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意识.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意识.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意识.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意识.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李商隐诗歌创作中的审美意识.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j i i i i iir ll l1 lf 1 4 18 9 8 9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金皮陟 日期:a d f l 年卜月3 d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华中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 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识产权单位属华中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作者签名:金x 良 日期:aol l 矿月3 。日 导师签名:多鼋茚渺 日期:勿1 1 年r 月弓。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 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途塞提交蜃澄卮! 旦圭生;旦= 生;旦三生发查! 作者签名:瓮啦 日期:沙o1 1 年r 月玉b 日 导师签名:多士河记 日期:移c ( 年r 月了。日 中文摘要 李商隐是晚唐时期的一个重要诗人,对于他的诗歌创作,前人已经有过许多研 究。本文试图从他的诗歌创作中提炼出包蕴在其中的审美意识,以便更好的体味义 山诗歌的精髓。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与创作,这种日渐衰颓的社会 环境,纷繁复杂的创作背景,以及他那坎坷的人生经历与具有悲剧性的性格,都对 他的审美意识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第二部分,阐述了李商隐的作品中所流露出来的忧郁感伤之美,主要从他对时 世的忧患、对个人身世命运的感伤以及对爱情的感伤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第三部分,主要分析李商隐在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婉曲朦胧的艺术追求,这从 他那委婉朦胧的政治诗和含蓄迷蒙的爱情诗中便可见出。 第四部分,通过对李商隐的某些艳诗、咏物诗等的分析,论述其描写女性形象 与生活时所透出的绮艳之美,同时也对诗人笔下带有女性色彩的事物进行关照,领 悟藏匿其中的绮艳之美。 第五部分,主要论述李商隐的诗歌中所包蕴的风骨悲壮之美,他虽然是个感伤 的诗人,但是他的诗歌中却也有着坚韧的意志与不屈的风骨。 总之,李商隐诗歌创作中所体现的审美意识是多方面的,是值得我们珍视的。 关键词:李商隐; 感伤忧郁;婉曲朦胧;绮艳;风骨 a b s t r a c t l is h a n g y i ni sa ni m p o r t a n tt o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p o e t ,f o rh i sp o e t r y ,h a sh a dm a n y p r e v i o u ss t u d i e s t h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e x t r a c th i sp o e m si nw h i c ha e s t h e t i cs e n s e i n o r d e rt ob e t t e ra p p r e c i a t et h ee s s e n c eo fp o e t r yy i s h a n t l l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 p a r t s : 1 1 l ef i r s tp a r t ,w h i c hi n t r o d u c e sl is h a n g y i na n dh i sl i f e ,t h e ni n t r o d u c eo ft h e t i m e s ,t h i sg r o w i n gr e c e s s i o ni n t h e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c r e a t i o no fc o m p l e x b a c k g r o u n da n dl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so fh i st r o u b l e d c h a r a c t e rw i t hat r a g i c ,a l lo fh i s a e s t h e t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1 1 l ef o r m a t i o nh a dah u g ei m p a c t 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t h ew o r kd e s c r i b e di nt h r e ep a r t s :t h es e n t i m e n t a lr e v e a lt h e b e a u t yo ft h ew o r l d ,m a i n l yf r o mw h e nh e 。