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论文)中心村发展潜力评价研究——以密云县古北口镇为例.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在束柬的相当长时阃内,中国还将以农村社会为主,加快城镇化_ j 妻 程的同时,须大力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才能达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在这一背景f ,根据农树居民点的发展趋势,建 设中心誊誊,细健透过生态学、经济学豹淡患,系统论的方法,定量分辑中心褥建设中i l ;蕊瓣阚题, 成为建设柱会主义新农村审必须研究静课题。 本文从农村居民点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北京市郊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结合我图农村居民点的产生和发展,分考旰总结了我国中心树建设的基本特征,并对中心村建设过 程中出瑗瓣润露,提凄了瓣凌豹建议秘对策。在霓基礁主建立了中心毒重羧震潜力译娩鳃捂标体系, 阐明村皮发展潜力评价的一般程序,论证了村庄发展潜力评价的评价标准,介绍了埙翻指标指数 的计算方漩,为村庄发展潜力评价提供撼本的方法和主骚参数,为中心村建设选址提供了定量分 析依据。结台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镇中心树建设的具体情况,验证了村废发展潜力评价攒标体系, 确定涎嚣褥为孛心挂戆建设逮点,分辑淫纛村戆建瑷域状鞠资源爨势,攒整海嚣孛心褥建设中要 娃发展旅游业为主线,加快建设旅游北的配套基础服务设施。 关键词:中心村,评价,发展潜力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ai st h el a r g e s tr u r a ic o u n t r y 证t h ew o r l d 。a n dt h i ss i t u a t i o nw i l ln o tb ec h a n g e di nar e l a t i v e l y b r i e ft i m e a l o n gw i t ht h ea c c e l e r a t i o no fu r b a n i z a t i o np r o c e s s ,t h ec o n c e p to ff l e ws o c i a l i s tc o u n t r y s i d e i sp a i dm o r ea n dm o r ea t t e n t i o nt oa c h i e v et h et a r g e to fh a r m o n i o u ss o c i e t y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nt h i s b a c k g r o u n d ,a c c o r d i n g t o t h e d e v e l o p i n g c u r r e n t o f r u r a lr e s i d e n t i a la r e a ,k e y v i l l a g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w h i c h b a s e do nm u l t i i n d u s t r ye c o n o m i ca c t i v i t i e sa n dc u s t o m s ,e t h i c ,c u l t u r eb e c o m eap r o j e c tw a i t i n gf o r r e s e a r c h i n gd u r i n g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an e w s o c i a l i s tc o u n t r y s i d e 。 i n t h i sp a 转r , a i m e da tc u r r e n tr e s e a r c ho fk e yv i l l a g ea b m a da n d 越h o m ea sw e l l t h en e w p r o b l e m so c c u r r e dw h 溉d e v e l o p i n gt h ec o n s l r u c t i o no f “n e wn a z la r e a b yt h ee c o - c o u r t y a r dn e a r b y b e i j i n g i n t e g r a t i n gt h eo r i g i no fr u r a lr e s i d e n t i a ll a n da n d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 , i ta n a l y z e sa n ds u m m a r i z e s t h eb a s i c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k e yv i l h g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h e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a d v i c ea n dc o u n t e r m e a s t t r ea r e g i v e nt os o l v et h ep r o b l e mo fk e yv i l l a g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o nt h i sb a s i s , i tl i s t st h ee v a l u a t i o ns y s t e mo f 艇y v i l l a g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i l l u s t r a t e s t h e g e n e r a l p r o o s d t t r e o f e v a l u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臻ec r i t e r i a o f e v a l u a t i o n a n di n t r o d u c e st h em e t h o d o f o g yo fi t si t e mi n d i c a t o r si n d e xf o rt h eu s eo ft h em r i nm e t h o da n db a s i c p a r a m e t e r so fk e yv i l l a g ec o n s t m c t i o n se v a l u a t i o n ,a tl a s t , t h ea u t h o rv a l i d a t e dt h ev