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苏州市住房空间规划研究.pdf_第1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苏州市住房空间规划研究.pdf_第2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苏州市住房空间规划研究.pdf_第3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苏州市住房空间规划研究.pdf_第4页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苏州市住房空间规划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论文)苏州市住房空间规划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推进和建设和谐社会战略的提出,城市住房问题日益成为 学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热点,城市住房空间规划及其所伴随的相关问题也成为城 市规划学者关注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以苏州为案例,对我国城市住房空间规划 进行了研究。全文由三部分做成: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和内容。 第二部分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典型模式借鉴。在总结国内外研究主要观点的 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英国伦敦“长廊和反磁力 住房空间组织模式,法国巴黎“城 乡一体化住房空间组织模式,美国芝加哥“城市发展地段 模式,德国汉堡“居 住密度空间分布体系刀模式,日本东京的“中心线卧城 模式。 第三部分为苏州实例研究。在对苏州住房空间布局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苏 州“一环十字 的空间布局特点,并对各居住组团的布局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 “圈层+ 板块”的空间规划方案,并论证了实施该方案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住房空间,住房空间组织模式,“圈层+ 板块一模式,苏州市 a b s t i a c t w i t hp r o c e s s i i l gu r b a 血z a t i o n 锄dp r o p o s m ge s t a b l i s l l i i 培k l n n o i l i o u ss o c i e t yo f c l l i l 强h o u s i r 塔p r o b l e 嬲l l a v eb e c 锄et h eh o tp 0 缸血c r e 部i n g l yw 1 1 i c hh 勰b e e np a i d a t t e n t i o n e db y a d e m i a 锄dg o v e 舢n e n t s ;h o 璐i i l gd i s t d b u t i o n p l a n n i i l g 觚d c o n c o m i t a mp r o b l e i 璐h a v ea l s 0b e e nt h et h em 萄o rr e s e a r c h i i 唱跚场e c to fl 射,b a n p l a i m j i l gs c h o l a r s t l l i sa r t i c l et a k e ss i l 疝o ua st h ec 嬲et od 0r e s e 剐c ho fu r b 锄 d i s t m i u t i o n p l a l l l l i i l go fc l l i l :l a p a r to 鹏一i m r o d u c t i o i l 眦i n l y 缸r o d l l c et h er e s e a r c hm e 龇血g ,m e t h o d s & c o m e n t so fa r t i c l e p a r tt w o i i l :t r o d u c e 如r e 远n & d o m e s t i c sr e a r c h i i l g m o v e r n e n t s ,锄du s e t y p i c a lm o d u l e 南rr e 危r e n c e o nt h eb 嬲i so f 跚m m a r 娩i r 塔d o m e s t i c s & 南r e 远nm a i n r e s e a r c l l i n gv i e 、j v p o i i l t s ,l e c t i v e l y 引m l y z e l o n d o n s l o n g c o r r i d e r 一 锄t i m a g n e t i c 南r c e ”,p a r i s s t h e 硫e g r a t i o no fu r b 趾& m r a la r e 嬲”,c l l i c a g o s t h c c i t yd e v e l o p m e n td i s t r i c t ”,h 锄姗曲s 蚀en v 崦a e i l s i t yo fs p a c ed i 鲥b u t i o n s = 皿e m t o k y 0 s t h cc e n t r a ll i 鹏o fs l e 印i n gc i 妒 p a r t1 1 1 r e e t a k es u z h o u 嬲t h cc a t or e s e a r c l l b 硒e d0 nt h e 觚a l y s