ss a d ,s a df a t eo ft h ei n d i v i d u a l1 i f ee x p e r i e n c e a n dt h es e n t i m e n t a ll o v e t h et h i r dp a r ta n a l y z e sl is h a n g y i n sp o e mr e f l e c t e di nt h ec r e a t i o no fa r to u to ft h e p u r s u i to fr e s e r v e dv a g u ee u p h e m i s mt h a tf r o mh i sp o l i t i c a lp o e t r ya n ds u b t l em i s t yl o v e p o e mw es e et h a to u t t h ef o u r t hp a r t ,t h r o u g hl is h a n g y i n ss o m ee r o t i cp o e m s ,s u c ha sc h a n t i n gp o e m s a n a l y s i s ,d i s c u s s e si t sd e s c r i p t i o no ft h ei m a g ea n dl i f eo fw o m e n sf a n t a s i e sr e v e a l e d w h e n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b u ta l s ot h ec o l o ro ft h ep o e t ss o m e t h i n g 谢t 1 1t h ec a r eo fw o m e n , c o m p r e h e n dt h eh i d d e nb e a u t yo f o n eo ft h eg o r g e o u s a tl a s t ,d i s c u s s e st h ep o e t r yi nc o n t a i ns t r e n g t ho fc h a r a c t e ro ft h eu n i t e ds t a t e s , w h i l eh ew a sas e n t i m e n t a lp o e t ,b u th i sp o e t r yh a v eat o u g ha n du n y i e l d i n gs t r e n g t ho f c h a r a c t e r i n s h o r t , l is h a n g y i n sp o e me m b o d i e d i nt h ea e s t h e t i c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s m u l t i f a c e t e d ,i sw o r t h yo fo u rt r e a s u r e k e yw o r d s :l is h a n g y i n ;s e n t i m e n t a l i t y ;i m p l i c i t ;g o r g e o u s ;a m b i t i o n i i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a b s t r a c t 目录 i 第一章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与创作1 第一节李商隐所处的时代l 第二节李商隐的生平创作和思想性格3 第二章流露感伤忧郁之美 9 第一节忧患时世9 第二节感伤个人命运“1 2 第三节对爱情的感伤一1 6 第三章推重婉曲朦胧之美 2 0 第一节政治观点婉曲朦胧的表达”2 0 第二节缠绵爱情婉曲朦胧的描写“2 4 第四章追求绮丽华艳之美 2 7 第一节展示女性形象与女性生活2 7 第二节用女性色彩描写其他事物3 0 第五章包蕴风骨悲壮之美 3 3 第一节优美之中包蕴风骨3 3 第二节凄艳之中透出悲壮3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 9 4 0 4 3 第一章李商隐所处的时代及其生平与创作 第一节李商隐所处的时代 一、社会历史背景 唐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开明的皇帝和杰出的 政治家,他充分吸取隋亡的教训,励精图治,出现了天下升平的景象,史称“贞观 之治。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皇后武则天逐步登上政治舞台,并且成为中国历史 上唯一的女皇帝。唐玄宗在位期间,前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迅速发展,唐朝进入 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 唐玄宗改元天宝之后,便醉心于已经取得的成就,对国事不再上心。他任用李 林甫为宰相达八年之久,此期朝政败坏。之后杨国忠为相,高力士的权势越来越大, 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唐玄宗好大喜功,因此边疆的将领为了邀功经常挑起对异 族的战事。又因为当时的兵制由府兵制改为募兵制,节度使与军镇上的士兵有了结 合在一起的机会,于是出现了边将专军的局面。