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忆秦娥.娄山关教学札记 广东新版高中语文教材语文(必修2)中有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这是一首描写红军长征途经娄山关时的一场战争,以及战后词人心情的词。但由于是新选为教材,可给老师们参看的资料少之又少,在备课时就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惑。笔者早年读过这首词,也看过毛泽东诗词鉴赏,觉得读得懂,有意境,有气魄。现在要来给学生讲解它时,却觉得并不是那么简单。有几个地方是难以略过又不怎么好理解的,在此特提出来向方家请教。 一、 怎样理解“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教师教学用书(广东版):“红军队伍正在行进,烈烈(疑为“猎猎”。笔者)的西风中传来了一阵阵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低咽悲沉的喇叭声。”“地势凹凸不平,民谣称为地无三日平,再加上崎岖的山间石径上结了一层寒霜,马儿不能放步奔跑,必然马蹄杂沓,步伐零乱,而当时红军也没有多少马匹,走起来零零碎碎地,在山谷中更有细碎杂沓的感觉。咽,本指声音哽塞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山峦重重,道路纾盘,军号不像平时那样悠远嘹亮,再加上西风劲吹,山谷响应,因而强弱不定,断续相闻,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深沉。” 知识。方法。能力(与教材配套,广东出版):“用一碎字来形容马蹄的践踏声。用一咽字来形容喇叭的低沉声和用尽力气的吹奏声。”“表达吹号员用尽了全身力气来吹进军号,甚至把嗓子都给吹哑了。这就极好地衬托出红军战士冲锋的勇猛,势不可当。” 毛泽东诗词鉴赏:“大家注意马蹄声碎的碎字和喇叭声咽的咽字,马蹄的声音是细碎的,不是散步奔驰所发出来的响声,不是使人震耳的声音,而是很细碎的声音。喇叭的声音压得非常低,好像哽咽的喉咙所发出很低的哑声。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行动。一个碎字和一个咽字,把红军行进的严肃敏捷烘托了出来。” 上面三种解释对“马蹄声碎”的理解比较一致,而对“喇叭声咽”的理解有很大出入。谁更有道理? 首先说,“用一咽字来形容喇叭低沉声和用尽力气的吹奏声”,不通顺,是病句。“用尽力气”的说法很值得考虑:作者描述的是一支挺进的红军队伍,不是溃败的军队,前面的“马蹄声碎”就是写红军在快速行进,写的是战前的紧张气氛。司号兵都应该是训练有素的,战士开始冲锋,你的嗓子就哑了?不好想象。按照常识,没有力气,要么吹不出声音,要么吹不成曲调,和“咽”的“哽咽”、“嘶哑”意义相去较远。 其次说,“喇叭的声音压得非常低,好像哽咽的喉咙所发出的很低的哑声。这样做是为了不让敌人知道我们的行动。”这样解释也不能让人信服:既然怕敌人知道,就不要吹号角啊;吹号角还又压低声音,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滑稽情形呢?这样又怎么能把红军战士行进的严肃敏捷烘托出来?军号嘹亮,振奋士气,军号呜咽,影响士气怎么办? 再说此时诗人的位置在哪里?从全诗看,诗人应该是在红军队伍中的,(能听到“马蹄声碎”)。但照的理解,喇叭声从远处传来,诗人似乎成了旁观者。“喇叭声咽”,也就成了纯客观的描写。其实此处的“咽”字除了客观描写以外,还应该充溢了作者的情感。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咽”字曲折地表达了这种情感,宋代词人姜夔扬州慢“到黄昏,清角吹塞,都在空城。”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均是通过这种写景来表达内心的情感的。因此,此处的“咽”字除了客观描摹军号的声音外,还应包括主人的主观感受。由于主观上对军事的担心,红军战士军号声,才会像是鸣咽,“咽”写出了悲壮的气氛。 二:怎样理解“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教师教学用书:“这两句前句崇高磅薄,后句悲壮奇丽,表达了亦喜亦悲、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形成极为深邃的艺术境界,神韵悠然,回味无穷,不仅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而且引人产生深重的思考。