i so f s u z h o uh o l l s i i l gd i s t r i b u t i o i l ,e x p l o r et h es u z h o u s “o mc i r c l e + c r o s s s p a t i a l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危a t u r e ,t h o r o u g h l ya n a l y z ee a c hr e s i d e n c eg r o u p sd i s t r i b u t i o n ;觚d p r o p o s et h e r i r 培一l a y e r + p l a t e s p a t i a ld i s t r i l ) u t i o np l a l l a n dd e i n o n s t r a t et h e s a 角g u a r dn l e c h a n i s mt oc a r i yo u ti t k e y w o r d s :l i v h 培s p a c e ,o r g 锄i z a t i o ni n o d e lo fk v i i 培s p a c e ,r i i l gl a l y e r + p l a t e f d e ls u z h o u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表目录 图表目录 第一章绪论 图1 1 居民住房空间的学术关注度和用户关注度 图1 2 论文框架结构图 第二章城市住房空间组织与发展的理论研究 图2 1 城市居住空间的同心圆模型 图2 2 城市居住空间的扇形模型 图2 3 城市居住空间的多核心结构模型 图2 4 城市居住空间的多核心结构模式 图2 5 家庭生命周期模型 阻2 6 居住空间扩展模式 图2 7e 1 k i n g t o n 的3 p 原则 图2 8 伦敦大都市区空间组织模式示意图 图2 9 巴黎的两条东西向和西南向切线发展 图2 1 0 四大都市建设密度 图2 1 11 9 6 5 年的s d a u r p 规划提出的5 座新城 图2 1 2 芝加哥的城市发展地段模式 图2 1 3 东京的中心线卧城模式 图2 1 4 东京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示意图 图2 1 5 居住空间扩展方式示意图 表2 1 居住密度模型的相关数据分配 第三章国内外部分城市住房空间组织发展典型模式借鉴 图3 1 苏州市区历年住宅竣工建筑面积柱状图比较 图3 2 苏州市区历年住宅竣工建筑面积饼状图比较 图3 31 9 7 7 1 9 9 0 年苏州市区人均居住面积变化 图3 42 0 0 卜2 0 0 7 年年末苏州住房建筑面积 图3 5 “十五”期间危险房屋建筑面积 图3 6 苏州市区公房住宅统计图 图3 7 “十五 期间苏州市区商品房销售面积情况 图3 8 “十五刀期间苏州市区别墅、高档公寓销售面积及占比情况 图3 92 0 0 2 2 0 0 7 苏州商品住房平均售价比较图 3 9 3 4 3 5 3 5 4 0 4 l 4 3 4 4 4 4 4 6 o 1 2 3 4 4 5 8 0 o 1 3 8 9 1 6 1 l 1 l 1 l l 1 2 2 2 2 2 2 3 2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图表目录 图3 1 0 “十五一期间苏州市区住宅销售额情况 4 6 图3 1 1 “十五一期间苏州市区别墅、高档公寓销售额及占比情况 4 7 图3 1 22 0 0 卜2 0 0 7 年苏州市区住房销售面积与竣工面积对比图 4 8 图3 1 3 苏州市区商品住宅不同购买对象价格变化图 5 0 图3 1 4 苏州市区商品住宅不同购买对象的销售套数情况 5 0 图3 1 5 苏州市区商品住宅不同购买对象的销售面积情况 。 5 l 图3 1 6 苏州市区商品住宅不同购买主体购房的套均面积对比分析 5 1 图3 1 7 “十五一期间苏州市区住宅出租与销售面积对比分析 5 2 图3 1 82 0 0 2 2 0 0 5 年苏州市区住宅空置面积情况 5 3 图3 1 92 0 0 2 2 0 0 5 年苏州市区别墅、高档公寓空置面积情况 5 3 图3 2 02 0 0 2 2 0 0 5 年苏州市区住房销售面积、竣工面积与空置面积情况5 4 图3 2 l2 0 0 1 2 0 0 4 年市区旧住宅成交过户面积 5 4 图3 2 2 “十五一期间苏州各区房屋销售面积图 5 5 图3 2 32 0 0 2 年一2 0 0 5 年苏州各区房屋销售面积在市区中所占比重变化图5 5 图3 2 42 0 0 2 年一2 0 0 5 年苏州各区住宅销售面积图 5 6 图3 2 52 0 0 2 年一2 0 0 5 年苏州各区住房销售面积在市区中所占比重变化图5 6 图3 2 62 0 0 2 年一2 0 0 5 年苏州各区住房销售面积占房屋销售面积的比例变化图 5 7 图3 2 7 “十五一期间苏州各区别墅、高档公寓销售面积变化图 5 7 图3 2 82 0 0 2 2 0 0 5 年各区别墅、高档公寓销售面积占住房销售面积比重变化 5 8 图3 2 92 0 0 2 2 0 0 5 年苏州各区住宅销售额变化情况 5 8 图3 3 02 0 0 2 2 0 0 5 年苏州各区别墅、高档公寓销售额变化情况 5 9 图3 3 l2 0 0 2 2 0 0 5 年苏州各区别墅、高档公寓销售面积变化图 5 9 图3 3 22 0 0 2 2 0 0 5 年苏州各区别墅、高档公寓销售额占住宅销售额的比重6 0 图3 3 32 0 0 3 2 0 0 5 年苏州各区商品住宅成交单价情况 6 l 图3 3 4 苏州“一环十字 居住空间分布 6 3 图3 3 5 北寺塔上东南侧俯瞰苏州民居 6 3 图3 3 6 北寺塔北侧俯瞰苏州在建民居 6 3 图3 3 7 北寺塔东侧俯瞰苏州民居 6 4 图3 3 8 北寺塔南侧俯瞰苏州古城 6 4 图3 3 9 近期住房建设项目分布示意图 6 6 表3 11 9 9 6 2 0 0 0 年苏州市区房屋成交及出租面积统计 