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生命美学视野下的李贺诗歌.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生命美学视野下的李贺诗歌.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生命美学视野下的李贺诗歌.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生命美学视野下的李贺诗歌.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生命美学视野下的李贺诗歌.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j 誊糊5 中图分类号:1 2 0 6 2单位代码:1 0 4 2 5 , 学号:s 0 8 1 2 h 2 6 寸阂石浊六学 硕士学位论文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p e t r o l e u mm a s t e rd e g r e et h e s i s 生命美学视野下的李贺诗歌 l i l l e sp o e t r yf r o mt h el i f ea e s t h e t i c sp e r s p e c t i v e 学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 研究方向:古代文学与文化 作者姓名:丁鹏 指导教师:齐卫华副教授 二。一。年六月 r l【-,r, f;kf t-,a2瞄酽0 :、 0 旷每 io【t。k - klh了 一一-l。 j i l r l t liiflfji iliti j f l 1 4 、t17 7 7 6 l i l l e sp o e t r yf r o mt h el i f ea e s t h e t i c sp e r s p e c t i v e at h e s i ss u b m i t t e df o rt h ed e g r e eo fm a s t e r c a n d i d a t e :d i n gp e n g (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 s u p e r v i s o r :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q iw e i h u a c o l l e g eo fh u m a n i t i e sa n d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s c h i n au n i v e r s i t yo fp e t r o l e u m ( e a s t c h i n a ) 【、 关于学位论文的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 成果,论文中有关资料和数据是实事求是的。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加以标注和致谢外, 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本人或他人为获得中国石油 大学( 华东) 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出了明确的说明。 若有不实之处,本人愿意承担相关法律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3 :旦盟垒日期:们如年月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同意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有权使用本学位论文( 包括但不限于其印 刷版和电子版) ,使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保留学位论文,按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 ( 机构) 送交学位论文,以学术交流为目的赠送和交换学位论文,允许学位论文被 查阅、借阅和复印,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采用 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文。 保密学位论文在解密后的使用授权同上。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工厘旦丝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伊f o 年石月日 日期:( o 年歹月1 日 , 摘要 李贺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有个性的一位诗人,他在继承中国诗歌传统的基础上走出 了自己的一条路。他不像中国传统文人把诗歌当做反映现实、干预现实的工具,符合儒 家正统思想所要求的“文以载道 的要求。他的诗歌较多地关注生存、时间、死亡等这 样一些形而上的问题,显示出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具有鲜明的生命美学特征。生命美 学是以人的感性生命活动为言说依据并以生命整体为研究对象的,它关注人的存在处 境,生之欲望挣扎,个体灵魂的孤苦无告。