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四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四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四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四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四模考试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南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四模考试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是古老的农事节气,同时也是取代古老寒食节的重要民俗节日。它是中国人自然时间观念与人文时间观念的融合,在古代中国具有重要地位。清明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寄托,也是民族文明的一种传承方式。我们需要传承清明所蕴藏的伦理观念和自然意识,同时也要看到当今时代变化的环境,对清明节俗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例如虚拟坟墓和网上祭扫等。清明是节气与节日的合体,节气是“天时”,是纯粹的自然时间,节日是“人时”,它是社会文化的时间选择。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时间在冬至后107日、春分后15日,公历的4月5日前后。淮南子天文训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古称八风之一,它温暖清爽。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清明是春天的节气,春天是四季之始,也是农业播种的时节,民谚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农业是传统社会的主业,为了农事的丰收,除了祈求自然风调雨顺外,还得请祖先保佑,因此在清明时节 逐渐形成春祭的传统,在汉魏之际形成的寒食节,就承载了这一古老的祭祀传统。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是 在唐宋之后,它走了与传统节日生成的不同路线。古代节日一般依据节气时令,但脱离节气时间点,另外生成民俗节日,新年之于立春、端午之于夏至,走的就是这一路径。但清明却没有沿用这一文化习惯,它将古已有之的寒食节俗收归到自己名下,与此同时清明也改变了自身纯粹属于自然时间的性质。清明在唐宋后具有了时令与节日的双重意义。祖先祭祀实际上是一次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我们尤其要提倡感恩的情怀。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对亡故先人怀有一颗尊重之心和深深的缅怀之情,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朴素的感情有利于整个社会层面的感恩文化的培养。在追思中学习感恩,推己及人,对别人、对社会心存感激,人与人之间就会充满关爱与同情。当然,清明文化除了感恩怀念先人逝者之外,还有灵动的踏青与美食文化。清明踏青郊野,荡秋千、放风筝、戴柳花、画彩蛋、食青团,举办清明诗会、清明茶会,我们在清明时节对话历史,亲近自然,融洽亲情。清明成为我们健康身心、激扬生命活力的时节。(摘编自萧放 为清明文化注入当代价值 人民网2019-04-05)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清明是古老的农事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后来融合寒食习俗,成为重要的民俗节日。B. 清明最初只是时令的标志,是纯粹的自然时间,具体是冬至后107日、春分后15日。C. “清明”得名自温暖清爽的清明风,是四季之始的春天的节气,是农业播种的时节。D. 祖先祭祀是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门见山地肯定了清明在古代中国的重要意义、地位,提出要传承和发展清明节俗。B. 文章二、三、四段从时令含义和祭祀传统两个方面,阐述了清明的演变过程和丰富内涵。C. 文章从生成路线角度将清明和其他传统节日作比较,解释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的原因。D. 文章回溯历史,结合现实,材料详实,理据充分,重点论述了清明节俗的社会文化价值。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网上祭扫、虚拟坟墓等顺应了时代变化,更有利于传承清明蕴藏的伦理观念和自然意识。B. 在古代,清明时节举行的春祭活动是祭祀祖先,目的是请祖先保佑,以获得农事的丰收。C. 在当代,继承和弘扬清明节俗,有助于全社会感恩文化的培养,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D. 