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文 字.doc_第1页
第1章 文 字.doc_第2页
第1章 文 字.doc_第3页
第1章 文 字.doc_第4页
第1章 文 字.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漢語講義文字第一章 文 字第一節 漢字的起源一、文字和文字學(一)文 字文字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原始社會時期,人群、部落之間交流較少,有聲語言已能滿足需要。後來,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人們的社會交際日趨頻繁,而有聲語言一發即逝,既不能傳諸遠方,亦不能留諸異日,用它作為傳遞思想信息的唯一手段,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需要了。經過古人長時間的摸索和努力,逐漸產生了一套記錄語言信息的符號系統,這就是文字。文字是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的,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字。語言(即有聲語言)的產生,是人類從動物界最後分化出來的標志;而文字(即書面語言)的產生,則是人類由原始轉入文明的標志。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體系,是語言書面化的體現者,是最重要的擴大語言交際作用的輔助工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除了漢字外,還有蘇美爾人、巴比倫人的楔形文字、埃及人的聖書文字和中美洲的瑪雅文字。這些文字造就了古文明的歷史成就。如今楔形文字、聖書文字、瑪雅文字已銷聲匿跡,不再使用,且該地區現行文字和這些古文字也沒有淵源關係,故漢字應該算是現存最古老的文字。漢字,在秦代以前叫“名”、“書”、“文”或“字”。例如:儀禮聘禮: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于方。荀子解蔽:好書者衆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爲武。呂氏春秋序:暴之咸陽市門,懸千金其上,有能增損一字者與千金。“文字”並稱,始見於秦始皇二十八年(西元前219年)時所刊立的琅邪刻石(在山東諸城縣東南150里處)的“器械一量,同書文字”一語中。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敘裏對“文”、“字”進行了分辨: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那麽,即獨體爲“文”,合體爲“字”。而事實上,“文”、“字”之別在許慎之前和之後,並沒有如此嚴格。此後“文字”既可以用來指記錄某種語言的文字符號的整個體系,也可以用來指一個個的字。漢字是我們的祖先告別蒙昧進入文明的標誌。它的誕生標誌著中國的歷史由傳說時代進入信史時代。漢字的誕生和發展,與漢族人民的社會史和文化史有密切的關係。探索漢字的起源就是探索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端。(二)文 字 學文字學屬於語文學的一個部門,它以文字爲研究對象。它主要研究文字的起源、性質、結構、發展、形音義的關係以及漢字改革等等。我國傳統文字學歷史悠久。文字學有廣狹二義:廣義的文字學,包括漢字形音義三方面的研究,相當於漢字形體學、音韻學、訓詁學三門學科。狹義的文字學,以形體構造爲主,和音韻學、訓詁學並列。漢代稱學習文字之學爲“小學”。隋唐時“小學”的範圍擴大到文字、音韻、訓詁,小學的範圍和廣義的文字學相合了。宋代王應麟玉海分小學爲體制(形體結構)、訓詁、音韻三門,以後才把小學中研究漢字形體結構的學科稱爲文字學,即狹義的文字學。二、漢字的起源關於漢字的起源,一直蒙著神秘的面紗,有關漢字起源的直接證據並不足,後人只能通過一些考古的發現和古籍進行推測。(一)幾種傳說1、八 卦 說 許慎認爲,歷史上曾有過一個用八卦來紀事的階段。說文解字敘論述了漢字的起源:古者庖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八卦是古代占筮的符號,共有八種: 乾 兌 離 震 巽 坎 艮 坤“”爲陽爻,“-”爲陰爻。 宋人鄭樵通志六書略中說:文字便從不便衡,坎、離、坤,衡卦也,以之爲字則必從。故 必從而後成“水”,必從而後成“火”, 必從而後成“”。 羅君惕在六書說一文中認爲:結繩與文字沒有什麽關係,而八卦與文字的關係很密切,如八卦的陽爻作“”,即演變爲“一”字。兩個陽爻作“”,即演變爲“二”字。乾卦作“”,即演變爲“三”字;坎卦作“”,即演變爲“”(水)字。 漢字起源於八卦說,是不符合客觀實際的,因爲漢字與八卦是兩種不同性質的符號系統,即使能證明“水”等字是從“”等取象而來,也不能說明衆多的漢字源於八卦。但兩者並非毫不相關,八卦是古代占卦的工具,但從甲骨文的數字看,八以內的數字是用一到四根爻組成。如:一 二 三 四五 六 七 八可見,原始的八卦符號與數位記號有著相同的來源。漢字中,跟原始的占筮術有關的一些文字,也採用了原始的記數符號,如“爻”字,甲骨文由兩個“五”構成。