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史教案学生13课.doc_第1页
文学史教案学生13课.doc_第2页
文学史教案学生13课.doc_第3页
文学史教案学生13课.doc_第4页
文学史教案学生13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 案2010 2011 学年 第 1 学期教 学 系 部 西安外国语大学俄语系 教 研 室 课 程 名 称 俄罗斯文学史 专业、年级、班级 2009级 主 讲 教 师 杨 雷 使 用 教 材 讲 义 教 案编 号: 授课时间:16周学时:32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上机课 习题课 其它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1 : 教学重点、难点: 12-18.教学方式、手段、媒介:以教师讲授、答疑为主,学生阅读、学习为辅。古代俄罗斯文学 (往年纪事)作者:涅斯托尔,基辅山洞修道院僧侣。十二世纪初,其汇编完成俄国历史上最早的编年史书之一往年故事。该书运用传说、神话、英雄歌谣等民间口头创作的文学形式,叙述了斯拉夫人的起源、生活和古俄罗斯王公间的内讧等,表现了古俄罗斯人对世界的形成、民族的命运和信仰等问题的看法,包含历史纪实、故事、传奇、传记等,内容活泼生动,语言朴实清新,是俄罗斯古代一部独具特色的重要文献。 (伊戈尔远征记) - , xii . , , . 伊戈尔远征记是耸立于俄罗斯文学源头的一座丰碑,是俄罗斯古代文学中最为重要的作品之一,它与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人之歌和西班牙的熙德之歌一起被并称为欧洲中古的“四大英雄史诗”。 - ( 公爵), “ ” 本书的发现者伊格尔远征记,俄罗斯古代英雄史诗。成书于12世纪末,著者不详。全诗以史实为基础,描写12世纪罗斯王公伊戈尔一次失败的远征。12世纪,基辅罗斯盛极而衰,分裂成许多小公国,游牧民族波洛夫人乘机骚扰罗斯。诸公国王公在基辅大公率领下联合出击,取得胜利。诺夫哥罗德-谢维尔斯基大公伊戈尔没有参加,他立功心切,自带队伍攻打波洛夫人,结果兵败被俘,后又逃回罗斯。史诗在这一基础上进行了艺术加工。 史诗分为引子、正诗、尾声三个部分。正诗的第一部分写伊戈尔出征及失败,第二部分写基辅大公号召王公们团结对敌,第三部分写伊戈尔的妻子雅罗斯拉夫娜的痛苦以及伊戈尔逃出囚禁返回罗斯。 史诗成功地塑造了伊戈尔的形象,写出了他的英雄气概,也批评了他的轻率自负。基辅大公斯维雅托斯拉夫是作者的理想人物,他在知道伊戈尔失败后发出金言,要求大家团结一致,为国雪耻。伊戈尔的妻子雅罗斯拉夫娜是俄罗斯文学中一个优美的女性形象,她的哭诉表达了深受战乱之苦的俄罗斯妇女的共同的心声。 这部作品具有鲜明的中世纪英雄史诗的色彩,与民间创作联系密切。它以爱国主义的热忱和高度的艺术性成为俄罗斯文学的瑰宝。马克思指出“这部史诗的要点是号召俄罗斯王公们在一大帮真正的蒙古军的进犯面前团结起来”。作品在叙述英雄业绩时充溢着爱国主义精神和浓郁的抒情气氛。在作者笔下,俄罗斯大地上的山川风物都具有灵性。作品大量使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显示出对于民歌的继承关系,对后代诗人产生了巨大影响 作品要点: 1.俄罗斯古代文学的代表作, 2. 12世纪的个人创作; 3.王公内让与异族侵略的历史记录 - “问题文学”的开端; 4.多神教与基督教的双重信仰;-宗教性 5.男性英雄世界与女性理想形象的水乳交融 6.叙事与抒情的完美结合。主旨: “这部史诗的要点是号召俄罗斯王公们在一大帮真正的蒙古军的进犯面前团结起来”(马克思)。参考文章和书目 1、伊戈尔远征记 魏荒弩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2、伊戈尔出征记(古俄语汉语对照)李锡胤 2003-04-01 3、李玉君 , 杨明明.伊戈尔远征记的文本解读与写作特色,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4 年5 月。 4、王人法. 关于伊戈尔远征记的主题问题,安康师专学报,1999年11卷2期。