3 5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图表目录 表3 2 苏州市区历年住宅概况 表3 3 苏州与副省级城市市区部分经济社会指标比较 表3 42 0 0 5 年苏州市区公房住宅统计数据 表3 52 0 0 卜2 0 0 7 年苏州市区住房实际销售面积与竣工面积 表3 6 苏州市区分区建设用地统计 第四章苏州近现代住房空间组织建设的发展演变 图4 1 苏州市区位图 图4 21 9 9 0 年和2 0 0 0 年苏州市人口家庭结构的对比( 万户) 图4 3 苏州市未来空间布局引导图 图4 4 苏州城市发展方向分析图 图4 5 住房圈层板块划分示意图 图4 6 苏州居住板块建设规划图 图4 7 住房空间结构远景示意图 图4 8 住房供应类型空间布局引导图 图4 9 中高档商品住房套型面积比例控制图 图4 1 0 居住板块发展潜力预测图 表4 12 0 0 2 年苏州市区人均消费支出情况表 表4 2 居住板块现状分析表 表4 32 0 2 0 年居住片区划分及相关数据表 表4 4 所有住房板块主要因素分析表 表4 52 6 个住房板块建设规划表 3 6 3 9 6 2 4 8 6 0 8 o 2 3 0 2 8 1 2 4 9 4 6 7 2 6 7 7 7 8 8 8 9 9 9 8 7 刁7 6 6 苏州科技学院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 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乏力日期:望翌年笸月上日 论文作者签名 土侈日期:群年上月上日 ,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苏州科技学院、国家图书馆等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论文的复 印件和电子文档,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完全了解苏州科技学院关于收集、保 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 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同意学校在不以赢利为目的 的前提下,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第一章绪论 佳房的分义应簧是寮目以磊砖康的环考而不光疋l 足膏的着- 和l 及,o 一涉i 宁( e s a a r i n e n ,1 9 4 3 ) 宅i 叭,之夸,人t 以宅为豢。屠若安j 即囊代b 一一冀垃写本宅经 曩记:公元二十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是中改革开放、芸晨壮大的时代, 这是个和平伴随改革,动翦伴随创新的时代。在冀个强者胜、弱者败、 鲁者兴、恿者裹的时代i ,戋们素历井正在创造历史。本论文记录的正是这 个时代苏州佳房的空间格局反其渍竞慧势,遣也将很快成为历史一叶 1 1 研究的缘起、意义及实践价值 1 1 1 研究的缘起 “衣食住行一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住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只 要人类存在一天,就离不开对住房的需求。在古代,我国就提出过“居者有其屋 的理念。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交,拥有一套产权属于自己的住 房成为每位居民的迫切需求。“空间,特别是生态位意义上的空间是一个重要的 资源,可以用它来支持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一( d a r o n d i n 0 1 1 i ) 。空间是城市的载 体,居住空间也是个体同一个城市链接起来的直接纽带。居住空间的区位、大小、 质量、组合模式以及未来种种发展的可能,直接决定了这个城市未来总体发展的 优劣。 城市规划实质上是通过空间发展方式和发展时序的安排,来实现战略资源配 置和使用的综合效益最大化。而我们对于住房空间的未来发展进行规划和安排, 事实上也是为了使土地资源得以综合配置,资源的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从国际 经验看,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通过有组织的“住房空间规划引导”已经成为各级 政府对社会、经济及环境发展的基本控制手段之一。特别是在全球竞争时代的今 天,住房空间规划已经不仅仅是解决区域内部的住房安置等具体问题,它还涉及 到区域的土地用地规划、区域人口的预测、未来居住需求的测算以及保障性住房 的配置等等相关政策的思考。也就是说,住房空间规划更多地具有了空间政策的 内涵,成为一种参与区域和全球竞争的战略手段。这就要求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上来认识、思考和把握苏州的住房空间问题,谋划苏州未来住房发展的新空间模 式。 从2 0 0 4 年开始,连续两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相关政策,对房地产业 进行调控,虽然2 0 0 5 年3 月发布的“国八条 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但并未 达到调控房地产业的初衷。2 0 0 6 年5 月1 7 号,国务院又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促 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的六点意见 ,针对房地产行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六条针 对性的措施。