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城市广场规划建设以杭州市吴山广场为例.doc_第1页
略论城市广场规划建设以杭州市吴山广场为例.doc_第2页
略论城市广场规划建设以杭州市吴山广场为例.doc_第3页
略论城市广场规划建设以杭州市吴山广场为例.doc_第4页
略论城市广场规划建设以杭州市吴山广场为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略论城市广场规划建设-以杭州市吴山广场为例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休闲、娱乐、购物等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已经成为必然趋势,特别是城市广场规划建设尤为重要。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是一种承载市民户外活动的公共开放场所。本论题简略的介绍了城市广场的缘起、含义及其分类,同时结合杭州市吴山广场建设模式论证了城市广场在现代都市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城市广场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城市广场的发展缺乏健全的、系统化的规划建设机制。本论题以杭州市吴山广场为例,阐述了城市广场规划建设要结合城市的历史发展和城市的特点和城市广场规划设计所必须遵循的指导原则,并试图探索城市广场建设的优化模式。关键词:城市形象;城市广场;规划建设;设计理念on the plan and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quaresthe example of the wu shan public square in hang zhouabstract:with social economy development and people living standard daily enhancement, people to environment request and so on leisure,entertainment,shopping more and more high, the public space construc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already became the inevitable trend,the public square plan construction especially was specially important. the public square is a city symbol,is one kind of load bearing resident outdoors activity public open place. this article brief introduction city square origin,the meaning and its the classification,simultaneously unified the wu shan square in hang zhou construction pattern to prove the city square in modern city life importance and necessity,has analyzed the city square construction existence prominent question,was the public square development perfectly lacks,the systematized plan construction mechanism. this article take the wu shan square in hang zhou as an example, elaborated the city square plan construction must unify the guiding principle which the public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city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it square plan design must follow, and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public square construction optimized pattern.key words: city image;public squares;plan and construction;design idea在现代城市生活中,城市广场已经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形象的象征,是城市重要的交流、休闲与陶冶情操的公共活动空间,而且也是一个城市社会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生活美的空间1。故城市广场,特别城市中心广场是一个城市的标志,是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的会客厅。一个城市要令人喜欢,让人留恋,它必须要有独具魅力,充分展示这个城市特色,体现这个城市自然文化生活的广场。广场的规划建设从整体上调整了城市建筑布局,拓展了人们生活、休闲、娱乐的空间,改善了城市人们生活环境质量。