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子形象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子形象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子形象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子形象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子形象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孔子形象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中国漫畏的封建社畲襄,人1 f j 绝是按照畴代的要求和各自的利益的需要,来重 新阐述孔子的思想,勾勒孔子的形象。古代散文家们以求真耪寅的熊度,描给了孔子 二重组合的性格特微,塑造了一倜世俗生活麓畴中鲜活可觏的“人”的形象;而孔子 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巨大贡献,以及人们徒中獾得檀檀殷迪而形成的崇敬心熊,刖使 士大夫文人将孔子形象加以简化、拔高,燮成了舞以偷比、祗可仰祝的精神道德筢畴 的“里”;由于统治者和野心家的政治需要,御用文人刖按既定的目檩,想方彀法将孔 子打扮成了政治偷理筢畴的“神”;而民嗣文罩傅奇的游述方式,蜒形中又给孔子形象 抹上了神秘的色彩。德之,遣些异彩纷呈的孔子形象,既是我圜古代政治、思想襞展 演燮的生勤耙鲸,也是我国文罩史上十分揭特的“人物形象”景靓。 关键词:崇拜的壁;制造的神;孔子形象 4 a b s t r a c t : i nt h el o n gp e r i o d0 fc h i n e s ef e u d a ls o c i e t y ,p e o p l eg a v ev a r i o u s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t oc o n f u c i a nt h o u g h ta n dr e m o u l dt h ei ma g eo f c o n f u c i u s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i rr e s p e c t i v ei n t e r e s t sa n dt h en e e d so f t i me s a n c i e n t e s s a y i s t sd e p i c t e dc o n f u c i u s a s h a v i n g d u a i c h a r a c t e r ,c r e a t i n gal i v i n gc o n f u c i u s :c o u r tw r i t e r ss i mp l i f i e d ,s i n g l i z e d a n de l e v a t e dc o n f u c i u st ot h ed e g r e eo f s a i n t ”i nv i e wo fh i sg r e a t 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c h i n e s ej d e o l o g ya n dc u l t u r e ,h i r e ds c h o l a r sp o r t r a y e d c o n f u c i u sa s “g o d ”;a n df o l kl i t e r a t u r e ,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a b o v e t h r e e ,a d d e dam y s t e r i o u st i n tt ot h ei m a g e0 fc o n f u c i u si naw o r d ,t h e v a r i o u sj ma g e s0 fc o n f u c i u sa r eav i v i dr e c o r do fp o l i t i c a ia n d i d e o l o g i c a le v o l u t i o n0 fa n c i e n tc h i n aa n du n i q u ev i e wi nt h eh i s t o r y o fc h i n e s ei t e r a t l j r e k e yw o r d s :w o r s h i p p e ds a i n t ;c r e a t e dg o d ;i ma g eo fc o n f u c i u s 5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 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 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 在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 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宋东 日 期: 2q q ! 生鱼旦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贵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贵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一宋东导师签名:日期:2 鱼鱼脚 上上j 一 月i j舌 孔子是一位封我国乃至世界思想文化有着深速影窖的人物。孔子不馑是一位文献 编纂者和文罩批枰家,遢因其较高的屋史地位和堂富的人生经屉造入文罩作品。在中 圜漫畏的封建社舍襄,人们缌是按畴代的要求和各自利益的需要,来重新阐述孔子思 想、勾勒孔子形象。 富一倜屉史人物消失于茫茫畴同黑洞之後,他的人生经屋和思想卑就就成篇後人 可以阐稃的文本。雎然人们德是希望在遣些阏释中得到客靓的意羲,期望屋史真寅能 在遣些阐释中後原,但由于人颓恝谶能力和藉言表述的有限性,由于被保留下来的屋 史“痕迹”( 大部分储于文献之中) 一般都桓篇稀少,遭些希望往往很鞋得以寅现。