补充阅读材料:1795年伊戈尔远征记被重新发现,在俄罗斯文学文化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俄罗斯古代文学几乎一片空白,当代又一直缺乏具有全欧影响的作家作品,落后的俄罗斯文化文学在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欧洲文化圈里即使不自卑,也是不自信的,至少感到底气不足,连德国都出现了歌德席勒,俄罗斯的民族诗人在哪里呢? 俄罗斯民族文学的童年发育不正常,但先天的条件还是不错的,因为有了伊戈尔远征记,它像民族文学的成熟的胚胎,经过六百年的艰辛努力,催生了普希金和他的19世纪,催生了俄罗斯文学的辉煌,催生了文学巨人的时代。中世纪欧洲各国史诗几乎都有一个被重新发现的过程,但对于“没有文学”的俄罗斯而言,伊戈尔远征记的发掘更是弥足珍贵,它是俄罗斯文学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伟大的史诗,在俄罗斯文学学习、赶上欧洲的过程中它的“出土”给了俄罗斯作家巨大的不可估量的心理支撑和精神鼓舞,可以说这种精神的力量是俄罗斯文学19世纪辉煌的原因之一。史诗诞生后到18世纪末长达六百年的时间里,俄罗斯的政治经济远远落后于欧洲,文化上更是如此。一边是文艺复兴文化启蒙和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一边是鞑靼异族统治和封建农奴制的压迫。俄罗斯文学首先承担了学习欧洲的使命,经过罗蒙诺索夫、杰尔查文、冯维辛、拉季谢夫、卡拉姆津等人一个世纪的的努力,俄罗斯文学有了自己的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尽管不是欧洲意义上的,进一步说,这个时候的俄罗斯文学是落后于欧洲的。从内容看,同时期欧洲各国的英雄史诗基本也是爱国忠君的内容,罗兰之歌写查理远征西班牙途中加奈隆叛敌,罗兰英勇战死,查理挥师讨伐并审判加奈隆;熙德之歌中被放逐的熙德为了生存常年征战终于获取巴伦比亚城,但始终效忠国王阿方索;尼贝龙根之歌则是一场财产、荣誉等引起的英雄集体死亡的复仇悲剧。这些史诗都反映了各民族的历史风貌,但伊戈尔远征记着重描写了伊戈尔一次失败的远征,并把这次失败的远征投射在王公内让和异族入侵的巨大的历史画面之上,赋予伟大的博爱精神和对“武士荣誉更深刻的理解,而没有表现那种引起无数流血的毫无目的的蛮勇;它宣扬的爱国主义精神,有着其它史诗所缺乏的深刻的政治思想内涵,超出了各统治集团狭隘的阶级利益,表现了全民的情绪和愿望。另外史诗不仅叙述了俄罗斯与波洛夫1184年的战争,还有一百五十年来两个民族以及其它部落之间的鏖战。而作者写作时,蒙古民族正准备大举进犯东欧,他呼唤团结对敌,体现了12世纪封建割据的罗斯日益增长的渴望统一的社会情绪。也正是这样,马克思指出,“这部史诗的要点是号召俄罗斯王公们在一大帮蒙古军的进犯面前团结起来”。“弟兄们,我们是否应当用古老的格调来咏唱伊戈尔、伊戈尔.斯维雅斯拉维奇远征的悲惨的故事呢?”结尾处则用了总结性的点题的诗句:“那卫护基督教徒、反对邪恶的军队的王公们和武士们万岁!”具体的叙述中更是明确认为,俄罗斯人是基督徒,波洛夫人是异教徒,如修饰“军队”一词,伊戈尔的军队是“勇敢的”,波洛夫人的是“邪恶”的,所以伊戈尔的远征是正义的。中间部分还谴责了历史上的诸侯在“特罗扬的世纪”即异教徒的末日利用异教阴谋夺取了政权。马克思曾中肯评价:“整首伊戈尔远征记具有基督教的英雄性质,虽然其中也有鲜明的异教因素。”别林斯基曾说,“长篇史诗的登场人物必须是民族精神的十足代表;可是,主人公要必须是通过自己的个性来表现出民族的全部充沛的力量,它的实质精神的全部诗意。”中世纪欧洲各国的英雄史诗都塑造了最具有各自民族精神的英雄,并且这些英雄的个性都集中反映了所属民族的共性。贝奥武甫、罗兰之歌塑造了男性的英雄世界,对英雄的爱情要么不提,要么一笔带过。罗兰美丽的未婚妻阿尔达得到恋人阵亡的消息时突然死去,熙德的妻子在丈夫被流放时只能呆在修道院里祈祷,她们在心爱的人受难时要么无法承受而死去,要么心有余力不足,古希腊有美狄亚,德国有克里姆希尔特,她们都是美丽而凶残的复仇女神,后世欧洲文学里也经常看到她们的影子。