因此,规划设计好城市广场,对提高城市形象、增强整个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实现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尤为重要。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呼唤着现代城市广场的诞生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们普遍开始关注和重视自己的生活质量,人们越来越期待能更好的满足自身需求的城市公共场所的建设,于是城市广场便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城市生根发芽。正因为如此,我国的城市广场建设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人们在盲目求大求多的基础上忽略了城市的自然历史文化背景,忽略了城市自身的特点,忽略了当地的经济水平和人们的需求。城市广场的建设要充分体现这个城市的特色。例如,上海的广场建设要体现大都市的特点、杭州广场的建设要体现江南风味的特点,要建成小巧别致,流水人家的江南名俗。延安的广场建设要充分体现它的革命文化传统。北京广场的建设要充分体现其政治首都的特点,体现其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故城市广场是一个城市的象征,是一个城市的综合体现。 建筑添上“广场”二字,意味着向传统建筑的深层次挑战,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建筑设计专家如是直言: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按照传统的思想 传统的模式建设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而广场建筑向人们展示的则是一派全新的景象:它给人以开阔的视野,以休闲活动的空间,以走出了一条环境设计取代建筑设计的新路2。它让人们走出了建筑给人的压抑感,让建筑给人们以全新的诠释。在同一环境里,它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亭台楼阁、有主体广场、有主次道路、有绿树草坪、有喷泉水池,有灯光音乐,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房屋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仍然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广场建筑在设计上,要求融古典建筑艺术与现代建筑手法为一体,融民族特色与异域风情于一炉,融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风光于一体。尤其是在外部环境的配合上,要做到鲜花、草坪、绿树、建筑相互协调、相得益彰。在外墙装饰上,要采用多种装饰材料和技术,如马赛克或花岗岩饰面、玻璃幕墙、绿色生态墙相结合,打破现在流行的饰面材料单一、一统到底的建筑外观,做到既庄重又典雅,与周围的环境相配合、与整个城市相协调。建筑水准的高低是城市现代化程度高低的重要标志,城市广场是城市现代化的主要硬件之一。中国的传统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建筑的发展,中国人的思想比较保守,因此在建筑上面也秉承了这一思想。从中国传统建筑讲究搭配,讲究对称,讲究整体上的统一,从起点到终点都是闭合的。中国的庭院建筑就是最好的见证。然而广场的建筑则要求开放、自由。中国的建筑显然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对广场而言,它显示正是开放、休闲、自由的空间。也许有人会很疑惑:现在城市土地资源这么匮乏,留那么多广场岂不很浪费吗?其实不然,正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需求层次的多样化,激烈的社会竞争,沉重的工作压力等等都表明人们需要一个轻松休闲的环境来排解人们心中的压力,在繁华拥挤的都市生活中寻求内心的平静。而城市广场的建设恰恰能满足人们的这一需求,方便市民大众化的生活,为城市人们创造一个休息、游览、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同时有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城市的环境质量,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当然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需要政府发挥好统筹协调职能,把众多的建设单位、房地产公司和广大市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融合起来,把国土规划、设计、建筑力量综合利用起来,充分发挥好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让我们的生活空间亮丽起来,多一点绿荫草坪,多一点蓝天白云。二、城市广场起源 、发展、及其分类(一)城市广场的起源和发展 1早在原始社会,半坡村人就利用小型住宅沿圆圈密集排列而形成一个中央空间,满足部落内部成员防卫、生产和集会的需求。这种“露天的公共空间”(即早期的广场),是人们出于对生活和生存的需要而有意识地用建筑围合而成。