也 正因篇如此遣些阐释才可以不停地遣行下去,才可以篇不同的解蓣者徒不同的角度得 出不同的理解。在中圜思想史上,呈现阐释多檬性、理解差异性的最篇典型的例子大 约虑孩是孔子了。而孔子之所以成为遣一典型,除掉作篇一倜文本的普通原因外,毫 黛疑嗣遗和他思想的诵久穿透力、深速统制力有阴,和他成篇中圜文化的象徵、中园 屋史的里人有鼢。作篇文本的孔子不懂在不同畴代被解薏出不同的意羲、祝篇不同的 形象,而且在同畴代也被解蓣出不同的意羲、看作不同的形象。我国现富代罩衍界在 逭项工作中取得了不少的造步和成绩,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颀颉刚、周予同等先生及八 十年代趟吉惠先生等逭行了封真假孔子的衬揄、近来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是林存光博 士屋史上的孔子形象( 膂鲁害社2 0 0 4 ) 一害。作篇2 0 0 1 年圜家社舍科挈基金青年 项目的结题成果,遣部害封畏逵雨千五百年的中固政治和文化捂境中的孔子和儒罩形 象燮遥遣行了研究。( 由于褚多原因,作者祗是在纲上看到耆的介绍。) 孔子形象首先出现在耙鲧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输语以及百家争鸣畴代的褚子 典籍如孟子、茫子中,孔子作篇屋史人物遢遣入左傅、史记等屋史著作 中,富今文罩研究者封孔子形象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逭些作品上。如徒输捂看孔子 温文雨雅的儒者凰筢、输话中孔子的先师形象、徒输捂看孔子的夏患意谶及其稹 桎意羲等,分别以输捂篇研究文本,就孔子温文雨雅、嵩人不倦、富于蔓患意 谶的性格特黠眼阴输述。然而缺乏封遣些典籍中描述的孔子形象遣行细致、系统的分 析,不能较客靓、全面地靓察遣些形象舆其作者及其畴代之同的嗣系。 孔子是翠世公勰的屋史文化巨人。其罩靓醴系不僮成篇中圜傅统文化的主流,封 中莘民族乃至世界文明亦麈生了赓泛的屉史影窖。他的思想是中苹民族精神的源顽活 水,褴棠文明的重要依攘,俱值靓念的是非檩革,偷理道德的规筢所依,棒成了中莘 民族的基本精神俱值。因此,徒一定意羲上就,研究孔子就是研究本民族的屋史,并 6 徒中獾得封现寅的某些恝谶。本文凝徒儒家典籍和中国屋史文化的骚展中封孔子形 象遣行系统的梳理,并封其形成“人”、“壁”、“神”原因作出分析。 7 第一章世俗生活范畴人 人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更是政治的人。在相互交往和求生存发展的复杂 关系中,一个人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面孔:为了某种需要,人也总是随心所欲地按特 定模式去幻变一个人的模样。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以其聪慧睿智的言谈和 深遽广博的哲理思辨,不仅使儒学赢得了当时“显学的地位,而且使儒学成了中国 传统文化构架的主干。这崇高的地位和巨大的影响,也就使人们格外看重了孔子,经 过政治功利的加减乘除,最后孔子也就简化为一个理念的符号,如同一团橡皮泥,在 不同的范畴被人捏塑出了不同的形象。 一、性格作风 l 、出生贫贱,勇于学习 孔子出生贫苦。他自己曾坦然公布:“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子罕) 但许多 学者在研究孔子时,习惯于揭示他的“没落贵族血统”,并以此对其进行阶级立场的判 断和观点的揣度。其实,孔子具有贵族身份的先祖,从他的六世祖孔父嘉( 时任宋司 马) 被杀就结束了。从孔子的五世祖木金父离开宋国到鲁国避难开始,就已沦为平民。 父亲叔梁纥是个武士,虽因立过战功而得到一个低级的官职,但并无什么特殊地位和 影响,况且,“丘生而叔梁纥死 ,其幼年的处境可想而知。为了生存,孔子不得不在 很小的时候就帮助母亲做一些事情,学习和掌握了一些生存本领。而贵族子弟则不必 如此,他们稍长便会被加官进爵,也无须学习专门的技艺。但孔子从来没有炫耀过自 己的先祖,也不故弄玄虚抬高自己的身份,他对自己出生的说明,就是为了否定别人 对他的过高评价: 太宰问于子贡日:“夫子圣者与? 何其多能也? ”子贡日:“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一 子闻之,日:“太宰知我呼?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一 在这里,孔子不仅否认自己是圣人,而且坦然公布自己的贫贱出生,这在重视出生贵 贱的等级社会,是难能可贵的。 从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子路) 和“天生德于予, 桓魅其如予何 ( 述而) 等自述看,他并不否认自己才能的卓越,甚至有些自负, 但他并未因此而神化自己,也不以别人对自己的神化自欺和欺世。对故弄玄虚、装神 弄鬼唬人者,孔子十分反感,明确表示不与之为伍: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 9 5 9 第1 9 0 5 页 8 子日:“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中庸) 对“素隐行怪 ,朱熹的解释是:“言深求隐僻之理,而过为诡异之行也,并将“后世 有述 理解为“欺世而盗名 ,十分精当。孔子既“不语怪、力、乱、神 ( 述而) , 又反对欺世盗名,这就使他始终保持与世俗结缘而没有踏入宗教创始者的行列。 孔子在拒绝各种神化和迷信的同时,也如实说明了自己知识与才能的来源,即学 习和实践: 子日:“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子日:“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 同上) 由于家庭贫困,孔子学习起步较晚,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为政) 。但由 于他的聪明和勤奋,很快便学有所成。在谈及自己成长进步的原因时,孔子这样言道: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 公冶长) 孔子认为,在品德 基础上与自己差不多的人很多,只是没有自己那样好学而已。 孔子的学习精神确非常人可及。