2 0 0 6 年5 月2 9 日,国务院办公厅以2 0 0 6 年3 7 号文转发建设部等 九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的意见,要求各地区,特别是城 市人民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制定并公布住房建设规划,调整住房供应结构。 2 0 0 8 年8 月份,也即论文写作伊始爆发的次贷危机是一场危机全球的经济 危机,这场经济危机的导火索即为住房经济。这让笔者意识到我们两年前便开始 的苏州市住房建设规划研究是具有前瞻性、预见性的研究。在当今的市场化 环境下,规划如何引导市场开发,使城市住房按照空间规划的方向发展? 作为政 府对土地开发干预的手段,规划如何保证资源的合理与节约使用,适应快速发 展? 在新的国际形式下,规划如何引导中国的住房市场走出危机,并走出一条适 合中国目前国情的健康发展之路呢? 这是论文写作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1 1 2 研究意义 深入研究苏州住房空间组织的演化及对其影响形态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具有 以下意义: 1 1 2 1 理论意义 住房空间规划属于区域空间组合、调整问题,是为了顺应不同历史阶段的经 济、社会发展需求有阶段、有步骤地对住房用地、住房空间结构进行干预、整合 和引导的过程。在特定的区域内,通过对影响空间结构的要素进行调整和优化, 使不符合经济发展要求的空间结构尽快转化为能够使用空间发展新趋势的空间 结构,这具有重大的变革性和扭转性意义,而这种对空间结构的规划也与经济社 会发展阶段的转变具有强烈的相关性。因此,在这个经济社会转型期,居民的住 房空间优化已经成为一个大到政府,小到普通百姓都高度关注的课题。其所具有 的重要的理论意义,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区域规划学、区域经济学、经济地理 学、宏观经济学、房地产学等众多学界趋之若鹜。图1 1 反应了学术界对居民住 房空间的学术关注度和用户关注度1 的增长态势。 1 h t t p 小r c n d 曲“n e t 2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传统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多从空间结构要素、空间形态和空间特征角度对城市 的整体空间进行研究,并对城市的空间结构的演化进行探讨。而针对特定城市住 房空间的规划研究并不多,随着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住房市场供求两旺, 使得对住房空间的规划研究已经成为学界和普通百姓的共同需要。 用户关注壤( 2 0 0 7 年8 jl 2 0 j8 颦1 2男) 阳 多 o o i 、,o 多 、 l 月 学 l i1幛 甲挚 l i 学术关:宝度( 簦 9 6 年一:一0 0 8 年) 多 h一, , _ - 一 1 卜 1 7 1 鼍口 ”1 9 92 i 2 il o l2 i22 i322i 幛2 i52i 720 8 图1 1l 居民住房空间的学术关注度和用户关注度资料来源:c 卜q 学术趋势 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空间细化和延续。人们选 择居住空间直接表达的是人们支持的生活方式和城市面貌。对于住房空间的规划 意味着对未来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城市、人与人关系的规划。因此,构建一个 基于和谐的人居关系,理顺区域间功能空间结构,优化城市住房空间理论体系具 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1 1 2 2 实践意义 住房建设是一个关联度极强的城市产业,是各大中型城市发展的支柱型产 业,是事关民生、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苏 州的住房建设和空间形态布局发生着显著的变化,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具有一定的 代表性。选取苏州市住房空间作为研究课题,对于同类城市住房空间发展规划具 有超前性和一定的指导意义。 3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随着苏州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的不断增多,老城区早已不能满足居住的需 求。事实上,苏州住房建设早已经出现由市中心区向近郊区域扩散的趋势。为了 避免许多城市都已出现的“摊大饼一式空间外延、住房空间结构不合理、郊区城 镇住房无序发展等等问题,论文以住房空间调整为切入点,借鉴国内外的模式经 验,探讨苏州住房空间结构的优化模式,分析市场经济条件下居住空间结构的演 变趋势。 住房空间的规划影响城市的整体形态和形象,并影响到城市的地域结构功 能。有序、协调的房地产开发,可以提升整个城市的整体效益和综合竞争力。从 多角度、多层面分析苏州住房空间,并对苏州住房用地供应、苏州住房建设进行 有步骤地规划布局,可以确保城市居住功能有效的发挥作用,也是对地域空间结 构的优化。 对苏州住房空间布局的研究,便于探索历史文化名城的“古民居一和“新住 宅 之间的和谐关系,打造新苏州住房建设的“古城新境一,引导苏州住房建设 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1 。2 相关概念和研究范围 1 2 1 概念界定 1 2 2 1 住宅与住房 住宅,法律上指,供一家人日常起居的、外人不得随意进入的封闭空间,。 但不包括住宅楼中作为人防用、不住人的地下室等,也不包括托儿所、病房、疗 养院、旅馆等具有专门用途的房屋。它是一个单体的概念。 