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贬谪与贬谪文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既高度囊括了封建时 代社会政治的本质特征,又深刻揭示了古代士人在沉重苦难中从执着走向超越的生命运 行孰迹。 刘禹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贬谪诗人。贬谪使刘禹锡备尝忧患磨难,身心受 到巨大创伤,但也正是贬谪激发了他借文学创作抒发郁愤并与忧患抗争的动力和勇气。 诗经以来的贬谪文学,包括屈原的楚辞、贾谊的贬谪散文、江淹的赋作, 以至于到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在遭贬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大体是在怨愤格局中发展的, 他们抒发的是抑郁的愁思、无法排遣的苦闷,及对奸臣群小的愤恨之情。刘禹锡突破了 传统的怨、愤格局,他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 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贬谪文学豪健雄奇、冷峻犀利、清丽明净的崭新 风貌,打破了贬谪文学沉湎于忧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贬谪文学写作的新路径。 本论文着重从刘禹锡贬谪诗文的角度把他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来观照,既看到了 他对贬谪文学传统的继承,尤其是屈原那种坚持理想、矢志无悔的气节,更看到了他在 抒发忧怨、激愤的同时,对贬谪文学传统的超越,从中我们可以洞见一位志在辅时济世、 却又命途多舛、历尽坎坷的时代精英的独特的生活理想,可以领悟到一种傲视忧患、独 立不移的气概和迎接苦难、超越苦难的情怀,一种坚毅高洁的人格内蕴。 关键词:刘禹锡;贬谪;超越;豪健雄奇;冷峻犀利;清丽明净 a b s t r a c t r e l e g a t i o n a n dr e l e g a t e dl i t e r a t u r ei s s p e c i a la n di m p o r t a n tc u l t u r a lp h e n o m e n o ni n c h i n e s eh i s t o r y i ti n c l u d e dt h eb a s i cp o l i t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o ff e u d a ls o c i e t y , a n de x p o s e d d e e p l y t h ea n c i e n t o f f i c e r s l i v i n gj o u r n e y , w h i c ht h e yw a l k e ds t r a i g h t l y f r o mt h e d e p r e s s e d e n v i r o n m e n tt os u r p a s s i n gi tf o rt h ep e r f e c tw o r l d l i u y u x ii sa ni m p o r t a n tr e l e g a t e dp o e ti nc h i n e s ea r t sh i s t o r y d e m o t i o nm a d eh i m s u f f e r e dg r e a tt r o u b l e ,a n dh u r tb o t hi nb o d ya n d s p i r i t ,b u to n t h ec o n t r a r y , i ti st h ed e m o t i o n t h a ts t i m u l a t e dh i sp o w e ra n d c o u r a g et oe x p r e s sh i sg l o o m ya n da n g e rt h r o u g hl i t e r a t u r ea n d s t r u g g l e dw i t ht h e m t h e r e l e g a t e dl i t e r a t u r es i n c et h eb o o ko fs o n g s ,i n c l u d i n gq u y u a n sc h u c i j i a y i s r e l e g a t e de s s a y s ,j i a n g y a n sa r t i c l e s ,t i l lt oh a n y u s ,l i u z o n g y u a n sm a s t e r p i e c e sw h e nt h e y w e ed e m o t e di nt a n gd y n a s t y , t h o s ea r t i c l ew e r e d e v e l o p e dm o s t l y i nc o m p l a i n t sa n da n g e l w h a tt h ew r i t e r st h e ye x p r e s s e da r et h eh o l d i n gb i t t e r n e s s ,u n r e l i e v e dw o r r i m e n t ,a sw e l la s t h ea n g e ra n dt h eh a t ef o rt h ec o r r u p t e do f f i c e r s l i u y u x im a d eab r e a k t h r o u g hi nt h et r a d i t i o nr e l e g a t e dl i t e r a t u r e st y p et h a ti sf u l lo f c o