她是人间夫妻之爱的化身,对远征的丈夫怀着浓郁深厚的感情: 进一步说,雅罗斯拉夫娜不仅是伊戈尔的妻子,更是所有俄罗斯战士的亲人: 雅罗斯拉夫娜不仅为丈夫的离别和苦难,更为伊戈尔军队全部的失败、苦难和牺牲而悲哀。在她身上,个人的感情上升为民族的感情,妻子的思念上升为到同胞的思念,个人的苦难上升为民族的苦难,这种朴实而深刻的升华与忧郁的大自然、与嘶杀的男性英雄世界水乳交融,赋予了雅罗斯拉夫娜巨大的真实性和生命力,也使男性的英雄世界获得了巨大的张力与柔韧。史诗在叙述远征历史的同时,包含了卫队歌、勇士童话、民歌、哭诉等民间口头创作的抒情因素,以罕见的抒情力量展示了古罗斯人意念中的大自然,融合日月星空风雨雷电之天文图画、飞禽走兽花鸟草木之生态景观与英雄及其祖国的命运。天地人和谐相依,叙事与抒情完美融合。壮丽而神秘的天文景观昭示了英雄的命运。多神教的基辅罗斯信仰家庭作业: 1、 简述远征记的内容及表现主题。 2、 远征记 是否是一部“爱国主义” 的作品? 3、远征记中所表现出的双重信仰。 4、远征记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简述远征记的内容及表现主题。 史诗通过对伊格尔讨伐波洛夫人战败的历史事实的记录和叙述,表现这一具体历史事件所具有的内在的、全民族的含义,记录了罗斯各王公之间的内讧和国家及内忧外患的局面,通过伊格尔战败的史实和对罗斯光荣历史的回顾号召要从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团结一致抵御外敌。马克思指出, “这部史诗的要点是号召俄罗斯王公们在一大帮真正的蒙古军的进犯面前团结起来”。史诗以其高度的爱国主义热忱和艺术性而具有经久不衰的魅力。第二课:蒙古统治时期 (13世纪下半期-15世纪末)蒙古统治时期 (13世纪下半期-15世纪末)时间: 1237-1480年国家名称:金帐汗国(钦察汗国)( )主要领袖:拔都( ,)文学状况:沉寂、萧条主要成就:战争文学、宗教文学战争文学 (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 1237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攻下并血洗梁赞公国的历史事实而变成的历史故事。全文分成4个部分,1、 拔都率军攻打梁赞,梁赞大公向附近的弗拉基米尔大公求助,后者不同意,因为他要独自建立功勋;大公的儿子菲奥多尔出使求和被杀,他年轻的妻子抱着孩子跳楼自杀殉情;22、 大公英勇保卫城池“一当千二当万”最终被攻陷遭到血洗,进城后又血战5天,“全城没有了哭声,只见尸横遍野”;3、 攻下梁赞后直奔弗拉基米尔。勇士叶夫帕季英勇无比力大无穷,聚集700勇士血战复仇;拔都说:“如果我有这样一个部下,我要紧紧将他拥抱在我的胸前”。没有杀害战士,让他们离开了。4、 哭诉并重建城池。20个问号和惊叹号触目惊心。谴责了各自为政、争权夺利的行为。反复回旋的一个句子“这一切都是我们罪有应得”!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是古代文学的杰作之一,以高度的爱国主义思想鲜明地体现了俄罗斯人民在蒙古人入侵时饱受了巨大苦难,描写了为了保卫祖国不惜牺牲一切的高尚精神。既有民间文学的影响,同时也有宗教观念,例如他把拔都的入侵看成了神对俄罗斯的惩罚。(顿河彼岸之战)库利科沃战役: 1380年9月8日,和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率罗斯军队同金帐汗国实际统治者马迈蒙古军队于在库利科沃原野(今图拉州库尔金地区)进行的一次战役,是中世纪最大的会战之一。罗斯军队15万人,蒙古军队也有20万。双方损失惨重(死伤约20万人)。这次会战表明罗斯各公国渴求独立的愿望日益增长,并提高了莫斯科作为各公国联合中心的作用。库利科沃会战虽未结束蒙古统治,但却使金帐汗国遭到毁灭性打击,从而加速了金帐汗国的崩溃。库利科沃会战显示了罗斯人民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莫斯科公国的兴起:最早在史书中提及的年代为1147年,后来经过“长手尤里” “伊万钱袋”等的经营,变得强大而富有,而且通过建造“大主教公署”等手段将罗斯宗教的中心由基辅转移到莫斯科。1380年左右逐渐控制了整个俄罗斯的东北部,所以力量强大。开始与蒙古鞑靼统治者对立。