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吕氏春秋》哲学思想探析.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吕氏春秋》哲学思想探析.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吕氏春秋》哲学思想探析.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吕氏春秋》哲学思想探析.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吕氏春秋》哲学思想探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 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 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 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 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碰占: 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山东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山东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 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 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蜘师签名:黟期:一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吕氏春秋成书于秦统一中国前夕,是中国思想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学术 巨著。书中融合儒、道、墨、法、兵等众家长处,形成了包括政治、经济、哲学、 道德、军事等各方面的理论体系。作为先秦时期最后一部大型综合性著作,它承 前启后,继往开来,所起的历史作用不可忽视。本文试着从宇宙观、人生观和政 治历史观三个大的方面,对该书进行系统的梳理,介绍该书丰富而又独特的哲学 思想。 首先,本文指出,该书确立“万物所出,造于太一”的宇宙生成论,并依此 要求人“法天地”,最终达到天人同道的理想宇宙观和思维模式。 其次,依照天人同道的理想宇宙观和以天道推人道的思维模式,该节提出了 “达生死性命”的人生观,主张要“贵生”、“顺性因情”和“达乎死生之分”,总 体上,表现出一种珍爱生命、积极有为的人生态度。 再次,该节的写作目的就是要探求治国之道,根据“古之清世,是法天地” 的思想,该书提出要“贵公”、“因时变法”、“儒法并用”和。君可废君道不可废” 的政治思想以及五德终始的历史观,依此提出了告诫君王要“惟治为足”的光辉 思想。 最后,本文介绍了该书在先秦和秦汉哲学史的独特地位,以及对后世中国哲 学、政治活动和书籍文体创作活动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吕氏春秋、太一、道、人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l u s h i hc h u n e h i ui sc o m p l e t e do nt h ee v eo fc h i n e s eu n i f i c a t i o nb yq i n gd y n a s t y i tu n i f i e s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a o i s m ,m o h i s m ,a n dt h e o r i e so fl e g a l i s t sa n dm i l i t a r y s t r a t e g i s t sa n dt h u sf o r m sac o m p l e t et h e o r e t i c a ls y s t e ma b o u tp o l i t i c s ,e e o n o n ,y , p h i l o s o p h y , m o r a l i t ya n dm i l i t a r y a sal a r g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c a d e m i cw o r k , i tp l a y sa l l i m p o r t a n tr o l ei nh i s t o r ya sac o n n e c t i n gl i n kb e t w e e nt h ep r e c e d i n ga n dt h ef o l l o w i n g t h i st h e s i si n t e n d st om a k eas y s t e m a t i cs u m m a r ya n da n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r i c h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o u g h t so f t h i sb o o k f i r s to fa l l ,t h et h e s i s p u t s f o r w a r dt h a tl u s h i hc h u n c h i uh a se s t a b l i s h e dt h e v i e w p o i n tt h a t t h et e nt h o u s a n dt h i n g s a r ec r e a t e di nt a i y i ”,a n di ta i m sa ta ni d e a l s o c i a lp a t t e r no f t h eu n i t yo fm a na n dh e a v e n ”b y “m o d e l i n ga f t e rt h ee a r t ha n d h e a v e o ” s e c o n d l y ,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i d e ao f t h eu n i t yo fm a na n dh e a v e n ”,t h eb o o kp u t s f o r w a r dt h eo u t l o o ko nl i f eo fd e a t ha n dl i f e i th o l d st h a tm a ns h o u l db e b o r nr o y a l ” a n d “c o m p l i a n ta n ds e n t i m e n t :a n dm a ns h o u l dk n o wt h e “d i v i s i o nb e t w e e nd e a t ha n d l i f e ”i ng e n e r a l ,i th o l d sa no p t i m i s t i cv i e wo nh u m a nl i f e t h i r d l y , t h ea i mo ft h eb o o ki st os e a r c ht h ek i n g c r a f to fr u n n i n gac o u n t r y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t h o u g h to f t h ep e a c ei na n c i e n tt i m e si sb a s e do nm o d e l i n gt h ee a r t h a n dh e a v e n ,t h eb o o ka d v o c a t e st h ep o l i t i c a li d e a so f v a l u i n gt h ep u b l i c ”, r e f o r m i n g s u i t e dt ot i m e ” t h ec o m b i n a t i o no fl a wa n dc o n f u c i a n i s m a n di th o l d st h a t t h ek i n g c a nb ea b o l i s h e dw h i l et h ec o n f u c i a np r i n c i p l e sc a n n o t t h u si tw a r n st h ek i n gt o r u n ac o u n t r yb a s e do nr e f o r m a t i o n ” f i n a l l y ,t h i st h e s i s t a l k sa b o u tt h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o fl u s h i hc h u n c h i ui nt h e 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h i s t o r yo fq i na n dh a nd y n a s t ya n di t s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i nt h el a t e r p h i l o s o p h y , p o l i t i c s ,a n dl a t e rl i t e r a r yc r e a t i o na n db o o k c r a f t k e yw o r d s :l u s h i hc h u n c h i u t h ee a r t ha n dh e a v e nc o n f u c i a np r i n c i p l e sm a n 2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关于 吕氏春秋这部书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据太史公记载,是秦朝初年秦相吕不韦召集门 客,辑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全书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总计一百六十 篇,近二十万字。 孟子有读其书要“知人论世”之说,这是科学的方法。一部书的问世总有它 的主客观原因。关于该节,我们既要“知人”,又要“论世”,所以,一方面我 们要考察一下吕不韦其人其事;另一方面,我们还要考察该书所处的时代背景。 依此,力求准确把握该书的主旨。 ( 一) 吕不韦其人其事 战国策秦策五、史记吕不韦列传、史记秦始皇本记、汉书、 新论及高诱吕氏春秋序对吕不韦其人其事都有或多或少的记载。据载, 吕不韦,本来是一个大商人,一次政治上的投机改变了他的命运,摇身一变成为 秦朝的丞相,政治上颇有建树。他文化上招贤纳士,主持著书,最后败亡于与赢 政的政治斗争。虽然后世的文人对吕不韦多有诋毁,但是纵观中国社会发展史, 从其人其事和功业的角度来看,吕不韦也可以说是千古一人,诚如郭沫若先牛所 说“吕不韦在中国历史上应该是一位有数的大政治家”。 自汉代以来,不少学者出于不同的立场,对吕氏做出了种种不同的评价,有 的甚至认为他是窃国大盗、欺世盗名,奸佞商人。这种评价以至于连累其书,宋 代黄震说:“今其书不得与诸子争衡者,徒以不韦病也”圆。清代卢文诏说:“世儒 以不韦故,几欲弃绝此书。” ,这两位学者一语道破事情的原委。历来之所以有 这么多学者看轻其人其书,原因与中国传统的重农轻商思想、社会正统道德观念 和学术思想意识有着必然的联系。但是,如果我们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吕 不韦的确是为数不多的大政治家。 吕不韦从公元前2 4 9 年任相到前2 3 7 年免相期间,辅佐庄襄王、赢政,主持 内政外交是有很多成就的。 首先,政治上颇有建树。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郭沫若:十批判书吕不韦与秦代政治) ,东方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4 1 0 页。 宋代黄震黄氏日抄 清代卢文弱抱经堂文集 卷十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庄襄王元年,大赦罪人,修先王功臣,施德厚骨肉而布惠於民东周君 与诸侯谋秦,秦使相国吕不韦诛之,尽入其国。