m p l a i n t sa n da n g e r , n o to n l yh eb r e a k t h el o n g e s tp e r i o do f r e l e g a t e dr e c o r ds t a y i n gi ns h u a n dc h ua r e a ( a n c i e n tn a m eo fs i c h u a n ,h u n a na n dh u b e ip r o v i n c e s ) f o r2 3y e a r s ,b u ta l s o c r e a t e dt h en e w s t y l eo fr e l e g a t el i t e r a t u r e ,w h i c hi sg e n e r o u sa n dm a r v e l o u s ,s o l e m na n d s h a r p ,h i so p t i m i s t i cm o o d ,b r o k et h eo l ds t y l e o fr e l e g a t e dl i t e r a t u r ew h i c hi n d u l g e si n g l o o m y , i s o l a t e d a n da n g r y a t m o s p h e r e ,e s t a b l i s h e d t h en e ww r i t i n gw a yo fr e l e g a t i o n 1 i t e r a t u r e m y t h e s i sf o c u so nl i u y u x ir e l e g a t e dp o e m s ,a n dp u tt h e mi n t ot h es p e c i a lh i s t o r i c d e v e l o p m e n tt oc o m p a r e ,i no r d e rt o s e eh i si n h e r i t a n c e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o fr e l e g a t e d l i t e r a t u r e ,e s p e c i a l l yq u y u a n ss p i r i t ,w h i c hp e r s i s t e di nh i sd e s i r e ,n e v e rr e g r e t f u lw i t hw h a t h eh a dd o n e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l y , t oi n s p e c th i sm a s t e r p i e c e sw h i c hw e r eb e y o n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r e l e g a t e dl i t e r a t u r e w h e nh ee x p r e s s e dh i sw o r r i m e n t ,c o m p l a i n t sa n dr a g e ,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 s ed e t a i l s ,w ec a r lu n d e r s t a n dag r e a te l i t e ,w h ow a sd e d i c a t e dh i m s e l f t os a v i n gt h ew o r l d a n dh e l p i n gt h eg o v e r n m e n t ,w a su n f o r t u n a t et oc o m p l e t eh i sd e s i r e ,h i ss p e c i a ll i v i n gd e s i r e , a tt h es a m et i m e ,w ec a ns e eak i n do fg e n e r o s i t yo fh i s ,w h i c hi sp r o u da n di n d e p e n d e n t , d e s p i s i n g t h et r o u b l ea n d s t u b b o r n n e s s ,c o n f r o n t i n g t h e b i t t e r n e s s ,s u r p a s s i n g t h e d i m c u l t i e s i na n o t h e rw o r dt od e s c r i b ei t ,ak i n do fc h a r mo fh u m a nb e i n g sc o u r a g ea n d j o f 睁 k e y w o r d :l i u y u x i ;r e l e g a t i o n ;s u r p a s s ; g e n e r o u sa n dm a r v e l o u s ;s o l e m n a n ds h a r p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 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 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幺l 睑妻红日期:2 1 丛:墨:! 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 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 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趣邀 同 期:赳:上! 