将李贺诗歌放置在生命美学视野下来考察, 正是为了发现他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凸显和他对于人类的终极关怀。 本文第一章分别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了李贺诗歌的生命美学因素。在内容上 李贺诗歌凸显出鲜明的生命意识,在形式上,其写作手法也带有生命美学色彩。第一章 是从宏观上把握李贺诗歌,第二章则从微观上详细阐释了李贺诗歌艺术创作内在动力的 三个维度,包括生物生命维度、精神生命维度和社会生命维度。第三章阐述了李贺的生 命自由超越。生命美学认为,只有审美活动与自由的实现最密切相关,而李贺恰恰在审 美活动中创造了一个自由完满的理想世界,实现了个体生命的自由超越。 关键词:李贺;诗歌;生命美学;自由超越 l i l l e sp o e t r yf r o mt h el i f ea e s t h e t i c sp e r s p e c t i v e d i n gp e n g ( 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 d i r e c t e db ya s s o c i a t ep r o f e s s o rq iw e i h u a a b s t r a c t l i l l ei sav e r yd i s t i n c t i v ep o e ti nt h eh i s t o r yo fc h i n e s el i t e r a t u r e h ei n h e r i t e dt h e c h i n e s ep o e r yt r a d i t i o na n dw e n to u th i so w nw a y h ed o c s n tl i k e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 s c h o l a rt ot r e a tp o e t r ya sat o o lo fr e f l e c t i n ga n di n t e r v e n i n gt h er e a l i t y , m e e t i n gt h e r e q u i r e m e n t so fo r t h o d o xc o n f u c i a nt h i n k i n g t h ef u n c t i o no fl i t e r a t u r ei st oc o n v e yt h e t a o h i sp o e m sa r em o r ec o n c e r n e da b o u ts u r v i v a l 、t i m e 、d e a t ha n ds u c hm e t a p h y s i c a l q u e s t i o n s ,s h o w i n gu l t i m a t ec a r ef o rh u m a n ,w i t hd i s t i n c tf e a t u r e so fl i f ea e s t h e t i c s u f c a e s t h e t i c si sb a s e do np e o p l e sp e r c e p t u a ll i f ea c t i v i t ya n dt a k e st h ew h o l el i f ea sr e s e a r c h o b j e c t i tp a y sc l o s ea t t e n t i o nt ot h es i t u a t i o no fh u m a ne x i s t e n c e ,t h ed e s i r ea n ds t r u g g l eo f l i f ea n dt h eb i t t e r n e s so fi n d i v i d u a ls o u l t op u tl ih e sp o e t r yi i lt h ev i e wo fi j f ea e s t h e t i c si s t of i n dt h eh i g h l i g h to fl i f es e n s ei nh i sp o a m sa n dh i su l t i m a t ec o n c e r nf o rh u m a n c h a p t e ro n ea n a l y z e st h el i f ca e s t h e t i cf a c t o ro fl ih e sp o e mf r o mt h ec o n t e n ta n d f o r ms e p a r a t e l y l ih e sp o e mh i g h l i g h t sd i s t i n c tl i f e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c o n t e n t ,a n di i lf o r m , i t sw r i t i n gt e c h n i q u e sh a v el i f ea e s t h s t i cc o l o rt o o c h a p t e ro n eh o l d sl ih e sp o e m sf r o m m a c r o s c o p ya n dc h a p t e rt w oe x p l a i n st h r e ed i m e n s i o n so ft h ei n t e r n a ld r i v i n gf o r c eo fl ih e s p o e t r y , i n c l u d i n gt h eb i o l o