清明节祭祀祖先,踏青郊野,举行清明诗会、清明茶会等,都可以起到融洽亲情的作用。【答案】1. A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尤其要关注表述过于绝对或者包含因果关联词的句子。B项,“清明最初只是时令的标志”错误,第二段原句是“清明最初主要为时令的标志”,由此可知,选项缺漏限定词“主要”,并非“只是”,故B项错误;C项,“清明得名自温暖清爽的清明风,是四季之始的春天的节气,是农业播种的时节”错误,选项对“清明”得名由来分析有误,文章第二段原句是“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由此可知,清明得名自“在和煦的春风之下,天地明净,空气清新,自然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故C项错误;D项,“祖先祭祀是生命伦理的教育、感念先人功德的教育,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错误,文章倒数第二段原句是“我们尤其要提倡感恩的情怀。感恩是社会基本的伦理基础,对亡故先人怀有一颗尊重之心和深深的缅怀之情,这是我们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知,“尊重之心”和“緬怀之情”才是民族文化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项错误;A项,该项源自第一段,与文本一致,故A项正确。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A项,该项是对文章开篇段落的概括分析,与文本一致,故A项正确;B项,该项是对文章中间三段内容的概括分析,与文本一致,故B项正确;D项,该项是对文本整体内容的概括,与文本一致,故D项正确;C项,“文章从生成路线角度将清明和其他传统节日作比较,解释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的原因”错误,选项所列举的材料和证明的观点不对应,从文中来看,文中将这二者进行对比是为了强调清明双重属性的特殊性,而不是“解释清明真正成为民俗节日的原因,故C项错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B项,该项信息源自第三段,与文本一致,故B项正确;C项,该项信息源自倒数第二段,与文本一致,故C项正确;D项,该项信息源自最后一段,与文本一致,故D项正确;A项,“网上祭扫、虚拟坟墓等顺应了时代变化,更有利于”中“更有利于”一说错误,文章第一段只是说“我们需要传承清明所蕴藏的伦理观念和自然意识,同时也要看到当今时代变化的环境,对清明节俗作适应性的调整与更新,例如虚拟坟墓和网上祭扫等”,并没有说哪个方式更有利于传承,文中没有进行比较,故A项错误。故选A。【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实施已经20周年,2018年无偿献血人次超过1500万,无偿献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不过,目前仍然有大量的病人急需临床等待输血,部分城市偶发“血荒”。在与死神赛跑的道路上,如何让更多的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挽救更多的生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红十字会副会长王海京在接受北京青年报记者专访时表示:“我们在探索一个机制,希望在大城市建立一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尤其是在一些大城市、中心城市,一旦出现血荒,这些队伍能拉得出来,参与献血,通过这种方式就很容易解决血荒问题。这些队伍要有一定的规模,不是十几个人,而是上百、几千人的队伍。当然,一些特殊类型 的血液只能靠特殊人群建立志愿捐献者队伍来解决”。(摘编自红会探索建立无偿献血志愿队,北京青年报2019年3月11曰)材料二:(摘编自王翠娥、潘凌凌等浙江省无偿献血人群人口学特征分析,预防医学2018,Vol。30,No。3)材料三:日前,由西安铁一中6名学生提出的模拟“提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无偿献血工作确保医疗用血充足供应的建议,受到驻陕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工商联副主席杨正国的关注,并作为正式提案提交全国两会。“2018年,全国范围内互助献血的取消,使无偿献血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调研中,团队成员发现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无偿献血知识普及度不高,献血人数比例偏低,各地差别较大;献血点设置不合理,中心血站覆盖供血半径较大;献血者及其亲属用血费用报销流程烦琐,影响献血者的积极性;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献血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摘编自6名高中生关注无偿献血“提案”提交全国两会,中青在线2019年3月9曰)材料四:现如今,世界献血者日活动的规模越来越大,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献血,各地都陆续推出精彩纷呈的献血活动。