“教”字甲骨文也含有兩個“五”字。“學”字甲骨文像兩手擺弄數位。2、結 繩 說 在文字産生以前,原始人經歷了一段用實物幫助記事的時期。古籍中有不少鄉關記述,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之聖人易之以書契。莊子胠篋: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轅氏、赫胥氏、尊盧氏、祝融氏、伏犧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鄰國相望,雞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許慎說文解字敘:及神農氏結繩爲治,而統其事。 結繩的方法,鄭玄易注說: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九家易: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史前時期使用這種記事方法應該是可信的。我國雲南的獨龍族人以前出門時,在繩上打結來計算日子。哀牢山區的哈尼族老人,用結繩的方法來記載村裏發生的事。西非的阿拉特人、墨西哥的助尼人等都曾使用過這種方法。從古代南美洲秘魯的印第安人那裏也能瞭解到古代結繩的一些情況:他們用一根木棒,上面系著長長短短的繩子,上面打了許多結,結頭離棒越近,表示事越緊要,黑結表示死亡,白結表示銀子或和平,紅結表示戰爭,黃結表示數目。單結是十,雙結是百,三結是千。古文字中確實有少數數字字形與結繩有關,可能借鑒過結繩的方法。在金文中有些數字,很象結繩的形象: (十)、 (廿)、 丗(卅) (卌)甲骨文爲了刻寫的方便,寫作、 、,有繩無結。小篆的“系”字就寫作 ,很像繩上打結之形。但結繩只起到幫助記憶的作用,結繩的方法並沒有與語言發生直接的聯繫,不能表現複雜的事物和抽象的概念,不能起到記錄、傳播和保存語言的作用,所以結繩既不是文字符號,也不能發展成爲文字。3、倉頡造字說 倉頡造字,戰國時期有許多傳說。例如:韓非子五蠹: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厶,背私謂之公。李斯倉頡篇:倉頡作書,以教後詣。呂氏春秋君守:奚仲作車,倉頡作書。傳說中倉頡是黃帝的史官,到了漢代更是神化了,說他有四隻眼睛,看東西十分清楚,擡頭看見月亮的時圓時彎,低頭看見各種鳥獸的腳印,從中得到啓發,創造了文字。還說他造字時泄露了天機,以致“天雨粟,鬼夜哭”。 其實,漢字是不可能由一個人創造出來的。漢字形體繁多,又存在著大量的異體字,足以說明漢字不是一時一地一人的創造。還是荀子解蔽裏的說法比較可信:好書者衆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倉頡只作了文字的整理工作,是衆多人中的一個。 再說,歷史上並不一定有倉頡其人。中國傳說中的人名,大多是根據其某種功績而起的,如:有巢氏,指發明建造房屋的最早祖先;燧人氏,指鑽燧取火的祖先。倉頡,音近創契”,可能是對古代史官的追稱。(二)漢字産生的主要途徑 從考古的資料來看,漢字産生的主要途徑有兩個:圖畫和契刻。1、圖 畫 遠古時代的先民,還用圖畫把有關的人和事表現出來,繪刻於陶器和山石上。漢字起源於圖畫,已爲學術界所普遍接受。古人很早就有“書畫同源”的觀念。呂氏春秋勿躬:史皇作圖。淮南子修務訓:史皇産而能書。(據唐蘭等人考證,“書”當爲“畫”字之訛)宋代鄭樵通志六書略中說:書與畫同出。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唐蘭先生更是明確提出“文字的起源是图画”。圖畫逐漸失去圖畫性質,符號性增強,這就是文字産生的過程。金文中的有些文字逼真,與圖畫幾乎沒有多大差別:牛 象 魚 龜 弓 鼎漢字起源於圖畫,是沒有什麽疑問的。但圖畫並不是文字,只有當圖畫具有了一定的讀音和含義時,才能成爲文字。一般認爲當圖畫用作族徽的時候,才成爲文字。2、契 刻 契(鍥)刻記事的記載也常見於古籍。周易: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於是約車治裝,載券契而行。漢代劉熙釋名:契,刻也,刻識其數也。後漢書烏桓傳:大人有所招呼,则刻木以为信,虽无文字,亦不敢违。隋書突厥傳:突厥無文字,刻木爲契。 契刻,是竹木等物體上刻畫記號,其作用主要是記數,或用作某種標識,或用於兵符、債券、信約等。史記信陵君列傳就記載過竊符救趙的事。西安半坡出土的陶器上有一百一十三個刻畫符號距今已有六千多年,再如臨潼姜寨、甘肅馬家窑、青海樂都柳灣、浙江余杭良渚等處都發現有多種刻畫的符號,組合更爲複雜。他們可能是制陶專門化以後氏族制陶或家庭制陶的一種標記,也可能是代表器物的製造者或所有者的專門記號。如: 。可以識爲:日、井、五、冊、午、巾。1987年12月12日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大龜板、石具和骨片上發現的刻符,則更爲古老,距今已有八千年之久。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發展認爲:彩陶上的那些刻画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不過,這些符號還不能代表語言中具體的詞語,還不是語言的記錄符號,還不具備表達語言的功用。