g i c a ll i f ed i m e n s i o n s 、s p i r i t u a ll i f ed i m e n s i o na n ds o c i a l f i f e d i m e n s i o n c h a p t e rt h r e e d e a l sw i t h l i l l e sl i f ef r e e d o mb e y o n d i nt h ev i e wo fi j f c a e s t h e t i c , o n l ya e s t h e t i ca c t i v i t i e sa r em o s tc l o s e l yr e l a t e dt ot h ea c h i e v e m e n to ff r e e d o m a n d i jh eh a sj u s tc r e a t e do n ef r e ea n ds a t i s f a c t o r yi d e a lw o r l di nt h ea e s t h e t i ca c t i v i t y , r e a l i z i n g t h ef r e e d o mb e y o n do fi n d i v i d u a ll i f e k e yw o r d s :l i l l e ;p o e t r y ;l i f ea e s t h e t i c ;f r e e d o mb e y o n d 目录 前言1月可置 第一章李贺诗歌的生命美学特征。4 一、李贺诗歌生命意识的凸显5 ( 一) 生存之思5 ( 二) 时间意识7 ( 三) 历史表象9 二、李贺诗歌艺术的现代性因素。1 0 ( 一) 李贺诗歌艺术手法的陌生化1 0 ( 二) 印象主义式的写作手法1 2 第二章李贺诗歌艺术创造内在动力的三个维度1 3 一、李贺诗歌的生物生命维度之美。1 4 ( 一) 人体审美。1 4 ( 二) 色彩审美1 5 二、李贺诗歌的精神生命维度之美1 6 ( 一) 鬼界一一来自死亡的压迫。1 6 ( 二) 天国一一寻找生命的家园1 8 三、李贺诗歌的社会生命维度之美1 9 第三章李贺的生命自由超越:2 1 一、忧世与忧生:从现实关怀到终极关怀2 1 ( 一) 李贺的“忧生”。2 1 ( 二) 李贺诗中的非正常死亡。2 3 二、审美作为李贺个体生命的自由超越之路2 4 ( 一) 审美中的生命自由表现2 5 ( 二) 李贺的生命自由超越2 6 i l 论:1 9 参考文献。3 0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3 1 致 谢。:;:!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学位论文 - j l 一 刖 舌 盛唐时期是我国古代诗歌的黄金时代,至此,诗歌内容的抒写范围得到极大的扩展, 田园诗、山水诗、边塞诗等各种题材的诗歌都已具备并达到很高的艺术成就。从诗歌艺 术上讲,盛唐诸公创造的“兴象玲珑 的意境之美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不可企及的典范。 对于后来的诗人来说,如果继续沿着前辈诗人开辟的道路走下去,将很难超越前人如此 之高的艺术成就。中唐韩孟诗派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摆脱前人的影响而追求新变 的结果,此派诗人雄奇险怪的风格和审丑的创作心理无不为当时诗歌带来了新鲜的东 西,尽管其中有些意象类型不免损害了诗歌的美感。李贺并不属于韩孟诗派,但他同韩 孟诗派的成员尤其是韩愈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创新的角度来讲,李贺比韩孟诗派的诗人 走的更远也更为深刻。李贺诗歌的高度艺术成就在唐代诗歌史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歌史 上都是至为重要的,他的诗歌的独特性影响了后来无数诗人。 李贺是一个天才诗人,七岁即能作诗,十七岁即以乐府诗闻名于世,他颇为自己的 才华自负,由此来看,他力图摆脱前人的藩篱而创立自己的独特风格是不难理解的。李 贺作诗的时代是近体诗流行的时代,但李贺的诗作中没有一首近体诗,他的所有诗作都 是古体诗和乐府诗,他敢于突破当时的流行体式而坚持自己的写作路子,不随波逐流, 这本身就表明了他独立的生命意识。从形式上来讲,古体诗比近体诗更适合李贺,因为 李贺的诗歌始终充满强烈的感情色彩,充沛的主体意识,有时奔放恣肆,有时缠绵幽微, 而古体诗相对宽松的格律要求更适合这种感情的抒发。具体到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技巧, 李贺的创新和独特之处更为明显。他的诗歌中出现了前人没有写过或很少写过的意象, i :l 女h 鬼怪意象。他的诗歌艺术技巧已经具备了一些现代性的因素,比如诗歌语言的陌生 化、印象主义式的写作手法,这在当时乃至整个文学史上都是超前的。 而当我们具体深入到李贺诗歌的内部,则会发现他对于生命和存在的反思,对于时 间和历史的理解,对于人生如何面对苦难又如何超越苦难的思考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 度。从这种意义上讲,李贺被称作诗人哲学家是恰如其分的。李贺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写 诗的,李商隐李长吉小传记载:“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 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日: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 尔! 