美国为了鼓励人们献血用了各种各样的奖励办法。在密歇根州,献血者可以获得纪念T恤和帽子;在圣迭戈,献血者可以免费观赏鲸鱼;而克利夫兰市的红十字会更是想出了一个好主意,献血者可以免费乘车到商业区品尝自己喜欢的饮料。日本各地献血室正绞尽脑汁吸引年轻人献血。本土“动漫”风加上年轻人所钟爱的杂志和零食是日本部分献血站等候区的特色。献血者可以在采血时边看电视,边舒缓情绪,有的甚至还提供免费的美甲和按摩服务。献血屋不仅设备先进、功能齐全、服务设施完备,更重要的是献血屋工作人员热情周到、服务细致,使献血者真切地体会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摘编自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带你看看国外无偿献血,浙江省血液中心2018年4月13日)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材料二中,年龄自18岁起统计,体重女性自45kg起统计、男性自50kg起统计,可见,无偿献血是有年 龄、体重限制的。B. 男性献血者献血量360mL占比低于女性;随着年龄段的增加,献血者献血量360mL的占比大体呈减少的趋势。C. 女性献血者献血量360 mL的占比在体重45kg级时最小,50kg级时达到最高,然后随着体重级别的提升,占比逐渐减小。D. 从50kg级开始,随着体重级别的提升,男性献血者献血量360mL的占比的下降幅度远远大于女性。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王海京认为除了一些特殊类型的血液引发的血荒外,其他血荒都可以通过建立一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来解决。B. 在2018年以前,全国范围内存在着互助献血,这种献血方式不能顺应无偿献血的发展趋势,因而最终被国家取消。C. 西安6名中学生针对中国无偿献血现状提出的模拟“提案”被作为正式提案提交全国两会,引起了社会较大的关注。D. 如今世界献血日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各地为鼓励更多人参与献血,根据地域、人群的不同推出了精彩纷 呈的献血活动。6. 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案】4. D 5. C 6. 建立一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做好无偿献血宣传;优化献血场所布局,合理配置献血点;简化报销程序,落实优惠政策;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活动、奖励、服务,鼓励吸引献血者。【解析】【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分析材料二中的图表,把握图表涉及的内容以及数据的变化,最后与选项信息进行比对,做出判断。D项,“远远大于女性”错误,从材料二的图表来看,在相同体重段,男性、女性献血量“360mL”的占比相差不大,所以不能说“下降的幅度远远大于女性”,故D项错误。故选D。【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A项,“其他血荒都可以通过建立一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来解决”中“其他”一说错误,从材料一来看,血荒问题都可以通过“无偿献血志愿队伍”这种方式解决,包括特殊类型的血液引发的血荒,如材料一中说“一些特殊类型的血液只能靠特殊人群建立志愿捐献者队伍来解决”,故A项错误;B项,“互助献血这种献血方式不能顺应无偿献血的发展趋势,因而最终被国家取消”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2018年,全国范围内互助献血的取消,使无偿献血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但并未涉及取消的原因。故B项错误;D项,“各地根据地域、人群的不同推出了精彩纷呈的献血活动”错误,原文是“为了鼓励更多人参与献血,各地都陆续推出精彩纷呈的献血活动”,从材料来看,“根据地域人群”无中生有,故D项错误。C项,该项信息源自材料三,与文本一致,故C项正确。故选C。【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推动无偿献血工作可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然后浏览文本,圈出直接陈述建议的内容,无偿献血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功的案例,对于建议和成功的经验可以直接概括,而对于存在的问题,要针对问题给出相应的措施。