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5 年 自然地理学 1、 试述我国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特点,一起开发利用中应重视的关键问题与对策。 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坦开阔;四周山地环绕;气候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黑土地,土壤肥沃;河流多,汛期短,两个汛期;有凌汛现象;矿产资源丰富,煤炭、铁矿、石油等2、 试述土地资源质量评价的主要方法。答:定性方法、定量方法、平行法和两段法、土壤诊断-土地潜力分等法。定性方法指以土地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潜力为依据,同时考虑其社会经济背景、凭借知识与经验进行土地评价,一般只在研究范围比较广时应用。定量方法须把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指标数量化,计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投入产出比、纯收入及其他经济效益,以便用最小投入换取最大利益。平行法和两段法实质是操作程序问题。同时应用定性与定量方法进行土地的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分析为平行法,先定性而后进行定量评价为两段法。土壤诊断-土地潜力分等法,这种方法以土地组成要素之一的土壤生长作物的潜力为衡量标准。依据(1)可耕地持续生产一般作物的潜力与限制性因素(2)不宜耕土地生长天然植物的潜力与限制性因素(3)不合理利用导致土壤破坏的可能性等,划分土壤潜力级、亚级和单元。 3、 试论在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和社会经济发展背景下,自然地理综合区划研究应如何进一 步深化发展。 答:4、 试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剖析科学发展观。2006 年 自然地理学 一、简答题(每小题10 分,共60 分) 1、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部门自然地理学包括哪些? 答: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学、地貌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动物地理学等2、 自然带与自然地域之间有何关系?自然地域划分与合并的原则是什么?答在自然地域划分中,带是最高级的地带性区划单位。在自然区划中,带是指作为自然综合体的地理带或景观带而并非单纯的热量带。每个带不仅具有一定的热量基础,还具有与热量特征相适应的大气环流特征、地貌过程、地球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与成土过程。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3、 lucc 的涵义及其研究概况简介。 答:土地利用p覆盖变化(lucc)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主题之一。土地利用是指对土地的使用状况。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照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长期或周期 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土地覆盖则是指地表的覆盖状态。不仅包括地表的植被,也包括地表的各种人工覆盖物和人工改造物,是地球表层的植被覆盖物和人工覆盖物的总和。lucc研究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自然、经济与社会整个系统;包括人类社会发展的过去、现在与将来的整个过程;包括从大的地球圈层,到一个国家、地区,再到某个农户或者土地利用行为者等各个规模等级。因此其研究核心内容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1)土地利用p土地覆盖变化的结构类型分析; 2)土地利用p土地覆盖变化的过程研究; 3)探讨人类对土地利用p土地覆盖变化的反应; 4)建立综合的全球性或区域性的变化模型,探讨不同空间尺度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动力学机制。4、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有哪些?简述之。答:地貌的发育受内外力相互作用、地址构造和岩性以及作用时间三个因素的影响。 a地貌是内外力相互作用的产物,在地貌发育过程中,两种力同时出现、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b地址构造和岩性是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 c内外力作用的时间也是引起地貌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两种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及其特点。 答:热带雨林分布于赤道附近地区,以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非洲刚果河流域和东南亚热带地区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平均温在26以上,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500mm,土壤多位砖红壤。终年高温多雨,植物种类丰富。冻原是典型寒带生态系统,冬季严寒漫长,夏季凉爽短促,降水量约200-300mm,有多年冻土分布5、土壤质量评价的指标是如何确定的,主要包括有哪些?答:土壤质量评价是指以土壤肥力质量、土壤环境质量、土壤健康质量为中心,对土壤质量性能进行质量鉴定。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应该从土壤系统组分、状态、结构、理化及生物学性质、功能以及时空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描述性指标,即定性指标;另一类是分析性定量指标,选择土壤的各种属性,进行定量分析,获取分析数据,然后确定数据指标的阀值和最适值。 