德米特里即位后将莫斯科建成石城,作品内容:描写了库里科沃战役的详情,歌颂了俄罗斯的民族英雄。大自然始终参与着勇士们的活动,第一次战役俄罗斯军队失败了。包括各种天象、禽鸟、动物等都为俄罗斯感到悲伤:“乌鸦和布谷鸟对着人的尸体鸣叫,树木忧伤地垂向地面”。痛失亲人的母亲和妻子们向风、向第聂伯河、向太阳哭泣,倾述心中的悲伤。,运用了民间歌谣的否定比喻:“雄鹰从北方各地飞到一起来,飞到一起来的不是雄鹰,而是德米特里大公和他的兄弟们”。但是伊戈尔远征记中表现出来的是悲伤,而这部作品中表现的胜利,前者多神教色彩浓郁,而后者则完全倾向了东正教。意义:讴歌罗斯北方各公国同仇敌忾战胜蒙古侵略者,塑造了以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为首的英雄群像,显示了罗斯人民为祖国、为自由而勇于战斗、牺牲的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宗教作品: (14世纪末)彼尔姆的斯捷凡行传988年以前: (多神教);988年: (基督教) 1054年: (东正教)宗教记事、使徒行传、言行录、伪经等等盛行,进一步加强了宗教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和作用。既然现实是残酷的,只好在宗教的怀抱中去寻找未来的幸福,天堂。这是可以理解的,后来逐渐深入人心而形成了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指导思想。自然文学作品也深受其影响。彼尔姆的斯捷凡行传:行传:介绍杰出宗教人士生平和事迹的一种文学体裁。宗教宣传的一种方式,从小就好学,一心学习,忠诚于宗教,后来到西伯利亚传教,与萨满教法师争夺信徒,用火烧,用冰水泡,最后取得胜利。 (三海旅行记) 作者: 时间:1466-1472) 题材:游记 内容:记录了高加索、克里木等地,主要是印度的风土人情、气候、物产等情况。 三海:里海( )、印度洋( )、黑 海( )。中央集权时期的文学 16-17世纪文学状况 政论文:贵族-大贵族-沙皇-宗教人士的争论和斗争。带有极强的讽刺性,为后世俄罗斯的讽刺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伊万四世与库尔布斯基公爵的通信 1523年,费洛菲长老阐述了“第三罗马”学说成为俄罗斯中央集权国家的理论基础安德烈库尔布斯基公爵是伊凡四世手下的主要贵族之一。他逃亡立陶宛,属于俄国历史上第一个“持不同政见者”或者“政治避难之人”。从那里写信给伊凡,责备他的残酷、虚伪和专断。伊凡回信:“根据上帝的法则”为他自己的专制独裁辩护。前者文风优雅而且遵守语法规则。但是伊万的回信则感性色彩浓厚,嬉笑怒骂无所不用,愤怒之极的时候用“臭大粪”、“恶狗”等恶毒的骂人话的做法在古代文学上是空前绝后的。但是说理性强,书面语、口语、俗语等多种语体的应用也加强了讽刺性和政论性,表现了作者的非凡的智慧、广博的知识和骄傲躁动、变化无常的性格。这些“异端学说”之人经常收到镇压,所以16世纪文学整体来说是贫乏的。 第三罗马学说:古罗马教会之所以灭亡,是因为阿波利那里斯的异端学说;至于第二罗马教会,即君士坦丁堡教会,则是被以实玛利的后代的斧头砍倒的;而新的第三罗马教会神圣使徒教会在您强有力的领导下,烛照整个世界,比太阳还明亮。整个东正教世界都归您统治,您是世界唯一的君主,基督教徒唯一的沙皇。看呀!听呀!哦,虔诚的沙皇,前两个罗马虽已灭亡,第三个却依然耸立,而且决不会再有第四个。 主旨:莫斯科是基督教信仰的正统继承者、保护者、领导者。 宗教文学作品: 彼得与费弗罗尼亚的故事,16世纪中期,是使徒行传题材作品,比以前有了显著差别。不自干巴巴的了,而是取材于民间传说,形象生动、语言朴实。概述还塑造了第一个出身普通、但是智慧超群的农家女形象。此外,作品中表现出主人公对爱情坚持不懈的追求。其中就有男主人公为了美人而放弃江山,“不求共生但求共死”,死后两次被分开却神奇地又归到一处而合葬,类似我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一样的凄惨而美丽,爱情第一次成为文学表现的中心。 不幸和厄运的故事 (17世纪中期)是带有宗教劝诫内容的故事。