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的形成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市民就需要特定的场所去进行交易、集会和文化娱乐活动。这个场所可能是沿着一条大街、小巷,或一个集市,也可能是只有一个象征性设立的空地。正因为如此,早期广场的空间构成和广场文化都充分地被赋予了浓郁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 2对比研究古代的中国广场和欧洲广场,我们发现:在整个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中国的市民广场一直是“发育不健全”,缺乏人情味甚至是威严地拒绝普通市民的参与;而欧洲的市场,即使是在科学文化被压抑的中世纪,也一直是市民活动的中心。 亚里士多得有句名言:“人们为了生存聚集于城市,为了美丽的生活而居留于城市。”美的生活,既含有对物质的需求,也有对精神文化的渴望。现代人强调交往性、娱乐性、参与性,渴望回归自然的追求应在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文化中得以体现。城市广场应顺应时代的呼唤,创造出更完美的形象。 3作为现代化的城市广场,它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满足人们的休息、休闲、娱乐、游览等等的生活需求,让人们在喧闹的城市中能回归自然,缓解人们工作生活压力,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质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广场的这种功能会变的越来越重要,这也是城市广场的人性化的必然要求。 (二)城市广场的概念 城市广场通常是城市人们社会生活聚集的中心,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广场是供人们游览休息、集会、交通集散、商业服务、文化宣传、社区活动、体育锻炼等等。因此我们可以说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以建筑、道路、山水、地形等围合,由多种软、硬质景观构成的,采用步行交通手段,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的结点(nodes)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3。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既有政治和历史意义,又有丰富的艺术面貌,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杭州市的吴山广场是市民生活、商业活动、节日集会和游览观光的地方。 1古代城市广场 (1)广场是指面积广阔的场地,亦特指城市中的广阔场地,是高密度人类聚居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场所,也是宝贵的公众活动场所。 (2)鉴于当前国内广场沿用的是西方概念,在对西方广场的产生、发展进行了梳理,把西方广场划分为古希腊、古罗马、中世纪、和巴洛克时期、等几个阶段,并对各时期的代表性广场的形制和社会文化进行了研究,表明西方广场存在一个一脉相承的体系。古代希腊的广场,“广场”一词源于古希腊,最初用于议政和市场,是人们进行户外活动和社交的场所,其特点、位置是松散和不固定的。 古代罗马的广场,从古罗马时代开始,广场的使用功能逐步由集会、市场扩大到宗教、礼仪、纪念和娱乐等,广场也开始固定为某些公共建筑前附属的外部场地。中世纪的广场,中世纪意大利的广场功能和空间形态进一步拓展,城市广场已成为城市的“心脏”,在高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区创造出具有视觉、空间和尺度连续性的公共空间,形成与城市整体互为依存的城市公共中心广场雏形。巴洛克时期的广场,巴洛克时期,城市广场空间最大程度上与城市道路联成一体,广场不再单独附于某一建筑物,而成为整个道路网和城市动态空间序列的一部分。 (3)在我国,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等原因,我国古代城市缺乏西方集会、论坛式的广场,而比较发达的是兼有交易、交往和交流活动的场所。我国的古代广场大概经历了原始广场、坛庙广场、殿堂广场、寺庙广场、娱乐广场、市场性广场等几个阶段。周礼考工记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对市场在城市中的位置和规模都作了规定,而且这种城市规划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古代城市建设。唐长安是严格的里坊制,设有东市、西市。宋代打破里坊制,出现了“草市”、“墟”、“场”和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等。元、明、清则沿袭了前朝后市的格局,街道空间常常是城市生活的中心,“逛街”成为老百姓最为流行的休闲方式。 2现代城市广场 (1)现代城市广场不再仅仅是市政广场,商业广场成为城市的主要广场,其转向方便人们生活,改善人们生活质量。城市广场作为开放空间,其作用进一步贴近人的生活。今天,人们提及“城市广场”,浮现于眼前的往往是大型城市公共中心广场(以正方形为主)的形象。这是广场建设的一个误区,深入研究人类的视觉作用,我们发现:人们对于平面图形的感受与实际感觉有着很大的差别,即视错觉,亦称错视。