他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 学而) , 表明他已把学习作为自己的人生乐趣;其“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 ,表达了 强烈的求知欲望;所谓“敏以求之”和“为之不厌”,是对自己学习和实践过程的描述; 他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述而) ,则充分体现了活到老学到 老的精神。他曾这样总结道: “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 述而)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同上) 。 这种乐学精神和兼收并蓄的态度,不仅使孔子成为博学多能的一代宗师,也是中国哲 学的创立者和中华文明传统的奠基人。 2 、温良与粗暴 孔子是春秋时代士人阶层中一位杰出的代表,论语为我们所提供的形象是:他温 文尔雅,性情宽容,自我要求极高,而对纷纷扰扰的现实,能保持平衡的心态,表现 出“人不知而不温 ( 学而) 的克己态度,并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强自己的道德 修养,求“上达 通于仁义而成为“君子孺”( 雍也) 。即使是在射箭争胜负这类 活动中,他也要“揖让而升,下而饮 ( 八佾) ,同样表现出谦谦君子的风度。待 人,则是多看对方的美德、长处和优点,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表现出虚心向人求教、乐于与人交友的和善态度。与人 相处,彼此讲信修睦,搿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 颜渊) ,做到“躬自厚而薄责于 人”( 卫灵公) ,严于律己,宽以待入。处理问题从不偏激,而是“执其两端用其 9 中( 礼记中庸) ,做到不过不及,恰到好处。总之,从论语的这此片言只 语中,我们已可以大致领略到“夫子 那温和谦让的性格特征了。但是,“人是一切社 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充满了矛盾,人的性格也同样充满了矛盾,作为社会的人, 都是处在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某一点上,都会在矛盾对立的两端之间产生摇摆,只是这 种摇摆的形式和幅度因人而异罢了。因而,所谓“单一”、“纯粹、完美 ,在心灵世 界犹如天空中无限深邃的“黑洞一样的人身上是不存在的。所以,在论语一书 中,尽管孔门弟子怀着何等崇敬的心情去记录“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 接闻于夫子之语( 汉书艺文志) ,但由于是实录,所以就不仅仅是展示出孔子 形象的高大与伟岸,显露其头顶上光环晕圈的迷人,也折射出了孔子性格作风的另一 面,在温良之中,有时也不免粗暴。例如他听说宰予睡午觉就骂道:“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 ( 公冶长) 用烂木、粪泥来比学生,并以为连责 备都不值得,这就未免有些过头了。有一次谈到正名,子路顶了他一句:“有是哉,子 之迂也! 奚其正? 孔子也发火:“野哉,由也! 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樊迟向他 请教种庄稼,他回答不上来,待樊迟走出门,孔子也骂:“小人哉,樊须也! ( 子路) 一次,孔子约好去会见原壤,原壤两腿像八字一样张开坐在地上等着孔子,礼数显得 有点简慢,孔子见而立即大骂:“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并用 拐杖,敲击自己这位老朋友的小腿( 宪问) ,可见孔子的言行有时也不免放肆,情 绪也并非无风的湖面。 3 、忍让与焦躁 忍让似乎也是孔子的性格特征,他周游列国。在去曹适宋之际,正与弟子习礼大 树下,宋司马桓魑欲杀孔子,拔其树。而对这帮人粗俗蛮横的举止,孔子只感叹道:“人 生德于予,桓魑其如予何? ”( 述而) 无争无辩,就退避忍让地离开了现场。微生亩 出言不逊,当面指责孔子是一个忙忙碌碌地上窜下跳,到处卖弄口舌,以巧言令色为 事的角色,面对这无端的非难,孔子只说:“非敢为佞也,疾固也。”( 宪问) 克己忍 让的性格,由此可见一斑。在论语八佾里,还同时记叙了两件世家贵族逾越违 礼的事:一件是仲孙、叔孙、季孙三家“以雍彻 ,即用天子之礼来祭祖,对此孔子只 略带讥讽地说: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三家之堂? 另一件事是季氏舞八佾于 庭,这次孔子的态度可并不那么平和,他愤激地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万丈怒 火,喷涌而出。还有一次,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孔子认为这是“贼夫人之子 ,当子路 进行申辩时,孔子马上就变了脸色,斥责道:“是故恶夫佞者! 一( 先进) 可见孔子的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 匕京人民出版社,1 9 7 9 第2 4 页 l o 性格除了具有忍让这一主导方而之外,还有焦躁的一面。 4 、文弱书生与大力勇士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荷滁丈人讥讽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微子) 的一群。 也许是源于这一记载,再加上开馆授徒的“先生身份和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教学 态度,所以文弱书生又几乎成了孔夫子形象的代名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只要我们 将视野从论语扩大到其他先秦典籍,就会发现孔子除了会驾车、会射箭、会唱歌、 懂乐理、精通古代文化之外,还很有勇力。据墨子非儒记载:“孔某为鲁司寇, 舍公家而奉季孙。季孙相鲁君而走,季孙与邑人争门关,决植。 孙诒让诠释道:“植, 户植也。似言季氏争关而出,孔子决门植以纵之。 他能一下将城门挺开,可见其力气 之大。吕氏春秋慎大篇也说:“孔子之劲,举国门之关,而不肯以力闻。”此外, 列子等典籍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孔子是位千斤大力士,看来绝非子虚乌有。 