砰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指导教师签名:敝 日 期生:型 电话 邮编 引言 刘禹锡是中唐著名的诗人、文学家。在群雄逐鹿、风起云涌的中唐诗坛上,刘禹锡 以迥异于流俗的“骨干气魄”,在声势煊赫的韩孟、元白两大诗派之外独标一格,赢得 了“诗豪”与“国手”的称誉。但是,刘禹锡与唐代多数有成就的诗人一样,早年并不 甘心当一个文士,而是希望在政治上有一番作为。入仕以前,他自称“道未旖于人,所 蓄者志”( 献权舍人书) ,华山歌是他的“明志”之作。诗中通过华山的高大形象, 写出自己的抱负:“能令下国人,一见换神骨。高山固无垠,如此方为岳。丈夫无特达, 虽贵犹碌碌。”入仕之后,抱着施道展志的愿望,积极参加政治运动。永贞元年( 公元 8 0 5 年) ,以王叔文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有识之士为维护本阶级的利益和唐王朝的长治久 安,在新即位的皇帝顺宗的支持下,发动了一场政治革新运动,刘禹锡是革新派的核心 人物之一。这次政治革新运动,时间只有一百余天,却实行了不少的进步措施,其中如 贬谪贪污残暴的京兆尹李实,宣布蠲免百姓拖欠的一切租税,禁绝各种杂税和例外进奉, 罢宫市和五坊小儿,放还宫女,整顿财政制度等。韩愈后来在记载这段史实时用了“人 情大悦”四字,说明这些措施在当时是得到人民拥护的。刘禹锡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卓 越的才干,王叔文称赞他有“宰相器”,但是,不久,这次革新运动便在宦官和藩镇的 联合进攻下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与刘禹锡同时被贬为远州司 马的共八人,史称“八司马”。在贬所,刘禹锡继续受到迫害,唐宪宗曾下诏书,八司 马“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1 自此刘禹锡屡遭贬黜,长期流徙于“巴山楚水凄凉地”。 但长期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刘禹锡屈从于命运的压力,他始终不曾绝望,始终保持着 激扬奋发的战斗精神。读刘禹锡诗文我们有这样一种感觉:诗人竭力希望摆脱苦难,却 从未为苦难所压服,悲凉中有执着,沉痛中寓劲健。“饱霜孤竹声偏切,带火焦桐韵本 悲,这串串激切悲壮、刻骨铭心的音符,发自贬谪诗人内心的最深处。”口j 刘禹锡确实是 一位名副其实的贬谪诗人。从永贞元年( 公元8 0 5 年) 被贬到朗州,一直到宝历二年( 公 元8 2 6 年) ,贬谪时间达二十二年之久,被贬期间刘禹锡共创作贬谪诗2 7 5 首、文7 7 篇, ( 据陶敏、陶红雨刘禹锡全集编年校注统计) 数量几乎占刘禹锡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从 他的诗文创作中,我们不仅可以洞见一位志在辅时济事、澄清天下却又命途多舛、历尽 坎坷的时代精英的独特的生活理想和精神风貌,而且可以觅得一位富于艺术探索的热情 与才略、力图独出机杼、别开生面的诗坛名家的审美趣尚和创作趋向。他有与历代贬谪 诗人不同的独到之处,既有被贬时的忧伤与怨愤,也有被贬后的激励和抗争。 下面就本人所阅读过的刘禹锡贬谪诗文作品( 以贬谪诗为主、文为辅) ,来谈论一 下刘禹锡对贬谪文学传统的超越。 一、贬谪与贬谪文学 贬谪与贬谪文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独特而重要的文化现象。它既高度囊括了封建时 代社会政治的本质特征,又深刻揭示了古代士人基于人生忧患的各种心理流程,同时, 它也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了一条古代士人在沉重苦难中从执着走向超越的生命运行轨 迹。1 4 l 何谓贬谪? 说文:“贬,损也;谪,罚也。”宽泛地讲,贬谪是对负罪官吏的一 种惩罚。中国古代的贬谪种类很多,但就其代表性而言,大致有以下四种类型:志大才 高,因小人谗毁而被贬,屈原、贾谊为代表;革除弊政,因斗争失败而被贬,柳宗元、 刘禹锡为代表;直言进谏,因触怒龙颜而被贬,阳城、韩愈等即是;党争激烈,因本派 失利而被贬,其代表人物可推李德裕、苏轼。四种类型虽各有独自的成因,不容混淆, 但它们不仅错综交杂,彼此相关,而且有着惊人的相似性:第一,所有这些贬谪都是封 建专制制度的产物。在封建社会,君主是专制、法律的象征,握有生杀予夺之大权,尽 管宰相、中书、御史等也对君权产生一定制约力,但这种制约力往往是有限的,而当宰 辅权柄为奸邪群小把持时,便更形成助纣为虐,残害忠良或欺上瞒下、挟私抱怨的局面。 第二,这些贬谪还源于广大士人强烈的参政意识及其对品节的持守。忧国忧民积极参政, 不甘心以文人自居,而欲于政治风云中一展经纶,实乃中国古代士人的通识和自觉行动, 兹不赘论:而注重品格气节,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则更是中国士大夫一以 贯之的优良传统。对中国古代士人来说,贬谪即意味着一种人格的蹂躏和自由的扼杀, 又标志着一种沉重的忧患和高层次的生命体验。“道屈才方振,身闲业始专。天教声煊 赫,理合命迪遭。”( 自居易的江楼夜吟元九律诗成三十韵) 很明显是贬谪使刘禹锡备尝忧 患磨难,身心受到巨大创伤;但也正是贬谪,激发了他借文学创作抒发郁愤并与忧患抗 争的动力和勇气。如果说,真正的艺术只能源于苦难的现实,并对现实苦难有所超越的 话,那么饱含悲剧艺术特征的贬谪文学便是这方面的明证。 所谓贬谪文学,一方面是指贬谪诗人在谪居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这是贬谪文学 的主体;另一方面则是贬谪诗人在谪居前后以及非贬谪诗人在送别赠答、追忆述怀时创 作的有关贬谪的文学作品。这是贬谪文学的侧翼”1 。贬谪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这 些作品既为诗人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也使他们久经沉沦的生命借文学表现而得到更生, 尤为重要的是,随着创作主体立足点的变化和心理的位移,亦即其关注对象从社会政治 向个体生命、追求目标从建功立业向雪冤复仇、思维触角从人伦道德向苦难人生的重大 转折。