i l l a g ed e v e l o p m e n t p o t e n t i a le v a l u a t i o ni t e mi n d i c a t o r si n d e xs y s t e ma t c o r d i n gt ot h ea c t u a ls i t u a t i o no fk e yv i l l a g e c o n s t r a c t i o n 纽g u h e l k o ut o w no f m i y u nc o u n t y , i d e n t i f i e dh e x iv 迸a g e 醛t h ek e yv i l l a g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p l a c e ,a n a l y z e dt h ec o n s t r u c t i o n s t a t u sa n dr e s o l i r c cd o m i n a n c eo fh e x iv i l l a g e ,i n d i c a t e dt h a t d e v e l o p i n gv i l l a g et o u r i s mw a st h em a i nt a s kf o rt h ek e yv i l l a g ep l a n n i n go fh e x iv i l l a g e ,a n d a c c e l e r a t e dt h eb a s i cs e r v i c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v i l l a g et o u r i s m k e yw o r d s :k e yv i l l a g e ,e v a l u a t i o n , d e v e l o p m e n tp o t e n t i a l h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己经发 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中国农业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 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 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研究生签名 落格罕 时间:炒石年月加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中国农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 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 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中国农业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 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f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协议) 研究生签名: 谭施窄 时间:z 刃易年磊二霸 铷繇勃猎 帆一上年么月汐日 1 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 1 1 课题研究的背豢 第一章绪论 十六大召开以来,新一届党中央和中央政府对于解决“三农”问蹶盼认识在不断深化,指导 “三农”_ u :l = 终戆愚蘧在不叛翅毅,致繁力发氇在不鼗热大。十六大第一次摄壅了统筹城乡经滂社 会发展的煎大命题,也怒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霾大方略。 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发展之后,2 0 0 3 年1 0 月叉召汗了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魍持以人为 本、全西协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了蠢大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医域发展、 统筹经济魏会发聂、统筹入耪垂然帮谗笈袋、统筹藿波发震帮对字 嚣数。整萁中静城乡统筹救在 首位。2 0 0 4 年9 月召开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间虑阐述了“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在工业 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北、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 后,工业反噙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瑷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露普遍性的 趋自。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悬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 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攘遴褒代农韭建设,全匿深化农孝拿改革,大力发震农村公共事渡,予方百 计增热农凝收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把麓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 个重大历史任务。“十一蕊”规划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 划,是党孛央提出科学发篪蕊帮秘建毒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惑想螽鳊制麴第一个五年援 剜,整党中央站在历史静掰高度,扶战咯全局出发,翻定描绘了我国在新整纪第二个聂年经济社 会发展的宏伟监图,是动员全党和全国备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 纲领性文件。“十一五”舰划中最大的糍点就是党中央提出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榱心就是 建设社会主义掰农聿重,蒡明确挎出建设社会主义囊农瓣憝我国褒代 艺遴疆中鳇重大掰史任务p j 。 