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中西传统园林水艺术比较.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中西传统园林水艺术比较.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中西传统园林水艺术比较.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中西传统园林水艺术比较.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中西传统园林水艺术比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 要 水是生命之源,乐水亲水,近水而居是人的天性。水孕育生命,滋养生命,为大地 带来活力,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保障。由于自身的特性,水除了对人类的生活具有实 用功效外,还同样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 在人类的园林景观中, 水艺术的塑造一直受到历代造园家的推崇, 无论园林在大小、 风格、 地域上如何不同, 但都对水景的建造情有独钟。 中西传统园林同样重视园中水景, 两者水艺术的发展都经历了一个从功利到审美,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但在水体形态方 面,中国传统园林之水体多取自然之态,西方传统园林之水体多显人工之美;在水体性 格内涵方面,中国传统园林水体塑造讲究含蓄,追求“韵趣” ,西方传统园林水体塑造 讲究张扬,追求“玩趣” ;在水体地位作用方面,中国传统园林水体多为造景之中心, 西方传统园林水体是对建筑的映衬;在中西传统园林水艺术的相互借鉴方面,英国借鉴 中国园林水艺术形成了追求中国式自然风的“英中式园林” ,中国的圆明园体现了对西 方园林水艺术的整体模仿。 导致中西传统园林水艺术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西不同的自然 观和美学观。 关键词:中西文化;传统园林;水艺术 ii abstract water is the source of life. people love water, it is human nature to live in the water. water breeds life, nurtures life and brings vitality to the earth, provides protection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ity. because of its characteristics, water not only has practical effect to human life, but also brings people beauty enjoy. in the human garden landscape, water means a lot to all the gardeners, although gardens size, style, location are different. waterscape keeps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both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gardens. waterscape in two of them developed from utilitarian to aesthetic, from simple to complex similarly. but there are still lots of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 at aspect of shape, waterscape simulates the natural water in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but expresses beauty of artificial work in western traditional gardens. at aspect of significance, waterscape attaches importance to connotation and pursues joy of feeling in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but pays attention to demonstratives and pursues fun of play in western traditional gardens. at aspect of position, waterscape is usually the heart of the whole park in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but is commonly the setoff of building in western traditional gardens. at aspect of drawing lesson from each other, “british chinese garden” appeared in england through learning chinese traditional