主题就是年青一代的悲剧性命运,想突破古老传统和传统道德的束缚,一个商人的儿子想要过随心所欲的生活,结果带着一大笔钱到人间,被骗,后来历经磨难后知道“不幸-厄运”是伴随人一生的伙伴,只有进入修道院才会把不幸留在大门外。表现了摒弃现世而追求最高精神价值的世界观,这也是俄罗斯文学的基调。所以白银时代的宗教哲学家叶夫多基莫夫说的好:对于俄罗斯民族来说,“凡是暂时的、尘世间的事情,都是平淡无奇,无足轻重的”。这种世界观的形成一方面是与宗教的巨大影响有关,另一方面也同俄罗斯人民的苦难深重的生活和国家的历史遭遇有关。戈列.兹洛恰斯基的故事、萨瓦.格鲁得岑的故事与之相类似的故事还有都是讲述年轻一代如何想要随心所欲去生活,结果被骗,受到魔鬼的引诱而失败,最终投奔教堂或者修道院才摆脱魔鬼的纠缠。但是僧侣的生活应经不是什么圣洁、崇高的幸福了,而是变成了一条迫不得已的出路。旧传统在瓦解,但是还是在胜利。尼康宗教改革: 17世纪中期,牧首尼康在沙皇命令下对东正教会实行改革。但遭到许多神职人员和教徒的不满与反对。以暴力来推行的新仪式引起教会的分裂,反对尼康改革、要求保持旧礼仪的一派被称为“分裂派”或旧礼仪派( )。反抗活动遭到血腥镇压。领导者阿瓦库姆被处死刑,其追随者或是被流放,或是被监禁,或是被鞭打致残,或是被火刑处死。信奉旧仪式的教徒们四处逃亡,躲入各边区、森林和沼泽地的深处。 (大司祭阿瓦库姆行转) 阿瓦库姆的行传讲述他同尼康之间的冲突,遭受迫害、三次被流放西伯利亚的经过,书中充满反暴力的精神和心理描写,是俄罗斯古代文学中第一部以个人为中心而又广泛涉及社会生活的著作,文字朴素生动,通过对自己的重要生平事迹的记叙塑造了血肉丰满、意志非凡的俄罗斯人的形象。该书最鲜明的特征就是现实主义色彩,将宗教性质的使徒行传转变为描写真人真事、刻画当代生活、富有战斗意义的政论文,表明了文学要突破宗教的束缚、接近现实、参加社会斗争的倾向。 (谢米亚卡法庭的故事) (17世纪下半叶)某一农村有两兄弟,哥哥富,弟弟穷。一天,弟弟到哥哥家借马运柴,哥哥把马借给他,但舍不得把套具借给他用。弟弟只好把装满柴火的雪橇绑在马尾巴上,拉回自己家,不慎把马尾巴弄断了。哥哥要向城里谢米亚卡法庭告状,弟弟也只好跟去。路上同宿一教士家,富有的哥哥受到佳肴款待,而弟弟躺在吊床上忍饥挨饿,一不小心从吊床上摔下来,压死了睡在下面的教士婴儿。这样,教士也同哥哥一起上路告状。来到城郊一座桥上,弟弟感到自己灭亡的时刻已临近,索性跳进河沟自杀,碰巧跌落在一老头身上,压死了他。结果其子也一起去法庭告状。路上穷弟弟捡起一块石头,用头巾包上藏在帽子里。当哥哥第一个向法官谢米亚卡告状时,弟弟举起包石头的头巾,法官以为会有重金贿赂,便宣判把马交给弟弟喂养直到长出新的尾巴来。当教士第二个起诉时,弟弟又举起那头巾包,法官便判将教士的妻子交给这穷弟弟,直到为教士生下一个儿子来。最后老人儿子起诉时,由于穷弟弟又举起了那包着石头的头巾,法官便判这儿子从桥上跳下去压死被告。宣判结束后,三个原告都以厚礼求穷弟弟不要执行判决。而法官则派人来向这穷弟弟索取那头巾中的重金。穷弟弟打开头巾拿出石头,说这就是重礼。原来他想如果判决不利于他,他就用这石头砸死法官。谢米亚卡闻讯后庆幸自己判对了,捡了一条命!弗罗尔斯科别耶夫的故事 (17世纪末)诺夫哥罗德没落贵族子弟弗洛尔平日靠给别人写状子为生,穷啊,想发财致富,听说临近贵族纳尔金家有个女儿安努士卡到年龄了,就像攀亲捞笔嫁妆。由于地位低下无法明媒正娶,所以利用大贵族家开晚会时机,贿赂了其贪婪的母亲,男扮女装接近安努士卡骗取爱情并诱奸了少女;第二次装扮成马车夫,这个姑娘自己出主意把自己骗出门去秘密结婚,两人私奔了。通过威胁、耍赖、苦肉计、装可怜等等种种计策最终是姑娘的父母同意,陪送了6驾马车的嫁妆。于是这个弗洛尔就生活在巨大的荣耀和富裕中了,而且岳父死后还继承了所有的家产。这部作品中其实没有什么传统意义上的“正面人物”,但是作者对青年人没有丝毫的讽刺,没有谴责弗洛尔的狡猾和欺骗,而是欣赏他的机智和灵活;没有批判安努士卡的堕落,而是认为她在大胆追求个人幸福,叛逆传统。所有的讽刺都指向了家长们,他们一方面批评指责晚辈们的做法,一边有意实际行动支持他们。反映了17世纪末期出身贵族的,越来越要求经济独立和社会地位的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而旧的、传统的伦理道德观衰败了。