住房,即供人居住的房子。住房与住宅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住宅 中未能涵盖的部分,如住宅楼中作为人防用、不住人的地下室等,以及托儿所、 病房、疗养院、旅馆等具有专门用途的房屋等等都属于住房。 住宅更强调居住功能,而住房除了强调居住功能外,还强调基础设施和公建 配套设施等其他功能。住宅建设和住房建设在本文中可以混用,但住房建设更强 调地域概念,除包括住宅建设外,还强调居住环境的建设。 1 2 2 2 居住、居住区、空间 “居住 ,现代汉语词典上解释为“较长时期住在一个地方 。居住不只 是住宿,而是人生存的最基本形式。 “居住区刀,中国大百科全书建筑园林城市一书中定义为“城市居民 4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居住和日常活动的区域一。 “空间 ,从规划层面上可以理解为,由建筑物、构筑物、道路、地面、绿 化和其它各种界面限定出的,从大自然空间中分隔出来的场所。 1 2 2 3 布局 搿布局刀( p a t t e r n ) 汉语语义为“结构与格式一,英语对“布局一解释为 “r e g u l a r i t yr e p e a t e da r r a n g e m e n to fs h a p e so rc 0 1 0 r so nas u r f a c e 刀, 这里更强调其规律性( r e g u l a r i t y ) 、居住空间分布格局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不 同居住空间单元可在空间上呈随机型、均匀型或聚集型分布。 1 2 2 4 住房空间与居住空间 “住房空间可以理解为:用于满足居民居住的依靠建筑物、构筑物、道路、 绿化、地面和其它各种界面限定出的人工场所。住房空间主要是从房产开发、规 划的角度看居住,它涵盖产权、高中低档住房、房产等等涵义。 “居住空间 可以理解为:用于居民居住和日常活动的依靠建筑物、构筑物、 道路、绿化、地面和其它各种界面限定出的人工场所。它包括室内空间和室外空 间两个部分。 两个概念考虑的范围有交集,但并不完全重合。在本文中,主要研究住房空 间布局关系,研究各个居住组团间的空间关系。两个概念在本文中并不存在实质 性、冲突性的区别。 1 2 2 5 城市住房空间 城市居住空间作为城市居民生活与交往的空间,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的最主 要空间单元。西方学者在对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土地利用模式进行研究时,大都 以城市居住区( 住房) 的空间分布形态入手,因此可以说,城市空间结构的研究 隐含了城市住房空间的研究内容,城市居住空间研究派生于城市空间结构研究, 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住房空间依托城市空间的发展而发展,城市空间与住房空间之间存在着交 集,两者的重叠部分,即为城市住房空间。城市空间中一定有住房空间的存在, 居住空间也必然有一大部分是在城市之中,但并不全部位于城市。 城市住房空间是城市发展历史轨迹的物质体现。住房空间结构的变动往往是 和城市空间的变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城市空间的框架直接影响住房空间组织布 局,所以很多时候研究居住空间更多地要关注城市空间的变动状况。住房空间是 5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城市空间中的元素,住房空间布局要通过城市空间的调整而调整。 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居住空间,所以住房空间 规划也是城市规划中的重中之重。 1 2 2 6 古城区、苏州市区及苏州市域 “古城区 ,这一概念在 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中明确规定,即 一城二线三片。具体地讲,搿一城 是护城河内的整个古城,“二线 是有苏州特 色的山塘街、山塘河及枫桥路、上塘街、上塘河,“三片 是指虎丘片、寒山寺 片和留园一西园片,总面积约1 9 5 6 平方公里。 “苏州市区一下辖苏州中心城区七个区:沧浪区、平江区、金阊区、吴中区、 相城区、高新区、虎丘区和工业园区。 “苏州市区 ,除辖苏州市区外,另下辖5 个县级市:常熟市、张家港市、 昆山市、吴江市、太仓市。 本论文所研究的范围正是“苏州市区刀的概念界定范围。当然,本论文不可 避免地会涉及“市区一以外的地区,但一般不做重点论述。 1 2 2 研究范围 研究范围重点为苏州中心城市辖区范围内土地上的住房建设。 1 3 研究步骤和研究方法 1 3 1 调查研究步骤 1 3 1 1 综合考察,统计分析 研究初期,研究课题组对苏州的城市居住区分布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并通 过与发改委、土地局、苏州新加坡工业园区、新区以及相城区管委会相关人士的 座谈和调研,统计得到2 0 0 0 一2 0 0 8 年各种住宅统计资料、房地产信息、城市统计 年鉴、以及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等等资料,将各种资料进行了归纳整理,得出苏州 目前的现状资料。 1 3 1 2 理论研究 通过对国内外城市与住房空间结构发展的相关理论研究分析,旨在从理性层 面寻求苏州住房空间和谐发展的健康之路。 6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1 3 1 3 纵横对比,学习借鉴 纵向研究方面,主要从城市历史演进特征、城市形态特征、风土人情、居民 需求变化等纵向层面进行归纳分析。横向层面,主要通过国内外部分相关城市发 展模式的介绍、经验教训、统计资料和数据对比,寻求苏州自身发展的特征、问 题以及模式。 