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唐宋散文.doc_第1页
第三节 唐宋散文.doc_第2页
第三节 唐宋散文.doc_第3页
第三节 唐宋散文.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宋代文学与唐宋散文 第三节 唐宋散文第三节 唐宋散文(一)“古文”定义:唐宋对先秦散文的称呼,其特点为奇行单句、不押韵,与“时文”(六朝骈文: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相对。(二)基本过程与代表作家:古文运动分唐与宋两个阶段,历时四百余年,产生巨大成就,是中国古典文学高峰之一。但虽分两个阶段,从性质上来说实为一个整体。其代表作家历来有“唐宋八大家”之说(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提法出于明初茅坤。但历来有争议,如清代袁枚认为唐占二家太少,苏占三家太多;曾巩更不能与欧阳修、王安石相较。更有人认为:“韩子之文,冠于八家之首而犹屈,子由(苏辙)之文,次于八家之末而犹惭。”(清刘开与阮芸台宫保论文书)可以说“八大家”的提法不太科学,但已约定俗成。总地来看,最有代表性者是四家:韩、柳、欧、苏(轼)。唐宋各占二家。(三)基本内容:(1)唐代古文运动古文运动发源很早,从周末隋初人们就愈益不满骈文的“丽而淫”,至唐代,从初唐的王勃、陈子昂到韩愈、柳宗元,正式开始了古文运动。韩愈则是唐代古文运动最杰出的代表、旗帜和领袖,他正式提出“古文”的概念,并提出从尧、舜、禹、汤、文、武至周公、孔孟的“道统”,以“道统”继承人自居,以复兴“道统”为己任。古文运动是对骈文的反动。首先从思想内容上看,骈文(四六句)“意浅而繁”,是“亡国之音”。其次从文学传统来看,由诗化散文(讲格律对仗)发展到形式自由的散文,是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生活的复杂化,骈文愈益成为表达思想、反映现实的桎梏和镣铐,改革文体成为历史与时代的迫切要求。古文运动与儒学复古运动合而为一,二者互为奥援。古文在形式上承担着复兴儒学的任务,是儒学的工具和手段;而儒学则借古文以发扬流传。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观点是“文道合一”、“文以明道”。“文”指文体形式与风格。 “道统”儒家之道(纲常名教消极)“道”与形式相对的内容(即要求言之有物,文章要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也即今天所谓“内容决定形式”)而在具体方法上,韩愈强调独创,“惟陈言之务去”(答李翊书),“词必己出”(樊绍述墓志铭)(2)宋代古文运动在“文”与“道”的关系上走得更远,理学家周敦颐进一步明确提出“文以载道”(通书,文辞第二十八),强调“道”的绝对优先,“文”只是“道”的简单工具。“文以载道”说对中国古典文化与文学影响深远,被悬为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合理:指出“文”与“道”之间的密切关系文以载道 不合理:文”只是“道”的工具,文学=哲学或政治思想的工具,忽视文学艺术本身的特点,容易导致概念化程颐更是直接排斥文学,有“作文害道”的说法(遗书卷十八)而在具体方法上,与唐代韩愈强调“词必己出”、“惟陈言之务去”不同,宋代周敦颐提出“尽去虚饰”,“辞达而已”(通书第二十八章)。因此宋文的优点是平易流畅,但缺点则是“长于议论而欠弘丽”(张戒岁寒堂诗话),这可作为对宋文的概评,在这一点上与宋诗有类似之处。唐文与宋文比较:唐高山深谷;宋:平原旷野。欧阳修与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最杰出的两位代表作家,尤以苏轼为高。欧阳修是北宋第一代文坛领袖,作宰相期间,大力扶植新秀,苏轼因而成为他的门生。苏轼:1037-1101,四川眉山人。苏是继欧阳修之后北宋文坛领袖,亦整个宋代第一人。无论理论还是实践上,对宋代文学包括古文运动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唐宋古文运动至苏轼达到最高峰。在理论上,苏轼很少象其他古文作家那样强调“文”为“道”服务,具有某种离经叛道的倾向,因此他也就成为朱熹等道学家攻击的对象。而在散文的具体创作实践上,苏轼提出了很多精辟见解,最著名的是“成竹在胸”说(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此为前人所未述,是对创作心理过程的深刻概括,具体来说:“求物之妙”,即认识竹,了解生活,熟悉生活,并把握现象的本质;“了然于心”,即完成艺术构思,把生活原型升华,作到胸有成竹;“达之于口与手”,即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将艺术构思物化为具体作品。(四)唐宋古文运动的基本性质:总的说来,唐宋古文运动还只是文体革新,而非文学革命。唐宋散文多为实用文体,如奏折、书信、祭文、碑文、序言、政论文等,纯文学散文还很少,如韩愈散文300余篇,真正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只是名为“杂说”的系列寓言小品。韩愈所谓“惟陈言之务去”、“词必己出”,周敦颐所谓“尽去虚饰”,“辞达而已”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