但儘管如此,契刻也仍然是文字産生以前的重要符號手段,甚至可以說是某些漢字(如純符號的指事字)的前身。甲骨文數目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干支字癸皆當取自陶符。許慎論六書,以指事爲首,恐怕也是考慮到這類抽象的刻畫符號應當是文字的來源之一。(三)文字與標記的區別有史以來的各種文字都和圖畫文字有關係。前面所舉各例中,可以看出原始記事方法交錯存在,起著記事的標記標號的作用。當然,文字也是一種符號,但與這種記事標記符號有著本質的區別。文字是語言的符號,它代表著一定的語音和語義,而記事標記符號與語言沒有直接聯系,即使是敘事畫,所代表的也只是事物的形象,表達的只是概括的、約略的內容,看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語言去解說它的涵義。原始記事方法與文字盡管有著如此重大的區別,但在歷史的進程中,它們卻有著一種血緣關系早期的象形表意文字是由原始記事方法(尤其是契刻和圖畫)蛻變出來的。原始記事方法在“寓意於形”這點上給象形表意文字奠定了基礎,同時也提供了形體上、線條上的素材。契刻和圖畫,經過簡化、抽象化和系統化,使之代表一定的語音和語義,便成為早期的文字。早期文字的形體與圖畫、契刻的確相當接近,查查文字家譜就可以看出,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古老的文字,埃及的聖書字,蘇美爾人、巴比倫人的楔形文字,克里特島的象形字,中國的漢字等都導源於史前的圖畫文字。把圖畫文字中已經大大簡略了的圖形和語言裡的詞結合起來,讓固定的簡約的圖畫標志固定的詞;改變以事件的進程為次序的連環畫式的方法,用語法次序來組織圖形,使圖畫文字由提示語言,由與語言中的詞、語法關係遊離到和語言一致,這樣就產生了象形文字,產生了記錄語言而不是提示語言的文字,或者通過記錄語音去記事的文字。三、漢字産生的時代和漢字體系的形成漢字的産生不會早於傳說中的五帝時期,因爲伏羲、神農的時代還是“結繩爲治”。漢字大約産生於仰紹文化或大汶口文化,因爲在仰紹文化時期,普遍發現了陶器刻畫符號。仰紹文化: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一種文化。1921年首先發現于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故名。分佈在黃河中游及其支流渭河汾河伊水洛水衛河等廣大地區內。距今約有五六千年。屬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榮時期。因其遺存文物中常有彩陶,故亦曾被稱作“彩陶文化”。大汶口文化:1959年首次在山東甯陽堡頭村發現主要分佈在魯西南和蘇北地區。因發現遺址位於堡頭村和泰安大汶口一帶故名。生産工具以磨制石器爲主骨角牙器也多精致陶器以夾砂紅陶和泥質紅陶爲主也有灰陶黑陶和少量硬質白陶。遺址中發現氏族公共葬地各墓之間隨葬品多寡懸殊晩期可見男女合葬現象。大汶口文化約始於西元前4500年至西元前2500年前後過渡爲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略晚於仰紹文化,距今四千五百年左右。在山東莒縣出土的灰陶缸上發現了四個象形符號,學者認爲這是原始漢字。如: ,學者認爲是“旦”,一輪紅日從地平線上冉冉升起。 至於漢字體系的形成一般認爲在夏代。論語八佾: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禮,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獻不足故也。足,則吾能徵之矣。司馬遷作史記夏本紀,對夏代的譜系言之甚詳,肯定有其譜牒作爲依據。孔子和司馬遷都見過夏代的典籍。夏代既然有文獻,說明文字體系已經形成。第二節 漢字的形體構造一、漢字的形體構造漢字的形體構造,是指漢字的構造方式,即體現造字意義的字形結構。我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漢字的結構,如“章”字,從書寫結構講,分以爲“立”和“早”兩部分,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立早章”。古漢語講漢字的結構,主要是從造字角度講的。章是由“音”、“十”兩部分組成,說文解字:樂竟爲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書寫結構只能告訴人們一個字的寫法,造字結構則能體現一個字的本來意義。“樂竟”是指音樂告一段落。先人造字之初,就是根據事物的一定意義來造字的。清代王筠在說文釋例中說:許君之立說也,推古人造字之由,先有字義,繼有字聲,乃造字形,故其說義也,必與形相比附。這就是說,在人們的頭腦中,先有對某種事物形成的觀念,即意義;然後有詞的語音形式,即字的讀音;最後才依據意義和讀音造字,即字的形體結構。所以,漢字的形體、讀音和意義,都是有一定的內在聯繫的。漢字是表意系統的文字,字義可以從字形上顯示出來。只有把握了漢字的構造,才有可能對字義作深入的瞭解;同時,也只有真正弄清了漢字的構造,才說得上深入瞭解漢字的基本特點。二、傳統的六書說漢字的表意功能,是由漢字內在的構形來體現的。漢字內在的構形相當複雜,但是也有一定的規律。能大體闡明這些規律的,就是我國傳統文字學中的六書說。