由材料一“我们在探索一个机制,希望在大城市建立一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通过这种方式就很容易解决血荒问题。这些队伍要有一定的规模,不是十几个人,而是上百、几千人的队伍。当然,一些特殊类型的血液只能靠特殊人群建立志愿捐献者队伍来解决”可以概括出第一点“建立一批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伍”;由材料三中“无偿献血知识普及度不高,献血人数比例偏低,各地差别较大”可以概括出第二点“做好无偿献血宣传”,由“献血点设置不合理,中心血站覆盖供血半径较大”可以概括出第三点“优化献血场所布局,合理配置献血点”;由“献血者及其亲属用血费用报销流程烦琐,影响献血者的积极性”可以概括出第四点“简化报销程序,落实优惠政策”;由“信息化建设程度不高,献血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可以概括出第五点“建立大数据平台,实现信息共享”;材料四根据美国和日本的经验可以概括出第六点“通过活动、奖励、服务,鼓励吸引献血者”【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炒茶人老邱明前茶清明前,西湖边云龙狮虎梅等诸山峰的鲜叶一下来,老邱就该忙了,茶庄的主人挨个让老邱去表演,老邱开始吃素,连大蒜、葱姜和韭菜,都不许老婆买进门了 :“炒茶师傅身上沾了浊气和冲腥气,茶客的鼻子闻得出来。”与其他地方用竹茶帚在大铁锅转圈拨压,让鲜叶萎凋并整出条索感不同,西湖龙井的芽叶更为细嫩,炒制出来的形状是扁平如梭,如黄绿的小鱼干在春天的光色里畅游,还不能有多少毫毛,竹茶帚那样粗暴的制茶器具是不能用的,只能以手接触三四百摄氏度高温的炒锅,将茶直接炒出。当然现在也有炒茶机了,炒出来颜色十分鲜翠,不像手工炒制的那样微微发黄,不过真正的茶客一嗅一尝,就会知道谁是上品机器炒茶时茶汁很容易被压出来,而且在轰隆隆的滚动抛散声中,水汽散尽,茶香也散得差不多了;而手工炒茶是一种慢工出细活的道行,真正的高手可以将浓郁的香味和醇厚甘爽的香气含包在芽叶内,可经贮存而不走失;经过半个春天的贮存,手工和机器制法的差距就越发明显,机器炒出的茶,鲜翠色暗淡下来,寡薄的青草气,却越发冲口。我去看老邱炒茶,感觉他像入戏的演员一样,抽离了自己的灵魂放在角色中,完全不似平常那样亲和。而他的动作恰似舞蹈,抓抖不休、搭拓如瀑、推捺有度、扣甩相错、磨压生香,你会发现那双粗大的手好比在跳双人舞,一会儿如男主角,骨节手腕都使劲,动作跳跃矫健,富于阳刚之美;一会儿如女主角,如雀翎般沙沙抖动,轻盈中有说不出的娇领,眉梢眼角都是情。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为何同样品质的鲜叶,经老邱一炒,价格能比别人每斤再高个两三百。他的手与茶谈了一场恋爱,我们才能喝出那股不老的鲜洁与甘醇。老邱的徒弟跟我解释师傅每个动作的含义。“抛”的动作要如绿泉涌出,炽热的茶叶快速松散,连抛三五下,水分散发掉,鲜叶的温度就降下来,以免出现焦苦气。“压”和“推”的动作是为了把鲜叶压出小鱼干似的扁平状,并令它身腰挺直。为了磨去茶芽上的萆毛,边推压,还要边增加手、茶和锅壁间的摩擦,这就是 “磨”字功,可以让茶芽光滑,倒入茶勺时甚至能听见爽洁茶芽碰撞时发出的簌簌声,这是有毫毛的茶叶所不 能比拟的。“抖”的动作要像孔雀求偶时摇动满身羽毛一样轻灵,这是最考验炒茶师傅功力的一个动作,光压不抖,而且使力过大,能把特级茶炒成二级茶,因为茶叶的形状会特别紧密,过紧就僵死了,冲泡后,一芽一 叶完整而不饱满,无法在三分钟之内在杯中上下蹿动,然后稳稳地站在杯底,旗枪林立,它会横卧在水面,茶 就炒坏了。“抖”这个动作是为了卸去三分压磨之力,让那仅有的一片叶牢牢拢住芽心,里面又是透气的,有 利于冲泡时香气的发散。老邱炒出来的茶,不等茶庄主人收进去,一出锅就被围观者买了。听某个兴奋的购买者打电话约人“明天就来尝新茶”,老邱突然说,你买茶庄里的茶吧,我今天手感特别好,你别糟蹋了我的茶。那人就被定格了,老邱放缓了口气说,你不知道新茶要放两周,去去鲜冲气,喝了才不伤脾胃?那老板模样的人一脸尴尬:我知道,我等不及。老邱转头对茶庄主人说:心里头这样焦躁的人,多好的茶他也喝不出味道,把他那二两茶卖给后一位。我这身本事,只卖给懂的人。他不配。(有删减)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开篇写茶庄主人挨个让老邱去表演,既引出后文对老邱炒茶的描写,又从侧面刻画了老邱的形象特征。B. 小说将机器炒的茶和老邱炒的茶作对比,表明传统炒茶技艺的难以替代性,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技艺的推崇。C. 第三段用一系列动词突出炒茶工序的复杂和老邱动作的娴熟,极富动态美和现场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D. 小说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出了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展,并巧妙设置情节波澜,增加文章可读性。8. 结合老邱炒茶的全过程,简要分析老邱的具体心态。9. 小说用大量篇幅解说炒茶各关键环节的含义,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答案】7. D 8. 