这两句的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且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诗人浩如烟海的胸怀,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还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并巧妙的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展示了红军战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同时,这两句与上阕的“霜晨月”呼应,说明一天(从“霜晨月”的拂晓到“残阳如雪”的傍晚)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 知识、方法、能力:“这两句既状眼前景物,又展示了未来的前途,成为写景寓情的传颂(应为“诵”,笔者)佳句。作者曾说,是在战斗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点头胜利的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他自成为成功和两句话。” 毛泽东诗词鉴赏:“苍山如海,残阳如雪完全是自然景色,山高大得不得了,多得不得了,站在山头上放眼望去,一片望不尽的山峦起伏,好像翻滚着的大海一样。将落的太阳像血一样红。色彩非常浓丽,气象非常壮阔。” 笔者认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不能如那样仅仅作自然景色理解,它应该包含诗人强烈的情感,但又不是中所说的“亦喜亦悲,亦忧亦欢”,而应该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那种高兴心情。的说法不能算错,但不具体。诗人毛泽东在战胜困难之后,常常用一些乐观的诗句表达兴奋高兴之情:“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清平乐。会昌(1934年夏)。作者自注:“一九三四年,形势危急,准备长征,心情又是郁闷的。这首清平乐如前一首的菩萨蛮一样,表露了同样的心境。菩萨蛮、大柏地(1933年夏):“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雨后复见斜阳出于天宇,雄关峻岭在斜阳照射中,一阵阵显出苍翠之色,”“关山阵阵苍”是在说明乌云还并未全然消逝,而关山仍在,斜阳正好,总难掩关山的苍翠,而且正显出关山的苍翠。” 附: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雪。 诗意解读: 凛冽的北风一阵阵吹来,呼呼地响,吹动那红军战士单薄的衣裳。在这样满是白霜的早 晨,战士们紧张地、急速地向娄山关进发,战马行进在险峻的山路上,发出杂沓零乱的声音。凄清的军号声在山间回荡,时断时续,与天空大雁的叫声相为应答。 不要说雄关坚如钢铁,我们英雄的红军又一次将它跨越。登上娄山关关口,放眼远眺,起伏的山峦向远处铺展开去,犹如大海的波浪,壮阔无比;如血的残阳挂在西方天空,将万里河山浸染得更加壮丽。.词两首(忆秦娥娄山关沁园春雪)免费教案 作者:本站整理 | 转贴自:本站原创 | 点击数:502 | 更新时间:2007-8-15 | 文章录入:admin 【字体:小 大】 语文新课程资源网: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鄂教版、冀教版、北师大版、京版资源仓库 原创系列全面实用 教学目标: 1、学习阅读词的方法,了解词的格式。 2、体会毛泽东诗词的风格和境界。 重点:感悟诗词的意境,把握诗歌的感情. 难点:理解诗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 指导学生欣赏忆秦娥 娄山关 一、导入新课 简介写作背景 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最大一次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岭,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 娄山关。 二、作品欣赏 1、齐读全诗,初步感知这首词的意境。 2、赏析词的上阕 (1)概括上阕内容:描写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2)赏析角度: A 行军的自然环境:西风、雁鸣、白霜、淡月-清寂苍凉 请学生把这些富有云贵高原特色的景物用描述性的语言连缀起来,要能体现凛肃、静冷的气氛。 B 红军出征的情形:马蹄声、军号声-刚劲悲壮 请学生品味“碎”、“咽”二字的表达效果。 “碎”:“细碎”的意思,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 “咽”:写出了军号声干涩断续,表现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显示出面临严酷战情、成败在此一举的庄严肃穆气氛。 C 主旋律-由画意和乐感相互融渗而化成的沉郁悲壮的感情色调。 再读课文 三、课堂总结 这首诗的上阕以它沉郁刚劲的庄严与肃穆撞击着读者的心扉,但词的下阕更以波澜壮阔、色彩浓烈、气魄雄浑的图景震撼了世界,让我们下一课继续学习。