從造字意圖的角度來分析文字的作法,早在先秦時代就已經出現了。如說文解字記載孔子對“王”字的解釋:一貫三爲王。左傳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爲武。又昭公元年:于文,皿蟲爲蠱。韓非子在五蠹中說: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背謂之“公”。人們分析漢字的結構得出了“六書”的理論。“書”,本指書寫,也指寫下的字。“六書”是漢代人根據對小篆的形體分析而歸納、總結出來的六條造字原則和具體的造字方法。“六書”說流行於戰國時期。最早見於周禮地官保氏,是當時漢字教學的科目。周禮曰:保氏掌諫王惡。而養國子以道,乃教之六藝:一曰五禮,二曰六樂,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書,六曰九數。周禮是儒家十三部經書之一,成書大約在戰國之際,這說明遠在先秦時期就已有“六書”的概念了。但是周禮只有總稱,沒有具體的細目。到了西漢末年,“六書”說經漢儒的發展,有了細目,首次將“六書”解釋爲六種造字法。到了東漢時期,解說“六書”內容的主要有許慎、班固、鄭衆三家之說:班固在漢書藝文志裏說: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班固的說法來源於劉歆。鄭衆給周禮地官保氏作注說:六書,象形、會意、轉注、處事、假借、諧聲也。許慎在說文解字敘裏說:周禮八歲入小學,保氏教國子先以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 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清代以後一般人於“六書”大致採用許慎的細目,班固(劉歆)的次第,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三、“六書”的具體內容前人所講的“六書”,名稱有同有異,排列次序也不盡一致,其中以許慎的解說最爲見長。他的解說分三個部分:名稱、定義、例字。他不僅列出了“六書”的細目,而且給每一書都下了定義,作了界說,並舉出了例字,從而使人們對漢字形體的構造,有了規律性的認識。許慎的解說,已涉及到漢字産生和發展的理論問題,奠定了傳統文字學的基本理論,即“六書”說。自清代以後,人們講“六書”,一般採用許慎的名稱,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下面依次對“六書”予以介紹。1、象形(1)界說說文:“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所謂象形,就是畫成所要表達的物體,隨著物體的形狀而宛轉曲折,“日”、“月”就是這樣的字。再如“人”、“木”、“鹿”、“戈”、“鳥”、“山”、“水”;“瓜”、“果”、“齒” 、 “胄”、“侯”、“向”、“血”。(2)象形字的類別A、獨體象形(象形正例):即通過描摹事物的輪廓以表示該事物。獨體象形字所表現的是事物的整體,特徵鮮明,區別性強,不需要有烘托、陪襯,也無需造成環境。如“人”、“目”、“自”、“女”、“日”、“月”、“山”、“鳥”、“魚”、“鹿”、“羊”、“戈”、“木”等字,它們的甲骨文寫法,就像這些事物的形狀。B、合體象形(象形變例):詞所表現的常常是事物的分部,形態特徵不鮮明,需要造成環境陪襯。即雖然也畫成事物的輪廓, 但還需要借助於主體事物來幫助表示詞義,否則就不知道所象何物。 字體中的線條一部分是用來描繪事物本體的,另一部分用來描繪相關事物的。如“眉”、“果”、“血”、“瓜”等字所描繪的:“眉”因在“目”上,所以人們才知道是“眉”;“果”因在“木”上,所以人們才知道是“果”;“瓜”因吊在藤蔓上,所以人們才知道是“瓜”。(3)象形字的特點:A、它以富於真實感的圖像來表現詞義,圖像簡約而典型。象形字具有明顯的直觀性,車就畫一輛車的形狀,馬就畫一匹馬。象形字是簡約而典型的,簡約求表達,典型求區別。B、所記的一般是有形可象的指物名詞。由於象形是用“畫成其物”的方法來造字,所以凡是有“物象”可“畫”的實物多可以採用這種方法來造表示它的字。從用字寫詞的角度看,大凡用象形字記錄的詞,大多是表示具體實物的名詞。但是也有少數象形字例外,它所標稱的並非所象的具體實物,而是這種實物所具有的某種性質或狀態。“高”、“大”二字即是這樣的例子。“高”,甲骨文作 ,本象台觀之形,由於上古在人爲的建築中,最高的莫過於台觀了,所以這個字所表示的不是台觀,而是台觀所具有的“高”的性質或狀態,以後用台觀之高,泛指一切事物之高。“大”,甲骨文作 ,本象大人正立之形。由於大人與繈褓的小孩兒相比,具有“大”的性質和狀態,所以這個字所要表示的不是“大的人”而是“人的大”,再用爲凡大之稱。這種象形字所記錄的詞,其本義往往不再指具體的事物而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種性質或狀態,其詞性也不再是名詞而是形容詞了。其實,像這樣的字,就造字手法而言,是“畫成其物”的象形;而就造字意圖而言,就是要用形象的字形來標示抽象的概念了。C、象形字歷史悠久,是漢字的構形基礎。但是,不是所有的事物和概念都是有形可象的,複雜的事物更難以象形,所以靠這種方法造字,是不能滿足記錄語言的需要的。說文裏有象形字264個。2、指事(1)界說說文:“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可見,上下是也。”