阅读刘禹锡贬谪诗文,我们会为他那悲怆气息的滚滚声浪所吸引、所感染、所震 颤,这里有哀怜的低吟,有悲壮的高唱,有痛苦的呼喊,有不屈的长鸣,他们组合在一 起,有如烈火烧残的焦桐,又如饱经风霜的孤竹,形成了一种由内心向外喷涌的至悲凉 至激切的音响,其中凝聚的,分明是贬谪诗人心灵经磨历劫,屡被煎熬后的深深战栗, 一句话,凝聚着诗人血泪交织而成的整个生命。 一2 一 二、诗经以来的贬谪文学传统 中国古代的贬谪文学,从诗经到屈原的楚辞、贾谊的贬谪散文,以至于到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在遭贬期间创作的文学作品,大体是在怨愤格局中发展的,直到刘 禹锡出,贬谪文学才有了较大的突破,他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 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贬谪文学豪健雄奇的崭新风 貌,打破了贬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贬谪文学写作的新路径。 ( 一) 诗经 被称作“中国古典文学中迁客骚人题材的肇始之作”9 诗经小雅四月: 相彼泉水,载清载浊。我日构祸,曷云能毅?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尽瘁以仕,宁莫我有。 匪鹑匪鸢,翰飞戾天。匪照匪鲔,潜逃于渊。 山有蕨薇,隰有杞横。君子作歌,维以告哀。 方王润涛经原始:“四月,逐臣南迁也”。逐臣周幽王大夫,被放逐江汉,历 经冬夏,心中哀其惨怛。他怀想着往日“尽瘁以仕”,但却不得善报,在去国离家的江 湄之滨,一个人漫无目的地独行,仰望天上自由搏击的巨雕雄鹰,俯看水中从容泳游的 鱼儿,心中渴望着“翰飞戾天”,“潜逃于渊”,但那飞的自由和游的从容都不属于他, 他能做的只能是“君子作歌,维以告哀”。抒发的是悲哀、怨愤而又孤苦无助的情怀。 与四月大致相同的作品还有名作小弁: 何辜于天? 我罪伊何? 心之忧矣,云如之何? 君子信谗,如或酪之。君子不惠,不舒究之。 如果说四月发出的是“民莫不谷,我独何害”的哀号,那么小弁则回荡 出“民莫不谷,我独于罹”的音响。诗三家义集疏:“鲁说日;小弁,小雅之篇, 伯奇之诗也。伯奇仁人,而父虐之,故作小弁之诗”。又日:“履霜操者,尹 吉甫之子伯奇之所作也。吉甫娶后妻,生子日伯邦,乃谮伯奇于吉甫,放之于野。伯奇 清朝履霜,自伤无罪见逐,乃援琴而鼓之。宣王出游,吉甫从之。伯奇乃作歌以言,感 之于宣王,王闻之日:此孝子之辞也。吉甫乃求伯奇于野而感悟,遂射杀后妻”。如 果说是后母的谗言陷伯奇于逆境的话,那么其父的被愚弄才更让他永蒙怨愤。伯奇这个 人物突显“谗邪交乱,贞良被害”的现实。更为不可轻忽的是,后世无数身遭弃逐的孤 。刘禹锡被贬始于永贞元年( 8 0 5 ) 至宝历二年( 8 2 6 ) 实为二十二年。自居易、刘禹锡赠酬均七言律体若两诗 均作二十二年”,二仄声,与律不合,旧称“失粘”,故作“二十三”,三为甲声,方仑律a “友人f 君孝萱主此说 是也。”( 参阅顾学颉顾学颉文学论集刘禹锡、白居易酬赠诗中“二十三”的“三”字问题。) o 诗三家义集疏 一3 一 臣孽子,他们低回的哀吟,惨怛的面容,都能从伯奇那里寻绎到原型参照。 诗经中还有很多篇章可以看出被贬人物的哀怨孤苦,忧愤悲切: 乱之初生,僭始既涵。乱之又生,君子信谗。 小雅巧言 捷捷幡幡,谋欲谮言。岂不尔受,既其女迁。 彼谮人者,准适与谋? 取彼谮人,投畀豺虎: 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吴。 小雅巷伯 忧心悍悍,念我无禄。民之无辜,并其臣仆 小稚正月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无罪无辜,谗口嚣嚣。 悠悠我里,亦孔之瘴。四方有羡,我独居忧。 小雅十月之交 从以上篇章中可以看出作为个体被贬孤臣,大多个性鲜明,问时,这些个体又 因遭遇情境的相类而呈现出群体的共性特征。这种共性特征,便是他们大都具备令德休 能,往往因理想远大而遭嫉遇谗;他们的被驱逐多是小人与庸君合力作用的结果;他们 虽被弃逐,但不自甘沦落,而具有一种因置身逆境,在常人不易遭逢,难以忍受的艰难 苦恨之中,备经磨砺所展现的悲怨情怀和独特志节。用孟子的话说,便是“人之有德慧 术知者,恒存乎痰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 二) 战国时代的屈原 从诗经小雅四月到楚之屈原离骚社会政治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 悲剧主体的遭遇,作品描述的事件、表达的感情却颇有相似之处。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一 种超稳定的内在结构,只要宗法乃至宗法与专制同生共荣的时代在延续,贬谪现象便会 在这种制度的惯性运转过程中制造出来。或者说,专制政体笼罩下的文人,随时都有可 能被突如其来的灾难抛离制度的轨道而成为落荒偏远的异己者:而每一位远离制度轨道 的异己者面对人生的困境,都会重复一次先行者曾经历过的心理体验,并产生出类似的 精神意向。 屈原是中国历史早期最重要的贬谪诗人,也是执着意识最突出的代表。据考,屈 原一生一次被疏,两次被放。他的被疏约当楚怀王十六年( 前3 1 3 ) ,他的被放,第一次 自顷襄王元年( 前2 9 8 ) 至三年( 前2 9 6 ) ,放逐地点在江南一带;第二次自顷襄王十三 年( 前2 8 6 ) 至二十一年( 前2 7 8 ) ,放逐地点在汉北,九年之后,亦即顷襄王二十一年 仲春前,屈原历经险阻返回郢都,适逢郢都陷落,他不得已再次踏上流亡路途,经夏浦、 辰阳、溆浦等地,在向长沙迸发途中投汩罗江自尽。屈原遭谗被逐,而始终抱穷守志, 伏节死直,忠君爱国,尽心竭智,为后来的贬谪诗人树立了理想的人格范式。他那凄恻 o 孟子- 尽心上 d 的怨愁、沉痛的忧惧,和极度的愤忿,为后世的贬谪文学奠定了传统的基调。