秦不绝其祀,以阳人地赐周 君,奉其祭祀使蒙骜伐韩,韩献成皋、巩。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二 年,使蒙骜攻赵,定太原三年,蒙骜攻魏高都、汲,拔之攻赵榆次新 城,狼孟,取三十七城四月日食王毖攻上党初置太原郡。魏将无忌率 五国兵击秦,秦御於河外蒙骜败,解而去。五月丙午,庄襄王卒,子政立, 是为秦始皇帝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 年十三岁,庄襄王死,政代立为秦王当是之时,秦地已并巴,蜀汉中, 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 灭二周,置三川郡。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日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 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龋、麂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即位, 委国事大臣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十月庚寅,蝗蛊从东方来, 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 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冬雷六年,韩、 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拔卫,迫东郡,其君角 率其支属徙居野王,阻其山以保魏之河内七年,彗星先出东方,见北方,五 月见西方将军骜死。以攻龙、孤,庆都,还兵攻汲。彗星复见西方十六日 夏太后死。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蠕将军击赵,反,死电留,军吏皆斩死,迁其 民於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忽反,戮其尸。河鱼大上,轻车量马东就食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吕不韦,重视招贤纳士,选用人才,对朝臣施德惠及骨肉, 收归质子,评定叛乱,安定朝廷:对待周君赐地不绝其祀;对待人民旌以恩惠, 灾年体恤军民;军事上灭东周,取韩地,攻魏,降卫等。这些无不与国相吕不韦 的决策有着重要的关系,而且与该节一以贯之的民本思想是一致的,如务本“主 之本在于宗庙,宗庙治本在于民”,适威“古之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 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本牛“始牛之者,天也;养成之者, 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攫之谓天予”。人是天之所生所养,若是能效法天地的性 质养育天地所生的人民而不违抗天地的本性,这样的人就是天子。爱类中说: “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顺民中又说:“先王先顺民心,故功 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 4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也。得民必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有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 民之所说岂众哉? 此取民之要也。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这些史书的记载及该节 所阐述的理论都反映了一定的民本思想。民,是国家之根本,贤君要效法天地, 就要做到养育万民,也就是重视人民的作用才能统治天下。这种认识构成该书的 民为邦本的民本思想。无论是吕不韦的政治实践活动,还是政治理论观点上,都 反映出了吕不韦作为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过人智慧。 其次,文化上招贤纳士,使宾客人著其所闻,写成具有百科全书式的吕氏 春秋,流芳千古。该书系统阐述了吕不韦在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及对诸子百 家的取舍褒贬的主张,为即将统一的秦国制定了一整套治国方案和纲领。此书是 以儒道家思想为主而吸收墨、法等家的观点,在中国历史上,这是首部具有集大 成式的治国纲领,成为“钦天授时立政之典”和深刻影响后世文化的一座重镇。 吕不韦,位居宰相,可谓位高权重,但是却不迷失自我,力促天下统一,凭借优 秀商人的智慧和远大的目光,意识到自秦孝公以来唯法家独尊的危险,居安思危, 匡失矫正,为即将统一的秦国探寻科学的治国方略。这种眼光、心胸、气魄、胆 量远远超过同时代的人,包括纷纷著书立说的诸子百家。 最后,从个人品性上看,也是值得肯定的。对待百姓,他施以恩惠,减轻灾 荒、兴修水利、注重农业生产:对待宾客门人,能重视人才、招贤纳才、适才适 用;对待朋友,轻财好施、乐于助人。著书立说,也是力求客观、不卑不阿,不 去迎合统治者的口味。乃至免相后,竞有“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候”o 。 即便是饮鸩而死,也有为之“窃葬”者,“舍人临者”,以至于其众多宾客或驱逐 或夺爵或迁徙,此时,吕不韦已经大权旁落,显然不是吕不韦的权势所致,应该 是吕不韦的仁义忠信、施以恩惠的“与人与事”结果吧! 这恰恰说明,吕不韦是 一个深受“诸侯”、“宾客”、“使者”尊重的人,而绝非奸商、势利之徒。遍查史 书,也不见吕不韦滥杀无辜,残害于人的历史记载。至于史记所载“献姬匿 孕”和“献缪奏自保”之事,恐怕也是司马迁道听途说,也没有充足的证据,不 足为信,而且后世学多有辩证。这如同于雍正夺位之传言中的修改“传位十四阿 哥”诏书如出一辙。这很有可能是,人们因憎恨始皇,编出来的故事。故意把他 说成是淫妇之子,不正之苗,多有谩骂诅咒始皇之意吧。 