安禄山一人手握重兵,身兼范阳、 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天宝十四载( 7 5 5 ) 十一月,安禄山和史思明趁唐朝政治 腐败、军事空虚之际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经过八年时间,这场叛乱才被 平定。 唐朝从此元气大伤,由盛转衰。此时均田制已经逐步瓦解,土地兼并的现象日 趋严重,藩镇割据的形势业已形成。唐代宗时期,刘晏改革盐法,从某种程度上改 善了国家的财政状况。唐德宗任用杨炎为宰相,并于建中元年( 7 8 0 ) 开始实行两 税法,即一年分夏秋两季依土地征税,他还力图平定藩镇割据,但是却引起了朱滔、 李希烈、朱批的叛乱,发生“奉天之难”。这场战争持续了五年,最后虽然朱洮和 李希烈等败死,但是唐朝却与其余藩镇妥协,在藩镇取消王号的条件下,朝廷承认 他们在当地的统治权。由此割据局面进一步加剧。 自此之后,内有宦官掌权,宦官拥有禁军兵权,甚至可以决定皇帝的废立,节 度使有独立管理地方的权力。外又有吐蕃、回纥、南诏等外患。唐德宗死后,继位 的唐顺宗试图进行改革,但他的改革对宦官的利益造成了威胁。于是宦官便拥立唐 宪宗登基,唐宪宗依靠禁军的兵力使全国所有的藩镇全部归服唐朝,至少在名义上 是如此,史称“元和中兴 。 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与此同时,晚唐朝廷官僚集团之间的纷争也特 别激烈。大和初年,在原派系斗争的基础上,形成了以李宗闵、牛僧孺为首的牛党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和以李德裕、郑覃为首的李党。牛党、李党相继执政。 太和九年( 8 3 5 ) 唐文宗与李训、郑注等发动“甘露之变”,密谋诛杀宦官失败。 这次事变之后,宦官团结一致;朝臣也只有借藩镇的兵力来对抗宦官的权力,由此 埋下残唐时期藩镇和宦官直接冲突的导火索。 文宗死后,唐武宗继位,建元会昌。唐武宗很信任李德裕,会昌二年,在李德 裕的谋划下,唐朝廷组织力量击溃了回鹘乌介可汗对北方地区的侵扰。会昌三年, 昭义镇节度使刘从谏死后,他的侄子刘稹图谋割据,当时,朝中的官员大多主张姑 息,李德裕则建议用兵讨伐。他认为昭义镇近处心腹,如果允许世袭,四方藩镇都 会效尤,朝廷号令就没办法再推行了。武宗采纳了李德裕的主张和策略,于会昌四 年平定了刘稹的叛乱。此后,武宗和李德裕又开始裁减冗官,打击佛教,并着手筹 备恢复沦于吐蕃的河湟地区。他们在军政方面所做的一些努力都颇有成效,朝廷的 威信也因此有所提高。武宗一连串振兴朝廷的政绩,史称“会昌中兴 。 不过,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晚唐社会,腐朽势力还是占有绝对的优势, 唐王朝日趋没落的局面依然如故。武宗晚年重修仙,好女色,缺乏进取心。李德裕 是李党首领,凭自己的爱憎用人,时间长了,积怨也就多了。武宗死后,宦官拥立 宣宗李忱,牛党的白敏中、令狐绚先后当权。武宗朝的有功之士遭到各种腐朽的排 斥,会昌年间的政治措施也遭到否定,李德裕被迫害致死。由于政治局势恶化,各 种政治危机进一步加深。 尽管统治阶级中的某些有才智的人想要挽救唐王朝的颓败之势,但是在多种政 治和经济因素的制约下,他们的努力也只是杯水车薪。 二、文学创作背景 中国文学史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浪漫主义诗 人,他有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高洁的人格,写下了许多感时忧国的篇章,显示 了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他对后世文人的影响很大。宋玉是生于衰世、遭遇不偶、 正直却又软弱、关心国运却又时常沉溺于个人命运的文人。 从曹丕开始,文学创作中的绮丽之风日益盛行。晋武帝太康时期,文学则开始 走向形式主义,一味追求华丽的词藻和工整的对偶。南朝骈文的出现,使得文章的 词藻更加华美,音节更加的和谐。永明体则使当时的文学创作更倾向于绮靡柔弱。 萧纲所推崇的“宫体诗”又具有浓烈的艳情意味。六朝时期,文学朝着“绮丽 的 风格发展,诗歌多以爱情为题材,语言佻巧,色彩妍丽,整个时代都充满着绮丽华 美之气。 唐朝是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初唐是盛唐诗歌大繁荣的前奏。“初唐四杰 提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出诗文应该有“刚健 的“骨气”,批判绮艳之风。陈子昂认为诗歌应该恢复风雅 兴寄和“汉魏风骨 的传统,其诗作也摆脱了齐梁诗歌的纤弱绮靡,延续了建安风 骨的传统。沈俭期、宋之问等人,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律诗定型,并在立意造 境、遣词用语等诗歌表达技巧上有所收获,但他们的不少侍宴、应制之作仍然流于 绮丽华美。 盛唐诗人视野广大、胸襟开阔,因而此期的诗歌所表现的题材、领域也大有发 展,从各种社会政治问题到日常生活情趣,都成了诗人表现的对象。由于受到大唐 盛世那积极昂扬精神的影响,这一时期的诗歌大多都有一种高亢、豪壮、刚健的风 格。此期的诗人都力求创新,艺术创造力极强。李白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 代,为唐诗的繁荣与发展打开了新局面,批判性的继承了前人的创作传统,形成了 其独特的风格,尤其是他的歌行体和七绝,达到后人难及的高度。