waterscape and yuanmingyuan in china becomes typification of gardens learning from west. the main reason which leads to differences of waterscape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gardens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gardens is their different natural view and aesthetics view. key words: chinese culture and western culture; traditional garden; art of waterscape 湘潭大学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 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 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导 言 在造园历史上,中国传统园林较早对西方园林产生过影响,因而,在欧洲,很早就 有关于中国园林西传的记载。欧洲人第一次知道中国园林大约可以追溯到马可波罗 (marco polo,12541323?), 他在游记里对南宋宫殿花园的赞美引起了西方人对中国园 林的注意。随着西方传教士和使节的到来,中国园林通过他们的游记与回忆录越来越多 的被西方人了解与认识。例如:十六世纪末,与利马窦同来中国的神父金尼阁(nicolas trigaut/trigault)记载他们在中国活动的基督徒中国布教记 ;1655 年出版的意大利传 教士卫区国神父(martino martini)的中华新图(novus atlas sienensis);1655 年,荷属 东印度公司使节随员纽浩夫(johan nieuhoff)的记事报告;1668 年,葡萄牙人安文思神父 (r.p.gabriel de magail lans) 的 中华新记 (nouvelle relation de la chine, 法译本 1690 年出版); 法国耶稣会士李明 (louise le comte) 写的 中国现状新志(nouveaux mmoires sur ltat prsent de la chine,1796) ;意大利传教士马笃礼(matteo ripa)在清宫当了十 三年画师后的回忆录;1735 年,法国人杜赫德神父(jean baptiste du halde)编纂的中 华帝国通志(description gographique,historique,chronologique,politique,et physique de lempire de la chine et de la tartarie chinoise);英国第一任赴华大使马卡尼随员巴罗的 中国游记(travels in china,1804);1747 年问世的传教士书简中收编的耶稣会士 法国画家王致诚神父写给达索(m.d assaut)的信件等等,这些回忆录都或多或少地描绘 了中国园林的景致,赞美了中国园林的魅力。其中王致诚神父的信件还很具体深入并且 十分生动地介绍了中国的造园艺术,比较了中国园林同欧洲古典主义园林的差别,并触 及到中国园林以景为单位的重要结构原理,在欧洲发表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传教士和使节们从东方带回的关于中国园林的信息引起了欧洲人的好奇, 他们在建 筑和造园上对仿造中国式风格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当时出现了一批为仿造而编写的书 籍。如 1668 年,在德国纽伦堡出版的东西印度及中国的私家和宫廷花园(east and west-indian and likewise chinese pleasure-and state-garden), 这是最早的一本关于中国园 林的专著。 1685 年, 威廉 坦帕尔 (williamtemple) 所著的 关于伊壁鸠鲁的园林(upon the garden of epicuras) 不仅将中国的造园艺术正式介绍给英国造园界, 还对欧洲整形式 园林与中国自然式园林作了比较和评论。 随后, 涉及到中国园林建造风格的相继有: 1725 年德国人斐舍(johann gerhardt fischer von erlach)出版的建筑简史(entwurf einer historischen architektur);1754 年爱德华和达利出版的为改善当前趣味而作的中国式 建筑设计(edward and darly;a new book of chinese design calculated to improve the present taste);1755 年英国建筑师哈夫拍内兄弟(william and john halfpenny)出版的中 国风的乡村建筑(rural architecture in the chinese taste); 1757 年苏格兰建筑师、造园 家威廉钱伯斯(william chambers)出版的中国建筑、家俱、服装和器物的设计 (designs of chinese buildings,furnitures,dresses,machines,and utensils),同年五月发表的 2 中国园林的布局艺术(of the art of laying out gardens among the chinese);1758 年 出版的欧编 (c.over) 的 哥特式、 中国式和现代的装饰性建筑 (ornamental architecture in the gothic,chinese,and modern taste);1772 年出版的东方造园艺术泛论(a dissertation on oriental gardening)。