根据分析性指标的性质,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分为土壤物理指标、土壤化学指标、土壤生物学指标三个方面。根据土壤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原则,土壤质量的评价指标分为农艺指标、微生物指标、碳氮指标和生态学指标。 二、综述题(每小题20 分,共40 分) 1、举一案例,说明3s 技术在自然资源空间变异研究中的应用。 2、从自然地理学角度论述区域可持续发展所涵盖的主要内容,以及我国当前有关研究的主 要进展。 p5012007 年 自然地理学 一、简答题(每小题10 分,共60 分) 1、自然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是什么?简述它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答:1.研究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发展规律。2.研究个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彼此之间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动态过程,从整体上阐明其变化发展规律。3.研究自然地理环境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自然地理分区和土地类型划分,阐明各级自然区和各种土地类型的特征和开发利用方向。4.参与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评价。5.研究人为环境的变化特点,发展动向和存在问题,寻求合理利用和改造的途径及整治方法。部门自然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相邻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地貌学是自然地理学与地质学的边缘学科、气候学是自然地理学与气象学的边缘学科、植物地理学是自然地理学与植物学的边缘学科等。2、中尺度的地域分异包括哪些?举例说明它们的意义何在?答:由高原、山地、平原内部地貌差异引起的地域分异,地方气候和地方风引起的地域分异、以及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异等。 3、简述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意义及研究现状。答:所谓的“可持续发展” 就是既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又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的发展。它要求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 4、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有哪些?请分别举例说明影响机理。答: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基本因素.因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或几个月受不到阳光的照射.因此,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角不同,接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就不一样,气温的高低也相差悬殊.一般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各地区所处的纬度位置不同,是造成世界各地气温不同的主要原因.大气环流是形成各种气候类型和天气变化的主要因素.大气圈内空气作不同规模的运行,统称为大气环流.它是大气中热量、水汽等输送和交换的重要方式.大气环流的表现形式有行星风系、季风环流、海陆风、山谷风等,人们平常讲的大气环流,主要是指行星风系.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十分显著,赤道低气压带上升气流强烈,水汽易于凝结,降水丰富;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汽盛行,水汽不易凝结,雨水稀少;在信风带气流从纬度较高的地区流向低纬度地区,水汽不易凝结,一般少雨.但在大陆东岸,信风从海上吹来,降水机会较多;在大陆西岸,信风从内陆吹来,降水就少.在西风带控制的地区,大陆西岸风从海上吹来,水汽充沛,降水丰富,越向内陆水汽越少,降水减少;大陆东岸,西风从内陆吹来,降水较少.一般说来,上升气流和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容易凝结,降水机会较多;下沉气流和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气流,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机会就少.因此,在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气候特征,尤其是降水的变化有显著的差异.加之风带和气压带随季节的移动,从而形成各种不同的气候类型.海陆分布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的地带性分布.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海洋增温慢,陆地增温快;阳光减弱以后,海洋降温慢而陆地降温快.海洋与陆地表面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多少也不同,一般说来,在海洋或近海的地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较小,降水比较丰富,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较均匀,多形成海洋性气候.因此,在相同的纬度,处于同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的地区,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形成的气候特征也不同.