我国农村面大量广,农村有9 亿人翻,占总入口的7 0 ,农村屠民点作为农民从事生产、生 活的载体,与农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当前,农村居民点布局零散,生产生活设施配餐差,浪费 土地的现絮= 弘常严重,随辫城市化的发殿和农民生活水平蛇提高,传统的以组为单位定点、小而 垒兹瘸建糍舞菱凄楚采越袤褒壅蔗鞭瞧,建漫适合农村经济发震嚣要瓣审心瓣势在爨行。7 0 a 口生活在农村是中国特有的社会现实,它决定了中国城镇化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稃。 在我困贼镇化规划研究中,以九十年代中期为界,以前主要是城市舰划的研究,恩然近几年 开始关注城镇规划与建设,对广大农民生活的主要场所中心村的规划和布局研究较少h j 。中 心孛重援翻建波正是在这狰囊菠亭会主义耨农籍太骜景一f 援静,薅分散的叁然嚣避 亍媲鲻建菠, 将规模小发展潜力不犬的村庄搬迁至发腿潜力大的村庄,形成一定的规模。中心村建设通过科学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规划士地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率、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土地置换,盘活农村存量土地, 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问题,同时通过“农民上楼”等新农宅的建设改善农村居住环境。 中心村规划有利于农产品生产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促进农村农产品产业链的形成,增强 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农村社会的水平;可以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安置,减轻城市进城农 民工就业难的问题,解决失地农民的问题,缓解城市压力,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安定与和谐发展。 1 1 2 课题研究的意义 截至2 0 0 4 年底,我国共有自然村3 2 0 7 万个,行政村6 3 4 万个,农户数量2 6 1 亿户,农村 人口9 9 2 亿例。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 目前全国有一半的行政村没有通自来水,6 0 以上的农户还没有用上卫生的厕所,有近7 0 0 0 万户农民的住房需要改善,1 5 亿农户需要解决燃料问题,6 的行政村还没有通公路,2 的村庄 还没有通电,6 的村子还没有电话。农民手里没有钱,农村各项经济社会事业投入不足,后果不 仅是缺水少电、交通不便等影响到农民生活质量,甚至基本的看病就医、读书上学也难以满足。 据卫生部估计,全国农村人口中4 0 n6 0 ,看不起病或因病致贫。一些贫困地区,尤其是西部, 6 0 到8 0 的患病农民死在家中。湖南的一项调查则表明,农村孩子从进学校f 3 n 高中毕业,在 上世纪8 0 年代共需支出1 0 8 元,9 0 年代需支出约8 0 0 0 元,到2 0 0 4 年则需支出约3 万元。温家 宝总理在四川巴中考察时对乡亲们说:“我心里始终有三件事放不下,一是让农村孩子能上学, 二是让农民看得起病,三是让农民过上好日子。”农业不稳、农民不富、农村不强,势必影响国 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们的农业仍是弱势产业,农村仍是落后社区,农民仍是弱势群体。解 决“三农”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三农”问题中有以农村问题最为迫切,抓住机 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发展问题,从而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4 】。 中心村是经过规划建设形成的具有一定规模和相应的社会服务设施、基础设施的农村居住社 区,是有一定规模的农村集中建设区。中心村建设可以有效的提高农村居民的居住质量,主要表 现在:一是具体落实“城市规划”;二是推进城镇化进程,改善了农村的整体形象:三是增加了 建设用地指标,减少了城镇发展过程中对耕地的占有,为全国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做贡献;四是 改善镇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特别是居民的居住环境的改善,生活基础设施得到改进,生活区绿化 率也显著提高;五是带动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了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增加了农民收 入,并且大大提高了人口的城市化率:六是通过该项目的实施,为农村地区的城镇化进程提供贵 的经验,特别是在“农民上楼”的拆迁安置的政策方面的一些新举措口】。 在我国城镇化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农村居民点还将长时间的存在。中心村的建设能在很大 程度上解决农村居民点规模小、布局混乱的现象,能形成一定的规模经济,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 设施。中心村将成为城乡一体化中最基本的点,并将在一定时期后向着小城镇的方向发展。 目前中心村的规划从方法到实旌建设中都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中心村规划中的没有定量分 析,实施不按照规划进行等,以次本文对中心村的规划建设问题,特别是中心村规划村庄发展潜 力定量分析具有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2 串蓠农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1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2 1 国外相荚研究的基础理论 ( 1 ) 二元结构理论 美国著名缀济学家期荔袋1 9 5 4 年发表了劳劫无& 供给条俘下静经济发鼹一文,提臻“两 部门结构发展模型”也称为“无限过剩劳动力”发展模型。他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结构 融传统的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体系和城市现代工业体系所组成,亦u l l - 元经济结构。这两种经济 体系之蠲存在翥差异。 传统农监部门入日过剩,嫩产力仅能维持坐存。这静农数秣势动选际生产率趋子零为瘴孝煮,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部门是非商晶化的,不以被利为目的的缀济。新增加的人口只要达到势动年 龄,就会自然就业进入生产和分配过程,根本用不着计算他们努动的实际边际效益如何。在这种 壤摁下,籀对予蠢隈的土建资瓣嚣起子剩余状悫豹农业劳动力,敷币宠分载戴戴隐菠性失业的状 悫存在着。