从现存的 二十余篇赋看,篇篇都充满着恐、悲、伤、哀、怨、愤、忿、郁悒、愁苦、伤怀、永哀、 忧心、轸怀、郁结、烦冤、惨郁等字眼,可以说忧思与怨愤是屈原贬谪之作围绕的核心 与主题。他忧,忧楚国之倾危,“恐肇舆之败绩”;( 离骚) 忧自己年岁渐老,功业无成, “恐美人迟暮”,“恐修名之不立”。( 离骚) 他怨,怨怀王听信谗言,不辨忠奸,“荃不 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齑怒”,( 离骚) 背信弃义任性多变,“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 遁而有他”。( 离骚) 不察实情亲奸远贤,“弗参验以考实兮,远迁臣而弗思”,( 昔往日) “与余言而不信兮,盖为余而造怒”;( 抽思) 怨世道不公,善恶不分,嫉贤妒能,“世 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世幽昧以眩曜兮,孰云察余之善恶”。( 离骚) 司马 迁明确指出:“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9 他愤,愤斥党人苟安偷乐,祸害国家,“惟夫党人之徐乐兮, 路幽昧而险隘”;( 离骚) 贪得无厌,嫉妒成性,“众竭竞进以贪婪兮,各兴心而嫉妒”; ( 离骚) 结党营私,残害忠良,“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怀沙) “谣诼谓余以善 淫”:( 离骚) 颠倒黑白,悖理枉法,“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离骚) 谄 谀献媚,伪装作态,“外承欢之沟约兮,谌荏弱而难持”。( 哀郢) 他甚至激愤地表示心 底的绝望,要弃国而去,离都出走,“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 离骚) 忧、 怨、愤,既是届原流放生活中的情感特征,也构成了屈原贬谪文学的核心内容。”1 它们 之间有着某种相倚相生的辩证关系和逻辑关系。忧面生怨,怨而生愤,怨愤之发便形成 了离骚,形成了屈赋,形成了贬谪文学。这正如屈原在惜诵开篇中所说的:“惜 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从这一点出发,我们可以说,怨愤精神是屈赋的灵魂,是 贬谪文学共同的普遍特征。 ( 三) 西汉贾谊 屈原以后,身经弃逐而又作为诗文抒发哀怨的第二大贬谪诗人便是贾谊。据史 记屈原贾生列传载,贾谊“年二十馀,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 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年少才高,升迁极快,对贾谊来说,既是幸事又是不幸。其幸在 于官职超升为他提供了施展才能,在更大范围内参与政治的条件;而不幸则在于年少气 锐的心性和勇于议政的激情使他很难避免屈原那样的“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悲剧命 运。果然,当贾谊进一步施展经纶之才,为汉室昌盛迭进良谋的时候,来自元老权贵的 打击便必然性地降临到了他的头上。由于“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 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 贾生日:。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 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 高才博学而遭忌妒,大志末展已被弃逐,不能不使贾谊悲愤 o 史记卷八四屈原列传 同上 一) 郁积,哀怨交攻。长沙乃卑湿鄙俚之地,湘水乃屈原投江之所,谪住于此,自以为寿不 得长,故引屈原自喻,追怀伤悼,写成了吊屈原赋、鸸鸟赋、惜誓、旱云赋 诸篇,宣泄他深沉的忧惧与怨愤: “鸾风伏窜兮,鸱鹗翱翔。阙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国其萸我知 兮,独堙郁其谁语? ” 吊屈原赋 “惜余年老而日衰兮,岁忽忽而不反。”“黄鹄后时而寄处兮,鸱鹦群而制之;神龙失水而陆 居兮,为蝼蚁之所裁。”“伤诚是之不察兮,并纫茅丝以为索。悲1 _ 人之尽节兮,反为小人之所 贼。非重躯以虑难兮,惜伤身之无功。” 惜誓 “命不可说兮,孰知其极! ” 鹛鸟赋 这其中呈露的,不正是一颗才而被弃,无人见知、孤独、寂寞、忧伤的心灵么? 他忧国忧时忧性命,怨君怨人怨命运,怒斥小人,悲愤难遏,一如屈原。不仅赋的抒情 文体形式一致,而且许多语句词汇都相同。难怪从司马迁以来都并称“屈贾”,这说明, 他的贬谪文学从情感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是与屈原的怨愤传统一脉相承的。 这里有一点值得说明的是:就其政治悲剧论,贾谊高才博学却无罪遭贬,确为不 遇,而且这不遇因始受重用旋被弃逐的落差和比照益发显得沉重,屈原被放逐后的诸多 哀怨也包含有浓郁的怀才不遇的内容,但细细品味即可清楚,屈贾二人的不遇感又有所 不同:屈原虽感不遇,但因其主要目标在于关注社稷生灵、社会政治而不在一己之身, 故导致其不遇感在相当程度上被遮掩从而降居次要地位:而贾谊则由于将主要关注目标 转移到了自我生命,生命价值的沦丧最为使他痛心疾首,故其不遇感不能不跃居突出地 位。屈贾二人都是文学家,又都是政治活动家,但相比起来,屈的质地更近政治家,贾 的心性更近文人;政治家顽强执着九死不悔,“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故将愁苦而终穷! ” ( 涉江) 从内到外都充溢着一股义无反顾的坚刚之气;文人则多愁善感,心性脆弱, “所贵圣人之神德兮,远浊世而自藏。”( 吊屈原赋) 在感怀不遇的同时从执着向超越 迈进。当然他这种超越只是希望遁世自藏,超然解脱,时代还没有给他提供实际超越的 条件,而他过于专注,自我的心性也不具备真正超越的机制,所以他的整个精神也只能 时时萦绕于“汉廷公卿莫能材贾生而用”这一因怀才不遇而导致的自悲、自怨、自怜、 自叹之中。 ( 四) 南朝的江淹 魏晋六朝,世事纷乱,时局动荡,流离转徙,已成了士人的家常便饭。贬谪之苦, 反而难得引起太多的关怀,因而贬谪诗文也相对显得沉寂。但人们朝不保夕的生活,加 剧了诗人的恐慌心理,于是,贬谪诗文中忧惧之情加深,执着精神减弱,比之屈原,已 是忧多愤少。历刘宋、南齐和萧粱三朝的诗人江淹,曾被贬官建安吴兴( 今福建浦城) 6 令三年,是个正宗的贬谪文人。他在贬谪中写下的恨赋、别赋、泣赋、待罪江 南p a , :i l 归赋等,忧怨凄楚,令人不忍卒读。如云“或有孤臣危涕,孽子坠心,迁客海 上,流戍陇阴,此人但闻悲风汨起,泣下雷衿,亦复寒酸茹叹,销落湮沉。”( 恨赋) , 其中颇有身世飘零,畏惧忧凄之感。虽少了激愤,但忧怨的传统基调并没有改变。真正 对贬谪文学传统实现超越的当属元和贬谪诗人刘禹锡。 一 三、刘禹锡对贬谪文学传统的超越 如果说魏晋六朝因为时局动荡,迁播流徙与居官安位之间的反差并不很大,因而 在贬谪文人心中引起的震撼相对乏力,而没有产生出典型的贬谪诗文的活,那么唐代就 是贬谪诗文的极盛时期了。大体因为李唐开国以来,生产力发展迅猛,城乡差距和地区 差距很大,边鄙蛮荒还停留在刀耕火种、茹毛吮血的原始时代,而中原的富庶,尤其是 京都长安的经济文化却出现了高度的繁荣,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啻有天壤之别。又 由于唐代的文人们把仕宦当成人生的唯一追求,成为现实个人生命价值的唯一取向( 这 一点与宋元文人不同) ,因而相当畏怕遭贬流放的打击。史载当过宰相的韦执谊害怕南 谪,连岭南的地图也不敢看。“喾诣辙方观图,至岭南辄瞑目,命左右微去”。3 著名文 人上官仪、李峤、苏味道、宋之问、柳宗元、李德裕等都是经不起生活和心灵的双重磨 难,在南方贬所赍志而殁的。连平日里傲骨铮铮、豪气万丈的李白,一旦长流夜郎也变 成了“愿结九江流,添成万行泪”( 流放永华寺寄寻阳群官) 的低徊。至于韩愈,更是一 贬而准备就死,嘱咐侄孙“好收吾骨瘴江边”,只是一片凄楚。早年抨击豪权最切、“惟 歌生民病”的自居易,一经贬谪,便已“面上消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躲到庐 山与僧人结社唱和,诗酒度日去了。可见,贬谪之于唐代文人,无异于灭顶之灾。要在 如此巨大的生活落差中经受住生命和心灵的磨难,保持平衡乐观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精 神,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绝大多数的唐代贬谪文学作品,仍然是以“怨愤”为基调的, 大体是凄怨的倾诉或激愤的抗争。 ( 一) 刘禹锡对贬谪文学传统的继承 困境对任何入都是一种真正的检验,在克服忧患、自我拯救的过程中,选择哪种意 识倾向和行为模式,直接关系到其自我拯救的效果和价值定位。屈原、贾谊不无差异的 意识倾向在中国前期历史中颇具代表性,尤其是届原,身遭流放,九死不悔,大笔写着 忠奸斗争的主题,抒发着忧怨,激愤的情怀,更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文心雕龙辩 骚指出:“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南北朝之后,历代都有受屈原精神及其作品影响 的士人,尤其是南岭的作家。刘禹锡一生被贬长达2 3 年,且绝大部分时间被流放在巴 山楚水和绝塞蛮荒的岭南地区。巴楚或岭南独特的人文风物触动、对自身清白无辜的自 信和因贬谪产生的满怀的忧怨牢骚,使他自甏或不自觉地对历史上被贬来此地的前贤屈 原产生认同和归依感,使他创作的贬谪文学中,充满了种浓郁的“骚怨”精神。刘禹 锡继承了屈原式的忧伤怨刺,念土思乡的文学主题。 1 绵邈的深情,抑郁的愁思 刘禹锡的第一个贬所就是朗州,这正是当年屈原流放的沅、湘问的第一站,刘禹 锡在当时陌生且荒僻的朗州,如同当年“沉吟泽畔”的屈原,内心凄伧而孤独,忧怨而 一8 一 不平,总是时时想着自己的逐臣身份,对自身遭贬谪的现实及由此而带来的身一1 5 巨大痛 苦,使他自觉不自觉地沉浸在对屈原的缅怀当中,对屈原的记忆,作为一个重要线索和 情感内核,在他的创作中时常出现。如“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曲终人 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竟渡曲) “屈平祠下沅江水,月照寒波白烟起”。( 采菱 行) “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枯树鹧鸪声”。( 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见 怀之什时守吴郁) “唯有九歌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 别夔州官吏) “潘岳岁寒思, 屈平憔悴颜”。( 谪居悼亡_ 二首) 在这些叙事写景或郊游唱和的诗作中,虽不乏清新优美 和明快奔放的景致,或是真挚殷切和安抚劝慰的友情,但屈原式的体验与感受却时时在 他心中萦回,被贬的伤感在支配和影响着其它感受的生发和表现。“车书一以混,幽远 靡不怀。逐客憔悴久,故乡云雨垂。”( 卧病闻常山旋师策勋宥过王泽大治因寄李六侍郎) 浇 出了他心中放逐的痛苦与放还的渴望。“悒悒何悒悒,长沙地卑湿。楼上见春多,花前 恨风急。猿愁肠断叫,鹤病翘趾立。牛衣独自眠,谁哀伸卿泣。”( 谪居悼亡二首) 反映 了他心中说不尽的孤独,落寞与哀伤。这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俺郁邑余佗傺 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题招隐寺) 还有什么不同呢? 如他在楚望赋中写道:“予既谪于武陵,其地故郢之裔邑,与夜郎诸夷错杂 夜暮澄寂,啸歌群族,伦音俚态,幽怨委曲。逗疏柝于江城,引哀猿于山木高莫高 兮九间,远莫远兮故国。舟有楫兮车有辖,江山坐兮不可越,吾人又安知其所如”。 