在广场这样的大型空间中,一定程度上的变化不会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厌恶感,反而有对空间的认同感4。美国圣迭戈市的霍顿广场是在传统的棋盘格式的情况下,有意识地用两个半圆组合而成,人们行走其间,广场空间时宽时窄,心理感觉有张有弛,空间富有趣味性、动感及活力。所以,多样化的广场平面形状是赋予广场空间与广场文化以丰富的、生动的、美的形态力的首要条件。 (2)广场的建设要考虑到当地的地形,是依山傍水,还是地势开阔平坦。城市广场具备开放空间的各种功能和意义,并有一定的规模要求、特征和要素。城市中心人为设置以提供市民公共活动的一种开放空间是城市广场的重要特征;围绕一定主题配置的设施、建筑或道路的空间围合以及公共活动场地是构成城市广场的三大要素。只具备特征而不具备要素的,如单纯的绿地或空地,或只具备要素而不具备特征的如仅供某一商住区或建筑物使用,出于商业目的而冠名为“鬃广场”,则不应纳入城市广场范畴。 (三)城市广场分类: 广场的分类可以有很多种,按照不同的性质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按照广场的主要功能、用途及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出的位置分类可分为集会游行广场(其中包括市民广场、纪念性广场、生活广场、文化广场、游憩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等;按照广场形态分为有规整形广场、不规整形广场及广场群;按照广场构成要素分析可分为建筑广场、雕塑广场、水上广场、绿化广场等;按照广场的等级可分为市级中心广场、区级中心广场和地方性广场(如居住街区广场、重要地段公共建筑集散广场和建筑物前广场)等。但这种分类是相对的,现实中每一类广场都或多或少具备其他类型广场的某些功能。 1集会游行广场。城市中的市中心广场、区中心广场上大多布置公共建筑,平时为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供旅游及一般活动,需要时可进行集会游行。这类广场有足够的面积,并可合理的组织交通,与城市主干道相连,满足人流集散需要。例如杭州市吴山广场、可供群众集会游行和节日联欢之用,但吴山广场更侧重于市民文化生活广场。每年都要组织开展各种各样、有形有色、有品有味,雅俗共赏的活动,以满足广大休闲者购物、观赏、娱乐、体验的需要。吴山庙会每年都吸引了大批的游客,很多都是从江苏,上海的客人。吴山广场可以说是一个休闲娱乐的场所,每到天气晴朗,气温适宜的季节,许多大人小孩都聚集在吴山广场放风筝,体育锻炼,吴山广场给处在闹市中的人们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吴山广场是一个人性化的广场。 2交通广场。一般是指环行交叉口和桥头广场。设在几条交通干道的交叉口上,主要为组织交通用,也可装饰街景。例如杭州市吴山广场。吴山广场位于市中心,是整个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之一。y7、y8、8、j9、25、34、35、40、60都经过这里,吴山公交站也是杭州市重要交通枢纽公交站。 3商业广场。现代社会的发展,经济化大潮的影响,广场被赋予了商业的色彩,这也是广场的功能之一,也是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重要方式,实现人们生活、娱乐、购物、休闲的综合统一这种广场以步行商业广场及各种集市露天广场形式为多。杭州市吴山广场的清河坊-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街区,也是杭州目前唯一保存较完整的旧街区,是杭州悠久历史的一个缩影。清河坊兴于宋盛于清,街区现存古建筑大多建于明末清初,现在清河坊已发展成集休闲小吃、娱乐、商业于一体的多功能的商业街,其目的也是为了方便人们日常生活需要。三、我国城市广场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作为现代城市文明的象征之一,广场建设近年来持续升温,城市广场建设目前在我国很流行,但其中的问题也很多: (一)规模上盲目攀比,大而无当。一个个占地庞大、气度不凡的广场纷纷出现在城市中央,成为展示当地形象的窗口。但很多人发现,这些城市广场就像流水线上批量生产的产品,大多模式雷同、功能单一、缺乏个性甚至连名字都不约而同地取为“世纪广场”、“黎明广场”。 “一个庞大的政府办公楼,中间搞一大片禁止市民进入的草坪,两边罗列着博物馆、图书馆等建筑物,再加上一个巨大的音乐喷泉,这不就是四菜一汤吗?”建设部原总规划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副理事长陈为邦形象地将各地趋同的广场模式总结为“四菜一汤” 5。 盲目求大更是我国广场建设的通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孙凤岐教授认为,国内不少城市近几年修建的广场大多尺寸偏大,周边建筑没有形成良好的配衬,缺少应有的特色和活力。广场的功能是人们集会、休闲娱乐的场所,特大和大城市中心的广场有10公顷就足够,一般城市35公顷就够大,小城镇有23公顷就可以了。各地的广场应有不同的特色,大、中、小城市应各具特点,南方城市和北方城市也应有所不同。一些大中型的著名老城市,应结合城市特点,在一些十字路口营造小型的、多样化的城市广场。 (二)位置选择不当。如不顾现状都在市政府前规划所谓的市民广场或市政广场,在我国的很多的地方,都把广场的建设作为政府的一个形象工程。随之而来的就是市府广场、市政广场,这就忽视了广场的主题功能,其结果带来的就是广场的地理空间资源的浪费。广场的主题是人的活动,试想一个若大,空旷的广场摆在人们的面前,只有很少的人,那是何等的凄凉啊! (三)不顾气候条件、环境效益与经济成本,盲目种花植草。