1 3 2 研究方法 1 3 2 1 运用实地调查研究与资料、理论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充分运用相关单位提供的资料和互联网搜集国内外有关城市住房空间布局 研究的文献资料,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同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 工作和实地拍摄,掌握第一手资料,使资料和理论更具信服力、确切性。 1 3 2 2 充分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对来自发改委和苏州市建设局各部门的数据进行分析,定性、定量和定 位相结合进行综合研究。 1 3 2 3 横向比较分析的方法 研究伦敦、巴黎、芝加哥、汉堡、东京、新加坡等大城市住房空间组织模式, 探寻大城市住房空间发展规律,结合苏州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苏州的住房空间 组织新模式。 1 3 2 4 综合多学科的理论进行研究 由于住房空间布局涉及到多学科的知识,本论文综合规划学、经济学、地理 学、社会学、建筑学等等相关理论,多角度、多视角、多侧面、多层次地进行综 合研究。 1 4 研究范围、内容及框架 1 4 2 研究内容 全文由三部分组成: 7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一章绪论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意义、方法和内容。 第二部分为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典型模式借鉴。在总结国内外研究主要观点的 基础上,重点分析了英国伦敦“长廊和反磁力一住房空间组织模式,法国巴黎“城 乡一体化刀住房空间组织模式,美国芝加哥“城市发展地段 模式,德国汉堡“居 住密度空间分布体系模式,日本东京的“中心线卧城 模式。 第三部分为苏州实例研究。在对苏州住房空间布局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苏 州“一环十字一的空间布局特点,并对各居住组团的布局进行深入剖析;提出了 “圈层+ 板块”的空间规划方案,并论证了实施该方案的保障措施。 1 。4 。2 研究框架 苏州是一个历史古城,一直以来关于苏州的文章都是以“保护 做为研究重 点,本文选择“发展作为主要切入点。 8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绪论 事毫 苏州住房空间组织模式的提出 出 课 题 城市住房空间的解读 国外研究动态 国内研究动态 埋 住房空间组织发展典型模式借鉴 论 研 究 宴 轻 姜键 e 匡 匡 匡匡 席 苏州住房“圈层+ 板块”模式的构建 i 苏州住房空间 苏州住房空间 l 布局的现状解析“圈层+ 板块”新模式 亦州 苏州苏州- 环 住房 住房住房 + 1, 空间 组纵 空间现状十字圈层 影响现已将要确立各圈 模式 发展特点布局 + 苏州形成呈现圈层层板 名 建构 演变现状板块住房的苏 的新+ 板块的 分析住房发展州市住房块住未来 栝 空间的要区居板块宅空发展 棼 的规素分住板的划间布分析 灌 划步析 块分局形 丈 骤态 保障 措施 保障措施 图1 2 :论文框架结构图 资料来源:作者自制 9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 章国内外住房空问布局研究动态和典型摸式借鉴 第二章国内外住房空间规划研究动态和典型模式借鉴 2 1 国外研究动态 21 1 侵入演替说( 同心圆模式) 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及达尔文主义思潮的影响,2 0 世纪2 0 年代,芝加哥大 学的一批社会学家在研究城市社会运动的时候引入了生态学中的竞争、淘汰、演 替、适者生存等等概念,试图以生态学观点解释人的生活方式、社区的形成与演 替以及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由此,逐渐形成社会生态学,即芝加哥 学派,其主要学说即为侵入一演替学说。 同心圆模式图:1 中心商业区2 过渡带,3 低 收入居住带4 高收入居住带,5 通勤带。 图21 :城市居住空间的同心圆模型 ( 帕血尊,1 9 8 7 ) 侵入演替说由芝加哥学派代表人物伯吉斯( ewb u r g e s s ) 提出。他在 对1 9 2 0 年代美国集聚城市化背景下的芝加哥市进行实证研究后提出:城市地域 的扩展和社区的演变主要是由外来人口的不断侵入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地域 演替过程而导致的。在人口快速城市化的地域,一方面,大量外来人口涌八城市, 并成群结队地居住在就业且生活便捷的城市中心区;另一方面,中心区原住民由 于无法忍受外来人口入侵引起的住房拥挤及环境恶化等压力而纷纷外迁。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和城市地域的向外扩展,在城市地域上就出现了一种类似 于新陈代谢的人口迁移现象。外来人口侵入城市,取代城市中心的原有居民;而 他们又被更新一轮的外来入住者所取代;原住民和早期潜入居民不断外迁,这就 像大树的年轮,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中心不断的向外扩散。 在不断发展的侵入演替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出现了居住上的空间分 化,形成了一些专门的社区或隔离区,从而决定了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伯吉斯 至型! 垫芏垡堡主! 垡堡皇 蔓三童里由苎垡皇至圃查旦堡塞塾查塑璺墼篓苎堂些 将上述空间结果抽象化为围绕市中心的几个同心圆地带,形成了城市居住空间结 构的同心圆模型。 