炒茶前开始吃素,他对炒茶品质的严格要求,表现了老邱对炒茶的虔诚和敬畏;炒茶时的精彩表演,表现了对炒茶的热爱和投入;不卖茶给不懂茶的人,表现了对自己手艺的骄傲和自豪。 9. 解释了老邱炒的茶品质高、价格高的原因;表现了老邱炒茶技艺的高超;丰富了文章内容,通过炒茶的内在门道的介绍,增强文化意蕴和阅读趣味。【解析】【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A项,该项考查小说开头段的作用,与文本一致,故A项正确;B项,该项考查小说的内容和技巧,与文本一致,故B项正确;C项,该项考查小说的语言和形象,与文本一致,故C项正确;D项,“写出了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继承和发展”错误,从文中老邱炒茶的全过程来看,没有“对传统技艺的发展”,只是对传统技艺的继承,选项属于过度解读文本,故错误。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梳理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心理状况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老邱炒茶的全过程,简要分析老邱的具体心态”,然后到文中找到描写老邱炒茶过程的文字,结合这一过程中老邱的表现来分析其心态。第一段是写炒茶之前老邱的表现,他“开始吃素,连大蒜、葱姜和韭菜,都不许老婆买进门了:炒茶师傅身上沾了浊气和冲腥气,茶客的鼻子闻得出来”,这说明老邱把炒茶当作一件神圣的事情,对炒茶的品质要求非常严格,体现老邱内心的虔诚,说明他对炒茶这一事情抱着敬畏的心态;第三段是写老邱炒茶时候的表现,“感觉他像入戏的演员一样,抽离了自己的灵魂放在角色中,而他的动作恰似舞蹈,”,这说明此时的老邱全身心投入炒茶,表现出老邱对此的热爱和投入;最后一段写卖茶时的表现,“老邱转头对茶庄主人说:心里头这样焦躁的人,多好的茶他也喝不出味道,把他那二两茶卖给后一位。我这身本事,只卖给懂的人。他不配”,这说明对于不懂茶的人,老邱是不屑于把茶卖给他的,认为他们“不配”,老邱的语气中表现出对自己手艺的骄傲和自豪。考生可以围绕这些内容进行概括。【9题详解】本题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意图,属于探究题的范畴。首先要根据题干明确探究的方向,如本题问的是“小说用大量篇幅解说炒茶各关键环节的含义,用意是什么?请简要分析”,然后要到文中找出这些解说炒茶各关键环节含义的文字,分析这些内容与小说的情节、人物的形象的关系,分析其对于读者阅读的效果。从文中来看,作者在第五段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介绍炒茶关键环节的含义,“老邱的徒弟跟我解释师傅每个动作的含义”,如“抛”“压”“磨”“抖”,这说明这些环节是老邱炒茶过程中的关键,由此可以看出老邱炒茶技艺的精湛高妙,这是形象上的作用;这其实也就解说了小说第四段经“老邱一炒,价格能比别人每斤再高个两三百”和第六段“老邱炒出来的茶,不等茶庄主人收进去,一出锅就被围观者买了”的原因,这是与上下文情节上的关联;而且通过介绍这些内容也就增强了文章的文化意蕴和阅读的趣味。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分析作答。二、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崔暹,字季伦,博陵安平人,汉尚书裏之后也,世为北州著姓。高祖举兵将入洛,留暹佐琢知后事。亲遇日隆,言邢邵宜任府僚,兼任机密,世宗因以征邵,甚见亲重。言论之际,邵遂毁暹。世宗不悦,谓暹曰:“卿说子才之长,子才专言卿短。”暹曰:“子才言暹短,暹说子才长,皆是实事,不为嫌也。” 武定初,迁御史中尉,选毕义云等为御史,世称其知人。世宗欲遐暹威势,诸公在坐,令暹高视徐步,两人掣裾而入,世宗分庭对揖,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世宗曰:“下官薄有蔬食,愿公少留。”暹曰:“适受敕在台检校。”遂不待食而去,世宗降阶送之。暹前后表弹尚书令司马子如、太师咸阳王坦,并免官。高祖如京师,握暹手而劳之曰:“中尉尽心为国,不避豪强,遂使远迩肃清,群公奉法。冲锋陷阵,大有其人,当官正色,今始见之。”魏帝宴于华林园,曰:“崔中尉为法,道俗齐整。”暹谢曰此自陛下风化所加大将军臣澄劝奖之力世宗退谓暹曰我尚畏羨何况余人高祖崩,未发丧,世宗以暹为度支尚书,兼仆射,委以心腹之寄。有囚数百,世宗尽欲诛之,每催文帐,暹故缓之,不以时进,世宗意释,竟以获免。密令沙门明藏著佛性论而署己名,传诸江表。子达拏年十三,暹命儒者权会教其说周易两字,乃集朝贵名流,令达拏升高座开讲。赵郡睦仲让阳屈服之,暹喜,摧为司徒中郎。邱下为之语曰:“讲义两行得中郎。”显祖初嗣霸业,司马子如等挟旧怨,言暹罪重,谓宜罚之。高 隆之亦言宜宽政网,去苛察法官,黜崔暹,则得远近人意。显祖从之。及践祚,谮毁之者犹不息,乃流暹于马城。寻迁太常卿。十年,以疾卒,帝抚灵而哭。赠开府。(节选自北齐书列传第二十二)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暹谢曰/此自陛下风化/所加大将军臣澄劝奖之力/世宗退/谓暹曰/我尚畏羡/何况余人/B. 暹谢曰/此自陛下风化所加/大将军臣澄劝奖之力/世宗退/谓暹曰/我尚畏羡何/况余人/C. 