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 此,过亦不复省。川妇从这则简短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窥见李贺对于诗歌的痴迷,他是以 消耗生命的代价来成全自己的诗歌。他的一生在穷困和病痛中度过,留下来的只有诗歌, 前言 能被人记住的唯一理由也是诗歌,李贺的整个生命就等于诗歌,他通过诗歌完成了自我 超越。 考察李贺的一生及其诗歌,我们不难发现李贺的作品中体现出鲜明的生命美学特 征。生命美学是一种靠对生命的体验和直观,直指本心的美学。它着力于倾听心灵深处 的诗意呼唤,从生命角度出发,追问美学本体。李贺诗歌的生命美学特征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首先,李贺诗歌呈现出明显的反群体、张扬个性的色彩。生命美学认为我们应该从 个体生命出发来探讨美学问题,而不是群体,对于群体的关注往往是对个体的忽视,使 个体失去了自己的独立存在而仅仅成为群体的附庸,我们应该打破这种局面,从个体生 命的切身感受来体会生命的真实意义。中国传统诗歌从周易“言有物,言有序”的规定 开始,长期以来形成了理性的表达方式。而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作为中国的正统思想,它 对于“文以载道的要求也使得中国古代的大部分诗人都自觉不自觉地遵循着这种表达 方式,因此他们的诗歌常常是为“道 而作,而不是为自己的“心”而作。文以载道的 要求使得个体生命被抽象为伦理的存在物,“仁被作为生命的本质。“文章合为时而 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使得作品成了政治伦理的传声筒,生命中的黑暗、丑恶、卑鄙, 都被遮蔽起来了。蒙难的历史、呼救的灵魂、孤苦无告的心灵更是被视而不见。而李贺 则完全脱离了这条道路,在他的全部二百四十多首诗歌中,表现出这种为民请命意识的 诗歌不过一两首,他更感兴趣的是从本体论的角度来追问生命,从形而上而不是形而下 的角度来思索人生、时间、历史的生长过程,他们的诗歌是指向生命外部的,而李贺的 诗歌则是指向生命内部的。李贺的诗歌完成了从现实关怀到终极关怀的转变。 其次,他的诗歌指向了主体内在的精神世界及主体对世界的体验,他建构了一个由 个人情绪转换成的超验的感觉化的世界,他能抓住主体瞬间即逝的感受,并将这种来自 生命内部的冲动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表达常常带有幽微曲折的特点,由此形成 了李贺诗歌高度主观化、情绪化的特点。主观化,表明诗歌里面始终有一个主体在里面, 透过诗歌的表层我们能倾听到诗人内心的呼喊,诗人通过这种方式向我们传达了他对于 生命的思考。这与其他诗人诗作的客观化倾向是有明显区别的。与这种主观化的情绪表 达相适应,李贺的诗歌在艺术手法上采取了类似印象画派作画的手法,他不是在诗歌中 叙述一件事,也不是表达一种明确的感情,而是表达一种瞬间产生的敏锐而模糊的感受; 此外,他还采用了类似意识流的手法,使其作品呈现出一种画面的流动性,他的诗歌跳 跃性很大,句子与句子之间常常没有过渡,全随自己的思想所至下笔为言,而这种特殊 2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学位论文 的画面组接方式就产生了一种蒙太奇所能产生的效果。 再次,在生命美学看来,只有审美活动与自由的实现最密切相关,只有审美活动才 能实现人性的完满,而李贺恰恰在审美活动中创造了一个自由完满的理想世界,实现了 个体生命的自由超越。李贺是将自己的生命同审美活动等同起来的,从上面引用的他作 诗的情形来看,他是将作诗当做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来看的。李贺的生命与诗歌是统一的。 如果从李贺生命中抽去了诗,那历史也不会记住他,他不像中国历史上其他很多诗人, 如果去掉了诗人的身份,还可以以政治家、思想家的身份立足。李贺仅仅做到从九品的 奉礼郎,显然是称不上政治家的。李贺对中国历史的贡献,被记住的唯一理由就是他那 些流光溢彩的诗。从这种意义上讲,诗是李贺生命的一切,是他存在的唯一形式。李贺 的仕途极为不顺,贫困交加,又加上自己体弱多病,他一生几乎在痛苦煎熬中度过。他 这样一个颇为自己的身世和才华自负的人,无法在仕途政治上证明自己,也不能实现自 己振兴家族的理想,在生命的凄风苦雨里,只有作诗是他的唯一慰藉。通过作诗这种审 美活动,他将郁积于心中的感受和情思表达出来,表达出自己对于生命的看法,对于弱 小人物的同情,对于生命中能与不能的痛苦反思,通过这种方式,使自己在其他生命活 动中未得到发展的能力得到“理想 的发展,也使自己的生存活动有可能在某种意义上 构成一种完整性。在审美活动中李贺实现了个体生命的自由超越。 3 第一章李贺诗歌的生命美学特征 第一章李贺诗歌的生命美学特征 李贺诗歌无论从内容上讲,还是从艺术上讲,都带有很强的生命美学特征。从内容 上看,他的诗歌常常蕴含非常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突出地表现在他对于生命存在意义的 思考、对于时间流逝的敏锐感受以及对于死亡的关注。这种种因素体现了李贺与其他诗 人的不同,李贺真正是一个用自我个体生命鲜活敏锐的感受去把握生活的诗人,外在于 生命活动的一切都被他摒弃了,他只截取了最关乎生命内核的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是汉末魏晋以来诗人主体意识觉醒的延续。生于动荡年代的汉末诗人开始在诗歌中反 复表现生死主题,最著名的代表作就是古诗十九首,这些诗歌表现人生的无常与短 暂,人世的苦难与流离,探寻生存的意义,这些因素使得这一时期的诗歌有一种深邃的 生命情结。