总结:1、作品: 、 , 、 、 、 2、俄罗斯古代文学的总体特色 1、古代文学与民间文学紧密相联; 2、作品不同程度带有宗教色彩; 3、古代文学总体上来说还没有作为文学从一般的实用体裁 (历史、布道讲话、书信、传记等)独立出来,多为纪实作品。只有到了17世纪下半叶才出现了带有虚构的故事,为真正文学创作创造了条件。思考题:1、试析 与 在主题思想与表现形式上的异同。2、俄罗斯古代文学的总体特色是什么?第三课:18世纪俄罗斯文学教学目标:1、了解十八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2、掌握古典主义文学和感伤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3、了解十八世纪的主要作家及其代表作品。教学设想:1、注意揭示十八世纪文学在俄罗斯文学史中承前启后的作用;2、注意揭示俄罗斯古典主义文学和感伤主义文学的社会文化背景;3、掌握主要作家的重要作品的艺术特色;4、重点理解拉季舍夫的从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记。5、辅以多媒体教学,以加强教学效果。教学进程:共2个课时。: (西欧文学) (古代俄罗斯文学) (民间创作) (希腊文学)一、十八世纪文学的总体特征:1、坚定不移的大众化进程是十八世纪俄罗斯文学发展的一个基本特征。文学的主要内容开始转向“世俗化”,这是与以前的中世纪文学就有了明显地区别,以前关心的是神权、使徒行传或者记载战争、历史的作品,文学关心的对象在很大程度上是非人世间的痛苦和欢乐,现在经历了古典主义作品-感伤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发展进程后,俄罗斯文学中以宗教观为指导的文学创作意识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出现“向下走”趋势,从天上下到人间,是“尘世”的痛苦和欢乐,文学主人公由君王贵族转变为平民,与之相对应的宗教或历史内容的记录转变为对生活和现实的纪录。俄罗斯的作家秉承人道主义的思想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了完美人性、尊重人权、改善民生、改革社会不合理制度等系列要求,使俄罗斯文学开始表现出人民性、战斗性的特征。作家的类型的更替也表现初文学的大众化:18世纪初期作家是政府、教会的喉舌或者历史的记录着,慢慢变成了人民大众的启蒙者、同情者和捍卫者,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俄国知识分子阶层。2、十八世纪俄罗斯文学的主体是在文学流派的框架内发展的。这是它的第二个特征。十八世纪是俄罗斯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在启蒙主义的总体背景下,俄罗斯文学在百年的时间内受到古典主义、感伤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的影响,它们为俄罗斯十八世纪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和创作蓝本。十八世纪文学有两大文学流派,一是延续近一个世纪的古典主义,一是十八世纪后半期出现的感伤主义。其实这两种流派也并非是隔绝或者有着明显的分界线的,而是互相交融在一起,在18世纪后期还出现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萌芽。俄罗斯文学是在十八世纪中期开始发展壮大起来的,世纪初彼得一世的改革使俄罗斯摆脱了闭关自守的状态,欧风渐近成为了当时俄罗斯的总体趋势。西欧在当时即将过时的古典主义和正在兴起的感伤主义是俄罗斯文学的主要接受对象,启蒙主义思想及这两种文学流派的理念对俄罗斯文学的发展与转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俄国古典主义:1、 产生时间:十八世纪三四十年代2、 文化背景:彼得大帝去世后出现倒退,启蒙主义取代理性主义,在法国已经快要过时的古典主义成为俄国的宠儿,俄国古典主义肇始于“讽刺秋天的成果”,而不是肇始于“颂诗春天的果实”(别林斯基) xvii xviii . () 集合, , : , , .3、美学原则:1. , (摹仿自然、崇尚理性)古典主义号召“摹仿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指客观世界,而是经过主观选择的现象;古典主义描述的对象主要是人性。