暹谢曰/此自陛下风化所加/大将军臣澄劝奖之力/世宗退/谓暹曰/我尚畏羡/何况余人/D. 暹谢曰/此自陛下风化/所加大将军臣澄劝奖之力/世宗退/谓暹曰/我尚畏羡何/况余人/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武定,东魏孝静帝的谥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B. 台,此处指的御史台。御史台是中央的监察机构,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C. 度支尚书,古官职名,通常管理贡赋、税租和政府财政,有的朝代也管理民政事务。D. 开府,此处为赠衔。原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像三公、大将军等均可开府。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崔暹知人善任,颇为大度。他向朝廷举荐人才,很有识人之明,当被自己举荐的人诋毁时,也能平心静气。B. 崔暹际遇不凡,颇知进退。他出身高贵,才能出众,多次受到的赏识,面对魏帝的称赞,他谦卑恭谨,应对得体。C. 崔暹贪图虚名,滥用权力。他在别人的作品上署名,广为传播,以权谋私,助其子扬名,提拔曲意逢迎之徒。D. 崔暹执法严明,遭受打击。他弹劾权贵,执法苛严,被宿敌司马氏攻击,显祖即位后,蒙冤受屈,被流放马城。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世宗分庭对揖,暹不让席而坐,觞再行,便辞退。(2)每催文帐,暹故缓之,不以时进,世宗意释,竟以获免【答案】10. C 11. A 12. C 13. (1)世宗与他分庭而立,对着施礼,崔暹不礼让席位就坐了下去,斟酒斟了二次/斟第二次酒,立即就告辞了。(2)(世宗)每每催促公文案卷,崔暹故意拖延这件事,不按时进呈,世宗心情宽解,(这些人)终于/竟然因此获得幸免。【解析】【10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题中,考生可以圈出句子中名词和代词,如“暹”“此”“陛下”“大将军”“澄”“力”“世宗”“我”“余人”等,然后根据语法和句意进行排除。“此所加”是判断句,“所加”是所字结构,名词性,意思是“施加的结果”,做句子的宾语,至此句子结构才完整,如断成“此自陛下风化”,句子的宾语就变成“风化”,这与文意不合,故排除AD两项;“何况”是固定短语,与前面的“尚”构成“尚且何况”的固定结构,应在“何况”前面断开,排除B项;该句的正确标点是“暹谢曰:此自陛下风化所加,大将军臣澄劝奖之力。世宗退,谓暹曰:我尚畏羡,何况余人!”故选C。【11题详解】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B项,正确;C项,正确;D项,正确;A项,“武定,东魏孝静帝的谥号”错误,“武定”应是年号,不是谥号,故错误。故选A。【12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与文本一致,故A正确;B项,与文本一致,故B正确;D项,与文本一致,故D正确;C项,“以权谋私,助其子扬名”错误,文中说的是“子达拏年十三,暹命儒者权会教其说周易两字,乃集朝贵名流,令达拏升高座开讲”,意思是“崔暹的儿子达拏年仅十三岁,他就让儒生权会给他解说周易两字,然后聚集朝贵名流,让达拏登上高座进行演讲”,这应为“利用自己的影响”来“助其子扬名”,故错误。故选C。【1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中,“分庭”,分处庭中,以示平等;“对揖”,对着施礼;“让”,礼让,推让;“席”,席位;“觞”,名词作动词,斟酒;“便”,就;“辞退”,告辞。(2)中,句首添加主语“世宗”;“文帐”,公文案卷;“故”,故意;“缓”,拖延;“之”,代词;“以时”,按时,“以”,按照;“进”,进献,进呈;“意释”,心情宽解;“竟以获免”省略主语“这些人”,“竟”,最终或竟然;“以”后省略代词“之”,“以”,因为。【点睛】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参考译文:崔暹,字季伦,是博陵安平人。高祖起兵将入洛阳,把崔暹留下来辅佐高琢主持后方的事务。崔暹受到信任厚待一天比一天深厚,他说邢邵适合担任府僚,还可以兼管机密之事,世宗因而征召邢邵,邢邵很受亲信器重。言谈之际,邢邵却诋毁崔暹。世宗不高兴,对崔暹说:“你说子才的长处,子才却专讲你的短处。”崔暹说:“子才说我的短处,我说子才的长处,(说的)都是事实,不会产生嫌怨。”武定初年,升任御史中尉,选拔了毕义云等为御史,世人称赞他知人善任。世宗想多给暹一些权势,诸位王公大臣在座,世宗命令暹抬着眼睛慢慢走来,二人拉着下裙进来,世宗与他分庭而立,对着施礼,崔暹毫不礼让席位就坐了下去,斟第二次酒,立刻就告辞。世宗挽留说:“下官还备有一点粗疏的食物,请您再多呆会儿。”崔暹说:“刚刚在御史台接到敕令 (要回去)。”于是没有吃就走了,世宗又走下台阶送他。崔暹先后上表弹劾尚书令司马子如、太师咸阳王元 坦等人,他们都被免去官职。高祖到京城去,握着崔暹的手慰劳说:“中尉您尽心为国,不怕豪强,于是使远 近肃清,诸位王公遵守法纪。冲锋陷阵,大有这样的人,做官的本色,今天我才见到。”魏孝静帝在华林园设宴,说:“崔中尉执法,出家之人与世俗之人都遵守秩序。”