地形的起伏能破坏气候分布的地带性.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在一定高度的范围内,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因此,在热带地区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先后出现从赤道到极地的气候变化.另外,高大的山脉可以阻挡气流的运行,山脉的迎风坡和背风坡的气温与降水有明显的差异.洋流对其流经的大陆沿岸的气候也有一定的影响.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洋流,因含有大量的热能,对流经的沿海地区,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的洋流,水温低于周围海面,对所流经的沿海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因而在气温上,洋流可以调节高、低纬度间的温差,在盛行气流的作用下,使同纬度大陆东西岸气温显著不同,破坏了气温纬度地带性的分布. 5、以中国为例,建设风化壳的基本类型及其分布。答:富铝型酸性风化壳主要分布于热带部分。地区。铝和铁都非常富集。富含铁、铝的岩石,如基性和超基性岩以及一些中性岩和类似的沉积岩,特别有利于它们的形成。硅铝铁型酸性风化壳,这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都可见到,以花岗岩为代表所发育的红色风化壳最为典型,厚度可达5070米,常形成优质高岭土和稀土元素等风化矿床。另外,在这个地区石灰岩上发育的风化壳也已被强烈淋溶,成为弱酸性或中性的红色石灰土型风化壳。其特点是质粘,硅少铝多,有时在下层尚含钙质。在我国西南有大面积分布。硅铝粘土型弱酸性风化壳。在我国华北与东北南部水分较多的山地丘陵区分布较广泛,南方海拔较高的山地也有类似的风化壳发育。在水分较少的半湿润或半干旱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区,广泛分布着碳酸盐型中性至微碱性风化壳。二、综述题(每小题20 分,共40 分) 1、论述自然地理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与限制作用。 2、举例阐述土地资源评价的意义和一般流程。答。意义:1、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2、为土地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提供基础图件和属性数据;3、土地资源调查是土地资源动态监测的实现过程; 4、土地资源调查资料是制定国民经济计划、综合农业区划和农业生产计划的重要依据流调查一般程序: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仪器和设备的准备 外业调绘:路线调查(勘察)、制定土地分类系统、室内预判、地类调绘、补测、样区调绘验证 内业工作:遥感图象转绘、面积量算、编图和图面整饰、成果整理检查验收:外业调绘和补测、内业的转绘,面积量算和成图质量 2008 年 自然地理学一、 中国是季风环流盛行的国家,主要受东亚季风的影响。请说明:1)季风环流的含义;2) 东亚季风的主要特征及它对中国自然地理特征形成的影响。答: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以一年为周期、随着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称为季风。季风是海陆间季风环流的简称,它是由大尺度的海洋和大陆间热力差异形成的大范围热力环流。主要特征:在冬季,盛行东北风,气候低温、干燥、少雨,夏季盛行东南风,气候高温、湿润、多雨。1,气候:季风使我国副热带地区没有形成热带荒漠 而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2.河流,我国季风区的河流大多是外流河3.地形; 由于季风,所以河流径流量比较大,所以在东部沿海形成平原4.自然带:我国东部地区都是森林 地域分异;季风区降水丰富,而非季风区干旱 二、 地下水是地球上重要的水资源。请说明:1)按埋藏条件地下水可分为哪几类?2)这几 类地下水的含义及基本特征。答: 三、 地球上的“成土过程”有十余种。请选择对我国影响较大的成土过程(不少于2 种),分别说明其含义及成土过程机理。答:1,原始成土过程,2,有机质的积累过程,3,粘化过程,4,钙化过程,5,盐化,脱盐化过程,6,碱化过程,7,灰化过程,8,富铝化过程,9,潜育化和潴育化过程,10,白浆化过程,11,熟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指土壤形成中土体脱硅与铁铝辅机的过程。在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条件下,土壤形成过程中原生矿物强烈的分解,盐基离子和硅酸大量的淋失,铁铝锰在次生粘土矿物中不断形成氧化物而相对积累。由于铁的染色作用,土体呈红色,甚至出现大量铁结核或铁磐层。粘化过程是土壤剖面中粘粒形成和积累的过程。可分为残积粘化和淀积粘化。前者是土内风化作用形成的粘粒产物,由于缺乏稳定的下降水流,粘粒没有向深土层移动,而就地积累,形成一个明显粘化或铁质化的土层,其特点是土壤颗粒只表现由粗变细,结构体上的粘粒胶膜不多,粘粒的轴平面方向不定(缺乏定向性),粘化层厚度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后者是风化和成土作用形成的粘粒,由上部土层向下悬迁和淀积而成,这种粘化层有明显的泉华状光性定向粘粒,结构面上胶膜明显。残积粘化过程多发生在温暖的半湿润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壤中,而淀积粘化则多发生在暖温带和北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土壤中。 四、 土壤(地理)区划是土壤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手段。请说明:1)土壤区划的科学概念;2)土壤区划应遵循的原则及其含义;3)土壤区划通常采用的方法及其含义。 答:土壤区划是根据土被或土壤群体在地面组合的区域特征,按其相似性、差异性和共轭性,进行地理区域上的划分。即据各地区土被结构、分布规律、发生特性以及资源评价和生产性能,将具有相同和共轭关系的群体组合占据的区域,划为一个“土区”,与相异的地域区分开,并根据差异程度大小,在不同级别中予以反映,成为一个多等级的区划系统。