史记吕不韦列传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 - ) 吕氏春秋成书的时代背景 从五帝而下是夏、商、周,东周以后,礼乐崩溃,社会制度瓦解,这些巨大 变化,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难以回避的毛题和焦点问题,百家从不同的角 度和视野,追问历史,反思过去,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造就了春秋战国思想 文化上的大繁荣。儒家、墨家和道家分别从三个不同的价值趋向,儒家以社会为 本位,崇尚宗法制度,重视人格修养,热心于治国平天下,i 盆求道德人格的完善; 墨家以现实的利益为追求,试图维护社会的稳定、生活的富庶和个人的生存;道家 以个人为本位,崇尚自然,重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注养生之道,注重精神上 的超越,追求人生的永恒。各家从不的同角度阐释了自己的思想,纷纷著书立说, 同时又瓦相批评指责,学术鱼目混珠、嘈杂不一,使当政者和百姓无所信从,思想 上迷惑,行为上混乱,针对这种社会现状,许多同时代的学者发出了自己的担忧。 战国中期以后,列国争雄的同时,政治上统一的趋势也日益明显,与此同时, 思想文化也在百家争鸣中彼此渗透融合。这种文化的融合趋势,既受政治统一的 趋势推动,又为政治统一的实现创造条件。政治上的统一,学术思想的融合,成 为时代的呼声。 一是庄子指出“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矣”o ,意识到百家 之学皆有其长又有其短,囿于门户成见,相互攻击,相瓦批评,发出“道术为天 下裂”的担忧,庄子日: 天下大乱,贤圣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 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犹百家众技也,皆有所长,时有所用。虽然,不 该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备于天 地之美,称神明之容。是故内圣外王之道,蔺而不明,郁而不发,天下之人 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悲夫! 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后世之学者,不 幸不见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道术将为天下裂。庄子天下 二是苟子对当时的各家各派进行了批评,发出了“假今之世,饰邪说,文奸言, 以枭乱天下”o 、“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天理” 、“蔽于欲而不知得” 的 6 f 下十蔽 天非解 | 耋断断眦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感慨,苟了本着“总方略,齐言行,壹统类”,对当时的十二子做了批判,建立 了“隆法重礼”的思想体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 的综合者,他的思想“不是俄而的变故,而是战国以来思想史汇流于他一 身的发展,各家学说的批判便是他综合各家思想的摹础。”o 三是韩非看到了当时学术流派的分化,如谈到“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 为三,取舍相反不同”。的现状,而且对这种现状深表担忧,“海内之士,言无定 术,行无常议”回,批评了贵生轻物的杨朱主义,放言空论的学士派头,逞勇斗凶 的流氓侠客行为等等。 战国时期,许多学者已经深刻的认识到门派成见已经成为时代进步的阻力, “道术为天下裂”成为普遍的担忧。思想、文化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分化、争论 的历史,也是不断吸取、综合的历史。在分化、争论的过程中,整合与重铸,创 造出超越前人、适应时代需要的思想文化,才能有利于社会发展,推动历史进步。 荀子一书作为集大成者,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吕氏春秋更 是典型的代表了这一发展的趋势。这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 思想文化的大融合成为必然的趋势。结束春秋战国几百年来的分裂、混乱局 面,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必然要求“大一统”的学术思想与之相适应,来 维护其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时代为当时学术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时代的 需要成为当时学术思想发展的原动力。苟子,作为战国末期思想的“集大成者”, 曾经做出了积极的探索,“隆礼重法”的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但是,困于 种种原因,其思想终究没有得以实施。时光飞逝,到了秦朝统一的前期,当时, 秦国可以说是,兵强马壮、国富民强,势力正如日中天,当政者,年轻有为,人 才济济,与之相对应的,是六国政治的混乱,当政者的昏庸,“灭六国者非秦也, 乃六国也”,可以,算是当时“六国”国情的真实反映。总之,当时,可谓“如弓 矢在弦”,秦朝已经具备了完成天下大一统的条件。统一后如何治国,这样一个问 题成为吕不韦作为“相国”,把握实际执政大权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中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 萄子非十二子 侯外庐等:中国古代思想史学说第十一章,文风书局,1 9 4 6 年版 韩非子显学 韩非子显学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 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着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着所闻,集论以为 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日吕氏春秋。 