孙凤岐教授认为,除建筑物之外的用地都属于景观园林的范畴,应当最能体现城市的形象特征。但遗憾的是,不少城市在绿化过程中存在盲目性,移植大树成风,普遍忽视乡土树种和草种,盲目引进外地品种。以草坪风为例,上世纪90年代,我国从南到北无不以种植草坪为时尚,纷纷引进名贵草种,有的甚至伐去浓郁的树林,而由于草坪维护成本高昂,本应作为市民休闲娱乐场所的绿地成为禁区,让人亲近不得;紧接着大树风一刮,城市新建绿地纷纷种上截干的秃头树,甚至北方城市也“种”上了摇曳多姿的椰子树。 大量人造景观取代自然山水也使城市景观逐渐失去个性。有的城市将原本地貌丰富的基址夷为平地建造西式园林、人工景观,有的城市热衷营造人工湖泊。“今年上半年我参与的城市景观设计评审中,有3个城市都耗费巨资采用筑坝的方式营造人工河流和湖泊。”孙凤岐痛心地告诉笔者,这些地方有的根本没水,有的引来的是污水,但都被当地领导作为“壮举”津津乐道。与此相对应的,一些必需的街道园林绿化却缺乏资金投入。 (四)不顾在城市中所处的地位与广场周围的环境条件,忽视人的活动、交通组织等物质功能以及文脉特点、景观形象协调等精神功能,过于强调自身的对称、轴线及风格,在建筑方面强调“高、大、洋、怪”。 当前我国城市景观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建筑形象雷同、千城一面,尤其是城市中心区的高楼大厦,总给人似曾相识的感觉。盲目追求高层、超高层建筑和标志性建设,热衷于建造摩天大楼,甚至有的中小城市也要建几十层的高楼。建筑物比高是市场经济不成熟在建筑上的反映,中小城市应考虑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应一味追求高楼大厦。 (五)现代城市广场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城市广场的发展缺乏健全的、系统化的规划建设机制。作为政府职能机关,要充分发挥好宏观协调作用,从整体上协调建设部门、设计部门、城市规划让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上来6。 四、吴山广场的设计理念 城市广场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从整体城市到局部的地域、到细部处理都包含着城市广场设计的 内容。不同的城市广场设计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及内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充分反映和体现这个城市的特点。 (一)设计理念的前提:环境与文脉要素分析 1自然条件 基地属山地型不规则广场,地形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中部与西北部较平坦,相对延安路高差为1.219.8 米;二为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吴山山势起伏,左控钱江,右扼西湖,体现了“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景观特色,自古就与西湖一起成为著名的风景旅游区;三是南部毗邻新西湖十景之一的“吴山天风”,是以风景、古迹为基础,以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为中心内容,集自然景观、吴越文化、杭人时尚为一体的综合型文化旅游区。 2城市格局 天目山余脉,北驻宝石山,南经凤凰山迤逦延伸,吴山为其尾部,由此使杭州呈现出“半是城市半是湖”、“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市形态。近现代城市用地主要向北发展,城市中心也由历史上的吴山、中山路一带演变为目前的湖滨、延安路、武林广场一带。武林广场以现代商业氛围、对称与明确的轴线展示现代化都市无穷的意境,延安路从北端的武林广场、两侧的城市主要公建到吴山广场再到城隍阁,将成为杭州城市最大的看点。 3街区结构 广场东侧、河坊街东段的中山中路、大井巷为传统商业步行街区,规划尽可能利用现有建筑修缮翻建,风格为江南民居院落式。广场东南侧为“吴山天风”景区,而其中的城隍阁景区又将是杭州文化旅游总轴线南端的高潮,风景城市杭州西湖和城市景观线中的新的标志性景点,其地位将与保叔塔、原雷峰塔相当,城隍阁高约40 米,该区建筑风格以传统为特色。广场西南侧为市级旅游公建和住宅组团,建筑风格以新为主,新旧结合,并延伸至西湖边的南山路。广场北侧正对城市最富魅力的人文轴线延安路。 4历史文脉 吴山文化,一是记录和体现了城市的历史文化,突出地反映了春秋吴越争霸,五代吴越雄踞一方、富甲天下和作为南宋中央枢纽所在地的历史,有专家断言,吴山已成为杭州唯一能整体体现历史文化风貌的风水宝地,且还包容过宁绍文化和杭嘉湖文化;二是商业经济与民俗文化的融合,由于城景相依,与中山路一带相配合,吴山地区曾是城市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三是景观文化与旅游资源,郁达夫称之为“路近、山低、石奇,为杭州城里的真正大观”,“去吴山”曾是去杭州的表征 (二)设计理念的提炼:广场定位 1自然山水型广场 广场应突出自然山水的风貌并符合西湖山水小、秀、灵的内在品质特点,如可采取山水型物质环境、与自然山水相协调的灵活自然的形体布局、充分保证南部山体向城市界面的开敞等手法。 2文化活动型广场 支撑城市广场功效、氛围与形象的基础是多样化的市民活动,否则只能是一块没有意义的硬地或仅具生态意义的绿地。作为一个大城市主轴线尽端上的城市广场,更应考虑到市民正规与自发的各类活动。考虑到吴山广场与武林广场虽同属城市级广场,但地位完全不同,因此这类活动主要应是文化活动,而且此类广场根据杭州城市性质与人文氛围特点是迫切需要的。 