朗州地方的偏远,俚曲的委曲低回,深山林间的半夜猿啼,这一切使得诗人心中 固有那种忧怨委曲之感愈加浓郁和难以抑止,发出了“高莫高兮九阍,远莫远兮故国” 的无奈忧怨之叹。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心中的哀怨也愈加强烈,到诗人贬谪朗州的第 九个年头,眼见朝廷并无稍加宽待的意向,作者心中的忧怨达到了高潮,谪九年赋 是这种情感和心态的集中体现: “古称愚妇,己历九秋,来必有是举为深愁。奠高者天,莫睿者泉推以极数,天逾 九年。伊我之谪,至于极数,长沙之悲,三倍其时天有寒暑。闰余三载;朝有考绩,幽 明三见。u 又息兮徜徉,登高高兮望苍苍。突弁之夫,我在始黄,合抱之木,我来犹芒。山 增其容,水改故坊。童童郁郁兮,涸者洋洋何吾道之一穷兮,贯九年而犹耳。” 语调之苍凉,有如屈大夫的渔父,作者穷愁满腹地哀叹说:“推以极数,无逾九年。 伊我之谪,至于极数。”想当年贾谊谪于长沙,不到三年,世人却已为之慨叹日:“屈贾 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而今作者却已是在谪九年,尚且不知何时能归。九年间,昔日 的黄发小孩如今已是“突弁之夫了”;当年的“犹芒”之苗,如今已是“合抱之木”了; 山已增加了高度,水已改变了流向,沧海桑田,斗转星移,却始终看不到生活的光亮, 一句“叹息兮徜徉,登高高兮望苍苍”,“何吾道之一穷兮”,说出了作者心中解不开的 愁怨和哀伤”3 刘禹锡的问大均赋胎息于屈原的天问,也是悲愤郁结,向天发问,在艺术 构思上采用梦游天庭,与金甲威神直接对话的方式和天问的只问不答有所不同, 。_ e 勃秋日登洪府滕上阁饯别序 一9 一 所以文章的最后部分说:“楚臣天问不酬,今臣过幸、一献三售”。他的何h 赋 模仿楚辞h 居,用问1 - 的方式抒写内心的愤懑,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志节。其他如山 阳城赋、秋声赋在体裁上虽然接近于东汉以来的抒情小赋,但赋中绵邈的深情和抑 郁的愁思,同样使人感到他与屈原有异代接武之感。 2 坚持理想,不改初衷,矢志无悔 刘熙载说:“屈子离骚一往皆特立独行之意”。刘禹锡的诗歌吸取了屈原的 这种“意”。且看他的两首不大被人注意的诗: 世路山河险,君门烟雾深。年年上高处,未省不伤心! 九日登高 夜泊湘川逐客心,月明猿苦血沾襟。 湘妃旧竹痕犹浅,从此因君染更深a 酬端州吴大夫夜泊湘川见寄绝 尽管诗体形式与离骚不同,但立意却自离骚中柬。一样的尽忠遭贬,一 样的悲愤欲绝,一样的存君兴国之意,矢志靡它。又如晚岁登武陵城顾望水陆,怅然 有作的结尾几句: 叫阍道非远,赐环期自赊。 孤臣本危涕,乔木在天涯。 国君蔽美嫉贤,贤臣报国无门。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和由此而产生的愤慨,把这两 位“萧条异代不同时”的志士之心紧紧连接在一起了。再说,屈原那种掇芳搴兰、糖勤 修德的品格和疾恶如仇的精神在刘禹锡诗中也是触处可见的,如: 楚水多兰若,何人事撷芳? 送王师鲁协律赴湖南使幕 春还迟君至 逐客无印授 齿衰亲药物 毫不平意 共缬芳兰苕。 别友人后得书囡以诗赠 楚江多芷兰。 送韦秀才道冲赴制举 宦薄傲公卿。 历阳书事七十韵 幽怨古犹今。 和令狐相公南斋小宴听阮成 不见蜘蛛集,频为偻句欺。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 这些诗句同样有“一往皆特立独行之意”。另外,屈原那种“虽体解吾犹未变兮, 岂余心之可惩”的不屈的斗志,及对高尚情操和美好事物的追求t 在刘禹锡的诗歌中也 有鲜明的体现; 岂无三干女? 初心不可忘。 咏古二首有所寄其二 一1 0 世道剧颓波 凄落唯心在 我心如砥柱。 咏史二首其一 平生有已知。 罢郡归洛阳奇友人 比琼虽碌碌,于铁尚铮铮。 历阳书事七十韵 诗人坚持理想,不变初衷,矢志无悔的品格,与屈原是多么相象! “昔贤多使气, 忧国不谋身,目览干载事,心交上古人。”这里的“昔贤”、“上古人”当然非必指屈原, 但其中主要包含着以屈原为代表的执着意识却是毫无疑问的。“昔日居邻招屈亭,枫林 枯树鹧鸪声”,( 酬朗州崔员外与任十四兄侍御同过鄙人旧居见怀之什时守吴郡) 从诗人十余 年后在苏州刺史任上所写这两句诗看,他在朗州贬所确实受到了屈原的很大影响,这种 影响甚至在他的一生都发挥着作用。 ( 二) 刘禹锡对贬谪文学传统的超越 刘禹锡在对屈原模式的继承中,又超越了屈原式的忧怨忧伤,走向了豁达与放旷。 这种超越既表现在他已不再像屈原那样,忠诚里揉和着幼稚,一味地系心君主,而是以 其对专制君主之本质深一层的认识,更为成熟也更为自觉她与之疏离;又表现为他们在 佛教思想影响下有意识地寻求解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而不 是像屈原那样始终执着理想,执着现实,在剧烈的情感波涛中苦苦挣扎。这两个方面无 疑都展示了在历史演进过程中贬谪诗人心理走向巨大变化:前者表明贬谪诗人在专制政 治压抑下自我意识的日渐觉醒,后者则表明贬谪诗人在历史的残暴中自我保存能力的日 趋增强,正因为如此,刘禹锡才没有像屈原那样以死殉志,而是顽强地活了下来。或著 书立说,或游心方外,借此获得了暂时的心理平衡,拓展了精神生命的活动空间。“ 1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豪健雄奇 贬谪文学历经千年之后,到刘禹锡手里,才有了较大的突破,他不仅以巴山楚水 二十三年的时间,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期限的最高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 了贬谪诗文豪健雄奇的崭新风貌,打破了贬谪文学沉湎于幽怨、孤愤的套数,开辟了贬 谪诗文写作的新路径。 白居易在刘自唱和集解中,曾深为叹服地说道:“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 锋森然,少敢当者。” 明胡震亨说:“刘禹锡播迁一生,晚年洛下闲废,与绿野、香山诸老,优游诗酒 阃,而精华不衰,一时以诗豪见推。”“ 明胡应麟说:“元和而后,诗道浸晚,而人才故自横绝时。