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的上阕。 2、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一,进一步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体会诗歌雄浑开阔、奔放豪迈的风格。 第二课 一、背诵词的上阕 二、赏析词的下阕 1、朗读词的下阕。概括下阕的内容:写攻占娄山关的胜利和胜利时娄山关的壮美景色。 2、赏析角度: (1)揣摩中心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意蕴,品读领悟。 大意:不要说这雄伟险要的娄山类真像铁一般地难以攻破,如今红军迈开脚步重新越过。 写娄山关之险要,是为了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艺术地反映了遵义会议这个伟大的历史转折所带来的巨大变化。 介绍毛泽东自注: 长征万里,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 (2)讨论“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艺术效果。 表达方式:写景、抒情。娄山类的胜利,红军上下的沉郁心情一扫而空,那喜悦的心胸真像大海起伏难平,胜利的情怀像残阳那样火红壮丽。 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如血的残阳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辉煌的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 艺术效果:这是全词最为光彩照人的两句,放在整首词的结尾处,势如撞击洪钟,大声远去,余韵悠扬,使词的审美境界为之升华,艺术魅力大增。 三、课堂小结 毛泽东的诗词,具有一种大胸怀、大境界,大手笔,具有一种俯视中国历史、雄视世界风云的人格和胆魄。 四、作业 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了解诗歌的特点. 2. 学习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 领悟作者热爱祖国山河,立志超越前人。 4.教育学生具有远大的理想抱负。 教学过程: 导入:由复习“诗歌一般常识”导入 教师补充:诗歌特点: 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 富有想象。 语言精练。 押大致相同的韵。 初读全词: 检查预习、正字正音、完成练习P1第一题。 听录音(或范读课文),听准每个字音。 齐读全词:想象一下词所描绘的景色,初步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怀。 精读上阕:回答下列问题。 上阕可分为几层,每一层的层次意思是什么? 找出上阕中的概括描写,具体描写和想象之景的句子。 “望长城内外”中的“望”是什么意思?“望”中所见,那些是静景,那些是动景? 把静景写成动景的句子是? 小结:上阕描写北方壮丽的风景,热情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 齐读上阕,体会词人对祖国山河无比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精读下阕:按照学习上阕方法,自己先分层理解,简单分析。 师生研讨: 分几层、层意。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揭示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 3.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表达作者的抱负的诗句。 毛泽东: 顾炎武: 陆游: 范仲淹: 含“雪”字的成语。 写雪的古诗。 齐读全词,体会感情及语言特点。 总结: 附:板书设计: 总写之景 意境壮阔 热爱 上阕:写景 具体实景 动静结合 江山多娇 祖国 想象之景 艳丽多姿 山河 过渡: 承上启下 歌颂 下阕:论史 评古: 短语文治 英雄折腰 风流 论今: 风流人物 人物 忆秦娥娄山关来源:网络; 作者:佚名(1) 写作背景简介。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长征。长征初期,王明等“左”倾机会主义者惊慌失措,仓促从事,既不作必要的政治动员,也未作一定的军事准备,在行动上搞大搬家,实行退却中的逃跑主义,在军事上盲人瞎马,遇敌硬打硬拼,使红军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因此,当红军突破蒋军的第四道防线,渡过湘江时,历时仅仅两个月,即损过半。 1935 年 1 月,红军强渡乌江,攻占遵义。 