3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时代广场 依前述可知,对吴山广场文化内涵的挖掘是非常重要的,但应强调文化内涵的展示与功能、空间、景观性要求的结合,使人不知不觉中体会到地域文化深厚的积淀。当然广场本身是时代的产物,因此主要是在新时代与新建设方式的条件下,赋予环境以历史文化的底蕴,而不是完全的历史再现或完全的时代产物。 4旅游、休闲型广场 吴山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随着城隍阁的建成,必将成为又一旅游热点,而吴山广场又是吴山景区与城区的主要衔接面,也是都市旅游与景区旅游的结合部,因此是一个旅游、休闲并重的城市广场。 综上所述,吴山广场是一个以历史文化为底蕴,文化活动与旅游、休闲为功能,自然山水为特色(载体)的城市型文化广场。 (三)设计理念的思辨:空间与景观组织 1布局形态 自由布局还是规则布局?显然,因地制宜、灵活布局、在满足需要的前提下采取宜人的小尺度,更能适应广场的定位,对偏西的城市中轴线处理也更有利,且山地型广场的通视性较佳,适宜以开合有度的空间尺度,使其区别于一般城市广场、街头绿地与公园,并形成园林化广场的风格。 2景观设置 城市中轴端景是绿化、硬地、雕塑,还是什么?吴山广场要成为与武林广场地位相当、性质与风格不同的城市级广场,其轴线上设立容纳多样化活动、有一定形象特色、尺度适宜的主景作为端景是可取的,它表明广场的存在,容易在市民心目中形成广场形象与可识别性。当然在尺度与景观上应与山体环境及城隍阁一起考虑,而硬地、绿化形象易与公园、街头绿地相混淆。至于主景是什么,应该在理性与浪漫之间寻找结合点。 3形式与活动形式还是活动?现在广场设计中的形式主义与手法主义太盛。“吴山大观”本身就是以多样化内容取胜,因此设计吴山广场的重要概念之一应是充分考虑正规性或自发性的广场活动及其他观景行为与人看人的广场气氛,以多样化的活动与景观支撑广场,如在可能情况下设置开敞式有顶活动区域,便于全天候使用。总之,广场形式与人的活动应并重考虑。 4商业功能 商业经济是文脉的要素吗?本广场所处的城市商业区位、独特的商业经济传统、河坊街现有的连续性店面,都是可以利用的经济文化资源。设计能否在不影响地面文化氛围的前提下,设置地下商业步行街?应该说,这对吸引人流进入广场,增加广场的多样化内容,形成广场的人文景观,提高本地区开发的经济效益十分有利。功能也是文脉要素,这常常被人忽视。 (四)从设计理念到理念设计:一种可能。根据上述设计理念,我们提出了理念设计方案。设计中,广场布局结构由主广场活动区、次广场活动区、自然山水区、休闲建筑区、草坪绿化区五个功能区组成,并形成以主广场活动区为主景、以自然山水区为中心、以绿化草坪区为背景的用地结构。另在主广场活动区北侧附有集散平台、东侧附有民居意象活动区,在地下还有商业步行街与机动车停车场。 应该看到,从设计理念到理念设计有理性的成分。有关理念设计的许多争论事实上也是对设计理念的争论,而与所诠释的形象与手法本身无关。理念设计仅是诠释设计理念的一种可能,虽然方案基本上达到了设想中的“三不像”风格:不像一般的城市广场、公园、街头绿地。但无论如何,设计理念的思辨与形成是任何设计开展的前提,是形式的支撑。 五、吴山广场设计的原则 城市广场已经成为城市开放空间系统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们政治、文化活动的中心,也是公共建筑最为集中的地方。城市广场体系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开放空间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吴山广场的规划设计上体现了以下原则: (一)“人性化”原则。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即是否与市民在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中活动和形式相符。个人对“适宜”的感觉就是“好用”,即是一种用起来得心应手、充分而适意7。城市广场的主体是人的参与和人的活动 ,因此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要体现人性原则:方便人们的生活、贴近人们的生活。应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广场的建设是否有人的充分活动空间,是否有完善的服务设施,是否有安全的保障体系等。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需求和发展,广场的建设也要体现“人性化”思想,召回其人性与公民性,用进步的物质环境积极推动社会意识形态的进步。 1吴山广场有足够的主体广场空间供人活动,每年的初春,很多的大人小孩纷纷走出家门,来到广场放风筝,体育锻炼。这里是人们休息、游览、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2吴山广场中有坐凳、饮水器、公厕、电话亭、小售货亭等便民服务设施,而且还要有一些雕塑、小品、等充实内容,使广场更具有文化内涵和艺术感染力。只有做到设计新颖、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才能充分满足广大市民大到高雅艺术欣赏、小到健身娱乐休闲的不同需要。 3吴山广场交通虽然很繁忙,处理好与周边的道路交通关系,这里设有吴山公交站,交通方便,可以很好的实现人口的流入和输出,保证人们上生活的便利。 (二)广场的文化性、地域性原则。 城市广场的地方特色既包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