布成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司马迁说吕不韦编写吕氏春秋的起因为了是和战国四公子攀比,我认为:这 不符合吕不韦个人的真实意图,前文介绍过吕不韦的雄才大略,绝非鼠目寸光的 等闲之辈,实乃顺应时代的需要,为即将实现。大一统”的秦王朝制定治国的纲 领和策略。 吕氏春秋中分览不二指出“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 故- - n 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可以说,该书指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个重要 的问题,学术林立,各家各持一端,很难为国家所用,同庄子“道术为天下裂” 的担忧不谋而合。吕氏春秋有史览谨听谈到“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 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了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 当之矣”,指出了当时天下没有天予的时弊,也从侧面反映了这样一个趋势:秦实 现“大一统”是顺应时代的必然趋的,合乎民意。吕氏春秋中分览执一更 是明确的指出“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天子, 所以一之也;天了: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今御骊马者,使四人 人操一策,则不可以出于门间者,不一也。”在这里,该书更加明确指出:国一定 要有君主,天下一定要有天子,天子一定要“执一”而“抟之”。这里的“执一” 显然有统一思想的含义,这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趋势和学术思想发展的要求的。 ( 三) 吕氏春秋的特点 庄子、苟了和韩非予等学者都指出了当时学术思想存在的派别之见造成的问 题,时代呼唤与之相适应的思想,荟萃于稷下的各国学者本来是可以集众智来完 成综合思想文化的历史重任,可惜群龙无首、主持无人,未能完成这一大业。吕 不韦却凭着他的政治远见、敏锐头脑组织门客著书立说,编写出吕氏春秋这 样一部史无前例的鸿著,这比同时代的孟尝君只顾经营狡兔三窟要高明的多了。 从该书的指导思想、理论体系和思想渊源,我们都可以看出该书是对先秦学 术思想的一大总结。该书本着“上揆天,中审人,下验地”的博大开放胸怀,对 先秦学术作了一次规模庞大、气魄恢宏、颇有创新的梳理、综合工作,结束了战 国以来学术思想百家争鸣的局面;勇立潮头,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即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将完成统一天下的秦王朝探求治国安邦之宝典,对汉代学术思想影响深远,并开 启了近两千年封建王朝的“大一统”学术思想之端倪;承前启后,总挽先世文化 之渊海,欲成一代治国安邦之宝典,可谓里程碑式的旷世之作。 吕氏春秋破除学派之见,兼收并蓄,在用众篇公开自己的这种立场: 故善学者,假人之长以补其短。故假人者遂有天下天下无粹白之 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夫取于众,此三皇五帝之所以大立功名也 对于先秦诸子,该书没有像其同时代或者以前的学者那样,困于学派之见,只关注 或者是过多的关注其他学派的缺点,如:苟子在非十二子、解蔽等篇过多的 批评他家学说,而是把视角转移至各家学派的优点上,精辟的指出了各家的优点: 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予列子贵虚,陈骈贵齐, 阳生贵己,孙膑责势,王廖贵先,儿良贵后。 该书不仅看到各家优点,而且更要吸收各家优点,为即将实现大一统的国家服务, 不二说: 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e l 矣。有金鼓,所以一耳;施同法令, 所以一心也;智者不得巧,愚者不得拙,所以一众也;勇者不得先,惧者不 得後,所以一力也故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 去尤、别宥、别类也是强调不能以偏概全,要以全面的、开放的观点看 待问题,这些无不反映出该书作者的学识与胆识、开放与智慧、心胸与气魄,这 种道德精神、思想气度,纵观先秦诸子百家,实属罕见l 这正是一种“万物并育 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圆的道德精神,更是一种“和而 不同”。价值取向,博采众家之长,成一家之言,勾画出一个治理大一统的国家的 基本纲领。诚如班固所评价的:“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 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o 。班固 的这一评价看到了该节的特色长于治国,但是却认为该书“无所归心”,大意 是说,该书没有学派归属,没有思想主旨,许多学者对此持有异议。我认为,如 果从先秦学术派别的角度来看,的确是无所归属,很难说是属于那一学派,尽管 近代许多学者试着证明该书属于那一学派,如郭沫若认为主要是摄取儒家道家的 不二 中庸 论语子路 固汉书 卷3 0 艺文志k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思想,陈奇猷认为“阴阳家的学说是全书的重点”国,牟钟鉴认为属于道家学派, 熊铁基认为属于新道家等等;但是从该书创作目的来看,该节的平治天下的政治 意图是十分明显的,不能说是没有自己主体思想。跳出学派藩篱,采众家之长, 探求治国之道,正是该书的一大创新和特色。明代张同德吕氏春秋序这样评 价该节:“第观其节,法四时之运,极万物之变,究治乱与亡之理,上拓鸿古,下 搜列国。虽其言出诸家,不尽轨于大道,其于民法事情,俪俪( 红左俪右) 亦既 备矣。厥后淮南刘向,多祖其言以成书,而班史列之杂家,称其知国体,贯王治, 有味乎其言之也。考古者证其义,轨事者踵其故,尚权者习其数,驰说者掇其辞, 即以其书为后世之资,亦奚不可”o ,实为有识之说。