这样的时代中的状态,因此探讨中国的消费文化问题, 探讨人们在消费主义文化语境下如何审美化的生存和如何实践审美生活化的消费文化, 无论 是对美学学科的建设还是中国现代性文化进程的认识都大有裨益。 关于消费文化和消费主义 3 给中国带来的探讨价值也在于,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类同于西方现代化过程中遇 到的同类问题, 如信息和知识的讯息万变, 现代知识领域对原有社会界定概念和原则的瓦解, 物质文化的泛滥和争议最多的文化审美的大众化等。 现代社会出现了比以往任何社会要多而 且变化迅速的问题, 中国的特殊性还在于, 要面对受西方经济发展所带动的文化发展的影响。 我们知道, 哲学关注的始终是人的存在和现实的关系问题, 那么美学关注的是人的审美和世 界的问题,人如何审美地生存问题。本文旨在探讨现代审美和消费文化的关系。它涉及到三 个方面的问题:审美普泛化、消费文化在西方的意义、中国“消费文化”形态。对消费文化, 主要关注的三点在于:1、文化与商品消费的结合呈现出怎样的消费文化状态,审美价值和 经济价值在消费文化这里融和了,这种状态是不是值得肯定;2、审美普泛化、日常化,审 美与日常生活在消费文化中的结合让审美在当代变化如何;3、中国有没有消费文化,假设 这是一条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必然面对的社会文化问题, 那么西方消费文化理论的出现和它 所引发的讨论给中国带来哪些启示?中国的审美生活在现代社会如何实现? 4 一、消费社会、消费主义及消费主义文化 (一)消费社会 1 消费 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是在消费社会中体现出来的社会生活模式以及在这种 模式下对人的心理影响。要弄清楚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首先让我们重新理解消 费。 “消费” 这个概念 14 世纪开始出现在 圣经 中, 带有消极的含义, 指 “毁 坏 , 用 光 , 浪 费 , 耗 尽 ” 。 根 据 大 不 列 颠 百 科 全 书 ( encyclopedia britannica1994-1998)的定义,消费是指对物品和劳务的最终消耗;1从 18 世纪 以后,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它成为了与生产相对的中性概念,消费开始分 为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 生产消费是在物质生产中对生产资料和活劳动的使用和 消耗,它是一种生产行为。生活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生 活资料、劳务和精神产品的过程和行为。我们通常讲的消费指的是生活消费。一 直到 20 世纪中叶,消费才由一个特有的政治经济学术语转变为一般大众用语。 词语外延的扩大变化折射出社会发变动中同时进行的人的价值观变迁。 最早 研究消费的是经济学领域, 它将消费作为经济活动过程的一部分, 与生产、 分配、 交换相并列,共同完成商品的流通过程。在经济学领域,人们研究的是消费对货 物和服务的消耗及使用, 消费完成的是商品的最终价值实现和满足人们基本生存 需要。社会消费模式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最终反映了人的文明化和社会化成果,体 现了文化和社会环境对人的教化塑造作用,具有社会文化属性。但是很快人们发 现消费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学的行为,消费还有其他方面如社会学、文化学、心理 学的定义。面对现代消费状况,鲍德里亚认为,我们不能再从生理需要或者社会 地位的角度去定义和解释消费, 也不能把消费看做是和积极生产方式相反的一种 消极吸收和使用方式,而必需将之视为一种积极建立关系的方式。现代消费受到 如此多的关注就是因为它在整个社会生活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参与、发挥了作用, 展现出独特的时代特色。 从早期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扩张,到现在将消费推广到更大的领域,现代消费 也承载了更多意义和内容。 它由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完成消费使命的行为推延为 人们满足各种高层需要的方式。马洛斯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五个层次: 5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从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马洛斯在以 上分类基础上补充了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和审美需要。 马洛斯认为人类的需要是一 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系统,只有较低一级的需要得到满足后,较高一级的需要才能 支配人的行为。