在其它的生产要素不增加的条件下,他们虽然出工出力,但势不增加产值,电就怒说, 谯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下,他们的产值和边际嫩产率接近于嚣,甚至是负增长。因此,这部分过 剩劳动力被称为“零值劳动人朋”。“二元缎济理论”认为,大量“零值劳幼人口”的存在,导 羧发展孛国家懿经济茨蕤长期聚予 氛承平。 与传统农业部门相对的现代工业部门,使用的是具有可褥生性的生产资料,闲而生产规模的 扩大和生产速度的提高可以超盎人口的增长。由于农业劳动力过剩,工业部门可以通过压低其工 资水平,使其大致保持成一条水平线,直到农业部门剩余劳动力吸收完毕。在这一过程中,妇于 农挂劳动力跫藏俊缝,繇鞋工激帮门胃鞋毒较蠢戆积累。哭瑟褥这一稿桑翅予扩大再生产,藏又 可以吸纳更多的农民到工业部门就业,形成一个良性运行过程,最后促成工人和农民数肇的顺利 转换,从而促进工农两部门的协调发展。刘易斯认为,只有斌过这一途径发展中国家才能摆脱贫 豳走上富裕道路p j 。 ( 2 ) 聚纂缀漭理论 2 0 世纪初以来,城市聚集经济原理已经发展成为城市和区域经济理论中的经典思想。聚集经 济在经济学领域也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经济学概念而确立起来,工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韦伯最早 提出对经蒋凝粜馋翊的分析毳;f 究。健在其经典蔫干l = 工业区霞论中,系统地阐述了聚集经济理 论。在韦倍看来,聚集实屡上题工韭企韭在空闽集中分布瓣一种生产力南鹰形式。聚集经济能够 使企业获得成本节约,但聚集缀济并不是无条件的,只有把存在着种种内外联系的t 业按一定规 模集中布局在特定地点,才能获得最_ 人限度的成本节约;而郏种无任何联系的、过渡性的偶然性 艇臻,只会绘她蕊经济发展造成恶果。逸弛,漤谊认为聚集缀游是出于把生产按菜静规模聚集到 黼一地点进行,闵丽给生产或销售方面带来的幂益或造成静节约。可晃,韦德的聚集经济与巍模 缀济有关,他强调工业企业_ 谯空间上的规模化。将聚集经济视为一种规模经济利益,揭示了聚集 经济的一个重嚣性质,那就是聚集能够享受专业化分丁的好处。换言之,这种专业化分r ,使得 鞠类或不嗣类衾她在稳互接皴域接近时产生鹩“溢出效应”,给对方带来了割菔。然两,分t :意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味着专业化与多样化的同时发展,专业化经济和多样化经济是分工经济的两个侧面。因此,厂商 或企业空间接近的影响和利益,还可以通过企业活动或产业多样化的方式来实现。经济学界常用 “范围经济”的概念米解释这种多样化现象。由于多样化和竞争加剧等原因,企业为减少交易费 用而聚集起来,以获得范同经济。对外部范围经济的追求,是企业地理空间聚集的重要诱因。 与专业化经济相联系的规模经济利益和与多样化经济相关的范围经济利益是聚集经济内涵 中缺一不可的两个方面。聚集经济就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 本的系统力量【7 】。中心村建设正是要在农村区域内形成一个最小规模的聚集经济,从而带动周边 的村庄。 ( 3 ) 城乡统筹发展理论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是指各级党委和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政策的制订、执行 过程中,充分考虑城市和乡村、工业和农业、市民和农民等方面的综合利益,以保持和促进城乡 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府行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内涵十分丰富,它包括经济和社会发展 两大方面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三个文明实现城乡统筹。统筹城乡经济社 会发展的主体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其核心是保持和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中心任务是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其目标是全面 实现小康社会,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人本精神。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首先要统筹一二三产业发展,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同时推进 农村劳动力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重视自然资源开发的同时,进一步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形成 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相协调的经济结构;要统筹城乡规划与建设,把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与推 进农村新社区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城乡结构;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把推 进农村经济增长与推进农村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形成经济与社会互促协调的发展格局;要统筹区 域发展,把推进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与推进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结合起来,形成地区间相互 促进、共同发展的区域结构;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推进生态环境建设 结合起来,形成经济与生态环境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格局。统筹城乡体制改革,把深化农村改 革与深化城市改革结合起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城乡统一的经济社会体制。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深刻实践“三个代表”的精神,以人 本为核心,冲决中国社会最后一道人为的等级壁垒,打破等级差别的发展观念,统筹城乡关系,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应该是在贯彻落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 之重”中,改变k 期以来“见物不见人”的政策倾向,始终把重视农民,体察农民,尊重农民, 关心农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的合法权益, 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作 为政策的根本取向。 