由于有先秦典籍关于孔子勇力的诸多记载。至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 里,则根据历史事实,酣畅淋漓地描绘了孔子勇武果敢的剑侠风采。定公十年,齐鲁 夹谷之会,齐景公以大国的威势,想先发制人: 于是旌旄羽绂,矛戟剑拨,鼓噪而至。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 日:“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 请命有司。”有司却之,不去。则左右视晏子与 景公。景公心怍,麾而去之。有顷,齐有司趋而进日:“请奏宫中之乐。”景公日:“诺。”优 倡侏儒,为戏而前。孔子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日:“匹夫而荧惑诸侯者,罪当诛! 请命有司。”有司加法焉,手足异处。景公惧而动。 在会上,孔子力挽狂澜,以泰山压顶之势,挫败了对方的锐气,最后威逼齐景公“归 所侵鲁之郓,汶阳、龟阴之田以谢过 。这一出色的描写,充分显示出孔子性格作风中 与文质彬彬相对应的勇武刚毅精神,这种阳刚与阴柔的组合,的确是一个很独特的形 象。 至此,我们已不难看出,在我国古代散文家的笔下,孔子的形象是一个矛盾的集 合体。论语这部典籍,由于所记场合和对象所限定,涉及的生活面不广。例如对孔 子做官,在鲁国“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 史记孔子世家) 的情况,论语则只交 待了它的结局:“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 微子) 。这就使我 们不能通过论语更多地去了解孔子的性格特征。另外,论语编纂者所持“仰之 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 子罕) 的特殊视角,也难免不将人物加 以美化。但是,录入论语里的各种材料,由于许多都是门人当场“书诸绅 ( 卫 灵公) 所保存下来的原始记录,所以最终总掩饰不了地上的人,就有人的局限这一客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 9 5 9 第1 9 0 7 页 观事实。至于与孔子同时代的其他先秦散文作家,他们所记载的有关材料,其来源或 出自亲眼目睹,或源于一般传闻:运用这此材料的目的也各不相同,如墨子是为了攻击, 吕氏春秋是为了赞誉,但不管这些材料的来源和运用这此材料的目的多么不一致, 而将孔子视为现实生活中一个实在的“人 则是一致的。这是孔子形象多姿多彩的一 个重要原因。 二,生活欲求 1 、崇尚节俭与向往富贵 孔子在生活上乐于清贫,崇尚节俭。他说:“饭疏食饮水,曲骇而枕之,乐亦在其 中矣。”( 述而) 他生话的原则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 学而)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述而) 。所以他赞扬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 雍也) 对子路“衣敝绲袍,与衣狐貉者 立,而不耻 ( 子罕) 的生活态度也给予了最充分的肯定。鄙弃那种“饱食终日, 无所用心 ( 阳货) 的思想行为。但与此同时,孔子却又对富贵充满了向往之情。 他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 述而) 表示只要求得富贵,即使从 事别人看不起的卑贱工作,都愿意去干。在饮食上,他也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而且是“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 ( 乡党) ,讲究食物的色、香、 味。在衣着上,他也很讲究:夏天,“只能衿矫络( 葛布缝制的单衣) ,必表而出之 ;居 家,“亵裘长,短右袂 ;坐垫,“狐貉之厚( 狐貉皮的厚毛) 以居 ;而且颜色要配搭得当: “淄衣,羔裘;素衣,麂裘;黄衣,狐裘( 黑色的衣配紫羔,白色的衣配鹿裘,黄色的衣 配狐裘) ( 乡党) 。一方面甘清贫而尚节俭,一方面又求富贵而讲吃穿,两种不同 的生活追求,在孔子身上交替出现,这似乎很矛盾,其实,正是这性格的二重组合, 和正反欲求的交叉叠印,才是“人的生活影像。道理很简单,作为自然界灵长动物 的人,是要吃五谷杂粮的,也都有七情六欲,同时希望生活得更好些,这是毋庸讳言 的人的共性,孔子求富、讲吃穿,正是人的这种自然属性的本质流露。但是,人又是 社会的人,在与他人、群体的共同活动中,形成相互牵制又相互依存的结构关系,这 就决定了个体情感和欲求的满足,必须与社会的理性相统一,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 德规范。孔子作为时代的哲人,他主张人必须要向着尽善尽美的方向,永无止境地去 进行修养,达到道德精神上完美无缺的境界,才算是一个真正的人。所以,在物质上 才表现出那种努力克己的态度,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 述而) ,“富 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就是这种以道制欲的文化精神,才使 1 2 孔子极力张扬道德理性,而对人性中的自然主义进行了矫正。这样,先秦散文家所描 叙的孔子,当然会同时出现“有物欲和“轻物欲”两个方面的情况,无形中那平凡 与伟大、世俗与崇高也就统一在孔子的身上了。 2 、直率无为与审时度势 孔子为人处世,既有刚性的特点,也有圆通的一面;既坚持人格操守,也讲究审 时度势。这不仅树立了孔子“圣之时者的形象,也逐步发展成为儒家的特色。 孔子明确表示“疾固刀( 宪问) ,即讨厌那种顽固不通的人。他倡导的“中庸” 之道,用他自己的解释,就是“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 中庸) ,主张把原 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他认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 里 仁) 。就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规定必须怎样干,也没有规定不要怎样干, 只要怎样干合理恰当,便怎样干。这就需要审时度势,权衡利弊,随机应变。