2这其中,除了生理需要是人在与自然的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其 它需要都体现了人作为社会人,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交往中整合出来 的生存状态,也就是说,这些需要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的互动关系中获得的。消 费连接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消费在现代社会生活里不仅满足了基本生活需 要,还能满足社会安全感、社会身份定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等深层需要。随着社 会的发展,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的消费渐渐从满足社会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发展 成为能满足人的更深层需要的行为。因此,现代消费的意义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 长起来,又远远越过经济关系领域而在社会文化中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无论 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下, 它都在不知不觉中建构一种新型生活方 式和人们社会生活的价值体验,是现代社会文化的一种显性表现方式。社会成员 在消费活动中不仅能获得基本物质需求的满足, 现代消费的丰富性和多元化更足 以让人们在其中体验到任何满足,与此同时,社会成员的消费方式也影响着他们 的社会分层的状况, 因而形成一种人的社会分层上以消费风格和消费模式相互构 造而形成的互动系统。 其次要避免笼统的将消费主义文化中的消费与“浪费”这个概念等同起来。 在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 “消费主义生活方式是典型的以美国为代表的发源 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 3对消费主义的推行得益于生产效率的提 高, 在这样的情况下, 为了刺激消费, 资本主义整个社会运作制度从政治、 经济、 文化领域都在进行全力推动消费的联合行动,因而消费主义得以制度化,并以一 种包含资本主义文化权力的形式,在西方世界推行开来。而传统的节俭消费关, 让新兴的消费主义生活观引发人们对这些现象的担忧: 为了刺激消费而不择手段 的态度, 这种态度必然坚决抛开传统社会的节俭消费观而达到不断刺激消费增长 的目的, 并制造出各种诱惑引发人们日常生活中除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外的各种欲 望;设立消费幻象让挥霍奢侈的高消费在社会中肆意横行。因而大众文化和审美 在日常生活中的泛滥被看做消费主义横行的恶果, 并推进这种生活态度在社会中 合理化,从而形成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的文化影响,是资本主义造成人的异化形 态的现代社会中的抽象表现; “消费主义消费观是奢侈消费观的最新发展” ,认为 6 是奢侈消费观的主要代表,因而消费文化是以追求及时行乐,个人享受为人生的 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不断被刺激起来的消费欲望,而不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 要, “只有文化才能为一种生活方式提供价值、 观念、 知识以及道德上的合法性。 ” 4因此消费文化赋予了奢侈消费主义理想在社会生活中的合理性。 2、对消费社会的研究 西方消费社会研究根植于 20 世纪西方社会经济变化带来的文化转型这一深 刻的时代背景,也是社会文化研究者对于现代人生存状态进行积极关注的结果。 对消费社会的研究,涉及生活方式、生活阶级、日常生活的审美体验等问题,可 以说对这些问题的关注,是关注消费社会问题的起点。考察消费与社会文化、时 尚之间的关系,从各个角度分析消费社会的心理影响。 对消费社会的研究,是从探讨资本主义国家新兴的上流社会“炫耀式消费” 心理开始的。最初认为这样的消费心理是为了赢得荣誉感以及社会的承认。凡勃 伦针对美国上流社会这样的心理写出著名的有闲阶级论 ,分析了这样的消费 模式所形成的社会和文化机制。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城市化的迅速发展是工业 化文明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此过程中,城市的成长带来的商品和各种休闲设施引 起人们的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注意到了世纪初消费 模式和城市化之间的联系,把城市的新兴阶层的社会心理与城市的发展结合起 来,认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社会竞争、平等和仿效的趋势以及差异、个性和区 分的趋势成为资本主义消费时尚的核心动力, 大城市的膨胀又带来现代生活的支 离破碎、过渡刺激和神经亢奋。 