这就是他们所说的“自然” ,即“人的自然”或“自然人性”,即经过理性净化了的自然。具体来说,“摹仿自然”就是要“研究宫廷”“认识城市”。 所谓的“理性”,即常识、天性,它是永恒、普遍、自然的。美源自理性,美必然合符理性,因而具有绝对的价值和普遍永恒的评价标准。布瓦洛崇尚理性和自然,认为“只有真才美”,追求真善美的统一。至于物质世界,古典主义作家几乎是视而不见的。2. (以古希腊、罗马艺术为范本).3. , , . (艺术形式简短、完美和谐、语言准确、明晰,富有逻辑性)4. , .反映社会的、公民问题;5. , , .主人公基本是帝王将相、英雄;6. .(正反面人物界限分明)将人物性格的某一特征予以突出和夸大,将主人公严格分为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艺术形象缺少变化7. , .(体裁界限分明,三种体裁理论)8. .(三一律)体裁 : 将文学作品按照体裁分为3类,高中低。高级体:悲剧、颂诗、史诗中级体: 科技诗、 哀歌、书信体作品; 低级体:喜剧、寓言、讽刺。 三一律:是西方戏剧结构理论之一,是一种关于戏剧结构的规则。先由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戏剧理论家提出,后由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家确定和推行。要求戏剧创作在时间、地点和情节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性.即要求一出戏所叙述的故事发生在一天(一昼夜)之内,地点在一个场景,情节服从于一个主题。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理论家布瓦洛把它解释为“要用一地、一天内完成的一个故事从开头直到末尾维持着舞台充实。”俄国古典主义作家:代表人物:康捷米尔、特列季亚科夫斯基、罗蒙诺索夫、杰尔查文 诗歌;苏马罗科夫 戏剧俄国古典主义与欧洲古典主义的区别: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暴露、讽刺倾向是俄国古典主义的典型特点。对俄罗斯生活迫切问题的关注,是俄国古典主义与欧洲古典主义最主要的区别。三、俄国感伤主义:c1、产生时间:十八世纪六十年代2、文化背景:在资产阶级大革命前的启蒙哲学要求个性解放感伤主义是18世纪后期欧洲资产阶级启蒙运动中出现的文学思潮,发源于英国,因推崇情感,着重描写人物的痛苦和不幸,所以也称主情主义或前浪漫主义。它表现了对矛盾重重的社会现实的不满,也体现了对贵族阶级崇尚的理性主义和古典主义的反抗,大多采用日记、旅行记、书信体和回忆录等形式。 3、 美学原则(特征)1. : , , , ;推崇情感、纯洁的天性,强调感情的自然流露。2、 重视自然景物的描写;3、特别强调对个性和个人的精神生活的刻画。 卡拉姆津(.)创作的中篇小说苦命的丽莎( ) 是俄国感伤主义小说的代表作。4、代表作家:赫拉斯科夫、卡拉姆津、德米特里耶夫、拉季舍夫四、冯维辛的戏剧创作:旅长(1769)、纨绔子弟(1781)一、十八世纪俄罗斯诗歌: . 康捷米尔 . 罗蒙诺索夫 . 杰尔查文1、康捷米尔(17081744):讽刺诗人,一生共写了9篇讽刺诗,他是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个起来抨击贵族,为民请命的诗人。第一篇讽刺诗告理智( ,1729)揭露保守愚昧的人们,获得很大成功。康捷米尔的诗歌是用音节诗律写成,喜欢用移行、停顿方式来控制节奏。在文字上用了较多的古斯拉夫语,比较艰涩难懂。2、罗蒙诺索夫 (17111765):古典主义诗人,文艺理论家,思想家,俄国第一个伟大的学者。他在自己的纲领性诗篇与阿那克里翁的对话( ,17561761)中表明要用诗歌来歌颂英雄,培养崇高的爱国精神,而不是咏唱醇酒和爱情,伊利莎伯女皇登基日颂(1747)实际上是一首对祖国和彼得一世的赞歌。