而后来,随着社会动荡的结束,国家统一的实现,尤其是唐王朝的繁荣强大, 诗人们普遍具有一种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建功立业的价值取向,表现在诗歌上就是盛 唐时代的兴象玲珑、气势壮大的审美取向。而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开始走上下坡路,藩 镇割据势力嚣张、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这一时期的社会现实状况与汉末魏晋 的动荡又是多么相像。李贺恰恰生活在这样的时期,“国家不幸诗人幸”,李贺以他的 天赋才华敏锐情思拾起了诗歌传统中断了几百年的生死主题,使得诗歌艺术的深度得到 又一次加强,也使得“诗言志 这一命题中的“志 的范围得到进一步深化,这不能不 说是李贺对中国诗歌的贡献。 与诗歌表达的内容相适应,李贺在艺术上也有很多创造,而这些艺术方式及技巧同 样显示出很强的生命美学特征。比如李贺诗歌语言、意象的陌生化,前人已经注意到这 一点,如周紫芝古今诸家乐府序: ? 李长吉语奇而入怪口1 ,余冬序录:“李长吉诗, 作不经人道语。 口1 ,这些评论注意到了李贺诗歌与前人的不同之处,虽然没有用理论 术语表达出来,这其实就是“陌生化 理论的一个突出表现。“陌生化 理论由2 0 世纪 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出。他说:“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 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 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 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是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 的难度和时延。 嘲李贺的时代当然没有这种理论,但他是深谙这种艺术原理的, 他是一个主观性、情绪性、感受性非常强的诗人,他不甘心对事物作寻常化普通 化表现,而是以内心的直觉冲动来结构诗篇,这种直觉感受必然带有一种个人化、 深隐性特征,从而给读者的感受、理解增加一定难度,延长了审美时间。李贺诗 4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学位论文 歌的陌生化不仅表现在诗歌语言上,也表现在诗歌意象上,鬼怪意象、神仙意象 大量出现在他的诗歌里,同时他还通过通感、移情等手法造成描写内容的陌生化, 从而延长了人们审美感受的时间。另外他还在诗中采用了印象式、意识流式的写 法,使其诗歌呈现出一种如梦似幻、非理性的画面组合方式,达到了与前人迥然 不同的艺术效果。而这种种手法的运用并不是李贺的刻意追求,可以说在写诗的 时候,是他生命活动的自然流动造成了他诗歌的独特艺术风貌。 一、李贺诗歌生命意识的凸显 ( 一) 生存之思 李贺在他的诗歌里表现了对生存的极大关注,从尘世到鬼界、天国三种生命 转型的生存状态在他的诗歌里占了很大的比例,而其中最多的又是对现世生活的 关注以及由此引发的诗人对于生存的形而上思考。李贺对于生存的认识是从自己 本身开始的,他在许多首诗歌里都反复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生之艰难。比如说 仁和里杂叙皇甫浞、勉爱行二首送小季之庐山、致酒行、出城、客游、 崇义里滞雨、开愁歌、送韦仁实兄弟入关等等j 李贺经历了坎坷的仕途、 贫穷的生活和病痛的折磨,这些都在他的诗歌里留下了阴暗低沉的痕迹。请看这 首伤心行: 咽咽学楚吟,病骨伤幽素秋姿白发生,木叶啼风雨。灯青兰膏歇,落照飞 蛾舞古壁生凝尘,羁魂梦中语 在这首诗里,诗人运用了“白发、木叶、风雨、青灯、落照、古壁这样一 些幽暗、凄诡的意象来营构了一种压抑的氛围,实际上这就是诗人自己真实生活 的写照。在经历了生活的不如意之后,李贺开始寻找造成这种人生苦难的原因, 在艾如张和公无出f - j 这两首诗里,诗人向我们揭示了造成苦难的现实原 因。先看艾如张: 锦檐榆,绣裆襦。强饮啄,哺尔雏。陇东卧穗满风雨。莫信笼媒陇西去。齐人织网 如素空,张在野田平碧中。网丝漠漠无形影,误尔触之伤首红艾叶绿花谁剪刻,中藏 祸机不可测 这首诗运用了象征手法写出了人们所处的险恶社会环境。这种社会环境仿佛 一张无形的大网,而身处其中的人们就像不知其中暗藏杀机的捕食的鸟儿,一旦 进入,便会头破血流。相对于艾如张的象征手法,在公无出门这首诗里 5 第一章 李贺诗歌的生命美学特征 诗人则更为直接地揭示了当时处境的险恶, :公无出门: 天迷迷,地密密熊虺食人魂,雪霜断人骨嗾犬狺狺相索索,舐掌偏宜佩兰客 帝遣乘轩灾自息,玉星点剑黄金轭我虽跨马不得还,历阳湖波大如山毒虬相视振金 环,狻猊狭输吐馋涎鲍焦一世披草眠,颜回廿九鬓毛斑颜回非血衰,鲍焦不违天。 天畏遭衔啮,所以致之然分明犹惧公不信,公看呵壁书问天。 整个这首诗道出了人类所处的险恶处境,联系李贺的生活年代和自身经历, 不难看出当时的社会状况对他做出这种解释的影响。但这种情形何尝不是整个人 类处境的一个隐喻。人类从古至今,战争、暴乱、饥饿、残杀从未间断,实际上 人类始终处于一种危险的境地,李贺对这一点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再联系一下 其他诗人类似主题的诗歌,我们就可以看到李贺跟他们的不同,比如杜甫同样有 一些揭露社会丑恶的诗歌,但与李贺比较来看,杜甫还是踏踏实实行走在大地上, 他对于现实的揭露近乎一种再现式的反映,有些就事论事的意味,而李贺则用了 一种表现式的手法,他对各种现象作了反思,然后将这种反思用一种隐喻象征的 手法表现出来,从而使之具有一种普遍性的意味。 