所謂指事,就是初看可以大體認識其形體,仔細觀察才能發現其意義所在,“上”、“下”就是這樣的字。指事是用指示性的符號來表示事物特點或抽象概念的造字法。再如:“刃”、“亦”、“身”、“要”、“本”、“末”、“甘”、“一”、“二”、“三”、“四”、“五”等字就是。(2)指事字的類別A、獨體指事,用純粹抽象符號所構成。如:“上”、“下”、“一”、“二”、“三”、“亖”、“五”等字。B、加體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礎上加上指示性符號,所加符號不能獨立成字,如:“本”、“末”、“朱”、“刃”、“甘”、“寸”、“要”等字。C、變體指事,用增減筆畫來表現詞義。如“木”的一半爲“片”或“爿”,反“永”爲“ ”。這類字學術界的意見並不統一,或以爲是變體象形,或以爲是變體會意。(3)指事字的特點A、象形字所表達的多是具體事物,而指事字所表達的多是抽象概念。B、表現方法上,象形字採取描畫物狀的寫實法,而指事多是運用指示符號的象徵法。C、象形字是其他造字法的構形基礎,有的指事字在象形字的基礎上附加符號才能構成新體。指事字中加體較多,獨體較少,變體更少。指事字雖然可以表示某些抽象的概念,但是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自古至今指事字極少。說文裏只有129個指事字,漢代以後沒有看見用此種方法所造的字了。3、會意(1)界說說文:“會意者,比類合誼,以見指撝,武信是也。”所謂會意,就是比合二字或數字,會合它們的意義以成新義,由此看出它們的意義,“武”、“信”就是這樣的字。“誼”同“義”。 組成會意字的各個組成部份都叫“意符”。再如:“林”、“从”、“令”、“步”、“陟”、“涉”、“安”、“家”、“牧”、“逐”、“昔”、“休” “析”等字。(2)會意字的類別:A同體會意,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的表意符號所組成。如:“林”、“森”、“从”、 “众”、“ 比”、“北”、“化”、“品” 、“步”等。B異體會意,由兩個或兩個以上不同的表意符號組成。如:“析”、“休”、“逐”、“莫”、“取”、“牧”、“涉”、“陟”等。會意字還可以分爲:1、比形會意字,這是早期會意字,也叫商周會意字。是用意符的形象來會合成意的。如:“及”、“兵”、“磊”、“寒”、“射”、“步”、“涉”、“陟”、“舂”、“立”、“休”、“孚”、“益”、“牧”等字。2、比意會意字,這是晚期會意字。是用意符的文字意義來會合成意的。如“信”、 “雀” 、“胞”、“岩”、“臭”、“息”、“尖”、“班”、 “取”、“ 惪”。後代這樣會意的如:“少力”爲“劣”,“不正”爲“歪”,“不用”爲“甭”,“小土”爲“尘”、“大耳 ”爲“耷”。秦漢以後,文字的象形性逐漸減弱,許多新造的會意字是用意符的文字意義來會合成意的。這種會意字和前一種會意字是不同的。(3)會意字的特點:A、會意字一般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的表意符號所組成的複合體。B、這種複合體表示一種新義,但又不是幾種表意符號的簡單拼合。說文中有“武”字,許慎解釋“武”字時引用了“止戈爲武”的說法,把“止”理解爲制止,這是不符合“武”字的造字意圖的。(4)會意兼形聲:少數會意字的意符兼有表音功能,如:“姓,從女從生,生亦聲。”這類字叫“會意兼形聲”,也叫“亦聲字”。如:“貧”字,從貝從分,分亦聲;“汲”字,從水從及,及亦聲。還有“婚”、“姻”、“娶”、“娣”、“媄”、“汲”、“餽”等字也是。在形聲字裏我們還會講到會意兼形聲的問題。(5)會意字與象形字、指事字的區別:會意字是以象形字爲基礎來表示新意的,但兩者又有所區別,象形字多屬獨體,而會意字則是合體;象形字常表示具體的事物,而會意字則表示抽象而又複雜的概念。象形、指事是以獨體、靜態而名物,會意則是以合體、動態而示意。所以反映在語法上,象形字、指事字多用爲名詞,會意字則多爲動詞。說文裏會意字有1254個。4、形聲(1)界說說文:“形聲者,以事爲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取表示事物意義的字作爲意符,取表示事物聲音的字作爲聲符,意符、聲符合在一起,就是形聲字,“江”、“河”就是這樣的字。(2)運用形聲法造字的方法A、加注意符a、爲本字加注意符。一個字被假借以後,再爲本字加意符。如:莫暮 益溢 它蛇 其箕 衰蓑 云雲 止趾址b、爲借字加注意符。一個字被假借以後,再爲借字加意符,如:其基 食蝕 取娶 辟避 昏婚 采彩B、加注聲符a、爲本字加注聲符。一個字被假借以後,再爲本字加聲符。如:晶星 自鼻 网罔“晶xng”字的本義是星星,後來被借爲明亮的意義,讀jng,爲了不使“晶”的意義過多,就在本字下面加了聲符“生”,成爲“曐”(後來簡化爲“星”)。b、爲借字加聲符。一個字被假借以後,再爲借字加聲符,如:食飼“食”是名詞,本義爲食物,引申爲“餵養”,後來又爲借字加了聲符“司”,寫作“飼”。在“餵養”意義方面,“食”和“飼”就成了古今字。C、音意合成當語言中某個詞需要造字時,一方面根據這個詞的意義特點,從已有的文字中選取一個字來充當意符,另一方面根據這個詞的語音特點,從已有的文字中選取一個字來充當聲符,把意符和聲符組合起來,構成一個新字,如:“村”、“氮”、“氖”、“鈾”、“鎂”等字就是。