另外还有十八世纪下半叶勒路治(le rouge)出 版的英中式花园(jardins anglo-chinois);1809 年亚历山大拉保尔得(alexander la borde)出版的关于法国新园林及古城堡 (description des nouveaux jardins de la france et de ses anciens chteaux) ;1876 年约翰卡尔库拉夫特(johann carl krafft) 出版的康帕尼府邸 (maisons de compagne) ;1910 年亨利考尔第(henri cordier) 出版的18 世纪的中国与法国 (la chine et la france au sicle)等等,都多少涉 及到中西园林的差异与欧洲造园中的中国影响。 与中国传统园林在西方的传播不同,相比较而言,在现代社会以前西方传统园林对 中国园林的影响很零碎,当时的中国既没有关于西方造园的论著,也不像中国园林在西 方那么普及, 现有的关于中西园林交流影响的文章仍多聚焦于中国传统园林对西方或日 本的影响。如:陈受颐先生的十八世纪欧洲之中国园林 ( 岭南学报1931 年第 02 卷第 1 期) ,陈志华先生的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 (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等, 他们将中国对日本和西方园林的影响进行了全面的比较论证。近期研究成果主要有:北 京林业大学毛子强的博士学位论文中西传统园林的相互影响 (2001) ,他从中西造园 艺术与其美学渊源谈起, 在论述中西传统园林各自特色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中国传统园 林在西方的影响以及中国的西洋楼。华南理工大学刘虹的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风”与 新“中国风”中国传统园林对西方的两次集中影响 (2002)则就中国传统园林对 西方两次集中影响的背景、原因、方式等等作了详细论述,并比较了两次影响的不同特 点。 在交流影响的相互过程中,关于中西园林比较的文章也很多,但大多是从宏观角度 对中西园林艺术的差异性进行了比较。如:杨筱平先生在中西差别何在?中西文 化与建筑比较略书 ( 华中建筑1989 年第 2 期)一文中指出: “中西园林差别主要表 现在形和意 。 ”张承安、何依先生的论中西风景艺术的差异 (湖北省美学学 会, 中西美学艺术比较 ,湖北人民出版社,1986.313-325)一文,探索了东西方园林 的审美尺度,提出了东方园林重自然,西方园林尚规则的见解。王绍增的与周武忠同 志商榷 ( 中国园林1989 年第 1 期)认为中西园林艺术的主要差别是:中国的一贯性 (变化缓慢性)和西方的多变性(变革强烈性) 。郑春苗在中西方的园林艺术 ( 中 西文化比较研究 ,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1-11)一文中,就历史创造的不同趋向、 中西造园艺术的基本差异、 中西园林形成不同意趣的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 吴宇江在 中 国古典园林的内聚性与西方古典园林的外拓性 ( 中国园林1989 年第 2 期)一文中从 文化哲学、思维模式及文化结构等方面论述了产生中西古典园林不同特点的内在因素。 他认为, 中国古典园林的内聚性和西方古典园林的外拓性是中西不同文化心理个性在其 3 造园艺术形态上的不同表现。周武忠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出版的寻求伊甸园 中西古典园林艺术比较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是我国有关中外园林艺术比较研究 的第一本专著。他以历史比较和平行比较为主的综合比较法,对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古 典园林进行了比较研究,侧重于风格的分析和造园要素中植物、假山与石景的比较,也 涉及理水和建筑等其他方面。不仅从地理环境、审美理想、文化背景、设计思想等方面 分析了中西古典园林艺术的差异,还从人类共同的“本原观念”出发,揭示了造园艺术 的本质,即:世界上的一切造园活动,不论是规则式的还是自然式的,都表明我们人类 想营造一个理想的家园,寻求伊甸园,并探讨了在人类的同一性影响下中西园林起源、 发展过程的相似性和中西园林艺术在物质和社会上的同一性。另外,还有一部分就中国 与西方某一国家的园林艺术比较研究的文章, 如: 中南林学院李朗然的硕士学位论文 中 法古典园林艺术比较 (2005)从人文自然、历史变迁、艺术特征、思想文化、造园要 素等方面比较全面的比较了中法古典园林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这一类的还如:冯四清的 中国园林与意大利园林的比较 ( 中国园林1997 年第 13 卷第 5 期) ;伍婉茹的浅 谈中法古典皇家园林的对比 ( 中国科技信息2005 年第 17 期) ;郭昊羽的中英自然 风格园林艺术比较研究 (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 3 卷第 3 期)等 等。再有就某个造园要素对中西园林艺术进行对比的研究,此类文章早期多集中于对中 西园林中建筑的对比,后来对园林植物、山石关注较多,也有论及水体造型的。 对于中西园林中的水的研究文章较多,基本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集中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理水与水文化研究。