李贺对于人类生存困境的认识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他进一步将视 野投向那些精神上被压抑失去人身自由的痛苦心灵上。从某种意义上讲,精神上 的不自由对人性的压制比物质的匮乏更为严重。三月过行宫:“渠水红繁拥御墙, 风娇小叶学娥妆。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 在这首诗平淡语言的背后是一 群被禁锢的灵魂痛苦无奈的一生,在古代封建社会里,有多少女人为了帝王一人的淫乐 而葬送了自己的一生,“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更可悲的是千年来一代又 一代的女性仍然前赴后继地承受着这种不公平的待遇。追和何、谢铜雀妓:“佳人一 壶酒,秋容满千里。石马卧新烟,忧来何所似。歌声且潜弄,陵树风自起。长裾压高 台,泪眼看花机。 这同样是一群被禁锢的女性,她们不甘心自己的命运,却又毫无反 抗能力,只能替自己垂泪惋惜。在宫娃歌里面,诗人以被禁锢的女性的身份替她们 喊出了“愿君光明如太阳,放妾骑鱼撇波去”的愿望,在这里,对于生命自由的追求何 等强烈。李贺在精神上同样陷入苦闷,与其说他是在为女子代言,不如说他也喊出了自 己的呼声。然而这种呼声在压制人性的年代里始终是微弱的,一个人的力量无法对抗整 个社会制度。在意识到自己的愿望终究无法实现,幻想终于破灭之后,李贺转而对人生 产生了一种怀疑感、幻灭感,这种感觉突出表现在铜驼悲这首诗里: 落魄三月罢,寻花去东家谁作送春曲,洛岸悲铜驼。桥南多马客,北山饶古人 6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学位论文 客饮杯中酒,驼悲千万春生世莫徒劳,风吹盘上烛厌见桃株笑,铜驼夜来哭 人生彷佛盘上烛,转瞬寂灭。那么诗人如何对抗人生的无意义性? 李贺他最终走向 了享乐主义的道路,以享乐来对抗人生的无意义性,来弥补人生的苦难和不足。“青钱 白璧买无端,丈夫快意方为欢 、“人生得意且如此,何用强知元化心 、“况是青春 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从这些诗句中都能 看出李贺的这种思想。 以及时行乐来对抗人生的无意义性在中国诗歌史上是一个由来已久的传统,从古 诗十九首就开始了,唐代李白在诗歌里也反复表达过这种思想,但李白终究是一个豁 达的人,他洒脱的性格使他能彻底摆脱俗世的羁绊,全心全意的投入到这种潇洒的行乐 行为中去,而李贺则不同,他是一个特别内向的人物,他的及时行乐思想是他经历了对 生命的痛苦思索之后得出的,他始终怀着一种惶恐的心情,他没有李白的洒脱,而是深 陷,是沉溺、不能自拔,与李白相比,李贺的这种行乐思想终究是多了一份悲苦沉痛, 少了一份洒脱。 ( - - ) 时间意识 通读李贺的诗歌,我们会发现他的诗歌里渗透着很明显的强烈的时间意识。他许多 首诗歌的主题都是沧海桑田的时间巨变,他的爱情诗里也始终弥漫着一种时间易逝的哀 婉,甚至在一些描写享乐的诗中,他也始终对时间的流逝不能忘怀,他在行乐的同时仍 然对自己的痛苦念念不忘,他的享乐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享乐,而是一种痛苦的自我 放逐,用另一种形式的痛苦来遮盖他当下的无法摆脱的生之苦恼。 李贺是一个纯粹意义上的诗人,他的视角不再局限于一时一事,而是将整个宇宙、 整个人生纳入自己的视野,思索一些根本性的问题,从而使他的诗歌带有一种形而上的 哲理意味。他敏锐的时间意识与他的生存之思是密不可分的。他看到现实生活中人的种 种不幸与不自由,并由现实中的不幸扩大到人的生存的不幸,整个人类都无法摆脱这种 不自由,伴随着这种痛苦而来的是对死亡的恐惧,时间的流逝最终会导致死亡的到来, 而死亡会取消人的一切可能性,因此这种对于时间流逝的敏锐感受实际上就是对于生命 的热切渴望,是个体生命生之欲望的表现。 我们先来看这首残丝曲: 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珀。花台欲暮 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7 第一章 李贺诗歌的生命美学特征 这是一首描写青年男女游乐的诗,但李贺的视角和感受却很独特,不再是一般的游 乐诗那种“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式的明快、鲜亮的色调,而是通篇弥漫着一种 感伤沉醉的疼痛感。“垂杨叶老莺哺儿,残丝欲断黄蜂归一点明季节是在暮春;“花台欲 暮春辞去,落花起作回风舞 则点明时间是在黄昏;“绿鬓年少金钗客,缥粉壶中沉琥 珀 ,一群青春鲜亮的少男少女在这样一个暮春时节的黄昏饮酒作乐,然而,“花台欲 暮 ,这种欢乐的好景还能持续多久? 最后两句“榆荚相催不知数,沈郎青钱夹城路 暗示了时间的无情流逝。本应是欢乐的宴饮却被一种悲伤的调子笼罩着,这是典型的李 贺式的表达方式将人生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中手法在李贺诗歌中经常见到。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烹龙炮风玉脂泣,罗屏绣幕围香风。吹龙笛, 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劝君终日酩酊醉,酒 不到刘伶坟上土。”这首将进酒与残丝曲描写的内容类似,都是关于宴饮游乐, 但是表达却更为沉痛,前面极力铺张一种奢侈华丽的宴饮场面,然后笔锋一转,引出诗 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时间流逝生命无常的主题,最后两旬简直带有一种悲痛欲绝的意味。 