正因为 如此,孔子把“权”即通权达变作为衡量一个人实际能力和水平的最高标准: 子日:“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子罕) 基于这种认识和主张,孔子在评价了伯夷、叔齐等几使“逸民”的不同行止之后自我 评价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微子) 孔子的这一特点也被他的学生及后 人所认同。其学生认为:“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子罕) 孟子更是 充分看到了这一点,认为“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 子也 ( 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圣之时者也”( 孟子万章下) 。所谓“圣 之时者”即圣人中识时务的人。这既需要有开阔的胸襟,也要有灵动的思维,是智慧、 经验与品格修养使然。 孔子不被列国任用和他的政治主张在当时难以推行的原因,除了他的许多政见与当 时诸侯争霸、陪臣执国命的大环境有所冲突外,还来自一些既得利益集团和嫉贤妒能 者的阻挠与破坏;二是包括离开鲁国在内的周游列国,大多是孔子自己选择的结果, 体现的是道不同不相为谋的自主精神和“义之与比 的态度。他在最后一次离开卫国 的时候就这样言道:“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在赞赏良禽择木而栖的同时,也就说 明了自己周游列国的原因。 提到鸟类,论语乡党有段记载: 色斯举矣,翔而后集。日:“山粱雌雉,时哉时哉! ”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孔子与子路在山谷中行走,看到几只野鸡。野鸡发现有人关注,便飞向天空,盘旋一 厦) 左丘明著李学勤主编十三经注疏( 标点本) 春秋左传正义哀公十一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9 第1 6 5 5 页 阵又都停在处。视此,孔子赞日:“这些山梁上的野鸡,真是能审时度势啊! 子 路听到老师的连声称赞,便向野鸡拱手表示敬意,野鸡们则连叫几声,张翅飞去。对 这段文字,许多人感到费解,并疑其有脱落,实际上很明确并很有寓意。只要将其中 的“时哉时哉 与其“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和孟子赞赏孔子的“圣之时者 联系 起来,就会豁然贯通。 大学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记载,可与之印证: 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 孔子在读诗、小雅缗蛮中关于黄鸟的两句诗时感慨地说:黄鸟起居时,都知道 选择它们应当栖息的地方,难道人反而不如鸟吗! 可见,孔子对鸟能审时度势的赞赏, 实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孔子作为“圣之时者 ,除表现在他对个人进退行止的选择上外,还体现在他对一 些重要问题的看法上。例如,孔子倡导仁德,主张“爱人 、“泛爱众 ,但同时要求人 们用知识、智慧和理性去把握,爱其当爱而不被欺蒙,即“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里 仁) 。再如,孔子赞赏“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 进而) ,但也反对优柔寡断、 凡事皆“三思而后行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日:再,斯可矣。堋( 公冶 长) 再例如,孔子把“信刀看作为政和交友的重要规范,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也 ( 为政) 。但他并不要求凡事都做到“言必信,行必果 ,甚至认为“言必信, 行必果,弪弪然小人哉! 将其看作是最低水平的“士 ( 子路) 。此外,孔子的义 利观也颇引人注目。他的主导倾向是重义轻利,但同时也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欲 也”( 里仁) ,因而最终强调的是见利思义、义利统一。特别是他的两个学生因不 同的行止而产生的两种不同结果,对他的教育颇深: 子日:“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先进) 颜回的学问道德差不多了吧,可是常常穷得没办法;子贡不安于命运的安排去经商, 猜测行情竟每每猜对了。在这里,孔子既无褒奖也无批评,只是如实表达了他对现实 的承认。汉书货殖传记载:“子贡既学于仲尼,进而仕卫,发贮鬻财曹、鲁之间。 孔子之徒,赐最为饶,而颜渊箪食瓢饮,在陋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聘享诸侯, 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汉书货殖传金钱力量的崛起使精神文化贬值, 这就使“罕言利”的孔子亦不得不考虑价值规律的法则: 子贡日:“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 求善贾而沽诸? ! ” 子日:“沽之哉! 沽之哉! 我待贾者也! ”( 子罕) 有一块美玉在此,是把它藏在匣子里呢,还是找一个识货的商人把它卖掉? 子贡如此发 问,大概也是想知道老师对他经商行为的看法。孔子“卖掉! 卖掉! 的连声回答,一 1 4 定使子贡获得了莫大的鼓励,于是创下了辉煌的经商业绩,乃至被后世商家尊为始祖。 这对孔子来说,无论如何都算不得失败。也许正是从颜回与子贡的对比中,使他看到 了知识分子把握自己命运、实现济世理想的途径。他一方面支持子贡的商业行为并祝 愿颜回也能“多财 ,一方面鼓励和推荐其弟子为官从政;一方面留恋“禹稷躬稼而 有天下 ( 宪问) 的“尚德 的古代社会,一方面反对其弟子“学稼 ( 子路) , 倡导走“学而优则仕 的道路。这是传统道德观与现实碰撞的结果。 观念和处事的摇摆与困惑 在历史上,孔子的思想曾像钻石般发出四射的璀灿光芒,但这并不能掩饰他在现 实中所产生的种种迷惘与惶惑。