区划的主要目的是:合理规划和配置农、林、牧业生产,充分开发、利用和改良土壤资源。土壤区划既是综合自然区划的组成部分,又是农业区划的基础工作。对土壤群体所作的地理上的区分。即以土壤群体在地面组合的区域特征异同为依据,将相同或相似的土壤群体划归为同一个单元区;在同一个单元区内再根据土壤群体的某些差异进行续分。土壤区划是综合自然区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业区划的基础工作。对于合理利用土壤资源、进行农业布局、发挥土壤生产潜力和提高土地利用率,具有指导作用。土壤区划可分为全国性、省级、大区和地区、县级,以及特定目的的或土壤改良利用区划。还有林业、牧业、工程建筑、环境等土壤区划。省或特定地区的土壤区划,可细分为亚土区、小区和土片等续分单元。县的区划以分两级为宜。县级以下的土壤区划,要求数据精确,与农业区划紧密配合,土壤改良利用的措施要具体。五、城市生态系统是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请说明:1)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与内涵;2)城市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答: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通过社会经济活动在适应自然环境的基础上建立的一种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或人工生态系统。这里经济发达,人口密集,同时也是科技文化和交通贸易中心。所以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充分利用空间和集中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地域大系统。1.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2.食物链简化。3.能量和物质流量巨大、转换迅速的开放系统。4.依赖性强,独立性弱,自我调节能力小。5.是人类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影响最强烈、改造最彻底的地方。土壤地理学 2005 年土壤地理学 一、简答题(12 分/题5 题=60 分) 1、土壤发生是土壤地理学的理论基础,列举三个成土因素,并阐述它们是如何影响土壤形 成的。答: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组成和性状都直接影响土发生过程的速度和方向。且越在土壤发生的初期作用越明显。母质的某些性质常被土壤继承。生物因素包括植物动物和土壤微生物。他们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将之引入到土壤发育过程中。他们是土壤腐殖质的生产者,又是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者。是促使土壤发生发展的最活跃因素。气候因素是土壤发生发育的能量来源。直接影响土壤的水热状况,矿物,有机质的迁移转化过程,决定着土壤发生过程的方向和强度。地形因素虽未对土壤进行直接的物质能量交换,但是通过对于地表物质能量的再分配影响了土壤的发生过程。时间因素可以阐明土壤发生发育的动态过程,其他所有成土因素对土壤发生发育的综合作用都是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加强的。 2、简述中国土壤发生分类(gscc)、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soil taxonomy(st)和 wrb 四个分类系统以及它们各自的分类理论,并针对每个分类系统的高级分类单元,列举二个分别属于不同分类级别的土壤名称。 3、简述dem、tm、spot 数据和soter 数据库。答:dtm数字地面模型:描述地面诸特性空间分布的有序数值阵列。dem是dtm中最基本的部分,是对地球表面地形地貌的一种离散的数学表达。 4、简述土壤属性数据、土壤空间数据和土壤数据库,采用哪些方法可以把土壤的点源属性 数据向空间(区域)拓展? 5、土壤侵蚀(水蚀)是我国土壤退化最为重要的类型之一,叙述侵蚀退化的成因、主要影 响因素以及对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哪些危害。 答:土壤侵蚀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质在外力(水、风)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广泛应用的“水土流失”一词是指在水力作用下,土壤表层及其母质被剥蚀、冲刷搬运而流失的过程。影响壤侵蚀的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一)破坏土壤资源由于土壤侵蚀,大量土壤资源被蚕食和破坏,沟壑日益加剧,土层变薄,大面积土地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耕地面积不断缩小。随着土壤侵蚀年复一年的发展,势必将人类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层侵蚀殆尽。二)土壤肥力和质量下降土壤侵蚀使大量肥沃表土流失,土壤肥力和植物产量迅速降低。如吉林省黑土地区,每年流失的土层厚达0.5-3cm,肥沃的黑土层不断变薄,有的地方甚至全部侵蚀,使黄土或乱石遍露地表。三)生态环境恶化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地表植被的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失调恶化,洪、涝、旱、冰雹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特别是干旱的威胁日趋严重。四)破坏水利、交通工程设施水土流失带走的大量泥沙,被送进水库、河道、天然湖泊,造成河床淤塞、抬高,引起河流泛滥,这是平原地区发生特大洪水的主要原因。二、综述题(20 分/题2 题=40 分) 1、应对全球变化的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 年2 月16 日正式生效,成为国际法。