杜甫生活在唐朝 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大多事 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 中唐前期诗人的青少年时代大都在开元、天宝的盛世时期度过,因此在很大程 度上受到了李杜、王孟、高岑的影响,加上诗歌发展到盛唐,已经趋于极境,有所 新变的可能性不大,所以这个时代的诗歌创作大都承袭了盛唐的风格,缺少新变。 士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因社会动乱和王朝衰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已经没有了盛 唐诗人的开阔胸襟和远大理想,在诗歌创作上失去了盛唐那种昂扬刚健的风貌。大 历十才子等诗人的作品,有着追求丽辞的倾向。到了中唐后期,诗歌创作才出现了 新变。元、白诗派和韩、孟诗派兴起,元、白直接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精神,追 求通俗平易,创造了许多文字浅显却富有感情的作品。韩、孟诗派主张“不平则鸣、 “务去陈言”,追求奇特的构思、怪癖的造语和内心情感的抒发。 晚唐时期,随着政治改革的一次次失败,人们对唐王朝逐渐失去信心,此期的 诗作多侧重于表现个人矛盾复杂的内心世界,在衰世的影响下,经常表露出一种忧 愤、感伤的情绪。由于晚唐世风的推动,诗歌便走向了绮艳化的道路。中晚唐诗歌 的题材开始偏向绮艳,从中唐到晚唐,诗歌中对于闺阁和男女之情的描写增多了, 连某些咏物写景、赠答送别类的诗作中都带着些许的脂粉之气。 第二节李商隐的生平创作和思想性格 一、李商隐的生平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唐怀州河内( 今河南沁阳) 人,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生于元和八年( 8 1 3 ) ,卒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 8 5 8 )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僚家庭, 从祖父一代起,就因为做官而从原籍怀州河内( 今河南沁阳) 迁居到了郑州荥阳( 今 属河南) 。 李商隐在江南度过了六年童年生活,当时他的父亲在浙江东西两道节度使幕府 当幕僚。江南的旖旎风光陶冶了他幼小的心灵,培植了他缠绵深情的性格。李商隐 快九岁时,他的父亲不幸病故,孤儿寡母,只得挣扎着返回故乡。幼年丧父,家境 陡然转入困顿,让他过早的体会到世态炎凉,也让他体察到了下层人民生活的艰辛。 不过,李商隐并未因此而失学,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和弟弟都跟随他的一 位堂叔学习经书和文章。这位堂叔曾经上过太学,父亲去世之后就筑室守墓,发誓 终身不从禄仕。商隐的从表叔崔戎等,在士人中颇有影响,劝他参加科举考试,也 没有什么效果。堂叔学识渊博,带点儒学复古气味,这对李商隐的影响很大。 大和三年,李商隐的堂叔去世,他的求学阶段也基本上结束了。同年十一月, 令狐楚任天平军节度使,聘李商隐入幕做巡官。令狐楚爱其才,让儿子令狐和他交 游,并亲自指点他写作骈文,因又以擅长骈体章奏闻名当世。大和六年,令狐楚调 任河东节度使、北都留守,李商隐随至太原。以后曾有短时期在兖海观察使崔戎幕 府逗留。开成二年登进士第。 开成二年冬,令狐楚病死,李商隐失去凭依,为了寻求政治上进身的途径,他 便于次年到泾州( 今甘肃泾川县) 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王茂元与李德裕的关系 较深,当时被视为李党。这一点李商隐开始的时候未必深知,或者说即使他知道, 但是因为并未亲身受过朋党倾轧之害,也就没有太多的顾虑。所以,他不仅入了王 茂元的幕府,而且和王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王茂元很赏识李商隐的政治见解和文 学才能,不久就把自己的女儿王氏嫁给了他。据李商隐的一些相关诗文来看,王氏 是个美丽聪慧的女子,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也很好。 然而,朋党之争几乎渗透到晚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于婚姻也照例要用朋 党的偏见去看待。令狐楚父子属牛党,王茂元则接近李党。李商隐转依王茂元门下, 他本人虽然并没有党派门户之见,但令狐及牛党中人却认为他背恩、无行,更是极 力排摈李商隐,从此他便不自觉的陷入了朋党之争。开成三年春,他参与博学宏词 科考试,先为考官所取,复审时却被中书省内有势力的人除了名。宏博落选,李商 隐只得返回泾幕。这时因为年轻,对前途依然充满着信心,虽然受了打击,精神上 还是能够支持的。 开成四年冬,李商隐又参加了吏部考试。这次他顺利通过了考试,被任命为秘 书省校书郎。校书郎虽然只是九品,但是地位清要,一旦得到有力的人提携,就能 4 升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一条进身的捷径似乎已经摆到了他的面前。但是, 对于他获得的这一美职,牛党中的一些人又岂肯罢休。不久之后,他就被调任为弘 农县尉,又因活狱事忤触上司,几乎罢官。开成五年冬,他辞职而去。入令狐幕府, 与王氏联姻,再从秘书省到弘农尉,这是李商隐在文宗朝的主要经历。尽管初入仕 途就屡遭朋党之争的侵害,但是他的政治热情还是很高的。 与文宗朝李商隐屡遭朋党势力的打击相比,到了武宗朝这种情形发生了一些变 化。由于武宗重用李德裕,李党处于优势,牛党中人对李商隐的报复暂时停止了。 他于会昌二年以书判拔萃,重入秘书省为正字。从各方面来看,在仕途上他暂时转 入顺境,似乎有可能在政治上有所发展。但是,在他这次入秘书省后不久,母亲又 在长安病逝。按照当时的规定,需要离官服丧三年。所以他在正字任上的时间也只 有几个月,就居家为母亲守丧了。会昌五年冬,李商隐守丧期满后返职。 