诗人把彼得一世奉为榜样,希望女皇伊利莎伯继承父业,开发资源,发展科学,培养人才,使俄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他向年轻一代呼吁,相信“俄罗斯的大地能够诞生自己的柏拉图和智慧过人的牛顿”。他还以颂诗体裁写过一些雄伟瑰丽的科学诗,解释自然现象(晨思上天之伟大、夜思上天之伟大等)。他在同时代诗人特列佳科夫斯基(1705-1769)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俄国重音诗体的理论(论俄文诗律书,1738),并在创作中进行了成功的实验。他的诗音调铿锵,庄严雄辩,富有节奏感。他遵循古典主义原则,写了大量颂诗来歌颂英明的君主和俄国在军事上的胜利。他的攻克霍丁颂( ,1739)歌颂同年俄国对土耳其战争的胜利。别林斯基曾说:“我们的文学始于1739年”,指的就是这首诗发表的年代。罗蒙诺索夫把彼得一世看作帝王的楷模,他在攻克霍丁颂、伊丽莎白女皇登基日颂( ,1747)等诗中赞扬彼得大帝及其改革。3、杰尔查文(17431816):古典主义大诗人。杰尔查文的代表诗作有密谢尔斯基公爵之死( ,1779)、费丽察颂(,1782)、致君王与法官( ,1780)、大臣(, 1794)、瀑布(,1794)等。费丽察颂是杰尔查文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一首颂诗。诗中的费丽察公主是一个带有半神色彩的理想化形象。诗人用费丽察比喻叶卡捷琳娜女皇,表明她是位贤明君主。这种对开明君主的渴望跟罗蒙诺索夫的颂诗一脉相承,不同之处在于,费丽察颂在颂诗中还加入了讽刺,嘲笑了朝臣的种种恶习。在致君王与法官和大臣两诗中,杰尔查文从启蒙主义的立场要求君主与权贵维护法律、保护弱小,并吁请上帝“惩罚和审判那些狡猾的东西”。叶卡捷琳娜二世看到致君王与法官这首诗后,认为这是“雅各宾党人“的话。杰尔查文主要的贡献是颂诗,被称为叶卡捷琳娜女皇时代的歌手。别林斯基认为杰尔查文开创了俄罗斯诗歌的新时期,是在罗蒙诺索夫之后的第二位俄罗斯大诗人。二、十八世纪俄罗斯戏剧:. 苏马罗科夫 . 冯维辛1、苏马罗科夫(17171777):古典主义剧作家。第一个俄罗斯悲剧和喜剧作家,一生共写有霍列夫(,1747)、哈姆雷特(,1748)等九部悲剧和十二部喜剧,是俄罗斯第一家剧院俄罗斯剧院( )的经理(17561761),因而获得 “ ”( “俄罗斯戏剧之父”)的美誉。2、冯维辛 (17451792):著名戏剧家。主要作品有喜剧旅长(,1769)和纨绔少年(,1781)。旅长嘲笑领地贵族的愚昧落后,同时批判京城贵族的崇洋媚外。纨绔少年的情节同样围绕子女的婚姻展开。在该作品中,冯维辛偏离了古典主义原则。冯维辛的巨大贡献在于,是他第一个在俄罗斯戏剧舞台上推出了有血有肉、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纨绔少年) : . : : () , : , , : 纨绔少年讽刺喜剧。从表面上看是一出生活讽刺喜剧,情节围绕子女婚姻展开,但实际上是一出政治讽刺喜剧,把农奴制的压迫问题提到了首位。在此背景上来表现贵族的愚昧无知、专横凶残,指出农奴制是社会上一切不幸的根源。 普罗斯塔科娃是宗法制俄国中最野蛮、最愚昧的农奴主的典型。她贪婪凶残,愚昧专横,经常辱骂、鞭打农奴。然而,溺爱儿子,不让他读书。儿子米罗特凡长到16 岁,成为好吃懒做的纨绔子弟,不会读、写、算,嚷着要结婚。其母竟诱拐得到大笔遗产的孤女索菲亚与儿子成亲。结果以失败告终,落得人财两空的下场。当她前去拥抱儿子时,却被儿子推倒在地。作者通过对米特罗凡的粗鲁无知、精神空虚、冷酷无情的生动描写,揭露了在农奴制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地主阶级的年轻一代、在精神上的畸形状态。作品意义 作家在俄国文学中开创了社会讽刺喜剧之先河,作品中真实描绘了18世纪后半期俄国生活现实,展现了外省地主庄园内的生活场景,塑造出有典型性格的反面人物形象,揭示了地主阶级中的纨绔子弟、蛮横野蛮之辈都是农奴制度的恶果,提出反对奴役、以法律限制地主阶级行为的启蒙主义思想,为今后俄国现实主义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三、十八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