1 月 15 日到 17 日,在这里召开了中国革命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著名的遵义会议。会上,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在组织上和军事上的错误,改组了书记处和军委,结束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全军的领导地位。从此,红军改变了以往的被动局面,在战略上转入主动的态势。 1 月中旬,红军离开遵义,过娄山关,经桐梓,渡赤水,准备从川南的宜宾和泸州之间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此时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严守川黔边境,毛泽东当机立断,改变计划,挥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桐梓。贵州军阀王家烈手忙脚乱,急调两个师凭险固守娄山关。据最新可靠资料,娄山关之战的经过是这样的: “红军二渡赤水, 24 日攻占桐梓, 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与黔军在红花园遭遇,敌军仓皇应战,败退关口。红军沿盘山道向关口猛烈攻击,又在点灯山一带的山梁上与敌激烈拼搏,经过反复争夺,终于占领点灯山高地,牢牢控制了关口,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疾迅通过娄山关。 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 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 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 3000 人,是遵义会议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 见臧克家主编毛泽东诗词鉴赏第 340 页 ) 。由此可见,娄山关之战包括了 25 日夺取娄山关和 26 日坚守娄山关两个战斗阶段。本词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以娄山关之战为题材,虽然写的是翻越娄山关的行军情景,写的是胜利后的所见所闻所感,但运用的是高度综合法、侧面描写法,把两天的战斗历程凝缩为一天,通过严肃、紧张的行军气氛,透露出激战的先兆,通过猛烈的西风声、凄厉的雁叫声、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悲咽带涩的喇叭声,暗示战斗的场面,通过如海涛般起伏的苍山、如鲜血般殷红的残阳,象征浴血奋战、英勇牺牲的激战情景。 1962 年 5 月毛泽东在修改郭沫若喜读毛主席的 ( 词六首 ) ( 见人民文学 1962 年 5 月号 ) 加写的一段话中,细致而深情地回忆了本词的创作过程: “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南方有好多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堪寒。”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印象与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的实然遇合,造成了作者自认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诗。这些话说明,词人确实是写了娄山关激战的,只不过,他是用含蓄的笔法正面明写行军,侧面暗写激战,一正一侧,一明一暗,使行军和激战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 (2) 基本解读。 词的上阕,着重写霜晨行军的情景境,渲染出苍凉沉郁的气氛。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写红军进逼娄山关的军事行动。它描写了行军途中的艰苦环一开始,即以写景来点明时间和环境。时间:残月天边明的拂晓时刻;环境:西风凛冽,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如李白夜泊牛渚怀古: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温庭筠菩萨蛮: “水精帘里颇黎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词人继承了这种手法,以西风、霜晨、残月;雁叫等简练的十几字构成色彩浓烈的图画,造成一种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雁和月,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原型意象。雁是一种候鸟,秋向南来,春往北去。