宣宗即位后,一反武宗朝的政治措施,会昌年间得势的李德裕党纷纷遭到贬逐, 令狐绚做了宰相,李商隐进一步受到压抑。他在京没有出路,只好到远方幕府去安 身。从大中元年至九年,他先后三次赴桂州( 今广西桂林) 、徐州、梓州( 今四川 三台) 随人作幕僚,悒悒不得志。大中五年去梓州幕府前,妻王氏病故,更使他精 神上蒙受沉重打击。由于李商隐在梓州幕府期间精神上的苦闷大大超过以往,跟佛 教思想的碰触也就比过去密切了。居东川时,他常抑郁不欢,顶礼佛教,甚至想出 家为僧。大中九年冬,梓州幕府罢,李商隐返归长安。次年任盐铁推官,在为推官 期间,曾经游历了扬州和江东一带。大中十二年,罢职回郑州闲居。就在这一年, 诗人怀着匡国无门、夙心未遂的遗恨,在病中郁郁的与世诀别了,年仅四十六岁。 二、李商隐的思想与性格 李商隐上崔华州书日:“愚生二十五年矣。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始闻 长老言: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常悒悒不快。退自思日:夫所谓道,岂 古所谓周公、孔子者独能邪? 盖愚与周、孔,俱身之耳。以是有行道不系今古,直 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讳忌时世。百经万书,异品殊流,又岂能意分出其下哉? 可见,李商隐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对于政治,他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李商隐的文中,很少正面论及其政治思想,但是从他的文中提及官吏职责和施 政措施时所说的话,可以看出基本上不出儒家仁政爱民思想的范围。如“方思高挂 馈鱼,不然官烛,成陛下比屋可封之化,分陛下一夫不获之忧 ( 代安平公遗表) 、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1 0 8 页。 。刘学锴,余恕诚: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同时期的杜牧、刘黄来说,李商隐的这种观点似乎比较逊色,并不能从根本上去除 唐朝的病根。当时朝廷面对着比较复杂的政治状况,内有宦官执掌军权,干预国家 的大政,外有藩镇割据削弱朝廷的力量,且又不断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使得人民的 生活苦不堪言。杜牧在罪言中就指出了藩镇割据的危害,刘黄在“甘露之变 之前也就已经指出了宦官专权的祸害。虽然李商隐也写到了宦官的祸害,藩镇的割 据,人民的苦难,但是他着重强调的乃是贤人政治,对于当时的实际情况来说,这 似乎是不够的。不过,从诗中我们却见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伤之情。 曲江诗云: “望断平时翠辇过, 金舆不返倾城色, 死忆华庭闻唳鹤, 天荒地变心虽折, 空闻子夜鬼悲歌。 玉殿犹分下苑波。 老忧王室泣铜驼。 若比伤春意未多。”。 这首诗是在“甘露之变 后,诗人游曲江之时所发出的感慨。从诗的前半部分, 我们可以见到事变之后的曲江一片荒凉,往日里君王车架临幸的盛况已经不再了, 只能听到那些冤魂在半夜发出的悲号之声。文宗修治曲江,本来是想效仿生平之事, 事变之后却罢修,巡幸也就此废除了。虽然曲江之水仍然流向御沟,但陪着皇帝一 起乘着金舆游玩的妃嫔们却一去不复返了。诗中的“鬼悲歌”不仅写出了今日曲江 的荒败景象,而且也隐寓了“甘露之变”中朝中的官员惨遭杀害的事情。之后,诗 人又借宦官谗害陆机致死的事情来喻指事变之中宦官屠戮群臣的事件,与上面的 “鬼悲歌”呼应,又为下文的“天荒地变 做了铺垫。李商隐又借着索靖铜驼之悲 来抒发自己对国运的忧虑之情,上承“望断”,下启“伤春 。在这首诗中,诗人并 不是仅仅局限于抒发对“甘露之变”这一具体事件的感慨,而是以这个事件为出发 点,在事变前后昔荣今衰的对比中,看到国运走向衰落的趋势,而诗人对此却无能 为力,这也正是他的忧神感伤之所在。 又如汉宫词: “青雀西飞竟未回, 侍臣最有相如渴, 君王长在集灵台。 不赐金茎露一杯。”。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1 4 8 页。 当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5 8 7 页。 l o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青雀,乃是山海经中西王母的使者青鸟,诗中借青鸟来比喻为汉武帝与西 王母传递音讯的使者。青鸟这肩负着重要使命的使者,飞向西方的极乐世界后竟然 一去不回,杳无音讯。但是,幻想着升天成仙的汉武帝却依然在集灵台上长久的守 候,期盼佳音的到来。诗人在诗的后两句抒发了对汉武帝一心只想求仙,没有半点 求贤之意的忧虑之思。司马相如有消渴之症,也就是今天的糖尿病,水对与患这种 病的人至关重要,说其是救命之水也不为过。可是,汉武帝仅仅希望自己能够长生 不老,对人才的死活却毫无顾惜之情,连一杯能够止渴救命的露水都不肯恩赐于人。 这首诗虽然是吟咏发生在汉代的事,但是其与唐代的生活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唐 武宗在会昌五年曾经在南郊修筑望仙台,还服用长生不老之药。如果说此诗对汉武 帝迷信与昏庸的讽刺比较露骨、尖锐的话,那么对唐武宗的讽喻则比较深隐婉转。 诗人用委婉的表达让历史与现实巧妙的交织在一起,愈显出对无道君主的深切忧 虑。 面对黑暗的社会和腐朽的统治阶级,作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李商隐并没有丧 失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有着以社稷苍生为己愿的兼济意识,以家国兴亡为己任的 广阔胸襟。