21 2 过滤说( 扇形模式) 过滤论从霍伊特( h o m e rh 0 y t ) 提出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的扇形模型中归纳 总结得出。通过对美国1 4 2 个城市的地价资料及其变化的详细分析,霍伊特发现 城市地域的增长并不像侵入演替学说中描述的那样是向着各个方向均衡扩 展而呈同心圆状,而是在城市地域的不同方向上有着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以及不同 等级住宅的差异发展,住宅区沿着城市交通干线延伸或分布在环境条件相对较好 的地段,从而形成集中在城市地域某一侧的住宅扇面。越高级的住宅区越向郊区 伸展:工业区则在居住区相对的扇面发展。因此,随着城市地域的不段扩展,就 会形成由不同性质的扇面构成的城市空间结构。 扇形模式图:1 中心商业医,2 批发和轻工业区 3 低收入居住带,4 中收入居住带,5 高收入居住带 圈22 :城市居住空间的扇形模型 ( h o y t 等1 9 3 9 ) 住房的过滤过程存在于扇形模型的住宅区演化过程中。随着社会地位和收入 的不段提高,同时现有住宅也日渐陈旧和过时,人们对住房的需求不断提高。从 另一个角度来说,购买新建的住宅是上层阶层积累资产和维持社会地位的需要。 于是r 收入最高的家庭就住在离市中心最远的最新住房中,而最贫困的家庭就住 在靠近市中心最老的住房中。这可以用住房的“过滤”来说明。由于城市向外扩 张,最富裕的家庭迁到市区边缘的最新住宅中,原来的住房由收入较低的家庭居 住。依次类推,市中心最旧的住房就由最贫困的家庭居住,直到最后市中心的住 房被拆除,成为中心商务区的一部分。 过滤说与侵入一演替说的共同点是住房都是传递给较低收入阶层,两者的 互型翌塾兰堡曼主芏垡堡兰蔓三童里喳苎垡曼窒回鱼旦墅塞塾查塑壅型夔墨堂些 不同之处在于过滤说强调高收入阶层因对现有住房不满而迁往新住宅,主要动力 是高收入阶层的需求;而侵入演替学说则是强调原有住户忍受不了外来人口 的侵入而带来的压力而迁居,主要动力是低收入阶层的居住需求。另外,过滤说 考虑到了放射状城市交通线及居民的住宅偏好等因素,并且是在对大量城市进行 研究后得出的理论,所以更加符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 2 13 多核心结构模式 埃里克森在对美国1 4 个特大城市1 9 2 0 年以来的人口、产业等向外扩散的情 况进行研究后,提出了多核心结构模式。他将城市郊区( 边缘区) 的土地利用空 间与结构演变分为3 个阶段:外溢专业化阶段、分散多样化阶段和填充 多核化阶段。他认为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空间与结构的演变,首先是城市各种 功能的外溢,在郊区农村形成非农的专业化生长点;其次,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 产业扩散不断加大,土地开发趋向多样化。工业、居住和商业相互结合,非农产 业占主导地位;再次,在一些优势区域( 如道路的交叉口) 通过进一步的集聚, 吸引更多人口和产业活动,使郊区土地非农开发出现多核化,形成了次一级的中 心城市卫星城或边缘城市。 抽 蹬占、圈 _ 多榷心模式豳:1 中心商业区,2 批发和轻工业中 心匿,3 低收入5 住中心,4 中收 居住中心,5 高收 居住中b 带,6 重工业中区匹,7 市搏商业 中心区8 市郊居住中心区,9 市郊工业中心区 围23 :城市居住空间的多核心结构模型 ( 境早克森等1 9 ) 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霍伊特的扇形模式以及啥利克森的多核心模式,合称 “三大经典城市居住空间结构模式”,反映了现代西方城市居住社区空间地域演 进的一般规律。 苏州科技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国内外住房空间布局研究动态和典型模式借鉴 - ) 并- 量黼- l i ) 舱q 棒亿帆l 糕- 徽骶 l , | 11 岳o - 弱口l1 瓣i - - _ - - - _ _ _ _ _ - _ - - _ _ - - - _ - _ _ - v - - _ _ - - - _ - o - 一 t 纯生长童多并亿生长直口郊区卫墨i 圈2 4 :城市居住空间的多核心结构模式 资料来源;卢为民,大都市郊区住区的组织与发展一以上海为例 东南大学出版社2 0 0 2 ,p 2 6 2 1 4 家庭生命周期说( 三大同心圆地带) 不同类型的家庭对于住宅有着不同的需求,即使是同一个家庭,处于不同的 发展阶段对于住宅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一个家庭从没有小孩到有了小孩,从小孩 上学到孩子长大成家并分居,对住房的需求也会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而在城市 地域上表现为一系列的迁居过程,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居住空间结构。这种认 为由于家庭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而引起的居住需求变化最终形成一定的城市居 住空间的观点,就是家庭生命周期说。 一般来说,家庭生命周期可分为6 个阶段: 阶段一:伴随升学或就业而离开父母,或单身或与朋友合住,首选居住区域 是工作和生活较为便利的城市中心区,选择比较便宜的公寓居住。 阶段二:结婚后一段时间内没有小孩,该时期可以看作是单身的延长期,选 择住宅时,仍以工作岗位和生活服务设施的可达性为主要考虑因子,对住房面积 的需求并不高,因此一般依然住在城市中心地区。 阶段三: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对居住空间和居住环境的需求大大增加,可达 性变为次要因素,但受家庭收入的限制,一般迁往城市中心周围地区居住。该阶 段属于住宅调整期。 阶段四:小孩上学后,各种社会设施特别是学校的可达性变为择居最为重要 的考虑因素,住宅大小也十分重要,又此阶段家庭收入达到顶峰,所以迁往郊区 的高级居住区。 