如:苏州大学吴汕的硕士学位论文 中国园林理水风格研究 (2001)一文就从中国园林理水的产生、发展、风格、象征 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廖建军,胡凯光,聂绍芳的中国自然山水园的理水艺术 ( 江 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 3 卷第 3 期)一文论述了中国自然山水园林中 水的构景特点和美学特征,并对现代园林的理水艺术和手法进行了分析和探索;张劲农 的我国古典园林中水的文化意义 ( 广西园林2005 年第 27 卷第 1 期)一文认为我 国古典园林中的理水手法是中华民族深层文化的象征,寄托着我们民族的基本哲学思 想。朱钧珍的园林水景设计的传承理念 (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一书对中国古代 园林理水艺术的文化传统作了详细深入的论述, 着重于传统和自然两方面探求了中华民 族园林理水艺术的根。此类还如:薛斌的虚实相生 动静皆宜我国古典园林水景 艺术浅析 ( 文物世界2003 年第 4 期) ,李早的中国古典园林理水的现代启思 ( 中 国园林2004 年第 12 期) ,陈光照的我国风景园林中的水石之美 ( 绍兴文理学院学 报1997 年第 17 卷第 2 期)等等。 另一类则集中于探讨现代园林具体设计中的水景运用。如:北京林业大学桂琳丽的 硕士学位论文试论水在园林中的形态与设计 (2003)一文从水的一般特性、一般用 途、美学功能谈起,具体探讨了园林水景中的流水、落水、滞水、喷水的不同设计。其 中也涉及到东西方水景设计手法的比较, 但这种比较基本停留在对中西方园林水景的具 4 体介绍上,真正作对比的笔墨并不多。又如王军强、汪漾的水景在园林中的艺术表现 ( 安徽农业科学2006 年第 34 卷第 10 期)一文论述了园林水景的设计原则,并且分 析了观赏性水景、装饰性水景及参与性水景设计。这一类的研究还有很多设计专著,但 涉及中西园林水艺术比较的不多,不一一赘述。 关于中西园林中水体对比研究的专门文章并不多,代表性论文是许自力的中西造 园水法浅比 ( 中国园林2002 年第 5 期) ,该文从历史发展和文化差异两方面对中西 造园水法进行了比较分析,并探讨了中西造园水法在当代的融合及未来趋向,从宏观上 对中西园林的水法作了较抽象的把握,但并没有充分展开论述。水与人类生命生存活动 息息相关,又是园林造园要素之一,考虑到水对人类共同的重要意义,而中西园林水比 较的研究则不多,本文拟从“水”这一独特的视角出发,对中西传统园林水艺术进行较 系统全面的比较研究, 并在分析对比差异性的同时注意过去研究中多被忽视的相似性与 同一性的探讨,从而更深入的把握和认识中西方的园林艺术。 5 第 1 章 水之美与中西传统园林概况 1.1 水的特性与美 长期以来,水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水保障人的生命延续、生存发展, 水提供给人类无法代替的资源,饮用、灌溉、清洗,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年代,水还提 供了人们的交通所需。河流、运河、渠道都是维持运输的重要通道,中国的大运河与万 里长城一样,被列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之一, 驰名全球的水城威尼斯拥有纵横交 错的运河超过 100 条。 水不仅对于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实用功效, 还同样为人们的休闲生活带 来欢乐和愉悦,人们能在湖上泛舟、海边驾艇、河里游泳、溪边垂钓,人们欣赏大海的 广阔、湖水的碧蓝、瀑布的奔腾。人们崇拜水,亲近水,欣赏水,嬉戏水,人们将水的 美纳入到自己的私人生活,人们建造园林集中将水的各式美态加以塑造。 水的美除了深深根植于她与人类血脉的关联,也大大得益于她自身的各种特性。水 的无形,水的流动,水的静止,水的温柔,水的壮阔,水之声,水之色,水之影都成为 人们惊叹赞赏的景致,成为不容置疑的美的源泉。 1.1.1 水的可塑性 水的无形造就了它自身具有极强可塑性的特质。 水能以各种各样的姿态形成多姿多 彩的景观给人以不同的美感。水与不同的条件结合,表现出不同形态的水,展现出不同 的魅力。 在自然界,大海浩瀚、深邃,给人容纳百川的气魄和广博;湖泊秀静、含蓄,让人 体味恬适、静谧的风光;江河蜿蜒曲折,源远流长,承载千回百转,激起“逝者如斯” 之感;峡谷深涧陡峭险峻,尽显自然之棱角;清溪淙淙,生动活泼,增添无限山林野趣。 中国九寨沟,水如玉带,碧蓝犹如宝石;北美尼亚加拉大瀑布水流似银河倾倒,气势磅 礴,震人心魄,被称为“雷神之水” 。而游人外出亲近自然,无不是游山玩水,如果没 有水,总不免少些情趣。 在园林中,水的可塑性与美的创造得到更淋漓尽致的发挥。方形池、圆形池、菱形 池、不规则池,图形的组合让人眼花缭乱。矩形沟渠、阶梯台地、造型泉眼、各式喷口, 使水流随着人们的想象或淌,或涌,或喷,形成各种人工景致。不论是著名的意大利艾 斯塔别墅花园中的椭圆水池、链式瀑布,还是法国园林王者之作凡尔赛宫里千变万化的 各种喷泉和大大小小、纵横交错的水渠、运河,都充分利用了水的可塑性,将水或柔美、 或壮阔的特质与整齐对称完美结合,给人以震撼感。 即使是一贯推崇拟自然之态的中国古典园林,也是大大得益于水的无形之质,才能 在有限的园址之地拟出“宛自天工”的景象。像苏州拙政园变化多端的水池形状,参差 6 不齐的斑驳石岸,使水体在园中聚合有致,时而给人以惊喜,令人赞叹。 1.1.2 水的状态 或静,或动,这是水体最基本的两种状态,无论是自然之水美,亦或是园林之水美 都无非是静之美、动之美或动静相谐之美。 