1 , 2 2 国内研究现状 对于中心村的研究国内学者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农村士地规划整理、农村居民点整理、农村宅 基地流转方式等方面上。徐全勇介绍了以色列、英国、美国三个国家的中心村建设情况,分析j , 其农村社区规划的原理,为我国中心村的建设提供了经验【8 】。李秀淼介绍了日本制定村镇综合建 设的规划,分析了日本村镇建设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李水山详细介绍了韩国上世纪7 0 年代兴 4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起的“新乡村运动”,分析了韩国农村建设取得成功的有效运行机制l 1 0 1 。这些对国外农村建设经 验的介绍,给我国中心村建设提供了理论的基础,对其中的运行机制在我国的发挥效应作了详细 地分析,是我国的中心村建设可以避免发达国家走过的弯路。 中心村与其它村庄聚落相比,具有特殊的职能作用。从职能作用看,把中心村规划好、建设 好,不仅要为本村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而且还要为周边村庄居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一些最 基本的服务,同时也要为上一级层次的城镇和集镇提供一些必要的配套1 1 1 1 。徐全勇论述了中心村 建设的中心地理论、城镇服务业的规模经济理论以及村域空间结构演变理论,在阐明了我国沿海 发达地区农村中心村建设的现实性后,对我国中心村的建设提出构想【1 2 1 。王士兰、陈前虎以温岭 市为实例,分析了浙江沿海地区农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中心村建设规划的现实意义。指出中 心村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的关键环节之一,也是解决目前农村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并对 中心村规划的意象、理念与选址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考【1 ”。余国杨指出:中心村规划,从规划区域 上操作,包括“点”与“面”两个方面,即把中心村( 点) 按城市居住元( 或小区) 经济技术指 标规划成一个集镇,把中心村管辖范围规划成几个功能区;从规划结上操作,要完成“六图一书”。 从规划体系上操作,要与镇域、县域的总体规划相结合f 1 4 1 。单德启、赵之枫以安徽省芜湖市龙华 中心村为例,论述了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背景下的劳动力转化和土地重组促进了中心村的建设。 中心村规划要充分考虑了分期建设的可操作性,并使传统村落中的家同归属感和田园特色得以继 承的和发扬”“。 “迁村并点”是根据一定区域范围内村庄的现状和发展条件,通过分析比较各村的人口、规 模、经济实力和区位等因素,规划出相应的中心村,使自然村向中心村集中,改变现有的规模小、 分散零乱的自然村落现状,集中形成较大的中心村或集镇,改变原有乡镇企业的小规模、高资源 消耗的不可持续的发展路子,实现中心城镇与农村、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1 “。王颖等 对上海郊县迁村并点政策在浦东孙桥镇的实际落实进行了考察,通过对3 个具有代表性案例的考 察,研究了村镇住区建设和发展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建议i l ”。张军民等建立了村庄综合发展实 力评价指标体系,并以青岛市旧店镇为例,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其所辖6 1 个行政村进行综合发 展实力排序,以此为依据,确定中心村的布局和迁村并点方案【l 。 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主要是运用1 := 程技术及调整土地产权,通过村庄改造、归并和再利用, 使农村建设逐步集中、集约,提高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强度,促进士地利用有序化、合理化、科 学化并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u 。杨庆媛、张占录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分 析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目标、意义、主要形式以及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策略模式和运作模式。最后得 出结论:在经济发达的平原型大城市郊区,市场运作模式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可行模式_ 这是 农村房地产开发的创新模式,也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创新模式 2 0 l 。彭建以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狼 垡村农村居民点土地罄理为例,初步分析了城市近郊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并对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的潜力测算、规划编制、实施策略、运作模式及效益分析进行了深入探 讨【”1 。 1 2 3 目前研究的不足 国外对的农村功能改变以及居民点演进作了不少的研究,但大多局限于城乡边缘带的居民 5 中国农业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点。认为丈城市边缘带的小城镇或者乡树,在后工业文明时代经历的人日增长和经漭发展是综合 因素豹莛溺箨爱,这些因素罄竣一不霹,餐羹孛毒定蠢蘩拿舞素占圭母藏分,这方决建了它耱的 功能定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都达到9 0 以上,对以农村腹地为主的农村居民点研究较少, 公有制和私有制土地政策的差别,使得我国中心村的建设与国外乡村建设有着明显的藏别。 目前我国的中心村拣设研究一般是按照农村土地规划利用和农村羼鞋点用地鬟糍鼹大单元 采翔分,费萎对中心孛| 靛麓划建爱醑究运楚于起步阶段,对一些巍黧撵标只能定墅豹分辑,不裁 进行定量t b 较,对于中心树对周围自然树的吸引机制研究很少。所以从中心村的特征和功能来看, 总体研究中心村建立的标准,加强对周地自然村的辐射和吸引的研究t 作亟待加强。 l 。