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 先进) 明确宣布要 “敬鬼神而远之”( 雍也) ,但在行动上却对敬神事鬼又十分重视,而且态度虔诚, 例如:“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 ( 乡党) 连村人举行迎神赛会,驱逐疫鬼之类, 孔子都要穿着朝服,必恭必敬地站在东边的台阶上,表现出一幅憨态可掬的样子。孔 子是“不语怪力乱神 的,但据国语鲁语下记载“季桓子穿井获羊 ,使人问 孔子究竟是什么时,孔子回答说:“丘闻之:木石之怪日夔、魍魉,水之怪日龙、罔象, 土之怪日愤羊。 当然国语的作者写这件事的用意在于突出孔子的博学广识,但孔 子在此说了“神 语了“怪 则又是事实。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作为社会的人,心灵 世界的复杂本来就是一种正常现象,孔子在思想观念和处世态度上也同样具有二重性。 孔子一生,从不肯向命运屈服,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毅然决然,一往无前,“知 其不可而为之,”( 宪问) ,但在理想与现实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时,他也认命,说: “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 宪问) 面对困难和挫折,也不免心 灰意懒,感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 子罕) 他栖惶奔走,积极出仕, 不愿做“辟世之士”,认为:“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欤? ( 微子) 但在四处碰壁之后,也向往山林岩穴,欣羡隐逸之士,思想上不只一次闪过避世的念 头,想“乘梓浮于海 ( 公冶长) ,想“居九夷 ( 九罕) ;遇到隐者“楚狂接舆歌 而过孔子 时,“孔子下,欲与之言( 微子) ,亲近景仰之情出于内心。他憎恨犯 上作乱,维护君臣伦理,为了守“礼 ,当陈成子弑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 公 ,“请讨之 ( 宪问) 。但“公山弗扰以费畔”,召他前去时,“子欲往 ;佛胖据 中牟叛,“召,子欲往 ,这违“礼 之欲引起了子路的不满,说:“昔者由也闻诸夫子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 9 5 9 第1 9 0 7 页 西论语述而诸子集成本中华书局1 9 8 9 第1 4 6 页 日: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人也。佛胖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 ( 阳货) 直言质问孔子怎么能与自己平时所说的相背反。当然,两次想应叛巨之召,原因是多 方面的,但孔子思虑与决断所出现的摇摆,则是显而易见的。 四、坦荡快乐的人生 孔子的另一动人和可爱之处,是他的坦荡胸怀与快乐人生。我们知道,孔子的一 生中有许多不如意的事情,甚至屡遭陷害和磨难,对此,孔子也曾产生过困惑和苦恼, 但都能很快振作起来,以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 述而) 。所 谓“乐以忘忧 ,说明在孔子的心灵中拥有开阔的自由空间,有了这种空间才能不被世 俗的烦恼所困,并从学习、创造、欣赏和余暇闲适的各种活动中获得快乐。 孔子所说的忧乐,系指人生态度而非具体问题的一时感受。对此,可从他与子路 的一段对话中看出: 子路问于孔子日:“君子亦有忧乎? ”孔子日:“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 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优。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 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 苟子子道) 这段话,与论语阳货中记录的孔子把患得患失者指斥为“鄙夫 ,认为无法与 之共事的意向,是完全一致的,告诫人们要乐观、理性地对待人生追求的过程与结果, 否则就永远得不到快乐。对包括自己在内的有才德之人得不到任用甚至遭逢困厄的情 况,孔子虽感到失望,但也看得很开,提出“遇不遇者,时也;贤不肖者,材也 的 深刻认识,认为贤与不贤是人的素养,得不得到重用是时运,这就在注重人的素质修 养的同时,指出了机遇在人才成长中的重要性。以此看待个人的进退得失,就不会戚 戚然无一日之乐。 孔子祟尚君子之风而鄙薄小人之气,他曾告诫其学生子夏:“女为君子儒,无为 小人儒。 ( 雍也) 君子与小人有许多差别,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君子坦荡荡,小 人常戚戚”( 进而) 。坦荡是一种气质,也是一种修养境界。心地平坦宽广所表现 的正直、宽容和无私无畏,使孔子获得了人们的广泛赞誉。他的弟子们这样评价孔子: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述而) 一个胸怀坦荡的人,就容易保持轻松和快乐。如前所述,孔子在身处危困境地时, 亦“讲诵弦歌不衰 ,那份镇定与从容实非常人可及。即使在被形容为“累累若丧家之 狗”的落泊之时,孔子亦不乏轻松与幽默,欣然承认下来: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日:“东门有人,其e 似尧, 1 6 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丹子贡以实告孔子, 孔子欣然笑日:“形状,未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 然哉! ”。 孔子承认自己似“丧家之狗 ,很令他的批评者们感到兴奋,不时引用并进行揶揄。实 际上,“丧家之狗 的比喻,将孔子周游列国与弟子失散时迷茫彷徨、疲惫劳顿的情形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而孔子对待这个略显不雅的比喻的豁达心态,更让我们看到了 一个平和达观又执着于理想的人物形象,可亲又可敬。 在日常教学与生活中,孔子亦经常表现出他的幽默和诙谐。例如,孔子一贯倡导 富而后教的为政方略,但有一次他到子游当县长的武城,听到弦歌之声,便笑着说: “割鸡焉用牛刀? 即治理这样的小地方还用得着教育吗? 