吕不韦为后世留下了吕氏 春秋这样一部在中国哲学史上史无前例的集大成的旷世之作,在中国哲学文化 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流传千古。 见陈奇猷吕氏春秋校释附录, 转引自:牟钟箍: 吕氏春秋) 与淮南子) 思想研究 ,齐鲁节社 1 9 8 7 年版。第3 2 页。) 许维遁;日氏春秋集释,文学古籍i 赶版社,1 9 5 5 年 1 0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二、“天人同道”的宇宙观 ( 一) “万物所出,造于太一”的宇宙生成论 “宇宙演化、万物生成的问题,是秦汉哲学中心问题之一吕氏春秋对这 一问题作了一个很好的开端,为汉代更为完整更为系统的宇宙论打下了基础,它 标志着中华民族认识史的个重要发展阶段”。固。太一”,作为化生宇宙万事万物 的本原,在该节所构建的哲学体系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在宇宙生成上,该书在 与( 淮南子) 思想研究) ,齐鲁忙社。1 9 8 7 年版第4 l 页 1 6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 免了儒家少言“性与天”的遗憾;汲取了墨家的勇于行动的作风,应该肯定该节 对先秦诸子思想的这种传承与改造,这也使得该书的这一思想更加具有合理性。 该书提出著系统蜊释的“因”这个哲学范畴,对于深化人的认识具有重要作用,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论证人法天地这一思想时,该书不仅提出了“贵因”的思想,还系统的提 出“天人感应”思想,依此来形象的说明“天”与“人”两者之间的关系。“天人 感应”思想,在该节中处处可见,是该节一以贯之的思维方式。大体上可以分为 以下几种: 第一、祥瑞说。应同篇说:“凡帝王者之将兴也,天必先见祥乎下民”, 并举出了以下几个例子来加以证明上述观点:黄帝之时出见大螟大蝼,这是土德 的征兆;大禹之时则出见草木秋冬不杀,这是木德的象征:汤之时出先见金刃生 于水,这是金德的标志;文王之时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这是火德的象征;现 在出见水气胜,这是水德的征兆。所以,代火者必将是水。在该节中,祥瑞,成 了天命的在人世间显现的标志,人要应时俱进,应时而为,君权来自于天命,君 权天授,正是祥瑞说的一个重要表现。 第二、灾异说。天不仅会降祥瑞到人见,还会用怪异的现象告诫人们灾异即 将到来。明理篇指出人事恶必然妖异丛生,国家混乱则自然界就出现怪异的现 象,如风雨不调,四时异节,日月星云异态,出现奇特的动物。“国有此物,其主 不知惊惶亟革,上帝降祸,凶灾必亟。其残亡死丧,殄绝无类,流散循饥无日矣。 此皆乱国之所生也,不能胜数,尽荆、越之竹,犹不能书”o ,君王看到灾异的征 兆表现时,要及时行善积德,否则,将亡国,这些情况多的无法用文字来记载。制 乐记载了商汤时,庭院出现怪异谷物,周文王继位八年之时,出现地震,宋景 公在位,火星出现在心宿这些怪异的现象: 故成汤之时,有谷生於庭,昏而生,比旦而大拱。其吏请卜其故汤退 卜者曰:“吾闻祥者福之先者也,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妖者祸之先者也, 见妖而为善,则祸不至。”於是早朝晏退,问疾吊丧,务镇抚百姓三日而谷 亡故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圣人所独见,众人焉知其极? 周文王立国八年,岁六月,文王寝疾五日而地动,东西南北不出国郊 百吏皆请日:“臣闻地之动,为人主也今王寝痰五日而地动,四面不出周郊, 群臣皆恐,日请移之”文王日:“若何其移之也? ”对日:“兴事动众, 明理 1 7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以增国城,其可以移之乎! 一文王日:。不可夫天之见妖也,以罚有罪也 我兹有罪,故天以此罚我也。今故兴事动众以增国城,是重吾罪也不可” 文王日:“昌也请改行重善以移之,其可以免乎! ”於是谨其i l 秩皮革,从 交诸侯;饬其辞令币帛以礼豪士;颁其爵列、等级、田畴,以赏群臣 无几何,疾乃止文王即位八年而地动,已动之後四十三年,凡文王立国五 十一年而终此文王之所以止殃翦妖也。 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公惧,召子韦而问焉,日:“荧惑在心,何也? ” 子韦日:“荧惑者,天罚也:心者,宋之分野也。祸当於君。虽然,可移於宰 相。”公日:“宰相,所与治国家也,而移死焉,不祥。”子韦日:“可移於民” 公日:“民死,寡人将谁为君乎? 宁独死! ”子韦日:“可移於岁。”公日:“岁 害则民饥,民饥必死。为人君而杀其民以自活也,其谁以我为君乎? 是寡人 之命固尽已,子无复言矣。”子韦还走,北面栽拜日:“臣敢贺君。天之处高 而听卑。君有至德之言三,天必三赏君。今夕荧惑其徙三舍,君延年二十一 岁”公日:“子何以知之? ”对日:“有三善言,必有三赏,荧惑必三徙舍。 舍行七星,星一徙当一年,三七二十一,臣故日君延年二十一岁矣。臣 请伏於陛下以伺候之。荧惑不徙,臣请死。”公日:“可。”是夕荧惑果徙三 舍。 依此来说明,天通过自然怪异的现象预示凶兆,提示人们要行善积德。 第三、人事影响天时天命说。十二纪中大量记载了政令不适引起人事改变天 命的例子,而且基本上每篇之中部有这样的告诫,可见该书对于天时、节令的重 视。在制乐借商汤之言阐释了“见祥而为不善,则福不至:见妖而为善,则 祸不至。”的思想,并借商汤勤政爱民怪异谷物消失、周文王行善积德地震消失、 宋景公三善言而火星退三舍的故事说明人是可以通过行善积德达到逢凶化吉的。 把祥瑞灾异与人结合起来,在天与人的关系上找到了很好的平衡点,天通过祥瑞 和灾异传达给人,人可以通过行为影响天命,天人实现了双向瓦动。为人法天地 做了很好的论证。尽管没有科学依据,但是却极富有说服力。 在知分篇中“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 视天而叹日:吾受命於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於龙焉? 龙俯耳低尾而逝。则禹达子死生之分、利害之经也”。这里借大禹之言阐述了人 主乃“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的思想,带有浓厚的君权神授思想。人主之所以 成为人主,是因为“受命于天”,因此,要顺应天意而养育万民。