李贺在其他一些诗歌里则更为明确地表现了时间主题,像“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 新生石山下 ( 天上谣)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梦天) 、“今古何处 尽,千岁随风飘。海沙变成石,鱼沫吹秦桥 ( 古悠悠行)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 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浩歌) 等等,这些诗很明显地表 达了一种时间易逝、生命无常的哀感。 以上诗歌中表现的时间意识还是很明确的,在李贺的一部分描写爱情的诗歌里,实 际上也隐藏着一种时间意识。他的绝大部分描写爱情的诗歌都脱不了“等待 这一情节。 “等待 这个词具有双向指向性,它连接了过去和将来。指向过去,就指向了分离,而 指向将来,则或是归来,或是等不到,而在这两种结果中,李贺明显偏向于后者。在他 的诗歌里,等待往往是等待者一个人的行为,而被等待者总是不在场的,遥遥无期的, 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被等待,这就出现了一个悖谬:即等待本是两个人的事,要有等待 者与被等待者的参与,这样等待结果的确定性才有保障。但是,如果被等待者意识不到 自己的被等待,那么这种等待是痛苦的,甚至是徒劳的。这样,李贺就将等待中经历的 痛苦与时间联系起来了,归根到底,李贺始终关注着人类生活中不可避免的痛苦处境和 对于时间的无能为力之感。 8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学位论文 ( 三) 历史表象 与文学史上很多诗人一样,李贺也写过咏史诗,不过李贺的咏史诗还是带有自己的 鲜明特色,他的咏史诗同他的其他诗歌一样,同样有很强烈的生命色彩。一般诗人的咏 史诗一般从大处着笔,或是借古讽今,表现出对现实的忧患意识;或是借景抒情,抒发 朝代更替、世事无常之感慨,或是对历史人物形象的重新塑造,借以表达自己对这一人 物和与其相连的事件的看法,基本上不出这三种套路,李贺当然在他的咏史诗中也表达 过这种世事无常的感慨,但他能在这三种写法之外别开生面,他最大的特色在于给历史 注入生命色彩,突出“人”的因素,这使得他的咏史诗具有一种饱满的张力,一种人性 的光辉。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魏官牵 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衰兰送客成阳道,天 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这是李贺非常有名的一首代表作金铜仙人辞汉歌,这首诗的前面还有一段小序: “魏明帝青龙元年八月,诏宫官牵车西取汉孝武捧露盘仙人,欲立置前殿。宫官既拆盘, 仙人临载乃潸然泪下。唐诸王孙李长吉遂作金铜仙人辞汉歌。川司通过这段小序,我们知 道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金铜仙人是汉武帝时代所造,在这里它实际成了汉朝的象征。 朝代的更替是历史上不可避免的现象,金铜仙人由是背负了历史转折期作为见证者的沉 重意义。李贺在这里采用了极为独特的叙述方式,他赋予一个没有生命的金铜仙人以人 的色彩,通过金铜仙人的视角来叙述,并将叙述重点放在离别这一情形上,突出一个“情” 字,而不是突出朝代更替世事无常的主题。通篇都在写金铜仙人离别汉宫时的悲伤情绪, 到“天若有情天亦老”这种感情达到了极致。当年汉武帝叱咤风云不可一世,现在不过 成了“茂陵刘郎 ,和普通人一样有情,一样喜怒哀乐,时间使得权利、地位、金钱这 一切生命之外的东西都失去了意义和价值,拨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只有来自生命深处的 自然涌动是最真实的。 我们再来看这首王溶墓下作: ,人间无阿童,犹唱水中龙。白草侵烟死,秋梨绕地红古书平黑石,神剑断青铜。 耕势鱼鳞起,坟科马鬣封。菊花垂湿露,棘径卧干蓬。松柏愁香涩,南原凡夜风 王溶当年讨伐东吴,立下赫赫战功,这些在诗中没有提到,只是前两旬略有暗示, 诗人着力描绘的是王溶墓地的景色,“白草、秋梨、黑石、神剑、菊花、棘径、干蓬、 松柏”这些凝重肃穆的意象渲染出一种凄凉阴暗的氛围,曾经的大英雄王淆被人们忘记 9 第一章李贺诗歌的生命美学特征 了,“古书平黑石 ,就连记载他事迹的墓志铭上的字迹也已经平了,无法辨认了。历史 是被记录的历史,每个人都只能体验当下,了解历史的唯一途径就是靠他人的记录,而 王溶的记载就这样泯灭了,在这里李贺实际上借王溶揭示出了所有历史人物的最终命 运,我们最终会被遗忘,属于我们的时代最终会过去,其实从根本上来讲,历史只不过 是表象,历史不过是当代人创造的历史,真正的历史我们无法经历,也就没有任何意义, 历史就如同王溶墓上的字最终被时间磨灭,归于虚无。 二、李贺诗歌艺术的现代性因素7 李贺诗歌在艺术成就方面达到了很高的高度,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实际上, 李贺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也主要在于其诗歌的艺术成就方面。李贺诗歌一方面 继承了传统诗歌艺术的优点,比如他的诗歌明显受楚辞、南朝乐府、李白诗歌的影响, 一方面又有自己新的发展和创造,李贺是一个才华横溢又颇为自负的人,他不屑于拾人 牙慧,而是努力开辟出自己的写作之路,李贺诗歌的艺术手法是颇为超前的,在他的时 代也是独树一帜的。他的写作手法明显带有一些现代性因素,比如说陌生化、意识流手 法、印象式的感受和表达、意象的蒙太奇式组合方式等等,这些优秀的艺术因素和技巧 在后来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扬,只有深受李贺影响的李商隐继承了一部分。