静水,有深沉内敛者,显虚涵之美;有清澈明净者,显秀丽之美;幽碧娇柔者,显 妩媚之美。而动水多态,汹涌澎湃之动壮丽浩大,清流涓涓之淌温柔婉约,涌出的是惊 喜、生气,喷出的是活力、热情。海深沉静、湖泊秀美、渊潭幽闭、江河奔涌,中国古 园湖海多静,深沉内敛,溪泉婉转低调,寄寓了几多文人学士无限胸怀和雅韵情致。西 方园林遍布喷泉、瀑布,欢畅淋漓,尽情玩赏。 然而,水的美最让人玩味的莫过于动静相谐之处。这些景象如飞瀑入深潭,动者惊 天动地,静者稳若泰山,又如深海暗流,波澜不惊却又生机涌动。自然之水景如此,园 林之水景亦如此,游人至此,遇静则赏心,遇动则玩景,美不胜收。因而,从古至今, 中西造园家们对水的动静状态虽有所偏好,但也总不忘在静匿中添一丝活泼,在雀跃后 留一份宁静。 1.1.3 水与声、水与光、水与影 动水有声,赏水听声,别有情境。景未见,声先闻,瀑声如雷鸣轰隆,泉声如银铃 叮咚。水声能为静处带来生气,为动处增添活泼,激发游人多一份遐想。西方园林有音 乐喷泉的“水风琴” (水动力发声) ,中国古园有专为赏声的“听雨轩” 。水声如歌,宛 似注入躯壳的灵魂。 水无色透明,能折射光的七彩,呈现绚烂的颜色,像渤海、黄海呈黄色,南海呈深 蓝色,黑龙江呈黑褐色,九寨沟的五彩池和五花海则色彩斑斓。同时,水与光的呼应还 能展现出各种奇异的景色, 如西湖的三潭印月, 就是月光与水光的交相辉映, 形成的 “天 上月一轮,水中影成三”的美景。 水如镜,能倒映影的斑驳。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亭台楼阁、花草树木的倩影,随风 舞动,光影交织,亦幻亦真。大诗人李白在峨眉山月歌中写到: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人平羌江水流” ,描写的就是峨眉山的上空半轮秋月,月影倒映在川流不息的平羌江 上,意境优雅宁静。又如九寨沟镜湖拥有的“鱼在天上游,鸟在水底飞”的倒影景观美。 水的特性使它能够散发各种美,从而成为所有景观设计元素中最具吸引力的一种。 它既可以单独作为造景的艺术主体,又能与其他景观要素相结合,创造出独具风格的作 品。因而,理水与建筑、雕塑和植物一同成为了造园的四大要素,水艺术在园林景观中 占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无水不成园”正是它这种重要性的体现。 7 1.2 中西传统园林概况 陈从周先生在它的说园中曾经讲到: “今不能证古,洋不能证中,古今中外自 成体系,决不容借尸还魂,不明当时建筑之功能,与设计者之主导思想,以今人之见强 与古人相合,缪矣。 ”1因此, “评园必究园史,更须熟悉当时之生活,方言之成理”2。 今人说古园以当今时代之眼光,或许也无可厚非,但中外园林各有其产生的地理环境, 社会历史背景,文化背景和人们造园之初的目的及功用等,了解了这些大背景才能更好 地认识中外园林,更好地体味它们的魅力,也更有利于中西园林水艺术比较研究的准确 和深入。 世界园林分三大体系,分别为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简 称为欧洲园林,伊斯兰园林和中国园林。本文中中西的“西”则指的是欧洲园林,具体 来说,主要是比较成熟又代表着欧洲不同时代的园林特色的意大利园林,法国园林和英 国园林。而“传统”的界定则是相对于现代的新型园林(城市公园,动物园,植物园, 城市公共绿地等)而言,英国的自然风致园、绘画式园林(暂且统称为英国的自然风景 园)虽时处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之后,风格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这种园林也只是改变 了人们对园林形式的审美品味,不过将庄园园林化、图画化,仍然以追求视觉景观美为 主要目的,仍然以“园”为主要类型,为贵族服务,为其所私有,并没有改变园林设计 的艺术本位观,还不是符合现代园林理念的类型,所以,英国的自然风景园也应成为本 文研究探讨的范围。 1.2.1 中国传统园林概况 中国传统园林即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上古到清代灭亡,经历了漫长的 发展道路。 中国园林最早可以追溯到甲骨文中记载的“囿” 。囿是先民渔猎生活的一种延伸, 最初是为了生存,后世帝王设囿域养禽兽,目的兼及游乐观赏。囿中除了天然植被外, 空地上还种植树木,经营果蔬,并开凿水池作灌溉之用。同时在囿中建“台”以祭祀山 岳。中国古代园林的孕育便完成于囿和台的结合,而狩猎和通神则成为中国园林最早具 备的两个基本功能。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竞相争霸的同时,亦大兴土木夸耀宫室之壮。 这一时期,原来单个的狩猎通神和娱乐的囿、台发展成为城外建苑,苑中筑囿,苑中造 台,集田猎,游憩,娱乐于一体的综合性场所台苑,园林的游观功能逐渐上升。如 秦国的凤台,楚国的章华台、荆台,吴国的姑苏台等。 秦汉时期是我国园林的形成期。秦汉初期的园林多为皇帝王侯富豪所专有,建筑宏 伟壮观,装饰华丽,规划宏放,空前绝后。园林总体布局模拟天上星宿图案,并由简单 地模仿发展为自觉地对应;苑囿的形制较自然,无定规,无拘束,能因山就水,随遇而 作;祈求长生成仙的意念在宫苑中时有反映。西汉中期以后,受文士影响,园林中的布 景,题名已开始出现诗情画意。东汉后期,皇家苑囿由崇尚建筑逐步推崇山水林木,园 8 林建设也趋向小型化,文人宅园初见端倪,隐士和隐逸思想逐渐开始对园林发生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期。魏晋六朝虽长期处于动乱年代,但思想 文化艺术活动十分活跃,在以自然美为核心的时代美学思潮的直接影响下,中国风景式 园林由再现自然逐渐聚焦于表现自然,由单纯地模仿自然山水到尝试加以概括、提炼, 开始了如何本于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探索。 