接着在知分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更进一步提出:“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万事万物, 包括人都是天的创造出来的。所以,人要效法天地,以天地为榜样行事。这样以 来,人效法天地,就成为自然而然之事 人法天地,“推天道明人道”与“以人道合天道”成为该节最主要的思维模 式,天人和合、天人同道,是该节追求的终极理想社会模式。自然界的运行,社 会的变化和国家的治乱存亡等等问题都是围绕着“天道”和“人道”这一问题而 展开。这种思维模式,这种价值追求,对于后世影响深远。 ( 三) 天人同道的宇宙模式 吕氏春秋在天地生成、万物由来的问题上认为:天地万事万物生于“太 一”,也即“一”或者“道”,提出了“道”或者“太一”作为宇宙最终的主宰者 书,确立了“太一”或“道”作为最高哲学范畴。纵观全书上下,无不贯穿着 “以天道推人道”,“以天道明人道”的“法天地”思想,以及天人同道的终极追 求。十二纪更是尤为突出,以四季为序,每季各有孟、仲、季三纪,纪首即该 月月令,根据季节的变化而作出不同的安排,按照“春主生,夏主长、秋主收、 冬主藏”的。天道”,阐述该书的“人道”观。 十二纪以四季配五行,将音乐,色调、方位、祭祀、政令、人事、物候 等搭配起来,建立起了一个标准的天、人、自然、社会运行体系。“形成了一个 庞大的框架,这在中国思想史上还是第一次”o 。在这个体系中“天”与。人”实 现了完美的统一,也即“天人同道”、“天人合一”天序四时,地生万物, 人治诸业,人与天地相参,天子百官在实施管理过程之中,应“行其数、循其理、 平其私”,遵循宇宙法则、自然规律,实现“人”与“天”的合一;而不能凭借 个人意志与权威任意恣为,否则违背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就会破坏生态,引发灾 异,造成社会动荡。十二纪在每纪之后所附,即是对违反这一原则的训诫警 示。在当时具有重要的价值,并且这种思想和思维方式,对后世政治、经济,文 化、社会和学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后世历代帝王发布制定朝政的依据。 诚如吕思勉先生所说的:“十二纪者,故明堂行政之典”,“古代政事,统于明堂。 明堂出令,必顺时月”。 吕氏春秋十二纪建构了一个天人同道的和谐宇宙观。以下我们选取一 篇来详细阐释该书的这一思想。孟春篇中为我们这样描绘了天道: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帝太嗥,其神句芒, 其虫鳞,其音角,律中太蔟,其数八,其味酸,其臭膻,其祀户,祭先脾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3 0 页。 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 9 8 5 年版,第1 2 4 页 1 9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天子居青阳左个,乘鸾辂, 驾苍龙,载青旗,衣青衣,服青玉,食麦与羊,其器疏以达。是月也, 以立春。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 也就是:孟春正月,太阳的位置在营室宿,傍晚,参宿在正南方。早上尾宿在正 南方。孟春在天干中属甲乙,它的主宰之帝是太嗥,佐帝之神是句芒,应时的动 物是鳞族,声音是中和的角音,音律与太簇( 六律之一) 相应。这个月的数字是 八,味道是酸味,气味是膻气,这个月春风化冻,动物开始苏醒活动。鱼从深处 浮出水面,脊背顶着冰层,水獭捕鱼,把它摆在岸边。鸿雁北飞。天子居住在东 北向明堂的北侧室,乘啦饰有鸾铃的车子,车前用青马驾车,车上插着青旗,天 子穿青衣,佩青玉,吃麦子和羊,使用的器物纹理空疏而通达。这个月立 春。这个月,上天之气下沉,地中之气上升,天地之气混同一体,草木萌发。 描述完了孟春之月的“天道”以后,根据“天道”,该节接着推出了“人道”, 文中这样写道: 是月也,以立春。先立春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日:“某日立春,盛德在木” 天子乃斋。立春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还,乃赏公卿,诸侯大夫于朝。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庆 赐遂行,无有不当。乃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离不忒, 无失经纪。以初为常。 是月也,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乃择元辰,天子亲载耒耜,措之参 于保介之御间,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躬耕帝籍田。天子三推,三公 五推,卿、诸侯大夫九推。反,执爵于太寝,三公、九卿、诸侯大夫皆 御,命日“劳酒。” 是月也,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和同,草木繁动。王布农事,命田 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 以教道民,以躬亲之田事既饬,先定准直,农乃不惑 是月也,命乐正入学习舞。乃修祭典,命祀山林川泽,牺牲无用牝,禁 止伐木;无覆巢,无杀孩虫、胎夭,飞鸟,无摩无卵;无聚大众,无置城郭, 掩骼霾髓。 是月也,不可以称兵,称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以从我始无变 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 孟春行夏令,则风雨不时,草木早槁,国乃有恐;行秋令,则民大疫,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疾风暴雨数至,藜莠蓬蒿并兴;行冬令,则水潦为败,霜雪大挚,首种不入 这个月立春。立春前三天,太史拜天子:。某日立春,大德在于木。”于是天予斋 戒,立春那天,天子亲自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郊外去迎接春的降临。 迎春礼毕归来,就在朝中赏赐卿、诸侯、大夫,并命令相国广施德教,宣读禁令, 行善施惠,一直施于所有百姓。褒奖赐赏之施行,不要有不当之处。