暹致谢说:“这是陛下教化的结果,也是大将军高澄劝奖的功劳。”退朝后世宗对暹说:“我也害怕被人羨慕,何况另外的人们!”高祖驾崩,还没有发丧,世宗就任 命崔暹为度支尚书,兼任尚书仆射,把心腹重任寄托在他身上。有囚徒几百名,世宗想把他们全部处死,每每催促公文案卷。崔暹故意拖延这件事,不按时进呈,世宗心情宽解,囚徒们终于因此获得幸免。暗中让和尚 明藏撰写佛性论,却署上自己的名字,把文章散布到江南一带。崔暹的儿子达拏年仅十三岁,他就让儒生 权会给他解说周易两字,然后聚集朝贵名流,让达拏登上高座进行演讲。赵郡眭仲让佯装佩服,崔暹很高兴,提拔他做了司徒中郎。邱下对此评说:“讲演两行得中郎。”显祖开始继承霸业,司马子如等人心怀旧怨,说崔暹犯罪严重,说应该惩罚他。高隆之也说要放宽政网,撤销苛察的法官,废黜崔暹,才可获得远近百姓的民心,显祖听从了他们的意见。等到显祖登基后,中伤诋毁的人还不停止,于是皇帝被迫将崔暹流放到了马城。不久崔暹升任太常卿。十年,因病去世,皇帝抚棺痛哭,追赠开府。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吴门春仲送李生还长安钱谦益阑风伏雨暗江城,扶病将愁起送行。烟月扬州如梦寐,江山建业又清明。夜乌啼断门前柳,春鸟衔残花外樱。尊酒前期君莫忘,药嚢吾欲傍余生。【注】钱谦益:明东林党领袖之一。明亡后,任南明王朝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不久回苏州闲居。晚年暗中参与反清复明活动,本诗就写于这一时期。建业:南京旧称,南明弘光政权建都于此。14. 下列对这首清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开篇点题,上句“阑风伏雨”既交代天气又暗示心情,下句“扶病将愁”表明与李生的关系亲厚。B. 颔联虚实结合,上句写虚,以比喻手法写扬州城烟月如梦,下句写实,言南京城景象清明,景丽而情真。C. 尾联直抒胸臆,上句殷殷叮咛,希望朋友毋忘前约,下句感怀境况,叹息自己年老多病,忐不得伸。D. 本诗融记叙、描写、抒情于一炉,首联以送别起笔,尾联以别情收尾,首尾呼应,章法严密。15. 前人评价钱谦益的七律“委婉含蓄”,你同意这种评价吗?请结合颈联,说说理由。【答案】14. B 15. 同意。诗歌使用借景抒情的技巧来表达情感。颈联描写了一幅春意阑珊的景色:夜色中,乌鸦在门前柳树前哀啼,春鸟口衔樱桃而来,此时春正浓,花已残,色彩明丽却充满了哀伤,蕴含了丰富的情感:天朗气清、春光正浓却不得不与好友别离,别情离绪跃然纸上;“断”一语双关,既写出乌啼的凄厉,又写出心情的黯淡,“残” 既表达伤春惜春之情,又引起作者岁月之叹;江南风光依旧,但故国已亡,含蓄地表达了对前明王朝的深深怀念。【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A项,该项是分析首联的作用,与文本一致,故A项正确;C项,该项是分析尾联的技巧和内容,与文本一致,故C项正确;D项,该项是分析全篇的技巧和思路,与文本一致,故D项正确;B项,“颔联虚实结合”错误,颔联“烟月扬州如梦寐,江山建业又清明”的前一句是写扬州,后一句是写建业,而诗歌标题说“吴门春仲送李生还长安”,“吴门”交代送别的地点,是指苏州,由此可知,颔联中有关“扬州”“建业”都是虚写;“比喻”一说错误,“烟月扬州如梦寐”意为“扬州的烟月如在梦中”,没有比喻,故B项错误。故选B。【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前人评价钱谦益的七律委婉含蓄,你同意这种评价吗?请结合颈联,说说理由”,然后先理解前人评价的意思,再结合颈联具体分析。答题步骤如下:先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证明。“委婉含蓄”就是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但又有点不轻易流露。对于诗歌而言,要想“委婉含蓄”就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双关等。本诗的颈联“夜乌啼断门前柳,春鸟衔残花外樱”主要是写景,意思是“晚上乌鸦的哀啼,仿佛能将门前的柳树压断,春天的鸟儿啊,嘴里衔着被雨摧残的花朵飞着”,诗句中抓住“哀啼的夜乌”“门前的柳树”“春鸟”“残花”这些景物描写了一幅春意阑珊的画面,“断”“残”让这幅画面带上了一层哀伤的色彩,结合诗歌的标题和注释来看,“吴门春仲送李生还长安”表明本诗是送别诗,诗人借助这哀伤之景来表达不舍之情,“明东林党领袖之一。明亡后,任南明王朝礼部尚书。后降清,为礼部侍郎,不久回苏州闲居。晚年暗中参与反清复明活动,本诗就写于这一时期”,注释表明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在这哀景之中融入对前朝的怀念,由此可知,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情感,而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通过晚上乌鸦的哀啼仿佛能将门前的柳树压断,春天的鸟儿嘴里衔着被雨摧残的花朵这一景象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离别和自身的状况的无奈和苦闷之情;再从用词来看,“柳”即“留”,诗人借门前春柳丝长写出与友人离别时的不舍之情,这是谐音双关,“断”既是写乌鸦的啼叫,又是写人物此时的心情,“残”既是写春景,又是写人的的岁月之叹,这是语意双关。