子游回答道:我以前听老师 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孔子马上告诉同往的学生们:“偃之言是 也。前言戏之耳。 ( 阳货) 对自己反对或讨厌的人,孔子也常搞一些“恶作剧 。 如有一个叫孺悲的人欲见孔子,孔子托言有病拒绝接待。传话的人刚出房门,孔子便 “取瑟而歌 ,故意使孺悲听到( 见阳货) 。还有一次,季氏的家臣阳货欲见孔子。 季氏几代把持鲁国的政治,阳货此时正又把持季氏的权柄,但孔子并不买阳货的账, 托故不见。在这种情况一下,阳货使派入送给孔子一只小猪,以便使孔子到他家来道 谢,这在当时是一种礼节。孔子不愿见阳货,又不能违礼,于是专门选了一个阳货不 在家的时候去拜谢,结果是冤家路窄,两人在路上碰到了,阳货抓住时机批评孔子“怀 其宝而迷其邦 、“好从事而亟失时 ,并以“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劝导孔子出仕( 见 阳货) 。孔子虽当时应承下来,但在阳货当权时并未仕于阳货。阳货后来因企图削 除三桓未成逃往晋国。上述记载,反映了孔子幽默诙谐、生动有趣的一面,在“圣人” 的筋骨之上平添了血肉。有人曾将孔子与孟子做过比较,认为读论语中所叙述的 孔子有一种轻松愉快的感觉,不像孟子那样凡事紧张,笔者亦深有同感。孔子确是一 个既严肃又活泼、既执著又善于变通、既朴实厚重又轻灵飘逸的人。 孔子兴趣爱好广泛,尤其对音乐十分痴迷。他在齐国听韶的乐章,竟然“三 月不知肉味 ( 述而) ;他同别人在一起唱歌,如果有谁唱得好,一定请他再唱一 遍然后自己与之应和:“子与人欢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 同上) 孔子也经常 弹瑟击磬,以抒胸臆。论语先进中的“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 一节, 在记叙孔子与其几位弟子“各言尔志”时,有曾点“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日 的描写,说明在师生对话期间,曾点一直在弹瑟,其宽松活泼的场景使人心向往之。 在这次讨论中,其他弟子所谈均系治国理念,唯曾点以余暇闲适的春游明志,却得到 孔子的赞同,表明了他对和平而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现了老夫子作为文化人的超然 d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华书局1 9 5 9 第1 9 2 1 - - 1 9 2 2 页 1 7 心态和对灵性生活的追求。这种追求,既不同于道家的“玄之又玄 ,也有别于墨家的 “蔽于用而不知文”,更与宗教的虚幻和禁欲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正是这种心态,使 孔子这位积极入世的思想家从心理到生理均得到良好的调节,不仅成为比较长寿的人, 而且直到晚年仍保持旺盛的精力,一面整理古代文献,一面著书立说,广授门徒,创 造出辉煌的业绩。 从孔子晚年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虽然没有能够在有生之年完成他的夙愿, 但对自己一生所达到的境界和所取得的成就还是比较满意的: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 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这是一个渐进的发生过程。孔子认为自己以学习为基础,每十年前进一步,最终达到 了可随心所欲又不超越社会规范的化境。孔子活了七十三岁,这段自述总结到“七十”, 当是孔子辞世前的回顾。他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自我评价, 也当在此前后。这也为我们如何看待理想与追求、成功与失败以及进退得失等问题, 树立了榜样。 仅从性格作风、生活欲求、思想观念等方面的个别事例,我们已不难看出,孔子和 常人一样,有七情六欲,有喜怒哀乐之情,有顺境中的慷慨激越,也有困难挫折面前 的迷惘惶惑,是一个集文质彬彬与粗犷豪勇于一身,汇高尚、平凡于一体的鲜活的人 物形象。这种阳刚与阴柔、完美与缺陷,使孔子的性格复杂多变,但万变又不离其宗, 这个“宗”就是历史和生活的真实,所以在古代散文家的笔下,展现出的是现实生活 中实实在在的孔子形象。 1 8 第二章精神道德范畴一圣 一、天命观:超群的理性认识 孔子是伟大的。作为时代的哲人,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具有超前性。春秋时代, 人们对“天 的认识,较之殷商有所进步,但仍无法从敬畏、恐惧“天帝 的迷惘中 解脱出来。而孔子却能拨云见日,站在时代的最前列,以“究天人之际”的气魄,赋 予“天 以全新的解释,他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 阳 货) 强调我们所处的世界,如四季的运行,万物的生长,一切都是按规律有序地进行 着,无需上帝来发号施令,这就还了“天 以自然的本来面目,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 是一种超群的理性认识。正由于认识到了“天 行有常,孔子才对“天”具有不可违 拗的一面表露出无限的感慨:对匆匆而过的时光,发出了“逝者如斯夫 ( 子罕) 的 叹惋;对伯牛身患不治之症,他绝望地呼喊:“亡之,命矣夫! ( 雍也) 对颜回早夭, 他捶胸顿足,“噫! 天丧予! 天丧予! ( 先进) 这与其说是孔子无可奈何的悲叹,还不 如说是人面临大自然中那不可逆转的现象时所共有的一种情感表露,其实质是在运用 情感的力量来对抗打击,以调节失衡的心态,从而使人能从命运的颤栗之中警醒,让 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所以,孔子一生坚持“学而不厌”,努力拼搏,总是以达观的态 度来对待困境,周易大传系辞上说:“乐天知命,故不忧。”是对孔子天命思想的 最好总结和概括。所谓“知命”,就是认识和掌握客观世界规律,认真对付摆在人类面 前的如生死寿夭等难题,这是理性的表现;而“乐天”,则是在了解难题的基础上以乐 观主义的态度对待困境,是一种情感表现,理性和情感性的交融合一,孔子那超凡的 才智就突现出来了。思想认识的超前性与情感浓郁性的有机结合,为圣人的形象奠定 了第一块基石。