(3)形聲字的結構形式形聲字占漢字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一般的結構有以下六種:A、左形右聲江河梧快松理銅銀到B、右形左聲鳩胡期頸鄲魄錦刮割C、上形下聲草藻露箕管霧花竄D、下形上聲婆娑案架臂臀盎駕E、外形內聲圃閣閨衷裹國闊圍F、內形外聲聞悶辯鳳風莽讎哀形聲字還有一些特殊結構形式:G、意符偏在一個角落裏。如:條、倏、修、脩,分別從木、犬、彡、肉,同爲攸聲;栽、裁、載、哉,分別從木、衣、車、口,同为声;騰、滕、勝、螣、鰧、縢,分別從馬、水、力、虫、鱼、糸,同爲朕聲;穎、潁,分別從禾、水,同爲頃聲;穀、榖、瑴、糓、嗀、彀,分別從禾、木、玉、米、口、弓,同爲 聲;疆,從土,彊聲;雖,從虫(hu),唯聲;強,從虫,弘聲;佞,从女,仁声; 在:從土,才聲;賊:從戈,則聲;發,從弓,癹聲。H、聲符偏在一個角落裏。如:旗、施、旌、旂,同從方人,分別是其、也、生、斤聲;從、徒、徙,同從辵,分別是从、土、止聲;寐,從 省,未聲。I、形符和聲符的位置反常的。如:錦:從帛,金聲;到:從至,刀聲;蝕:從虫,食聲。J、意符與聲符互相穿插。如:游、衍、衙、衢、隨、奭。K、有些形聲字的表意符號不止一個。如:寶(從宀、從玉、從貝,缶聲。)(4)省形和省聲A、有少數形聲字的形符被省略了一部分,叫做省形,如:考 說文:“老也,從老省,丂(ko)聲。”星 說文:“從晶省,生聲。”釜 說文:“從金省,父聲。”晨 說文:“從晶省,辰聲。”耆 說文:“從老省,旨聲。”亭 說文:“民所安定也,亭有樓。從高省,丁聲。”瓢 說文:“蠡也。從瓠省,票聲。”弑 說文:“臣弑君也。從殺省,式聲。”B、有少數形聲字的聲符被省略了一部分,叫做省聲,如:融 說文:“炊氣上出也,從鬲,蟲省聲。”徽 說文:“從糸(m),微省聲。”雪 說文:“從雨,彗省聲。”毫 說文:“從毛,高省聲。”進 說文:“從辵,藺省聲。”炊 說文:“爨也。從火,吹省聲。”夢 說文:“不明也。從夕,瞢省聲。”疫 說文:“民皆疾也。從疒(n),役省聲。”屨 說文:“履也。從履省,婁聲。”(5)訛變有的形聲字,形體已發生訛變,如“賊”字本來是從戈則聲、“更”字本是從攴丙聲的形聲字,訛變以後就無法分析了,對這類字的結構分析,必須以古文字形體爲基礎,參閱下面隸變對漢字結構的影響部分。(6)形符和聲符的作用形聲字的形符一般表示該字的意義的範疇。形符相同的字,意義大都與形符所表示的事物或行爲有關。如以“貝”爲意符的形聲字“貨”、“財”、“賄”、“贈”、“賞”、“責”、“貿”、“賒”、“貪”、“費”、“貴”、“賤”等都是有財物有關的字;以“手”爲形符的字“打”、“描”、“找”、“擡”、“扮”、“搶”、“抖”、“抛”、“投”等字都和動作有關。形聲字形符表示意義範疇,並不準確表示詞義,但我們可以根據形符來辨認哪一個意義是本義或比較原始的意義。 甲骨文中“膏”從肉,高聲,本義是脂肪多;“杜”從木,土聲,本義是一種木名,即杜梨、棠梨;“往”從止,王聲,本義是到去;“姓”從女,生聲,本義是標誌家族的字;“麓”從林,鹿聲,本義是山腳下;“室”從宀,至聲,本義是房屋。 極少數形聲字的形符表示的是該字的本義,例如: “到”,從至,刀聲,本義爲至;“斧”,從斤,父聲,本義爲斤,斤象斫木斧形;“罔”,從网,亡聲,本義爲网,网象漁獵用的羅网形(後加聲符“亡”作“罔”,“罔”被假借後,又加形符“糸”作“網”);“鼻”,從自,畀聲,本義爲自,自象鼻子形;“齒”,從 ,止聲,本義爲門齒;“躬”,從身,弓聲,本義爲身;“趨”,從走,芻聲,本義就是走(跑)。 形聲字的聲符是標示形聲字的讀音的,但其標示讀音的功能卻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因爲漢字不是由某一個人而是由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區的衆人集體創造的,漢語語音是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的,所以在不同的時代或不同地區,用當時的普通話或當地的方言讀一個形聲字,就未必跟它的聲符讀音相同了。 例如:::“江”和“問”與其聲符“工”和“門”今字音相差很大,“綠”與其聲符“录”在不同方言中或異或同,就是語音演變的結果。 形聲字的聲符有的還有表義示源的功能,這種具有示源功能聲符的形聲字被後人稱爲會意兼形聲字,說文解字採用“從某,從某,某亦聲”的術語來分析其形體結構。聲符表義可分爲兩種情況:第一種是聲符表義就在聲符字形裏,例如:警:“戒也。從言,從敬,敬亦聲。”汲:“引水于井也。從水,從及,及亦聲。” 婚:“婦家也。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從女,從昏,昏亦聲。”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從女,從因,因亦聲。” 餽:“吳人謂祭曰餽。從食,從鬼,鬼亦聲。”琀:“送死口中玉也。從玉從含,含亦聲。”娶:“取婦也。從女從取,取亦聲。”再如:“脛、徑、頸、經、陘”等字都從其聲符“巠”獲得了細長之義。第二種情況是聲符表義不在聲符字形裏,例如:“波”、“坡”、“跛”、“頗”、“簸”等字皆從“皮”字得聲,皆有“不平”、“不正”之義,而“皮”本身卻沒有這個意義,它的本義是動物的皮。“熬”、“傲”、“鼇”、“遨”、“螯”、“鏊”、“獒”、“驁”、“嗷”、“聱”、“廒”、“鷔”、“謸”、“謷”等字皆以“敖”爲聲符,皆有“大”的意思,但是“敖”本身沒有“大”的意義。