考生可以围绕这些方面来分析“委婉含蓄”这一评价。【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名篇名句默写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不正面渲染月色,而以“_, _,”两句,描写了光影产生的错觉,侧面写出月色之美。(2)在韩愈的马说中表现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境遇凄惨的句子是:“_,_。”(3)三国演义开篇咏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表达了历史无情、功业成空的慨叹,这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_, 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答案】 (1). 庭下如积水空明 (2). 水中藻、荇交错 (3).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4). 骈死于槽枥之间 (5). 舞榭歌台 (6).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庭、积、藻、荇、祇、骈、槽、枥、榭。三、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五凤溪古镇位于龙泉山脉中段,( )。拾级而下,金凤、青凤、玉凤、白凤、小凤五条古街,仿佛幻影层叠,一觑就是一片重天,但都若未加修饰之_,藏匿山中。但五凤也并非自古沉睡,因早在清代中叶,它就成为川西第一水路码头。“蓉城下江小通衢,蜀中沱水 大码头”,“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浆,要装成都半城糖”都呈现了五凤码头在沱江流域中的重要地位。可随着现代陆路交通快捷便利,其早成_,于山中沉积,好汉难提当年勇。可我并未细细思量,毕竟赶上如今旅游兴旺时节,五凤溪自然也应赶上潮头,可它不知怎地,是否因宣传推广或其他不可知缘由,“藏在深闺人未识”,古街游人_,寥落冷寒,观之心酸。然这确实未影响我们同行人之游兴,五凤溪之古街,为木制明清建筑风格,依山傍水而建,_,房屋错落,往往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树木葱茏,山峰叠连,屋映山中,绿掩屋扉,让栈道、过街楼、栅子门、廊桥、王爷庙、文昌宫等等,如同幻灯一般,播放于我们眼眸。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我们这些游览者对那里遥望若冲霄之凤之拔列尖峰,往往叹为观止B. 那里尖峰拔列,遥望之若冲霄之凤,让我们这些游览者,往往叹为观止C. 那里尖峰拔列,我们这些游览者遥望之若冲霄之凤,往往叹为观止D. 遥望之若冲霄之凤,让我们这些游览者对那里拔列之尖峰,往往叹观止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璞玉浑金 过眼云烟 门可罗雀 星罗棋布B. 小家碧玉 明日黄花 门可罗雀 星罗棋布C. 璞玉浑金 过眼云烟 稀稀拉拉 鳞次栉比D. 小家碧玉 明日黄花 稀稀拉拉 鳞次栉比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往往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屋映山中,山峰叠连,树木葱茏,绿掩屋扉B. 往往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树木葱茏,山峰叠连,屋映山中,绿掩屋扉C. 往往令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山峰叠连,树木葱茏,屋映山中,绿掩屋扉D. 往往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山峰叠连,树木葱茏,屋映山中,绿掩屋扉【答案】17. B 18. D 19. C【解析】【17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选句子填空,要通读语段,整体理解语段的内容,重点捕捉空格前后的内容,注意前后话题的中心,表达的重点和角度,然后结合选项内容加以比较推敲。括号前说的是“五凤溪古镇位于龙泉山脉中段”,讲的是五凤溪古镇的地理位置,括号中的内容应该以此为叙述主体,而AD两项都改以游览者为主体,这就与前面的内容不连贯,故排除AD两项;“尖峰拔列若冲宵之凤”与游客无关,应是形容那里的尖峰之态,“我们这些游览者遥望之若冲霄之凤”也不合逻辑,这就排除C项;故选B。【18题详解】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空,“小家碧玉”指小户人家的年轻美貌的女子;“璞玉浑金”比喻人品质朴、纯真;从“未加修饰”“藏匿山中”可知,这里是比喻古街,把古街比作小户人家的年轻貌美的女子,应使用“小家碧玉”,排除AC两项;第二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