而在如何处理天人关系时,孔子则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 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 雍也) 这不仅进一步驱散了人对自然的恐惧感,增强 了人与自然的亲和力,而且要求人们把自然看成是自己生命和人格的一个组成部分, 引导人们进人了一个更高的审美层次。这是人与自然一体的和谐之美,是人对自身本 质最美妙的领悟,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但促使人们代代相继,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而且鼓舞人们克服困难,奋发进取,以苦为乐,有所作为;更启示人们从田园山水中, 不断解读出人生的真谛。所以,后世的有识之士,几乎都能从孔子身上获得精神上所 需要的支撑点,产生偶像崇拜,这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1 9 二、潜心古文化:认识某些发展规律 孔子凭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知识,不但能鉴古知今,而且能根据事物发展规律预测 未来,对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有极为深刻的认识。( 论语为政) 记载: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 ”子日:“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 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能预知百代以后关于社会礼制的情况,这似乎有点夸大,但我国古代社会制度却证实 了自西周在夏、商基础上进行“损益 ,而建立了嫡长制以后,漫长的封建社会,虽经 历了无数王朝的更替,也经历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飞跃,王位的继承、官僚体系的 等级制、人的尊卑贵贱分等,的确是“虽百世”而不变的,可见孔子的“可知”结论, 完全是理性的。这正如他自己所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长期潜心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使孔子认识到了客观事物发展的某些规律。后世学者对 孔子所提出的这些见解,称其“为后王立法,即云为汉制法亦无不可 这是对先知 先觉者的一种理性赞语,是对孔子崇敬、仰慕心态的集中表现。 三、整理、传播文化遗产 的确,对历史的透彻理解,使孔子思虑深远,高瞻远瞩,发前人之所未发。但是, 孔子所处的时代,却是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之间出现断层的时代,旧的王官之学随着周 王室政治制约力的减弱,正在日益趋于衰颓,而新的文化又还没有建立起来。面对这 种状况,孔子决心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而随着对传统文化学习、理解的深入,孔 子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审美境界。一次,当他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时,以至“三月不 知肉味 ,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述而) 所以他再三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来唤 起人们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精华的热情,他说i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 ( 雍也) 强调只有以学习它为乐事,才会有所收获而乐此不疲。当传统文化受 到来自现实各方面的冲击时,孔子竟然宣称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 述而) , 其勇气和见识确实不同凡俗。这也给了他力量,就在路过匡地,生命遭到威胁时,竟 能据此胆壮气粗,大义凛然,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 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 子罕) 认为周文王死了以后, 一切文化遗产都在我这里了,如果是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也就不会掌握这些文化了, 如果不是要消灭这一文化,那匡人将把我怎么样呢? 这种历史责任感,使孔子几乎将毕 。皮锡瑞经学通论) 四中华书局1 9 5 4 第2 2 页 生的精力投入到了整理和传播文化遗产的工作之中。对于“六经,或作,或述,或删, 或定,情况虽各不相同,但这些典籍都留下了孔子修订、编纂、增减的痕迹。“六经 这六部历史文献,在孔子整理以前,有的算得上是一部完整的著作如易,有的只是 一步未完成的著作如春秋。有的是某类文献的汇编如诗、书,有的是零散的 文献资料如乐,或体制不备的汇编如礼。孔子选择这六种历史文献作为传统文 化的结晶,经过一番艰苦的搜集和仔细整理,陆续把它们编纂成为六门课程的教材, 揭示它们当中所蕴含的意义,用来教授生徒,遂有“六艺”的产生。孔子所设的这六门 课程,非同时开出,所以他本人并未提出过“六艺”之名,但他把自己的精力用在对 于这些历史文献的整理和体会上面,称为“游于艺 是很清楚的。由于他对选定“六 艺”所具有的卓识和讲授“六艺 所具有的创见,使他成为谈论“六艺”的权威。司 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确是反映了这个真实的情况。 中国文化之所以一脉相承,与孔子筚路蓝缕的开创是分不开的。他最大的功绩在 于改造王官之学,使之转化为私学,而这种以复古为革新的独特方式,则为后世开辟 出了一条康庄大道,无论是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还是韩柳 古文运动的文学革新主张抑或是历代不绝如缕的关于大同世界理想蓝图的描绘,无一 不是以复古为革新,以怀古的形式去憧憬未来的。在孔子看来,历史从来就是一个整 体,绝不能随意割断。所以,“宰我日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