3 垂羿究内容和方法 1 3 1 研究思路和内窭 ( 1 ) 搜集国内卦霄燕中心村建设锗及小城镶建设的有关资料,慧维国内外中心村的经验和 国内中心村建设的成功缀验; ( 2 ) 对京郊农村进行现状考察,搜集相关数据,分析京郊一般农村在民居、村庄规划,产 韭发蓑羹获生活拳平等方嚣存在戆莛瑟,撬基浮终孛心搴圣发震潜力鸵麓本理论框袈; ( 3 ) 掇据资料分析和专家论证,构建中心村选址过程中树庄的发耀潜力指标体系; ( 4 ) 选取典型中心村进行实证分析,用所建立的指标评价体系对所选例子进行论证,指出 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井提出相应的对策。 1 3 2 研究方法 本论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理论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对一些相哭政策措施 积建议静矮论分耩,为撩遴磅究黠象土缝番j 臻凌l 憋势鹣实凌提供理毒衾基羲;实谨磺究剽戳通过 北京郊区农村实际调研掰褥的调查资料为论据来具体分析中心村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还采用定性和定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数学方法具有很多优点,将一些定性的问题通过 量化计算,进行定量分桥,达到严谨的推断论据。本文的技术路线见图l “l 。 6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图1 - 1 技术路线 f i g 1 - 1c h a r to f s t u d y 7 第二章中心村居民点基本特征分析 2 1 农村居民点的形成和发展 2 1 1 聚落的概念 聚落是以住宅为主、人类聚居在一起的生活与活动的场所,即今我们通常所言的居民点。聚 落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原始社会早、中期,人类过着依 附于自然的采集和狩猎生活,没有固定的居所。大约在距今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由于生产 工具的进步,人类逐步学会了耕作,发展了种植业,人类社会劳动出现了第一次大分工,农业与 狩猎、畜牧业慢慢分离,而耕作有比较固定的范围,于是人类开始了定居,形成了最初的聚居之 地农村聚落。人类社会发展到金石并用的时代,随着金属冶炼的出现、金属工具的制造技术 和纺织技术的提高,手工业得到发展,劳动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劳动产品有了剩余,人 们将剩余产品用来交换,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易,商业也发展起来。于是人类社会劳动出现了第 二次大分工,即手工业、商业与农业分离,同时使最初的农村聚落分化,一部分地区出现了以手 工业和商业为主的非农村聚落城市聚落口j 。 聚落的发生与发展取决于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也就是说,聚落的性质、类型、规模,它在 地理位置上的分布以及内部的平面结构都取决于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农村聚落 是农民定居的场所,它充分反映了组织与发展农业生产的要求田1 。 2 1 2 耕作半径的演变 耕作制度是社会生产力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的反映,不同的社会存在要求不同的耕作制度。 千百年来,受落后的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限制,为了便于耕作,从事种植业的农民只能以一定的 “耕作半径”分散居住。耕作半径的人小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扩大的。农民过去之所以居住 分散,就是由生产方式所决定的口1 。在传统农业社会,乡村聚落居民主要依赖土地为生,每个村 落周围都有一定数量的土地,构成了村落的腹地。村落的规模波动于村落腹地耕地所能维持的人 口数量的平衡点上,一旦人口增长突破这个闽值,或地产出下降部分人口就会迁徙到其他地方, 原有村落的空间区位没有改变,乡村村落的空间结构从宏观上处在动态平衡状态,村落分布形态 呈均质离散特征口1 。 耕作半径是我国小农经济条件卜有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方式之一。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 断提高和农地规模化经营的必然趋势,耕作半径逐渐扩大,村民分散居住已失去了便于耕作的作 用口。域性村落规模和密度是影响农田耕作半径的重要因素,根据耕作半径可合理布局作物种 植结构。各种不同的作物需要的合理耕作半径是不同的,一般说来:蔬菜生产必须具有最短的耕 作半径;粮食生产耕作半径可以更k 一点,这主要是由于粮食生产的劳动生产率较高,特别是在 使用良种、化肥等现代手段后,农民实际花在粮食生产的时间并不多就可生产足够的粮食i 经济 8 中国农业大学颁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中心村居民点耩本特征分析 -i ii i i i 律耪豹耕作半径疆麓会更疑,特别是长效性豹经济蚱物p q 。 可见因辫作半径形成的农民分散景艘已经没有优势可畜,反而造成了许多生活碍不方便。布 局分敖的现状己经成为农树恳鼹就学、就业、就医和参加社会活动的一大障碍。在农业现代化的 发展情况f ,耕作半径已经不是农民居住主要考虑的因素了,耕作半径不会成为农民迁穆聚羼的 障碍。 2 1 3 农村器民点懿功能特征 农村居民点既是生产中心又是生活中心。各级居民点之间存在着密切的政治、经济和生产上 的联系,居民点间有群体性的特点印】。农村居民点作为农村居民陡期生活的场所,他的功能盛现 实需要与实际可能长期作用的结果,从发展角度着农村居民点的功能将不断完善,逐步满足居民 各种不嗣的生产、生活需要。 在传统瓣农谴社会星,农户是农韭生产的基奉单位。农产鼓鑫基住宅为中心开展农业生产过 稳,甚至毒年多农业过程在住宅内进行,如鸾秘、粮食储藏、生产工具的存放等,因此农树住宅房 屋宽敞,带肖前庭后院,住宅之间问隔较大,树落较松散。农业生产一般是以土地为主要劳动对 象和生产资料的,整个生产过程,主要是在居民点的外部与居民点相接壤的田间来完成的。 现阶段的中国农村面貌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机 械化、农工商一体化在不同的地方产生了很大的差异,出现了很多农业、 二业、商业混合性质的 农村居民点。这就需簧根据不阉生产性质的农村居民点确定屠民煮瓣功靛,一敬而言,纯农鼗产 区鲍瑶滗点只需簧基本的藩住帮生活熊务设施;褥扶事专垃讫农数生产静农村藩民点,还需要解 决专韭纯生产所鬻要瓣骚精供应、专业纯服务窝赘场销售阏题;农工襄一钵他熬居民点则罴要解 麸工业生产用地、环保及商业、餐饮、运输等醚套随题例。 2 1 4 我国小城镇发展情况 我滏小城镇静发震速度银快,囊翦总数已! 突破6 0 0 0 0 唾、,毽每个城镇平均人蠲( 援 # 农数人 口) 只窍2 0 0 0 人左右,终为殴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载体的翘衰始终来能达到。