命令太史尊 奉六典八法,主管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工作。太阳、月亮以及日月星辰运行的角 度和轨迹,要计算的没有一点差错和失误,自始至终都要这样。 这个月,天子在吉日向上帝祈求五谷丰登,并选择好的时辰,亲自用车拉着 耒耜,放在车右和御者中间,率领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帝籍田亲自耕作。 推未耜入土,天予推三下,三公推五下,卿、诸侯、大夫推九下。礼毕返回,在 族庙举行宴饮,三公、九卿、诸侯、大夫都去侍酒,这叫“劳酒”。 这个月,上天之气下沉,地中之气上升,天地之气混同一体,草木萌发。国 君布置农业生产,命令农官到东郊,修整田界,调正田间的小路,仔细考察丘陵、 山地、平原、洼地登各种地形,因地制宜种植五谷,并教诲引导农民,而且务必 亲自去做。农功之事布置完毕,先确定田地的界限,路径的宽窄,农民才没有疑 惑。 这个月,命令乐官进入太学练习舞蹈。同时修订祭祀的典则,下令祭祀山林 河流,不用母性做祭品。禁止砍伐树木,不许捣翻鸟巢,不许杀害幼小的禽兽, 不许捕捉小兽和掏取鸟卵;不得聚集民众,不得建立城郭,要掩埋尸骨残骸。 这个月,不可以举兵伐征,兴兵必定遭到天灾。在没有兵事时,兵戒之事不 可以从我开始。不要改变和违背自然的规律,不要扰乱礼仪纲纪。 孟春正月如果实施夏天的时令( 政策) ,风雨就不能正常,作物就会过早的汗 死枯萎,国家就会有灾难。如果实施秋天地时令( 政策) ,百姓就会遭到瘟疫,狂 风暴雨就会屡次出现,野草就会蓬生。如果出现冬天地时令,那么,就会有大的 水涝灾害和大霜大雪,庄稼就不能生长收获。 “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的思想,成为整个十二纪,乃 至该书的主体思想。天道成为该书的最高法则,成为万世万物、王侯百姓必须遵 循的“理”,。行其理”,从而行“天道”。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该书孟春之月的人道,作者以王官或者王师的视角,站 在天子或诸侯君王的立场,以仁德恩厚为宗旨,以道德教化为方法,对政治、经 济、文化、生产、生活等活动进行了宏观的统筹安排。在这一模式体系下,帝王 盂春 2 l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都要遵循着共同的。天道”运行着,都要“行其数、循其理、平其私”,遵循宇 宙法则、自然规律,而不能凭借个人意志与权威任意恣为,按照基本的时令特征, 安排不同的活动内容,制定不同的政策方案和施政原则;其下的诸侯、三公、九 卿、相、大夫、太尉、将帅、农人、百工在具体的某一时段亦各司其职、各行其 是,形成了相互的配合与默契。以达到个人、自然、国家、社会的和谐发展。否 则,如果统治者违反了“天道”,就会招致灾害。“以天道推人道”,进而要求“尽 人道合天道”,从而揭示了一幅天人共参、天人和合、天人同道的理想社会发展模 式。 根据孟春的天道,本生、重己、贵公和去私分别阐述了与之相适应 的人道。以此,上来要求约束天子及统治者,下来要求百姓。例如:本生中开篇 就提出:“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天子。天子 之动也,以全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这样的思想,指 出上天有好生之德,所以天了应该顺应“天道”养育万民,设立官职来保全生命。 重己进一步提出“重己”的思想,主张珍爱自己的生命,适欲节性。衣食住行、 游玩娱乐都要适度。提出“五者,圣王之所以养性也,非好俭而恶费也,节乎性也。” 贵公,根据“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万物皆被其泽,得其利,而莫知 其所由始。此三皇五帝之德也”的“天道”贵公的思想,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 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和“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 公”的思想。这种公天下的思想今天看来都是令人振聋发聩的。去私开篇指出: “天无私覆也,地无私载也,日月无私烛也,四时无私行也。行其德而万物得遂长 焉。”并例举了尧舜禅让、祁奚荐贤、腹婷( 虫改黄) 杀子等事例,进一步规劝统治 者毒私贵公,要“王天下”,不要“家天下”。这样,由“天道”推出“人道”,以天 道来要求天子、官吏、百姓,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终极追求。 纵观整个十二纪的内容,可以说是包含这样的思路:春丰牛,夏差长、 秋主收、冬主藏一一春天生育万物,故论养生治国:夏季生机繁盛,放言树人教 化;秋天肃杀物成,故譬用兵施刑;冬天人息政藏,松柏后彤,故喻死葬忠廉。 该书站在王者的角度,以仁德恩厚为宗旨,以道德教化为方法,对政治、经济、 文化、生产、生活等活动进行宏观的统筹安排,囊括天、地、人、万物,在思考 合理协调、处理这些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同时,也在以系统的视角探究这些事物之 间的内在关系,总结出了“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的哲理。也就是 说,其所展现的不仅仅是某些具体的管理手段、措施或模式,而更是以形成一些 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具有宏观上具有根本指导作用的理论原则。其“法天地”的思想,“以天道推人 道”和。以人道合天道”的哲学思维模式,“天人同道”和“天人和合”的理念, 无不是熠熠生辉的。 后世学者对于十二纪多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十二纪以月令图式的形 式表述了特有的思想、哲学观点,并对阴阳、天地、时间、空间等基本哲学范畴 结合经济生产和政治管理进行了合理的界定,非常具有哲理思想,丰富了中华民 族的传统哲学内涵。金春峰先生指出,十二纪的月令图式是中国古代最典型、最 广泛影响与支配一切的文化与思维模式。“吕氏春秋作为部为统一后的国 家政策和政治活动提供指导思想与方针的著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