李商隐虽然家境贫困,迫于生计“佣书贩春 ,但他学习的决心也因此 更加坚决。他在上汉南卢尚书状中说:“某材诚漏薄,志实辛勤;九考匪迁, 三冬益苦。引锥刺股,虽谢于昔时;用瓜镇心,不惭于前辈。”从中,我们可以看 到他发奋读书的情景。李商隐深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影响,有着强烈的政治责任 感,期望自己能有所作为。他在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中写到: “沛国东风吹大泽, 我来不见隆准人, 征东同舍鸳与鸾, 蓝山宝肆不可入, 我生粗疏不足数, 横行阔视倚公怜, 借酒祝公千万年, 收旗卧鼓相天子, 蒲青柳碧春一色。 沥酒空馀庙中客。 酒酣劝我悬征鞍。 玉中仍是青琅矸。 梁父哀吟鸲鹆舞。 狂来笔力如牛弩 吾徒礼分常周旋 相门出相光青史。”。 这首诗作于大中四年春,是他赠给同僚的作品,带有很强的自叙传的性质,对 国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文编年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 0 0 2 年版,第8 1 3 页。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1 0 7 8 页。 1 1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自身抱负的抒发溢于言表,更流露出诗人的爱国忧君之志,透出豪放不羁之气。 第二节感伤个人命运 李商隐是一位感伤诗人,但是他的感伤是别具一格的,诗人总是能捕捉到现实 世界中那些动人的景象,在表现悲苦的同时流露出至真至诚的感伤之情,让人动容。 如表现自身身世之感的风雨: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 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 ” 这首诗可能是大中十一年诗人任盐铁推官游江东时所作,是他羁泊异乡时的凄 凉处境和心境的写照。诗人胸怀壮志却怀才不遇,潦倒终身,只能空吟抒发宝剑深 埋之愤的诗篇。黄叶在风雨中纷纷飘落,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像这飘零的黄叶,而青 楼贵胄之家却是管弦喧闹。本来可以从朋友那里得到安慰,但是新交的朋友遭到浇 薄世俗的诋毁,旧日的老友也是良缘阻隔,关系疏远。最后诗人在酒中寄托自己的 哀愁,身世之情便凄恻动人。整首诗对风雨没有过多的描绘,但是透过诗人凄凉、 苦闷、孤孑等心理感受的折光,却能清晰地感受到诗中所笼罩的冰冷的人间风雨的 清冷气息。又如夕阳楼: “花明柳暗绕天愁, 欲问孤鸿向何处, 上尽重城更上楼。 不知身世自悠悠! ”。 花明柳暗,本是赏心悦目的景致,但在伤心之人的眼中,却更能引发心中的愁 绪。登的越高,望的越远,心中的愁绪就越不堪。登楼望远,只见那孤鸿一点,在 夕阳的映照下孑然南飞,由此联想到被贬远去的肖浣。转念一想,自己的身世不也 像这孤鸿一样,悠悠然无着落吗? 这样就加深了渺茫的意境,扩大了“愁”的空间。 泪云: “永巷长年怨绮罗,离情终日思风波。 湘江竹上痕无限,岘首碑前洒几多。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1 5 5 9 页。 。刘学锴,余恕诚: 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8 2 页。 1 2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人去紫台秋入塞, 朝来灞水桥边问, 兵残楚帐夜闻歌。 末抵青袍送玉珂。”。 这首诗总共八旬,通篇没有一个字直接写“泪”,但又能处处让人感受到“泪”, 将那个抽象的概念化的“泪 用具象化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的眼前。第一句是宫人的 深宫怨旷之泪;第二句是家中的妻子整天为离情所苦,想念远行在外的丈夫的思妇 念远之泪;第三句是娥皇女英吊唁君主逝世的悲恸之泪;第四句是西晋名将羊祜死 后立碑,百姓因感念羊祜的惠爱,望其碑而流下的感怀旧德之泪;第五句是昭君出 塞远赴绝域之悲泪;第六句是项羽垓下之围的英雄末路之泪。六句分别写了六种不 同性质的伤泪,它们在结构上是平行的。在这六种泪中,有的可能与诗人的生活经 历有关,比如对故君的哀悼、对旧德的怀念以及远赴绝域之泪,有的可能与诗人的 身世遭遇没有多大的关联而只是一般的生活体验。不过,诗的最后两句所表现的却 是感受至深、含有切肤之痛的泪,青袍寒士强颜欢笑,迎送饰有马头玉珂饰物的达 官贵人,因为贵贱相形,云泥悬隔,往往更让人难以忍受。诗人正是用六种悲泪作 为铺垫,从而突出寒士沉沦屈辱之悲的深刻与强烈。“程梦星重订李义山诗集笺 注说:此篇全用兴体,至结处一点正义便住。引陈帆之言:首言深宫望幸;次 言羁客离家;湘江岘首,则生死之伤也;出塞楚歌,又绝域之悲、天亡之痛也。凡 此皆伤心之事,然自我言之,岂灞水桥边,以青袍寒士而送玉珂贵客,穷途饮恨, 尤极可悲而可涕乎! 前皆假事为词,落句方结出本旨。 落花云: “高阁客竞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稀。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诗人写落花的时候带着一种惜花、伤春的心情,使落花与伤落花者浑然一体。 表面上看“竞 字写客,“乱”字写花,但其深沉意蕴却是为了表现惜落花者怅惘 与纷乱的心绪。颔联主要写落花的动态,由“连曲陌 可见纷飞飘零的落红弥散在 惜花者的心中;“送斜晖则传达出诗人看到斜阳落花时伤感倍增的情感。腹联以 写惜花的情绪为主,而又仿佛可见花委地依枝的情状。