大中城市可以 吸收大量的多村劳动力刊其他资源,可以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1 。为了扩大小城镇的规模,提 升小城镇的档次,客观上要求小城镇建设必须同大中城市的布局和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农民 进八小城镇,是在传统的城乡分割制度安排下的一种迫不得已的选择。 我国城市化已经演变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小城镇数量扩张已经基本完成,今后发展的重点应 放在提高建设质量上。目前的小藏镇建设存在着急功冒遴,一映谳上,遍圭蠹开花,在不存在产韭 支撑的条件f ,依靠行政力量接避,鸯嚣重农民受撵,浪费土趣现象十分严重,按少中长期规划或 双是纸上谈兵p o l 。 曩藏城镇化照盔遇到一个雉以绕过的巨大障碍:非农或涉农就业岚位供给严重短缺,人量农 民移居届的生活与生产的矛盾无法解决。没有农业产业化、工业化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城镇化 将是一句空话。闵此,城镇化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就业的困难,但城镇化的制度障碍不能从 根本上解决我国农村的社会问题。 9 中嚣农业大学硬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中心季重君民点基本特龋分析 2 2 我国农树居民点的建设现状 2 , 2 1 现阶段农村建房的趋势 建国班嚣,涟着经济和社会豹逐步发疑,树崖建设有了j 嶷大韵变诧,在浅毽这手 变化明攫地 并上了时代静烙印。七十年代皴藏,农李、| 往瘫主簧按照鞯诈拳径的需求,分数在田阕、溽溅逸, 按姓氏或宗族聚膨为主的庭园斌布局,房屋古i - 1 低矮,居住条件很差。七十年代以后兴建了“犬 察屋”,逐步打破了庭园式布局,开始按生产组分配宅基地和聚居,房屋的离度、质量略有伸展, 爝住蓉纷畜所改罄。避凡8 0 年代以后,农封残瑷了敬承包媳魏孛心,以邋路为饭托的建房辐潮, 建筑层次、餍鼙、档次都太育政滋,村庄的建设释居住条件每过去不可同霞辩语,而箕变纯艇困 是与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捆关的。建国初国民经济处于恢复时期,后就出现了“大跃j 藏”和 三年自然灾害,再后出现了“文革”动乱,撼个7 0 年代以前,农村落后韵经济没有多大起色, 为溢魄嚣奁斗裁? 这露戗戆主题,更谈不上鳃决藩住闫瑟。粥年旋特别是嚣麓,随着经济条终豹 逐渐好转,才裔余力改善屠住条件。进入8 0 牮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盼不断深纯,农村收人逝速 增长,作为先留地区在彻底解决了温饱问题府,大量积聚的财富都投人到解决居住问题中。而居 住问题解决后,农村群众对生瓣环境、基础设施、发展空同等又有了更高的黉求,但目前农树环 蟪驻l 差、建麓凭事、公共设施薄嚣等获凝跫残了表嚣奔小康醛鼹。哥静,农村生活寿9 识农楚, 宵1 6 6 7 万k m z 的非农建设用她,每年农村建设量8 亿莳,箕中农民建房6 亿n 1 2 ,投资2 3 亿 元。农村建设的基本状况就可以看到实现新农村建设任务是项非常庞大、复杂的工程p 2 1 。 2 。2 。2 农枣孝嚣趱焦建设存在豹遣趣 ( 1 ) 农村居民点缺乏规划、布局混乱 居民点缺纛统筹规划,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制约和各方面囡索的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对农村 嚣疑点豹援划蹇寒予跌是够程凌豹重视,农瓣詹琵点长戆处予鑫然形藏、囊我发袋和变迁状悫。 臀致了绝大多数居民点布局不合理。 ( 2 ) 农村啦态环境和部分地区的生存环境持续恶化 在农村住区环境中,农村工业废弃物和建筑废弃物年产餐已达6 5 x 1 0 3k g ,工业三废和城乡 蟪壤霹毒| 庄赫污染正蠡羯邦翔熬体蔓延,污承瀵溉垂积已占灌溉总嚣积扮7 。3 ,纯l l 、农药懿麓 用失控,农村环境的纯学污染邂年加重,农树犬规模的家静养殖业缺乏环境治理,农村3 亿多入 饮用水水质不合格。 ( 3 ) 农村凝础设施、公拭服务设施建设一度被公共财政忽视 一些逢医瓣褥疰建设跫予波镬基滚豹无痔炊态,建设管磷严重绞穰,蒸l | | 设藏严重匿乏,公 拱服务设施严藤短缺。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城乡发展麓距逐年增大。避几年农村在熬础设 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上的人平均投瓷约在4 0 6 0 元,而同期城市的人平同类投资已经有6 0 0 9 0 0 元, 2 0 0 3 年更达到了1 3 0 0 元,城市人乎均投资从往年与农村的1 3 倍差距已经跃升至2 0 倍。2 0 0 4 年 全鞋会舀定资产授资鸯8 万多亿元,其中寿6 万多钇元在藏枣,褒树廷存1 万多亿元,咒占1 6 1 0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中心村居民点基本特征分析 左右【3 3 1 。 ( 3 ) 农村建设规模过大、管理混乱 2 0 0 2 年全国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为2 0 3 4 万k m 2 ,其中,城市建设用地3 6 3 万k m 2 ,村镇建设 用地1 6 7 1 万k m 2 。村镇建设用地总量是城市建设用地总量的4 6 倍。人均村镇建设_ h 地从1 9 9 3 年的1 4 7 8 m 2 增加到2 0 0 2 年的1 6 7 7m 2 ,增幅达1 3 5 ,村镇每人平均增加了1 9 9m 2 的建设用 地。村镇建设用地总量和人均用地水平没有随着城镇化发展而降低。2 0 0 4 年农村住宅投资2 3 3 4 亿元,村镇住宅建设量近十年来一直保持在6 亿m 2 以上,1 9 8 4 2 0 0 4 年,我国农村住宅建设总量 超过1 0 8 亿m 2 ,不少地区的农民住宅建了三到四茬,只见新房不见新村,造成农民和社会财富 的巨大浪费。 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使用权属于个人,地方政府对居民点用地管理的手段十分有限, 对于农村居民点的管理规划控制由建设局负责;宅基地由土地部门管理。在实际工作中,村集体 作为土地所有者代表对居民点用地的约束较为松散,一般是指要左邻右舍不扯皮,多占少占无所 谓,甚至有的集体决策,盲目扩大居民点的用地标准;村庄规划则由于群众基础不扎实,加之日 常控制管理不到位,大多数流于形式,农民建房还是自己找位置,规划对于农民并无大的约束力: 土地部门则只管房屋建设用地是否超标准,而对于农民房前屋后用地及整个居民点规模未实行有 效控制。这样,实际上没有一个部门对居民点用地规模控制负责,加之农村土地相对宽裕,农民 建房用地存在较大的扩展空间,致使农村居民点规模失去控制。 2 - 3 中心村建设和发展 2 3 1 农村城镇化发展 农村城镇化,也称非农化,它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进程, 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镇人口转化的特定形式。