而游赏活动也成为中国园林主导的甚至唯一 的功能,在追求视觉景观美享受的同时,令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园林魅力也初现端 倪。另一方面,这一时期私家园林兴起,以贵族、官僚为代表华丽奇艳的私园和以文人 名士为代表隐逸怡情的私园一同显示了该时期造园活动的成就。 寺观园林的出现则最终 形成了中国园林三大类型:皇家,寺观,私家并行发展的局面和略具雏型的园林体系。 中国园林从此进入艺术升华的境界,为之后的全面兴盛埋下了伏笔 。 唐宋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一个成熟期。在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综 合因素影响下,中国园林与山水画,山水诗文渗透融合,更富诗情画意,出现了写意山 水园林的新阶段。皇家园林如兴庆宫,九成宫,寿山艮岳等尽显皇家气派。私家园林则 艺术性得到升华,造园着意于刻画园林景物的典型性格以及局部小品的细致处理,而文 人园林经过唐代发展至两宋形成了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风格,成为中国写意山水 园林的杰出代表。同时,文人园林作为一种活动,推动了整个中国传统园林体系的全面 写意化。进入元明清时期,文人园林的臻于极盛标志了中国园林的进一步成熟。这一时 期,商品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文化艺术异彩纷呈,市民园林随之兴起,民间造园活动 广泛普及。 结合各地的人文条件和自然条件而产生的各种风格的乡土园林导致形成了私 家园林的三大地方风格:江南,北方,岭南。其中,以江南园林代表了私家园林艺术的 最高成就。同时,这一时期涌现了大批杰出的造园家,丰富的造园经验不断积累,理论 著作刊行于世,盛况前所未有。皇家园林的规模和艺术也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对江南 民间造园技艺的引进和学习为宫廷造园注入了新鲜血液,形成南北园林艺术的大融糅, 出现了一批十分优秀的大型园林作品,如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颐和园等。尔后,随 着封建社会的由盛而衰和外国列强的入侵,中国传统园林的历史帷幕也缓缓降下,在成 熟、极盛之后划下句点。 1.2.2 西方传统园林概况 西方传统园林形成于古希腊。古希腊作为欧洲文明的摇篮,其园林艺术和情趣对后 来的西方园林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希腊位于希腊半岛, 全境多山, 园林包括庭园园林, 圣林,公共园林,学术园林等种类繁多,许多成为后世欧洲园林的雏形。古希腊园林植 物丰富多姿,多约五百余种,以蔷薇最受青睐。由于园林是属于建筑整体的一部分,布 局也采用规则式以求协调,同时,数学、美学的发展也使得均衡稳定的规则式成为古希 腊园林的风格。 古罗马境内多丘陵山地,冬季温暖湿润,夏季闷热而坡地凉爽,由于罗马城一开始 9 就建在山坡上,这种夏季坡地凉爽的气候、开阔的视野,使古罗马的园林多以别墅形式 在城市边缘辟台而造,建在山地之上。意大利著名的台地园便滥觞于此。古罗马人把花 园看作建筑的延伸,园林受古希腊影响,布局也采用类似建筑方式的规整式,园内盛行 雕塑作品,非常注重植物造型,把植物修剪成各种几何形体、文字或动物图案,称之为 绿色雕塑或植物雕塑。 中世纪园林以寺院园林和城堡园林为主,寺院园林类似于希腊、罗马的中庭式柱廊 园,城堡园林洋溢着一些田园牧歌式的情趣。从文艺复兴开始到十八世纪,欧洲的园林 史进入到由意大利台地园, 法国平地园, 英国自然风景园分别引领造园时代潮流的时期。 意大利园林在文艺复兴初期流行美第奇式园林,中期台地园盛行,后期则流行巴洛 克风格。美第奇式园林依照山势建成多个台层,每个台层相对独立,没有贯穿各台层的 中轴线, 而建筑多位于最高层, 风格还保留一些中世纪的痕迹。 台地园则规划布局严谨, 有明确的中轴线贯穿全园,联系着各个台层,使园林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中轴线上多 设水池、喷泉、雕像,其它景物则对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园中植物造景也日趋复杂, 由植物修剪而成的不仅有错落的绿篱、绿墙,还有绿荫剧场的舞台背景、绿色壁龛、洞 府等。而意大利台地园的理水技术发达,不仅强调水景与背景在明暗与色彩上的对比, 而且注重水的光影和音响效果,并以水为主题形成多姿多彩的水景。巴洛克园林则流行 繁琐的细部装饰,喜欢运用曲线加强立面效果,往往以雕塑或浮雕作品作为建筑物华丽 的装饰,表现出追求新奇和夸张手法的倾向。 法国国土以平原为主,间有少量盆地、丘陵与高原。尽管意大利台地园在法国风靡 一时,但受到法国独特的地理地形限制,台地园并没有在法国独占风流。法国园林艺术 家借鉴中世纪园林和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园林,开辟了法国特色的园林,随着专制王权 在法国进入极盛时期以及勒诺特尔式园林的开创, 法国的古典主义平地园林从十七世纪 中叶开始引领欧洲造园艺术的时代潮流。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完全体现人工化特点,园林 的几何式构图突出,皮特沃克(peter walker,1932)就曾评价勒诺特园林作品是用灌 木篱墙、小树林、低地排水池塘展现了一幅完全几何化的法国田园式乡村风光。3法国 古典主义园林追求空间无限性,表现广袤旷远,往往占地颇大。园林的形式表现王权至 上的主题思想,主建筑通常位于制高点,花园的规模、尺度和形式都服从于它。