末联收束全诗,将落花与具 有落花身世的诗人合二为一,身世之感于惜花伤春之感中若隐若现。由此,落花在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1 8 2 0 页。 窜吴功正:从审美视域解阐李商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 0 0 2 年第2 期,第1 8 7 页。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5 5 3 页。 1 3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诗人笔下也就有了一种别样的感伤之美。 又有寄托着诗人苦闷伤感之情的流莺: “流莺漂荡复参差, 巧啭岂能无本意, 风朝露夜阴晴里, 曾苦伤春不忍听, 度陌临流不自持。 良辰未必有佳期。 万户千门开闭时。 凤城何处有花枝? ”。 莺鸟流转迁徙之后又要紧接着再飞翔转徙,它们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它 们那圆转美妙的歌声中又岂能不包蕴着内心的愿望呢? 但是它们的深忠却无人理 解,所以虽然遇到了好的时节却不一定有美好的期遇。无论是天清气朗还是天气阴 霾的日子,无论是皇城中千万个宫门开启还是关闭的时分,流莺总是在流转啼鸣。 末句是诗人对无枝可栖的流莺的关切,但更像是诗人自己的心声,此时流莺与诗人 已然浑为一体了。流莺是诗人自身的象征,它的漂荡流转、无所栖托,正暗合着诗 人飘零无依的身世遭遇。诗中流莺巧啭的不被理解,也正是诗人对世无知音的概叹。 忆梅诗云: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这是诗人在梓幕后期的作品,写在群英吐芬的春天,梅花却早已开过,因此题 名为帆 乙梅。诗的后两句表面上看是埋怨梅花在年前先春而开而不在“物华 之 列,实际上是因为“忆梅”而触动了诗人自己苦闷孤孑的身世之感,因而感到她的 “堪恨 。恨字也并不是怨恨,而是一种怅恨惋惜之情。正如十一月中旬至扶 风界见梅花中所云:“为谁成早秀? 不待作年芳。 寒梅傲立于风雪之中,先春而 开,到了春天反而凋谢了,不能和开在春日里的百花同享明媚的春光,而诗人自己 也正是“早秀而“不待作年芳 的沉沦漂泊者,所以因“忆梅 而触发所遇非时、 孤孑不逢的身世之悲。 李商隐作诗,善于通过对自然地景、物的描写来表现自己的现实人生感受,追 求物我融合的诗美境界,并在这种境界中展现对自我生命的审视。如宿骆氏亭寄 怀崔雍崔衮: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9 7 9 页。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1 3 9 4 页。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3 3 2 页。 1 4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竹坞无尘水槛清, 秋阴不散霜飞晚, 相思迢递隔重城。 留得枯荷听雨声。” 首句点出了骆氏亭的清雅幽静,清幽的环境更是触动了诗人怀念友人的思绪。 次句直言“相思 但又说“隔重城”,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似乎已经飞出了心外,却 被重城所阻碍,但因着这重城之隔,反而更体现了朋友之间的心意相通。三四两句 看似是写晚秋那萧瑟冷清的自然景象,细细品味之后,才能见出这正是诗人对自己 孤寂落寞、无可奈何的内心世界的生动表现。这凄洌的“雨声 是诗人的想象,白 天他看到秋阴不散的情景,到了晚上,听到风吹动枯残的荷叶的声音便怀疑是雨声。 整首诗借景寓情,一个“听 字,将外界的环境与人的心理状态传神的展现在我们 眼前,“枯荷听雨 则暗藏了诗人的夜不能寐。听雨的不是枯荷,而是诗人自己, 怀念之情和身世之感顿时与这凄清的“雨声”融成了一片。 端居日: “远书归梦两悠悠, 阶下青苔与红树, 只有空床敌素秋。 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是李商隐中年幕游远地时所写的。诗人远离家乡,急切的盼望远方亲人 的来信,却杳无音讯,转而寻觅归梦却也不得。“悠悠 ,可见远书、归梦皆杳远难 期,希望落空时的惆怅之感由此而出,别来久远、山川阻隔之意更是溢于言表。次 句看似在描绘素秋的清冷之气,实则是在表现素秋带给客居在外的孤寂之人的心理 重压。三四两句则又移情入景,“青苔”“红树”这组意象,色彩鲜亮,但是却被 “秋雨”和“素月这一衰瑟、清冷的意象所笼罩,愈是鲜亮愁绪也就愈浓。恰到 好处的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的无言愁绪和清冷寥落的意态。 李商隐的一生,充满着坎坷与不幸。他曾经在有感中概叹:“中路因循我 所长,古来才命两相仿。 李商隐本有匡国之志,可是却未能得到朝廷的重用,没 有施展抱负和才略的空间,他内心的沉痛感也就日益加深。“哀上浮壮能感动人”固 是李商隐对艺术美的追求,他尤为关切崇高事物在变化中的消沉与幻灭,这给他的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7 6 页。 圆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7 0 7 页。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2 2 2 0 页。 固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资料汇编,北京:中华书局,2 0 0 1 年版,第8 1 3 6 页。 1 5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诗歌创作蒙上了一层厚厚的悲剧色彩。 