阶段五:孩子离家,对居住空间的要求随之变小,但由于对近邻的眷恋和地 域归属感等等,许多家庭往往不进行搬迁。 1 3 夏型登堡兰堡塑主芏堡堡苎墨三兰旦堕丛些墨至鲤塑旦型塞塾查型墨塞堡壅堂些 阶段六:进入晚年,或独自居住,或随子女居住,或进入老年人专用设旌。 田25 :家庭生命周期模型 1 0 a s oe n v l e n t 船e h a v l o o 从整体上看,处于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的交通,按照不同的住房需求选择,就 会形成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在空间上表现为从市中心向外的三大同心圆地带: 内环年轻型家庭;中问环中年、老年型家庭;外环年轻型后期或中 年型早期的家庭。 215 居住空间扩展理论 孝氅一匐擅釜墓霹 您,。 ( ”t o d 模式口了l s o d 模式( 3 ) e o d 模式 图26 居住空间扩展模式 ( c d o x l 刊1s ) 2 1 5 1t o d ( t r 蚰s p o r t a t i o n 缸i e n t e dd e v e l o p m e n t ) 模式 沿快速交通干道布局的公共交通社区( 基于住区交通可达性) 。城市外围快 速交通干道( 轻轨、高速公路、主要公路) 的建设使沿线地区的交通可达性显著 夏型塑彗量匿堡主芏垫堡苎 墨三童鱼堕盐些塞窒旦塑旦受塞垫查塑壅垒墼苎堂些 提升,从而带动沿线住宅开发。开发模式主要有沿交通干线的线状布局和沿交通 站点的组团式布局两种。 2 1 6 2s 0 d ( s e r v i c e s 伢i e n t e dd e v e l o 础e n t ) 模式 依托城市中心的边缘住区和依托城郊城镇、开发区或机关院校等布局的居住 区( 基于住区服务方便性) 。开发模式主要以组团式布局为主。 2 1 5 3e ( e n v i r o n m n t0 r i e n t e dd e v e l o m e n t ) 模式 结合城市外围自然景观资源布局的居住区( 基于住区环境优美性) 。随着居 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的要求也由量的满足逐渐转向质的提高,“买居住环 境就是买健康”已经成为新的居住理念。环境的多样性是今后城市居住空间的基 本特征。该类住区相对集中在环境景观较好的地段。开发模式以沿环境地形组团 式布局。 21 6 住房可持续改造( s u s t a i n a b i eh o u s i n gt r a n $ f o r 眦t i o n ) 的3 p 原则 居民对他们的住房和街区产生的感情并 不会随着技术和社会问题的出现而消失人们 渴望住房改造是可持续的,并且是能延续住房 情感的。埃尔金顿( e l k i n g t o n ) 提出了住房 可持续的3 p 原则: 可持续不仅局限于环境( 地球p la r i e t ) 的意识,还包括对人( 人民p e o p l e ) 以厦各 类群体经济利益( 效益p r o f i t ) 的关注。可 持续的住房改造是我们面向未来的一种挑战。 囤27 :e l k i n g t o n 的3 p 原则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人们最希望舒适地居住在花费少、宜人并且安全的街区中。 对3 p 原则还有其他的理解:“p ”被替换成代表繁荣( p r o s p e r i t y ) ,联合国 即采用这种解释。荷兰的代尔夹特工业大学提出4 p 原则的即加一个“p ” ( p r o j e c t ) 项目。还有将“p ”表示过程( p r o c e s s ) 政治( p o l i t i c s ) 。 “改造”( t r a n s f o m a t i o n ) 这个祠可以用扩展( e x t e n s i v e ) 来加以说明。 在可持续的住房改造中,研究者提出“大改”( s t r i p p i n g ) 与“渐改”( p i 叩i n g ) 两种改造手段。任何对现有住房在不考虑进行拆除和重建而采用扩展性方法时, 通常会向到大改的手段。改建的方法还有良性增长( g o o dg r o w t h ) ,即“从摇篮 到摇篮”( c r a d l e c r a d l e ) 。 纛 莶塑型垫堂堕亟主堂鱼堡塞第二章国内外住房空间布局研究动态和典型模式借鉴 2 2 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学术界对城市居住空间的研究主要在改革开放之后。随着我国城市化进 程的加速,城市住房制度的不断变革,城市住宅投资开发力度的加大,城市居住 空间变化加快。关于居住空间的研究开始得到充分的关注。主要研究方向有: 2 2 1 居住区布局研究 城市规划界多从居住区的规模、功能与城市其他城市功能区关系等方面研究 居住区布局的原则和方法,主要是侧重规划的技术手段研究( 孔德新,1 9 9 8 ;陈 燕萍,2 0 0 2 ) 。居住地租曲线决定这居住区的布局,中国居住地租曲线由城市中 心向外呈现一种复杂的“波浪式 下降变化。这种波浪式曲线的每个峰值都与某 种设施存在这密切的关系,这些设施可能是轨道交通站点,名牌学校或大型公园 等,其余城市的空间结构并没有明显的关系( 郑德高,2 0 0 9 ) 。 2 2 2 居住区位研究 关于居住区位的研究多见于城市地理学和区位论的相关论著中,一般是在介 绍西方城市研究学派和区位理论时,涉及到居住区位理论的研究。董昕( 2 0 0 1 ) 分析了在计划机制和市场机制两个不同的住宅经济运行机制下住宅区住宅区位 的影响因素。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传统的自然条件、地价、周边环境、城 市规划外,社会聚集经济也是影响住宅区位的一个重要因素。并总结了不同类型 住宅的区位的主导因素。中高档公寓的主导因素是就业区、商业区及城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