贯穿全 园的中轴线都加以重点装饰,最美的花坛、雕像、泉池等集中布置其上形成全园视角中 心,横轴和次要轴线对称布置在中轴两侧,整个园林秩序严谨、主从分明。水景创作采 用法国平原常见的湖泊、河流形式形成镜面水景。高大乔木成林种植,花卉组成刺绣花 坛,追求鲜艳、明快、富丽的效果。 十八世纪中叶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出现结束了规则式园林统治欧洲数千年的历史, 成 为西方园林艺术领域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 英国自然风景园的形成发展离不开英国本身 多雨湿润、宜植草坪等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也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密切相 关,同时还受到中国山水写意园林的重要影响。英国风致园排除直线园路、几何形水体 10 和花坛,排除中轴对称布局和等距离的植物种植形式,尽量避免人工雕琢痕迹,以自然 流畅的湖岸线、动静结合的水面、缓缓起伏的草地、高大稀疏的乔木或丛植灌木取胜, 追求广阔的自然风景构图,较少表现风景的象征性。英国自然风景园给欧洲园林带来了 新气象,对各国造园艺术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法国还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英中式园林” 的新园林风格。随着工业革命的扩大深入,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欧洲园林逐渐形成 现代园林体系,园林以公共性质为主,不仅为美而创造,更重要的是为城市居民的身心 健康而创造。 11 第 2 章 水在中西传统园林中的演绎 2.1 中西传统园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水 回望中西传统园林的历史不难发现,随着中西传统园林的发展演变,园林中的水大 致都经历了一个从功用到审美,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渐变过程。 2.1.1 中国传统园林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水 中国园林从孕育萌芽之始就没缺少过水, 最早的囿中有人工开凿的用以浇灌植物的 水池。后来这种简单的水池发展成为与“台”相结合的沼,池沼中的水不仅用来浇灌植 被,还饲养鱼类以供观赏, 诗大雅灵台中就有“王在灵沼,於牣鱼跃”的诗句。 根据三辅黄图的记载,周文王的灵台与灵沼相隔很近,掘池垒台而建,高台水景, 近在咫尺,相映成趣。早期囿中这种挖池筑台与后世掘湖掇山手法颇为相似,大致可以 看作后者的渊源。 另外, 这个时期的用水值得一提的还有天子用来讲书的场所辟雍, 辟雍本身虽为建筑,但辟雍周围流水环绕象征教化圆满流行的建造格局后来用于园林, 形成了以建筑为核心,水体环绕二者相结合的美妙景观。 春秋战国,园林进入台苑时期,各国苑囿内开池挖渠,一方面为宫室台楼供水和便 利水上交通,一方面养鱼观水、荡舟游湖。随着园林游观功能的上升,园内开始出现为 游赏目的而经营的水体,著名者如楚国的章华台、吴国的姑苏台。章华台位于古云梦泽 内,本身就建在水网湖沼密布的丘陵地带,台周三面为人工开凿的水池环抱,开创了我 国古代园林大型水体工程的先河。章华台上建筑装饰、装修富丽辉煌,临水成景。水上 喂鱼赏鱼、荡舟戏水、载歌载舞。姑苏台建于山地之上,于山间开凿水池养鱼游乐, 述 异记就有记载说:夫差修天池,造龙舟,整日与西施于水上嬉戏。 进入秦朝、西汉,皇家宫苑声势浩大,工程恢宏。自然河湖、人工水系除了供水、 漕运,还有为训练水军而建者,如西汉上林苑昆明池。由于秦汉两朝君主十分迷信神仙 方术,宫苑游观水景除了赏鱼荡舟,往往还修筑岛屿,摹拟仙山,象征天河。水池边则 绿树芳草,寿龟水禽,佳景甚好。秦朝水景园兰池宫,园址水域宽广、水流曲折、山水 相依,据元如郡县图志记载,兰池为人工开凿,引谓水为源,湖面可以荡舟,并筑 有蓬莱山、鲸鱼石等景观。西汉仙苑建章宫北园区核心太液池,池周雕胡、绿节丛生, 凫雏、雁子满布,更有许多紫龟、绿鳖,池边平沙地鹈鹕等各种水鸟成群集结。池中筑 有三岛以摹拟东海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水中种植荷花、菱茭等水生植物,各式游 船漂行水上,宛若仙境。以太液池为主体的建章宫北园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具有完整 的三仙山的仙苑式皇家园林,至此以后, “一池三山”成为历代皇家园林的主要模式, 一直沿袭到清代。秦始建、汉扩建的上林苑规模空前,司马相如上林赋道: “终始 霸产, 出入泾渭, 酆, 镐, 潦, 潏, 纡余委蛇,经营其内,荡荡乎八川分流, 相背异态。 ” 12 4霸,产,泾,渭,酆,镐,潦,潏八条大河即“关中八水” ,浩浩汤汤,曲曲折折贯穿 于上林苑广阔的平原、丘陵之上,苑内仅天然湖泊便十处,自然水景已蔚为壮观,另开 凿不少人工湖泊,以昆明池为例,水体面积大约一百余公顷,湖上仿效秦兰池宫安置巨 型动物石雕,湖泊东西两岸分别立有牛郎、织女石像摹拟天上星宿,象征银河天汉。张 衡西京赋有记: “乃有昆明灵沼,黑水玄阯。周以金堤,树以柳杞。豫章珍馆,揭 焉中峙。牵牛立其左,织女处其右,日月于是乎出入,象扶桑与濛汜。 ” 5至东汉,皇家 园林较少使用郊外宫苑,因而规模远远小于秦代和西汉,但园林的游赏功能已上升到主 要地位,所以比较注重造景,以水景取胜的如濯龙园、鸿池、西园等,游赏水景在秦与 西汉的基础上出现了利用机巧营造水趣的吐水铜兽,大大增加了理水造景的多样性,像 西园中就设有这样的吐水铜龙。