李贺写作的 年代当然不会有这种理论作指导,他之所以这样写作完全是自然地,出于自己内心的真 实感受。仔细分析上面列举的这几种写作手法或技巧,我们可以发现它们有一个共同点: 注重直觉,摆脱理性的制约;描写瞬间感受,发掘人的内心最幽微曲折的真实情感;突 出人的主体生命意识。而这些特点又都是与生命美学密切相关的,生命美学主张把审美 活动在最为根本的意义上与人类的生命活动等同起来,因此更加强调突出偶然、特殊、 现象、个人、创造。 ( 一) 李贺诗歌艺术手法的陌生化 李贺诗歌艺术手法的陌生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诗歌语言的陌生化、诗歌结构 的陌生化和诗歌意象的陌生化。李贺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前人早就意识到了,比如余 冬序录这样评价李诗“李长吉诗,作不经人道语 ,这种“作不经人道语”实际上就 是语言的陌生化。下面结合具体作品来分析李贺诗歌语言的陌生化。 “先辈匣中三尺水,曾入吴潭斩龙子。隙月斜明刮露寒,练带平铺吹不起。蛟胎皮 老蒺藜刺,端鹈淬花白鹇尾。这是李贺名作春坊正字剑子歌的前半部分,描写一 把剑,写这把剑的锋利和外表的美丽,但这首诗的写法明显与其他同类主题的诗作不同, 1 0 中国石油大学( 华东) 硕士学位论文 李贺自己另有一首走马引:“我有辞乡剑,玉锋堪截云。襄阳走马客,意气自生春。 朝嫌剑花净,暮嫌剑光冷。能持剑向人,不解持照身。 ,这首诗的写法就比较传统,“玉 锋堪截云写剑的锋利,“朝嫌剑花净,暮嫌剑光冷 形容剑干冷洁净的光彩,很明显, 理解起来没有什么难度,但春坊正字剑子歌就不同了,把剑说成是“三尺水”,把 剑光说成是月光照在寒冷的露水上,把剑比喻成平铺的练带,这些都是前人很少用过, 我们常人很少联想到的,这是一种陌生化,将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物用一种新奇的方式 表达出来,而“蛟胎皮老蒺藜刺,鹧鹈淬花白鹇尾则完全用一组名词来描写剑身,作 者直接将这组名词和剑联系起来,而省略了属性的描写,让读者发挥想象,来建立两者 之间的联系,这明显增加了读者理解的难度,延长了读者的审美时间,从而加深了审美 效果。 李贺诗歌结构陌生化最突出地表现就是结构的跳跃性,这种跳跃性前人同样注意到 了,李贺诗歌经常被批评者指责为少理、无理,很大程度上是就其诗歌结构的跳跃性而 言的,因为这种结构上的大的跨度,常常使读者措手不及,增加了理解的困难。比如这 首浩歌:“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不须浪饮丁 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 发薄不胜梳。看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前四句从大处着笔写人世沧海桑 田的变化,接下来写现实生活中饮酒场面表达一种看似洒脱的情怀,最后再一转,感叹 时光的流逝,表达自己要奋发向上的意志,整首诗都在不同的情感中变化跳跃,形成一 种特殊的曲折之美。 。 李贺诗歌意象的陌生化表现地比较明显,在他的诗歌里出现了很多别人没写过或很 少写过的意象,即使是一些常见的意象也通过一些特殊的形容词来修饰从而变得奇诡、 陌生。比如“老鱼、老兔、绿蝉、娇婴、啼蛄、梅灰、海神、山鬼、病雁”等等,而且 这些意象的色调都偏于灰暗、低沉。在李贺现存的二百四十多首诗中,“冷 字出现了 1 9 次,“凝 字1 6 次,“寒 字5 5 次,“幽”字2 1 次,“死”字2 3 次,“老”字5 6 次, 这些形容词一般是跟名词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意象的。从这些李贺惯用的字来看,他的 诗歌意象带有很强的主体色彩,实际上“冷、凝、寒、幽这些字眼都是主体的感受, 作者将其附着在特定事物之上,就形成了带有饱满感情张力的独特意象。李贺诗歌最有 特色的意象就是“鬼怪 意象,这也是后人称之为“诗鬼”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首南 山田中行是李贺的一首著名鬼诗:“秋野明,秋风白,塘水渗渗虫啧啧。云根苔藓山 第一章李贺诗歌的生命美学特征 上石,冷红泣露娇啼色。荒畦九月稻叉牙,蛰萤低飞陇径斜。石脉水流泉滴沙,鬼灯 如漆点松花。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秋风、塘水、云根、苔藓、冷红、荒畦、蛰萤、 石脉、鬼灯、松花 等阴暗的意象群营构出一个幽暗恐怖的鬼镜,从这些其他诗人很少 用的意象能看出李贺诗歌意象的独特性。 ( 二) 印象主义式的写作手法 印象主义是十九世纪后半期n - - 十世纪初期流行于法国、欧美乃至世界的一种文艺 流派和文艺思潮,它强调人对外界物体的光和影的感觉和印象,在作品中着力表现光和 色彩,竭力描绘事物的瞬间印象,在创作手法上反对因循守旧,主张创新。艺术创作手 法是不分年代和国界的,有些手法在不同国界和不同时代同样会被采用,李贺的诗歌同 样表现出强烈的印象主义式色彩,这也可以作为他的创新性和超前性的一个例证。他的 诗歌同样注重表现光影和色彩,表达人瞬间即逝的感受,显示出强烈的主观性。 在李贺的二百四十多首诗歌中,“光字就出现了7 0 次,“红 字出现了6 9 次,“绿 字出现了4 8 次,“青字出现了6 8 次,“白字出现了9 4 次,“黄 字出现了4 5 次,“紫 字出现了2 5 次,“粉,字出现了2 6 次,如此高密度的颜色字的出现说明了李贺对于颜色 的喜爱,而颜色的运用主要是艺术表现的需要,因为我们看到一个具体事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