根据土 壤学理论,阐述如何通过改变土壤资源利用措施来实现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2、阐述“3s”技术的基本理论,并列举三个“3s”技术在土壤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中 的应用实例。 3s技术即全球定位系统(gps)、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合称,其中,gps主要用于地理空间位置的采集以及对遥感数据进行地面调查,对遥感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检测;rs具有周期性、动态性、信息丰富、数据获取率高、可直接以数字方式记录和传递信息等特点,对于地学信息采集有其独特的优势;gis则具有高效的空间数据管理和灵活的空间数据综合分析能力,通过对多种因素的综合分析可以迅速地获取满足应用要求的信息,并能直观地表达处理分析结果。在3s技术中,gis技术在地理信息的处理和应用中起着基础性作用,而gps、rs则作为信息获取的主要手段,是gis重要的数据来源。gis和传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相比,其重要特征就是其涉及的信息为海量地理信息。1) 地面成像卫星 主要有ikonos、quickbird、geoeye等。这类传感器的特点是空间分辨率非常高(最高可达0.41米,geoeye),对地面的成像十分精细,可以探测微少的地物,波段数往往较少,且包含蓝光波段,因此可以生成真彩色影像。在土地资源利用领域,这类影像往往被用于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等领域。 2) 地球资源卫星 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传感器即spot系列和landsat系列,其影像也是全国土地二调所用的主要遥感影像数据源。spot系列传感器因其空间分辨率高、成像质量好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面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spot-5传感器空间分辨率更是达到了2.5米,且能立体成像,在地学研究领域非常具有优势。但是由于其影像价格昂贵,因此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一般而言,spot数据更多应用于城市研究领域3) 高光谱传感器 高光谱传感器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它的高光谱分辨率,能够探测地物的精细光谱特征,因 而能够发现多光谱遥感所不能够监测到的地表特征。 搭载于 eo-1 上的 hyperion 传感器由于其 数据开放政策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在资源和生态环境研究领域获得了大批的研究成果。 比如根据红边蓝移现象通过对地物光谱曲线的匹配和对比可以寻找金属矿藏, 或者通过对植 被、土壤的监测对矿区及重金属污染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以及植被生理特征参 量的定量反演等。2006 年土壤地理学 一、简答题(12 分/题5 题=60 分) 1、土壤系统分类的理论基础是土壤发生,叙述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建立灰土、铁铝土和淋 溶土土纲的发生学理论依据。答: 2、 中国数以万计的土壤历史数据是应用中国土壤发生分类(gscc)积累起来的,但是它 是一个定性的分类。中国土让系统分类(cst)是一个定量化和国际化的分类,但目前 积累的土壤数据还不是很多,您认为通过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上述各自的不足?建立它们 间的内在联系?详细叙述之。 3、 分别叙述中国土壤发生分类(gscc)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cst)和soil taxonomy(st) 分类理论的异同点,并写出中国土壤发生分类(gscc)10 个土类以及所有中国土壤系 统分类(cst)土纲和soil taxonomy(st)土纲的名称。 4、 叙述土壤分类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形成的原因,简述我国上述三个地带性规律。 5、 何谓土壤属性数据和土壤空间数据,简述土壤属性数据库和土壤空间数据库的建立过 程。 二、综述题(20 分/题2 题=40 分) 1、城镇化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叙述城镇化对城市和城郊土壤资源有哪些主要 的影响,您认为应该如何应对城镇化对城市和城郊土壤资源的负面影响。 2、我国的主要土壤退化类型有哪几种?试在我国北方和南方分别举例说明 3s 技术在土壤退化监测、治理规划和防治措施实施中的应用。答:耕地占用、耕地剥离、土壤流失、土壤沙化、草地退化 2007 年土壤地理学 一、简答题(12 分/题5 题=60 分) 1、何谓土壤发生层,叙述土壤a、b和c 层;简述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宁夏教育数学试卷
- 淘宝店铺直播活动策划方案(3篇)
- 河道栏杆基础施工方案(3篇)
- 澳门废气处理施工方案(3篇)
- 临时保安考试题库及答案
- 北京市门头沟区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考点及答案
- 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及答案
- 放鞭炮初一作文700字14篇
- 客户服务热线接听规范及问题解决流程模板
- 时政知识培训方案策划课件
- 外墙高空蜘蛛人作业施工方案
- 新常态下的中国消费-麦肯锡
- 酒店楼层分租协议书
- 血液肿瘤科知识培训课件
- 网络安全产品代理销售合同
- 单位对个人教育教学情况定性综合分析
- 《2025年CSCO HR阳性晚期乳腺癌治疗指南》解读
- 广播工程系统施工方案
- 新能源汽车概论 课件 5.1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与防护
-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2025年小升初总复习数学测试卷含解析
- 带状疱疹护理查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