到了 40 至 50 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提出了“消费异化”的批评命题,他们的 一个基本看法是现代消费主义的本质是建立在政治实践上的, 因此对现代文化和 商品领域中的消费持悲观态度,在法兰克福学派特别是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尔 库塞等人的研究中,用精英主义式的批判态度,认为这种样新生的消费模式和社 会消费心理、城市化的发展和消费心理的变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 展的调整过程中统治方式的转变,从对生产过程的控制转向对消费过程的控制, 通过经济的变化向消费者灌输虚伪的意识并以此操纵他们的行为。 法国社会理论家鲍德里亚是 20 世纪消费社会批判分析的一个杰出代表,鲍 德里亚对消费社会的特点有这样相关的解释: “消费者与现实世界、政治、历史、 文化的关系并不是利益、投资、责任的关系也非根本无所谓的关系:是好奇 7 心的关系消费尺度,不是对世界认识的尺度,也不是完全无知的尺度,而是 缺乏了结的尺度。好奇心和缺乏了解,指面对真相所产生的同一个整体行为,是 大众交流实践普及和系统化了的行为。因此,也是我们这个消费社会的特点:在 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 ”5在这段话中,有两个要点, 一是消费与现实社会的关系并不仅仅是经济关系,还是社会大众交流的实践;二 是消费者的消费原因是对商品符号的理解, 是符号和象征意义给消费者了解社会 的方式,消费文化和日常生活的关系为“日常生活审美化” 。鲍德里亚在消费 社会一书中说,在消费社会,消费已经构成一个欲望满足的对象系统,成为获 得身份的商品符码体系和符号信仰的过程。 这表明符号价值已经渗透到消费行为 当中,当消费具有符号的意义那么它也就承载了文化的内涵,成为当代社会中的 人定位自我、确认生活风格的一种重要方式。他将消费社会定位为资本主义发展 的第四个阶段,并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方法,研究消费社会的运作逻辑。他特别强 调消费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建构意义。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消费本身已经构成 了一个具有文化意义的自组织领域,在这个自组织领域中,一切物品都变成了具 有文化符号意义的物品,因此物品的符号文化层面是现代消费的意义所在。 “物 品在其客观功能领域以及其外延领域之中是占有不可替代地位的, 然而在内涵领 域里,它便只有符号价值,就变成可以多多少少被随心所欲地替换的了。 ”6鲍 德里亚试图从文化和经济的联系来探索当代消费的奥妙。 美国社会理论家贝尔分析大众消费是资本主义文化危机的某种经济层面的 影响因素,也是资本主义经济和文化矛盾的重要表现,因为文化的世俗化让传统 的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和新教伦理发生了改变,正是因为社会和宗教精神的断裂, 社会精神才出现了危机。在贝尔的著作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他认为,资本主 义精神中相互制约的两个基因“经济冲动力”和“宗教冲动力”只剩下了一个, “宗教冲动力”被科技和经济的发展耗尽了能量,现实主义文学、实用主义哲学 和科技理性让宗教传统的禁欲和节制精神逐渐衰竭,社会从传统的清教徒式“先 劳后享”引向购买、及时行乐的靡费心理。正是由于失去了“宗教冲动力”这个 神圣的色彩,资本主义便难以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终极意义,在科技和经济 发展的洪流下,被忽略的是人们的信仰危机。 从理论思潮来说, 以上各家都是在后现代社会中代表多元文化话语的各种力 量,他们对消费社会的分析,可以说推动了消费社会理论的发展。总的来说,对 8 当代西方社会, 消费社会带有这样的特点: 消费是以获取最大价值的利润为目的, 因此它不断制造吸引消费者的新的欲望和需求,以此而带来消费意识的转变,消 费社会的运作结构将人们的需要和欲望投入到消费中去, 因此让社会身份或多或 少的和消费层次联系起来,因此对于消费者可以这么说,在消费的同时满足了向 社会某一层次身份的确认和靠拢,在消费中获得整个社会的认同。 (二)消费主义 所谓主义,是指某种特定的思想、宗旨、学说体系或理论,是某一种特定的 行为方式、作风、思想等。当主义联系在一起,消费的价值便不仅仅是经济意义 上的消耗,而是以文化权力形态影响整个生活生活,是指以消费图景为外在表现 的一种思维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甚至可以形成一种消费主义的意识形态。国内 学者对消费主义的解释是:消费主义产生于二次大战后的欧美发达国家,是在西 方发达国家普遍流行的一种消费观念、风气和行为的总称。其主要表现是:人们 普遍追求炫耀性、奢侈性和新奇性的消费,追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以 此作为个人的自我满足和自由,作为生活的目的和人生价值。7我们可以把它看 做趋势或某种繁荣现象的归类。对于消费主义,我们在这里关注的是西方的消费 主义现象和中国的消费主义状况。 