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雁的记录,礼记婚礼中即有“婿执雁人”的记载,雁在文学作品中的出现也很早,诗经中已有“雍雍雁鸣,旭日始上”的诗句。但雁成为原型意象却与苏武有关。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长达 19 年,宁死不屈,不堕志节,手持节旌,北海牧羊,即使啮毡饮雪也心向汉朝,不改初衷。后来汉使向匈奴要人,匈奴王诡称苏武已死,汉使于是托言汉武帝已在上林苑中得雁足传书,匈奴王只好交出苏武,从而使苏武在有生之年能够再回汉朝。此后,雁就作为原型意象进入文学作品中,包含两种含意:一是比喻信函,常言所说的“鸿雁传书”或“雁足传书”来源于此,唐沈如筠 ( 闺怨诗“雁尽书难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即是从反面用典;一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每当江南木落草衰之际,月白风清之夜,随时可以看到一列列排成“人”字的雁阵,自北向南飞行,偶尔还可以听到雍雍的雁鸣,此时此景,使诗人们的心潮激荡,写出了一首又一首闻雁思乡的佳作,唐韦应物有闻雁诗: “故园渺何处 ? 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夜斋闻雁来”,宋严羽也有闻雁: “远客惊秋雁,高楼复异乡”。而“月”,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简直就是故乡和团圆的代名词,李白的静夜思中的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千古名句。毛泽东这首词中未必有明确的思乡之情,但联系当时红军指战员大多是江西、湖南、湖北人,现在厂仄远寓家乡、转战南北的实际来看,潜意识里未尝没有见月思乡、闻雁怀家的成分。词的前两句虽只是景物描写,但景中有人,既曲折地表现了红军披星戴月、跋涉风霜的战斗生活,又含蓄地刻画了红军在艰苦的环境里不畏严寒、不怕困难的英雄气概。 霜晨月, 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又一个“霜晨月”,这一方面是词调本身所要求的复迭因忆秦娥词牌规定,上下两阕的第三句必须用叠句,另一方面又与下两句构成完整的画面:在天空幽蓝、残月如钩、寒霜落地的拂晓时刻,红军队伍正在行进,烈烈的西风中传来了一阵阵细碎急促的马蹄声和时断时续、低咽悲沉的喇叭声。这里主要从听觉来写行军,并进一步强调了行军的时间和环境,强化了寂静、严肃乃至压抑的行军氛围,对词意起着承转与推进作用。 “碎”、 “咽”二字,曲折传神,贴切人微,非身历其境者不能写出。地势凹凸不平,民谣称为“地无三尺平”,再加上崎岖的山间石径上结了一层寒霜,马儿不能放步奔跑,必然马蹄杂沓,步伐零乱,而当时红军也没有多少马匹,走起来零零碎碎地,在山谷中更有细碎杂沓的感觉。 “咽”,本指声音哽塞而低沉,这里形容在烈烈的西风中传来的若断若续、忽高忽低的军号声。在坎坷不平的山路上,山峦重重,道路纡盘,军号声不像平地那样悠远嘹亮,再加了西风劲吹,山谷回响,因而强弱不定,断续相闻,犹如呜咽,显得十分悲壮深沉。 上阕触目所见有广渺的天空、如钩的残月、排成阵的大雁、铺满地的白霜,所闻有风吹声、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这所见所闻构成一个有声有色、有静有动、美丽而带几分悲壮的如画境界,这个境界显示了:天气的寒冷,环境的艰苦,任务的急迫,气氛的紧张,心情的压抑,既精练又形象,艺术手法十分高明。整个上阕没有一字说到人,听不到一点人语声,但以景写人,写了人的活动,写了人所听见的各种声响,既显得句句有人在,又创造了一种肃穆的行军气氛,这是一种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托无声的手法,为中国古典诗词所惯用,如王籍人若耶溪诗: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即以动衬静,不过这只单纯写景。写战争这种手法也常见,如诗经雅车攻: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杜甫后出塞五首 ) 其二: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即是以有声写无声,突出凛然庄严肃穆的军旅场面。词人在这里亦用此法,不过已运用得出神人化,不仅写了战地行军的肃穆,而且写出了红军慷慨赴敌的英雄气概和坚毅沉着的革命风度,同时也为下阕预蓄了气势。与毛泽东诗词一向气魄宏大、豪放雄奇、昂扬乐观的风格不同,这首词上阕的意象十分苍凉凝重,透露了作者的沉郁心情。词人自注说: “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这首词正是诗人这种心境形象的反映。 下阕写过娄山关时的所见所感,写攻克娄山关之后的军事行动,词人巧妙地略去了中间的战斗过程,而接着写胜利后越过娄山关的情景。