前人根據聲符表義的特點,還提出了“右文說”。聲符表義的原因:聲符本身作爲一個字,本來就帶有意義。從造字上來說,有的字在造字時,就取了那個聲符字的意義。分化字有很大部分是這麽造的。如:因茵;臽陷;竟境;或域、國。從認字上來說,當這個聲符的意義與這個字的意義相關時,看起來就是聲符表義。從文字學上說,只要是有表聲作用的,都歸形聲字。 (7)形聲造字法的不足形聲造字法的産生與運用,突破了純表意造字的局限。語言中凡是無形可象、無事可指、無意可會的詞,都可用形聲造字法造出新字來記錄。用形聲組合方式造字,雖然最容易造新字,但也有不少缺陷:A、形符和聲符的位置不固定,因而難以確定哪個是形符,哪個是聲符。例如:“鋼”“銅”兩字的“金”是形符,而“錦”字的“金”是聲符;“刎”“刖”兩字的“刂(刀)”是形符,而“到”字的“刂”卻是聲符。B、聲符缺乏明顯標誌,因而容易和會意字混淆。例如:“刎”“刖”“到”三字是形聲字,而“利”卻是會意字(說文解字“刀和然後利,從刀和省”)。C、有時聲符只取近似的音,因而失去準確表音的作用。說文裏有形聲字7706個,占絕大多數。5、轉注(1)界說說文:“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2)歷代關於轉注的解釋歷史上對轉注的解說分歧最大,有常見的這麽幾家:A、主形派 以南唐徐鍇和清代江聲爲代表,認爲同一部首的字就是轉注。江聲六書說:立老字以爲部首,即所謂建類一首,考與老同意,故受老字而從老省。考字之外,如耆、耊、耇之類,凡與老同意者皆從老省而屬於老,是取一字之義以概數字,所謂同意相受。這種解說本有其合理性,但又推論出 “凡某之屬皆從某,即同意相受也”的結論,在失之過寬,因爲同一部首的字很多並不“同意”。B、主義派 以清人戴震、段玉裁爲代表,認爲同義互訓的字就是轉注字。戴震答江慎修論小學書指出:轉注猶曰互訓云爾。轉相爲注,互相爲訓,古今語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說:建類一首,謂分立其義而一其首,如爾雅釋詁第一條說始是也。同意相受,謂無慮諸字,意旨略同,義可互受相灌而歸於一首。但段玉裁“分立其義而一其首”的說法與說文中以形系聯的文字顯然對不上號。C、主聲派 以章太炎爲代表,認爲表示同源詞的字就是轉注。他在國學略說小學略說中說:所謂同意相受者,義相近也;所謂建類一首者,同一語源之謂也。他在國故論衡轉注假借中解釋得更爲明確:類,謂聲類;首,今所謂語基。此外,還有對轉注作了新的解釋,不拘於許慎的界說。如清人朱駿聲,認爲轉注是詞義的引申。朱駿聲:轉注者,體不改造,引意相受,令長是也。清人曹仁虎也曾對轉注有所論述。他在轉注古義考裏說:夫說文考、老之說,最爲古義。晉唐諸儒,皆遵守之而無有異說。然則欲定轉注之義,仍當以說文建類一首,同意相受二語求之。既曰建類一首,則必其字部之相同;而字部異者,非轉注也。既曰同意相受,則必其字義之相合;而字義殊者非轉注也。說文於轉注特舉考、老以起例,而考字從丂得聲,則必其字音之相近;而字音別者,非轉注也。曹還訂出轉注的三個條例:形通、義同、音近。我們認爲:轉注是文字孳乳和應用的法則。轉注字的産生:可能是由於方言不同而産生的。同一事物,甲乙兩地異名異音,反映在文字上就出現了異形異音而意義相同或相近的字。(3)轉注字的特點許慎列舉“考”、“老”二字,有以下特點:同一形符;二字音近;二字爲同義詞(說文:“考,老也”;“老,考也”)。根據說文其他的轉注字如:迎與逆、妹與媦、邦與國、頂與顛、諷與誦等等都可以看出這些特點。因此,我們可以歸納出轉注字的特點如下:A、轉注字的字形特點:轉注字之間意符和偏旁相同,如橋與梁都在木部,呻與吟都在口部。B、轉注字的讀音特點:轉注字之間讀音相近。C、轉注字的字義特點:轉注字之間含義相同,如考與老可以互相訓釋,是同義詞。 6、假借(1)界說說文:“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令長是也。”所謂假借,就是本來沒有這個字,靠借來的同音字寄託所要表達的詞,“令”、“長”就是這樣的字。這實際上是不造字的造字法。新事物不斷産生,新詞不斷出現,但創造文字來記錄新詞總是跟不上新詞的産生。爲了書面表達的需要,有時便借用已有的字來記錄新詞。這就是“本無其字的假借”,即不受文字本義的限制而根據以音曉義的原則用字。如:求:本義指皮衣。“要求”的“求”無法造字,便借它來表示。“求”既用來表示“要求”的“求”,而本義則另造“裘”字來表示。族:本指箭頭,借作“族類”之“族”,本義另造“鏃”來表示。戚:本指一種大斧,借作“親戚”之“戚”。來:本指小麥(甲骨文、小篆都像小麥形),借作“來往”之“來”。之:本指“往”、“到去”,借作助詞或代詞。亦:本指腋下的部位,借作副詞。我:甲骨文像一種帶齒形的兵器形,本義是一種兵器,本爲象形字。甲骨文卜辭和後世文獻中用以表第一人稱代詞時,爲假借字。 余:甲骨文象以木柱支撐的房舍,本義是原始的住宅,本爲象形字。甲骨文卜辭和後世文獻中用以表第一人稱代詞時,爲假借字。 無:甲骨文象人手持舞具跳舞形,本義是跳舞,爲“舞”字初文,本爲象形字。從西周金文起文獻中有表有無之“無”,爲假借字。 而:甲骨文象人頷下有鬍鬚形,本義是鬍鬚,本也是象形字。甲骨文卜辭和後世文獻中用以表第二人稱代詞和連詞時,則爲假借字。難:本爲鳥名,借爲難易之難。何:本義是負荷,假借爲疑問代詞。所:本義是伐木聲,假借爲處所義。豆:古代的食肉器也,假借爲豆菽的豆。有時候,一個詞不只一次假借其他字,可能先後假借幾個字。