如无题: “紫府仙人号宝灯, 如何雪月交光夜, 云浆未饮结成冰。 更在瑶台十二层? ”。 诗人想象中的世外仙姝身处高寒之地,这着意构建的美妙图景可望而不可及, 暗喻崇高美经过一番挫折之后已经无处找寻了。又如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 如何肯到清秋e l , 乐游春苑断肠天。 已带斜阳又带蝉? ”。 诗人借柳来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虽然他一生坎坷困顿,但是在前期却也是两 入秘书省,相对于当时的一般文士来说,际遇也算是不错的。尤其是当诗人晚年回 看当初的时候,就更觉天壤之别了。李商隐把组情调衰瑟的自然景物编织到一起, 就更显出年华盛世业已消逝的寂寞之情,深深抒发了对于崇高美在时日不居中消 沉、幻灭的感叹。再如谒山: “从来系日乏长绳, 欲就麻姑买沧海, 水去云回恨不胜。 一杯春露冷如冰。”。 诗的前两句以日落、水去、云回来展现时间不可停驻的矛盾。第三句诗人妄想 用买沧海的幻想来解决矛盾,末句则因沧海又变成了杯露而感到时不我待,想让时 间留驻的幻想也终究破灭了。美好的年华盛况一去不复返,尽管竭尽全力进行补救 也无法挽回,让人顿生遗憾,这也是“才命两妨和“世界微尘”的人生观在诗人 审美感受中的形象化。 第三节对爱情的感伤 爱情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人们在爱情中往往寄托了许多 理想与追求,人性中至真至纯的东西也经常在爱情中呈现出来,李商隐也不例外。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1 6 1 2 页。 。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1 3 8 8 页。 雪刘学锴,余恕诚:李商隐诗歌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 0 0 7 年版,第2 1 7 9 页。 1 6 : 一,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李商隐虽然有着丰富多彩的情感生活,但是他的美好爱情大都不得长久,这使得诗 人经常在诗中流露出他对爱情的感伤。 李商隐醉心于美好爱情的追求,但即使是两情相悦,却往往因为阴差阳错而与 所爱之人失之交臂。柳枝五首就为我们讲述了诗人与柳枝有情无缘的凄美爱情。 序日: “柳枝,洛中里姨也。父饶好贾,风波死湖上。其母不念他儿子,独念柳枝。 生十七年,涂妆绾髻,未尝竞,已复起去,吹叶嚼蕊,调丝恹管,作天海风涛之曲、 幽忆怨断之音。居其旁,与其家接故往来者,闻十年尚相与,疑其醉眠梦物断不娉。”。 这个才艺俱佳女子,在听到李让山吟诵李商隐的燕台诗后,便惊奇的询问 “谁人有此? 谁人为是? 由此可见柳枝对李商隐的爱慕、关切之情甚重,当她 知道诗的作者究竟为何之后,她便“手断长带,结让山为赠叔乞诗。明日,余比马 出其巷,柳枝丫鬟毕妆,抱立扇下,风鄣一袖,指日:若叔是? 后三日,邻当去 溅裙水上,以博山香待,与郎俱过。余诺之。 诗人对柳枝的勇敢、聪慧与果决 印象颇深,“会所友偕当诣京师者,戏盗余卧装以先,不果留”,但是到了冬天, 柳枝却已经“为东诸侯取去矣 。 于是诗人写下了柳枝五首: “其一:花房与蜜脾, 其二:本是丁香树, 其三:嘉瓜引蔓长, 其四:柳枝井上蟠, 其五:画屏绣步障, 蜂雄蛱蝶雌。 春条结始生。 碧玉冰寒浆。 莲叶浦中干。 物物自成双。 同时不同类, 玉作弹棋局, 东陵虽五色, 锦鳞与绣羽, 如何湖上望, 那复更相思? 中心亦不平。 不忍值牙香。 水陆有伤残。 只是见鸳鸯。”回 张采田认为:“柳枝为义山第一知己,此文极力写之,有声有色,是最用意之 作。 李商隐对柳枝一往情深,但是二人却无缘相守,他因此极其伤感。其一中, 诗人为柳枝所嫁非人而感到悲哀,妻妾成群的东诸侯,怎能明白女儿家的哀愁恨怨, 更何况,柳枝本性多愁善感,她那精细的心思东诸侯又哪里能明了呢。其- - n 主要 国刘学锴 圆刘学锴 刘学锴 刘学锴 刘学锴 刘学锴 铡学锴 余恕诚 余恕诚 余恕诚 余恕诚 余恕诚 余恕诚 余恕诚 李商隐诗歌集解 李商隐诗歌集解 李商隐诗歌集解 李商隐诗歌集解 李商隐诗歌集解 李商隐诗歌集解 李商隐诗歌集解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北京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 1 7 2 0 0 7 年版 2 0 0 7 年版 2 0 0 7 年版 2 0 0 7 年版 2 0 0 7 年版 2 0 0 7 年版 2 0 0 7 年版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页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写愁,诗人与柳枝虽然两心相知,但却造化弄人,有缘无分,诗人因此愤懑不平, 不能忘怀。其三是说柳枝乃是正当妙龄的小家碧玉,世上有姿色的女子不止柳枝一 人,但自己又岂能移情别恋呢。其四则是为柳枝没有得到好的归宿而感到忧愤,又 因为自己的沉沦憔悴而想到本来应该拥有美好爱情的两个人,如今却都在经受着摧 残,实在是令人叹惋啊! 其五的诗意比较明显,看到屏风上的图画,满眼都是成双 成对的花鸟虫鱼,而诗人自己却仍然是孤零一人,柳枝呢,亦是处于深闺之中满脸 憔悴,为什么花鸟草木都能拥有它们的爱情,而彼此相爱的两个人却不能够相聚相 守呢? 与柳枝的悲惨结局,使李商隐过早地感受到了个人力量的低微以及面对命运 安排的无可奈何,那种触目皆是的伤惋,使李诗的悲剧意味更加浓厚。 七月二十八日夜与王郑二秀才听雨后梦作中讲述了李商隐的一次爱而不得 的恋爱故事。 “初梦龙宫宝焰然, 旋成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