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当年的红军战士也回忆道:娄山关“雄踞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周围山峰,峰峰如剑,万丈矗立,插入云霄,中间是十步一弯、八步一拐的山路,这种地势,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 娄山关前后,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 ) ,可见娄山关确是坚固险峻、易守难攻的雄关、险关。 “真如铁”代用杜甫潼关吏: “犬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诗句,用以比喻娄山关的险固,而又以“漫道”两字轻轻抹倒,意谓:不要说守备森严的雄关真是坚固如铁,但怎么也抵挡不了英勇的红军。因此, “漫道”两字,就不仅表现了红军对自然险阻的藐视,而且体现了红军对据险顽抗之敌的鄙视。 “从头”一词,在诗词中的含意很难确切地用现代语言表达出来,有重新开始之意,岳飞满江红词“待从头收拾旧山河”,即是一例,这里用意相同,因此, “而今迈步从头越”意谓:红 军挥戈东指,重新攻占了强敌如云、严加把守的天险娄山关,如今红军硬是从这坚固如铁的关口上头超越过去了。这句也隐喻遵义会议后,中国革命重新在正确路线的指引下,开始了新的征途,并且胜利地跨过了天险娄山关。这句还体现了毛泽东的时间观。早在青年时代,毛泽东就树立了立足现在、超越古今的时间观: “竖尽劫来,前古后今一无可据,而可据惟目前” ( 讲堂录 ) ,这样,他往往与时间的运行取一致的态度,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他更以新的世界观充实自己的时间观,认为自己的生命,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是与时间同步前进的,代表着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时间观,使得他在极其残酷、异常恶劣的环境里,在革命失利的条件下,没有伤时心态,只是牢牢地把握现在,自信地面向未来。这首忆秦娥也是在心情沉郁的情况下写成,虽然悲凉,但颇为豪壮,是毛泽东时间观、人生观的生动说明。上阕意象苍凉凝重,这悲咽沉郁的情调一变而为雄劲豪壮的调子,表现了诗人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和跨越一切艰难险阻的雄放胸襟。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以波浪喻山,古有其例,如隋李臣仁登名山篇诗: “叠峰如积浪”,诗人在此以博大的胸襟代用之,直接把山比做海。以血形容太阳,古亦有之,杜甫喜雨诗: “日色亦如血”,诗人也巧加点化,并加进深沉的内涵。这两句是作者自以为颇为成功的佳句,是多年战争中所积累的景物观察的印象与娄山关战争胜利的实然遇合,互相交融而成,也许是诗人所见实感自出机杼,也许在潜意识里化用了熟悉的前人诗句而不自知。这两句前句崇高磅礴,后句悲壮奇丽,意境壮阔,表达了亦喜亦悲、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形成极为深邃的艺术境界,神韵悠然,回味无穷,不仅给人以壮美的感受,而且引人产生深沉的思考。这两句的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且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要付出许多的流血牺牲,并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展示了红军战士“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同时,这两句与上阕的“霜晨月”呼应,说明一天 ( 从“霜晨月”的拂晓到“残阳如血”的傍晚 ) 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 这首词通过对娄山关进军行动的描写,歌颂了红军排除万难、不怕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时又预示了革命前途是无限光明、无限广阔的,但前进的道路艰难曲折,还需经历无数的流血牺牲。 (3) 精华鉴赏。 这首词在艺术技巧上独具特色。其一,风格上,把上片的悲凉沉郁与下片的雄劲豪放融成一体;其二,手法上,明暗虚实巧妙结合明写自然景物,暗写红军的革命精神,实写行军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虚写娄山关的激战;其三,以景传情,景情并茂这首词所取景物逼真而又典型,极富表现力,极能传情,它以写景发端,以写景收束,感情浓烈,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其四,既炼字又炼句,以此构成意境,深化主题词中的,”碎”、 “咽”是炼字的范例,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则是炼句的典型,它们都构成了典型的意境,深化了词的主题。 