若昌黎之鸿伟,柳 州之精工,梦得之雄奇,乐天之浩博,皆大家材具也。”2 1 以上著作在论及刘禹锡诗时,非赞叹其豪,即盛称其“雄”。如果我们把“素”引 申为“豪健”的话,那么“豪健雄奇”适可概括为刘禹锡诗的艺术风格,肖瑞蜂先生把 刘禹锡的“豪”与唐宋大家进行了比较,他认为:李白的“豪”更多地表现为“天子呼 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 的狂傲;杜牧的“豪”更多地表现为 “十载飘然绳检外,樽前自献自为酬”( 杜牧念昔游) 的放荡:苏轼的“豪”更多地表 现为“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苏轼定风波) 的旷达;辛弃疾的“豪”更 多地表现为“欲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辛弃疾鹧鸪天) 的激愤;而刘禹锡 的“豪”,虽然也有狂傲、放荡、旷达、激愤等成分,却更多地表现为“人生不失意, 焉能暴己知”( 刘禹锡学阮公体= 首其一) 的豪迈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r 胜春 朝”( 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 的昂扬以及“不因感衰节安能激壮心”( 刘禹锡学阮公 体三首其二) 的亢奋。笔者认为此五子当中与刘禹锡诗风较为接近的是苏轼和辛弃疾, 但刘禹锡比苏轼更多一份执着,比辛弃疾又多一份通脱,所以他亢奋而不狂躁,悲愤而 不沉沦,洒脱而不放浪,执着而不拘泥,他的人生态度最少偏执,既不高蹈出尘,又不 哀伤消沉:既保持积极进取的锐气,又保持着相对开朗豁达的心态“。 ( 1 ) 笑对人生忧患 我们不防将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与刘禹锡的秋江早发略作比较。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业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囡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商山早行 轻阴迎晓曰,霞霁秋江明。草树含远思,襟怀有余清。 凝睇万象起,朗吟孤愤平。渚鸿未矫翼,而我已趣征。 因思市朝人,方听晨鸡鸣。昏昏恋衾枕,安见元气英? 纳爽耳目变,玩奇筋骨轻。沧州有奇趣,浩荡吾将行。 秋江甲发 温诗写于宣宗大中十三年( 8 5 9 ) 诗人由国子助教贬为隋县尉时。 这是一曲深婉的游子吟。涛中充满自颠沛于山路之上,转徙于风霜之中的怨尤。 颔联为千古名句,系由刘禹锡秋月送客至潜水驿中的“枫林社目鼓,茅屋午时鸡” 脱胎而来。虽然比原诗更为工致,融入其中的情感却是那样凄怆! 欧阳修六一诗活 评曰:“道路辛苦,羁旅愁思,岂不见于言外乎? ”这虽是称赞其含蓄蕴藉,却也告诉 我们,温诗所抒写的只是“道路辛苦”和“羁旅愁思”,如此而已。刘诗写于穆宗长庆 四年( 8 2 4 ) 涛人由夔州迁徙和州时。同样是作为黜臣而冲风冒寒、孤身远行,刘禹锡 却不仅没有悲叹,而且反倒因独自领略到大自然的壮丽晨景而感到欣幸。是的,他也不 免有些许的“孤愤”,但他很快便在“朗吟”声中为“渚鸿未矫翼,而我已遐征”的豪 情所取代。面对自然界的蓬勃生机,他只觉心旷神怡、耳聪目明、体健身轻,从而吐出 了“昏昏恋衾枕,安见元气英”这一前无古人的快语。全诗洋溢着浩荡而行,一往无前 的英伟气概和不以“道路辛苦”为意的昂扬乐观情调,恰与温诗形成鲜明的对照。 奠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 干淘万漉虽辛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6届湖北省襄阳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化学期中质量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湖北省襄阳市第四中学2026届化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人才培训行业在线培训课程与教学效果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
- 2025年及未来5年市场数据中国建筑振动器行业市场全景评估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 2025江西赣州会昌县恒茂市政建设有限责任公司招聘7人笔试历年难易错考点试卷带答案解析试卷3套
- 2025年华大新物理高一第一学期期末监测试题含解析
- 江西省抚州市七校2025年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2025年河北衡中清大教育集团高一上化学期中预测试题含解析
- 2025年上海市南模中学物理高一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西省南昌市新建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生物高二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通信安全生产考题及参考答案
- 《Access数据库》课程标准
- 中远海运校招题库及答案
- 宁夏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题库2025
- 汽车维修收费管理办法
- DB41∕T 1244-2022 食用菌主要病虫害防控技术规程
- 岗位评估管理暂行办法
- 2025-2030年中国慢性伤口管理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4s店市场管理制度
- 测绘行业保密管理制度
- 物流安全品质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