中国特色的城镇化是具有城市功能利农村特点相结 台的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p 4 l 。农村城镇化是指在市场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下,农村分散的 人口、非农产业、资本要素向城镇集中的社会经济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镇物质文明、精神文 明、政治文明向农村扩散,城镇的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功能优化,衍生出新的生产力发展空间 形态。农村城镇化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促进农村城镇化发展的动力结构并非是单一 的,而是由多层次、错综复杂的因素共同促成。城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工业化进行的,农村工业 的发展是促进农村城镇化的主要动力【3 5 j 。改革开放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农村工业化极大地 推动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工业化为农村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农村工业化带动了配 套产业的发展,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各项与之配套的非农产业也相继建设和发展起来,并在一 个地方相对集中,由于这一地方基础设施和服务机构的大量增加,使其性质发生了极大变化,成 为附近农村的工业、交通、金融、信息,经济中心,并对周围农村具有较强辐射作用,带动了周 围农村的经济发展;农村工业化转化了大量的农村人口。一方而大量的农村人口从农业生产活动 中解放出米,使农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成为可能,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了农民的 收入,另一方面,由于其本身及与之相应的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又能有效地吸纳这些剩余劳动 力,把劳动资源转化为社会则富,从而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p “。 1 1 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中心村居民点基本特征分析 我国目前乡镇企业只有8 分布在建制镇,1 2 分布在集镇,而8 0 的乡镇企业分布在农村。 2 0 0 5 年全国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1 4 1 8 亿人,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比重达到2 6 左右:2 0 0 5 年农 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劳动报酬达1 1 0 0 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 4 左右。从工业化推动城镇 化、促进农民f 农化进程来看,我国小城镇明显的发展动力不足,缺乏足够的经历能力留住大批 的农民。农民还将继续的生活在农村,乡镇企业还将继续大量存在于农村。在农村区域将会形成 亦工亦农的生产方式,形成一种独特的农村城镇化过程。 2 3 2 中心村建设的内源性因素 中心村是一个内生的“非农社会经济区”。已是在城乡分割与体制分割这样一种双重二二元结 构背景下,农民认识到现有体制既限制他们进人城市,但他们却有足够的能力“请工业进村”的 情况下,利用本土的优势,在村庄集体实现向非农转化的主动选择它是由农村社区内部的农民主 动创造并在村庄中内生出的一种非农经济形式,与其他类型的乡镇企业比较起来,更具深厚的乡 土社会基础。它们是与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紧密相联,交织融合成的一种新型的非农社会经济结 构它既不同于单纯的企业组织又不同于单纯的社区,既不是城又不同于乡,而是在原有的农村社 区的基础上,通过村庄内部现代化要素的不断成熟、不断积累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型社会经济结 构。就其本质来说,中心村的发展是一种内源性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心村庄是在内部条 件不断成熟的条件下产生的,而不是行政力量推动的结果。一般而言,中心村庄的形成表现为一 种渐进的过程,主要是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比较利益的驱动,自发地实现从第一产业向 非农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带电作业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范文
- 年产xxx实木复合门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年产xxx延时龙头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
- 用车管理制度模板
- 食堂职工下厨管理制度
- 学校集团办学管理制度
- 2025注会会计试题及答案
- 物联网应用开发基础 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物联网终端应用开发平台
- 区块链开发工程师区块链开发团队建设方案
- 北汽集团面试实战指导新岗位面试策略
- 2025天津滨海传媒发展有限公司招聘13人笔试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电磁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中广核新能源校招面试题及答案
- 2026年黑龙江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测试必刷测试卷必考题
- d-d二聚体课件教学课件
- 跌倒坠床风险评估报告制度
- 【语文】重庆市沙坪坝区树人小学小学一年级上册期末试卷
- 2025年法院司法辅助人员测试卷附答案
- 【课件】2025年消防月主题培训全民消防生命至上安全用火用电
- 2025秋形势与政策课件-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 【MOOC】国际名酒知识与品鉴-暨南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