忆秦娥是一种双调小令,上下片各三仄韵,一叠韵,其词调特征是,句子短促,又多押入声韵,因而音调急促,气势苍劲,中间三字的叠韵句必须重叠前句末尾三字,紧承其前密接其后,使结构显得更为紧凑。忆秦娥又有秦楼月等异称,且有多种异体,毛泽东所填的这首词是常格,在音调上完全合谱。 忆秦娥词,相传始自唐代大诗人李白,该词曾被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推为“纯以气象胜”的千中数一的神品,尤其是词结尾“西风残照,汉有陵阙”,更被认为“寥寥八字,遂关千古登临之口”。该词写的是闺中少妇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这就为该词牌定下了调子,此后所作该词,大体不离怀人窠臼,或为春闺少妇怀人念远,如宋范成大秦楼月其一“楼阴缺,栏杆影卧东厢月。东厢月,一天风露,杏花如雪。隔烟催漏金虬咽,罗帏暗淡灯花结。灯花结,片时春梦,江南天阔”;或为作者自己怀念情人,如元代著名画家王蒙之同名词作: “花如雪,东风夜扫苏堤月,苏堤月,香销南园,几回圆缺 ? 钱塘江上潮声歇,江边杨柳谁攀折 ? 谁攀折 ? 西陵渡口,古今离别。”这些词大都写得比较柔弱纤细,只有李白那首确实写得悲壮而富人生悲剧意味,但与毛泽东这首相比,李词不脱伤离念远俗套,境界、内涵均也有所不及,即使结尾八字,也有衰飒之感,远不如“苍 I 山如海,残阳如血”之豪壮。毛泽东同志为这一词牌注入了新的内涵,新的气象。 2 习题解说。 (1) 第一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理解重点语句的内涵。 这句话充分显示了毛泽东青年时代潇洒倜傥的精神风貌和浪漫而有意义的学生生活。表现了毛泽东及百侣德才兼备、奋发有为、无私无畏、敢于斗争、气势不凡、胆略超群的革命品质,其心态形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学会赏析重点句子。 这两句前句崇高磅礴,后句悲壮奇丽,意境壮阔,表达了亦喜亦悲、亦忧亦欢的复杂感情,形成极为深邃的艺术境界。比喻十分奇特,又非常生动贴切,富有象征意味,它体现诗人浩瀚如海的胸怀,表现了革命前途虽然波澜壮阔,但还会有许多的艰难险阻,并巧妙地暗示了娄山关战斗的激烈。同时,这两句与上片的“霜晨月”呼应,说明一天的战斗历程已经完成,娄山关已胜利地越过,从而使词的战斗气氛更浓烈,词的主题更突出。 (3) 第三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要求学生学会赏析重点句子,而且能够领略其炼意的作用。 西风凛冽,天宇辽阔,雁声嘹唳,寒霜铺地,残月如钩。这种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很常见,毛泽东继承了这种手法,以西风、霜晨、残月、雁叫等简练的十几字构成色彩浓烈的图画,造成一种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而“梧桐叶下黄花发”一句,只是一般的景物描写,对烘托气氛较为逊色。 (4) 第四题命题意图和参考答案。 本题的命题意图是让学生自己总结“顶针”这一修辞格的特点与作用,加深对这种修辞手法的认识,尝试用这一修辞格写作。 这些句子用了“顶针”的修辞手法。顶针,就是临近的句子首尾蝉联,上递下接,用前一句的结尾作下一句的开头。顶针的作用,是使句子结构严密,语气连贯,音律流畅,更好地表现事物之间的承接、递进等关系。写作背景简介。 1934 年 10 月,中央红军开始战略性的大转移长征。长征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绿色建材项目申请报告绿色供应链管理
- 城市燃气管道更新改造项目2025年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与风险评估指标创新报告
- 中医药现代化进程中的英国市场拓展研究报告
- 乡村培训机构管理办法
- 临沂阻燃电工管理办法
- 事业编制辞职管理办法
- 仓库周末管理办法细则
- 企业贷款减免管理办法
- 公司印章外出管理办法
- 二手车零售店管理办法
- 新能源会计面试题及答案
- 初中电学知识点课件
- 艺术疗愈与心理健康工作室行业深度调研及发展战略咨询报告
- 老年骨质疏松性疼痛诊疗与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4解读课件
- 2025年企业健康体检计划及总结
- 英语在生活中的应用
- 急诊医学课件-灾害事故急救课件
- 仪表工安全培训课件
- FOCUS-PDCA医院品质管理获奖案例-提高住院患者入院宣教知晓率
- 2025年大学英语四级词汇(乱序版)
- 五年高考真题(2020-2024)分类汇编 政治 专题14 认识社会(探索认识的奥秘、寻觅社会的真谛) 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