私家园林在这一时期虽已出现,但数量少且大多摹仿皇 家园林的规模和内容,没有什么自身特色。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出现转折,园林的规模由大入小,造景由过多 的神异色彩转化为浓郁的自然气氛,创作方法由写实趋向于写实与写意相结合。园林中 水体的游赏审美功能也从秦汉时的与实用并行上升为主要甚至唯一功能。水体的形态、 势态趋向多样化,水池湖泊养鱼游船得到继承,湖中建岛不再仅摹拟东海仙山,而更多 地象征自然名山伟岳,湖中种植水生植物,湖边以驳石筑岸已见记载,运用机枢而创造 的水体更广泛地运用在园林中,与雕刻物(石雕、木雕、金属铸造等)之类的园林小品 相结合形成各式各样特殊的水景,而韵趣无穷的“曲水流觞”也开始在园林中出现,成 为中国园林极具特色的一道“水风景” 。 具体来看, 有代表性的园林如邺城御苑中最大最有名的华林园, 园内开凿大水池 “天 泉池” ,引漳水作为水源,与宫城内沟渠联通形成完整水系,千金堤筑两铜龙,相向吐 水,注入天泉池。北齐后主在此园基础上改造装饰建成规模宏大的仙都苑,苑中堆土筑 成五座山象征五岳,五岳之间引漳河分流形成四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四海 又汇入“大海” 。大海中另设诸多山、岛、洲,中央建有万岁楼。北海水上造有密作堂, 这是一座用大船漂浮在水面上的多层建筑物,每层以木雕成各式人偶,内装机枢可以动 作,奇巧机妙,古所未见。由于此时源于先秦修禊活动的曲水流觞成为盛行于文人名流 间的诗酒酬唱活动,许多园林中建有不少与此相关的设置,如洛阳西苑的曲水殿、曲水 池,建康华林园的流杯渠、流杯池等。私家园林的理水技巧也日趋成熟,园内水体多样, 水景在园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宋书刘勔传中记载刘勔造园于“钟岭之南,以为栖 息,聚石蓄水,仿佛丘中” 6成为我国园林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用石砌筑水池驳岸的做 法。西晋官僚石崇建于金谷涧的金谷园则是一座临河而建的天然水景园。前庭后园亭台 楼阁备极华丽,人工开凿的池沼和由园外引来的金谷涧水穿梭于建筑物之间,河道能行 使游船,沿岸可供垂钓,湖水清澈甘甜,菱荷竞美,鱼跃蛙鸣。新出现的园林类型寺观 园林擅长山池花木也颇似私园手法。 洛阳伽蓝记记载有关景明寺景致时写到:寺中 房檐之外皆是山池, 寺内三池之两岸松竹兰芷垂列, 水中萑蒲菱藕生长其间, 黄甲紫鳞, 13 青凫白雁,出没于繁藻,浮沉于绿水,景致颇好。 7 从类型来看,并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三类园林中,寺观园林与私家园林用水手法 近似,无甚区别,事实上中国的寺观园林宗教气氛并不很浓郁,园林创造一直是学习私 家园林。而皇家园林也越来越多地学习借鉴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由于水自身的性质与 特点,三类园林的水景并没有表现出类的特色与差异,只是园大者水趋壮阔,园小者水 趋婉约,有着坚实经济后盾的皇家园林水体更多地表现出一些大家之气,私家园林则更 “小家碧玉”一些而已。 魏晋六朝以后的隋唐、 两宋以及明清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成熟兴盛期。 皇家园林的 “皇 家气派”在隋唐时期完全形成,理水造景承继了秦汉大气磅礴的宏放风度,而到晚唐和 两宋园林的规模和气魄远不如前, 越来越接近私家园林, 水景的营造也更趋于精致细密, 清代皇家园林的建造可以说是集大气与精致于一体,尽纳前代精华,但规模始终没有超 过唐朝。 私家园林尤其是文人园林的兴起和发展以及山水诗画的介入推动了写意山水园 的形成和兴盛,表现山水真情、诗情画意受到推崇,建园造景讲究营造意境、创造韵味。 文人园林简远、疏朗、雅致、天然的特点和这种对意蕴的追求广泛影响到了各种园林, 并沁润到每一种造园的手法与要素中, 明清江南水乡的各式园林则将这种追求展现得淋 漓尽致。总的来说,在中国古典园林释放其最大魅力的这段时期中,园林水艺术的运用 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理水已能够缩移摹拟自然界全部的水体形象,他们往往与石山、 土山、土石山的经营相配合而构成园林的地貌骨架。湖泊、池沼、溪涧、泉源、渊潭、 瀑布等的运用与结合匠心独运,大小水景有开有合,有掩有露。园中水体注重以活水为 源,或导江河、或引暗泉,动静相谐配合水边建筑、植物、山石将水的各种特质给以最 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具体来看,隋唐时,出现了像西苑、华清宫、九成宫等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它们园内水工程都规模宏大。 隋朝的西苑是历史上仅次于西汉上林苑的一座特大型皇家 园林,以 “北海”为中心,北面“龙鳞渠”宽二十步,曲折蜿蜒流经“十六院”注入 北海,东面有曲水池、曲水殿,南面还有五个较小的湖,一系列人工开凿的湖、海、河、 渠组成完整的水系,恢宏庞大,水上游览项目丰富。唐华清宫建在骊山,山腰有天然瀑 布飞流直泻,温泉资源独特。华清宫南面自东向西分别建有九龙汤、贵妃汤、星辰汤、 太子汤、少阳汤、尚食汤、宜春汤、长汤等八处汤池供帝王、妃嫔、皇室人员沐浴之用。 汤池由陶管供水,外露的注水管口造型精致注重艺术美,池形颇有讲究,青砖砌成的水 源通道成蛇形蜿蜒,曲回婉转。九成宫建于北马坊河、永安河与杜水的交汇处,筑水坝 成“西海” ,海的西北端利用水位落差创有六十米左右的瀑布,宫苑内山水之景相互映 衬,动态水景增添生趣,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