伦敦政治经济科学院的斯克莱尔(lsklair)在全球体系的社会学 (sociology of the global system)一书中把消费文化视为消费主义文化。他认为 资本主义体系的全球化实践过程中, 决定消费者欲望需求的已经不再是经济领域 里的因素,而是由文化或意识形态领域所控制。这表现为一种“观念上的消费主 义” ,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消费主义倾向,表现为追求和模仿消费主义的生活方 式,而这样的消费需求往往是被想像和创造出来,它将人引入消费主义的生活方 式中,因此逐渐形成把消费看做人生最高目的的价值观。消费的目的和需求被不 断的创造出来,当消费不再只是对商品使用价值的消耗时,消费带有的符号和象 征意义让它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联系起来,于是消费主义便出现了。 消费主义对中国来说首先意味着一种影响力, 在国内陈昕曾对消费主义的生 活方式在中国日常生活中的表现进行详尽地实证分析和理论阐述的。 他将消费主 义的生活方式的发展理解为是文化主导权的控制结果8,而消费主义对中国的影 响是来自文化领域先导的影响,而并非经济因素的推动。这种生长于西方的消费 9 方式在中国目前经济条件容易造成不切实际的奢侈与浪费之风, 甚至妨碍中国社 会文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陈昕把消费主义的表现概括为三个方面的主要特征: (1)消费的高档、名牌倾向; (2)消费的广告效应; (3)消费的符号象征意义。 通过运用以上三个方面构成的积分量表测量国人消费主义得分,在京、津两地的 500 多个样本中,具有消费主义倾向( “消费主义”“较消费主义” )433 人占 77.3,因此他认为这样的统计所显示的结果支持了“本文的基本假设,即中国 受到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或至少在较为粗略的层次上支持了上述假设” 。 得出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正在出现和形成消费主义的生活方式的结论。9陈昕对 消费主义的概括和分析调查确实说明了消费主义在中国至少是经济领域的影响 情况。 郑红娥认为要根据一下三个标准来判断消费主义:从个人层面上讲,当个人 超出自身的经济承受能力,甚至压抑基本生存需求而区追求高档、奢侈性的消费 方式时,才能称得上消费主义;从社会层面上说,当社会面临着高消费水平的极 大压力并且把超出整个社会经济水平的炫耀消费行和竞争性消费作为一宗社会 价值而普遍推行时,消费的不平等加大了贫富差距并产生社会排斥时,才能称得 上是“消费主义” ;从生态层面上说,当人类的消费造成了对环境的极大破坏, 已经超出了自然生态可以承受的限度,才能称得上是消费主义。10 可以看出对消费主义理解的关键词是奢侈消费、超前消费、炫耀性消费,甚 至可以说是浪费。中国受西方消费主义的影响是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发生的, 也就是说,在探索经济和文化的现代化过程中,任何先进的文化和现象都可能影 响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态度, 消费主义潮流在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信仰上造成了 传统和现代消费习惯的断裂,与社会的后现代思潮的转变相似,引起人们对信仰 和社会精神的恐慌和危机感。因此当我们面对消费主义,它是否在中国已经形成 了具有本土文化特设的消费观念和习性,仍是有待探讨的问题。面对消费热潮我 们要讨论的是文化和精神信仰的困惑,因为类似于西方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同 样也存在于中国社会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本文不想把奢侈消费和现代社会的消 费特性轻易等同, 这是用传统社会的节俭消费观在面对经济繁荣的社会生活人们 新生的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判断, “我们对消费产生一种简单化的概念,建立 在财产必然用途之上的道德概念。 ” 11传统消费中,对生存必需物的消耗是消费 的主要内容,然而在现代社会,物质消耗与精神体验同等分担消费的意义时,人 10 们疑惑是否自己的人生体验在受物欲享受的牵引而走向物质崇拜的态度, 同时放 弃了精神的追求,或者说能否如此考虑:正是因为精神消费融入了日常物质生活 的一部分,于是消费的观念才因此承担了文化的意味而成为消费文化。因而面对 消费主义,我们更想关注的是它所表现出来的消费文化,因为消费观念的转变引 发的是对现代消费的重新定义和现代社会文化的重新定位, 这也关系到现代人的 精神生存状况和满足状况问题。 (三)消费主义文化 在德国,对于社会学家 a滕尼斯和阿尔弗雷德韦伯来说,文化是一套规 范性原则、价值和理想,概而言之,也就是精神。在分析消费文化的含义之前, 有必要弄清楚文化的内在含义,任何一种文化都是表层结构,深层结构和意义结 构的统一。 “表层结构”是指文化的可感知、可观察的感性外在形态和载体,包 括物质形态、行为方式和表征体系。 “深层结构”指支配和调节文化的表层结构 的规则,即载体要素的组合规则。 “意义结构”是指文化的不可感触、却可通过 文化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来传达、显示和领会的意义系统,它是文化的内涵。这 里要特别详细说明“意义结构”包括三种不同的意义类型: (1)主观意义,如意 图、目的、观念、理想、情感、情绪、态度、信仰,等等; (2)集体意识,如道 德情感、法律知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分类范畴,等等; (3)信 息、消息和含义,如社会地位和身份的提示、炫耀或象征。12文化的深层结构支 配其载体要素的组合,制约着作为表层现象的意义的表达与显现方式,它往往同 人们的主体性结构相关,主体性结构又不是静止不变的,在物质、社会和精神实 践中逐步发展变化的。因此,消费文化一旦界定为文化概念就不能仅仅用表层现 象来分析,人的行为之所以会形成文化是同社会历史、心理情感结构的支配 相关联的。我们说物质作为文化,不仅仅是因为它是人造的,而且是因为它是用 人来体现、表达和显示人的目的、意图、情感或态度等意义。消费文化可以表现 为一种消费观念,但是消费并非文化目的而是手段和方式,它代表着将文化推至 社会生活的中心, 这种文化要求培育一种现代的积极的生活方式, 在这种方式中, 个人在对消费品的选择上采取非物质性的态度,取而代之是商品的符号意义,通 过对物品的选择来实现个别性生活的满足, 实现生活风格化和审美在日常生活中 的呈现。这种纯粹的“自私的”自我满足的消费文化与意识形态意义下的文化相 11 比表现出异样的形态,它是不断变化的不稳定的片断式的,甚至有时会与国家理 性所倡导的民众和国家相一致的社会满足相背离, 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的态度和现 代艺术对现代社会生活的思考,对此的讨论在后面的章节中将深入展开。 消费文化是消费社会中的文化词汇,说明在现代社会中消费已然引起了文 化思考,表面从消费渠道理解现代社会也是对社会探求的方式之一。英国学者西 莉亚 卢瑞认为:“消费文化可以看做是当代欧洲社中关于被使用物品的文化 物质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 ”13费瑟斯通在用到消费文化这个词时,是为了强调 “商品世界及其结构化原则对理解当代社会来说具有核心地位” 14在这样的文 化定义下,消费就“不能理解为对使用价值、实物用途的消费,而应主要看做是 对记号的消费” , 15费瑟斯通认为消费文化具有商品的符号意义,在这一点上与 文化相关。迈克费瑟斯通认为: “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中的文 化。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大众消费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时 间活动的重新组织。相反,通过广告、大众传媒和商品陈列技巧,消费文化动摇 了原来商品的使用或商品意义的观念,并赋予其新的影响与记号,全面激发人们 广泛的感觉联想和欲望。所以,影像的过量生产和现实生活中相应参照物的丧失 就是消费文化中的内在固有趋势。因此,消费文化今后的趋势就是将文化推至社 会生活的中心,不过它是片断的、不断重复再生产的文化,难以凝聚为占主导地 位的意识形态。 ”让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实际上就是后现代文化,消费文化 即代表了一种当代社会精神, 消费精神所构成的社会生活方式成为现代人们应对 自然的方式。消费文化的主角是消费者,更可以说是在商品流通量异常高涨的消 费主义核心中的消费者,他们也可以说是消费文化无形中的推动动力。正是消费 者行为产生的消费模式,才让消费主义在现代社会中得以形成。消费模式是一种 在基本社会价值理念指导下的人的社会行动模式, 是在生产力发展到特定阶段体 现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社会行动模式,因而必然具有社会结构的特性。消费 文化最初表现为西方社会的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日常生活审美体验的新型建 构,也是现代消费社会的一种话语权力系统。 “只要社会划分为不同的利益集团 (劳资双方就是不同的利益集团) ,那么,某些利益集团就很可能比另一些利益 集团有更强的支配力,能控制那些与他们看法一致,因而与他们利益一致的表述 的发展,如福柯所示,这些主导利益集团所掌握的权利能够生产文化,而不仅仅 是压制文化。 ”16也就是说,在商品社会的生产和消费行为中,消费文化是生产 12 和消费行为共同建构的特殊社会关系体系,而对于我们关心的消费者,这些关系 中的大多数,在此过程中实现的和生产者将赋予商品的文化含义是同一的,大众 结构与精英结构的区分并不仅仅在于数量上的差别, 而是专业结构和大众外衣的 结合让精英精神继续运作的模式。 因此处于大众文化批判领域的理论家大多数会 将消费文化的普遍性与精英结构的分解和因此而来的大众文化的肤浅陈旧, 没有 研究价值联系起来。这往往是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区别相联系的,因为在大众文化 中,无产阶级的追求已经变为大众的消费主义需求了,这是将消费者政治利益放 于文化领域的考察。 (四)消费主义文化的西方社会土壤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与消费文化 我们首先描述 20 世纪西方资本主义消费社会的发展状况。 20 世纪大众消费社会的整体兴起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生 产方式有密切联系17。 世纪初诞生于美国的福特主义让大众生活消费深入人们的 生活。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早期的资本积累主要靠生产消费实现,随着生 活资料商品化生活消费渐渐成为商品积累的主要来源, 但是工人的低工资低消费 能力让消费和生产出现了矛盾,影响生产力发展。福特主义通过规模化、标准化 的生产,让大规模生产得以实现,在形成批量生产的同时提升工人的工资,提高 了社会消费潜力。从前被视为奢侈品的东西在工薪阶层中得到扩散,普通人过去 无缘享用的物品不断升级为必需品, 大众带着前所未有的梦想去花费不断增长的 工资和劳动时间,去享受属于个人的愉悦。与这一变化相适应的是广告业、市场 营销技术的繁荣以及信用制度的创新。不少学者认为,在 20 世纪 20 年代,美国 已经步入“大众消费社会” 。进入 60 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 域的状况进一步发生变化,于是应运市场需要要求而产生的“后福特主义”以小 规模非标准化产品,灵活满足市场需求。后福特主义积极地制造各种消费需求, 引领消费时尚。运用新的传媒信息技术,及时捕捉消费者的文化与心理需求,将 商品消费与文化消费进行有机嫁接, 扩大消费范围, 将消费推延到了一个新阶段。 商品规模的扩大改变了西方人的消费内容和消费习惯, 新的时尚体系和消费风气 随之形成。熊彼得认为“西欧资本主义导源于一种以城市享乐生活为特征的高度 世俗化的性理论” 18于是奢侈消费在当时有力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消费 13 文化的形成,之后随着传统社会固定阶层的限制,到消费跨越的多层面打破了这 种固定的等级界限, 让消费等同于浪费奢侈的意义转换为中性的术语被人们接受 和理解。 2、消费文化在西方社会承载的审美意义 “尽管以大规模商品消费为特征的消费社会出现于 20 世纪,但是一种源远 流长的消费文化却不是 20 世纪的产物。它与资本主义禁忌和社会体系之间存在 这一种长久的互动关系。 ”19正如韦伯所说,在资本主义精神形成过程中,个人 有增加自己资本的责任,而增加资本本身就是目的,个人对天职负有责任是资产 阶级文化的根本基础,它是一种对职业活动内容的义务。消费文化直接参与了近 三百年来西方现代性的历史建构, 是西方在其现代化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 占支配地位的文化再生产模式, 它与支持西方现代行的许多核心的价值观念有着 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时也影响着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至少说从浪漫主义时代开 始,西方知识分子中泛滥的对反社会基本原则的反文化潜流就已经存在了,后现 代主义精神在这个时候已经崭露头角, 生活的审美意义于知识话语一样衡量着一 定阶层的人们的生活。费瑟斯通在分析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后也说: “我力图 勾勒以审美的形式呈现日常生活的一些特征,并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铁路运输安全保障与应急处置预案
- 汽车线上活动策划方案
- 行政管理的公共关系学眼界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公共关系学考试复习试题与答案
- 2025年中国建设银行内蒙通辽支行春季校招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市卫生健康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2025年贵州黔西南农村党务(村务)工作者公开招聘考试试题含答案
- 攻克难点的2025年工程项目管理试题及答案
- 了解工程经济考试的评分标准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岗前安全培训考试试题及答案能力提升
- 中国传统故事英文十二生肖二篇
- ETL认证的工厂审查
- 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备案个人承诺书
- GB/T 43293-2022鞋号
- 中国古代文学史 马工程课件(下)05第七编明代文学 第四章 《水浒传》
- YC/T 215-2007烟草行业联运通用平托盘
- JJF 1751-2019菌落计数器校准规范
- 威尼斯商人英文剧本(法庭)
- (出让合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先租后让合同范本
- 11471劳动争议处理(第1章)
- 上海中考英语小猫钓鱼题型专项练习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