例如:第二人稱【汝】,先借男女的“女”字,後借汝水的“汝”字。對男女的【女】“女”是象形字,對汝水的【汝】“汝”是形聲字,對第二人稱【汝】,“女”和“汝”都是假借字。(2)假借現象産生的原因:A、爲了限制造字的數量。B、由於要記錄的詞意思抽象,不好通過字形來顯示,於是借用同字來代替。(3)假借與通假的關係上述假借,屬於“本無其字的假借”。至於本來已經給某詞造了某字,但寫字人臨時找一個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則屬本有其字的假借,一般叫做“通假”,後面再講。(4)關於許慎所舉的例字:發號的令,用爲縣令的令;久遠的的長,用爲官長的長。在許慎看來,發號的令與縣令的令沒有意義關係,久遠的長與官長的長沒有意義關係,是本無其字的假借。後人認爲,縣令的令是發號義的引申,官長的長是久遠的長的引申。所以認爲許慎舉這兩個例字不合適。清代的朱駿聲在他的說文通訓定聲中,認爲應該舉“朋”、“來”爲例。四、六书评议1、先有漢字,後有“六書”。需要指出的是,漢字是全體社會成員共同創造的,而“六書”這一名稱的出現顯然比漢字的出現晚。“六書”是戰國以後的人根據漢字的形體結構和使用情況而歸納出來的六種條例,“六書”齊備的文字不是出於一人一時一地,所以不可能于初造文字之時即立下“六書”之條,然後用以創造文字。方法時在實踐中探索出來並逐步完善的,造字的“六書”之法,自然也不會先於實踐而預爲創立。王筠在說文釋例中說:六書之名,後賢所定,非皇頡先定此例,而後造字也。2、“四體二用”說“六書”分爲兩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爲一類,講的是造字問題;轉注、假借爲一類,講的是用字問題,但同造字又有密切關係。這就是戴震提出的“四體二用”說:指事、象形、形聲、會意四者,字之體也;轉注、假借二者,字之用也。此後,王筠在說文釋例裏進一步說:象形、指事、會意、諧聲四者爲經,造字之本也;轉注、假借爲緯,用字之法也。“四體二用”說著眼於是否能造出一個新字,是否在字的字體結構上留下痕迹。這就是“體”“用”之分。3、六書中以象形、形聲、假借三類最爲重要。因爲象形是漢字造字的基礎,會意字、形聲字和一部分指事字都是在它的基礎上製造出來的。這類字在漢字總數中所占比例雖小,只有幾百個,但它卻是造字的基礎,是組成千萬個漢字的元素。如象形字“人”,可組成從、比、北、化、休、臥、及、众、弔。等字,由這些字又可以組成更多的字。我們還必須瞭解形聲是最能産的造字方法,漢字中形聲字的數量最多。說文解字9353個字中,指事字129個,象形字264個,會意字1254個,最多的是形聲字,達7,700個,占82.3%以上。在康熙字典所收的47035個字中,形聲字已占90%以上。假借擴大了字的使用範圍,特別是在造字初期,漢字字數少,倘若沒有假借方法,漢字就難以發揮它記錄漢語的作用。據統計,在甲骨文時期,按假借的辦法來用字竟占70%以上;同時,它又是創造新字的橋梁,假借沒有造出新的書寫符號,但假借的結果往往會促使一些新字産生。如“其”本爲名詞,指“簸箕”。當它借作代詞或語氣助詞之後,只好爲本義再造“箕”字。4、“六書”的局限性:(1)許慎六書的某些界說含糊不清,有欠周密,如“指事”近于象形和會意;(2)有的定義和例字不能統一,例如假借的例字“令”、“長”屬於詞義的引申;(3)把字和詞混而爲一,缺乏文字與語言大的科學觀念。儘管如此,無損于許慎作爲一個文字學家的偉大,我們不能苛求於前人。五、怎樣識別漢字的形體結構從漢字的客觀實際和發生學角度出發,認識和掌握傳統有關漢字結構的理論“六書”說,據以去分析漢字的形音義關係,確定一個漢字的六書類別。 1、在沒有上下文的情況下對單個的字只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不談假借和轉注。識別的方法有二:(1)從區分獨體字和合體字入手。看這個字能否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獨立的字,能拆成獨立的字,就是會意或形聲;不能拆成獨立的字,就是象形或指事。如“信”、“河”、“果”、“本”四個字,信字可以拆成“人”、“言”,“河”字可以拆成“水”、“可”,“人”、“言”、“水”、“可”都是獨立的字,所以“信”、“河”二字屬於會意或形聲;“果”、“本”二字雖可分別拆成“田”和“木”、“木”和“”,但只有“木”字是獨立的字,“田”只描摹果實的形狀,並非田地的“田”字,“”只是個指事性的符號,並非數目字的“一”,它們都不是獨立的字,所以“果”、“本”二字屬於象形或指事。古代有“獨體爲文,合體爲字”的說法,所謂“獨體”,是指不能拆成兩個獨立的字的象形字和指事字;所謂“合體”,是指能拆成兩個獨立字的會意字和形聲字。區分獨體字和合體字以後,再從以下兩方面考慮:A、合體字中,有表音成分的是形聲字,沒有表音成分的是會意字。如“河”字由“水”、“可”兩部分組成,其中的“可”是表音成分,它的韻母與“河”相同,聲母與“河”相近,所以“河”是形聲字;“信”字由“人”、“言”兩部分組成,“人”、“言”的讀音都與“信”相差甚遠,都不是表音成分,所以“信”是會意字。B、在獨體字中,能分成兩個形體,其中一個表具體義,一個表抽象義的,是指事字;不能分成兩個形體,或能分成兩個具體形體的,是象形字。如“刃”字,可以分成“刀”和“丶”兩個形體,其中“刀”表具體義,“丶”只是一個抽象符號,所以“刃”是指事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